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科不应成为冷门

人文学科不应成为冷门
人文学科不应成为冷门

【转】人文学科不该成为冷门

Eve|Classified2013-07-01 16:00:56

(还是老样子,读原版要翻墙,想存没地方存,所以先放日记里==)

【“善写不仅仅是一个实用技能,它是一个人在与周边世界的交流中所生发起来的,理性的优雅和能量。”】

==================

by 韦尔兰·克林肯博格

在过去几年里,我曾在哈佛大学(Harvard)、耶鲁大学(Yale)、巴德学院(Bard)、波莫纳学院(Pomona)、沙拉劳伦斯学院(Sarah Lawrence)和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新闻学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授非虚构写作。在每个学期我都充满希望又十分恐惧,如果我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写作,我将没什么可教。而每个学期我都一再发现,他们还是不会写作。

他们能够组合起一串串术语,堆砌起大段大段腹语般的句子结构。他们能够围绕碰巧得到的主题和意识形态概念四散转移,而仅仅这么做就能得到好成绩。但说到清晰、简洁的写作,毫无障碍地阐明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描述他们身边的世界——做不到。

人文学科是一套原则的组合,其最终目的是通过语言这种媒介来分析和理解人类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活动。而这种清楚、直接、人性化的写作,以及作为这种写作基础的阅读,就是人文学科的根本。

人文学科的教学已经陷入困境。美国文理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的一篇新报告对人文学科的现状做出了这样的判断,而且几乎每位在高等院校教过书的人,经验也是如此。本科生会告诉你,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来自父母、来自债务的重担,总的来说来自全社会,这使得他们去选择那些他们认为会更快、更有可能带来好工作的专业。这也经常意味着,逃掉人文学科的课程。

换句话说,在学生和父母考虑在大学里该学什么时,有一种新出现的对职业的狭隘强调。正如美国文理科学院报告指出的,这是一系列事情造成的结果,包括文学体验的整体下降。对文学体验的汲取,举例来说,可以从孩提时代父母为你大声朗读中得到。其结果是,人文学科的毕业生人数大幅下降。今年春天,在我的母校波莫纳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仅有16人,与1560的学生总数相比少得可怜。

在1991年,耶鲁大学有165名毕业生获得英语文学士学位。到2012年,这一数字是62。在1991年,耶鲁大学两个最重要的专业是历史和英语。到2013年,它们变成了经济学和政治学。在今年的波莫纳学院,它们是经济学和数学。

当孩子们进入英语专业后,他们的父母总会担心,英语专业有什么好的呢?从某一方面来说,最好的答案总是:先耐心等等。但这个答案不会让任何人满意。然而这却是正确答案,它能反映出

文学学习给思想和语言上带来的多种才能。从前的英语专业学生分布在几乎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职业岗位上,他们总是能够在语言、文学等方面带来丰富的潜力。

从前,经典著作,也就是我们都认为值得学习的书籍和作家,似乎是毫无争议的,是某种无需讨论的共识。但经典却总是在不停变化,比起四十年前,它如今包括的内容要广泛得多,这是一件好事。但如今不那么明确的是,我们学习经典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选择使用这些理论和工具来进行学习。

专业的狭隘性,这种你可能会从研究生课程中看到的对专门化和理论研究的强调,已经逐渐在本科课程里显露了出来。这种狭窄性有时反映的是教授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狭窄关注,但它同时也显示出,人们对人文学科研究始终存在的怀疑。这往往让本科生困惑,他们到底在学些什么、为什么学这些,这是我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发现的。

学习人文学科应该像是站在一个开放的甲板上,你身在同行和学生中间,船儿正沿着人类体验的无尽海岸线畅游。相反地,现在的感觉却像是,人们撤回到了船腹的小舱里,从那里他们向外看到的可能是海岸线、雾堤或是喷水鲸鱼的后背,但仅仅是一鳞半爪的片段。

最近这种偏离人文学科的转向中,毫无疑问有追求实用性的考虑。这说明了几个问题。一,急于让教育产生回报的冲动决定了,只有那些能立刻得到应用的技能才值得学习(然而,这无法解释当前政治学的热门)。二,人文学科自身往往没能很好地阐明其重要性。三,人文学科往往不善教授人文知识。你无须在这三种解释里仅选出一个。这三个都适用。

许多本科生所不知道的,也是他们许多教授未能告诉他们的是,人文学科那些最基本的馈赠未来将会变得多么珍贵。这种馈赠就是思路清晰、行文简明,以及一生对文学的兴趣。

这个真相可能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才能发现。每当我教授年纪较长的学生,不论他们是本科生、研究生或者是初级教师,我都会从他们身上发现,他们对这种未能及早掌握的技能,有鲜明而迫切的需求。他们不将这种技能称为人文学科,也不会将它称为文学,而是将它称为写作。这种能力可以将他们的思考化为字句,而这种字句自身有其价值,甚至是文学上的价值。

善写原本是人文学科的一个根本原则,这就像是数学和统计学在科学领域的角色一样关键。但是,善写不仅仅是一个实用技能,它是一个人在与周边世界的交流中所生发起来的,理性的优雅和能量。

没有人找得到一种为这种能力定价的方法,我怀疑也不会有人这么做。但每一个拥有它的人——不论如何、何时获得——都知道,这是一种稀有而珍贵的财富。

翻译:曹莉、林蒙克

美术教学中注入人文精神的探析

美术教学中注入人文精神的探析 发表时间:2011-02-28T13:05:28.643Z 来源:《学园》2010年12月下期供稿作者:裘铭 [导读]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 裘铭浙江省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 鲁迅先生曾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遂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对美术课程来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应该说,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分工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人的感性受到压抑,而人的理性却得到了超前的发展,人本身也被过分地理性化了。同时,高效率的工作、生活节奏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冷漠了人际间的亲情关系,物欲横流更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因此,呼唤人的“精神家园”的建设,追求一种有助于个体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群体人际关系保持和谐的精神生活已是非常重要的事。 现代课程观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 第一,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 第二,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第三,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初高中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所以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等关系,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变化现象十分必要。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第二,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第三,开阔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第四,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要以新激趣。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如,在上“会变的颜色”一课时,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这一变化,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教师可利用这一效果,让学生自己动手,调一调不同颜色混合后出现的新颜色,最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第六,要以情激趣,体现人文关怀。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生活是现实的、直接的,每位学生都有经历,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学中教师要满怀热情,有意识地去引导和培养,让学生扮演角色再现生活,展示生活原色,体现生活的真实情感。许多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加上高中学生的情感发展快,教师要努力地去拨响学生的“情弦”。学生动了情,继而就有了情趣,有了与教师、作品同频共振的情趣,从而以情造缘,图情并茂,以美激趣。“美”是美术课具有独特的优越之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学中,我们应挖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需要和审美潜能,让他们体验到教材之美。如果能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就会收到“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响”的效果。这样人文性就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体现。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使美术学习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等。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美术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 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

人文精神与人文知识

张能立2010-11-22 一、辞海中有关“人文”词条的定义 辞海中有关“人文”词条的定义如下【1】: “人文”:“1、旧指诗书礼乐。<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2、指人事。《后汉书.公孙瓒论》:…舍诸天运,征乎人文?”。 “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即人性、教养。欧洲15、16世纪时开始使用这一名词。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以别于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几经演变。狭义指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广义一般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 “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有两个方面的涵义:(1)指与中世纪神学不同的、以人与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的研究。(2)贯穿于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价值理念和哲学观念,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主流是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人文主义教育”:亦称“人道主义教育”。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首先提出。代表人物有维多里诺、伊拉斯谟等。从人道主义出发,反对中世纪封建的、经院主义教育,主张以“人”为中心,把人的思想情感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反对强迫纪律,残酷体罚和死记硬背,强调尊重儿童个性;主张扩大学科范围,在课程上要求着重学习古典语言(希腊文、拉丁文),重视体育和道德,也学习一些自然科学。近代以来,其涵义发生了变化,或者追求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或者相对于科学主义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对辞海有关人文词条及有关哲学、历史书籍的学习,笔者认为“人文”的内涵应该包含两个方面:1、人文精神;2、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泛指一切人文学科的知识,其中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和语言学等。人文精神,泛指对自然(宇宙)和人的观点或看法。因为人有民族和地域属性,故对人的看法包括对本地与外地、本民族与外民族、本国与外国的看法。经过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沉淀,现代人文精神应该包括3个方面:求真;求美;求善。 1、求真 求真,就是相信自然(宇宙)存在客观规律,对于这些客观规律,人类通过理性和良知,可以发现它们。换句话说,人类认识客观规律,不需要上帝等超自然力量的指导。 2、求美

多学科研究

a t i m e a n d A l l t h i n g s i n t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m e t h 高等教育是一个由多种学科和专业构成的学科领域,具有鲜明的多学科和跨学科性质。高等教育的这种性质特点,为开展多学科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由此,自本世纪初潘懋元先生倡导多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以来,多学科研究的观点得到了高等教育理论界的广泛认同,并越来越多地被学者们付之实践。时至今日,多学科研究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主流趋势。然而,多学科研究毕竟是一种“年轻”的研究范式,尚存在概念混杂、简单借鉴、机 械套用等问题。 一、多学科研究的内涵 多学科研究主要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指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高等教育问题;二是指从其他学科出发,借鉴其他学科的概念原理来分析高等教育现象。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学只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没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如果有的话,“高等教育学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可能就是多学科研究方法。”究竟什么是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多学科方法,在相关的两本代表性著作(指伯顿·克拉克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 多学科的研究》与潘懋元主编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均找不到相应的定义,只有描述性解释。在相关的研究文章中,有的学者指出了高等教育研究中多学科方法的特征:“多学科思辨分析方法特征是从经济学、法学、系统理论等学科出发探讨高等教育问题。”“多学科方法特征是从其他学科出发进行相关定量与实证研究。”概而言之,就是从其他学科出发来研究高等教育。还有学者直接下了一个定义:“什么是多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呢?所谓多学科研究,就是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解释或解读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问题。”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学研究中的多学科方法是由伯顿·克拉克开创、由潘懋元引进中国的,笔者正是在此种意义上谈多学科方法。其本真内涵虽然已在上面的解读中逐渐呈现出来,但还不鲜明。故有必要以上面的解读为据,进一步归纳其内涵与意义。这里不妨以问题解答方式来进一步澄清:高等教育学的多学科研究是什么?答:是从各个学科观点的分别研究之后的集体讨论研究,是进行学科对话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是个人风格与学术规范相结合的研究,是学科专家们相互联系的研究,是充分发挥专家个人才智又消除个人局限性的研究。 谁能进行多学科研究?答:一个有各个学科背景的研究群体,其中每一个人都在某一学科领域有专长,在一个具有整合能力的学术领头人的组织下进行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多学科研究视角仍然无力打破分散、多元的学科性研究视角之间的‘坑道视界’”吗?答:“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多个学科方法论与认识论的混合导致了两个问题,首先是随着这个领域的成熟,它会继续评价、欢迎并整合各个学科提供的观点吗?有的是可疑的。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多学科方法就是要消除分散的学科

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总的来说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精通; ②对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掌握牢固; ③熟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④熟悉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我认为体育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道德生活的重要行为准则。作为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一代新人的成长、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于转变社会风气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1.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2.关爱每一位学生;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师德风范。 4.团结协作,敢于竞争的时代精神。 二、渊博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合格的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扎实的教育理论和较高身体素质;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素养;3.宽泛的相关学科知识素养。 三、全面的基本体育素养:体育教师自身的体育素养对学生体育

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体育教师的体育素养具体表现为:扎实的基本功、高尚的体育伦理道德、基本的体育知识、熟练的体育技能。 四、较强的能力素养:教师的能力是有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它必须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因此体育教师的能力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1.要有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2.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3.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4.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体育教师具备以上学科专业素养,还需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方能成为跨世纪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体育教师。

体现人文精神

体现人文精神,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玉泉党总支书记吕卫生2009年,教体局把创建教育强市作为一项工作重点,同时推出了“三名工程”,以规范学校管理,加强校长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心校以此为契机,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成就名师、名校、名校长的工作目标,从而提升学校品位,打造教育强镇办。学校党支部要在这一形势下发挥更大作用,使广大教职工心情舒畅投入到工作中,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因此,中心校党总支紧紧围绕构建和谐校园这一中心,在工作中体现人文精神,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一、为什么要体现人文精神 1、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具有的精神财富,教育的发展实质上是人的不断解放的过程,也是人文精神不断确立和践行的过程,最能体现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核心价值观。学校这方面做好了,就能为社会营造良好环境,做的不好,人的精神就会陷入危机,产生各种不良思想。 2、学校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党组织工作也应体现人文精神。 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在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的素质,较强的是非观念,自主意识。加之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真理,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需要用美好的精神情操与学生进行沟通,需要用健全健康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而美好精神的孕育,健全健康人格的确立需要用人文精神去滋润,去培养。靠行政命令,靠高压政策不能使教师的精神高尚、人格健全。相反,会促

使教师采用同样的方法去教育学生,导致学生粗俗和精神贫乏。 3、学校现实问题使得人文精神成为必要。 目前,学校管理一是过于相信规章制度的作用,缺乏教师的接受和认同感。有些学校,几乎在管理的一切角落都细化、量化、标准化,并辅之以经济制裁。二是缺乏对教师应有的关心、理解和尊重,尤其是在整个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困难的大背景下,一些学校领导忘记了“以教师为本”,依靠教师办好学校的思想。 4、体现人文精神有助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履行党的职责。 我们党历来主张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人民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其精神面貌也得到了改造和升华。所以,党历来就关心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实行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而在党支部的工作中体现人文精神,正是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履行党的职责的重要体现。 二、如何体现人文精神 1、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的方法做好教师工作,团结和带领教师不断前进。 一是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面把握教师精神思想状态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好每周的学习内容,搞一些有针对性的、有一定深度的专题报告,使教师明确方向,工作的目标性加强。二是随时随地的做好思想的疏导和引导工作。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发现教师中有思想认识问题,就要及时进行沟通,用随便交流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研究方法2008

考试科目: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研究方法 考试时间:2008年1月20日上午2:00-5:00 招生专业:社会学研究方向:社会学各方向 ------------------------------------------------------------------------------------------------------------ 一、名词解释:5×4=20分 历时数据典型调查归纳逻辑访谈调查 二、选择题:1×10=10分 1、社会研究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体现了: A 理论 B研究 C D 2、使两个变量之间关系扭曲或隐藏的变量是: A抑制变量 BCD 3、调查研究中的五个环节是: A确定研究目的--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总结报告BCD 4、社会地位的若干类型 5、定比与定距量相比,定比的优势是: A可以研究比例关系 BCD 6、史蒂文森调查研究属于 A定类B定比C定序D 7、误差大小体现了: A样本代表性的大小BCD 8、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 9、社会计量法主要用于研究: A.小群体的人际关系结构研究BCD 10、测验与问卷调查 三、判断题:2×10=20分 1、样本代表值与集中量 2、简单分组与统计表 3、间接观察只包括累积物观察和磨损物观察. 4、访问法评估 5、区间谬误 6、问卷设计 7、实地审核指的是边收集资料边整理资料. 8、结构式观察 9、调查报告 10、社会行为 四、简答题:10×2=20分 1、什么是跟踪调查,它在实际中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2、如果要研究教育与经济收入,试从个体层面说明数据的搜集方法. 五、论述题:20分 社会研究中"解释"的类型主要有那些. 六、选择题:3×10=30分 1、无偏估计:基本定义 2、下列那些不具有消除误差比例的性质: A判定系数,B相关系数, CD

论文的研究综述怎么写

研究综述怎么 1综述的定义和特点 综述是查阅了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 综述的特点:①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②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③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医学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2 综述的内容要求 选题要新 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 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

(完整版)幼儿艺术教育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渗透.

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培养幼儿人文素养 海盐万禄幼儿园姚群利 论文摘要: 艺术教育是塑造人的教育,在进行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同时,应该注重孩子艺术素养的提高以及独立性、批判性、主体性、求新求异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并通过艺术教育,使幼儿的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通过艺术教育对孩子进行人文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和物,同时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塑造一种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以及具有关爱、友善等个性品质。那么,如何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孩子的人文素质呢?一、用心去体验,让艺术教育回归儿童生活;二、增强互动,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三、融合式教育,让人文素质在艺术殿堂中扎根;四、走近经典,提升艺术作品内在育人功能;五、主题引领,让人文素质得到升华。 关键词:艺术教育人文素养整合 正文: 苏霍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以音乐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样,其他的艺术教育也不应是培养画家、舞蹈家……,而是首先塑造人,通过艺术教育,影响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 新《纲要》对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较以往也有了很大改变,明确提出: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这样的目标定位淡化了对知识、技能的传授,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明确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艺术教育是特殊性的教育,这种特殊性表现在:艺术教育在进行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同时,应该注重孩子艺术素养的提高以及独立性、批判性、主体性、求新求异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并通过艺术教育,使幼儿的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综观我们以往的艺术教育,教育者忽视幼儿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只注意幼儿艺术教育的普遍性目的,而不注意艺术教育所担负的特殊任务;有些家长虽然重视幼儿艺术才能的培养,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实质、意义和环境 ■袁伟时 ■2003年11月23日在广东人文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会员朋友: 前面讲的都很精彩,我都赞成。我现在简单讲三点意见。 第一.人文精神是什么? 简单地说,就是人的价值至上,公民的权利至上。这不是我发明的。我们所讲的人文精神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之间有什么差别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一些朋友认为可以成为人文精神的一个养料、一个成分,可以吸收到里面来的。但是从世界文明的发展看,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现代文明的核心精神。这是东西方,主要是西方文明的结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刚才所讲的两个至上。这两个至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即使有也是零碎的思想闪光。假如我这个理解没错的话,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紧紧抓住这个基本或核心的东西。在我看来,作为人文学会会员,不能满足于做个自认为有人文精神的公民,而且相应地要考虑这个人文精神,这个公民权利怎样才能得到保障。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辛亥革命胜利以后不久颁布了一个《临时约法》。这个《临时约法》有很多好的地方,也有很多错误或不足的地方。但是,无论如何它在中国历史上破天荒规定了一系列关于公民的权利,一共列举了“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等等12项“自由权”;体现了刚才所讲的人文精神。这个《约法》一公布,当时就有一个名叫章士钊的革命家、思想家,立即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他说《临时约法》规定了许多公民权利,公民有什么什么自由,但是假如有人蓄意侵犯这些公民权利,究竟怎么办?《临时约法》不但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且在这些权利后面加了一条尾巴:“本章所载人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可以限制之。”这个问题就大了,它为统治者肆意限制或取消公民的自由提供了藉口!在“增进公益、维持治安”等所谓“国家、社会利益”掩盖下,炮制出这个那个法律,“依法”取消公民应有的权利,实行專製统治。这是中国后来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及国民党反动统治赖以建立的重要基础。这里面包含着大陆法系跟英美普通法系的一个差别。中国移植的大陆法系在公民权利保障上是比较差的。例如,美国宪法明确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它强调“不得制定”限制公民基本自由的法律,而大陆法系的宪法则着意规定公民的自由“依法得限制之”,反差巨大。章士钊认为应该引进普通法系关于人身权利保护方面的东西,实行“人身保护令”制度,从法治着手保护公民应有的权利。香港实行的是英美法系,如果一个公民被逮捕,他认为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他或他的亲友可以马上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任何拘押这个公

论文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论文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

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 素养 =(知识+能力)态度 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 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 (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

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 (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4)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1) 打好身体基础回归体育的本质功能,增强体质. (2) 提升全民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自主健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终身受益。 (3) 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研究综述怎么写

研究综述怎么写 (2011-05-22 16:48:10) 转载 标签: 杂谈 1综述的定义和特点 综述是查阅了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 综述的特点:①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②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③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医学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2 综述的内容要求 选题要新

高中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

高中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 发表时间:2018-04-09T10:14:01.23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3期作者:杨明林[导读] 美术新课程具有浓郁的人文性质,体现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人文精神的培养对美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杨明林(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第九中学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美术新课程具有浓郁的人文性质,体现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人文精神的培养对美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中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要逐步形成和发展教师的人文意识;要重视主体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多元文化和生活环境中,体现美术人文精神;改变教学中传统的评价尺度。 关键词:美术教育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125-01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它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内涵所带来的神奇、感动、力量和美,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心去感悟,用智慧去揭示。 一、人文精神概述 人文精神具有五个内涵:一是人文精神是 “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关怀的中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二是人文指 “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审美情趣、人文模式、价值取向、理想、信仰,亦即人文精神,认为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三是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四是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渡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能力。五是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 二、在高中美术课堂融入“人文精神”的作用 美术新课标明确指出“美术是人文性质的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美术课程凝聚着人的思想,情感价值等丰富的人文精神,它关注人的精神境界,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术作品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文化。美术是一种高雅的艺术,美术作品往往是各个独特时代的展现,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比如敦煌的壁画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审美的体现和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景象,再比如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古代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所有这些美术作品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中美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1.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感受生活多姿多彩 美术教学有其特殊性,并非一种简单的技能灌输和理论说教,对美术作品的内涵领悟、审美体验和文化理解要紧紧围绕学生个体的生活世界。艺术的唯一源泉是生活,美术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绘画点、线、面、形状、色彩、空间、结构、明暗、质感、表情等绘画要素,有效运用绘画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与抒发自己的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抓住生活中的美,将自己的生活发现和阅历与现实中的美感有机地联系起来,把自己对现实生活和自然世界的深切感受、真情体验,尝试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绘画方式表达出来。教师要把生活这种取之不尽的美术教学资源充分地利用和发挥,使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在多姿多彩、色彩斑斓的生活世界中尽情感受美术活动的喜悦。 2.学习美术人文知识,全面提升道德修养 美术并非点、线、面、形状、色彩等绘画要素所叠加而成的作品,很多的人文知识蕴含在这些绘画的要素之中。这也是作为人文精神组成部分的美术学科的意义所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触及美术作品的表层描绘,评价作品也只是浅尝辄止。因此,要提高学生对表现人物和风景的写实作品的理解深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美术作品中的人文知识。就这个意义的层面而言,要使美术展现其特有的魅力,美术欣赏应该与人文知识结合起来。 3.有效提问,努力挖掘美术作品的人文知识 艺术理论毕竟是枯燥的,教师要尽量避免以单纯介绍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为主要教学内容,当着重介绍美术作品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努力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知识。比如对于古代陶器的鉴赏,教师直接阐述古代陶瓷的工具作用、发展历史等,无疑只能引起学生厌烦。正确的做法是启发学生明白陶瓷器皿是劳动人民的生活用品、劳动工具,陶器中的雕刻、图纹、符号是古人对大自然与生活的探索与思考。 4.提升校园美术环境的人文价值,增强教师的文化素养 校园美术环境包含了学校的校风校训、社会心理、行为方式、道德准则、价值取向等文化层面,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学校应通过特定的活动方式与物质实体来充实校园美术环境学校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艺术文化活动来创造浓厚艺术文化气氛与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在条件允许得情况下,可以举办美术教师的个人画展,举行学生绘画、书法比赛,邀请校外专家开设艺术研讨会或者讲座,还可以举办其他相关美术活动。 四、结束语 人文精神是在慢慢的培养与酝酿中形成的,美术对人文精神的影响也一定是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会因为美术的存在而更加美好。通过对高中美术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们在熏陶中感受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气氛,渗透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高中美术的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为主,对于艺术的追求就是在追求美感,追求一种精神。 参考文献 [1]朱鸿涛.高中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M].神州,2012(03). [2]王婷婷.新课标下的高中美术教学人文培养探析[M].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1(11). [3]夏永梅.高中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M].美术教育研究,2011(11).

浅析人文精神在图书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人文精神在图书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的人文精神,在图书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它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核心,是图书馆树立“读者第一”这一服务理念的思想基础。同样,人文精神对图书馆工作质量和服务的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都有重要作用。 标签: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服务;工作人员素质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正经历着一场从存在形式到服务内容的革命,所以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实质也发生了本质变化,树立了“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一种以开放馆藏资源,优化服务体系,改进服务手段,一切以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的服务理念逐渐在图书馆工作中得以体现。 一、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基础 在当代社会进程中,图书馆的影响无所不在。它是知识的集散地,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人文精神倾向已成为图书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人文精神能更好地指导图书馆的工作,更好地实践以人为本的目的。 那什么是人文精神?肖希明先生认为:“人文精神在图书馆的体现则是在图书馆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创造美与和谐作为图书馆活动的宗旨”[1]。可见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重点是人文关怀,对象主要是读者。图书馆人文关怀主要是指对读者自身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文化知识需求和精神心理问题的关注、探索、指点和解答,为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提供保障并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化的读书学习环境。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是智力资源的宝库,是人们更新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生存质量的课堂,也应是人文精神表现最集中的地方。走进图书馆的读者,有的是来寻求知识的帮助,有的是寻求提高自身能力的途径,有的是寻求心灵上的寄托。不论是哪一种,均是人世间崇高的需求。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为他们提供帮助,为求知者热情地投入一份深刻的感情和关怀,使他们处在宽松、优雅的人文环境中,保持学习和研究的最佳状态,愉悦而来,满载而归。这样才可使人文精神的巨大作用渗透到图书馆工作的各个方面,从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良性发展。 可以说,人文精神是图书馆管理实现以人为本的灵魂。“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体现出突出的人文精神,是在对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反思。在当今社会中,注重人文精神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图书馆界在使用,而且各行各业都在使用。人们普遍把它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价值尺度、一种原则、一种要求,作为维护人的利益的一种需要,一种追求、一种目的[2]。总之,人文精神就是指人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是为了有利于人的利益、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发展。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新型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需要有新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2015年10月,在清华附中举办的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介绍,即将出台新的高中课标中将强调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将新增核心素养以及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来的质量评价标准。申继亮还谈到,基于这样的改革,我们就要要求所有的课程老师对学科价值、学科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同时,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每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除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1.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

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青岛市小学体育学科优质课评选教案

青岛市小学体育学 科优质课评选教案 课题:发展跳跃体能,提高身体协调性 内容: 1、跳跃:一脚蹬地踏跳越过一定高度——双脚落地。 2、游戏:“车轮接力赛” 学习阶段:水平二(三年级) 授课教师:丁吉鹏 工作单位:青岛大学路小学

青岛大学路小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跳跃单元教学计划

课的设计说明 单位:青岛大学路小学执教人:丁吉鹏学习阶段:水平二(三年级)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以《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运用激励的语言和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的师生关系和探究、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诊断功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一脚蹬地起跳,越过一定高度--双脚落地的动作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2、发展学生跳跃能力,提高身体协调、灵敏等素质。 3、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团队协作精神。 三、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和想象力丰富的身心特点,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本课以独特的活动器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利用踏板的不同的摆放方法,阶梯性的创设了各种跳跃的难度,通过个人练习、两人合作练习、四人小组练习等组织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循序渐进的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安排 根据课题“发展跳跃体能,提高身体协调性”这一学习目标选择了两个教学内容: 1、跳跃:初步掌握一脚蹬地起跳,越过一定高度--双脚落地的动作方法。在练习中,逐步了解和掌握跳跃方法,发展跳跃能力,提高身体协调性。 2、游戏:“车轮接力赛”。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蹬地有力、双脚落地平稳、轻巧。 教学难点:蹬摆身体协调 六、教材分析与结构程序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水平二的水平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从而发展学生跳跃能力。本课最大特点是突破以往跳跃教材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新颖有趣、颜色绚丽的学具踏板贯穿全课,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宽松、快乐的气氛中体验运动的乐趣。本人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通过开始部分利用踏板做韵律操,充分热身, 2、通过基本部分的跳跃练习,利用踏板的不同摆放的方法,使高度和远度发生变化,从低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