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分析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分析与建议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现状,包括当今本科生教育的特点,以及本科教育的思想。

将我国高等院校分为三类:985院校和211院校、新生本科院校以及除此之外的其他大学高等院校,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有关课程设置的建议。

笔者认为由于国内高等院校数目众多,并且良莠不齐的特点决定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必须分类进行,各院校的教育思想必须明确独立,课程设置也应该各有特色。

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教育改革课程设置
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贸易的活跃、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知识总量增加速度的加快,以及社会追求公平的力量促进了大学的不断进步,也为高等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变化。

高等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改革和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改革也稳步推进、不断深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近年来,高等教育质量下滑、学生素质降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而本科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本科教育质量是形成“名校”品牌的重要因素,也制约着研究生的质量,所以也就影响了科学研究水平。

换句话说,也就是一个国家的本科高等教育是决定一个国家科研能力的基本因素,而一个国家的科研能力也决定了这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根据我国特定的国情和需求,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设创
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 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而经过30余年的和平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正在向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迈进。

一个国家在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同时,往往需要一个国际高等教育中心的支撑。

因此,提高本科高等教育质量迫切需要一种国际视野。

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学生培养素质降低和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等新情况的出现,在本科高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少学校积极探索将学术定向与职业定向相结合。

但是,目前的大学教育,基本上还是传统的课堂讲授、完成作业、通过考试的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们的大学生的考试能力很强,这种情况在各类国际竞赛中得到了印证和体现。

但是,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很弱,长期以来我们没有高档次的核心技术,很少获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成果,就是有力的证明。

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缺乏对事物进行系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缺乏自主学习和研发的能力。

这是我们本科教育应该解决的基本问题。

要解决这个基本问题,虽然根本的相应的教育改革必不可少,但是眼下亟待解决而又可以迅速实行的是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

一、当前本科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
我国的大学生必须经过至少9年基础义务教育和3年高级中学,才能进入大学。

在这十多年的应试教育中,考入大学几乎是他们唯一的目标。

因而中国的大学生身上普遍缺乏思考和自主研发学习的能力,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国的本科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学习的目的不明确或者功利性,因此缺乏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思考以及稳定的学习动力;第二,形成了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成为文字或知识的拷贝搬运工,所以他们普遍缺乏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这也是制约中国高等教育科研水平的主要原因。

第三,延续了中学的教师课堂讲授、听课做笔记、完成作业、通过考试的学习模式,而不懂得发散思维,不会利用教材内容以外的资源,比如阅读大量参考书。

难以发现问题及创新主动地解决问题。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却有很多。

首当其冲的是教师对本科教育的态度。

每一个进入大学的孩子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是当今的大学讲师承担了过多的科研任务,简化教学任务,忽视教学目的;资深教授和有水平的教师不愿意亲自上课,也就出现了兼职助教,造成课程质量差,课程内容贫乏,难以深入。

其次,如今各大学校为了将学术定向与职业定向相结合,增多课程、加强实践技能课,改刚性学制为弹性学分制、选修制,扩大通识课程和实践课程的选修学分比重,增加通识教育内容,以图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高,增强毕业生的专业应用性和就业竞争力。

但是,学校强调通识教育,却没有改善通识课程的质量。

很少认真考察专业课程,
很少组织各院系教师从学校层面对专业教育作整体评估,也不关注和要求自由选修课。

造成选修课出鲜有学生上课,教师无奈空讲的现象。

再者,学生大班上课,学生与老师之间接触过少,同时学校缺乏为大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机会的课外活动。

因此,本科生缺乏认识各种背景和才能的人并与他们进行交流的机会。

而背景和能力的差异的认识,才是能够丰富本科生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交流观念的重要的机会。

二、当前本科生教育的思想分析
按照马丁·特罗的观点,根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高低,高等教育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毛入学率低于15%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之间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

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 21%,标志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上公认的大众化阶段。

与此矛盾的是,在教育部召开的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介绍,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30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人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越发凸显,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并没有解决高速发展的经济对人才的需要。

因此,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以及随
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求高等教育类型的多样化并追求教育类型的合理化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
趋势。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以培养“专业性人才”为主,而且专业越分越细,学生知识面越来越窄,适应能力越来越差,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这种建立在传统产业技术和单一知识结构基础上的“专才”教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

而旨在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会学习的通用型人才的“通才”教育,已得到各行各业用人单位的拥护和欢迎。

但是,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意义上来说,学术型研究人才也是适应当今科技发展迅猛发展的时代不可或缺的。

所以,单纯地说大众化时期,主要应该培养的是应用型而不是精英型的人才是不对的,但如果本科教育仍然固守以“专业性人才”培养为主的定位,势必影响其培养质量。

“大学从来都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环境改变和调整的机构。

”因此,高等院校按着本校特点,首先应该确定自身的教育思想。

比如第一类:985院校和211院校应该借助自身科研水平的优势,确立建立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面向全球,注重国际趋势,提高以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为主要目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与世界一流学校接轨;另一类新生本科院校应该着重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除此之外的绝大
多数的高等院校,也就是第三类学校,在这个大众化教育时代,更加应该强调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其学子的社会适应以及生存能力,同时应该提高专业课程的质量,保证对科学研究有兴趣的学生能够打好专业基础,并且有机会接触科研活动。

三、关于当前教育模式的课程设置的思考
学科课程体系与相应的教学设计是本科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课程体系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培养目标、学生基础,也要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需要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知识与通用知识、校内与校外、学生认识和教师理念等多种关系和矛盾,还要推动课程教材、实验实习条件、图书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因此,针对一类大学院校,应该开展和组织好以研究目的的教学。

笔者认为关于这类院校的课程设置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第一,把学校的科研活动设置为课外活动。

这样学校的研究工作向本科生公开,并让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

本科生如果能够越早参与老师或者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就会越早建立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锻炼其合作和交流以及思考的能力。

第二,提高专业课程质量。

保证教师能够按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该将课堂设置为传道-解惑模式,而不是单纯的老师讲授完内容以后就下课。

所以课堂应该留出时间,深化知识或者答疑。

第三,增加国际交流。

由于这类院校几乎代表着国家
的科研水平,国际趋势的关注和教会本科学生关注国际趋势常常被遗忘,代表着科技发展趋势的交叉学课的课程设置必须与时俱进,及时传达给学生最新的信息,这样以本科生的聪明和富有想象力的特点与科研资源的结合才能带动我国的创新能力。

而针对二类院校,本着应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以及自身资深教师资源的短缺的原因,应该不必强求与繁多的专业课程,而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第一,增加课外活动和外出实习的机会。

课外活动和外出实习能够让大学生们加强与社会的接触和交流,使他们更快更早地找准自己工作的定位,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同时也间接地提高了教育的价值及迎合了社会的需要。

第二,选修课设置应该重视心智训练,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学生进行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训练,培养社会各行业技术骨干和业务骨干。

另外,由于当前本科院校选修课形同虚设,没有起到相应作用,所以各学校应该加强对选修课的质量评估。

针对第三类绝大学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而言,应该是以高深知识向应用发展中所形成的“中间知识”为基础的大众化本科教育。

近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高深知识被广泛应用于解决社会
生产和生活问题,在应用中积累了独立的“中间知识”体系。

基于这样的知识基础的本科教育强调扎实的专业训练,培养专业化程度很高的专门性人才。

所以这样就需要在提高专业课程质量的同时加强学生与社会的接触。

但是目前仍有大部分教师采用“填鸭式讲座”
的教学方法,评价的方法也存在问题,设计的考试题型仅仅是选择题、简答题,或者直接将命题工作交由未经训练的研究生负责,这样学生便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应付考试。

这样的评分方式毫无教育意义,也根本无法满足大众化本科教育的需求。

所以,第一,课程的内容除了讲授以外,应该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项目及其他形式的“主动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习惯,鼓励学生对问题做出推理与分析;这样不仅能弥补高水平师资力量的短缺,同时又能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使他们既能主动的掌握高深的理论知识,又具有适应社会群体工作的能力。

第二,实验课程和实习课程作为对本科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应该得到加强。

这样也同时能够为研究生教育提高生源质量,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研究生的扩招使更多的本科生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但是由于实验操作能力较差,而长时间难以进入自主研发阶段。

同时,许多社会工作岗位标榜着不接收应届毕业生,也是由于当今的本科教育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至大众化教育,2010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已经达到3150万人,所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也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同时作为正在迅速发展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对各型人才的需要很迫切。

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育相支撑。

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提名邓肯为新内阁教育部长的记者招待会上说:“美国欲在21世纪
保持其在20世纪的领导地位,就要自强。

只有教育比别人强,竞争力才能比别人强。

美国要通过创新,强化教育,要有新的眼界。

”在我国,包括本专科和研究生在内,每年600多万毕业生走向社会,在各行各业数以百万计的单位就业,对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发挥影响,这又使得高等教育与社会各行各业实现了直接对接。

因此,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带来了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全面革新,它使高等教育质量关系到社会众多家庭和用人单位的核心利益,使社会众多家庭和用人单位成为了高等教育直接的重要利益相关者。

这就使得高等教育不得不兼顾高度竞争下的全球经济所要求的能力培养和
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据统计,截止2012年4月24日,我国共有普通高等院校2138所,如此众多,并且良莠不齐的特点也决定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必须分类进行,各院校的教育思想必须明确独立,课程设置也应该各有特色。

参考文献:
[1]李硕豪.本科教育本质属性问题要论述评[j].高教探索,2010,(3):5-9.
[2]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辨析[j].高教研究,2007,(1):38-40.
[3]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1-07-06.
[4]戚业国.对本科教育思想、模式、方法的再思考[j].中国高
等教育,2009,(2):47-49.
[5]菲利普·g·阿特巴赫.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8.
[6] obama b. announcement of secretary of education [eb/ol].(2008-12-16)[2011-11-28].http:
///newsroom/entry/president_elect_obama_announc es_arne_duncan_as_secretary_of_educ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