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云南省经济(产业)结构研究
实验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掌握云南省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现状。
2.通过实验,知道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
3.通过实验,对云南省产业和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作出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
5.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
实验教学要求:
1.学生要主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获取云南省的相关现状资料;
2.实验前要了解与本实验要求相一致的知识点;
3.实验中要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创新性地工作
4.实验后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讨论、撰写研究报告,力求达到实验目的。
1.云南省概况
1.1位置与范围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明。
云南省简称“滇”或“云”,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和亚洲最早人类。
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
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
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
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
总人口4596万(2010年),占全国人口3.35%,人口排名为第12名。
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的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
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
1.2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1.2.1自然条件
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
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
最低点是河口县的元江河谷,海拔仅有76.4米。
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84%多的面积是山地,高原、丘陵占10%,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
泊之类。
个别县市的山地比重竟然超过了98%。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
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
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
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共7个气候类型。
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
这一现象与云南的纬度和海拔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
从纬度看,其位置只相当于从雷州半岛到闽、赣、湘、黔一带的地理纬度,但由于地势北高南低,南北之间高差悬殊达6663.6m,大大加剧了全省范围内因纬度因素而造成的温差。
这种高纬度与高海拔相结合、低纬度和低海拔相一致,即水平方向上的纬度增加与垂直方向上的海拔增高相吻合的状况。
使得各地的年平均温度,除金沙江河谷和元江河谷外,大致由北向南递增,平均温度在5~24℃左右,南北气温相差达19℃左右。
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和天气系统的不同,全省气温纬向分布规律中常会出现特殊的情况,出现了“北边炎热南边凉”的现象。
特别是在垂直分布上,因境内多山,河床受侵蚀不断加深,形成山高谷深,由河谷到山顶,都存在着因高度上升而产生的气候类型差异,一般高原每上升100m,温度即降低0.6℃左右。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表明了“立体气候”的特点。
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由于地处低纬高原,空气干燥而比较稀溥,各地所得太阳光热的多少除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增减外,也受云雨的影响。
夏季,最热天平均温度在19~22℃左右;冬季,最冷月平均温度在6~8℃以上。
年温差一般为10~15℃,但阴雨天气温较低。
一天的温度变化是早凉,午热,尤其是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
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
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mm,南部部分地区可达1600mm以上。
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是极不均匀的。
冬季位于“昆明准静止锋”的西侧,受单一暖气团控制,降水稀少。
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潮湿闷热,降水充沛。
降水量最多是6~8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
11月至次年4月的冬春季节为旱季,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0~20%,甚至更少。
不仅如此,在小范围内,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降水的分布也不均匀。
云南无霜期长。
南部边境全年无霜;偏南的文山、蒙自、思茅,以及临沧、德宏等地无霜期为300~330天;中部昆明、玉溪、楚雄等地约250天;较寒冷的昭通和迪庆达210~220天。
云南光照条件也好,每年每平方厘米为90~150千卡,仅次于西藏、青海、内蒙古等省(自治区)。
1.2.2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云南矿产储量大、矿种全,号称中国的“有色金属王国”。
已发现矿产142种,有92种探明了储量,矿产地1274处。
有54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
有色金属是云南最大的矿产优势,铝、锌、锡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铜,镍金属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三位。
在贵金属、稀有元素矿产中,铟、铊、镉保有金属储量居全国第1位,银、锗、铂族金属储量居全国第2位;其它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在能源矿产中,煤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9位;在化工原料矿产中,磷、盐、芒硝、砷、钾盐、硫铁矿、电石用灰岩、化肥用蛇纹岩等8种矿产的储量,居全国前10位。
云南已形成了一批以有色金属为主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矿产资源采、选、冶工业,是国家重要的锡、铜、磷肥生产基地。
生物资源
云南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素有“植物王国”的美誉。
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所有品种。
在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省有274科,2076属,1.7万种。
在众多的植物种类中,热带、亚热带的高等植物约
1万种,中草药2000多种,香料植物69科,约400种。
有2100多种观赏植物,其中花卉植物1500种以上,不少是珍奇种类和特产植物。
云南云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供养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栖息。
形成了寒温热带动物交汇的奇特现象。
云南拥有脊椎动物1737种;昆虫1万多种。
脊椎动物中兽类有300种,鸟类有793种,爬行类143种,两栖类102种,淡水鱼类366种。
鱼类中有5
科40属249种为云南特有。
鸟兽类中有46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4种为二级保护动物。
云南在云南,各种珍贵动植物得到有效的保护,对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正在进行,烟草、橡胶、茶叶、药材、热带水果具有了相当的规模,花卉、咖啡、香料等产业正在兴起。
能源资源
云南的能源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水能资源的开发前景最为广阔。
全省地跨6大水系,有600多条大小河流,正常年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水能资源
理论蕴藏量为10364万千瓦,可开发的装机容量为90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为3944.5亿度。
云南江河水能资源在开发上具有许多优越条件:一是可开发的大型和特大型水电站的比例高;二是水能资源分布比较集中,开发目标单一,开发选择性强;三是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工程量相对较小,水库淹没损失小,技术经济指标优越。
对云南丰富的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正在有计划地展开。
位于澜沧江上、装机125万千瓦的漫湾电站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
135万千瓦的大朝山电站正在建设。
云南此外云南的光能、热能、风能、地热的利用前景都十分可观。
由于煤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9位,是我国南方的重要煤炭基地。
1.3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1.3.1GDP及其增长
云南省统计局发布了今年上半年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根据初步核算,2013年上半年云南省生产总值(GDP)完成4640.59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继
续领跑全国,居全国第二位,西部第二位,比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4.8个百分点。
1.3.2人口发展
2011年年全省普查登记总人口为4596.6万人。
相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4287.9万人,10年共增加308.7万人,年平均增加30.9万人。
普查数据显示,云南省人口总量居全国第12位、西部第3位,占全国人口总量的3.43%。
我省人口增长平稳地度过了生育高峰期,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开始步入人口低增长,逐步进入人口发展的良性循环。
但与全国人口增长率5.84%和年平均增长0.57%相比,云南省总人口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3.3民族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
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
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
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全省总人口约4596.6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1/3。
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
仅5500人。
2.云南省产业结构及其演变
2.1云南省产业结构现状
云南省产业结构的变迁具体为:第一产业产值占经济总体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则稳步上升,但是趋势是逐渐缓慢,第三产业虽然有波动,但是基本上保持上升趋势。
三产业之间,无论是产业产值还是就业结构都是从低附加值的第一产业向高附加值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但是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也面临着以下的问题:
第一,产业结构低度化。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的比重越小,产业结构水平越高,反之次之。
云南省产业结构的低度化变现为三次产业第一产业的比重偏高。
产业结构的产值结构表现为“二、三、一”,与全国的产业结构一致。
但是在具体的比重上,仍就有一定的差距。
此外,云南省的就业结构仍就停留在产业结构发展的较低阶段,即“一、三、二”阶段。
第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严重不协调。
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共同构成了产业结构,二者的变化应该大致保持一致。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应该逐渐下降,而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应该上升。
云南省的产值结构进入“二、三、一”阶段,但是就业结构停留在“一、三、二”阶段。
其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相差了43.97%,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相差了28.96%,第三产业的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相差了15.01%。
这种偏离不仅低于全国水平,甚至在全国来看也实属罕见,由此可知云南省产业结构内部已经严重失衡。
第三,产业结构素质偏低。
这不仅表现在产业结构素质的整体评估上,通过具体的指标,也可以发现这一点。
云南省的产业结构素质不仅使得云南省的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且使得云南省的产业竞争力偏低。
因此需要对云南省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在当前云南省的产业结构的变化速度变缓的情况,对云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更是迫在眉睫。
2.2云南省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2.2.1云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2004~2008年,GDP的增长与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稳中有降,5年间下降了近4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了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了近7个百分点。
2004~2008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如下。
三次产业总就业人数从2401万人增长到2638万人,净增237万人。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减少了33万人,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分别净增80万人、190万人。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在逐年缓慢下降,2008年比2004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到2008年占就业总人数的1/4,是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倍多。
2.3云南省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1952年,云南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7127、1182和2169亿元,三次产业之比为6117B1514B2219,呈一、三、二结构,二、三产业严重滞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
1978年,全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29146、27158和12101亿元,三次产业之比为4217B3919B1714,呈一、二、三结构,第三产业严重滞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云南省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经济总量显
著增加, GDP从69105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2077147亿元,首次登上2000亿元的台阶。
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大力发展生产,使全省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正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迈进。
1987年第二产业超过第一产业,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其中1990年第二产业落后于第一产业一年, 1991年后,第二产业逐年与第一产业拉开差距,全省三次产业的发展渐趋协调,经过发展,至1992年,第三产业超过第一产业,第一、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分别达到186.80、219.03和212.86亿元,三次产业之比已调整为30.19:35.40:34.41,呈二、三、一结构,全省三次产业的发展渐趋合理。
至2001年,第一、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分别达到450.54、880.54和746.39元,三次产业之比已调整为21.7:42.4:35.9,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拉开了差距,但从横向比较看,云南省经济总量仍然较低,如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第18位,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居全国第15、16、19位,产业结构的差距明显存在,云南省经济结构的发展不仅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也落后于
四川、广西等省区。
3.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特征
3.1第一产业的发展及其内部结构变化
农、牧业是云南农林牧渔业的主体。
2004年和2008年农牧两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91%和85%,林渔两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1%和14%。
农牧业呈增长趋势,但不是很稳定。
云南的农作物主要有粮食、蔬菜、烤烟、甘蔗。
2004~2008年,这5种主要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平均比重分别为71%、8%、6%、5%。
其中,粮食作物比重下降了5.6个百分点;蔬菜比重上升了4.8个百分点;烤烟比重稳中有升;甘蔗比重基本不变。
畜牧产品主要为猪肉和奶类,云南猪牛羊肉总产量由257万吨增加为257万吨,增加幅度不大。
牛羊肉的产量均在不断增加,而猪肉的产量近3年开始有所下降。
3.2云南省第二产业的发展及其内部结构变化
工业增长速度近5年来有所加快,但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缓慢。
由于增长速度的不同,来自建筑业和工业的增加值比值则不同。
由于缺云南建筑业的增加值数据,此处就只分析一下工业增加值的变化情况。
2003~2008年,重工业比重高于轻工业,增长速度也在急剧上升。
相对而言,轻工业增长速度极不稳定,但整体来说在不断下降。
2004~2008年,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63%上升为72%,上升了9个百分点;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7%下降为28%。
3.3云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内部结构变化
2004~2008年,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增加了2.7万人,金融业、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增加了2.4万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增加了0.8万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加了5.1万人。
其中,就业于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人数,占第三产业就业总人数的比例下降了1.5个百分点;文、教、卫体、社保福利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下降了2.9个百分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的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下降了0.2个百分点;从事批发、零售贸易和饮食业的人数比例下降了0.6个百分点。
从整体来看,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人员数在增加,但是其占第三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
4.支柱产业及其发展
云南省大力培育和发展了烟草、生物资源、旅游、矿产、电力五大支柱产业群。
支柱产业已经在云南省GDP中占有了较大份额,成为了云南省经济增长的
发动机。
支柱产业在云南省GDP中占有较大份额,为财政上交了大量的利税。
云南省支柱产业已经在资源配置、技术装备、社会需求等方面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也具有了产业集群和商业聚集的优势,成为了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云南省大力培育和发展了烟草、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旅游、矿产、电力五大产业构成的支柱产业群。
云南省支柱产业发展目标就是要改变云南省支柱产业单一(烟草产业)的状况,形成一个支柱产业群。
具体发展目标如下:继续巩固提高烟草产业;加快建设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大力提升旅游产业;全面提高以磷化工和有色金属为重点的矿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
由于宏观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影响,烟草产业不太可能维持以前那样的快
速增长.“十五”期间,烟草在云南省GDP中所占的份额有所下降.2004年,云南省烟草产业工业增加值4. 87%的增长速度已经大大慢于云南省GDP11. 5%的增长速度,烟草产业GDP的增长速度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这种趋势将使其与总体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日益扩大.同年,矿产业和电力产业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它们在
云南省GDP中所占的份额上升,矿产业所占份额更大些.从总体看,电力产业和矿产业GDP的增长速度均高于云南省总体GDP的增长速度,并有上升的趋势.由于统计口径不一,尚缺少相应的资料来对生物资源产业和旅游产业进行分析.不过云南省的旅游业总收入在“十五”期间获得了较快的增长,从2001年的257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369. 27亿元。
云南支柱产业的发展有很强的不均衡特性,要创造条件,进行制度创新,挖掘新的亮点,促进文化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成新兴支柱产业.云南省具有
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加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结合,
使游客不仅能被吸引来,而且还留得住.文化产业是近年来发展速度快、最能反映云南特色的一个新兴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5.云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
5.1存在的问题
5.1.1产业层次比例不协调
从三次产业的整体构成来看,与全国相比,2008年云南省第一产业产值所占
比重比全国的高出近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比全国低5个百分点还要多,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仍然未高于全国的第三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
因此,虽然第二产业在云南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很高比重,但是整体素质不高。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劳动力吸纳能力仍然不高,并没有有效平衡三者关系。
5.1.2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的产业内部结构还是比较合理,比较协调的。
但是内在结构素质不高,比例不够协调合理。
其中,农业内部结构中,种植业比重下降,而林、牧、渔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其中牧业发展较快。
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云南的种植业占农业产值比重仍然偏高。
工业内部结构中,轻工业比重急速下降,重工业比重持续上升。
轻、重产业比值由1999年的37:63转变为2008年的25:75。
重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在轻工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这样会带来许多后遗症。
从第三产业内部来看,新型产业不断涌现,多样化日益明显。
但与东部省份相比,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还很低,内部结构不合理,地区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然存在。
5.1.3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与2004年相比,云南经济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差异由104%缩小为91%,下降了13个百分点。
但是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与产值占GDP的比重的结构不对称情况非常突出,就业比重远高于其产值比重,即第一产业滞留了过多的劳动力需要转移;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偏离度均为负值,且第二产业偏离度绝对值大于第三产业的,仅次于第一产业,这反映了云南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最大,第三产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壮大,产值比重仅次于第二产业,居第二位。
云南三个产业的比重与产值比重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性,这足以说明云南的产业结构效益是非常低的,因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十分突出。
5.2对策
5.2.1积极扶持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云南的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较差,这些特点决定了云南在选择
重点发展产业时,必须避免与其他地区雷同,必须发展其特色优势产业。
云南要重点发展以特色农牧业、特色旅游业、特色生物资源加工业等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
5.2.2巩固优势工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巩固“两烟”等优势工业,加快技术改造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产品的质量。
产品的加工业往精细、成品加工方向发展。
目前阶段,仍然要以第二产业的发展为重心,只有在第二产业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发展第
三产业才能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才能为第三产业提供坚实的基础。
5.2.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
增加对开发研究高技术及产业化的投入,从根本上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之更好地为第一、二产业服务。
改变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降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文、教、卫、体等事业单位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提高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批发零售、餐饮服务业的比重。
5.2.4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改善就业人员结构
要精简机构,减少财政供养人员,集中有限的财力进行经济建设;要转变政府
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要培育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
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使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配比例合理,降低就业份额与产业份额的偏离度,进而使三次产业结构日臻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