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理论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概念:
1.国内生产净值(NDP ):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年内新增价值之总和,即从国民收入中扣除折旧后的总值。
2.国民收入(NI),这是狭义的国民收入:它是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以货币计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的全部收入,等于工资+ 利息+ 利润+ 地租。
3.个人收入(PI):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它等于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股息收入利息收入来自政府的转移支付等的总和。
4.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收入总和扣除个人纳税部分所余下的收入,它可以分为消费与储蓄两个部分。
5.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核算方法:定义法、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
名义GDP(指按当年价格计算)和实际GDP(指按基期价格计算)
GDP 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6. 最终产品,重置投资,消费,投资,物质磨损,精神磨损(不重要的概念)
7. 投资与储蓄的关系:传统经济学认为,投资来源于储蓄,所以储蓄与投资相等,但凯恩斯认为未必是这样,因为储蓄和投资是不同利益集团出自不同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所以,储蓄与投资并不必然相等。
为了防止这一现象,金融机构(银行)就有义务把居民的储蓄再转化为投资,注入国民收入循环的过程中,所以,银行的重要作用就是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只有如此,收入循环,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二、产品市场—IS曲线
(1)。
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但收入是最主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呈
现同方面的变动。
但消费与收入并不一定按同一比例变动。
凯恩斯消费理论
1.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APC= C/Y
2.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
MPC=DC/DY
3.平均储蓄倾向(APS)和边际储蓄倾向(MPS)(注意:APC+APS=1;MPC+MPS=1)
4.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递减。
5.线性消费函数C=a+bY,a 表示自主消费,b 表示引致消费。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刚性
1. 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影响(棘轮效应)。
消费者容易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容易随收入的降低减少消费。
长期消费函数C=bY , 短期消费函数C=C0+bY
2. 受周围人消费水准的影响(示范效应)。
生命周期理论
1. 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消费开支,以达到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C=aWR+ cYL
2. 另有其他影响因素,如想及时行乐,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想多留遗产,遗产税等。
永久收入理论:贴现
1.消费支出主要由永久收入决定。
永久收入指消费者可以预计收到的收入,大致依若干年收入加权而得。
(2)。
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是指储蓄与决定储蓄大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影响储蓄的因素很多。
但收入是最主要的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
1.平均储蓄倾向(APS)
2.边际储蓄倾向(MPS)
3.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之间的关系:全部收入可以分为消费与储蓄,全部收入增量可
以分为消费的增量与储蓄增量,所以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恒等于1 ,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之和恒等于1:.即:APC+APS=1 MPC+MPS=1 (3)。
投资函数--投资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
1. 投资是指增加实际资本的行为,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增加新的建筑物、耐用设备以及增加或减少存货等重置投资是指用来补偿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
2.净投资是指扩大资本存量进行的固定资本和存货投资。
3.资本的边际效率:资本的边际效率(MEC )是指一个贴现率,该贴现率恰好使得
一项资本品带来的各项预期收益的贴现值之和等于该项资本品的价格。
4.线性投资函数I= c-dr, a 表示自主投资,b 表示引致投资。
5.托宾的Q Q=市场价值/重置成本,Q<1,不投资;Q>1投资。
(4)。
国民收入决定:
1. 消费Y=C+I, C=a+bY Y=(a+I)/(1-b)
2. 储蓄I=S=Y-C, S=-a +(1-b)Y Y=(a+I)/(1-b)
(5) 乘数定理:注入量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成倍增加。
成立的条件:生产能力为充分利用。
投资增加,国民收入成倍增加,投资减少,国民收入成倍减少,它是一面双刃剑。
投资乘数--K=DY/DI=1/(1-MPC),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 MPC/(1- MPC)
政府购买乘数kg=1/(1-MPC),税收乘数KT=- MPC/( 1- MPC)
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是指在政府预算保持平衡的条件下政府购买和税收等量变动引起的收入改变量与政府购买支出(或税收)改变量之间的比率。
其数值等于1。
(6 )产品市场均衡—IS 曲线:
Y=(a+I)/(1-b), I= c-dr, Y=(a+ c- dr)/(1
-b)
三、货币市场—LM曲线(决定利息率)
(1)货币需求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心理动机)
1. 三大货币需求:交易需求,谨慎需求,投机需求。
交易和预防需求的决定因素是国民收入水平,投机需求的决定因素是市场利息率。
L=L1(Y )+ L2(r )
2. 流动偏好陷阱:又称为凯恩斯陷阱,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趋向于无穷大。
存货理论:一方面,收入增加,需要更多的货币从事交易;另一方面,利率上升,持有货币的成本增加。
最优货币持有量M=
投机理论:人们依据收益和风险的选择安排资产组合。
(2)货币供给
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由家庭和厂商持有的政府和银行系统以外的货币总和。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是政府的货币政策。
货币中性:名义货币的增加将促使价格水平上升同一比例而实际利率和实际产出不变,将货币存量的变动只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实际产量无一发生变化
(3)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供给M=需求L=L1(Y )+ L2(r )
四、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2)。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IS-LM 分析)
(2)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古典区域
凯恩斯区域:LM曲线为水平线,利息收入损失极小,投资风险大,货币政策无效。
古典区域:LM曲线为垂直线,财政政策完全挤出私人投资,财政政策无效。
中间区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效。
要点总结:①作为宏观经济运行成果度量国际收入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总需求的大小。
②总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构成。
③消费取决于已有的收入和消费倾向。
④投资取决于利息率和资本的边际效率的比较,利息率取决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的均衡,其中货币需求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引起。
资本的边际效率则取决于厂商预期收益和资本品的供给价格。
当资本的边际效率超过利息率时,资本家才会进行投资。
凯恩斯理论利用三大心理规律对萧条作出的解释以及政策对策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流动偏好和预期收益不足是导致总需求不足从而经济萧条的病因。
为使经济走出萧条,应采取的政策对策是扩大总需求。
五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劳动市场)
(1)总需求曲线:
表示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社会均衡的总支出水平。
(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相关)
1. 总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Y=AD(P )
2.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①实际余额效应。
价格总水平与经济中的消费支出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在既定的收入条件下,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个人持有的财富可以购买到的消费品数量下降,从而消费减少。
②利率效应。
价格总水平与投资支出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利息率上升。
而利息率上升会使得投资减少,即价格水平提高使得投资支出减少。
3.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把每一价格总水平所对应的横轴上的产出水平描绘成一条曲线,即可以得到总需求曲线AD。
4.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需求增加,每一价格总水平对应的总支出增加,从而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
移动;反之,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②投资增加导致总支出增加,从而使得总需求曲线向
右上方移动;反之,投资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
移动。
③政府购买增加,经济中的总需求曲线向右上
方移动;政府购买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2)。
总供给曲线:
表示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提供的产出量,总供给函数AS可以表示为:Y=AS(P )(涉及劳动市场和总量生产函数)
1.短期总供给曲线:①由于短期内工资等要素价格保持不变,价格总水平提高引起厂商供给量的增加,从而使得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总额增加。
②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由于劳动供给保持不变,而劳动需求随之增加,因而均衡就业量增加,并最终导致总供给量增加,即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总供给曲线最初随着价格总水平提高而平缓上升,但当价格总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总供给曲线在潜在产出水平附近接近于是一条垂直的直线。
2. 长期总供给曲线长期中货币工资的调整使得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
3. 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的因素:第一,自然人和人为的灾祸。
第二,技术变动。
第三,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的变动。
第四,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
4. 古典总供给曲线:工资和价格可以迅速自行调节,总处于充分就业应有的水平。
一般研究长期总供曲线,或者是一种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极端。
5.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工资和价格具有刚性。
充分就业前,社会能按既定的价格提供任意多的产量;充分就业后,社会没有多余的生产能力,不可能生产更多的产品。
6. 常规总供给曲线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重要)
概念:
1.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是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2.失业率——季节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3.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
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一般在4%-6%之间
4.挤出效应——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
5.奥肯定律——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GDP
每增加3%,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
6.财政政策乘数——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时,政府收支的变化能使国民收入变动多少
7.货币政策乘数——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不变时,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化能使均衡收入变
动多少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 国家预算支出是否应该平衡:年度预算平衡、周期预算平衡、职能财政(衰退时,赤字预算;通胀时,预算应有结余。
而不关注是否平衡)
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自动稳定器——政府收入和支出的自动变化对宏观经济可以有稳定作用。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在萧条时,政府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在经济过渡繁荣时期,政府则要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
" 逆风而行"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政府依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而主动采取的支出和收入政策。
功能财政政策——以财政预算能否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为目标,而不论预算是否盈余或赤字的积极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效应所受到的各种制约因素:
1.任何财政政策都有" 时滞" 效应,在短期内很难见效。
2.财政政策会遇到" 挤出效应" 问题。
3.政治上的阻力和不同阶层与集团的反对,如,增税金会到普遍反对。
(2).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以调节信贷和利率。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工具: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准备金率
次要工具:道义劝告、信贷控制等。
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而实行“自由汇率”又可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使经济稳定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
相机决策的货币政策——逆风而行,经济紧缩时,扩大货币供给;经济扩张时,减少货币供给。
(3). 收入政策或工资-价格政策
影响价格、货币工资和其他收入增长率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外的政府行动。
常见的三种形式:工资-物价冻结、工资与物价指导线、税收刺激。
(3)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的描述:CPI,PPI,GDP平减指数
2.分类: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超级通货膨胀;
平衡/非平衡的通货膨胀(每种商品价格是否同比例上升)
预期到/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3.原因:货币现象—货币供给增加,交换方程PY=MV(价格*产出=货币量*流通速度)
需求拉动—劳动、原材料、生产设备不足等原因使成本提高,导致价格上升
成本推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下,工资提高,导致工资-价格螺旋上升。
结构性通胀—经济结构本身的特点,生产率增长快慢不同导致。
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增长率=通货膨胀率
持续的通胀—人们对通胀的预期导致需求的超额增长,从而推动通胀。
4.经济效应:再分配效应—固定工资VS变动收入;储蓄者;债务人VS债权人
产出效应—温和的通胀扩大产出;成本推动型引致失业;超级通胀使经济崩溃。
六、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名义汇率:通货的互换关系
实际汇率:用一种货币衡量的国外与国内价格水平的比率。
购买力平价:统一商品在两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应该相同。
绝对优势理论:各国生产技术及由此造成的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考虑生产技术及其导致的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各国应集中生产出口能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
规模经济理论
资本密集型产品
劳动密集型产品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主要观点(重要, 02年,基本假设有四个;主要观点: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论,适应性预期错误论,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斟酌使用”的或者对经济运行进行“微调”的政策,这个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卢卡斯批判”公债中性理论,李嘉图等价定理等等。
)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理性预期,微观基础,工资价格黏性,市场非出清等)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分歧(重要,一、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坚持市场出清,而新凯恩斯则坚持市场非出清,前者认为工资敬爱个具有充分的伸缩性,而后者认为工资黏性。
二、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并且建立了解释工资和价格黏性的各种理论,其中包括长期劳动合同论,导出了短期总供给曲线,且利用短期总供给曲线解释经济波动。
三、
在政策主张上,前者不变的主题就是反对政府干预,为了避免因政策的突然变动而引起的经济波动,政府应按稳定的政策规则行事;后者认为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持续出现,其需求政策仍然是很有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