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中“樊哙闯帐”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中“樊哙闯帐”教学设计
《史记》是我国文学、史学历史长河中的瑰宝,《鸿门宴》作为其中一个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流传至今,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名篇,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樊哙闯帐”是《鸿门宴》中的高潮部分,该片段虽然篇幅不长,却是整个故事的重要转折点,是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这一片段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理解全文至关重要。
一、《鸿门宴》中“樊哙闯帐”片段教学的中心点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诵读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第二,采用创设情景法,让学生在角色表演中把握《鸿门宴》这段历史的脉络,熟悉故事情节。第三,采用讨论法,将小组讨论与教师讲解相结合,分析樊哙的人物形象。第四,对比分析法,师生互动拓展延伸,分析文中樊哙的语言艺术。
二、《鸿门宴》中“樊哙闯帐”片段教学分析
(一)重难点归纳
本文设计的是《鸿门宴》中“樊哙闯帐”的教学活动片段,这个片段是《鸿门宴》中的高潮部分,篇幅小但在全文中起着重大的转折作用。根据日常的教学经验总结,我将这一片段学习的重、难点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古文言文的阅读。第二,把握历史脉络,熟悉故事情节。第三,人物形象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众多,每一个都活灵活现,樊哙的形象更是如此,寥寥几字便再现了一个真实的樊哙。第四,语言艺术分析。太史公的笔法让后人折服,《史记》中的语言艺术是读者无法忽略的精华,当然也是教学要求中很重要的一点。
(二)学情分析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言文教学低效、无效的问题长期困扰着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的科学发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死气沉沉,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只为了应付考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学设计中改变了平时的教学方法,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旨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寓学于乐,爱上文言文。
(三)具体教学环节设计说明
1.以小短剧导入,把握文章脉络,了解故事情节
在教学设计中将《鸿门宴》分为宴前、宴中、宴后三个部分来学习。鸿门宴上波诡云谲,风浪迭起。范增深知刘邦即将成为项羽的心腹大患,亡刘心切,先“数目项王”,继而“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虽不大配合,但还是“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惊心动魄的一幕。范增授计项庄,假以舞剑助酒兴,伺机击沛公于座。一时间,刀光剑影,风云突变,刘邦之性命危在旦夕。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得知主上有性命之忧,樊哙随即决定要“与之同命”,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此部分便是宴前的学习,在这一节课的学习结束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宴中”樊哙闯帐的小短剧。在“宴中”的学习开始之前先跟大家一起欣赏话剧表演,回到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再现樊哙忠肝义胆的形象。
这一部分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短剧的表演和欣赏直观地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轻松了解故事的脉络,加深学习的印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活跃的教学手段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完成表演,学生们自然就会去揣摩人物心理,甚至会去主动查阅资料,探究那段真实的历史。这样便可激发起学生们的积极思考,使他们得到的知识更加丰富,记忆更深刻。
2.运用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分析
在文章开头,我们已经说明了本片段教学的两大难点问题。即樊哙的人物形象分析和语言艺术。本环节是专门为解决这两个问题而设计的。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其次,分小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总结问题[答案]。最后,教师对各小组的[答案]进行点评。
第一个问题,樊哙人物形象分析。学习一篇文学作品,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鉴赏文学形象的过程,重点在于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学会刻画人物的常用手法。在“樊哙闯帐”中,司马迁总共“五赞樊哙”:一赞其忠。二赞其勇。三赞其威。四赞其壮。五赞其智。综上评析,我们可以看到《鸿门宴》用极少的篇幅描写“樊哙闯帐”这一片断,司马迁惜字如金,却又字字如金。这少而又少的文字同样是精而又精,在这史家之绝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樊哙。作者笔法虽简尤繁,从正面、从侧面,写言行、描神态,示其忠、叙其勇、状其威、言其壮,他竭忠尽智,能言善辩,有勇有谋,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理屈却能气壮,一语扭乾坤,令人钦佩。
樊哙的人物形象分析是“樊哙闯帐”片段中的精华,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对于该问题的理解对于本片段的学习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教师提前准备翔实的资料,能给学生一个清晰、明确而又开放的[答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总结文学作品中的
人物形象,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在这个问题之后,可以安排拓展训练,对项羽、项庄、张良等人的形象进行分析。
第二个问题是樊哙的说辞艺术鉴赏。樊哙闯帐的唯一目的就是救出刘邦,这位看似粗鲁的大汉是如何在危机重重的敌方军帐中救出“刀俎上的鱼肉”刘邦的呢?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樊哙的说辞艺术了。学生所学到的靠三寸不烂之舌以少胜多的经典事例也有很多了,为了更深入地学习本片段的说辞艺术,我们特意设计了“樊哙闯帐”与“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触龙说赵太后”这三篇历史名著作对比这一教学环节。樊哙鸿门救刘邦,烛之武解赵国围城之难,荆轲砍下樊於期的脑袋,触龙送长安君去当人质,这四件事都可以说是惊天动地,常人不可为之事。对比他们的说辞艺术,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历史上的“最佳辩手”们都是用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打消对方顾虑,示好示弱。樊哙拥盾啖肉展现其豪爽勇猛吸引项羽的注意,烛之武给秦王戴高帽,荆轲与樊於期谈灭秦的共同理想,触龙则以老人之间的嘘寒问暖跟赵太后搭讪。第二,抓住对方心理的弱点,直中要害。樊哙抓住了项羽不善言辞和意气用事,荆轲抓住了樊於期对秦王的恨,烛之武抓住了秦对晋的怀疑忌惮“夫晋,何厌之有”将晋国列为秦与郑的共同敌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触龙抓住了赵太后对长安君的宠爱,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说赵太后不爱长安君“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那么在太后百年之后,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这个问题对赵太后来说可谓是当头棒喝。第三,循序渐进,用自己的观点给对方洗脑。“预诛有功之人”的项羽被樊哙说了个大红脸,只能放虎归山,丢了江山。烛之武用一张嘴说退了城下的秦晋大兵。樊於期自刎,把头颅献给太子丹当信物。赵太后主动送爱子长安君去齐国当人质。在这几场辩论中,输者有的如赵太后幡然醒悟,有的如项羽丢了江山,更甚者如樊於期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而赢家却从此建功立业,笑傲江湖了。
这一问题采用了对比教学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思维、想象、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师应该善于从不同的文章中发现其相同点,用翔实的知识归纳、总结、对比来为学生提供对比阅读的樊篱。如此深入发掘文章的内涵,自然能让学生开阔眼界和思维,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用同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将《鸿门宴》的“樊哙闯帐”与《樊哙传》作对比阅读。同一历史人物,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分别是怎么描写的,两个作者的侧重点分别在哪里,描写的笔法有什么不同?如此对比对于学生深入学习文章人物形象分析和人物描写手法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3.总结片段中文言文语法知识、蕴含的典故等,做考点总结
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对“之乎者也”的反感。文言文的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