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北宋汴梁的刻书业_张凤霞

合集下载

孙承泽撰销夏记卷一2(收藏古字画者必读)

孙承泽撰销夏记卷一2(收藏古字画者必读)

孙承泽撰销夏记卷一2(收藏古字画者必读)孙承泽撰销夏记卷一2(收藏古字画者必读)15、苏米墨寳小册坡公与质翁帖一纸计七十余字原在仇山村家后有其手跋又米襄阳帖二纸皆晩年书精妙之甚三帖原装一卷既于市佣得米小字一纸又左旦明赠连水陈生帖三段此三段已刻绍兴米帖内戊戌山中合装之余少年学米帖不得其运笔结构之妙徒得离竒遂入倾欹一路后乃痛改之近年玩其墨迹始悟晋法宋思陵云近人书存晋法者惟米芾及薛绍彭耳信然年来所见米迹如朱南昌徽之长卷魏泰酬和诗稿曹嘉禾溶之长卷叔晦帖淡墨秋山诗稿超逸絶伦未多有也余借之上石今卷与人杳寜无遐思16、苏子瞻苦雨诗墨迹苦雨五言古诗乃坡公元丰六年八月六日书字凡五百有余指顶行楷神韵备足坡公最属意之书也予于崇祯壬午得之吏部黄襄兵乱失之贾人仍持来售亦奇縁也传世者米书多苏书少盖以当时党禁人不敢收苏氏文字存者多付之水火今之行世者皆烬余也坡公尝自评其书吾书骨撑肉肉没骨又曰吾书虽未工自出新意不浅又每书辄多留余纸曰以待五百年后人题跋然公书一至南渡已重如拱璧寜待五百年哉黄涪翁曰子瞻书为当代第一为其挟以文章忠义之气耳此真知公者也涪翁因公逺谪濒死不悔米元章初借公以成名既而背之号于人曰在苏黄之间自恃其才不入党与视涪翁有余愧矣17、米元章小字天马赋墨迹米元章好书天马赋如王子敬好书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此卷小行草瘦劲跌宕与王金沙家本相类余止见王氏刻本未见其墨迹或即此卷取入旧内今复传出乎余于乙酉得之次年王孟津觉斯见之称叹不已遂跋数语其后旧内画卷皆御用监内臣装裱此卷前装赵子昻马图将此卷装后作跋中书题签云子昻唐马米元章跋可笑也18、米元章大字天马赋墨迹元章所书天马赋以擘窠大字书于平海大师后园者为最得意之作雄浑流动起止横竖诸法俱备余尝见其多景楼诗亦大书逺不及此此卷不独在天马卷中称第一其生平书迹亦当以此为第一上有蔡姓珍藏印乃蔡京也又有贾似道小印及秋壑圗书在明又入严相家籍没入内如此名迹累辱于权奸之手良为可叹黄子久云展视之时有大星贯斗而坠其声如雷亦一竒也卷既入内将后跋皆割去今江南传一卷后有永乐甲辰浚仪张肯跋从徐有贞家传流者临本也19、黄鲁直松风阁诗墨迹予于甲申后见山谷数卷最爱松风阁卷其诗清脱妙不可言字乃正书劲秀全用栁公权法他书所不及也予晩年极喜栁书复得其一二秘本今见此卷益知世之学栁者一味硬直真钝汉也卷佳极矣而有可恨者嘉定间向姓者所题不称一也旧在贾似道家上有贾似道小印及恱生秋壑长字诸印辱于权奸之手二也元大长公主不择人而命题絶有可喷飰者三也项墨林收藏之印太多后又载所买价值俗甚四也友人吉安李梅公元鼎得山谷书杜诗卷字极佳与此相类赵松雪有跋语亦得意书先在予家予物色此卷经年不得闻在梅公处乃以赵跋归之竟成合璧曹嘉禾溶有山谷小字墓志稿二合装一卷董玄宰大书四字于后曰山谷墨寳真墨寳也嘉禾与余好尚相若其应征入京尽以所携卷册送予斋如米老卷君谟卷及此卷俱累累千百言世不多见之珍也又王长垣有山谷书阴长生诗亦正书不及松风阁20、黄鲁直书诸上座此卷乃涪翁草书末有数行正书字法竒宕如龙抟虎跃不可控御宇宙伟观也然横纵之极却笔笔不放古人所谓如屋漏痕折钗脚此其是矣世传东坡见山谷草书从旁称叹钱穆父谓惜未见懐素真迹后山谷见自叙帖书法顿异然山谷天分髙学力足固非全取法于懐素者也卷上有绍兴及内府书印曽入思陵御府者后又在贾似道家余见山谷草书当以此为第一21、薛道祖诗卷宋人书能存晋法者惟薛绍彭道祖盖彼时定武兰亭妙石在其家故所书诗稿五纸笔笔用右军法无论不肯带唐人格调即大令亦畧不渉及此深于书学者也惜传世者少真如天呉紫鳯耳卷旧在陆水村太宰家西涯题云右宋薛绍彭书五纸薛氏以三鳯名河东绍彭其后人也字道祖号翠微居士居长安符佑间以书名一世米芾书史会要所载是也水村陆公得此卷特爱重之间出示余为识数语于后后入王元美家题识累累文休承云薛道祖书予惟见晴和二像随事吟三帖松雪谓其脱畧唐宋齐踪前古陆居仁谓其虽杂于六朝盛唐人书中当无愧后又见其所临兰亭盖定武石刻在其家故所临尤妙今获观其诗帖若上清连年实享清适帖及和刘巨济诗真能轩轾六朝追踪魏晋宜与元章抗行而当时谓之为米薛也22、秦少游论书帖少游书不多见端劲大约得之颜鲁公杨少师其论书云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妍徃徃丰左而病右故端书如右军霜寒表子敬乞解台职状张长史郎官厅壁记皆不以法度病其精神至于行书则王家父子随意肥瘠皆有佳处近世惟颜鲁公杨少师特窥其妙其用笔能左右之不好处惟王荆公书有古人气而不甚端遒司马公正书不甚善而隶法极端观淮海所论书而其书可知矣淮海与黄豫章同为坡公门下士皆善书陆放翁言豫章晩自称许淮海则退避不肯以书自名故淮海之书传世者少益足重也23、宋髙宗皇帝御书毛诗马和之补图宋思陵极重经学而尤留心于诗每手冩一章辄令马和之补圗予所收者凡八章一为鲁颂駉一为有駜一为閟宫一为商颂那一为烈祖一为玄鸟一为长发一为殷武字皆端谨有致大约取法于铁门限后补图亦工古人宴飨祭祀之仪礼乐舆马之制悉备焉尤非他图画所可及也和之绍兴中登第官至工部侍郎予又于江右李梅公寓见鹿鸣十章朱子美寓见节彼南山十章山西张氏寓见闗睢十章首有夫子及卜子夏小像髙宗又曽手书九经刻石今临安文庙尚有存者彼时戎马倥偬而能神闲气定雅意表章跨有半壁百余年非幸也24、宋宪圣皇后书养蚕图蚕织图所绘自浴种至翦帛凡二十四事使阅者宛然置身田舍见妇子拮据不遑之景也每段下题小字极其工致至元中郑足老题云为显仁皇后字后习髙皇字髙皇手书九经每倦则后书续之人未易辨金华宋景濓云图出于潜令楼璹璹获召见以图上进上携至宫宪圣慈烈皇后逐段题之皇后姓呉配髙宗其书絶相类谓非显仁韦后书余考之显仁韦后乃髙宗母也从徽宗北辕老年始归宪圣慈烈呉后乃髙宗继后史称其善翰墨则为呉后书无疑金华之言为确矣25、宋赵乐易篆书书家篆法不传近代擅工者寥寥此卷三段一为李监法书归去来一为欵识法书盘谷序一为小篆书红白莲词皆精工絶伦赵为寳庆间人乐易其号卷为求是先生书亦不知其名以俟博古者考定后观者图章累累皆宋元人也26、黄伯思书黄庭内景经墨迹黄长睿为南宋博雅第一其所著法帖刋误及秘阁古器说俱载东观余论中王顺伯厚之尝称之曰本朝始自欧阳公集古録千卷赵徳父金石録至二千卷考订甚工然犹未免差误惟云林之书为尽美顺伯盖留心古学者称许如此长睿有云林堂元人倪元镇竟袭之或重其人耳予求其书迹仅于陈山人家见北齐勘书图一跋正书精工之甚丁酉夏自山中回得此卷小字草书全用急就章法甚可珍也按索靖急就篇一千四百五十字阙七百五十九字在宋时犹存唐人硬黄临本叶石林梦得求之弗获仅得长睿双钩本谓气韵精彩尚可仿佛典型乃刻之闽中盖长睿长于章草者故精妙如是也虞伯生云长睿书不逮言岂其然乎27、陆放翁诗稿陆务观先生自书所作诗八首后题嘉泰甲子岁正月甲午用郭端卿所赠猩猩毛笔时年八十矣书法劲逸老年不衰如此诗句冲淡全无烟火色相盖公以寳章阁待制修实録完即致仕优游若耶溪久领林泉之乐故其笔墨清胜如此昔公跋山谷卷谓此卷不应携在长安逆旅中亦非贵人席帽金络马传呼入省时所观他日幅巾笻杖渡清衣江相羊唤鱼潭瑞草桥清泉翠樾之间与山中人共小巢龙鹤菜飰扫石置风炉煮蒙顶紫茁然后出此共读乃称耳予于公书亦云然卷中嘉泰甲子乃嘉泰四年也越五年而公殁按陆渭南文集他日上有程子二字盖帖乃程正伯所藏程为蜀人清衣江唤鱼潭瑞草桥在蜀中小巢亦蜀蔬即东坡所赋元修菜也28、鲜于伯几书杜诗渔阳太常以书名一世予见其遗迹极多最佳者为杜诗秋风破屋歌风格遒逸有晋人遗法后自跋亦自负盖得意书也其子去矜亦善书见卷后世传伯几与赵呉兴齐名赵每自书二纸易其一纸辄焚之不知果有此事否然寥寥宇宙得一人妬亦足矣呉兴乃知已也此卷余官开封时张大理睡心所赠相随二十余年矣每开卷辄作聚散存亡之感元人书呉兴渔阳而外无可存者即库库喀尔名甚噪然其书稍俗喀尔常问人赵承旨日书几何或对曰万字喀尔曰吾日可书三万字此其所以俗也然承旨书后人尚有评其稍熟者盖作画则欲熟中熟作字则欲熟中生董玄宰谓鲜于书胜赵承旨亦正以鲜于书不熟不俗耳29、附黄山谷论书帖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妍徃徃丰左而病右故正书如右军霜寒表子敬乞解台职状张长史郎官厅壁记皆不以法度病其精神至于行书则王家父子随意肥瘠皆有佳处近世惟颜鲁公杨少师特窥其妙其用笔能左右之不好处更觉妩媚求一点一画俗气不可得比来士大夫惟王荆公书有古人气而不端然笔力甚遒司马公正书不甚善而隶法极端劲似其为人。

两宋刻书业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

两宋刻书业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

两宋刻书业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作者:何洁陈晓军来源:《新阅读》2020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以北宋和南宋时期刻书业的繁盛发展情况为基础,对两宋时期代表性的官刻、私刻、坊刻,寺院和书院刻书以及三大刻书中心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和分析,从而梳理出两宋刻书业对中国出版业的深远影响。

本文结合活字印刷和套版印刷的发明应用,重点指出了两宋刻书对图书形制上的变革及图书类型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三校制度和校对、编辑条例的建立,册页制度的流行,印售书籍的盛行,类书、丛书的编撰,以及书籍生产和流通的管制等方面,得出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出版业起于宋代的论断。

关键词:编书刻书业印刷术出版业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编辑出版活动的国家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墨子》中的“镂于金石,书之竹帛,传遗于后世之子孙”,即可称为早期的出版活动。

华夏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连绵不绝,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我国历史悠久的编辑出版活动。

如果说西汉时期纸的发明开创了真正意义的出版业,那么印刷术的发明带给出版业的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性的变革。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印刷术的国家,但印刷术的发明,至今仍存在诸多争议。

就现在掌握的材料来看,我国印刷术的发明应在公元7世纪左右(隋唐之际),明代学者胡应麟曾论证说:“雕本肇始于隋,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

”目前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印制的《金刚经》。

其印制精美,图文并茂,应算是雕版印刷术成熟时期的作品。

因此,雕版印刷起于隋唐,这种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

当前的学术界,也基本认可这一说法。

印刷术的发明及应用,直接导致了中国古代刻书业的兴起与飞速发展。

近代著名藏书家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将古代的书籍刻印分为官刻、私刻和坊刻三大系统。

这是目前主流的分类系统,但笔者认为,寺院刻书和书院刻书也是不应忽视的两大系统,尤其是两宋时期。

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之后两百多年的战乱割据的局面,全国再度基本统一(北方尚有契丹政权)。

宋代刻书产业对文书档案工作的影响

宋代刻书产业对文书档案工作的影响

宋代私刻也较为发达 ,私刻作坊有 “ 书肆” “ 、书坊 ”“ 、书林” 、 “ 经籍铺 ”“ 、文字铺” 等名称 , 大多为刻印经售一体的坊店 。著名有 如开封相国寺荣六郎书铺 、 杭州陈宅书籍铺 、 浙江金华双桂堂 、 婺 州蒋宅崇知斋 、 四川眉山程舍 、 西蜀崔 氏书舍 、 建阳麻 氏书坊 、 沙 麻
至仁宗 , 家刻见诸记载逐渐增多 , 它们不 以盈利为 目的, 旨 宗
有以下几条 : 一是通过刻印防止古籍湮没 ; 二是弘扬先祖前辈的功 后逐渐成为江西刻 书产业中心,周必大扎起吉州汇刻欧 阳修全部
重大 。如《 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 新 三百卷 以论 、 、 、 策 书 碑记 、 序 业 ; 三是纠正前人课本的谬误 , 提供可靠的善本 。吉州 自南宋中期 许多公务文书。由于该书广征博引 ,也成为后世文人志士运用典 著述成《 欧阳文忠公文集》 一百五十三卷 , 以发扬先贤的道德 。 嘉泰 故、 引据考证 的一部重要参考资料 。其中唐 、 五代史事部分 , 册 元年至四年( 2 1 10 ) 是《 10 — 2 4 组织人员精心重刻《 文苑英华》 一千卷。 嘉
府元龟》 的精华所在 , 不少史料仅为该书所见 。
二、 坊刻 系统私 刻 官 方 的典章 制度
泰 四年周家又刊刻《 周益文忠公文集》 二百余卷。
宋代部分文人士大夫担任朝廷或地方要职 ,其子孙往往有刊
印先人 别 集 之 习惯 以尽 孝 道 ,光 宗耀 祖 。家 族 刊刻 故 家 的别 集 称
带皇朝臣僚著撰 文字印本传 布往彼 ,其 中多有论说朝廷防遏边鄙 机宜事件, 深不便稳 , 诏今后 如合有雕版文集 , 仰于逐处投纳 , 附递
闻奏 , 候差官看详 , 别无妨碍, 许令开版 , 方得雕印。” 苏辙使辽 , 曾 说 :本朝民间开版印行文字 , “ 臣等窃料北界无所不有。”说明书禁 日 有名无实 , 因为“ 此等文字贩入虏 中, 其利十倍” 。徽宗大观二年 , 朝 廷再次下令 :访 闻虏中多收蓄本朝见行印卖文集书册之类 ,其间 “ 不无夹带论议边防兵机夷狄之事 , 深属未便 。其雕印书铺 , 昨降指 挥, 令所属看验 , 无违碍然后印行。可检举行下 。不经看验校定之 书, 擅行印卖 , 告捕条例版降, 其沿边州军仍严行禁止。” 三、 家刻系统出现大量公文汇编

宋朝的刻书与印刷术

宋朝的刻书与印刷术

宋朝的刻书与印刷术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而刻书和印刷术是这个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朝的刻书和印刷术在书籍传播、文化交流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宋朝,刻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刻书既是记录和传播知识的手段,也是人们学习和研究的源泉。

宋代的刻书活动非常活跃,许多文人学士都自己刻书以传扬自己的作品和观点。

这些刻本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还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刻书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技艺,包括拓印、刻字和精装等环节。

技艺娴熟的刻书匠人能够制作出版面整洁、字迹清晰、版面布局合理的刻本,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瑰宝。

然而,宋朝的刻书在形式上还存在不足。

由于刻书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投入,很难实现大规模的快速刻印。

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宋朝的文人学士开始研究印刷术。

宋代印刷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传播。

印刷术的出现,使书籍的制作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

通过铜活字和活字印刷技术,可以快速制作成千上万份一样的书籍。

这不仅提高了书籍的产量,还降低了书籍的价格,使书籍更加普及。

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到各种知识和信息,推动了宋朝文化的繁荣。

宋朝的印刷术不仅在量上取得了突破,还在质上有所创新。

宋代出现了木活字印刷和活字版画等新技术。

木活字印刷利用木材制作成立体的活字,可以轻松组合成不同的文字和图案。

这一技术的出现,使版面更加整齐美观,提高了印刷质量。

活字版画,则是将活字技术应用于绘画领域。

这种技术使版画作品的制作更加容易,且成品质地也更为精细。

活字版画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版画的形式,也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影响。

宋朝的刻书和印刷术的发展,不仅对当时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的印刷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宋代的刻书和印刷术成为了后来各个朝代印刷技术的基础,为后世的印刷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这些刻印的书籍,成为了后来的学者研究的重要资料。

可见,宋朝的刻书和印刷术对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024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湖北卷)(考试版A4)

2024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湖北卷)(考试版A4)

2024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湖北卷)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60分)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饮冰室合集》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其中写道:“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这里的“华夏民族”()A.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B.多元一体,在不断交往中交融而成C.源远流长,由炎帝和黄帝共同创造D.相对独立,发祥地受地理因素限制2.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

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A.休养生息的政策B.分封制度的推行C.法律制度的严酷D.基层管理的状况3.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和看法。

以下属于史论的是()A.从605年起,隋朝陆续开凿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B.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C.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D.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4.运用多元史观评价同一历史现象,能够使我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透彻。

下列采取多元史观从不同角度分析的历史事件是()革命史观——中原地区遭到摧残,两河、山东人民遭到灭顶之灾,社会经济停滞,生产被破坏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许多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都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世界各地文明史观——多个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A.黄巢起义B.清兵入关C.元朝的统一D.金灭北宋5.有学者指出“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

”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A.隋炀帝以进士科选拔官员B.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C.北宋文官担任地方的知州D.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6.《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记载,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

历代汇帖述略:宋代是刻帖盛行的时代

历代汇帖述略:宋代是刻帖盛行的时代

历代汇帖述略:宋代是刻帖盛行的时代宋代是刻帖盛行的时代,金元时期虽然出现过像王庭筠、党怀英、赵孟兆页、鲜于枢、康里子山、柯九思、张伯雨等众多的大书法家,又皆精于赏鉴,但是除了《别本绛帖》、《雪溪堂帖》、《百一帖》、《晋江马蹄帖》、《十种兰亭》、《碎金帖》、《乐善堂帖》等数种外,未闻有刻帖成大部的。

明代延续了宋代刻帖的优良传统,有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不少佳刻。

明代翻刻《阁帖》,以袁尚之、潘允亮、宋代是刻帖盛行的时代,金元时期虽然出现过像王庭筠、党怀英、赵孟兆页、鲜于枢、康里子山、柯九思、张伯雨等众多的大书法家,又皆精于赏鉴,但是除了《别本绛帖》、《雪溪堂帖》、《百一帖》、《晋江马蹄帖》、《十种兰亭》、《碎金帖》、《乐善堂帖》等数种外,未闻有刻帖成大部的。

明代延续了宋代刻帖的优良传统,有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不少佳刻。

明代翻刻《阁帖》,以袁尚之、潘允亮、顾从义三家最负盛名。

与潘、顾同一组本的还有《黄姬水钩摹本》,其他诸如《右任常氏刻本》、《兰州本》、《闽人陈氏刻本》、《“臣王著模”四字本》、《王文肃公藏本》、《苏州帖估翻王文肃公本》、《河庄孙氏本》、《杨文襄公刻本》、《梁启超藏本》、《张氏巾箱本》、《肃府本》等,其中不乏名重一时的汇刻。

《肃府本》十卷,也称《遵训阁本》。

明万历四十三年,肃宪王朱绅尧命温如玉、张应召摹刻,未竟而逝,世子识钅宏继之,天启元年告竣。

初拓有四十跋,用太史纸、程君房墨,甚为精致,传本极稀。

清翻刻本,初拓诸跋多亡佚,仅存世子识钅宏、张鹤鸣二跋。

以《阁帖》为主,参以他刻,或增入宋元及明人书者,则有《东书堂帖》和《宝贤堂帖》(含《宝贤堂后帖》)。

前者为周宪王朱有火敦摹刻,后者乃晋江王朱奇源为世子时所辑。

明三藩刻帖,论其优劣,《宝贤》为上,《遵训》次之,《东书》最下,这些都是《阁帖》的“亲属”。

有明一代,非属《阁帖》系统的诸多佳刻,还有《真赏斋帖》、《清鉴堂帖》、《停云馆帖》、《净云枝藏帖》、《逸初堂帖》、《墨池堂选帖》、《泼墨斋法书》、《余清斋帖》、《戏鸿堂帖》、《郁冈斋墨宝》、《千草数帖》、《天益山颠帖》、《来禽馆帖》、《寿松堂帖》等,其钩摹刻拓之精善,无一不为后世书家所推崇。

北宋汴梁刻书及其历史贡献的开题报告

北宋汴梁刻书及其历史贡献的开题报告

北宋汴梁刻书及其历史贡献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北宋时期,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成为中国文化和书法艺术的中心之一。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书法家和刻书匠在汴京活动,在技术和艺术上取得了创新和进步。

他们的成就不仅丰富了当时的文化生产,而且对后世的书法和印刷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北宋汴梁刻书及其历史贡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此外,研究北宋汴梁刻书还涉及到一些历史性问题。

例如,北宋时期刻书机构的发展、刻书匠的社会地位、刻书技术的演变等,都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这些问题,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情况,为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研究计划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论文将对北宋汴梁刻书的发展历程、匠人和刻书技术进行系统的考察和分析。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北宋汴梁刻书的发展概况,包括刻书机构的组织形式、刻书作坊的分工制度、刻书匠的生活和职业状况等。

(2)北宋汴梁刻书匠人的艺术特点和代表作品,对于代表性的刻书匠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探究他们的创作思路和技术路线,解析其艺术特点和风格特色。

(3)北宋汴梁刻书技术的演变和创新,从书刻技艺、印刷技术和版式设计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其对于中国古代版画和印刷文化的影响。

2.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考察和分析当时的刻书文化、刻书匠作品和相关的史书资料,全面了解汴梁刻书的历史背景和技术特点;通过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考察,深化对汴梁刻书在当时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2)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刻书作品进行比较,探究汴梁刻书的艺术和技术特点在中华文化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于后来的影响和传承。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本论文将系统探讨北宋汴梁刻书及其历史贡献,揭示其艺术和技术特点,阐述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北宋汴梁刻书的研究,可以提升我们对古代印刷技艺和文化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为现代文化创新提供启示和借鉴。

论宋代书院刻书的风貌、特色、价值与启示

论宋代书院刻书的风貌、特色、价值与启示
30卷
不详
作者 朱熹编著 王庭珪编著 戴溪编著 蔡沈编著 班固撰、 颜师古集注 范晔撰、
李贤注 司马彪撰、
刘昭注 司马光编著
吕祖谦 编著 袁燮撰
陈淳著 林之奇撰 魏了翁著
方岳编著 编者不详
杨士瀛著
朱熹编著
司马光 编著 晋杜预 注、唐陆 德明释文 蜀冯继先撰
图书馆,尚有部分流失海外。③而根据近年来学界对宋版 书的发掘和整理,目前已发现实际存世的宋刻本约 3131 部,且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数字还在缓慢增加,但总体 来说,宋刻本是稀见而珍贵的。
年份不详
鹄山书院 龙山书院
书名
《论孟要义》 《泸溪先生集》 《石鼓论语问
答》 《书集传》
《汉书集注》
《后汉书注》
《志注补》
《切韵指掌图》
《新唐书略》
《絜斋家塾书 钞》
《北溪集》 《外集》 《尚书全解》 《周易集义》 《周易要义》 《秋崖先生小
稿》 《程子》 《仁斋直指方
论》 环溪书院 《仁斋直指伤 寒类书活人总
宋刻本存世量本就稀少,而院刻本更是凤毛麟角。 在《中国古籍总目》中,仅有白鹭洲书院刻本《汉书》《后
汉书》和建安书院刻本《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 《别集》《目录》被收录。院刻本的基数相对于官刻与寺 刻书籍本不丰盈,且历经频仍战乱与朝廷打压,书院对于 书籍的保存也更加困难。目前,尚有部分宋代院刻本流落 民间或孤悬海外,亟待抢救性整理与发掘性研究。
关键词:书院刻书 风貌 特色 价值 启示 中图分类号:G256.22
中国古代的刻书系统主要包括官刻、私刻、院刻、 坊刻、寺刻。①其中院刻,即书院刻书,是宋代最具特色 的刻书形式。宋代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与科技发展的 高峰期,是出版发展集大成的时代,也是书院发展的重要 时期。据统计,北宋共有书院 71 所,南宋书院总数当在 500 所以上。②其中知名的书院有白鹿书院、丽泽书院、 象山书院、龙溪书院、白鹭洲书院等。宋代书院具备研究、 讲学、教育、藏书、刻书、祭祀、经济、传播等多种功能, 其中刻书功能既是书院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集中体现,也 是书院的综合性教育文化机构定位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

北宋汴梁刻书兴盛的原因

北宋汴梁刻书兴盛的原因

世界第一大都市 。 北宋柴宗庆曾赞 美它 : 曾观大海难为水 , “ 除去梁 园 总是村。 [r北宋汴梁繁华富庶 的 ”g 12
野, 其所制作 、 讲说 、 记述 、 咏 , 赋 动 到国子监“ 视察工作” 。如建隆元年 , 刚刚建
成卷帙 , 累而数之 , 有非前代之所 及 国的宋太祖 即幸国子监 , 景德二年 , 宋真宗 也” “ ,宋朝 以文为治 , 而书籍一事尤 亲御 国子监检阅库书。 所以在刻书方面汴梁
想也变得空前活跃。
南唐 , 在金 陵籍其 图书 , 2万余卷 , 中 得 其
1 . 汴梁成为北宋 的皇都 。北宋 王朝 的
与此同时 , 北宋统治者大兴科举 , 并对 有不少精本。 太平兴 国三年 , 吴越王钱傲归
使大量中下层文人进身 顺大宋 ,他收藏的图书全部被送 到汴梁充 建立 , 结束 了五代 十国战乱 割据 的局面 , 也 科举制度实行改革 ,
2 . 汴梁最先实行右 文科 举 。宋 济 、 政治中心。 汴梁经济繁荣 , 手工业和商业 朝 的开 国统治者十分清楚 “ 王者虽 都异常发达, 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 就是北 以武 功克敌 ,终须以文德致治”1 宋汴梁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汴梁是皇城 , [0 22 5 的道理 , 以建国之初 就奉行 “ 所 文德 其政治地位不言而喻。国子监 、 崇文院等 中
肇振斯 文。在右文政策 的指导下 , 再加 2汴梁是全 国的藏书 中心 。宋初 统治 . 广泛应用 , 三大刻书系统在这里发展壮大 , 志 , 上宋朝统治者身体力行的号召劝勉 ,倾心 者就很重视图书搜集 , 以充 实内府藏书。 每 系列 的图书管理制度 在这里初 步形成 。

精心文章 、 崇尚文化 之风就在社会上 征服一个割据政权 ,就立即把其 图书运往 汴梁刻 书无论是其雕 印方法 ,还是书籍制 学术 、 宋太祖乾德元年征服荆南 , 把那里的 日益兴盛 , 并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 尚。 在这 汴梁 。 度都成 为后代刻 书之典范 。汴梁刻书之所

书事宋代坊刻举业书市场的形成

书事宋代坊刻举业书市场的形成

书事宋代坊刻举业书市场的形成编者按前文中有提及官刻、私刻,可能有部分书友很难一下形成直观的感受,故同时刊载一篇知识介绍性质的内容,方便大家进一步了解。

雕版印刷术大致出现于隋唐之际。

[1]到唐代中后期,长安、洛阳、益州、江淮等地已经存在商业出版业。

出版物类型有佛道经书、历书、蒙学读物、阴阳占卜之书、医书等,多面向中下层读者。

无正经正史之书,集部书亦极少见,且多为坊肆私自翻刻。

[2]五代时政府和士大夫阶层开始重视雕版印刷技术,国子监开版雕印《贞观政要》、儒家经典,出现官刻书。

后蜀宰相毋昭裔雕印《九经》,和凝刊刻自著文集及《颜氏家训》,是为家刻之滥觞。

这一时期官刻、家刻的目的在于宣扬官方意识形态、促进书籍流通,而不是为了谋利,不属于商业出版范畴。

北宋建立之后版刻业大兴。

北宋的最初一百年,是印刷出版业爆发式增长的时期。

国子监是北宋官刻最重要的机构。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视察国子监,询问书版的数量,祭酒邢昺报告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史正义皆具。

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

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3]又过了70年,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说:“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

”[4]说明到北宋中期,印刷书籍在社会上已经比较普及。

宋龙山书院刻《纂图互注春秋经传集解》北宋时确立了官刻、家刻、坊刻鼎足而立的出版体系,印刷出版技术向全国各地传播普及。

在整个宋代,官刻的地位十分重要,为市场供应大量的书籍。

官府刻的书向民间发售,也允许百姓自带纸墨到官府刷印书籍,只要交纳赁板钱即可。

[5]与此同时,由家刻、坊刻、书院和寺庙刻书等组成的民间出版业稳步成长,到南宋时民间出版业已十分发达,为士人从事商业出版活动提供了舞台。

唐代中后期坊刻读物的出版,或许有下层士人参与其中。

大美开封风雅汴梁之宋文化篇:宋版书籍人间至美

大美开封风雅汴梁之宋文化篇:宋版书籍人间至美

⼤美开封风雅汴梁之宋⽂化篇:宋版书籍⼈间⾄美世界上最昂贵的书籍,并⾮⾦箔书、银箔书或镶嵌珠宝的印刷品,⽽是中国久负盛名的宋版书,这种珍奇的书⼏乎可以⽤价值连城来形容。

2003年7⽉13⽇,北京中国书店古籍春拍会上,⼀页⾯积为26cm×76cm的宋理宗淳四年(公元1244年)蒙古刻本《⽞都宝藏·云芨七笺》,竟以49500元成交。

这个价格,已经远远超过了每页万元的拍卖底价。

或许有⼈要问,为什么宋版书如此珍贵呢?主要原因是宋版书留存不多、极为罕见,再加上内容近于古本,纸墨考究、装帧⼤⽓、刊刻精美、勘校严谨,所以⼗分珍贵。

后代的兵燹战乱、⽔⽕天灾给宋版书带来了厄运,除极少数佛经外,其他留存到今天的宋版书可谓是凤⽑麟⾓。

纸墨考究 宋版书即宋代出版、印刷的书,内容包括法律、儒学、宗教、史学、医学、⽂学等。

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已臻成熟,⽆论书写还是刻印都相当精美,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为后代所推崇仿效。

明⼈⾼濂曾评论宋版书之善说:“宋⼈之书,纸坚刻软,字画如写。

格⽤单边,间多讳字。

⽤墨稀薄,虽着⽔湿,燥⽆湮迹。

开卷⼀种书⾹,⾃⽣异味。

”寥寥数笔,已将宋版书之美精妙勾画。

宋版书有着很⾼的⽂献价值、⽂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更因其⽤材考究、字体俊美、做⼯精细、谬误极少⽽倍显珍贵。

宋版书纸质洁⽩光滑、质地柔软细腻,⽤墨质料精良、墨⾊如漆。

宋代造纸技术较为发达,印刷⽤纸品类繁多,⼤致有⽵纸、⽪纸和⿇纸。

⽵纸,⾊黄⽽薄;⽪纸是以桑树⽪和楮树⽪为原料制成的纸张,⾊⽩⽽厚,两⾯光洁。

藏书家韦⼒先⽣曾总结说:“宋⼈印书喜欢⽤椒纸、⽩⿇纸,这类纸⽩洁如⽟,两⾯光滑,墨的⾊泽鲜艳,油光可鉴,为后世藏书家所钟爱。

” 孙从添《藏书纪要》云:“南北宋刻本,纸质罗纹不同,字画刻⼿古劲⽽雅。

墨⾊⾹淡,纸⾊苍润,展卷便有惊⼈之处。

所谓墨⾹纸润,秀雅古劲,宋刻本之妙尽之矣。

”由此可见宋代古籍善本⽤纸、⽤墨相当考究。

装帧精美 宋版书⼤都装帧精美,版式设计简洁、美观、⼤⽅,不少传世宋版书讲究字⼤悦⽬、⾏格疏朗。

有关今人研究《开宝藏》残卷的两个问题

有关今人研究《开宝藏》残卷的两个问题

版本 篇》 、 以及 任 继愈 主编 , 程有庆 、 张丽 娟 著 的《 中国 版本 文化丛 书 ・ 宋本 》 等。 而在李 富华 、 何梅著的《 汉 文佛 教大 藏 经 研 究 》 一 书 中, 作者著录《 开宝藏》 说: “ 主持其事者为 ‘ 高品’ ( 内侍 ) 张从信” 。这里 , 作者将“ 高品张从信” 作了解 释, 指出 “ 高 品” 是一 个官 职 名 称 , 主 持雕 造 事 宜 的是 张 从 信 。赞 成这 一 说法 的也 不 乏 其 人 , 如, 吴 则虞 先 生 著 的 《 版 本 通 论》 、 吕潋先生著的《 宋刻蜀版藏经》 L s J 等。 那么 , 负责 雕造 《 开宝藏》 的到 底 是 一个 人 呢还 是 两 个人 , 要 解决 这个 问题 , 我 们就需 要对 献—— 《 佛 祖 统纪 》 中, “ 高 品张从 信 ” 之 间并没 有用 符 号隔 开 , 也 就 是说 并 没有 当做 两个 并列 的人 名 来 看 待 。或 许 会 有 人 产 生 这 样 的疑 问 , 《 佛 祖统 纪》 原 文 也 是 没有 句 读 的 , 这 些 符 号 都 是 后 人 整 理时加 上 的 , 因此这 样就 推 断 “ 高 品” 和“ 张 从信 ” 并 不 是 两个并 列 的人名 是不 准确 的? 当然 , 这 一怀 疑也是 不无 道 理的, 毕 竟现在 所 看 到 的《 佛祖统纪》 并非 南 宋 时 的 原 貌 了, 后人 的整 理也难 免 会 出现 错 误 。所 以 , 要 弄 清这 一 问 题还需要其他一些旁证。 而 问题主要 集 中 在 “ 高 品” 上, 他 到 底是 个 官 制 名 称 呢, 还是 人 的名 字 ?为 此 , 笔 者查 阅 了《 二 十 四史 纪 传 人 名索 引》 , 在宋 代并 无 “ 高 品” 这 一人 名 。而 在元 代 马端 临所 著《 文献 通考 ・ 职 官 考》 中, 关 于 宋 代 官 制有 这 样 的 记载: “宋 初有 内 中高 品班 院 , … … 内侍 省有 …… 内东 头 供奉 官 、 内西 头供奉 官 、 内侍 殿 头 、 内侍高 品 、 内侍 高班 、 内 侍黄 髑…… 。政和二 年 , …… 易 内东 头 供奉 官 左侍 禁 、 易 内西 头供 奉官 右侍禁 、 易 内侍 殿 头左 班 殿 直 、 易 内侍 高 品 右班 殿直 ……” 1 o l 。《 宋史 ・职官 志》 沿 用 了马 端 临 的 这 一记 载 。同时 , 在《 中国历代官 制词 典》 一书, 我 也查 到“ 高 品” 一词 在 宋 代确 实 是 内 侍 阶官 名 , 并 记 录在 徽宗 政 和二 年改 名为 “ 左班 殿直 ” 。由 以上 材料 可 以断定 , “ 高 品” 并 非人 名 , 而是 官 职 , 全称 为 “ 内侍 高 品” , 是 内侍 宦 官 的一种。另外 , 在《 宋史》 卷二七六 ・ 列传卷三五《 樊知 古传》 中有这样一段话 : “ 方议南征, 命高品石全振往湖南 造 黄黑龙 船 , 以大舰 载巨竹短 , 自荆南 而下 , 遣 八作使 郝守 浚 等率 丁 匠营之 ” ¨ 。可 见 在宋 代 将 官 职 与人 名 连 用在 起是 常 事 。 由 以 上 证 据 , 我 们 完 全 可 以推 知 , 这 里 的 “ 高 品” 应 该是 官职名 称而 并非 人 名 , 因此可 以得 到结 论 , 奉 敕雕 造《 开宝 藏》 的当 为张从信 一人 。 问题之二: 《 开宝藏》 原本装订形式

从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宋代坊刻书业繁荣发展的历史作用

从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宋代坊刻书业繁荣发展的历史作用

从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宋代坊刻书业繁荣发展的历史作用在自媒体平台蓬勃发展,知识付费日渐兴盛的当下,只要思维活跃、行文流畅,通过发文章、开专栏……等等方式进行“涨粉”和“变现”是司空见惯、十分方便的事情。

如果更进一步,要是能做到知书擅文、才识过人的话,迅速成为大V级的意见领袖也绝非是难事。

但如果是生活在古代的话,那么一切就肯定没有这么简单了。

那么古代没有自媒体平台,怎么让自己所书能被世人所知呢?又怎么能获取更多的信息知识呢?在唐朝的中后期,印刷术的诞生使城市中开始出现“民间书坊”。

到宋代之后,经济、文化迎来了空前的繁荣,各大城市的民间书坊如雨后春笋一般,逐渐形成了产业链完整的“坊刻书业”。

宋代繁华的工商业,是坊刻书业高速发展的基础坊刻书业显然不仅仅是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技术型新兴产业,它的出现还极大的降低了普通老百姓和寒门士人获取知识的成本。

坊刻书业对文化、教育产业,甚至是百姓的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犹如我国二十世纪末期互联网知识信息大爆炸时,所带来的那种强烈的冲击。

说到这里,您是不是有兴趣随我一起领略一下文化事业蒸蒸日上的宋代,见证坊刻书业的高速发展和繁荣,以及对市民文化生活所带来的全新变革,感受这个产业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何为坊刻书业?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1、什么是“坊刻书业”今天,流传于今日的古代的书籍,我们从出版的角度来看主要分为三类:私刻本、官刻本、和坊刻本。

顾名思义,凡是私人出资刻印的图书皆为私刻本,这类书籍大都不以盈利为目的,多以名望为重。

相当于我们今日的私人出资委托出书;由国家官方机构主持刻印的书本,称为官刻本,比如一些科举考生的标准教材用书,代表着官方的权威性。

书坊所刻书,皆称坊刻本,书商建立书坊进行刻书、印书、售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销售盈利,所以“书坊”就是出版社、印刷厂和书店的集合体,“坊刻书”就是古代的商品图书,而“坊刻书业”就是我们今天商业化的“图书出版业”。

宋代刻书的特点

宋代刻书的特点

宋代刻书的特点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宋代刻书那些有意思的事儿。

你说宋代刻书像啥?就好比是一场文化的盛宴!那可真是热闹非凡啊。

宋代刻书的数量,那叫一个多呀!就跟那满天繁星似的,数都数不过来。

走在当时的大街小巷,各种刻书铺子随处可见,仿佛在跟你说:“快来瞧瞧咱这丰富的知识宝库呀!”
再说说这质量,那可是杠杠的!字迹清晰得就像能蹦出来跟你聊天一样。

而且啊,排版也特别讲究,疏疏朗朗,看着就舒服,一点儿也不拥挤。

这就好比是给文字们都安排了舒适的小窝。

宋代刻书还有个特点,就是种类繁多呀!什么儒家经典、史书方志、诗词文集,应有尽有。

这就好像是一个超级大超市,你想要啥就有啥,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找不到的。

这要是放在现在,那不得让人挑花了眼呀!
而且宋代刻书可不只是为了少数人服务哦,它是面向大众的。

就像那阳光,普照大地,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知识的温暖。

这多了不起呀!
你想想看,那时候的人们,手捧着一本宋代刻的书,那感觉得多棒呀!仿佛能穿越时空,和古代的先贤们对话。

这可不就是一场奇妙的旅程嘛!
宋代刻书对于文化的传承,那贡献可太大啦!它让那些珍贵的知识和思想能够流传下来,让我们这些后人也能领略到先人的智慧和才情。

这就像是给我们搭了一座通往古代的桥梁,让我们能走过去,看看那时候的风景。

咱再回过头来看看现在,不也应该好好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吗?宋代刻书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我们可不能让这光芒黯淡下去呀,对吧?
总之,宋代刻书就是这么牛!这么有魅力!它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永远值得我们去敬仰和探索。

大家说是不是呀!。

北宋汴梁刻书兴盛的原因

北宋汴梁刻书兴盛的原因

北宋汴梁刻书兴盛的原因
于兆军
【期刊名称】《图书情报研究》
【年(卷),期】2009(002)004
【摘要】汴梁作为宋代的四大刻书中心之一,无论在我国雕版印刷史及图书出版史,还是在印刷术的传播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北宋汴梁刻书业之所以兴盛,在于它拥有其它刻书地难以企及的天时、地利、人和。

【总页数】5页(P50-53,20)
【作者】于兆军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1
【相关文献】
1.北宋汴梁刻书兴盛的原因
2.北宋汴梁刻书及其贡献
3.宋代眉山刻书及其兴盛原因
4.金代山西刻书业概况及其兴盛原因再探讨
5.北宋汴梁刻书兴盛的原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代的书籍刻本

宋代的书籍刻本

宋代的书籍刻本宋代刻本五代时的蜀地曾经是古代刻书的中心,两宋时期,蜀地刻书之风仍然延续,蜀本享誉全国。

南宋迁都临安,以今天浙江杭州为中心,形成了新的刻书中心。

此外,宋代福建建阳(今福建省建阳市)、福州(今福建省福州市)两地的刻书也很有名,前者以书坊著称,后者以寺院刻藏闻名于世。

宋代刻书基本分为官刻、私刻和坊刻三大类型。

官刻是指各级政府主持下的刻书活动,中央刻书多以国子监为名,地方机构刻书则有不同名称。

官刻多选上乘原本,不计成本,雕版质量很高,因而刻本品质优良。

私刻是指私人出资校刻的书籍。

私人财力虽不及政府,但刻书人不以赢利为目的,多以名望为重,很多刻书人本身就学识渊博,故而校刻精良,刻本品质通常也较高。

坊刻指书坊刻书,这是随商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生产和销售图书的行为。

书坊地域分布广,因以赢利为目的,刻书的数量较大,种类也较丰富,且能随时根据市场需求而变化。

由于宋人对书籍品质要求较高,加之行业竞争的需要,因而坊刻本虽总体品质不如官刻、私刻,但也有很多品质优良的刻本。

北宋初期,刻书多用欧体字,字形瘦劲修长。

后来逐渐流行颜体字,字形雄伟朴厚。

南宋时,又多用柳体字,体现出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

元代刻书流行赵体,明代中后期,又行复古之风,仿北宋风格,创制出一种整齐方板、棱角峻厉的字体。

这种字虽美感稍逊,但方正齐整,利于雕刻。

19世纪现代活字印刷普遍流行后,就以此种字作为汉字印刷的标准字体,因仿之于宋,故称“宋体字”。

1.宋代刻书的地区分布宋代是中国雕版印刷事业普遍发展的时代,全国各地都有刻书、印书活动。

由于各自的地理、自然、人文条件的不同,其繁荣程度也有区别。

形成了宋代刻书事业的几个中心地区,所刻书籍也各具特色。

北宋初期,四川刻书最为兴盛,这是自唐、五代沿袭下来的。

到北宋后期,江浙地区刻书最为精美,南宋时代,福建刻书数量之多居全国首位。

因而形成宋代著名的三大刻书中心。

(1)四川地区。

自唐代就是印刷事业发达的地方,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国书法》:《清明上河图》中的书法元素

《中国书法》:《清明上河图》中的书法元素

《中国书法》:《清明上河图》中的书法元素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各类书法元素,或以广告文字的形式书写在招牌、匾额幌子之上,或以书法作品的形态悬挂在建筑、河船之中,或以书法纹饰的样式出现在苫布之上。

这些既是绘画图像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传达着特定的文化语义。

对于这些书法文字,目前学界尚缺乏系统性研究。

本文依据功能和形态的不同,试图对这些书法元素作分类探讨,以作抛砖之论。

从“书写”符号到“装饰”符号——《清明上河图》中的书法元素刍议王冬松内藤湖南(1866—1934)在二十世纪初提出了著名的“唐宋变革论”,认为唐代是中国的中世,宋代开始进入近世,这两个时期的文化在性质和形态上都非常不同。

这一观点至今看来依然具有其合理性,今日中国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感受,很大一部分是由宋代以后的文化气候所决定的。

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环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

无论词、画、书、瓷,乃至缂丝艺术,都在宋代达到高峰,并为后世树立了难以超越的标杆。

其中,宋代的书法尤其值得关注。

雕版印刷术的推广普及,以及仁宗(1010—1063)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都加速了文化在社会各阶层的普及与传播,同时也将“手书文字”从功能性书写的角色中进一步解放了出来。

以“宋四家”为代表的文人书法,摆脱了“唐代尚法”的谨严风格,打开了“宋代尚意”的自由局面,进一步强化了“书写”的艺术性。

另一方面,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又促使书法走向民间,甚至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从此,书法作品不再高居庙堂之上,或雅存文人士大夫之手,也像其他商品一样可以明码标价、自由买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升商品的附加价值,宋代书法有时会“蜕化”为商品的“纹饰”,以传达某种类似“产品包装”的市场效应。

作为一幅纪录北宋汴梁生活的长篇历史画卷,《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不少书法元素,它们在功能和形态上都具有多样性。

如,有写在店铺招牌、匾额、幌子上的实用性书法,有悬挂在建筑内部或船体空间中的欣赏性书法,还有织在独轮车苫布上的装饰性书法。

北宋丝织业的传承教育

北宋丝织业的传承教育

艺术论坛Arts circle 美术界ARTS CIRCLE 2010/5北宋丝织业的传承教育TEXT/郑雪霞北宋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北宋政权在军事上软弱无能,然而在经济上却始终是向前发展的。

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商品经济的日趋繁荣,使当时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最为繁荣的城市之一。

统治阶级对经济的开明政策使北宋手工业高度发达,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均实行城门、坊门入夜关闭的政策,到了北宋初,朝廷规定三鼓前不得禁止行人。

到了北宋后期完全取消了时间限制,商业区通宵达旦,盛况空前。

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开封夜市仍然远近闻名,这与当时的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手工业空前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丝织业作为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官方有文思院、绫锦苑,文绣院、裁造院这些专门的丝织机构和相关机构;民间有绣巷、界身巷等刺绣聚集地和交易场所,时至今日汴绣依然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北宋的丝织业如此的辉煌,并且向后代延续,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环节,那就是——传授教育的作用。

虽然北宋丝织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然在日常劳作中手模心记,师傅带徒弟、以及工匠们集中居住等形式都在起着教育的作用。

丝织业在北宋的重要地位在宋史中多次出现“税绢、茶绢、银绢钱、正绢、礼绢”等词语,可见绢在当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税绢”即绢以税的形式向国家缴纳,税收是支撑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手段,把绢作为税收的一种,其作用和黄金、白银、钱币等流通符号处于同等的地位,实际上已经是一种“流通货币了”。

统治者把征来的绢都用在了何处?“建炎四年,南平王薨,差广南西路转运副使尹东玽充吊祭使,赐绢布各五百匹,羊、酒、寓钱、寓彩、寓金银等,就钦州授其国迎接人,制赠侍中进封南越王。

”又“建隆元年十月,诏:‘有死于矢石者,人给绢三匹,仍复家三年,长吏存抚之。

’”“中大夫,中奉、中散大夫,四十五千。

春、冬各小凌三匹,绢十五匹,春罗一匹,冬绵五十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瑢 瑒 。二是崇文院, 管理 太平兴国三年置, 其“东廊为集贤书库, 西廊分为四部, 为史馆书库, 又置检讨、 校勘等 瑒 瑣 “掌测验天文、 员” , 主要掌管书记的校勘与刻印。三是太史局印历所, 专掌时宪历书的刻印。太史局 考定历 瑒 瑤 。此外, “诏自今颁降条贯, 法” 北宋朝廷有时亦令刑部刻印律法及其编敕条贯, 如熙宁九年, 神宗 并付刑部雕 瑥 瑒 瑦 瑒 “诏民间毋得私印造历日, 。 印行下” 。有时亦令司天监刻印历书, 如熙宁二年, 神宗 司天监选官, 官自印卖”
“申禁” 版权保护, 宋刻书有所谓 制度, 即有实力的书商可申请政府保护。为防止他人盗版, 私人刻书者可向政 “申禁” 府提交 报告, 待批准后, 便可将官府的批文张贴告示, 如发现有人盗版, 就可向官府申告, 由官府进行处 罚。 综上所看, 北宋政府不论对于官刻, 还是私刻, 都采取了支持的政策, 这对于刻书业的繁荣是有重要影响的。 ( 三) 汴梁巨大的图书市场 北宋汴梁有着巨大的图书消费群体 , 刻书业的市场需求十分庞大, 这一消费群体主要是由科考时聚于京 师的举人及常居京师的京官组成。有宋一代奉行右文政策, 大规模开科取士。 太宗初即位即大幅增加取士
瑣 瑐 瑤 瑐 。太宗亦好读书, , “即看书, 。皇帝的倡导加上文官士大夫群体的影响 , 卷” 视事毕 深夜乃寝” 使北宋汴梁 弥漫着浓厚的读书风气, 这也刺激了图书市场的扩大。
( 四) 汴梁丰富的藏书 北宋时的汴梁官、 私藏书十分丰富。宋初统治者十分注重搜求图书, 一方面诏令官民献书, 如乾德四年, 瑥 瑐 瑦 瑐 “诏求亡书” 。太平兴国六年, “诸州士庶, 太祖 太宗诏 家有藏医书者, 许送官” , 并给予献书者以奖励; 另一 , “命右拾遗孙逢吉往西川取伪蜀法物 、 方面, 收集诸割据政权所藏之图书, 乾德三年, 平定后蜀后 图书、 经籍、 瑧 瑐 瑨 瑐 “籍李煜所藏图书送阙下” 。太平兴国四年, 印篆赴阙” 。开宝八年, 平定南唐后, 太祖命 平定北汉后, 太宗
[ 作者简介] 张凤霞, 女,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孙业超, 男,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研究生 。
83
2012 Vol. 33 No. 4 2012 年 4 月( 第 33 卷 / 第 4 期) 东岳论丛 Apr.,
( Dong Yue Tribune)
瑣 瑏 。 日, 令司天监选官, 官自印卖” 瑤 瑏 , 对于私刻, 除官方垄断刑律、 日历及涉及政治、 军事、 边防机要的书籍外 其他并无限制。如天圣五年诏 瑥 瑏 “今后, 。 大观二 如合有雕印文集, 仰于逐处投纳, 附递闻奏, 候差官看详, 別无妨碍, 许令开板, 方得雕印 ” 瑦 瑏 , “其雕印书铺, 年诏 昨降指挥, 令所属看验无违碍, 然后印行 ” 。此外, 对于私人的刻印, 政府还提供一定的
《史记 》 、 《汉书 》 、 《后汉 刻印十七史。北宋刻印史书大体上分为四段, 第一阶段从淳化五年至咸平二年, 校刻 ; 第二阶段从咸平三年至天圣元年, 《三国志 》 、 《晋书》 ; 第三阶段从天圣二年至嘉佑三年, 《南史》 、 书》 校刻 校刻 《北史 》 、 《隋书》 ; 第四阶段从嘉佑四年至熙宁五年, 《宋书 》 、 《南齐书 》 、 《梁书 》 、 《陈书 》 、 《魏书 》 、 《北齐书》 校刻 瑣 瑓 《周书》 , 《新唐书 》 、 《新五代史》 。 及 同时刻印欧阳修所撰 ( 3 ) 刑律、 编敕及政令文书。北宋朝廷重视法律的制定及颁行, 多次修订法律, 并作解释法律条文的“编 瑤 瑓 ” 、 “律疏” , “窦仪等上 《重定刑统》 , 《编敕 》 。天 敕 雕印颁行。如乾德元年 三十卷 四卷, 诏刊板模印颁天下 ” 瑥 瑓 瑓 瑦 , “国子监摹印律文并疏颁行” 。熙宁九年, 圣四年 神宗诏“自今颁降条贯, 并付刑部雕印行下 ” 。 此外, 北 “权三司使丁谓等上三司新 《编敕》 田亩、 税收政策编成文书雕印颁行, 如景德二年 十五 宋政府还将行政条例、 瑧 瑓 瑨 瑓 《景德农田敕》 , “令雕印颁行, 卷, 诏雕印颁行之” 。同年十月, 丁谓等又制定成 五卷 民间咸以为便” 。 ( 4 ) 医书、 农书及历书。北宋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医学, 多次下诏搜求医书、 名方, 令人校定后, 雕印颁 瑩 瑓 。 “ 《 》 。 , ” 。 , 行 开宝六年 知制诰王祜等上 重定神农本草 二十卷 上制序 摹印以颁天下 天圣五年 仁宗“乃命
瑧 瑏 。真宗以后虽有所减少, 人数, 太平兴国三年贡举, 进士诸科共取五百人 但也在一二百人之间。每次贡举前 瑨 瑏 , , “ , 。这些人对于书籍的需求, 后 数万举人聚集于京师汴梁 像淳化三年 诸道贡举人万七千三百 皆集阙下”
尤其是对于经史书籍、 应试程文的需求是十分庞大的。北宋朝廷重用文官儒臣, 构建了古代社会最为精密的 , , , , “ 文官官僚体系 对于这些文官来说 读书是其本业 任官后更不缀读书 如 张洎富有词藻, 至今尚苦心读书,
瑩 瑐 瑑 瑠 “入城点检图书” 。这样, , “天下书复集三馆, 。 到北宋中期, 到太宗时 篇帙稍备 ” 官方藏书共 又命雷德骧 瑡 瑑 瑢 瑑 “藏书数万卷 ” , 计六千七百余部, 七万三千八百余卷 。汴梁的私人藏书也十分丰富。如张昭 李宗谔“藏书 瑣 瑑 瑤 瑑 瑥 瑑 , “家藏书万余卷” , , 。 北宋官、 万卷” 宋绶 到其子敏求时, 家藏书三万余卷 欧阳修“独喜收畜故图书 ” 私 种类、 版本之全, 为北宋汴梁刻书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 藏书的数量之大,
由于上述诸因素的推动, 北宋汴梁刻书业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官刻、 私刻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下面分 别从刻书的主体、 种类、 数量、 特点等方面进行论述。 ( 一) 官刻 84
试பைடு நூலகம்北宋汴梁的刻书业
1、 刻书机构 官刻的主体自然是政府设立的相关机构 。北宋政府置于都城汴梁的刻书机构主要有三 : 一是国子监, 既掌书籍的刻印、 发行, 又兼书籍出版的管理, 其书库监官, 专掌书籍的刻印、 出售及经费的
汴梁自后周定都以来, 便已结束动乱, 周宋禅代又于都城无犯, 经几十年的发展, 至北宋中期, 汴梁已是 ⑤ ⑥ , , “ , ” , “ ” , 十分繁华 堪称世界第一都城 八荒争凑 万国咸通 汴梁人口 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 汴梁建筑“甲第
⑦ , 比屋鳞次。坊无广巷, 市不通骑” 汴梁良好的交通条件及发达的经济为刻书业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 星罗, 基础。
文政策有关, 更与汴梁独特的政治、 经济、 文化地位有关。 终北宋一代, 汴梁的官、 私刻书业都十分发达, 其刻书种 “宋型文化 ” 类之齐全、 数量之庞大不仅远远超过前代, 也为后世所不及。汴梁刻书业的繁荣既有力地参与了 的塑 造, 又对中国传统典籍的保存与流传起了关键性作用, 影响甚为深远。 [ 关键词] 北宋; 汴梁; 刻书业; 典籍; 藏书; 传统文化 [ K244 中图分类号] [ A 文献标识码] [ 1003 - 8353 ( 2012 ) 04 - 0083 - 06 文章编号]
2、 刻书种类 北宋汴梁官刻书籍种类十分齐全, 涵盖经、 史、 刑律、 医术、 农书、 历书、 小学、 诸子、 类书、 佛道典籍等诸方面。 ( 1 ) 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宋代以儒立国, 儒家经典既是控制意识形态的工具, 又是教育、 考试的标准教 材, 自然成为官刻的大项。官刻儒家经典大体包括三项: 一是儒家经典合印, 北宋曾四次大规模刻印儒家经 “五经” , , 典, 第一次从端拱元年至淳化五年刻完 第二次从淳化五年到咸平四年刻完“七经 ” 第三次从景德二
一、 北宋汴梁刻书业所处的历史环境
北宋奉行右文国策, 对刻书业推行鼓励支持的政策。汴梁交通发达, 经济繁荣, 官私藏书丰富, 图书市场 又为优良刻工聚集之地, 同时又是制墨中心, 这些条件共同推动了刻书业的繁荣 。 广大, ( 一) 汴梁便利的交通、 繁荣的经济
① “天下之街, , 北宋京畿地区乃是 四通五达之郊 ” 五代以来, 定都汴梁的诸朝即注意疏浚河渠以便利交 ② “疏汴水北入五丈河, 通, 如后周显德四年 齐鲁舟楫皆达于大梁 ” , 宋太祖受禅以来, 更注重营建都城, 疏浚 ③ ④ , “自都城北历曹济及郓, , “浚汴河 ” 。如 河渠。建隆二年, 太祖命疏浚五丈渠 以通东方之漕” 乾德二年, 又 此一来, 汴梁的水路交通皆极为便利。
( 五) 良好的工艺基础 , 汴梁汇集了一批优秀的雕字工匠 。后唐长兴三年, 朝廷令国子监募匠人雕印《九经 》 后唐亡后, 此项工 瑦 瑑 , 。 , 程移至汴梁 于后周广顺三年雕印完毕 这一工程在雕印工人的培养方面 为汴梁刻书业的繁荣做了充分 的人力准备。 汴梁刻印书籍的原料纸、 墨等不仅供应充足, 而且质量上乘。 开宝五年, 仅潭州调纸即达一百七十八万 瑑 瑧 瑨 瑑 , “纸羡余者, 余幅 ; 真宗时 凡一十万八千三百番” 。汴梁的制墨业也十分发达, 制墨名家辈出。 元祐时, 号
《五经正义》 看出, 仅一部 就拨经费三十多万, 可见当时政府对于刻书的投资巨大。 此外, 北宋政府禁止民间 刻印刑律、 日历等书, 而付以国子监、 刑部、 司天监刻印。如庆历二年, 知仁和县、 太子中舍翟昭应将刑统律疏
瑢 瑏 《金科正义》 , 。 还有, , “诏民间毋得私印造历 正本改为 镂板印卖, 朝廷“诏转运司鞠罪, 毁其板 ” 熙宁四年
瑩 瑑 瑠 瑒 “墨仙” “既精好而价不二 ” , “遭湿不败 ” 。 此外, , “皆有声 称 的潘谷所造墨 还有张孜、 陈煜、 关珪、 关琐等 瑡 瑒 称, 而精于样制” 。
汴梁优秀雕印工匠集中, 优质纸、 墨供应充足, 这就为刻书业的繁荣奠定了优良的工艺基础 。
二、 北宋汴梁刻书业的盛况
虽然唐代即出现了雕版印刷, 但中国传统刻书业的真正繁荣却始于北宋。 北宋时, 刻书业形成了官刻、 坊刻、 家刻三大系统, 每个系统都出现了繁荣的景况。 还形成了汴梁、 杭州、 福建三大刻书业中心, 每个中心 在政治、 经济、 文化上都处于中心地位, 刻书业的繁荣有独特的 都展现出各自的特点。汴梁作为北宋的都城, 历史条件, 其繁荣的状况亦有独特之处。本文拟就北宋汴梁刻书业得以繁荣发展的条件 、 繁荣的状况及其影 响进行初步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