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为何历久不衰(李泽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为何历久不衰

六年级(4)班李泽铭一.研究背景

在第二单元《索桥的故事》里,作者写到李冰父子建造了都江堰,让我对都江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08年的汶川地震造成重大损失,处于地震范围内的都江堰却并无大碍。这次写研究报告,我就选择了这个题目,探寻一下两千多年来都江堰历久不衰的原因。

二.研究目的

希望通过查询资料,了解都江堰的结构,并探讨它的结构对它的稳定性有何影响,最后探讨都江堰对现代水利工程的启示。

三.研究方法

查询资料,研究结构图

四.研究步骤(改)

五.研究过程

1、都江堰构造图

2、都江堰的结构及稳定性

(对各部分的介绍可以再细致一些)

从构造图中可以看出,整个工程可分为渠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渠首又由鱼嘴(分水堤坝)、飞沙堰(泄洪排沙道)和宝瓶口(引水口)等三项主体工程以及金刚堤、人字堤等附属建筑物组成。分水鱼嘴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外江而下,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为什么要让江水分流呢?过去岷江多水患,而成都多发旱灾,现在鱼嘴将江水分流,使得西边的外江水量减少,不至于发水。而进入东边内江的水最终沿着两岸大大小小的沟渠流进了农田里,使得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古代的水利工程有很多,主要面对的问题是水流的冲击和泥沙的堆积,这两个问题不解决,都江堰就不能持久地造福百姓。那么李冰父子是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呢?还是要从结构上看。先说泥沙,水里带着泥沙,遇到水流平缓处泥沙就会沉积,河床就会垫高以致堵塞河道。就拿通达南北的运河举例,到了清代的时候每年漕运部门都要付一笔清淤的费用用来清除泥沙,不然就漕运不通。而都江堰通过飞沙堰这个结构解决了泥沙的问题,每年发水的季节是水里携带泥沙最多的时候,每当这种时候,内江水流过大,洪水就漫过飞沙堰流进外江,同时在漫过飞沙堰的时候水流会因为遇到阻力而产生漩涡,在离心作用下将泥沙和巨石抛到外江,避免泥沙在内江沉积。另一个问题是水流的冲击,岷江水大,分水鱼嘴采取了独特的设计,李冰父子就地取材,砍伐当地的竹子编成大竹笼,填充鹅卵石,这样石头被编在了一起,有效地抵挡了水流的冲击,直到今天建大坝时也是用这样结构的障碍物堵塞江流的。

正是因为这些结构设计上的巧思使得都江堰相比于同时代的水利工程更加稳定,一直能够屹立到今天。

可以加入两个部分:

1、岁修制度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2、在两千多年的岁月中,都江堰历经了多次地震等自然灾害,却仍然历久弥新。

3、都江堰对现代工程的启示

古代有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召公劝谏周厉王的故事里也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的论述,这说明中国人民很早就认识到水不能堵只能疏的道理。李冰父子主持建造的都江堰,并不是想要单独地治水患或者旱灾,而是巧妙地引导水流,帮助自然更加合理地分配水资源,这在设计理念上是智慧的。今天人们有了更强大的工具,能够对自然作更多的改造,但是也要记住都江堰的启示:最好的改造永远是引导而不是对抗。

另外一点就是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像都江堰建造时所用的分水竹笼,不但节约了成本,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现代水利工程也应该借鉴这一点。

六.研究结果

通过研究,我认识到:都江堰能够屹立到今天而且持续地发挥作用,是因为结构上的合理,也是因为设计理念上的先进。都江堰在今天的意义不仅是灌溉,更多地是给我们一个学习的榜样,教给我们人类应该怎样与大自然合作。

七.反思

在对都江堰进行研究时,我遇到了很多困难。知道要从网上查资料,但是不知道怎么搜索,后来问家长知道了中国知网这个平台,也学会了怎么从百度文库这些平台找资料。过去总是看百度百科,现在知道了有更专业的平台。另外就是用Word这个软件,在选择字体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选,在写报告的时候慢慢发现自己要看着好看才是合适的字体。这次的研究对象是比较具体的事物,关于语文写作手法等主题就感觉无从下手了,以后有机会还是要学习一下怎么对待那些主题。

八.参考文献

1.曹玲玲. 作为水利遗产的都江堰研究[D]. 南京大学:曹玲玲, 2013.

2.王昇, 惠福平. 都江堰内外江分水鱼嘴工程变迁考述[J]. 现代农业,

2013, (3): 15-17

3.百度百科“都江堰”词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