中国经济改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80 2451 7451
—
—
0
883
104
15
23
650 204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1)》第107页等
中国经济改革
经济改革回顾
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揭开了 改革开放的序幕。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从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1、改革模式
中国经济改革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1978-1998年,中国国 有与集体工业的总产值比重由100%下降到67.1%,大约 下降3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超过 1/3。
▪ 先在东南沿海一带开放,取得经验后再推向沿海、 沿边和内陆地区
1980年8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 特区。
中国经济改革
中国经济改革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实行计划经济的历史原因
➢ 意识形态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
➢ 历史条件
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烂摊 子,计划经济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 设。
➢ 国际背景
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危机后,当时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 家普遍实行计划经济。
在金融、能源、交通、邮电通讯、民航、军工等产业, 以及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精尖技术领域,国有经济
仍占主体地位。
中国经济改革
在对国用经济进行调整和提高的同时,大力发展包 括个体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建立以公有制为 基础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混合经济。
1978-1997年,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在 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94.7%下降到75.8%。非公 有制经济占GDP比重由5.3%上升到24.2%,接近国民 生产总值的1/4(见下表)。
到1957年,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 基本建立起来。
中国经济改革
2、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
➢ 计划当局制定生产和分配决策
1957年,国家计划管理的工业生产产品由115种增加
到290种;国家统一分配的物资由220多种增加到530多种。
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财政收入所占比重约34%,其中有
75%由中央支配。
以俄罗斯为例,1996年和1991年相比,其国内生产总 值下降了45%。下降幅度大大超过了苏联卫国战争时 期(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5%)和美国1929-1933年的 “大萧条”时期(国民生产总值下降30%),整个国民 经济倒退了将近20年。
中国经济改革
➢ 中国实行的渐进式改革模式的主要特点
▪ 先从计划经济体制比较薄弱的农村起步,再逐步向 城市推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过1979年在安徽、四川的 试点和逐步扩大,演变为1982—1983年在全国的推行。 截至1984年底,全国有1.8亿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98%)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改革在城市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展开。城 市改革不像农村改革那样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个 “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
➢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模式和前苏联、东欧的激 进的“休克疗法”
按照邓小平来自百度文库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中国采取了渐 进式改革模式。
渐进式改革模式可以避免社会震动过大,从而可以较好地处理体制改革、 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实现平稳的经济转轨。有人认为,这是中 国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中国经济改革
“休克疗法”的要义是一步到位,迅速转轨,在短期 内建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在经济转 轨过程中实行“休克疗法”。
➢ 国家计划委员会全盘负责经济计划的编制、综合平衡等
▪
国民经济计划编制的程序:“两下一上”
第一步,国家制定计划的控制数字,下达给部门和
地方。
第二步,各部门、各地方根据计划控制数字,结合
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编制计划草案,上报国家计
划委员会。
第三步,在各部门、各地区计划草案的基础上,国
家进行综合平衡。
1984年5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 港口城市。
进入90年代,先后开放了长江沿岸的重庆、武汉等城市;开放了13个边 境口岸城市 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包括不同开 放层次和功能的全方位开放格局。
中国经济改革
▪ 先在一段时期内实行价格“双轨制”,逐步并轨后实 行市场价格
中国经济改革
1952-1978年城镇不同经济成分格局
经济类型 工业总产值比重(%)
1952 1957 1978
国营经济 41.5 53.6 77.6
私营经济 34.6 26.4 0 及公私合 营 个体经济 20.6 0.8 0.5
集体经济 3.3 19.0 21.8
从业人员数(万人)
1952 1957 1978
中国经济改革
其中,国有企业改革就经历了扩大自主权、两步利改税、 全面实行承包制、转换机制等政策调整,到目前正在进 行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
▪ 所有制改革先对国有经济进行调整提高,在调整中 发展非国有经济成份
国有经济布局按“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
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的原则进行调整,
1985 4288 47.8 3632 40.5 1044 11.6
1990 9039 48.6 7105 38.2 2346 13.1
1995 22222 38.0 23274 39.8 12988 22.2
1997 30777 41.9 24900 33.9 17776 24.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1999年第9期
中国经济改革
1978-1997年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在GDP中的结构变化
年份 公有经济
非公有经济
国有经 国有经 济总量 济比重
(亿元)(%)
集体经 集体经 济总量 济比重
(亿元)(%)
非公有 非公有 制经济 制经济 总量 比重 (亿元)(%)
1978 2092 57.7
1342 37.0
190
5.3
中国经济改革
➢ 基本上没有市场
通过计划手段和方式配置资源。财政按国家计划实 行统收统支;银行成为实行资金计划管理的出纳机构; 政府既管理宏观经济活动,又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 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直管企业,企业的人财物管理和产 供销活动,都要按国家计划进行。
➢ 基本上没有私营经济
在所有制方面,片面强调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 济的作用,排斥和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