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史期末论文题目: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
姓名: xxx
学号: xxxx
班级:建筑111班
指导老师: xxx
二O一五年一月
摘要: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建筑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我国的宫廷建筑更具有代表性,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但都具有规模大,气势宏伟,富丽堂皇的特点,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这些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
关键词:特点布局文化内涵
内容: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大成,古代宫殿充分体现了民族特色,并且对后世产生深厚的影响。中国古代宫殿的特色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第一,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都是单幢的建筑,它们的体量多,分别满足统治者工作、生活、游乐等各方面的要求。第二,这些单幢的建筑按照一定的序列排布在一起,主要宫殿安排在南北方向的中央轴线上,次要建筑在左右两侧,遵循前朝后寝的规律。第三,这些宫殿建筑群又组成为一座宫城,四周用墙相围,宫城自成一区,处在都城的中心位置上。
门阙森森的宫殿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中规制最高、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建筑,是当时社会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和最高体现。
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宫殿名称的内涵有一个演变过程。上古时期,穴居是原始初民常见的居住方式。古语道:“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在先秦以前,人们经常将“宫”、“室”连起来使用,而且,“宫”、“室”可以通用,均指人们居住的场所,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秦汉以后,“宫”和“殿”开始连在一起使用,并且具有了等级的差别,专指皇帝行使权力和日常生活的场所。
据考古学家的发掘和古代文献记载,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和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就有了宫殿建筑。秦咸阳和汉长安城的宫室规模大大地超过了前代,不但有供皇帝处理政事的宫殿,而且还有专供皇帝居住和游乐的建筑区。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期,在规划严整的长安城内,宫殿建筑集中在宫城和皇城里,处于城市的北部。宋代宫城居于都城的中心部分。宫城内主要宫殿也是沿着中央轴线布置,城的四面有城门,四角建有角楼。元代统一中国后,在大都城建造了规模很大的宫殿建筑群,宫殿建筑组成的皇城位于全城的中心。这种形式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格式,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为历代皇朝所沿用。
故宫面积0.73平方公里,普通人从南到北走完这座巨大的宫殿至少需要半天时间。考古实践证实,中国历代宫城规模呈日渐缩小趋势,清故宫是0.73平方公里、唐大明宫是3.3平方公里、汉长安城的未央宫4.6平方公里、汉长安城的长乐宫6.6平方公里,秦咸阳宫大小尚未明确,令人难以想象。
(一)宫殿布局原则
1.前朝后寝:这项原则在周朝时已基本形成,一直延续下来。前朝在古代称为“朝政用房”,后寝称为“寝居用房”。从历代皇宫建筑群的规划可以看到,帝王处理朝政的殿堂总是建在宫殿的前面,生活起居以及娱乐部分总是建在后面,明清紫禁城的规划就是一个典范。明清紫禁城的前朝部分包括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以及东西两侧对称布置的文华殿和武英殿,这里是帝王政治的中心。太和殿是宫城最重要的一座殿堂,皇帝登基、完婚、寿诞、命将出征,每逢重大节日接受百官朝贺和赐宴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礼仪。其后的中和殿是帝王上朝前做准备与休息的场所,中和殿北面的保和殿是皇帝举行殿试和宴请王公的殿堂。后寝部分主要包括皇帝、皇后以及宫妃生活起居的场所,如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东西六宫,以及御花园等娱乐服务性建筑。这种合乎实际功能需要的前朝后寝的布局原则成了历代皇宫营造的基本格局。
2. 三朝五门:古语称宫殿为“九重宫阙帝王家”,这种门阙森森、宫殿重重的宫殿制度形成于周朝初期。《左传》和《礼记》记载周朝的宫室制度时写道,在宫室的大门前面有阙。阙是一种高台建筑,用于登高远望,又称为宫阙,它是观察防御、揭示政令、纳取臣子建议的地方;其后有五重宫门,叫做皋门、英门、路门、库门、雉门,起到壮大威慑力的作用;后有大朝、内朝和外朝三朝。北京故宫的“五门”是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三朝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朝五门的宫殿布局在礼制上一直被后代皇帝所延续,但是在建筑形式上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又有所改变和发展。总之,这种宫殿建制不仅威严壮观,具有强大的震慑力,而且是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等级和秩序精神的象征和体现。
3. 左祖右社:根据《周礼·春官·小宗伯》记载,“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帝王宫室建立时,基本遵循左祖右社的原则。宗庙的空间位置应当在整个王城的东或东南部,社稷坛的空间位置则在西或西南部,这种做法一直沿袭下来。现存的北京中山公园名为“五色土”的方形大平坛,就是明朝永乐年间营造北京时建的社稷坛。
4. 中轴对称:作为古典建筑的重要代表,宫殿规划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中轴对称。古人尚中观念在宫殿营造上得到严格执行,重要建筑从南至北依次排开,布局严谨,秩序井然。明清紫禁城的前朝三大殿、后三宫以及重要宫门、广场均分布在中轴线上,附属建筑位于两侧,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古代社会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唯我独尊。
(二)宫殿的文化内涵
1. 宫殿建筑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是否进入文明阶段的衡量标准之一。根据目前文明史学界形成的共识,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是否进入文明阶段有三项衡量标准,即文字、青铜器和宫殿。据此,我国早在4000年前就已经迈入文明国家行列,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文明古国。
2.宫殿是皇权的象征。作为建筑,宫殿除了具有最基本的居住、办公、游乐功能之外,还具有重要的象征功能,它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是最高政治权威的表征。这种思想最早来源于汉代未央宫和长乐宫的建造。这两宫建于刘邦和项羽楚汉相争的年代,气宇轩昂、雄伟壮观。刘邦从前线归来,勃然大怒,斥责负责督建的丞相萧何:“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不慌不忙答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可见古人早就知道宫殿建筑需壮丽宏大以显示皇天之重威,历朝历代的宫殿尤其是明清的紫禁城所要表现的正是这种一代王朝的无上权威与宏伟的气势。
3.宫殿反映了鲜明的等级观念。从建筑装饰上看,这种等级制十分明显。细心的游客会观察到,故宫屋脊上有数量不等的琉璃小兽。这种走兽装饰的最高等级规定是用9个,各有其名,即龙、凤、狮、天马、海马、獬豸、斗牛、狻猊、押鱼。紫禁城前三殿中的太和殿和保和殿屋顶上用的是9个,后三宫中的乾清宫、坤宁宫用的也是9个;交泰殿、中和殿地位稍低,用的是7个,太和门地位重要,用的也是7个,地位稍低的乾清门用的是5个;御花园的亭阁上只用3个。宫殿建筑的重要大门用的是一种木板门,上面有一排排的门钉,这些门钉最初是用来固定木板的钉子头,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装饰,并成为区分建筑等级的一种标志。明代规定,皇宫建筑的大门用红门金钉,以下官吏根据级别大小分别用绿门、黑门,用铜钉、铁钉。门钉数量上也有等级的规定。皇宫大门的钉最多,9路9排共81枚钉;往下依次是7路7排49枚;5路5排25枚。一副简单的板门记载着专制社会的等级制度,社会思想如此明显地反映在建筑装饰中,实在令人为之一叹。
4.宫殿受阴阳五行观念影响较大阴阳五行说影响着宫殿的布局和规划。阴阳五行说是阴阳说和五行说的合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观念,反映了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看法。阴阳说最早在《易经》中有所体现,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哲学思想,泛指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事物,如天地、日月、男女,数字的正负等等,阴与阳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元代在各地还设有阴阳学官,专门负责观察天文、星卜,测定宅地方位以及趋吉避凶等事物。“五行”是指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