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落花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落花生》,它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
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洗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
2、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明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教师要注意三点:一要保证学生个体进行充分阅读、思考和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的时间。
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教师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由内容到思想,由花生的生长特点到花生的品格,由花生的品格到做人的道理,逐步加深理解,切忌教师一厢情愿地说教。
二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要对作者的立意有所了解,取得认同。
三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用不同方式表述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2、分清课文的主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落花生的特点从而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吃过花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花生的课文。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
4.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①种花生、收花生。
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
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一、谜语引入。
由谜语引入课文,作家许地山有个笔名叫落华生,大家猜猜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指多名同学说)大家想不想知道原因呢?
二、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画出重点词语,作好记号。
2、老师今天带来了花生,大家想不想尝尝,检查生字情况。
(出示动画)
3、自由读课文,你知道了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些什么?
4、对作者影响最大的是哪件事?
5、那天晚上,在茅亭下,他们谈论花生的什么,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6、分角色朗读(出示阅读要求),其他孩子边听边勾画,他们各自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
7、引读齐答,对于花生的好处(出示课件)
姐姐说:哥哥说:
我说:爸爸说:
8、其中谁的谈话对“我”的影响最大?
9、指名读爸爸的话,其他的同学勾画出花生和苹果、桃子、石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0、练习填空作比较。
(出示课件)
11、从父亲的话语中,你知道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
12、自己读一读讨论:爸爸在赞美花生的什么精神?学生结合爸爸的谈话内容谈,不炫耀,默默奉献的精神。
13、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多名同学读爸爸的话。
14、爸爸仅仅在说花生吗?爸爸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15、爸爸由赞美花生的可贵之处,谈到怎样做人,许地山听懂了爸爸的话吗?从哪儿看出来?
教师总结: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 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落花生精神的人。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许地山说的话。
16、许地山懂了,同学们也懂了,男孩子读,女孩子读
17、年幼的我是怎么理解父亲的话?(为什么用落花生做笔名?)的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18、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出示课件)
(1)、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2)、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3)、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教师总结:文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19、那么,你长大以后,准备做象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准备做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呢?为什么?(出示课件讨论)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
板书设计
落花生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教学反思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
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
我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具体操作如下:1、父亲笔下的苹果、桃子、石榴是怎样的?花生又是怎样的?启发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
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2、要求学生把重要的段落仔细品读,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里面蕴含很深的道理,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谈了对父亲那段话的理解,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很多道理要让学生在以后人生历程中慢慢体会,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前,我把背诵课文作为教学重点来抓。
让他们把课文背下来,再慢慢在生活中体会。
我相信对孩子的一生肯定有帮助。
3、抓好课后小练笔的落实。
目的是让学生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表达方法,通过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去写作,一举两得,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学习中运用。
本篇文章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却很深刻,富有教强的教育意义。
课上孩子们都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听讲,同时也能积极发言。
只有个别孩子仍然思想“开小差”,不能控制自己,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
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当然课堂上的不足之更值得反思,比如不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新课程理念提到的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
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
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
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
,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
苹果、桃子石榴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也就是说苹果等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
但它们毕竟还是有果实的。
对人类的作用价值可一点不逊于花生,悬在枝上颜色好看只是上天赋予它的生长方式,这并非它们自己的错误观念,难道这世上不需要内外兼优秀的人吗?
从本节课,我真正的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
”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
十一、作文
在生活和学习中,一定会遇到一些困难吧,你是怎样想办法解决的?请以《我战胜了困难》为题,写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