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发扬中医外治法的初步成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素妇呋呋女棠常。

、J.铮≯寺期:罐g-永特约。

‘g-永:。

锤永:专家:7g-永7’聋蕃苄苄誓苹誓维
明顺华,男,1957年10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主任医师。

现任江苏省南通
市中医院业务副院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常务
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外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通市中医学会内
病外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从事中医内科工作20余年,擅长中医脾胃病诊
治及内病外治。

曾随全国名中医吴震西、邵荣世等主任医师学习,深得其传。


后在省级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课题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六项,其中2005
年“继承发扬中医外治法的初步成果”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头
痛塞鼻锭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两项外治研究成果均获南通市科技
成果进步奖;编写《吴震西内病外治集》、《常见病症简易外治疗法》等著作两部。

继承发扬中医外治法的初步成果
明顺华
(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江苏南通226001)
・3・
明顺华主任医师
摘要从继承(基础研究)及发扬(改革创新)两方面概述南通市中医院吴震西辩研组在中医外治法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基础研究主要是对古籍中有关外治法的梳理,发掘民间的发泡疗法,明确中医外治(内病外治)的概念,阐明药物外治的吸收机理。

改革创新主要是采用化学试剂做外治药的赋形剂,借助现代科技促进外治药物吸收,利用先进的外治器具,改进传统落后的给药方法,尝试剂型改革及用灌肠方法治疗内科疾病等。

举办会议、培训班,出版著作、论文。

促进中医外治法发展。

关键词:中医外治法;初步成果;吴震西
中图分类号:R28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r78X(2008)06-0003—02
“继承发扬中医外治法的初步成果”系全国名老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南通市中医院吴震西主任中医师牵头,南通市中医院科研组自选的中医外治学理论的总结性科研课题。

本课题主要阐述了数十年来南通市中医院,尤其是吴震西老中医对中医外治文献的收集,外治概念、理论的探讨,外治lI台i床实践、实验研究及剂型改革创新,以及外治的工作传承、推广和普及。

现介绍如下。

l研究背景
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但均散见于历代诸家医籍之中,直到清代始有程鹏程的《急救广生集》和吴师机的《理瀹骈文》两部专著先后问世。

新中国成立前中医外治法一度湮没不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医政策的落实,外治法也得到广泛应用和较快发展。

由于外治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加之近年来药源性疾病Et益明显突出,中医药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重视和青睐,特别是中医外治法受到高度关注。

因此,继承和发扬外治法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医药走出国门和服务于国内城乡百姓的迫切需要。

科研组在温习吉籍和现代期刊相关资料、临床初步实践的基础上。

于1982年8月,率先在全国设立了“内病外治门诊”。

开展对中医外治法的研究。

・本课题获200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课题编号200503—17Jc—0812研究内容
2.1古籍研究梳理
我们将《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本草纲目》、《急救广生集》、《串雅内外编》、《验方新编》、《理瀹骈文》、《外治寿世方》、《鲜溪外治方》等书中有关外治法的内容分科、分病归类摘录成册,以便临床参考使用,并发表了相关论文。

(如《千金要方外治法初探》、《本草纲目外治法要览》。

)将古籍中使用频率最高、治疗病种最广的常用外治药白芥子、吴茱萸、五倍子、南星、大黄、巴豆、明矾、芒硝、乌头、附子等按科别病种整理,分别写成如《吴茱萸在外治法中的应用》等6篇综述。

2.2发掘民间外治法
发泡疗法流传于民间1600余年而不衰,科研组从药物筛选、剂型改革、确定用量、观察其毒副作用、扩大治疗病种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规范,使其使用更加安全。

实践观察表明,发泡疗法有明显止痛、平喘、消炎及抗过敏等作用。

(如《民间发泡疗法的临床应用》、《发泡膏治疗哮喘264例疗效观察》、《发泡膏贴治过敏性鼻炎64例》。


2.3明确了中医外治法及“内病外治”等概念
外治是与内治相对而言,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外治法仍包括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狭义的则指用手法或器械将药物施于体表,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

在治疗科别上可概
括分为“内病(包括内科、妇科、儿科)外治”与“外病(包括外
・4・
科、骨伤科、皮肤科、五官科)外治”。

在治疗方法上,如单纯采用药物施用于某一特定部位或感官的则称为“药物外治法”;若以拔火罐、割治、刮痧等手法或器具治疗的则可称“非药物外治法”。

(如《从中医外治法的发展谈内病外治》、《对“内治?外治——对外治概念的思考”一文的商榷》。


2.4阐明药物外治的吸收机理
通过复习文献和临床实践观察,将药物外治吸收的途径概括为经络传导、皮肤透人和黏膜吸收。

膏药穴位贴敷,为外治常用方法,通过经络传导,到达相关脏腑,得到比口服、注射时浓度更高的药物,在药物与经络效应的双重作用下,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常用的穴位有神阙、涌泉等。

敷、贴、涂、搽、擦、扑、熏洗等外治方法经皮肤透入,通过皮肤吸收,可避免药物对胃肠道与肝脏的损害,同时也避免了胃肠道与肝脏对药物的影响,从而提高了药物的利用度。

搐鼻、点眼、含漱、喷雾、药烟、塞肛、灌肠等法,从黏膜吸收,如药物雾化吸入可直达肺泡囊,不但迅速起局部作用,也可快速吸收而起全身作用,其吸收速度不慢于静脉滴注。

(如《药物外治的吸收及机理》。


2.5开展实验研究
采用行气活血、祛风止痛的川芎、白芷,加人《鲆溪外治方选》中治脑风头痛的远志及芳香宣窍的冰片组成头痛塞鼻散治疗偏头痛,取得良好疗效。

在1982年第2期《中医杂志》发表后。

先后得到河南、四川、黑龙江、广东等地同道的反复验证且疗效满意。

1985年将散剂改为锭剂——“头痛塞鼻锭”进行科研,脑血流图观察表明。

其主要作用在于调节植物神经,改善脑血管功能,从而解除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达到缓解头痛的效果。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本品具有镇痛活性,能调节m管舒缩功能,并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为临床疗效找到了科学依据。

3技术创新
中医要发展必须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剂型改革是中医外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1采用透皮促渗剂做赋形剂
传统中药敷贴常用水、酒、醋、蜂蜜、蛋清等将药末调成药膏外用,或以麻油煎制成黑膏药贴敷,不仅制作不便,且使用时易污染农物。

我们采用透皮促渗剂二甲基亚砜或氮酮,不仅克服了以上缺点,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皮肤对药物透皮吸收的效率,从而提高了疗效。

3.2借助现代科技,促进药物由外而内吸收
自拟的“骨痛熨药”(含川乌、草乌、乳香、没药、白芥子、独活等)治疗关节疼痛,起效快捷,深受患者欢迎。

原来用食醋将药末调和使其微湿,放锅内炒热,用布包乘热熨患处,冷则冉炒,诸多不便。

后改为将药末装入布袋,洒几滴食醋,置于患处,外加磁场效应治疗仪做理疗,集药物治疗、红外线热疗、磁疔于一体,增强了温经通络、宣痹止痛的功效。

(如《骨痛熨药加理疗治疗痹证62例小结》。

)此外,临床还使用超声雾化吸入和离子导入等方法。

3.3利用先进的外治器具
头痛塞鼻散(含白芷、川芎、远志、冰片)原先系用绢包塞鼻,不仅妨碍呼吸,且有碍美观。

1985年改用“薄荷通”器具,将散剂纸包装入,制成头痛塞鼻锭剂,经临床对比,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

此药由散剂改为锭剂后,不仅使用舒适、清洁、携带方便,而且可以批量生产,现正待开发新药。

此项研究曾为南通市科研项目,1996年通过科研鉴定并获南通市科技进步四等奖。

(如《头痛塞鼻锭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3.4剂型改革的尝试
外治最常用的剂型为膏药贴敷,不论用传统的黑膏药抑或用二甲基亚砜调制的软膏,在使用时有诸多缺点。

1984年将“宁嗽软膏”的药物(白芥子、半夏、杏仁等)提炼成流浸膏,由南通市卫生材料厂加T制成宁嗽贴膏——药物胶布。

经临床研究,与宁嗽软膏对比,疗效优于后者(P<0.01),不仅使用更加方便,价格亦较低廉,便于推广。

限于经济条件,至今尚未能开发成新药。

此项研究曾为南通市科研课题,并于1994年获南通市科技进步四等奖。

(如《宁嗽贴膏治疗外感咳嗽临床研究一剂型改革前后的疗效统计分析》。


3.5用灌肠法治疗内科疾病
灌肠是古代塞舡法(导法)的发展和延伸,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科多种疾病,如内科的细菌性痢疾、泌尿系感染、肾功能衰竭,妇科的盆腔炎、输卵管炎及儿科的高热惊厥、蛲虫病等。

我们采用止血灵(三七参、白芨、煅花蕊石、制大黄)加柳氮磺胺吡啶、地塞米松、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治疗78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总有效率96.15%.临床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

(如《止血灵胶囊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78例》。


4社会效益
在临床使用外治法取得一定经验的情况下,为使这一简、便、廉、验的方法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为广大城乡人民迅速解除疾苦,自1985年,连续举办了3期内病外治学习班;自1989年,举办了7届全国中医外治学术交流会。

因此,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外治热潮。

外治新著如雨后春笋,据粗略统计有60余部;外治研究所先后在山西、山东等地相继建立。

外治专科门诊遍地开花,呈现~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1989年首届中医外治学术交流会的会议纪要指出,这次会议是中医外治法复兴的开端。

1992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外治专业委员会在南京成立,标志着中医外治发展已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200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在深圳诞生,是外治学科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2004年南通市中医院又成功承办了全国中医外治新进展学习班,除日常接诊病人外,每月还为来自全国的数百名患者及间道来信提供有关外治疗法的咨询。

于1982年一2001年间,还接收来自上海、山东、河南、陕西、内蒙古、新疆等15个省、市,42个单位共55人前来进修外治疗法。

自1980年,我们在省级以上中医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著有《中医外治研究》、《吴震西内病外治集》、《中医外治求新》、《常见病症简易外治疗法》等外治专著四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07年,吴震西老中医主编的《中医外治疗法》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笔者认为,此书较全面总结了中医外治疗法的历史渊源、理论研究、临床实践等,可作为大专院校医学专业学生中医外治参考教材。

收稿日期:2008—09-01
本文编辑:朱庆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