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道损伤(BDI)分型
(一)Bismuth分型[1]
Ⅰ型:左右肝管汇合部下方肝总管或胆管残端长度≥2cm;
Ⅱ型:左右肝管汇合部下方肝总管残端长度<2cm;
Ⅲ型:左右肝管汇合部完整,左右肝管系统相通;
Ⅳ型:左右肝管汇合部损伤,左右肝管系统被隔离不相通;
Ⅴ型:Ⅰ型、Ⅱ型或Ⅲ型+右侧副肝管或迷走胆管狭窄,右侧副肝管或迷走胆管狭窄。
(二)Strasberg分型[2]
Ⅰ型:进入胆囊床或胆囊管的小胆管切断后未结扎,伴有胆漏;
Ⅱ型:副肝管损伤,两断端结扎,不伴有胆漏;
Ⅲ型:副肝管损伤,一侧断端未结扎,伴有胆漏;
Ⅳ型:胆管部分撕裂,伴有胆漏;
Ⅴ型:左右肝管汇合部下方肝总管或胆管残端长度>2cm;
Ⅵ型:左右肝管汇合部下方肝总管残端长度<2cm;
Ⅶ型:左右肝管汇合部完整,左右肝管系统相通;
Ⅷ型:左右肝管汇合部损伤,左右肝管系统被隔离不相通;
Ⅸ型:Ⅴ、Ⅵ或Ⅶ+右副肝管或迷走胆管损伤。
(三)黄志强从损伤平面和程度结合进行BDI分类【3】。
①按损伤胆树平面分为3级:
Ⅰ肝内胆树平面损伤(2级肝管分支及以上胆管);
Ⅱ围肝门区胆管损伤(胆囊管与肝总管交界平面以上,包括1级胆管);
Ⅲ胆总管损伤。
②按损伤程度分为4级:
A部分性伤;
B横断性伤;
C横断性伤伴部分胆管组织缺损(另分为肝管汇合部完整或缺失);
D胆管狭窄。
将损伤平面和程度结合,如ⅡC是指肝门部胆管横断性损伤伴胆管缺损。
此分类法未将胆囊管夹闭不全引起的胆漏列入胆管损伤范围。
高位胆管损伤性狭窄的外科处理
由于外伤或医疗相关操作破坏胆道系统的完整性和通畅性,即为胆管损伤(BDI,Bile Duct Injury)。
当这种损伤发生在左、右肝管汇合部或以上水平引起胆管狭窄,称为高位胆管损伤性狭窄。
由于位置深在、解剖复杂,且常由于已经历过手术治疗局部粘连严重,高位胆管损伤性狭窄的外科处理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
如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将会导致胆道持续狭窄、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继发性的胆汁性肝硬变或门脉高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重视高位胆管损伤性狭窄的外科处理,是胆道外科临床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
1.胆管损伤导致高位狭窄的原因分析
胆道损伤(BDI)的原因包括外伤和医源性损伤,前者多为刀刺伤,以肝外胆管部分裂伤、横断最常见。
但由于胆道系统在腹部位置较深,故由外伤引起的损伤几率非常小。
据Sawaya等统计肝外胆道损伤在外伤病人中的发病率为0.1%1。
医源性损伤包括开放性胆囊切除术(OC)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其他肝胆或腹部手术的直接损伤,放射性、热灼伤,内镜或经皮胆道操作后损伤。
自从LC的实施以来,胆管损伤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Roslyn2回顾了美国1989年进行的超过42000例开放性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的发生率为0.2%。
Strasberg3回顾了1980年以来的文献,共有超过25000例的开放性胆囊切除术,报道了0.3%的损伤发生率。
文献报道LC胆管损伤的发生率0.1-0.5%,最高达1.7%;在美国,30-49%的外科医生有大胆管损伤的经验以及经历有1-2例这样的病例4。
LC胆管损伤的原因主要为5:⑴对胆道解剖的不熟练占70%的损伤。
⑵技术因素:术中出血多而盲目钳夹胆管/动脉或者胆管壁的不恰当撕扯、电灼的不恰当运用等。
⑶局部病理因素:如急性或萎缩性胆囊炎、Mirrizi综合征。
尚需注意,由于胆囊动脉可起自肝右动脉、肝左动脉,甚至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肝右动脉和肝总管关系密切(80-90%的肝右动脉在后面经过,10-20%从前面经过),文献报道BDI可合并血管损伤,发生率为26-32%4。
2.损伤性高位胆管狭窄的诊断和分型
约15-30%的BDI可在术中发现5。
LC术中胆囊床近端或肝门可见胆汁漏,可判断发生大胆管损伤,在某些患者是通过术中胆道造影发现远端胆总管充盈、造影剂进入十二指肠而近端胆管无显影而诊断。
大多数的病例不能在术中即时诊断,因此必须警惕术中或术后的一些可疑症状。
由于胆管完整性受到破坏,以狭窄为最终表现的BDI术后早期可产生胆漏或肝下脓肿,患者可表现出呕吐、恶心、腹胀、腹痛、低热等非特异性症状(狭窄可合并胆漏吗?)。
胆管狭窄可导致反流性胆管炎、阻塞性黄疸,症状随着患者的不同可以相差很大,而且其严重程度与损伤的程度不平行。
平均诊断的时间约为1-2周,甚至延长至数月或数年,晚期可发生继发性肝硬化、门脉高压。
当LC术后可疑胆管损伤时,首先应进行肝功能检查和B超检查。
34%的LC 病例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可疑升高,但分别只有9%和4%的患者总胆红素(TB)和碱性磷酸酶(ALP)升高,术后24-48h内ALP或TB异常升高应复查。
B超探查可以了解腹腔内有无液体聚积以及有无扩张的胆管,但必须理解无胆管扩张不代表没有胆管损伤。
影像学检查必须回答以下问题:有无肝下的胆汁浓聚或脓肿?有无进行性胆漏?胆道树损伤的程度和范围?有无合并血管损伤?有无肝叶萎缩的证据?
超声可以提供胆道损伤的有价值信息,但它对于评价狭窄的程度无甚价值,如胆管无扩张,它的价值有限。
在胆管狭窄的患者一个高质量的CT可以显示扩张的胆管以及定位胆道梗阻的水平。
而且,CT可以显示积液聚集部位和腹水,提示血管损伤的可能性,显示肝叶萎缩。
MRCP作为评价近端胆管损伤的一项具有潜在价值的检查而出现。
这种无创形式的检查可以提供极佳的胆道树的图象和获得解剖信息,过往只能靠CT和PTC来获得这些信息。
同位素扫描技术可应用于评价不完全狭窄。
在动脉损伤时,由于随后建立的侧枝循环,多普勒血管彩超并不能识别出来,此时影像学检查可以选择CTA和MRA。
对于高位胆管狭窄患者,完整的对损伤的水平和程度进行描述是必要的,必须对左、右肝管的所有分支进行描述;显示肝管汇合处(假如完整)和左肝管系统及其分支对于选择合适的重建术尤其重要。
与ERCP相比,在提供这些信息时PTC更佳。
ERCP对于评价完全性近端胆管狭窄的价值极其有限,由于它经常在胆总管处中断,不能获得肝内胆管系统的图象,在无进行性胆漏的影像学或临床证
据时ERCP是不必要的。
临床上往往需要重新阅读过往的手术或操作记录、综合各项影像学诊断对高位胆管损伤性狭窄作出定位诊断。
目前尚无专门针对高位胆管狭窄的分型。
胆管损伤的处理、手术风险、预后的难易程度差别较大,取决于损伤的类型和位置6。
Bismuth胆管狭窄解剖分型已经被采纳很长的时间7(图1)。
在这个分类标准中,5种狭窄的类型,反映了距离肝管汇合处不同的位置(Ⅰ-Ⅵ型)或是否具有异位的右侧段肝内胆管,有或无肝管狭窄(Ⅴ型)。
高位胆管狭窄为BismuthⅢ型以上类型。
Bismuth分类对于定位和修复后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并没有包含胆漏或无狭窄的大胆管损伤的分型。
在胆漏的患者群体中,严重程度是存在差别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Strasberg3提出了一套包含了Bismuth标准的分类系统,但它包含的范围更广。
损伤被分为A至E型,E型代表胆道狭窄,根据Bismuth分型可进一步区分为E1至E5型。
高位胆管狭窄为E3-5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