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干旱及其应对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干旱及其应对策略

自古以来,我国便是一个农业大国,5000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现在的中国正在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0%的人口,这样的成绩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但是这也表明了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相当艰巨的!干旱无疑是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旱灾相当频繁,而在广大农村节约用水观念不强,农业用水利用率相当低,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加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量增大,形成了我国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且由于我国水资源在地区之间,季节之间分布的极不平衡,矛盾有加剧之势。

一.干旱的形成原因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经分析研究认为旱灾频繁的原因如下。

1.水资源区域性缺水严重

我国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经济发展组合状况不理想,水资源区域性分布南北不均衡,我国降雨量南方比较充沛,年平均降雨超过1000mm,而北方内陆地区降雨量少,年平均降雨量少于400 mm,这种降雨分布的区域性导致我国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5%,但水资源占全国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量仅占19%,其中西北内陆河地区资源性缺水更严重,这种南北水资源分布的极不均衡造成的区域缺水,是我国干旱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2.降雨的季节性导致季节性缺水

我国降雨受典型季风气候影响,全年降雨在年内时间分布极不平衡,水资源呈明显的季节性,其中70~80%降雨集中在汛期的6、7、8月内,汛期降雨强度大、雨量太过集中,往往地表径流汇聚而引发洪涝灾害,当降雨集中的汛期限过后,工农业用水量依然巨大,但由于水量因大部份都集中在了汛期,水资源供需矛盾显现,季节性缺水严重,降雨的季节性造成灾害的季节性,大洪之后又遇大旱,汛期抗洪汛后抗旱,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

3.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

我国目前水资源的开发极不合理,在流域内上游不顾下游,拦河修坝截流,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下游断流,严重影响下游居民的生产生活,给下游造成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水资源丰富的流域,水利用率低,用水浪费严重,而在水资源贫泛的流域却是河流断水,水库干涸,无水可用,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也是我国干旱灾害频繁的原因之一。建议国家加强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保证水资源在流域内、流域之间的合理配置,综合考虑流域内、流域之间的用水需求,科学配置、合理调度,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人为因素

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来以久,但旱灾频繁有较大的人为因素存在,具体表现在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水污染严重、水利用率低、用水浪费严重……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加大了旱灾发生的机遇。

5.抗旱工程设施老化,抗旱能力弱

我国的抗旱工程基础设施老化,运行时间长,年久失修,降低了抗旱工程的灌溉保证率,无法正常发挥抗旱效益,抗旱能力弱。

6.水污染日益严重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工农业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给江河湖泊生态环

境造成巨大的破坏,生活性用水资源因河湖水源污染而不断减少。

二.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

40年中我国大部地区出现的干旱次数有10~30次,其中黄河中下游、海河流域、淮北地区及广东东部和福建南部沿海有35~40次,几乎平均每年有一次不同程度的干旱出现。我国大致有4个明显的干旱中心:华北平原至黄土高原一带,南岭至武夷山一带;东北西部;云南中北部和川南一带。如果将位于西北的,以新疆、甘肃为中心的长年少雨干旱的地区考虑进去,我国共有五大多干旱中心。

由于降水的周期波动,也引起干旱发生的阶段性变化。近50年来,我国受旱面积存在明显的三个低值期,即1950~1957年、1963~1970年J982~1984年,每年受旱面积一般在2000万公顷以下。还有三个高值期,即1958~1962年、1971~1981年J985~1999年,每年受旱面积一般在2000公顷以上。近50年来的几个严重干旱年都发生在这三个高值阶段,如1959、1960、1961、1972、1978、1986、1988年等,这些严重干旱年的受旱面积均在3000公顷万以上。

三.干旱的分类及判别方法

尽管关于干旱和干旱指标已有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干旱的形成原因异常复杂,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气象、水文、地质地貌、人类活动等,加之研究目的不同,还没有一个可以被普遍接受的干旱定义,如“一个持续的、异常的水分缺乏”;世界气象组织定义干旱为“在较大范围内相对长期平均水平而言降水减少,从而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和雨养农业生产力下降”;由于对干旱理解的不同,行业不同对干旱的分类亦不同,美国气象学会在总结各种干旱定义的基础上将干旱分为4种类型:气象干旱(由降水和蒸发不平衡所造成的水分短缺现象)、农业干旱(以土壤含水量和植物生长形态为特征,反映土壤含水量低于植物需水量的程度)、水文干旱(河川径流低于其正常值或含水层水位降落的现象)、社会经济干旱(在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由于水分短缺影响生产、消费等社会经济活动的现象)。

由于干旱的类型不同,所以对干旱的判别方法也有所不同其中:

1. 气象干旱指标

在各种干旱类型中,气象干旱表现得最为直接,也是其他类型干旱发生的先导。简单的气象干旱指标主要是考虑一定时期内的降水量,通过气象学方法研究降水量的统计分布规律或以降水量的持续日数反映干旱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此类指标计算简单,所需资料容易获取。但是由于对水分支出和地表水分平衡反映的不足,因而难以反映干旱的内在机理。

2.农业干旱指标

农业干旱的发生有着极其复杂的机理,在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如降水、温度、地形等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如农作物布局、作物品种及生长状况等。因此农业干旱指标必然要涉及到与大气、作物、土壤有关的因子。

(1)降水量指标

在地下水位较深而且又无灌溉条件的旱作农业区,基于降水量的指标基本能够反映农业干旱发生的趋势。一般采用的指标为降水距平百分率、无雨日数及百分比法等。此类指标资料容易获取,计算简单,但是不能直接反映农作物遭受干旱影响的程度。

(2)土壤含水量指标

农作物生长的水分主要是靠根系直接从土壤中吸取的,土壤水分的不足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发育。常用的土壤水分指标是根据土壤水分平衡原理和水分消退模式计算各个生长时段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