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高三
2013-03-24 10:20
名句名篇
【高考目标】
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考点阐释】
名篇名句的默写是高考语文的必考考点,各省市的赋分不等,在4-11分之间。
多数为5--8分。
试题的材料多出自高中语文课本,课外名句的考查有减少的趋势,以减轻考生备考的负担。
考查的重点是名篇及名篇中的名句(景中传情的写景名句,富有生活哲理或抒发积极向上情怀的句子)。
理解性默写是根据话题或情景,按照要求,用古诗文中的名句填空。
它要求考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对内容要理解,才能准确选择,比记忆型默写的难度有所增加。
这种题型有渐冷的趋势。
【要点精析】
从2002年起,语文高考试卷增加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考点。
这是对过去同类考试内容的继承和发展。
在1998年以前,高考有“默写中国名言警句”一项。
比较这两个相似的考点,可以发现,它们都是为了引导高中生重视文化积累和语言积累,丰富高中生的人文内涵;要求考生默写的都是“常见”的,知名度高的。
不同之处是现在的要求提高了,增加了“篇”的要求。
再从试题的表述看,过去是“写出下列名言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三句);现在的表述是“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
很显然,过去试题着眼于句,而且每小题只要求默写一句;现在的“空缺部分”,从2002年-2010年的试题看,至少是相连的两句,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五尺应门之童”,多则要求写出四句甚至五句,如默写《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中的五句,这实际上隐含着“篇”的要求了。
从默写的内容看,过去多为“警句”。
所谓“警句”,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是“简练而含义深刻动人的语句”从当时的具体试题看,多为包含哲理的句子。
现在试题的范围扩展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现的是一种人情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是意味深藏的景物描写。
默写这样的句子在过去的试题中似乎很少见到。
再从默写的材料来源看,过去默写的名句多来自课本以外,课本内的则比较少。
名句名篇:名句名篇的默写是每套试卷必不可少的内容。
为了给考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使更多的考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多数试卷都设置了二选一.四选三或五选四等多种形式的选做题。
【备考园地】
一、默写名句名篇答题技巧规律总结
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识记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
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可能做完其他题后又会突然回忆起来。
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要包括引导句在内作“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发现并纠正。
另外,如果命题是三选二,答题时就应以最有把握的题做起,做了两题就够了。
如果三题都做(最好不要这样),要确保前两题完全正确,因为高考阅卷评分有时规定只看你做的前两题,有错误即扣分,即使你第三条做对了也不给分。
另外,在复习和应试时还应注意:
(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
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杜甫《咏怀古迹》)
以上三句中的“羁”“鹜”“壑”就极易写错,复习中要反复多写几遍,强化记忆。
(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
复习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做到既知其音,更明其义。
例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司马迁《史记》)
以上三句话中,“幽”的意思是“隐藏的、隐蔽的”,容易由后面的“愁”想当然地写作“忧”,若联系后面与它对举的“暗恨”,理解了词意,就不会误写了;第二句中“暗”的意思是“绿柳成荫”,易误为“岸”;第三句中“销”的意思是“熔化”,易误为“消”。
(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词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例如:为由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以上三句中,“教”容易误写成与之同义的“叫”,“长”容易误写成“常”,“材”容易误写成“才”。
(四)要留意具体环境
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瓮》)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第一句如果不联系“卖炭的老人虽然衣衫单薄,却愿意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的具体语境,就可能想当然地把“愿”写成“怨”;第二句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就会把“始”写成“使”;第三句如果不联系“晴空”“排云”这两个语境,就会把“霄”错写成“宵”。
(五)要留心语句顺序
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一部分学生不知就里,往往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导致把语句顺序颠倒,白白丢了分。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与元九书》)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以上这四句,稍不注意,就很可能写错顺序:“春色满园”写成“满园春色”,“淡妆浓抹”写成“浓妆淡抹”,“歌诗”写成“诗歌”,“孤帆一片”写成“一片孤帆”。
(六)要注意语句出处
很多名句经过长期流传,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大众名言”。
但是,在演变流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名句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了新的说法。
这样答题时,就一定要看清句子后面的出处。
例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赠萧瑀》)
像上面的句子,已经标明了出处,就不能把“路曼曼”写成“路漫漫”了,虽然平时写的是“路漫漫”;也不能把“蝉噪林逾静”写成“蝉噪林愈静”,虽然意思并没有改变;更不能在“疾风知劲草”后接“烈火识真金”,虽然这种说法已成俗语。
诚然,名句名篇主要靠点滴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但高三复习的有限时间里,多些方法,多些技巧,多些归纳,多些总结,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古诗文默写的六种形式
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文默写题所考内容在朝代上侧重先秦和唐宋,在文体上侧重诗歌和散文,在内容上侧重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
其中,湖南卷侧重于课本内容。
随着高考的改革,古诗文默写的形式也精彩纷呈,实现了由单纯识记默写向理解识记默写能力培养的跨越,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六种。
(一)一线串珠式默写
命题者用一“话题”贯穿试题,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联系与“话题”有关的名句,然后进行准确默写。
1.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送我至剡溪”。
王维《山居秋暝》中的“________,清泉石上流”。
李清照
《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_______;________”。
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
2 .愁,是人类一种特定的情绪,但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这种情绪却异彩纷呈。
李煜《_______》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
李白《_______》中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_______”。
张继《_______》中的“月落呜啼霜满天,_______”。
_______《_______》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词常用“空、自”等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
陆游《_______》中的“_______,镜中衰鬓已先斑”。
李清照《一剪梅》中的“_______。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岳飞《满江红》中的“莫等闲,_______,_______”。
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
_______”。
这些句子都用一“空”字抒写了怀才不遇之情。
4.鸟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在古诗文中常被用来表达复杂的情感。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_______,著有《归去来兮辞》《饮酒》等。
他写的《归田园居》中有“ _______,池鱼思故渊”,用鸟表达自己的归隐之情。
李白在《蜀道难》中感叹“_______,雄飞雌从绕林间”,表达了蜀道艰难,行程孤独之情。
杜甫在《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
”_______在《_______》中写道:“飘飘何所似?_______。
”这寄寓了飘泊不定老病孤独的情感。
李密在《陈情表》中有“_______,愿乞终养”,用乌鸦反哺表现自己对祖母的孝顺之情。
(二)比较式默写
此种考查方式单刀直入或用一个“主题”引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曲同工的诗句,要求考生在揣摩题旨和细细回忆诗歌内容的前提下,对名句进行准确默写。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和《登岳阳楼》两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和《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柳永的《雨霖铃》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和《雨霖铃》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3.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同样是菊花,在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看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而在领袖毛泽东笔下则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_________,__________”(《采桑下·重阳》)。
4.《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异曲同工。
(三)嵌入式默写
此种考查方式交代篇目、作者和内容,要求考生在分析判断的同时准确默写出名句。
1.陆游曾用“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来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2.王勃《滕王阁序》中用“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两句描写深秋的景色。
3.南宋词人______在《扬州慢》中用“过春风十里,________”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
4.杜甫在《______》中借感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诗句“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自己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情怀。
同样,南宋诗人陆游在《书愤》一诗中以“ _______,_______”来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四)观点式默写
在这种形式的默写题中,试题明确篇目、作者和观点,让考生在理解的前提下默写名句。
1.《劝说》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比喻说:“________,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
”
2.曹操《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诗最后四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
”
3.《阿房宫赋》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揭示秦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故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认为父母应该这样爱子女:“________,
________。
”
5.《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政治境界是:“________,
________。
”
6.柳永的《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__”常用来表现亲朋洒泪而别、欲语难言的感人场面。
7.杜甫《______》中慨叹诸葛亮壮志未酬、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
(五)引入式默写
在这种方式中,命题者用一观点切入,然后连缀一组名句,让考生在具体的语境中领悟大意和关键词,以达到正确默写的目的。
1.“男女思念之情是古代文人笔下常见的题材”,如宋代词人______写的
《______》中有表达男女情感不受时空限制的词句:“ 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______》中有表达他对女友一往情深的诗句:“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
”
2.好的文学语言常常善于把抽象化的感觉形象化,如__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白居易《________》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中的“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之,同学们在复习古诗文时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分析、品味和识记,这样才会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才能在考场上从容应对,做好古诗文默写题。
三、读背重点
1.高中课文读背重点
(0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0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0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0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0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0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战国·荀子《劝学》
(07)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08)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09)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10)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1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12)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13)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14)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5)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7)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9)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唐朝·韩愈《师说》
(20)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2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5)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宋代·苏轼
(26)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27)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28)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战国·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30)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3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3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西汉·贾谊《过秦论》
(33)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唐代·杜牧《阿房宫赋》
(3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5)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36)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7)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宋代·苏洵《六国论》
(3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9)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宋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0)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4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晋代·李密《陈情表》
(4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2.高中课文补充读背
(01)《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0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宋代·欧阳修《伶官传序》
(0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
(04)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0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06)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07)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书》
(08)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09)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唐·刘禹锡《陋室铭》
(1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宋·周敦颐《爱莲说》
3.诗词读背补充
(00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00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00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00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005)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006)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007)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008)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009)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010)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01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012)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01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014)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01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016)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017)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01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019)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020)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021)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022)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02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02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025)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026)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027)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028)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029)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030)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03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03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03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