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
初三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初三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b26379d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7e.png)
初三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一、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1 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
1.2 物质的分类1.2.1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如氧气、氢气、水等。
1.2.2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称为混合物,如空气、海水等。
1.2.3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如水(H₂O)、二氧化碳(CO₂)等。
1.2.4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单质,如氧气(O₂)、氢气(H₂)等。
二、原子和分子2.1 原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具有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2.2 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构成的粒子。
三、化学反应3.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是物质在原子、离子或分子层面上发生的转化,产生新的物质。
3.2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3.2.1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3.2.2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
3.2.3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3.2.4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3.3 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等。
四、溶液4.1 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稳定的混合物。
4.2 溶液的组成4.2.1 溶剂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如水、酒精等。
4.2.2 溶质被溶剂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如食盐、糖等。
4.3 溶液的性质4.3.1 均一性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混合均匀,无明显分层现象。
4.3.2 稳定性溶液在一定条件下不会发生相分离现象。
五、常见化学物质5.1 氧气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具有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的作用。
5.2 氢气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5.3 水水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是生物体生存的基础。
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类》的知识点
![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类》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92bb159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10.png)
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类》的知识点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初中化学中关于物质的分类的知识点。
1. 物质的基本性质- 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
- 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
- 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转化。
2. 物质的分类方式根据物质的不同特征,可以将物质分为以下几类:2.1. 由物质的组成分类- 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元素等。
- 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元素等。
- 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元素等。
- 化合物:由两种或多种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 化合物:由两种或多种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 化合物:由两种或多种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2.2. 由物质的状态分类- 固体: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分子之间的排列紧密。
- 固体: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分子之间的排列紧密。
- 固体: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分子之间的排列紧密。
- 液体:没有一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质,分子之间比固体间距离较大。
- 液体:没有一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质,分子之间比固体间距离较大。
- 液体:没有一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质,分子之间比固体间距离较大。
- 气体:没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分子之间间距很大。
- 气体:没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分子之间间距很大。
- 气体:没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分子之间间距很大。
2.3. 由物质的成分分类- 无机物:由无机元素组成的物质,如水、盐等。
- 无机物:由无机元素组成的物质,如水、盐等。
- 无机物:由无机元素组成的物质,如水、盐等。
- 有机物:由有机元素组成的物质,通常与生物有关,如葡萄糖、脂肪等。
- 有机物:由有机元素组成的物质,通常与生物有关,如葡萄糖、脂肪等。
- 有机物:由有机元素组成的物质,通常与生物有关,如葡萄糖、脂肪等。
2.4. 由物质的颗粒大小分类-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颗粒较小,溶解于溶剂中。
初中物质的组成知识点梳理
![初中物质的组成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c93e6e0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16.png)
初中物质的组成知识点梳理一、物质的基本概念1.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是由原子或分子构成的。
2.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3.物质的物质量,物质量是一个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大小。
二、原子结构1.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微小粒子。
2.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云是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
3.原子序数和原子量:元素的原子序数是指元素中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原子量是指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
三、元素与化合物1.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是化学中最基本的物质类别。
2.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由其组成元素和元素组成的比例决定。
3.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元素符号是表示元素的缩写符号,元素周期表是将所有元素按原子序数排列而成的表格。
四、分子结构1.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是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单位。
2.同一种元素的分子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不同种元素的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组成。
五、物质的组成1.物质的组成包括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种基本类型。
2.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化合物由不同种原子组成,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物质混合在一起而无化学反应。
3.混合物可以通过物理手段进行分离,如过滤、蒸发、沉淀等方法。
六、物质的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是原有物质重新排列形成新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会产生新的化合物。
2.化学反应的特征包括放热、放光、变色、起泡等。
3.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七、物质的转化1.物质的转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变化,如固体变液态、气体变液态等。
2.物质的性质不仅与其组成有关,还与其结构和排列方式有关,这决定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八、物质的性质1.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等,化学性质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质的性质可通过实验进行检测和观察,从而了解其组成和结构特征。
2-5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2-5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444a80dc89eb172ded63b779.png)
考纲要求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考点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原子、分子、离子、元素的概念比较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一般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构成,但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
离子: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离子有阳离子和阴离子之分。
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物质的组成是指纯净物中所含有的元素。
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有游离态和化合态。
2.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3.同素异形体4.简单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1)明确分类标准是对物质正确树状分类的关键(2)树状分类法在无机化合物分类中的应用 无机化合物⎩⎪⎪⎪⎪⎪⎨⎪⎪⎪⎪⎪⎧ 氢化物:HCl 、H 2S 、H 2O 、NH 3等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CO 、NO 等成盐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 2O 、CaO 等酸性氧化物:CO 2、P 2O 5等两性氧化物:Al 2O 3等过氧化物:Na 2O 2、H 2O 2等酸⎩⎪⎪⎨⎪⎪⎧按电离出的H +数⎩⎪⎨⎪⎧一元酸:HCl 、HNO 3等二元酸:H 2SO 4、H 2S 等三元酸:H 3PO 4等按酸根是否含氧⎩⎪⎨⎪⎧ 无氧酸:HCl 、H 2S 等含氧酸:HClO 4、H 2SO 4等按酸性强弱⎩⎪⎨⎪⎧ 强酸:HCl 、H 2SO 4、HNO 3等弱酸:CH 3COOH 、HF 等按有无挥发性⎩⎪⎨⎪⎧ 挥发性酸:HNO 3、HCl 等难挥发性酸:H 2SO 4、H 3PO 4等无机化合物⎩⎪⎪⎨⎪⎪⎧碱⎩⎨⎧按水溶性⎩⎪⎨⎪⎧ 可溶性碱:NaOH 、KOH 、Ba (OH )2等难溶性碱:Mg (OH )2、Cu (OH )2等按碱性强弱⎩⎪⎨⎪⎧ 强碱:NaOH 、Ba (OH )2、KOH 等弱碱:NH 3·H 2O 等盐⎩⎪⎨⎪⎧正盐:BaSO 4、KNO 3、NaCl 等酸式盐:NaHCO 3、KHSO 4等碱式盐:Cu 2(OH )2CO 3等复盐:KAl (SO 4)2·12H 2O 等深度思考1.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 (2)Na 、NaCl 、SiO 2、H 2SO 4都称为分子式( ) (3)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水( ) (4)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5)胆矾(CuSO 4·5H 2O)、明矾[KAl(SO 4)2·12H 2O]属于混合物( ) (6)由NaH 2PO 2是正盐知H 3PO 2是一元酸( )2.(1)能电离出H +的都是酸吗?能电离出OH -的都是碱吗? (2)盐必须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共同组成吗?答案 (1)能电离出H +的不一定都是酸,如NaHSO 4,只有电离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才是酸;能电离出OH -的不一定都是碱,如Cu 2(OH)2CO 3,只有电离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的化合物才是碱。
初中化学34个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34个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7625d6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1.png)
初中化学34个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
2. 元素与化合物:由单一类型原子组成的物质称为元素,由不同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纯净物质称为化合物。
3.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4.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发生的转化过程,通常伴随能量变化。
5.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二、物质的分类6.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原有性质。
7.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具有固定性质。
8. 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其他元素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三、物质的性质9. 物理性质: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密度、熔点等。
10.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等。
四、化学反应类型11. 合成反应:两种或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12.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或以上物质的反应。
13. 置换反应:一种元素与化合物反应,取代化合物中的另一种元素。
14. 双置换反应: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五、化学实验操作15. 实验室安全:了解并遵守实验室规则,使用防护装备。
16. 仪器使用:熟悉常见化学实验仪器的名称、用途和正确使用方法。
17. 实验操作: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如称量、量取、混合、加热等。
六、常见物质与反应18. 酸碱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19. 氧化还原反应:物质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
20. 沉淀反应:两种溶液混合产生不溶于水的固体(沉淀)。
七、元素周期表21.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
22.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周期律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八、化学计算23. 摩尔概念: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数量的粒子。
24. 质量守恒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质量守恒的计算。
25. 浓度计算: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
九年级化学知识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知识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28acf4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af.png)
九年级化学知识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探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原子、分子和离子,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验和理论推演。
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多个知识单元,本文将对这些知识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物质与性质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又分为元素和化合物,混合物可以是均匀混合物或非均匀混合物。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自身固有的性质,如颜色、硬度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的性质,如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等。
3. 化学式和化合价:化学式是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种类和元素个数的符号集合,化合价是元素在化合物中的相对价数。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和电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负电的电子绕核运动。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排列的表格。
每一个元素都有独特的原子序数、原子符号、原子量和一些化学性质。
三、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1. 化学反应的特征:化学反应有多种特征,如生成的产物具有新的性质、物质的质量守恒等。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写法,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四、离子和离子式1. 离子的概念:离子是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可以是正离子(阳离子)或负离子(阴离子)。
2. 离子化合物:由带正电荷的离子和带负电荷的离子通过电荷平衡形成的化合物。
3. 离子式:离子的化学式称为离子式,它表示了离子的种类和数目。
五、化学平衡1. 化学反应的平衡: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浓度或物质量之间达到一定比例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
2. 平衡常数和反应混合物浓度的关系:平衡常数是描述反应物浓度与产物浓度之间关系的常数。
六、酸碱中和与pH值1. 酸碱的定义:根据布朗酸碱理论,酸是可以给出H+离子的物质,碱是可以给出OH-离子的物质。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db332f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c6.png)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组成1. 原子- 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 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原子量的计量单位是原子质量单位(amu)2. 元素- 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 目前已知约118种元素3. 化合物- 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 符合固定的化学式4. 混合物- 不同元素或化合物的物质的物理混合- 组成部分可以根据需要变化- 可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二、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 描述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的性质- 如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等2. 化学性质- 描述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性质- 如燃烧性、反应活性、腐蚀性等3. 密度- 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单位通常为克/立方厘米(g/cm³)或千克/立方米(kg/m³) 4. 熔点与沸点- 熔点: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时的温度- 沸点: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时的温度5. 反应活性- 描述物质与其他物质反应的能力- 反应活性高的物质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6. 溶解性- 物质在特定温度下与溶剂的可溶性- 可溶性物质与溶剂会形成溶液7. 电导率- 物质在溶液中传导电流的能力- 金属和电解质溶液具有较高的导电性8. 酸碱性- 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液中带有酸性或碱性特性 - 酸性溶液含有过量的氢离子(H+)- 碱性溶液含有过量的氢氧根离子(OH-)三、物质的分类1. 金属- 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等特点 - 大部分为固态- 常见金属有铁、铜、铝等2. 非金属- 导电性和导热性较差- 包括气体、固体和液体- 常见非金属有氧气、氮气、碳等3. 金属类似物- 具有金属性质但不属于金属元素的物质- 如银镉合金、水银等4. 化合物- 不同元素的原子结合而成- 可以是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5. 混合物- 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 可以是均质混合物或非均质混合物综上所述,物质的组成与性质是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物质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初中化学每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每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720d77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04.png)
初中化学每章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入门1. 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是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
2. 物质的分类: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3. 化学符号:元素的符号表示,如H代表氢,O代表氧。
4. 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1/12个碳-12原子质量的比值。
5.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第二章:元素与化合物1. 元素周期表: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
2. 常见元素:如氢、氧、碳、氮等,它们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
3. 化合物的形成:通过化学反应,元素可以结合形成化合物,如水(H2O)。
4. 酸碱盐:酸是能够提供氢离子(H+)的物质,碱是能够提供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盐是酸和碱中和反应的产物。
第三章:化学反应原理1.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2. 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3.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速度,受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4. 化学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第四章:气体的性质1. 气体的分类:根据化学性质,气体可以分为惰性气体、氧气、酸气等。
2. 气体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密度、溶解性等。
3. 气体的收集方法:如水置换法、向上排空气法等。
4. 气体的实验室制备:通过化学反应在实验室中制备气体,如氢气、氧气等。
第五章:水和溶液1. 水的性质:水是极好的溶剂,具有较高的比热容和表面张力。
2. 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3. 溶解过程:溶质分散在溶剂中形成均匀混合物的过程。
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已经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则是溶质未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第六章: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硬度、熔点、沸点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精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987b8bb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f2.pn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精讲一、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 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结合而成的。
2. 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 纯物质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可以进一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如金属元素铁、非金属元素氧等。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的,可以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 均匀混合物是各组成物质均匀分布的混合物,如盐水、空气等。
- 非均匀混合物是各组成物质不均匀分布的混合物,如沙水、果汁中的果肉等。
二、物质的性质1. 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不改变物质本质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等。
2. 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与氧气的反应、与酸碱的反应等。
三、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1. 金属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常用于制造工具、建筑材料等。
常见金属有铁、铜、铝等。
2. 非金属非金属具有较差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常用于绝缘材料、化妆品等。
常见非金属有氧气、氮气、碳等。
3. 人类活动中的物质变化人类活动中经常发生物质变化,如燃烧、腐蚀等。
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能量的过程,常见于燃料燃烧、火灾等。
腐蚀是物质与其他物质接触产生的化学反应,如金属被氧化产生锈等。
四、化学反应1.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过程的描述,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
化学方程式中的原子数目要符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定律。
2. 化学反应的类型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还原反应。
3.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五、化学元素与化合物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排列的表格。
初中化学知识点整理
![初中化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b2c80f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80.png)
初中化学知识点整理一、物质的性质1、定义:物质的概念是指能够相互作用,使物理量和化学量显式地发生变化的能量和质量的统一体。
2、特性:它可以改变其形状、性质和组成,同时拥有质量和能量。
3、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它们可以由原子和分子组成,也可以由其他原子团等复杂结构组成。
二、物质的组成1、原子:它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由内核和电子组成,可分为原子种类和元素。
2、离子:它是由一个或多个原子组成,其中一个原子携带正负电荷而形成。
3、分子:它是两种或更多种原子结合形成的结构,也可以是两种或多种离子的结合。
三、物质的性质1、化学反应:物质受到具体的外界条件影响,可以产生化学反应,比如燃烧、氧化等,改变了原来的组成。
2、溶解性:某些物质可以被溶于某些液体而失去原有形状,构成溶液。
3、构成物:物质可以是各种化学物质的混合,形成有机物质的合成物或无机物质的混合物。
四、化学反应1、定义: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受到能量的激发或影响后,可以产生新的物质和能量的反应过程。
2、反应的方程式:化学反应一般都有一个标准的方程式,用符号表示反应后物质的变化情况,形成新物质。
3、反应的过程:化学反应一般可以分为单步反应和多步反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可以得出反应速率等参数,分析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
五、物质的分类及其特性1、有机物:有机物是由碳和氢原子结合形成的物质,是生命体存在的基本物质,般具有可溶性、易蒸发性等特性。
2、无机物:无机物是指除有机物外的其他物质,也有固体、液体、气体的分类,有一些共用的性质,比如坚硬度、熔点、沸点等。
初中化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初中化学重要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9eaf448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33.png)
初中化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1.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纯物质又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态、颜色、气味、燃烧性质等。
2.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绕核运动。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可以反映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3.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置换反应等。
化学反应反映了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能量变化。
4.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物质的组成主要包括分子、离子和原子。
分子是由至少两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微观粒子。
5.酸碱盐与溶液
酸是能产生H+离子的物质,碱是能产生OH-离子的物质,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溶液是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体系,可以是固体溶解在液体中,也可以是气体溶解在液体中。
总的来说,初中化学重要知识点主要涵盖了物质的分类与性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反应、物质的组成与结构、酸碱盐与溶液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对于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非常重要。
初中化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复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8f50170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08.png)
《初中化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充满奥秘的学科,它不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中考的重要科目之一。
初中化学知识点繁多,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本文将对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如空气、溶液等;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氧气、水等。
纯净物又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铁、氧气等;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二氧化碳等。
2. 元素符号和化学式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符号,如 H 表示氢元素,O 表示氧元素等。
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如 H₂O 表示水,CO₂表示二氧化碳等。
3.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二、化学实验1. 常见仪器的使用初中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仪器有试管、烧杯、酒精灯、量筒、托盘天平、玻璃棒等。
同学们需要掌握这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包括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等。
同学们在进行实验操作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3. 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初中化学中常见的气体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同学们需要掌握这些气体的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方法和检验方法。
三、化学用语1.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同学们需要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配平方法和意义。
2. 离子符号和化合价离子符号是用来表示离子的符号,如 Na⁺表示钠离子,Cl⁻表示氯离子等。
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同学们需要掌握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并能够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初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
![初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ec99b160c22590103029d9b.png)
初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考点1物质的组成1.元素一一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一一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3)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基:中性原子团)3.核素一一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同位素一一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素异形体一一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特别提醒:离子基团定义帝电的原子或嫌子团化学中对原子团和基的总称区别带有正电荷或员电荷不带电’为缺电子物质’呈电中性联系两者通过得失电子可以互相转化实例___ QIL—1Wq:一艷二」 2 -α -g⅛1.离子与基团:2.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j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定义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原子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区别≡ 是种嫌子\、 ____ ⅞-⅜¾⅜ 联系同位素原子在一定条件下以一定的方式可构成同素异形体一「实例 16O 和】8O 5 12C 和 叱 ] O 2和6 ;金刚石和石墨[知识规律]物质到底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这与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关。
如金 刚石(C )、晶体Si 都属原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原子;NaCI > KCIO3属离子晶 体,其晶体中只有阴阳离子;单质S 、P,属分子晶体,它们是由原子形成分子, 进而构成晶体的。
具体地:(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晶体):① 非金属单质:如H2、X 2> 02s O, N2、P4、S 、C6。
、稀有气体等 ② 非金属氢化物:如HX 、⅛0、NH3、H 2S 等 ③ 酸Sh 如 SO :、Co2、So3、P 2O 5s N 2O 5 等 ④ 酸类:如 HClOx HCIO 、H 2SO H H 3PO H H 2SiO 3 等 ⑤ 有机物:如坯类、怪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 ⑥ 其它:如No 、Ng 、ALCl6等(2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 氧化硅、碳化硅、石墨(混合型晶体)等;(3 )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 化物。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4bd12ab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4.png)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非常有用且有趣的学科。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
1. 物质的分类一切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类。
纯物质是指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2. 元素元素是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物质单位,它由原子组成。
元素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如氢元素的化学符号为H,氧元素的化学符号为O。
3. 基本粒子原子是组成元素的基本粒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具有正电荷,中子无电荷,电子具有负电荷。
4. 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原子核的质量非常集中,电子围绕在原子核的外层运动。
5.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进行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上一个周期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如周期表第一周期只有氢元素和氦元素,它们都是具有低活性的气体。
6. 氧化与还原氧化是指物质与氧发生反应,失去电子的过程。
还原是指物质与氧反应,得到电子的过程。
氧化和还原是一对氧化还原反应。
7. 酸、碱和盐酸是指在水溶液中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酸有酸性。
碱是指在水溶液中产生氢氧离子(OH-)的物质,碱有碱性。
酸和碱可以中和生成盐和水。
8.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和反应符号写出的化学反应过程。
化学方程式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用箭头分隔。
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就是化学方程的配比。
以上是初中化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通过学习化学,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组成和变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同时也为深入学习更高级别的化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大家对化学有更多的了解和兴趣,喜欢并享受化学学习的过程。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4ae4b8c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1.png)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一、物质的组成与性质1.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物质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或离子组成的。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形成的。
2.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在原子核外围的轨道上运动。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相邻的元素有着相似的性质。
4. 原子与离子:原子是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离子。
5.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固体的分子间距离小,分子振动小;液体的分子间距离相对较大,分子振动较大;气体的分子间距离非常大,分子运动非常剧烈。
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描述了化学反应的过程。
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原有的物质被转化成新的物质。
2. 化学反应的速率:化学反应的速率受到温度、浓度、表面积、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速率快的反应称为快速反应,速率慢的反应称为缓慢反应。
3. 酸碱反应:酸和碱反应会产生盐和水。
酸有酸性气味、酸味,红色物质变蓝、蓝色变红;碱有碱性气味、碱味,红色物质变绿、绿色变红。
4.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的氧化物和还原物发生变化的反应。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5. 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会产生或吸收能量。
吸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能量,释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能量。
三、金属与非金属1. 金属和非金属元素: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非金属则相反。
2. 金属活动性:金属的活动性根据其与非金属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进行排列。
3. 阳离子与阴离子:金属元素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
4. 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化合: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的吸引力形成化合物。
四、非金属元素1. 氧元素:氧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地球的大气、水和土壤中。
中考化学复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知识点
![中考化学复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d9cd02d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71.png)
中考化学复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知识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化学中的基本概念,也是中考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复习总结。
一、物质的性质1.物质的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由同一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没有一定的化学性质。
2.物质的性质分类:-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测定,不改变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如颜色、密度、相态等。
-化学性质:与物质的内部结构和组成有关,只有进行化学反应才能观察到,如燃烧、腐蚀等。
3.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来测定:-外观性质:包括颜色、形状、大小等。
-物理性质: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如与酸、碱反应等。
4.溶液的性质:-酸性溶液:含有酸性物质(如盐酸、硫酸等)溶解的溶液,可以与碱反应。
-碱性溶液:含有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溶解的溶液,可以中和酸。
-中性溶液:pH值为7的溶液,如纯净水。
二、物质的变化1.物质的变化有两种基本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但物质的组成不改变,如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化学变化:物质的组成发生改变,产生新的物质,如燃烧、腐蚀等。
2.化学变化的特征:-能量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气体释放:气体的释放是化学变化的一个常见特征。
-颜色变化:物质的颜色发生明显改变。
-沉淀生成:在溶液中生成的新沉淀。
-火焰的产生:在燃烧反应中可以观察到明亮的火焰。
3.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发生前后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变化。
-反应物: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
-生成物:反应结束后生成的物质。
4.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平衡反应:反应物的摩尔数和生成物的摩尔数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变。
-配平方程式:使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之间的比例关系相等。
5.常见的化学反应:-酸碱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九年级化学复习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化学复习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a446a76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92.png)
一、物质的组成及性质1.物质的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
2.纯物质的分类:单质和化合物。
3.混合物的分类: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4.纯净度:衡量纯净物质与杂质的比例。
5.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6.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2.元素的定义与性质:原子数相同的物质。
3.元素周期表:周期表的组成和元素的排列规律。
4.元素的命名和符号:常见元素的命名与符号。
三、化学键与化合价1.原子间的相互作用: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化合价: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的电子转移或共用情况。
四、常见化合物的名称和性质1.水和溶液:水的性质和溶液的构成。
2.酸碱盐:酸、碱和盐的定义、性质与常见化合物。
3.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常见化合物、名称和性质。
4.金属和非金属盐:常见化合物、名称和性质。
5.重要无机酸和盐:硝酸、硫酸、氢氧化物和氯化物的名称和性质。
6.重要有机化合物:醇、酚、醛、酮和羧酸的名称和性质。
五、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和计量1.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原子、离子和电荷的守恒:化学方程式的计量。
六、化学反应与化学量1.化学反应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2.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化学平衡:平衡位置和平衡常数。
4.化学功与焓:化学反应的放热与吸热的关系。
七、酸碱中和反应1.强酸与强碱的溶液中和反应。
2.酸碱沉淀反应。
3.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制备盐类和酸碱指示剂。
八、溶液的构成与性质1.溶质与溶剂:溶解度、浓度和溶解度曲线。
2.溶解热与溶解度: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九、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定义与性质。
十、常见气体的性质1.气体的扩散性、可压缩性和均匀性。
2.气体的压力:巴斯卡定律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3.气体的制备与收集:酸碱法和转化法。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的主要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物质的组成》 知识清单
![《物质的组成》 知识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3f0743b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e.png)
《物质的组成》知识清单一、物质的定义与分类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础,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根据其组成和性质的不同,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两大类。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它们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自保持着原有的性质。
例如空气,它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还有海水,其中包含水、盐分、各种矿物质等。
纯净物则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纯净物又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O₂)、氢气(H₂)、铁(Fe)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H₂O)、二氧化碳(CO₂)、氯化钠(NaCl)等。
二、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 118 种元素,但组成物质的常见元素只有几十种。
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是不均匀的,其中氧、硅、铝、铁、钙等元素的含量相对较高。
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特定符号,如氢元素用“H”表示,氧元素用“O”表示。
元素符号不仅可以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
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因此原子整体呈电中性。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碳 12)质量的 1/12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四、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会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例如水由水分子(H₂O)构成,当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时,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水分子本身不变;而当水通电分解时,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H₂),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子(O₂)。
五、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九年级化学全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全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80b5f0d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40.png)
一、物质的性质和分类1.物质的性质:物质包括物质特性、物态、溶解性、燃烧性、导电性、导热性等;2.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3.常见物质的分类:金属、非金属、半金属、非金属气体、氧化物、酸、碱等;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1.原子的组成部分: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其中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则绕核旋转;2.元素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将元素分组和排列的表格;3.周期表的组成:周期表由周期、族、周期律和元素符号等组成;4.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原子序数增加时,元素周期表上电子层的排布和元素化学性质会出现周期性变化;5.元素的命名和化学式:元素可以通过化学符号命名,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式表示,如氧化钠Na2O;三、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1.化学反应的条件: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催化剂等;2.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组成,其中反应物在反应前,生成物在反应后;3.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中的原子数必须相等,否则需要平衡;4.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加热反应等;四、离子和离子化合物1.离子的概念:带电的原子或由多个原子组成的团簇;2.离子化合物的特点:离子化合物通常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组成,具有高熔点、良好的导电性和电解质特性;3.离子的产生和表示:离子可通过失去或获得电子来实现正负电荷之间的平衡,并通过离子符号表示;4.最简离子和共价键的概念:最简离子具有正负电荷最小的离子,共价键由两个非金属原子共享电子形成;五、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2.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通过物质电荷变化和电子转移可以判断一个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广泛应用于电池、电解和金属腐蚀等方面;六、酸、碱和盐1.酸和碱的特性:酸带有酸味、具有酸性并能导电,碱有苦味、具有碱性并能导电;2.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中和反应时,生成盐和水;3.酸、碱和盐的命名:酸根离子通常以-ate或-ite结尾,酸以H开头命名,盐以金属离子或氨离子开头,并以酸根离子结尾;七、金属和非金属1.金属的特性:金属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多数金属可以发生金属反应;2.金属的氧化反应:金属在氧气中可以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3.非金属的特性:非金属通常没有金属的典型性质,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八、溶液和分子量计算1.溶液的概念:溶液是指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匀混合物;2.溶解度和饱和溶液: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过饱和溶液指溶解度超过饱和度的溶液;3.分子量的计算:计算分子量需要根据化学式中的原子量计算所含元素的质量;4.物质的质量计算:通过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其他相关物质质量;九、能量与化学反应1.化学能的转化: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能通常会转化为热能或光能等其他形式;2.燃烧反应的能量变化:燃烧反应是一种放热反应,化学能转化为热能;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化学反应中守恒,能量的总量不变;综上所述,九年级化学全册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物质的性质和分类、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离子和离子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和盐、金属和非金属、溶液和分子量计算以及能量与化学反应等内容。
中考化学上下册知识点归纳
![中考化学上下册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a6e58a0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0b.png)
中考化学上下册知识点归纳中考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化学计算以及实验操作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中考化学上下册的知识点归纳:一、物质的组成与性质1.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 原子与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
3. 化学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表,反映了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4.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二、化学变化与平衡1.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原子或分子之间发生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从而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系数等。
3. 化学平衡:在一定条件下,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速率相等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
三、化学计算1. 摩尔概念: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用于表示一定数量的粒子。
2. 化学计量:化学计量涉及到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的计算。
3. 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可以表示为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
四、化学实验操作1. 基本操作:包括仪器的清洗、溶液的配制、滴定等。
2. 安全操作: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如防火、防毒、防腐蚀等。
3. 常见实验:如酸碱中和滴定、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沉淀反应实验等。
五、化学与生活1. 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洗涤剂、食品添加剂、药物等。
2. 环境化学: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及其化学处理方法。
六、化学与能源1.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化学组成和应用。
2. 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化学原理。
结束语通过以上对中考化学上下册知识点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出化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掌握这些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我们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更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培养科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
考点1 物质的组成
1. 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 分子、原子、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
(2)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3)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基:中性原子团)
3.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
特别提醒:
1. 离子与基团:
2. 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
[知识规律]
物质到底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这与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关。
如金刚石(C) 、晶体Si 都属原子晶体, 其晶体中只有原子;NaCl 、KClO3属离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阴阳离子;单质S 、P4属分子晶体, 它们是由原子形成分子,进而构成晶体的。
具体地:
(1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晶体):
①非金属单质:如H2、X2、O2、O3、N2、P4、S 、C60、稀有气体等
②非金属氢化物:如HX 、H2O 、NH3、H2S 等
③酸酐:如SO2、CO2、SO3、P2O5、N2O5等
④酸类:如HClO4、HClO 、H2SO4、H3PO4、H2SiO3等
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
⑥其它:如NO 、N2O4、Al2Cl6等
(2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混合型晶体)等;
(3 )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
(4 )由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合金
考点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
(1 )特征:有无新物质生成
(2 )本质:有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3 )现象:物理变化→大小、形状、状态改变
化学变化→发光、发热、变色、析出沉淀等
(4 )典型实例:
物理变化:⑴升华⑵萃取⑶分液⑷蒸馏(分馏)⑸吸附⑹渗析⑺盐析
⑻胶体聚沉⑼电泳⑽金属导电(11) 焰色反应(12 )电离等
化学变化:⑴风化⑵裂化⑶硫化⑷老化⑸炭化⑹干馏⑺脱水⑻蛋白质变性⑼水解⑽同素异形体互变(11 )电解(12) 熔融盐导电
(13) 电解质溶液导电(14) 水泥硬化等。
2. 化学之“化”
风化-- 结晶水合物在自然条件下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过程。
催化-- 能改变反应速率,本身参与化学反应,但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改变。
歧化-- 同一物质中同一元素且为同一价态原子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酸化-- 向某物质中加入稀酸使之呈酸性的过程。
( 酸性高锰酸钾应用什么酸酸化?)
钝化-- 浓硫酸、浓硝酸在Fe Al 等金属表面氧化生成一种致密的氧化膜从而起到保护Fe Al等金属的现象。
水化-- 物质与水作用的过程。
氢化(硬化)-- 液态油在一定条件下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固态脂肪的过程。
皂化--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的过程。
老化-- 橡胶、塑料等制品露置于空气中,因受空气氧化、日光照射等作用而变硬发脆的过程。
硫化-- 向橡胶中加硫,以改变其结构来改善橡胶的性能,减缓其老化速度的过程。
裂化-- 在一定条件下,分子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分子量小、沸点低的烃的过程。
酯化-- 醇与酸反应,生成酯和水的过程。
硝化( 磺化)-- 苯环上的H 被-NO2或-SO3H取代的过程。
考点三物质的分类
1. 物质的树状分类:
特别提醒:
1. 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
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有一定的熔沸点无一定的熔沸点
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保持原有物质各自性质
(1)常见混合物:
①分散系(如溶液、胶体、浊液等);
②高分子(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等);
(2 )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煤、漂粉精、碱石灰、福尔马林、油脂、天然气、水煤气、钢铁、黄铜(含Zn )、青铜(含Sn )、铝热剂、黑火药等。
2. 化合物的分类标准有很多,还可以根据化学键的类型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依据能否电离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等。
2. 物质的交叉分类(以氧化物为例):
特别提醒:
1. 酸酐:通常所讲酸酐是针对含氧酸而言的,对于一般的无机含氧酸来说,酸酐是酸中心元素的等价氧化物,如H2SO3→SO2;HNO3→N2O5。
对于某些有机酸,其酸酐中还含有其他元素,如醋酸酐→(CH3CO)2CO ;某些金属元素也有相应的含氧酸,如HMnO4→Mn2O7,H2CrO4→CrO3;难溶性酸的酸酐一般不能直接与水化合,如SiO2。
2.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酐,酸酐也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3. 过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除了生成碱外还生成其它物质如O2)3. 酸和盐的分类
(1) 酸:根据分子中最多能够电离出的H + 数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多元酸。
如H3PO3其分子结构如图,其中只有2 个-OH 直接与中心原子成键,最多可电离2 个H+,故为二元酸。
CH3COOH 分子中虽有4 个H ,但根据-COOH 数确定它为一元酸。
(2) 盐: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复盐
如:H3PO4是三元酸,其钠盐有正盐(Na3PO4)、酸式盐(NaH2PO4)、(Na2HPO4);H3PO3是二元酸,其钠盐有正盐(Na2HPO3)、酸式盐(NaH2PO3)
记笔记的误区
误区1:笔记就是抄板书
记笔记不是照着老师的板书,一字不漏的抄下来,而是知识点的浓缩和精华,不然直接看书更加简
误区2:笔记从不回顾
我们每个人都会做笔记,但是大家却很容易出现一个现象:我们总是走了太远,而忘记当初为何出发!
什么意思?就是做笔记是为了以后回顾的呀,可是你们自己抿心自问,自己做的笔记自己翻过几遍没~都成过期杂志丢一边了······
误区3:笔记不做更新
笔记应该是在不断的复习和巩固中,不断进行补充和更新的。
一方面需要你进行补充,如果有必要可能还需要你再拿出新的笔记本,进行专题的凝练。
记课堂笔记的小技巧
1、不要记得太紧太密,每页右边留下约1/3的空白处,以便日后补充、修改。
2、用词用语要简洁浓缩,常用词语可用代号。
3、写字要快、字迹不必要求太高,看清就行。
4、注意听课与看书结合,有些内容可直接在书上批注。
5、采用简单的便利贴随时准备记录灵感问题,整理成型后及时补充到笔记本上。
对于一些经常犯错的知识点,可以直接把总结写在便利贴上,补充到对应的知识点旁边。
6、利用活页:活页既适合于语文和文综积累型科目,不断补充新知,把笔记变厚;也适合于数学、理综这样的思维型科目,蹦出的新思路、相似的题型、自己的痛点和解题的突破口再也不必拘泥于原有的纸张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