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以后的开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以后的开封:衰落与新生
昙花一现的金都
金军攻入东京灭掉北宋后,宋室南渡,又在江南建立起南宋政权。
金朝和南宋南北对峙长达百余年。
金国首都原设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金贞元六年(1153年),金帝完颜亮(后废为海陵郡王)把首都迁到燕京(今北京),称燕京为中都或中京大兴府。
为了控制中原和进攻南宋,完颜亮准备迁都东京,又将东京改称南京开封府。
经战火摧残,疮痍满目、凋零破败的开封,政治地位有所恢复,与中京大兴府、北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老哈河上游的大宁城)、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合称金国五京。
接着,完颜亮就下令大兴土木,重修北宋故宫。
但不久北宋故宫发生了火灾,不少宫殿被大火烧毁。
完颜亮为此大光其火,下令将开封留守冯长宁、都转运使左瀛和南京(今开封)兵马都指挥使吴濬各打100大板,撤去官职,还把失火处的13名值班守卫人员全部斩首。
北宋故宫失火后,完颜亮又花了2年多时间,重新营建开封。
完颜亮命左丞相张浩和参知政事敬嗣晖亲自到开封,主持营建宫室事宜,还多次派宦官梁琉到开封检查工役。
金国重修宫殿时,“殚(竭尽、用尽)民力如马牛,费财用如土苴(音驹,鞋底的草垫或垫鞋的草)”,“一殿之费以亿万计”。
但梁琉对此却毫不顾惜,稍觉不满,就下令拆掉重建,“成而复毁,务极华丽’”。
宫殿的装饰极尽豪华,全部先涂一层黄金,再画以五彩,史称“遍傅黄金而后间以五彩,金屑飞空如落雪”。
修建宫室所需要的很多大木料,都是从河南三门峡以西经黄河浮运而来的。
绑在一起的木头,通过黄河三门峡天险时,常被激流打散,流失很多。
后来,就干脆把木头直接散投于水中,任其顺流而下,再在下游捞出来。
“运一木之费至二千万,牵一车之力至五百人”,运输艰难,耗资巨大。
宫殿重新建成后,完颜亮便于金正隆六年(1161年)六月将都城迁至开封。
但不久,金国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政变,金世宗完颜雍在东京辽阳府即位。
十一月,完颜亮被部下杀死。
完颜雍又把国都迁回燕京,仍称开封为汴京或南京。
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为了躲避日益强盛起来的蒙古族的进攻,金朝又将首都从燕京迁到了南京开封。
金朝迁都南京开封后,因政治稳定,财政好转,又扩修了里城,增筑了宫室,加固了城墙,并在外城增筑了40里的子城。
经过多次营建,开封在金朝末年,又呈现出短暂的繁盛豪华气象,人口也增加到100多万。
金朝还在南京实行过科举考试,现存的“进士题名碑”,就是金代遗留下来的用女真文字书写的珍贵碑刻。
金都开封,规模宏大,建筑豪华。
它沿袭了北宋的城市布局,也分为外城、里城和皇城三部分。
只是皇城的方位,较之北宋故宫基址稍向东移了一些。
金代南京,三重城廓,三道城墙。
外城南面的正门叫南薰门,里城南面的正门叫丹凤门。
从南薰门向正北走,穿过龙津桥、丹凤门、州桥,到金皇宫,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御道,也是城市的中轴线。
皇宫前面,东边是太庙,西边是郊社。
皇宫的正门叫承天门,东有登闻检院,西有登闻鼓院。
皇宫的正殿叫大庆殿,东庑叫嘉福楼,西庑叫嘉瑞楼。
大庆殿后有德仪殿、隆德殿、仁安殿、纯和殿、福宁殿和仁智殿。
隆德殿两侧有钟楼和鼓楼。
仁安殿东有内侍局和近侍局,再向东
还有尚食局和宣徽院;宣徽院北又有御药院和右藏库,东有左藏库和点检司;点检司北又有秘书监、学士院、谏院、武器署等。
纯和殿是皇帝的寝宫,它的西边有雪香亭,亭北有楼,是后妃居住的地方。
此外,在皇宫的东华门内正北还有尚厩局等等。
金代宫殿名目繁多,情况与北宋相似,只是名称多有不同。
金代皇宫的范围几乎比北宋大了一倍,周长达9里13步。
金代皇宫建筑之雄伟、装饰之华丽,也都不逊色于北宋。
但从金宣宗迁都南京后不久,蒙古军便不断南下,金与南宋也不断发生战争。
所以,金代南京的工商业远不及北宋时活跃和繁盛。
天兴二年(1233年),元军占领南京,重演了一次掳掠皇室人员和宫廷金银财宝的丑剧。
次年(1234年),金衰宗自缢,金亡。
自公元1214年金迁都南京,到公元1233年元军攻陷南京,仅20年时间,这是开封在历史上最后一次作为帝王都城,创造了昙花一现的辉煌。
但这种辉煌主要表现在城市建筑方面,在经济发展方面则并无多大作为。
元代沧桑与大宋国都
元军灭金以后,在南京设立了南京路,后来又改称汴梁路。
汴梁的名称就来源于此。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代又设立了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以汴梁为省会,统辖今天北起黄河、南到长江、东至大海、西到河南灵宝的广大区域。
尽管汴梁仍不失为中原重镇,但毕竟由一个全国性的都城变成为一个地方性的政区城市。
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初期,还没有改变传统的游牧经济观念,对农业生产并不重视,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大臣耶律楚材坚决反对,说:“陛下将南伐,军费必须有所依靠。
中原地区人口稠密,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每年可得银50万两,帛8万匹,粟40余万石,足以供给,怎能说无补于国,还要悉空其人呢?”这样,才使元军攻破汴梁时,废止了屠城的旧制,也使汴梁免于沦为牧场。
到元世祖时期,统治者已比较注重农业生产了。
元世祖认为,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组织编写和颁布了《农桑辑要》这部历史上著名的农书,以指导农业生产。
后来,元朝实行了“市籴(按市场交易价买入粮食)法”,一次就从汴梁等地购得40万石粮食,表明元代汴梁一带的农业生产还是比较发达的。
元代汴梁主要还是一个商业城市。
元初(1275年)来到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盛赞开封“极其繁华富厚……人民以经商和手艺为生,生产丝甚多,制造各种金银币,各种谷类和所有养生必需品,皆甚富裕……有很多富商,大可汗从他们那儿收进许多贡物及赋税”。
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名剧《救风尘》,就是以繁华的汴梁为背景的。
回族擅长经商,他们在汴梁人口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今天的开封回族先民,很多都是在元代由外地迁移而来的。
元代,汴梁一带的水、旱、风、蝗等自然灾害十分严重,黄河水患尤为剧烈。
黄河在汴梁一带经常决口,如大德元年(1297年),黄河在汴梁决口,政府发动了3万人才将决口堵上。
大德九年(1305年),黄河再度决堤,洪水直逼汴梁,几乎将汴梁淹没。
泰定二年(1325年),黄河泛滥,使汴梁一带15个县受灾。
黄河水患严重威胁着汴梁一带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的发展,汴河、蔡河、
五丈河等航道,也逐渐被黄河泥沙淤塞,无法通航。
元代末年,爆发了刘福通等人领导的红巾军大起义。
当时,政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以蒙古贵族为首的各族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压迫日益深重。
同时水旱灾害频仍,黄河一年三决,广大农民流离失所。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和他的徒弟刘福通等人,借传教聚众起义,起义军以红巾包头、红旗为号,故名红巾军。
韩山童牺牲后,刘福通继续领导起义,并迅速发展到10余万人。
各地人民也纷起响应。
至正十五年,刘福通迎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小明王,以亳州(今安徽亳州)为都,建立了农民起义政权,国号大宋,年号龙凤。
接着派兵四面出击。
至正十八年(1358年)五月,刘福通亲率大军进攻汴梁,元军弃城逃走,刘福通进入汴梁,并迁都于此。
不久,元军将领周全率领怀庆军民渡过黄河,来到汴梁,归附刘福通,起义军势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由于红巾军主力长期流动作战,力量分散,给了官军和各地的地主武装以各个击破的机会。
至正十九年(1359年)五月,元军将领察罕帖本儿调集山西和陕西的军队,围攻汴梁。
八月,汴梁失守,刘福通退据安丰(今安徽寿县),又坚持斗争数年。
至正二十三年春,安丰失陷,刘福通牺牲、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韩林儿死,大宋农民政权结束。
红巾军起义的成果被朱元璋所窃取,于公元1368年灭元建明。
红巾军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汴梁作为农民起义政权大宋国的首都,前后达一年多时间,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卧牛城的兴衰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率兵从元军手中夺取了汴梁,并将元代的汴梁路改名为开封府。
由于开封在对元作战形势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所以就在这年,朱元璋在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称应天府为南京的同时,又将开封府定为明代的北京,朱元璋还多次亲临开封部署对元作战的计划。
洪武元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沿用元代旧制,仍在河南设立中书分省,并以开封为治所。
次年四月,又改河南中书分省为河南等处行中书省。
洪武九年六月,再改河南等处行中书省为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俗称河南省,仍以开封为治所。
明代的河南省,北起武安,南到信阳,东达永城,西至陕州,范围与元代河南行省辖地有所不同,与今天的河南省辖境则大体相当。
宋金时期的开封外城,在元代以后,逐渐遭到毁坏,明初,只剩下内城较为完好。
明军占领开封后,又对开封内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与重筑,给原来用夯土筑成的城墙包砌上青砖,使之更加坚固美观。
重筑后的开封城墙,周长20里190步,高3.5丈,宽2.1丈。
修整后的护城河,深1丈,阔5丈。
城墙上设有5座城门:东面两门,偏南的叫丽景门,又叫宋门,偏北的叫仁和门,又叫曹门;南面一门,叫南薰门;西面一门,叫大梁门;北面一门,叫安远门。
每座城门“各建月城三重,角楼四座”,全城共有“敌台八十四,警铺八十一,甚称严密”。
开封城经明初重筑后,城墙巍峨,城楼高耸,气势雄伟。
明人陈所蕴在《增建城楼碑记》中就形容说:“登楼四望,太行、嵩室居然在几案间;大河汤汤,仅如衣带。
”太行山和嵩山小得就像是桌子,滔滔黄河细得就像一条衣带。
以后,明代又多次对开封城墙进行过修建和加固。
明代末年,城墙的建筑比明初更为完备和坚固,号称中原“坚城”。
《如梦录》中就记载了当时开封城的情况:砖城高5丈,周围4702丈;有敌楼5座,均有箭炮眼,3方,4正,16邪;有大炮楼5座,角楼24座;还有样铺10座,窝铺54座,炮楼10座,垛口7322
个;另有城门5座,再加上水门,共有门洞25个,每个11洞都有铁裹门2扇。
明末的护城河,也比明初更完善,口(上)宽5丈,底宽3丈,深2丈;5座城门外的护城河上,都建有可升降的板桥,俗称活吊桥。
明代开封城,平面形状像一头卧着的牛,所以又称卧牛城。
当时城市的地形和布局特点是“三山不显,五门不对”。
三山指土街、爪儿隅头和夷山,其实这三处都不是什么山,只是地势较高而已,所以说是“不显”。
5座城门中,曹门偏北,宋门偏南,南门偏西,北门偏东,西门在正中,相互之间都不对应。
宋金时期的故宫,历经兵燹和黄河水患,到明代已残败不堪。
朱元璋称帝后,把诸子分封于各地为王。
被封于开封的周王朱橚,又大兴土木,在宋金故宫的废墟上,兴建起辉煌壮丽的周王府。
王府“周围萧墙九里十三步,高二丈许”,府内建筑全部都是琉璃殿宇,高大雄伟,碧瓦朱门,富丽豪华。
府内还有园林花木,景色秀美清雅。
自洪武十四年朱橚就藩(屏障,此指受封于外保卫京都的藩王)开封,直到明代灭亡,周王共传了11代。
朱橚的子孙中,凡是轮不上袭位周王的,都被封为其他各种王。
因而,明代开封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王府。
明代宗藩,皆食岁禄。
只要是皇族,由生到死的一切费用,都由国家承担。
王府所在地方的赋税,除上缴中央外,还要供给王府的消费,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朱橚的后代,有些人还吃双粮,如嘉靖帝就曾见堵阳王年迈,特赐食双粮;安吉王见嘉靖帝时,因“安吉”2字吉祥,嘉靖帝一高兴,也赐予他双粮。
他们都是吸开封人民血汗的寄生虫。
第一代周王朱橚,还算是个才子,作有《元宫洞词》百章,还搜集了可供度荒充饥的草木资料400多种,编成了一部《救荒本草》,这是我国植物学史上的一部名著,对水旱灾害频繁、土地沙化盐碱化日益严重的开封一带人民度荒救灾,也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朱橚的儿子朱有燉,是明初杂剧第一大家,现存作品31部,他的作品除了对元杂剧的忠实继承外,在剧本体制和音乐体制体制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创新,促进了明初宫廷杂剧的繁荣。
但朱橚的后代大多数都是只知享乐的庸碌无能之辈,有的还十分残暴,如朱橚的一个儿子朱有熺,就喜欢“掠食生人肝脑”。
开封地处中原,四通八达,正如《如梦录》所说:“曹门通兰阳(今兰考),宋门通陈留,南门通尉氏、通许,西门通中牟,北门通延津,谓之五门六路,八省通衡”。
虽然城区的4条河流多已淤塞,航道不通,仍不失为明代中原重镇,经济也比较繁荣。
这也是明初的10年中开封被定为北京和朱橚被封于此的重要原因。
明代的开封,街市繁华。
《如梦录》说:“三街六市,奇异蔬菜,密稠不断”,“各街酒馆,坐客满堂”。
繁华的街道,多位于周王府以南。
在今天的徐府坑一带,有染房、油房、磨房等作坊。
在今山货店街一带,则形成买卖从北京、杭州、青州、扬州等地运来的扇子、头篦、僧帽、葛巾等的专门市场,此外,还有茶叶店、纸店、绸缎店以及刻字、成衣、竹器、裱糊字画诸铺。
在今寺后街一带,有瓷器店、当铺、毡货店、南酒店等。
县角以南有大米店,出售郑州、辉县、光州、固始等地出产的大米。
州桥往南,主要是柴市。
周王府往南的大街路西,有纱帽铺、绒线铺、裁剪铺和伞店等。
伞店中出售销金曲柄的绣伞、方伞和用黄、青、蓝等色绢制成的闹龙伞等,精美华丽。
那里还有3条巷子,每巷二三十户,都是梳子店,出售四川黄杨、福建荔枝等佳木制成的梳子。
南书店街一带,主要出售盆罐、炊帚、擀面杖等土产和日用家具。
钟楼以北,主要出售皮箱、描金漆匣等物。
钟楼以南,有卖头盔、戏衣、枪棒等戏装道具的店铺。
北门大街有驴市。
土街有成
衣铺和竹帘铺。
马道街南口,以出售糖果驰名,还出售各种雨旱纸伞。
除了上述固定的市场和店铺外,开封城内还有许多流动的小买卖。
经五门挑担进城卖柴草、石炭、木炭、粮米、蔬菜的小贩络绎相连,城内装着水、土或胶泥出售的车子随处可见,还有卖白布、青布、夏布、绵绸的货郎,也有洗镜子、磨剪子、补锅、钉秤、鞝鞋的手艺人,又有卖炒栗子、鲊瓜子、十香茯苓糕及牛羊驴肉的小贩。
每逢节日,还有一些应时的物品上市。
如元宵节卖花灯,端午节卖朱砂、雄黄、鲜艾、菖蒲,中秋节卖石榴、毛栗,重阳节卖菊花等等。
明代开封城内的文化娱乐生活也比较丰富活跃,仅较大而有名的戏班子,最多时就达78家。
明代末年,政治腐败,土地集中,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李自成起义军转战河南时,在开封与明军展开过激烈的战斗,三次围攻开封。
第一次围攻,战斗主要发生在西城;第二次围攻,战斗集中在东城和北城;第三次围攻,从崇祯十五年(1642年)四月至九月,将近6个月。
七月底,明军就开始酝酿掘开黄河大堤、水淹起义军的阴谋。
九月十五日夜,明军在相隔30里的朱家寨和马家口,同时将黄河大堤挖开两个缺口,黄水直灌开封,很快将全城淹没。
城中水深数丈,古建筑和文物遭到了严重破坏,百姓房舍则大多被毁,城中百姓十不存一。
这是开封在历史上遭受的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
明代开封在恢复和建设上的成就,被洪水无情地吞没了,开封继续衰落下去。
梦华销尽
波澜壮阔的明末农民大起义,以摧枯拉朽之势荡涤了明代的反动势力,摧毁了明代的黑暗统治。
公元1644年,清世祖乘虚入关,击走李自成,定都于北京。
接着又逐步统一了全国。
清代,仍以开封为河南省省会。
清初,花了许多时间和钱财,才将淹毁的开封城重建起来。
康熙元年(1662年),河南巡抚张自得和河南布政使徐化成,奉命在明代开封城垣的基础上重建开封城。
复建后的开封城,规模和形制都与明代相仿,5座城门的名称也都沿袭明代旧称。
东边两门,偏南的叫丽景门,又叫宋门,偏北的叫仁和门,又叫曹门。
南门叫南黄门,西门叫大梁门,北门叫安远门。
康熙五十七年,因开封所处地理位置重要,清政府又在明代的周王府遗址东北部修建了满洲城,俗称里城。
城呈正方形,东、西、南3面各开一门,周围5里192步,驻旗兵1000人。
由于汴河、蔡河、五丈河等均被黄河泥沙淤埋,清代开封已没有理想的水路与外界沟通。
乾嘉以前,开封的物资若走水路外运,需先从陆路运抵城南45里处的朱仙镇,再由朱仙镇入贾鲁河运到周口,然后转运到南方各地。
南方的物资走水路运往开封,也只能到达朱仙镇。
所以,当时朱仙镇被称为开封的外港。
乾嘉以后,贾鲁河也被淤塞不能通航了。
从此,开封对外就再也没有水路了。
清代开封的经济不如明代发达,但仍是河南省的省会和政治、经济中心。
大街小巷都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店。
较繁华的街道,主要有老府门大街、东西大街、土街、书店街和河道街等。
但今天开封繁华的街道,如马道街、寺后街、鼓楼街等,在清代并不繁华。
清代开封周围出现了不少集市。
通常,离城较远的叫集,如埽头集、薄酒店集、杜家寨集等;离城较近的叫市,如西关牛马市、南门杂粮市、宋门棉花市、曹门花线市等。
这些集市,是开封一带民间日常物资集散的主要场所。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十七日,黄河又在开封附近的张家湾决口,不久,开封城外就变成了一片汪洋。
由于及时封闭了城门,洪水未能直接进城。
但开封城外水深数米,周围村庄尽为洪水淹没,居民被淹死的达十分之四五。
后来,又因城门渗水,未能及时堵塞,城内低凹处也很快成了湖泽,许多房屋被淹毁,百姓只得到城墙上搭盖席棚栖身。
不久,开封的官员和百姓齐心协力,堵上了城门的漏洞,并日夜巡视,守护城墙,使城墙变成了一座坚固的拦水大坝。
这样,尽管开封在洪水中浸泡了长达8个月的时间,但城内的人民生命和财产并未遭到特别重大的损失。
直到次年二月,黄河决口被堵住,开封才解除了危难。
三月,清政府又下令重修在洪水中遭到严重损害的开封城墙。
重修后的城墙,周长28里左右,城门5座依旧。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开封城墙。
由于黄河多次在开封附近决口泛滥,使开封城外地面淤积得越来越高,并变成一片沙荒地,而城内则日见低凹,如同锅底,积水无法外流,形成了不少大小湖泊。
北宋时期的开封府衙,已成了一片水泽,遂名为包府坑;雍正十二年(1734年),河南总督又在明代周王府遗址前新筑的午朝门至龙亭的大道两旁,掘土开湖,形成了今天的潘、杨二湖。
每当春秋季节,开封便被笼罩在风沙之中,成为“无风三尺土,微雨一街泥”的“沙城”。
1923年,康有为登临龙亭时,留下了一副对联和一首诗。
对联为:
东京梦华销尽,徒叹城郭犹是,人民已非;
中天台现高寒,但见白日悠悠,黄河滚滚。
诗文为:
远观高寒俯汴州,
铁塔繁台与云浮;
万家无树无宫阙,
但见黄河滚滚流。
反映了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开封“梦华销尽”的衰败面貌。
沉沦与悲怆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封也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制的城市,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在河南掠夺原料和推销商品的据点。
辛亥革命以后,军阀混战,开封几无宁日。
抗日战争时期,开封又沦为日军占领区。
自公元1840年到1948年开封解放的百余年间,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封建官僚、地主、军阀等长期统治开封,残酷地剥削和掠夺开封人民,使古城开封在发展中呈现出许多畸形现象。
自公元1840年至1948年,开封始终是河南省的省会,是河南的政治、经济中心。
在近代中国,由于河南地处上海、天津、汉口三个帝国主义侵略据点势力范围的交叉地带,在1905年到1912年京汉、陇海铁路相继开通以后,遂成为以上三大据点的重要原料供给地和外国商品的倾销市场。
开封逐步由原来的封建城市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城市。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封的民族工业开始获得了一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一批面粉、榨油、蛋品、烟草等轻工业和小型铁工厂。
但商品中本地生产的不多,主要是从外地运来的;商人中也有很多是外省人。
辛亥革命以后,开封成为军阀混战和争夺的重要城市,社会动荡不安,严重地阻碍了开封城市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1927年,国民革命军冯玉祥将军出
任河南省主席时,较为注重开封城市的建设,拓宽了街道,特别是将南关火车站经大南门直至龙亭的中山大道取直加宽,又将龙亭一带开辟为中山公园,使开封市容略有改观。
但冯玉祥在开封时间不长,在军阀混战的动荡岁月中,也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对开封市容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
总的说来,开封整个城市仍然残破不堪。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进攻开封,国民党军队在稍作抵抗后,便弃城而走,开封遂为日军占领,沦陷达7年之久(1938—1945年)。
国民党军队在逃跑中,为了阻止日军的追击和西进,又在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给开封一带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在日军进攻和占领开封时期,开封的文物古迹和社会经济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政治黑暗,剥削严酷,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开封继续处于衰落之中。
直到1948年10月开封解放,这座古老的中州名城才获得了新生。
在公元1840年到1948年的百年历史中,开封在封建王朝、帝国主义、军阀和国民党政权的黑暗统治和残酷掠夺下,呈现出畸形发展。
第一,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破坏了开封周围的农村自然经济;加之军阀、官僚、地主的盘剥、压榨以及天灾兵祸的频繁,迫使大批农民背井离乡,四处流亡,不少人进入开封城中,使开封的城市人口激增,在1910年到1930年的20年中,开封人口就由16万增加到25万。
第二,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以通商口岸为根据地,在开封建立了不少收购站,廉价地收购各种农副产品,如花生、棉花和牛、羊、鸡等,使开封一带几乎变成了帝国主义侵略者榨取原料的基地。
第三,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开封也成了他们倾销商品的重要集散市场。
这一时期,开封的城市工商业也有所发展,早期的官僚资本在开封兴办了兵工厂、电厂等,后来的民族资本家又办起了一批面粉厂、榨油厂、火柴厂、打蛋厂、烟草厂等。
特别是开封的丝织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产品多样而精美,行销华北各省。
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的畸形的繁荣,从中获益的首先是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其次是军阀和官僚买办资本家,而受剥削和压榨的则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的生活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日益困苦。
第四,随着开封城市性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方向发展,城市的整体布局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老城外即车站附近又出现了新的市区。
这种自发形成的新市区,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与我国传统的城市产生于区域政治和军事中心不同,而与欧洲城市起源的背景较为接近。
但新市区内,缺乏统一的布局规划,街道杂乱,交通无序,建设稠密,住宅与商店混杂,与老城区街道和住宅、店铺成方格状分布的严整规则布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老城区也在这一时期增添了不少半殖民地色彩。
这种城市布局向半殖民地色彩的转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混乱、盲目、缺乏规划。
总之,半封建化、半殖民地化的开封,未能改变其衰落的命运。
古都新貌
解放前的开封,虽然是河南省的省会和中原重镇,但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和日本帝国主义者相继统治这座城市,到解放前夕,它已变成一个生产落后,市容萧条,残破不堪的消费性城市了。
当时,开封百人以上的工厂仅有益中烟厂、普临电厂、天丰面粉厂和铁路修配厂4家,连同几十个小厂和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