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洪水灾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气象、洪水灾害
气象、洪水灾害都是由于大气圈的变异造成的灾害。
气象灾害可以理解为能对人类生命财产、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损害的气象事件。
“气象法”指出,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造成的灾害。
本章在气象灾害部分主要介绍对人类生命构成直接威胁的台风、暴雨(雪)、大风(沙尘暴)、雷电、冰雹和龙卷等气象灾害;在洪水灾害部分主要介绍七大江河洪水灾害、洪水灾害的类型、时空分布、灾害特点和规律以及预防措施;最后介绍高温天气引起的中暑,和人处在洪水灾害等水环境下的溺水事故其现场急救方法作简要叙述。
第一节基本知识
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到3300万ha,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3%~5%。
据世界银行(Kreimerh和Munakinghe,1991)指出,全球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与天气有关的死亡人数每年增加5%。
一气象灾害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多变,气象灾害有三个特点。
(一)季节变化
气象灾害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
例如暴雨主要出现在4~10月,大降雨带有规律地自南向北推进。
华南地区4~5月就进入前汛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在6~7月进入梅雨期,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出现在7~8月,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也出现在这一时段内。
雷暴、冰雹主要出现在3~5月(早在2月),6~8月(晚在9、10月)。
台风一般出现在7~9月(华南地区在7月以前、9月以后也会出现)。
(二)年际变化
气象灾害出现的频率不均匀,呈现出年际变化特征。
研究指出: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约有36a的波动:1873~1891年(19a),多雨占优势;1892~1904年(13a),少雨占优势;1905~1922年(18a),多雨占优势;1923~1936年(14a),少雨占优势;1937~1957年(21a),多雨占优势;1958~1976年(19a),少雨占优势;1977年以后,多雨占优势。
华北地区的干旱存在约20a左右的周期变化:20世纪50年代为多雨期;60年代为干旱期(1965、1968年出现严重干旱);70年代为多雨期;80年代为干旱期(1986年出现严重干旱)。
热带风暴或台风的年际变化也很明显。
在西太平洋洋面上,平均每年有28个热带风暴生成(少则几个,多则37个)。
登陆福建省最多的有5~6个,少的年份无登陆台风。
冰雹在青藏高原拉萨以北的藏东地区,以黑河(那曲)一带为最。
平均每年有35.9d雹日(少则23d,多则53d)。
(三)地域变化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象灾害呈现出地域变化。
1东北地区:主要气象灾害是暴雨(洪涝)、低温(冷害),局部干旱与冰雹。
2华北地区:主要气象灾害是干旱、暴雨(洪涝)。
干旱为主要特色,有“十年九旱”、“春雨贵如油”之说,黄淮海平原是干旱中心,受旱面积占全国受旱面积的46.5%,受灾面积占50.5%,粮食损失占全国干旱粮食损失的32.1%。
3西北地区:主要气象灾害是干旱、冰雹和暴雨,也有“十年九旱”之说。
冰雹是本区
重要的气象灾害,如黄土高原多雹区;在本区,暴雨往往引发地质灾害——泥石流。
新疆地区主要气象灾害是暴雨(洪涝)、暴雪、冰雹、大风(沙尘暴)等。
4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气象灾害是暴雨(洪涝)、台风(或热带风暴)、以及诱发的海洋灾害——风暴潮等。
近代这一地区由于暴雨(洪涝)灾害损失的粮食占全国洪涝灾害粮食损失的40.3%。
5华南地区:主要气象灾害是台风(或热带风暴)、暴雨、干旱、低温(冷害)、冰雹等。
登陆我国的台风(或热带风暴)中有90%是登陆于华南地区;干旱具有年机遇大、平均旱期长的特点,四季都有,尤以夏、秋旱为重。
6西南地区:主要气象灾害是暴雨(洪涝)、干旱、冰雹等。
暴雨往往引发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青藏高原地区主要气象灾害是暴风雪、冰雹、暴雨(洪涝)。
暴雨往往引发地质灾害(泥石流)。
二气象灾害预防
(一)监测预报
1 监测
目前,全球已有一个从地面测站到飞机、船舶及气象卫星的探测系统。
我国气象部门可以接收气象资料;建国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警报系统,形成2600多个气象台站(地面、高空、雷达站等)组成的气象探测网,发射了“风云1号”、“风云2号”气象卫星。
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和京、津、冀地区建立中小尺度实验基地,旨在监测暴雨、冰雹、龙卷、热带风暴等;建成卫星通信系统工程(9210工程),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
2 预报
和地震预报一样,坚持长、中、短、临预报相结合,逐步订正预报思路和方法。
不过气象预报当中的长、中、短、临与地震预报当中的长、中、短、临概念不同。
气象预报中的长期预报指数月~1a,如春播预报、汛期预报、秋播预报;中期预报指数d~15d;短期预报指1~2d;临近预报指数h~10几h。
(二)人工影响天气
指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方法,达到增雨、防雹、消云、消雾等目的的一项应用科学技术。
目前,我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开展飞机人工增雨活动,平均每年飞行300多架次,在800多个县开展地面高炮人工增雨和防雹作业,投入作业的高炮超过4000余门,取得良好效益;要建立和健全国家、省、地、县4级相结合,以人工增雨和防雹为主,集作业、科研和管理为一体的人工影响天气的业务技术体系,统一协调并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
(三)灾害损失评估
灾害损失评估的主要指标有受灾人口、伤亡人数、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农作物损失、房屋倒塌、公共设施毁损、直接经济损失等。
利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气象灾害监测与评估,但不应忽视对受灾情况的直接调查。
第二节台风灾害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气旋性风暴,常从热带洋面侵入中纬度地区,并伴有狂风、暴雨、巨浪和海潮,有很大的破坏力,一个成熟台风所释放的能量为2~8×1016kJ。
我国是台风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在西太平洋沿岸国家中,登陆我国的台风平均每年8个左
右,占这一地区登陆台风总数的35%,其次是菲律宾和日本。
(图3-1)
3-1:建国40年来台风路径图
1994年有11个热带气旋在我国登陆,直接经济损失为550亿元,受灾面积796.27万ha,是40多年来台风灾害最严重的一年。
9417号台风为百年罕见,死亡1200多人,220万人被洪水围困,倒塌房屋20多万间,损坏民房93万多间,直接经济损失120亿元。
一台风
我国从1989年1月1日起采用国际规定的热带气旋名称和等级标准。
见表3-1。
表3-1:热带气旋名称和等级标准
1998年12月,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台风委员会第31届委员会上决定:自2000年起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由中国、朝鲜、香港、澳门等14个成员各贡献10个,有统一的中英文译名,名称要富有国家特色与民族风情。
比如中国“龙王”、“海神”、“电母”、“玉兔”、“悟空”等,注明某年第几号台风,循环使用。
见表3-2。
表3-2: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名称
续表3-2:
对我国有重要影响的北太平洋西部台风生成区是全球发生台风最多的区域,一是集中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二是关岛附近洋面,三是我国南海中部。
我国80%左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其中华南地区比较频繁,尤以广东、海南为最(有的年份多达14个)。
台湾、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省市也较频
繁,有些还会深入内陆酿成灾害。
较为典型的是7503号台风。
台风是一种猛烈的热带气旋,其平均直径为700~900km,大者超过1000km,小者也有200km。
台风带来的大风、暴雨以及掀起的巨浪和海潮是造成灾害的主要因素,一般最强的风力分布在近中心周围的环形地带,在台风眼区内的风力是很微弱的。
一次台风过境,往往在台风周围有较大范围的大雨、暴雨,有时有1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
(图3-2)
图3-2:一次登陆台风过程总雨量分布图(mm)
二预防措施
(一)做好监测预报
目前,全球已广泛应用气象卫星来探测台风。
许多国家还用飞机探测台风。
我国东南沿海有相当密度的气象雷达网,可以监测台风动向,风云气象卫星可以有效而直接地监测台风动向;采用天气图、数值预报、数理统计或三者结合的方式进行台风预报,特别注意应用气象卫星云图、雷达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
预报台风的生成、强度、移动(方向、移速)、台风天气等。
作为社会公众,要学会识别台风某些宏观前兆:如云彩淡色成线条,飞速飘流;连续刮东北风或东南风;暴雨断断续续;白浪拍岸、波涛汹涌等,台风可能将至。
(二)注意媒体报道
气象部门测出台风未来动向以后,要及时向政府和社会公众发布台风消息或台风警报,以便采取防御措施。
我国规定:
1 台风消息
西太平洋台风向我国沿海袭来,并预计在未来2~3d后对华东、华南沿海某地区有阵风8级的影响时,由中央气象台发布,表示台风已经生成,出海船只要回港或就近到港避风;抢收或保护农作物;检修危房及危险建筑物等。
2 台风警报
台风继续向我国沿海靠近,预计36h内将对华东、华南沿海某地区有阵风8级的影响时,
由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继续做好船只回港避风、抢收保护作物、检修危险物等。
3 台风紧急警报
台风在未来24h前后对我国沿海有严重影响,风力在10级以上时,由当地气象台站发布,要做好重要物资和人畜的安全转移工作。
4 台风特急警报
台风在未来12h袭击本地,由当地气象台站发布,要做好防洪、水上与陆地的救护等。
(三)制定应急对策
一般以政府领导负责,组成防台指挥机构,统一部署、协调、制订不同阶段的防御措施。
如加固海堤与住房,船只进港避风,疏散人口等。
(四)学习台风知识
如危险半圆、可航半圆、危险象限。
我们以台风前进方向为准划分左右半圆,右半圆风力大,为危险半圆,左半圆风力小,为可航半圆,台风中心右前方的象限为危险象限。
又如台风方位、台风与船只的距离。
首先根据气象学的风压定律确定台风方位。
在北半球人背风而立,低压在你的左边;在南半球低压在你的右边;如实测气压比正常气压低500Pa,则台风中心与船的距离小于或等于300km。
如风力已达8级,则台风中心与船的距离为150km左右。
再如掌握台风路线。
如果风向由东向北或东南呈顺时针方向变化时,台风会经过自己所在场所的左侧(西边),如果风向逆时针方向变化,台风会经过右侧(东边),如果风向不变风速加快,那么台风正对着自己而来。
三应急与对策
(一)紧急救助行动
如果台风来临,船仍在海上航行,首先要判断船在台风中的位置以及距台风中心的远近。
如船在危险半圆内,应采取风向对右弦船首的航向行驶;如船在“可航半圆”内或“台风前部”,应采取风向对右弦船尾的航向行驶;其次,根据台风路径的变化要随时修正航路;还要注意随时与海岸电台联系,以便获取最新台风消息。
(二)掌握避难技巧
如木屋区居民要用铁丝把屋顶绑好;高楼居民要关闭窗户,堵好缝隙,窗玻璃用胶布贴成“米”字图形以防破碎;靠近高压电线的居民,要迁到临时避居处;在外行走,要弯腰将身体缩成一团,扣好衣扣用带子扎紧,到坚固房屋避风;外出时穿上艳衣,带上雨具走稳,在随时能抓住固定物的地方行走;行走时注意落下物、飞来物,以免砸伤;必要时爬行,以防刮倒落水;如被台风吹入大海,要游回岸边或寻找漂流物,争取救援等。
第三节暴雨(雪)灾害
一暴雨
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一些暴雨的极值往往接近甚至达到世界记录。
在一般情况下,内陆暴雨时间短暂,且分布不均匀;沿海暴雨历时较长。
我国气象部门以24h降水量多少进行等级划分,对于特大暴雨不规定上限。
(表3-3)
就造成灾害而言,一般以24h降水量≥400mm的特大暴雨后果严重。
我国各地对暴雨的定义和标准有所不同,如西北地区部分省区规定24h降水量≥30mm 为暴雨;而广东省规定24h降水量≥80mm为暴雨等。
(一)暴雨特征
我国暴雨受季风环流、地理纬度、距海远近、地形影响十分明显,有以下特点:
1地区变化特征
由图3-3可见,24h降水量≥50mm的暴雨主要出现在东部、东南部。
西北部不出现很强的降水。
在华南地区、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华北东部、东北南部都能出现≥200mm的24h 最大降水量。
以上都是指多年平均情况。
图3-3:我国24h最大雨量分布
2季节变化特征
我国雨季主要在夏季风活跃期,即主要在下半年。
3影响系统特征
暴雨,特别是连续性暴雨和特大暴雨,往往是中、高纬度天气系统和低纬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暴雨的直接制造者往往是一些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如雷暴等。
(二)暴雨灾害
暴雨可以引起雨涝。
雨涝是指长期降雨产生的大量积水和径流淹没低地所造成的危害。
其地理分布特点是东南沿海多、西部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我国严重雨涝区为东南沿海地区(4~11月,以5~9月最多)、湘赣地区(5~7月)、淮河流域(6~7月);次多雨涝区为长江中下游地区(5~7月)、南岭武夷山地区(5~7月)、海河黄河下游地区(6~8月)、四川盆地(7~9月)等。
时间分布特点是南早北晚,且具有韵律性(图3-4)
图3-4:中国雨涝年受灾面积变化图(1949~1991年)
(三)预防措施
1 做好监测预报
加强暴雨的监测和研究。
准确及时地预报在防汛抗洪指挥的决策中十分重要。
短期气候预测(几个月~1年):如在1997年11月上旬作出1998年短期气候变化趋势预测,并在1998年3月的汛期预报会商会上,提出更具体的预测意见,各省气象局也作出本省汛期预报,并向各级领导汇报,供决策参考。
汛期中、短期天气预报(几天~10几天):如1998年汛期,湖南省各级气象局对6月下旬和7月下旬频繁的暴雨过程都作出准确预报,并多次向省防汛指挥部汇报,在防汛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
2 采取工程措施
如建水库、修堤防、整河道、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等。
3 保护生态环境
这里的生态环境包括森林植被、分洪与蓄洪的环境等。
二暴雪
我国大雪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发生。
每年冬春季节,东北、华北、西北经常受到大雪的侵袭,西藏地区常遭受暴风雪的袭击,损失惨重。
历史上西藏高原在1915年、1926年、1932年和1939年均发生过特大雪灾。
在1956~1977年的21年间,藏北和藏南发生大雪或雪灾21次,积雪最深达100余cm,最长达50余d,这时人畜与外界隔绝,因寒冷、饥饿而遭灾。
1987年10月,西藏高原西部发生一次暴风雪,平地积雪200cm厚,殃及聂拉木、定日、岗巴等地区,冻死牲畜数千头,冻伤数百人,冻死9人;1995年2月中旬,藏北草原大面积降雪,灾害遍及那曲、聂荣等8个县及昌都地区西部和阿里地区东北部,积雪最深达130cm,受灾人口13万余,牲畜287万头(只),其中906人、14300头(只)牲畜被大雪围困,造成人畜伤亡。
(一)预防措施
1 准备
如准备足够的粮食、食物(巧克力、核桃仁、葡萄干等)、饲料、燃料(如干草、柴禾、液化燃料等)、轻暖且不透风的衣物、防雪盲眼镜,呼救信号(如艳衣、红旗、灯光等);要熟悉国际呼救信号,每6min照亮6次,停1min以后再反复进行;熟悉居住环境(如地理位置、道路、水系等),在经常活动的地方作好标志等。
2 预防
如用冷水洗手、洗脸、洗脚,每天1~2次,每次3~5min,洗后擦干皮肤至红,以防感冒;在寒冷的环境经常锻炼,着装不宜过暖;面部、双手涂上防晒膏;帐篷内保留不熄灭的火炉;穿干燥衣服,扎紧袖口、领口、腰部,并利用一切物品保暖;困倦时不能睡着,要说唱逗笑,精神上相互鼓励;活动身体各部位,避免冻伤;不能触摸与体温温差相差很大的物体。
要防迷路、避大风、藏雪洞;复温解冻可以采取把受冻的肢体放在他人胸前或腋下,也可浸泡在温水(38~42℃)中,直至皮肤红润有感为止。
(二)应急与对策
1 雪盲
雪盲是雪地太阳光中紫外线被吸收后造成的辐射性眼部烧伤。
可向伤眼滴入人乳或牛乳数次;帽子尽量戴得低一些,用黑色东西涂于眼睛四周和脸上,或用毛巾、手帕、布、纸、塑料等自制防护面具(眼处开洞);或用带子缠在头上,插些布条垂在眼前等。
2雪崩
雪崩是冰雪崩塌现象,对人的伤害是综合性损伤,其中以埋压伤为最,还有砸伤、冻伤等。
例如2002年8月,北京大学“山鹰”登山队15名队员在攀登西藏境内的西夏邦马峰西峰时遭遇雪崩,有5名大学生遇难。
准备:识别雪崩地形地貌。
如有无雪崩槽(雪崩后留下的沟壑)、雪崩堆积物、悬冰川、雪檐;在强降雪天气,避免在雪崩易发区活动;准备对讲机、雪崩绳(红色尼龙绳)、冰镐、滑雪板、背包等登山用品。
行动:时间上选择在早晚;地点上避免进入陡坡或陡坡下方。
在山脊上行走,勿踩到雪檐上。
避免在雪山上横向穿越,要直上直下;大雪后2~3d停止行动,行动前用冰镐刨开雪层,检查雪层间是否粘接牢固;禁止在冰雪槽内行进;在凌晨、能见度好时通过雪崩易发区,注意要带上雪崩绳,速度快、人数少、人之间距离要大;切勿在雪崩区休息或在其冲击范围搭建帐篷。
逃生:当雪崩倾泻而下时,应与雪流呈垂向往旁边逃离,或躲在安全处;抛弃身上重物,一旦被埋压要迅速钻出雪堆;被雪浪推倒以后,要尽快爬出雪堆。
在雪泻下瞬间要闭口屏气,以防窒息;尽快远离雪流。
自救:雪崩埋压身体以后,要逆雪流而上到雪流边线并尽快钻出;如被雪浪推入冰缝中,要将两腿分开,两手攀抓冰壁;如悬吊空中,可丢弃重物待救;在绝境中要争取一线生机。
互救:沿着雪崩绳寻找被埋压者;看到同伴被卷走,要注视同伴位置,在雪崩停止以后再从四周挖开缝隙,以增加空气进入,挖掘同伴;同伴被救出,要清除口鼻异物,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呼救,注意保暖使其身体升温,恢复知觉后可进些流食,待完全恢复知觉,再送医院治疗。
第四节大风(沙尘暴)灾害
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那就是一遇强劲阵风或大风时,把尘沙吹起,飞扬在空中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或接近于零,使白昼如同黑夜,这就是沙尘暴(黑风暴、黑毛风)天气。
当地表富含沙尘、并有持续大风(风速10m/s以上)且大气层结不稳定时可能发生沙尘暴灾害。
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一般风力在4级以上就会发生;当风力为4~8级时可将沙尘吹到15~30m高度,能见度在1km以内,为中等强度沙尘暴;当风力在8级以上时可将沙尘卷到2km以上高空,能见度很低,为强沙尘暴。
强沙尘暴的危害性很大,“对面闻声不见人,白昼电灯仍昏黑”,对农作物、人畜均构成严重威胁,还破坏环境,污染空气,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一沙尘暴分布
(一)空间分布
西北地区多,东南地区少;山麓平原多,高山沿海少。
(二)时间分布
春季、初夏多,其他季节少。
例如新疆柯坪年均有38.8d沙尘暴天气,最多为53d,是我国年均沙尘暴日最多的气象台站;其次是甘肃民勤和新疆民丰, 年均沙尘暴日均为35.4d,最多均为58d。
西北地区年均沙尘暴日为20~30d;东北、华北地区年均沙尘暴日为1~10d;青藏高原大部年均沙尘暴日为10~20d;东部地区北纬35°以南、北方湿润山区均少见,而江南水乡一般见不到这种天气。
二预防措施
(一)环境保护
针对沙尘暴喜旱、喜风、怕草、怕树、怕水的特点,进行防沙治沙。
1 工程治沙
如利用麦草、芦苇等在沙丘上设置半隐蔽式格状沙障,即草方格沙障。
2 植物治沙
如封沙育草、营造防护林等。
(二)监测预报
在沙尘暴多发区要建立并健全监测预报和警报系统。
三应急与对策
(一)躲避方法
当遇到沙尘暴时要快速躲避到室内,或就近蹲靠在避风沙的矮墙内侧,或趴在高坡背风处,或抓住牢固物体。
(二)出行方式
1 戴上口罩纱巾
在沙尘暴天气尽量减少外出活动。
当不得不外出时要戴上口罩,或用纱巾蒙头,以减少沙尘进入肺部;避免或减轻砸伤。
2行走时间选择
当能见度转好以后再走动,防止迷失方向;不要靠近河边、水渠行走,以防发生意外;
3 沙尘入眼处置
一旦沙尘进入眼睛,千万不要用力揉搓,防止视网膜损伤。
如果沙尘在眼皮上,可请他人吹掉;如果沙尘在眼球上,要迅速就医。
4 车辆减速慢行
在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很低,各种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必须要减速慢行,防止交通事故。
第五节雷电、冰雹和龙卷灾害
每年春、夏季都会出现强烈对流性天气——雷暴。
雷暴会产生雷电、冰雹和龙卷等灾害性天气。
雷电灾害是指雷暴云中的强烈放电对地物或人、畜造成直接雷击或感应雷击,致使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现象。
冰雹是指从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固体降水物,一般是直径在0.5cm以上的冰粒(雹粒)。
多数如黄豆、蚕豆大,少数如鸡蛋、碗口大。
龙卷是一种猛烈的小尺度天气系统。
一雷暴
雷暴是伴有阵风骤雨、雷电的积雨云系统的统称,强雷暴可能产生冰雹与龙卷。
如以雷声间隔不超过15min进行统计,全球每年发生1600万次雷暴,平均每天出现44000次。
图3-5为我国全年雷暴日分布,其趋势具有东南、西南地区多于东北、西北地区,内陆多于沿海,山区多于平原的特征。
西藏那曲黑河一带是雷暴多发区。
3-5:全国雷暴日数分布图
初雷的时间各地不一样。
华南地区为2月,长江流域为3月,华北和东北为4月,西北为5月,每年的6、7、8月全国都会有雷暴,10月以后仅在长江以南部分地区仍会出现雷暴。
二雷电
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达175起(死亡421人、受伤192人),有19起造成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总计达7167万元。
例如5月5日,海南省琼海市万泉镇木皇村一村民洗澡时,开灯时被雷电波侵入感应的高电位击倒身亡,手被烧黑;5月11日下午,广州市芳村区一村民,在雷雨中驾驶摩托车遭雷击倒地,全身毛发烧焦,皮肤灼伤,心跳停止,抢救40余min才恢复知觉;7月21日,徐州师范大学内5名小学生在大树下避雨遭雷击,1死4伤;7月25日,江苏省金坛市广播电视局及两乡镇有线电视台遭雷击,设备损失120万元,1人死亡;8月28日,广东省花都市环保局新办公楼遭雷击,使环境监测系统中断,价值100万元。
(一)预防措施
1宣传教育
雷击是强烈发展的雷暴云中大量负电荷与地表大量正电荷相遇,从而接触放电而造成雷击。
雷击的实质就是触电。
所不同的是前者是突发性自然灾害,后者是突发性人为灾害。
2避雷设施
建筑设计中要重视防雷、避雷的要求,安装防雷装置并采取防雷措施;在高大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并经常检查其有效性。
3室内预防
遇雷雨天气要关闭门窗(防止室内湿度大而引起导电现象);要切断所有家用电器的电源,拔掉插头;不要靠近室内金属设施;远离电线、电话线、广播线;暂停室内水电安装;勿穿潮湿衣物;勿靠近潮湿墙壁等。
4室外预防
尽量不要在雷雨中行走,也不要骑在牲畜上行走,要小步慢走;不要在孤独的小屋、孤立的树下、电杆、高坡上避雨;避免接触金属物品(自行车、农具等);不要在水中停留;用塑料布遮雨时应避免兜雨;选择低洼处蹲下作蜷缩姿势避雨,仅使两脚触地,缩小暴露面;如在汽车里避雨,要关好车门。
5早期发现
如发现遭雷击的早期现象如头发竖起或皮肤颤动,要躺倒在地,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二)应急与对策
参见第六章触电事故。
三冰雹
我国是冰雹多发的地区之一,冰雹灾害的损失往往高于雷电灾害。
黄土高原的甘南地区,平均每年降雹日为3d以上(郎木寺平均达16d);华北地区年平均雹日为1~2d(北部山区3d以上,尚义为7.9d);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平均雹日为1d左右(鄂西南山区3.6d,苏北1~4d);华南地区年平均雹日为1d以下(山区较多)。
成片雹区出现在春、夏、秋季,并自南向北推移,大体分为3个地带:2~3月以西南、华南和江南为主,4~6月中旬以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为主,6月下旬至9月以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为主。
成片雹出现在2~9月,其中4~7月集中出现约占总数的70%左右。
有人在雹块中见到15×20cm大的乌龟,也有人在雹块中见到4cm长的鱼。
(一)预防措施
1改变气候
要发动当地群众种草植树、封山育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变当地气候环境;在农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