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体育产业人才现状和我国高等教育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调研,针对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途径,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培养途径
体育产业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方向,培养这种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产业人才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但是这种社会需求已经严重影响到体育产业的发展,并且对高等体育院校的办学方向发出强烈的需求信号。实践证明,系统地培养产业管理人才是任何产业得以较长时间快速、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系统地培养一定数量优秀的人才只能通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才能完成。如何建立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对于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现代体育产业管理人才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现状
本世纪我国体育的发展趋势较以往将会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最大特征就在于体育产业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生力量,同时休闲体育产业必将成为居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休闲体育消费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最近几十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将实现由小康社会向中等发达国家过渡。西方社会发展史证明,不同经济发展时期都有特定的经济表现形式,按照
经济学理论,我国目前时期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结构将会发生重大变革,对休闲服务消费品的需求欲望将会超过对物质消费品的需求,与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直接相关的服务消费品需求将会急剧增加。体育产业可以提高人体健康,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产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关于如何认定体育产业,研究人员通常认为体育物质产品与服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构成了体育产业,也就是说产业构成元素既包括竞赛表演、休闲娱乐、经纪咨询、培训等以服务为主体的商业行为,也包括体育服装、器材、传媒广告的生产与经营,还包括相关的产业开发行为,如体育彩票、场馆建设及地产经营、体育教育科技产业等多个方面。由此我们把体育产业管理人才涉及的范围确定为包括体育用品设计和生产销售人员、器材研发和广告宣传人员、竞技表演及组织培训人员、赛事组织经纪咨询人员、体育经纪人、彩票发行管理人员、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等多方面人才。
众所周知,近十年来我国竞赛体制在发生转变,俱乐部性质的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职业联赛越来越火爆,吸引着众多的企业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以高尔夫、冰雪运动、户外拓展市场、潜水等为代表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成千上万的人们利用休闲时间参与到运动中来,相对而言,相关的服务设施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尤其是体育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和休闲项目服务的指导人员十分紧缺。
二、现阶段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通识性教育。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应该较为广泛,既要重视体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它是体育产业之本,又要注重通识性知识教育,要了解并掌握有关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不一定要精,但要求面要广,要能够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能够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仔细查阅设置该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我们会发现,目前我国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以体育管理学方向课程为主,比较注重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商业学科知识的传授,但是没有体现出上述学科和体育产业相结合后的特殊性,而且专业教材建设比较滞后,内容缺乏体育产业专业特点,而且多为翻译著作,与我国国情存在差异,缺乏现实指导意义。
2.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缺乏针对性指导。通过调查,我国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大部分把实践环节放在最后一个学期,由于这一时期,学生既要忙于毕业论文,同时又要忙于就业找工作,所以这种实践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三、当前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途径
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包括全日制教育培养、在职学历培养、相关部门短期培训三种形式,当前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基本按照这几种模式进行。
1.全日制教育培养形式。这种形式通常是基础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在一定时期内占据人才培养的主导地位,它以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为培养学习对象,通过系统地教学,培养能够适应体育产业市
场需求、满足体育产业管理工作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北京体育大学是成立体育产业管理专业最早的学校之一,它的培养模式具有一定代表性,该专业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开设了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概论、管理学、营销学等基础理论主干课程,其中管理学又细分为体育赛事管理、体育组织战略管理、职业体育管理、场馆管理、娱乐健身管理、财务管理等多门课程;课堂教学之余专业课程建设还比较重视社会实践,通常把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利用学校在体育行业的便利条件,广泛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等对外交流活动,通过亲身实习体会,使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让学生懂体育、通经济、通管理、会策划、会诊断、会调研、会公关、会写作,真正成为体育产业市场所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这种途径符合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但是由于是最近几年刚刚开设的专业,所以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市场要求,尚待检验。
2.在职学历培养包括职业培训和成人学历教育形式,它是针对我国体育产业各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的业务进修,培养对象包括各地方相关部门行政官员、优秀运动队教练员、相关体育服务业的高层从业管理人员、公共设施管理者以及相关企业管理层精英。培训目的是通过一定时间专业化地学习,了解并掌握现代化体育产业先进理念、运营模式及经营管理知识,培养高层次的体育产业精英。学员一般具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能够带着问题学习,所以学习的目的性较强,而且聘请的师资队伍较好,多为国内外相关的着名专家,能够了解到较为前沿的学术成果。mba、emba、在职硕士以及远程
教育等形式是这种培训方式的表现形式,缺点也相对明显,主要表现为由于在校学习时间很短,课程学习多以实际应用知识为主,不能系统化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
3.相关部门短期培训是指以行政职能部门为代表的行业结构,对下属各地负责体育产业工作的官员、相关体育院校专业教师、相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有关人员进行短期针对性培训的方式,通常针对某一方面具体问题采用专题讲座、会议交流等形式,进行研讨和总结。有时也通过外出考察等方式了解国外体育产业发展状况,谋求解决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这种培养方式的优点是能够较为宏观地针对具体问题,缺点是培训内容只是面对产业系统中的某一小部分问题,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 冯蕴中,《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4
[2] 张大超,《中国体育系统体育产业管理人才队伍状况及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7
[3] 张孝荣,《我国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
[4] 冯蕴中,《高等教育培养体育产业人才的研究》[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