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与肿瘤

合集下载

端粒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端粒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端粒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癌症的治疗也在不断进步。

其中,端粒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备受关注。

端粒酶作为一种酶类,有着很多重要的生物学职能,与人体的衰老、疾病进程密切相关。

通过对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它的作用,还能为治疗肿瘤提供更多的方案。

首先,什么是端粒酶?它是一种对DNA链末端的保护酶,能够延长端粒(一种DNA分子末端的重复序列)的长度和稳定性,从而防止DNA端的进一步缩短。

缩短的DNA端会导致DNA损伤、染色体错构等问题,进一步导致DNA重组,紊乱细胞的生命活动及基因表达,损伤细胞遗传物质和细胞凋亡等现象。

过度活化的端粒酶会增加细胞前体细胞的分裂频率和次数,使其具备不正常的增殖能力,为细胞的衰老和癌变埋下隐患。

端粒酶与癌症的关系也已经被广泛关注。

癌细胞通常表现出一些特殊的生物学行为,比如吞噬超过正常细胞水平的营养物质、增强生长及分裂能力、避开细胞周期中的自我保护机制等等,而端粒酶正是以一种形式与这些行为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大多数癌细胞都会显著增加端粒酶的活性,从而延长自身端粒的长度,为细胞增殖和复制提供必要的支持,因此研究端粒酶的功能,尤其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便成为了减缓和控制癌症传播的探讨重点。

在当前的癌症治疗领域中,通常采用化疗、放疗和手术的综合手段进行治疗,但这些方法会给人体造成一定的创伤和副作用。

而端粒酶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具有副作用小、疗效好等优点,因此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的重视。

目前,对端粒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主要是针对癌细胞活性的干扰及调控。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在端粒酶的干扰情况下,癌细胞会关闭细胞周期中S期转录,从而影响组织的新陈代谢,减少癌细胞的可塑性和增殖能力。

此外,端粒酶还可通过抑制DNA开端的损伤和凋亡途径进行治疗。

研究表明在使用端粒酶在癌细胞中干扰蛋白,且与DNA修复途径相关的多种蛋白上调的情况下,可以促进细胞的凋亡,从而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端粒和端粒酶与肿瘤的发展概况

端粒和端粒酶与肿瘤的发展概况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 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 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 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 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 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 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 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 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 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rtyuiopasdfghjklzxcv 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 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 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 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端粒和端粒酶与肿瘤 发生的研究进展 学 院 :生命科学学院专 业 :生物工程 姓 名 : 指导老师:关键词端粒酶;端粒酶抑制剂;肿瘤治疗在诸多探索中,肿瘤细胞永生化的“端粒 端粒酶学说”已为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所证实。

已有的研究表明,80%~90%的恶性肿瘤中均有端粒酶的活性表达,而大多数体细胞无端粒酶的活性,由此可见端粒酶的激活在细胞永生化及肿瘤的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端粒酶抑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并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突破。

分子肿瘤学6端粒、端粒酶与肿瘤

分子肿瘤学6端粒、端粒酶与肿瘤

一些具线性 DNA 的病毒,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也恰当地选择了自已的末端复制策略。 如细小病毒( pariovirns )在单股 DNA 末端有 一个正向的反向的重复序列,这一回文片段能 在末端形成发卡形结构,使得合成新链折回补 齐5’端缺失。 腺病毒则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与 5’端共价连接, 并可作为腺病毒DNA复制的起始引物。
• 端粒的延伸与无限增殖化细胞端粒长度 维持机制有关: ①端粒酶阳性途径(telomerasepositive pathway),这类细胞端粒酶 呈阳性,端粒短。 ②端粒酶阴性途径(telomerasenegative pathway),这类细胞端粒酶 阴性,其端粒并不缩短。
三.端粒酶的结构、功能及 活性调控与检测
如果细胞试图要维持其正常的分裂,那么就必须 阻止端粒的进一步丢失,并且激活端粒酶。 因为只有这样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染色体复制。 因此,只有那些重新获得端粒酶活性的细胞才能 继续生存下去。 对于那些无法激活端粒酶(即无法阻止端粒进一 步丢失)的细胞将只能面临趋向衰老死亡的结果。
细胞永生化
“端粒-端粒酶”假说
基于端粒在细胞寿命中的作用,Harley提出了 “端粒-端粒酶”假说。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 伴随着部分端粒序列的丢失,端粒长度缩短。当 端粒缩短至一定长度时,可能触发某种信号,使 细胞进入Hayflick限制或第一死亡期(M1期) (mortality stage 1),此时细胞不再分裂并出现 老化。如果细胞被病毒转化,或者某些抑癌基因 的突变,细胞越过M1期继续分裂,端粒继续缩短, 最终达到一个关键阈值,细胞进入M2期 (mortality stage 2) 。这时,染色体可能出现 异常形态,某些细胞因端粒太短丧失功能而导致 细胞死亡,但极少数细胞在此阶段激活了端粒酶, 端粒功能得以恢复,染色体稳定,从而逃避M2危 机,获得永生化。

端粒、端粒酶与泌尿系肿瘤(一)

端粒、端粒酶与泌尿系肿瘤(一)

端粒、端粒酶与泌尿系肿瘤(一)关键词:端粒酶端粒泌尿系肿瘤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具有特殊功能的DNA帽,它虽然不带基因,但是在稳定染色体及防止染色体在复制时缩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端粒酶是催化合成并维持端粒一定序列的一种核糖核蛋白〔1〕。

近年来研究发现人类恶性肿瘤的端粒行为异常、端粒酶活性表达不同于正常的体细胞,在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中有端粒酶的活性,同时伴随着端粒长度的稳定。

对于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已成为肿瘤及生命科学方面研究的又一热点。

一、端粒与端粒酶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一种特殊的异化结构,由一简单重复的富含G的DNA序列及其相关蛋白组成,不同物种的DNA序列并不一致,人和各种脊椎动物的DNA序列都为5'-TTAGG-3'1]。

近来研究表明,端粒跟细胞的寿命控制有着密切联系,人体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只能经历有限的有丝分裂次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末端的逐渐丢失会导致细胞最终退出周期。

由于击┒烁粗莆侍铍的存在,端粒长度会随着有丝分裂的进行逐渐缩短,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即不能维护染色体的稳定时,细胞最终衰亡〔2〕。

端粒长度的维持需要端粒酶的激活。

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体复合体,它有别于一般的DNA聚合酶,是一种专一的逆转录酶,能以自身RNA组分为模板从头合成端粒,以弥补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末端的缩短,解决击┒烁粗莆侍铍。

利用PCR为基础的TRAP(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法〔3〕,人们已经检测了几百个肿瘤标本及一些正常人体组织,发现绝大部分肿瘤细胞都呈端粒酶阳性,而在正常人体组织中却无表达(在人生殖细胞、一些淋巴细胞和造血干细胞中除外),提示端粒酶可能是一个广泛的肿瘤标志,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目前认为:在胚胎系细胞中,随着DNA的不断复制染色体末端得以保持,端粒长度也未缩短,可能是端粒酶作用的结果;体细胞端粒酶缺乏(或失活),随多次分裂端粒逐渐缩短;恶性肿瘤中端粒酶可能重新获得活性,从而避免丢失与染色体不稳定;良性肿瘤中端粒酶检测阴性〔4〕。

端粒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端粒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端粒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重要结构,由DNA序列和结合蛋白两部分组成,起着保护染色体结构、维持基因稳定和调节细胞衰老等重要功能。

目前,端粒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是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热点之一,不仅对于细胞老化、肿瘤发生等疾病的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还有助于基因编辑和抗衰老等领域的应用。

一、端粒的结构与生物学意义端粒是一种由DNA序列和结合蛋白组成的特殊结构,位于染色体末端。

陈旧的DNA分子需要不断重复复制过程,然而染色体序列的特定区域是不会被复制的,会导致细胞不断损失部分基因。

端粒的主要作用就是保护基因组结构,防止基因的丢失和其他DNA损伤,同时也起到了调节基因活性的作用。

端粒的DNA部分是由一种叫做端粒重复序列(TTAGGG)n的重复序列组成,这个序列本身是没有什么特定的功能的。

端粒的功能来自其所结合的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能够形成一个保护性套索,保护端粒DNA并帮助其与其他蛋白质进行交互,如果存在缺失或异常端粒,这些蛋白质的招募和组装就可能出现障碍,从而导致基因组稳定性降低、分化能力下降等问题。

二、端粒的功能与细胞老化端粒的一个关键功能是稳固染色体的结构,保持基因组稳定性,同时也参与了基因表达的调节。

当端粒短化到一定的长度时,会激活细胞生物钟信号通路,发出加快细胞周期、缩短细胞寿命等信号,这也是细胞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

端粒短化是细胞衰老的重要标志之一,与很多衰老相关疾病有关,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针对端粒短化的疗法可能是反衰老治疗的一种重要方向。

通过修复和延长端粒长度,可以预防老化相关疾病,延长细胞寿命,甚至逆转老化过程。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会看到更多新的端粒治疗方法进入临床应用。

三、端粒与肿瘤除了参与细胞衰老调节,端粒还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在肿瘤细胞中,端粒长度通常比正常细胞要长,这些端粒的加长是由于细胞的保护措施对癌细胞的反应。

癌细胞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后,能够避免短化端粒导致的细胞生命周期结束,保持着无限的增殖和生长潜力。

端粒、端粒酶与肿瘤

端粒、端粒酶与肿瘤

端粒、端粒酶与肿瘤端粒(即染色体末端)的发现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对其结构、功能、合成及其重要意义的认识,近年来有了很大进展。

本文就端粒、端粒酶的研究进展以及他们与肿瘤的关系综述如下。

一、端粒(一)端粒的结构端粒是位于染色体3′末端的一段富含G的DNA重复序列,端粒和端粒结合蛋白组成核蛋白复合物,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具有特殊的功能。

不同种类细胞的端粒重复单位不同,大多数长5~8bp,由这些重复单位组成的端粒,突出于其互补链12~16个核苷酸内[1]。

人类端粒由5′TTAGGG3′的重复单位构成,长度在5~15kb范围[1,2]。

与端粒特异性结合的是端粒结合蛋白,迄今为止,只在少数生物中确定了端粒结合蛋白的结构及表达基因,然而端粒结构与功能的保守性说明,这些端粒结合蛋白的特性可能普遍适用于其他真核生物。

hng等[3]在人类细胞中发现了一种端粒结合蛋白,但人类染色体末端的DNA-蛋白复合体的结构还不清楚。

(二)端粒的功能端粒高度的保守性说明,端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主要功能包括:1.保护染色体末端:真核生物的端粒DNA-蛋白复合物,如帽子一般,保护染色体末端免于被化学修饰或被核酶降解,同时可能还有防止端粒酶对端粒进行进一步延伸的作用[1]。

改变端粒酶的模板序列将导致端粒的改变,从而诱导细胞衰老和死亡[4]。

2.防止染色体复制时末端丧失:细胞分裂、染色体进行半保存复制时,存在染色体末端丧失的问题[5]。

随着细胞的不断分裂,DNA丧失过多,将导致染色体断端彼此发生融合,形成双中心染色体、环状染色体或其他不稳定形式。

端粒的存在可以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从而防止染色体在复制过程中发生丧失或形成不稳定结构[1]。

3.决定细胞的寿命:染色体复制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细胞分裂的次数是有限的,端粒的长度决定了细胞的寿命,故而被称为“生命的时钟〞[6]。

4.固定染色体位置:染色体的末端位于细胞核边缘,人类端粒DNA和核基质中的蛋白相互作用,以′TTAGGG′结构附着于细胞核基质(包括nulearenvelpe和internalprtEin)[3]。

端粒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端粒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端粒酶的作用机制
端粒酶通过延长端粒序列来增加染色体稳定性,从而维持细胞寿命。在正常细胞中,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 ,端粒序列逐渐缩短,当端粒缩短至一定程度时,细胞进入复制停滞期或凋亡。而在肿瘤细胞中,端粒酶的表 达水平较高,能够维持端粒序列的长度,使肿瘤细胞逃避正常的细胞衰老和死亡过程。
端粒酶与肿瘤的关系
端粒酶活性可以预测肿瘤的预后,为患者和医生提供参 考。
04
端粒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 前景和挑战
提高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
总结词
提高端粒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是 关键的挑战之一。这需要深入研究端粒酶的生物学机 制和肿瘤细胞中端粒酶的表达调控机制,以发现更特 异和敏感的检测方法。
详细描述
目前,已经有一些基于端粒酶的肿瘤标志物检测方法 ,如端粒酶活性检测、端粒酶RNA检测等。但是,这 些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例如, 一些非肿瘤疾病或良性疾病中也可能出现端粒酶活性 升高的情况,这会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干扰。因此,开 发出更特异和敏感的检测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端粒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 研究进展》
2023-10-29
目 录
• 端粒酶概述 • 端粒酶的检测方法 • 端粒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应用 • 端粒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前景和挑战
01
端粒酶概述
端粒酶的生物学作用
端粒酶的组成
端粒酶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其中RNA为模板,提供端粒重复序列,蛋白质为催化酶,促进端粒 DNA合成。
端粒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端粒酶的发现
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了端粒酶,并认识到其在维持染色体稳定性和细胞寿命中的重要作用。
端粒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研究

端粒酶在肿瘤发生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

端粒酶在肿瘤发生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

端粒酶在肿瘤发生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肿瘤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生和转移机制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近年来,关于端粒酶在肿瘤发生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端粒酶的功能、调控及其在肿瘤中的角色等方面,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1. 端粒酶的功能及调控端粒酶是一种保守的核酸酶,主要负责细胞端粒的延伸。

端粒是由TTAGGG序列组成的位于染色体末端的DNA序列,其主要作用是保护染色体的稳定性,防止染色体的断裂和融合。

而端粒在正常细胞中随着细胞的分裂而逐渐缩短,当端粒长度缩短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进入老化状态或发生凋亡。

为了保持细胞持续增殖,肿瘤细胞通过激活端粒酶维持端粒长度,从而逃避老化和凋亡信号的调控。

端粒酶主要由两个亚基组成: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和端粒酶RNA (TR)。

TERT通过逆转录的方式引导TR合成端粒DNA序列,从而使端粒长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除此之外,端粒酶的活性还受到多种蛋白质的调控,比如端粒酶反义RNA (TERRA)和端粒结合蛋白等。

2. 端粒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端粒酶在肿瘤发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肿瘤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激活可以维持端粒的长度,从而使细胞可以无限次地增殖。

这一特性被认为是肿瘤细胞不受限制地分裂和扩张的重要保证。

研究表明,大多数肿瘤细胞都表达着高水平的端粒酶,并且其活性与肿瘤的侵袭和复发有关。

另一方面,端粒酶的激活也与肿瘤的起源和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在正常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被抑制,以避免细胞无限增殖导致的异常细胞扩张。

然而,当细胞遭受到外界的致癌因素或内部突变的影响时,端粒酶的活性可能会被激活,导致肿瘤的发生。

例如,在肺癌等肿瘤中,端粒酶的活性常常显著上调,与肿瘤的分级和预后密切相关。

3. 端粒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机制肿瘤的转移是肿瘤恶化和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

端粒酶在肿瘤转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端粒酶的过度活化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能力。

端粒研究进展

端粒研究进展

端粒、端粒酶与肿瘤端粒(telomere)、端粒酶(telomerase)与肿瘤的关系是近年来受到国际医学界高度重视的研究热点。

肿瘤细胞尤其是恶性肿瘤细胞常常因获得永生性(immotality)而具有了无限制增殖能力,而肿瘤细胞无限增殖能力的维持则依赖于端粒酶的激活及端粒的稳定。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各种类型的恶性肿瘤中几乎都发现有端粒酶的异常高表达。

1 端粒端粒实质上即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由一段串联重复的富含鸟嘌呤碱基DNA序列及相关蛋白组成。

端粒的重复长度在各物种并不相同,如人类为5~20kb,大鼠为20~100kb,小鼠为100~150kb。

端粒一方面具有稳定染色体末端、防止染色体的异常重组、端-端融合及染色体丢失等作用,另一方面端粒长度维持在一定范围之内又是细胞有丝分裂正常进行的保证。

染色体DNA在沿着5′-3′方向复制过程中,由于DNA聚合酶不能进行全长复制酶的催化活性单位。

1.1 人类酶端粒酶RNA端粒酶RNA为端粒酶的主体结构,含有编码端粒的模板区、端粒酶蛋白结合区等。

hTR 长约450个碱基,模板区序列为5′-CUA ACC CUA AC-3′,逆转录合成人端粒TTAGGG重复结构。

端粒酶RNA不能激活端粒酶,也就是说端粒酶RNA不能调节端粒酶活性。

1.2 端粒酶相关蛋白最近,在哺乳动物小鼠和人端粒酶中分离出端粒酶相关蛋白,并克隆了编码TP1的基因(40)。

TP1蛋白在近N端区与四膜虫的P80有许多相同氨基酸序列,说明TP1存在保守区:在近中间区,有一个A TP/GTP结合位点;在近C端区,有一个WD-40重复序列,WD-40重复序列是已知存在一类称WD-40家庭蛋白中,是一个具有蛋白结合功能的重要结构,提示TP1可能与其它蛋白结合(如:端粒蛋白),帮助端粒酶更好地发挥合成端粒功能。

TP1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目前还不很清楚,在检测一些端粒酶阳性的肿瘤细胞和端粒酶阴性的正常组织的TP1mRNA,显示无明显差异。

端粒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

端粒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

多标志物联合检测
端粒酶作为单一标志物可能难以 满足所有类型肿瘤的检测需求, 未来可以考虑与其他肿瘤标志物 进行联合检测,以提高检测的准
确性和全面性。
个体化医疗应用
针对不同个体、不同肿瘤类型的 端粒酶活性差异,建立个体化的 参考值和治疗方案,以实现更为
精准的个体化医疗。
THANKS FOR WATCHING
端粒酶在乳腺癌中的研究
乳腺癌细胞端粒酶表达上调
乳腺癌细胞中端粒酶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细胞,这有助于乳腺癌细胞的快速增殖和永生化。
端粒酶抑制剂作为乳腺癌治疗策略
针对端粒酶的治疗策略已成为乳腺癌研究热点,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可望实现乳腺癌细胞生长抑制 和凋亡诱导。
端粒酶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
要点一
端粒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优势
敏感性高
端粒酶在肿瘤细胞中的活性显著 高于正常细胞,因此其作为肿瘤 标志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
更准确地检测出肿瘤的存在。
特异性强
端粒酶的活性与特定类型的肿瘤关 联性强,因此可以用于鉴别不同种 类的肿瘤,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早期检测
端粒酶在肿瘤形成早期就已经表现 出活性增强的特点,因此有可能用 于肿瘤的早期检测和预防。
端粒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端粒酶简介 • 端粒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原理 • 端粒酶在不同类型肿瘤中的表现 • 端粒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优势、局限性及
挑战
01 端粒酶简介
端粒酶的定义与功能
定义
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复合物 ,具有逆转录酶活性,能够延长 端粒DNA序列。
功能
端粒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能够 维持染色体端粒的长度和稳定性 ,从而确保细胞的正常增殖。

端粒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端粒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端粒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一.端粒:端粒DNA序列高度保守,人类端粒由TTAGGG重复序列构成,长度大约2~15kb,方向5’一3’指向染色体末端。

端粒在染色体末端形成T环,防止染色体重排和末端融合,同时保护着编码DNA序列,以防DNA在复制中丢失,在维持染色体稳定性中起重要作用。

不同个体的端粒长度各异,不完全复制机制使得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缩短50~100 bp。

当端粒长度缩短到某一关键值时,细胞将失去复制能力,步入老化、凋亡或恶变。

二.端粒,端粒酶与肿瘤的关系:端粒的长短与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相关,Willeit等通过对787名参与者进行10年的随访发现端粒的长度与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呈负相关,端粒越短者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越高。

当端粒长度缩短到某一关键值时,将会引起基因突变、DNA断裂和基因重组,p53基因在细胞周期中起监视作用,可以将错配的基因修复;对于无法修复的大片段基因异常,则启动凋亡程序(I期死亡),将细胞退出细胞周期,有效地抑制了错误信息的传递。

抑癌基因(如p53或Rb)的突变、失活。

使细胞可以绕过I期死亡,继续分裂约20~30个周期,最终端粒缩到非常短,不再能保护染色体的末端。

这些双着丝粒或基因重组细胞将进入Ⅱ期死亡,细胞迅速凋亡。

逃过Ⅱ期死亡危机的细胞端粒酶阳性,基本上获得了无限复制的能力。

端粒酶活性主要受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基因和人类染色体端粒酶mRNA(hTERC)基因调控,二者分别编码端粒酶的逆转录酶和RNA模板。

端粒酶活性的上调与hTERT基因过表达相关,hTERC基因无关。

hTERC基因在正常细胞和癌细胞中均可表达,hTERT基因主要表达于癌细胞中,正常细胞不表达或仅有少量表达。

TERT基因启动子区有细胞核因子(nuclearfactor N F )一K B 反应元件,细胞因子通过转录调控或翻译后调控机制调节端粒酶活性。

端粒酶在肿瘤发生过程中不仅通过端粒延长机制来促进瘤细胞增生,还可以与转化蛋白p21共同介导致瘤作用。

端粒长度与肿瘤发生的关系研究

端粒长度与肿瘤发生的关系研究

端粒长度与肿瘤发生的关系研究在人类细胞内,有一种特殊的DNA序列,被称为端粒。

端粒的作用类似于DNA的防护帽,它们保护着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完整性。

随着细胞的分裂,端粒不断缩短,最终导致细胞的死亡或衰老。

然而,一些人类肿瘤细胞具有端粒较长的特点,这则引发了科学家对端粒长度与肿瘤发生的关系研究。

1、端粒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许多研究表明,端粒的长度与肿瘤发生有关。

肿瘤是由恶性细胞组成的异常组织,它们无法通过身体自身调节实现正常的细胞生长和分裂。

细胞分裂的频率和数量是限制细胞浸润和转移的关键。

过去的研究表明,癌细胞中的端粒长度比正常细胞长,并且长的端粒可以在早期激活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

此外,长端粒也能增强细胞的增殖活动和免疫逃避能力,促进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2、端粒长度和癌前病变的关系癌前病变通常是肿瘤前期细胞的异常生长过程,这些细胞没有完全转变成恶性肿瘤细胞,但它们已经开始发生了DNA突变。

近年来,研究表明,癌前病变的细胞中端粒长度的缩短是一个重要原因。

缩短的端粒可以导致细胞周期的不完整,损失受损DNA的修复,从而造成细胞死亡或者突变成癌细胞。

此外,端粒长度的缩短还会损害免疫系统的抵抗力,让病原体进入人体,这会增加癌前病变转化为恶性肿瘤的危险。

3、端粒长度和癌症治疗的研究在癌症治疗中,药物通常会瞄准癌细胞的遗传物质,破坏癌细胞的DNA结构。

然而,由于癌细胞的端粒长度的特殊性,一些肿瘤细胞可以避免药物的破坏。

因此,研究人员目前正在探索利用端粒长度来帮助癌症治疗。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科学家尝试利用小分子物质,增加癌细胞中端粒长度的进程,然后再进行药物治疗。

研究结果表明,端粒长度增加后,癌细胞就不再有免疫逃避的能力,并且趋向于更加容易被治疗。

这些发现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结论:端粒长度与肿瘤发生和治疗的相关性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

研究表明,长端粒可以促使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而短端粒则容易让癌前细胞发生突变。

端粒及端粒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端粒及端粒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e r a s e ) ; 1 9 9 0年 C a l v i n Ha r l e y认 为 端 粒 和 衰 老 之 间
缩短 到一 定程 度 , 染 色体 的稳定 下 降, 可导 致细 胞衰
老及 凋 亡[ 引。
1 . 2 端 粒酶
端粒 酶是 使端粒 延 伸 的反转 录 D NA
合成 酶 , 由R NA 和 蛋 白 质组 成 的核 糖 核 酸 一蛋 白 复合 物 。其 R NA 组 分 为 模 板 , 蛋 白组 分 具 有 催 化
染色体 稳 定 , 防止 染 色 体 DN A 降解 、 末端融合, 保
并与 其 他 亚 单 位 结 合, 会 释 放 高 活 性 的 端 粒 酶 全 酶_ 4 ] 。同时也 有 文 献表 明, h T E R T转 录 或 翻 译 , 关 键受 h T E R T转录 影响 使端粒 延长 【 5 J 。 2 端粒 、 端粒 酶与 肿瘤 的关 系
酶逆 转录 酶 h T E R T) 亚单 位调控 , h T E R T表 达 较 多
其它 脊椎 动物 为 5 ’ 一( T T A GC d 3 ) n 一3 ’ 。同时 人类 的端粒 也 是 由 6个 碱 基 重 复 序 列 ( T TA G O G) 和 结
合蛋 白组 成 。端 粒 有 重 要 的 生物 学 功 能 , 具 有 维 护
对 肿瘤 细胞 的凋亡 和基 因组 稳定 的调控 过程 。端 粒 酶 在大 多数正 常 人 体体 细 胞 中 不表 达 , 只有 在 原 发 肿瘤 以 及 癌 细 胞 中 有 较 强 的 表 达 【 6 J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肿 瘤细 胞具有 高 活性 的端粒 酶, 它 不仅 能维持 肿 瘤细胞 端粒 的长 度 , 并 使 其 无 限制 扩 增 , 获得永生; 因此人 们认 为端 粒 酶 是激 活 肿 瘤 细 胞发 生 、 发展 的 重要途 径 , 也是 目前 研 究 端 粒酶 调 控 机 制 的 热 点之

端粒长度对人类肿瘤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端粒长度对人类肿瘤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端粒长度对人类肿瘤的影响及机制分析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人更容易发生癌症,而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近年来,科学家们逐渐对端粒的影响及其与肿瘤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端粒长度在许多恶性肿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1. 端粒概述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DNA序列,其主要作用是保护染色体免受损伤和失去功能区域。

随着细胞分裂的进行,端粒会不断缩短,最终导致细胞死亡或进入紧急状态。

一般而言,正常的细胞分裂能进行有限次数,这是由端粒长度的缩短所决定的。

2. 端粒长度与肿瘤的关系研究表明,端粒缩短与恶性肿瘤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某些类型的癌症中,细胞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绕过这种限制,使肿瘤细胞无限制地分裂,导致肿瘤的形成和发展。

3. 端粒长度的测量方法测量端粒长度是进行研究的首要步骤之一。

当前,主要的测量方法有三种:Southern blotting,定量PCR和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分别有不同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4. 端粒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在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端粒长度的缩短会导致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增加,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转化。

一些研究表明,端粒网络的恢复可以阻止肿瘤的形成和发展,利用这种方法已经成功地治疗了某些类型的癌症。

5. 端粒长度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目前,针对肿瘤细胞端粒长度的治疗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热点和前沿方向之一。

针对端粒长度的药物正在逐渐形成,这些药物可以针对肿瘤细胞的端粒进行靶向治疗,以促进或抑制端粒的缩短。

这种治疗方法已经在某些实验室中得到应用,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6. 总结端粒长度在人类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促进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在未来,应该进一步研究端粒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方法,以更好地帮助癌症患者恢复健康。

端粒、端粒酶与肿瘤的报告

端粒、端粒酶与肿瘤的报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综上所述,端粒酶与肿瘤的关系错综复杂。利用 端粒酶来诊断肿瘤,虽然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它 与病理检查这一标准相比,还存在有一定的缺陷。 关于端粒酶的作用机制以及它与肿瘤的关系还需 要进一步的实验理论与临床证明和检验。在当今 21世纪对于端粒及端粒酶的进一步研究方向已经 进行到以下几个方面: (1)端粒和端粒酶的高级结构及其结合蛋白的功 能作用; ( 2)端粒和端粒酶的分子克隆及相关的分子激 活调控机制; (3)寻找端粒酶的专一性抑制剂及其在抗肿瘤中 的应用; (4)解决维持端粒的其他途径———选择性端粒 延长途径干扰端粒酶抑制剂对肿瘤的治疗问题; (5)有人提出针对端粒的靶向治疗可能比针对端 粒酶的靶向治疗更适合。 随着这一系列的研究进展,将使肿瘤治疗变得比 治疗感冒简单的前景更加光明。
端粒酶 功能
基因组完整
细胞长期的活性
潜在的继续增殖能力
端粒、端粒酶与肿瘤的关系
evidence
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及 功能维持着正常细胞的 生长和分裂,是人类生命 端粒酶活性在正常哺乳动物和 有限的依据。随着对肿 人的体细胞中检测不到,但在胚 瘤发生机制的研究,人们 胎细胞、成人男性生殖细胞和 越来越认识到凡是与细 一些更新组织的增殖细胞中则 胞生长有关的因素也必 存在较弱的活性,甚至在一些细 与人类肿瘤的发生有关。 胞分化程度较低的非恶性皮肤 目前已经发现,癌细胞往 病组织中也有表达。在绝大多 往会产生额外多的端粒 数恶性肿瘤细胞中均能检测到 酶,使癌细胞能不断地分 明显的端粒酶活性,而良性肿瘤 中则检测不到。 裂繁殖。
恶性肿瘤发生的 端粒酶理论
端粒酶的激活是 恶性肿瘤发生的 一个共同途径,而 端粒酶则是各种 恶性肿瘤细胞的 一个共同的分子 标志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图写出核输出分子定向运输途径与机制一、出核转运过程与机制不带电荷,分子质量小于100Da的分子可以自由穿过核被摸;分子质量大于100Da的分子和大分子通过核孔复合体运输穿过核被摸;直径达9nm(相当于球蛋白,分子质量达40kDa)可以通过被动扩散穿过NPC;更大的大分子通过NPC主动运输,但必须包含特定的信号。

本图所示为NPC主动输出运输:1.输出对象:主要为胞质中蛋白合成所需的tRNA、mRNA等多种RNA及核糖体蛋白颗粒、穿梭蛋白(大多数为转录因子)等大分子物质。

2.参与者:Ran蛋白(具有GTP酶活性)、核转运体(在核输出过程中主要为出核素exportin)、核输出序列(nuclear export-signal,NES)、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NPC)、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Ran-GEF,也称为Rcc1,)、Ran-GAP(GTPase激活蛋白)3.核输出分子定向运输途径与机制:核输出分子的主动定向运输的过程类似于亲核蛋白的入核转运过程:Ran蛋白在存在于细胞核内Ran-GEF作用下促使Ran上的GDP交换为GTP,这一过程使Ran蛋白在细胞核中以GTP结合形式存在,出核素可以识别货物分子上的核输出序列(NES)(RNA分子常要与包含NES的蛋白质一起以核糖核蛋白的形式运输)并连同Ran-GTP蛋白共同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三聚体复合物,由于出核素具有与核孔复合体特异结合的能力这使得该复合物穿过核孔,运输到细胞质,并在胞质中Ran-GAP作用下刺激Ran蛋白上结合的GTP水解形成Ran-GDP形式,同时也会引发三聚体的水解,从而释放运输的货物蛋白和出核素,而出核素和Ran-GDP(其中Ran-GDP会与入核素、待运物形成复合体进入核内)也可以重新回到细胞核当中重复这一过程,形成一个Ran循环。

另外,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蛋白并非是核内常驻“人口”, 通常要往返于核质和胞质之间, 这些穿梭蛋白既有NLS又有NES。

二、展望实际上核输出输入过程的途径与机制尚不明了,比如具体是什么介导了NPC-转与蛋白质-运输复合体的解聚?就目前来讲有如下几个较为清晰的因素:1.核转运蛋白与大多数核孔蛋白通过苯基丙氨酸-氨基乙酸(FG)重复相互作用,这些FG重复排列在核孔中央通道内。

2.研究表明一些和转与蛋白与特定的核孔蛋白有高度亲和性3.Ran不仅介导运输物与核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而且介导核转运蛋白和核孔蛋白的相互作用、4.虽然核转运蛋白可以双向穿过核孔,但大多数只是单方向携带运输物。

另外还有很多复杂的诸如:与mRNA结合的蛋白质是的mRNP具有什么样的整体结构?核输出的调节机制?在合成和输出的过程中,mRNP的动力学特征?等等三、自己的看法根据查阅的资料得知核输出的大分子物质通常为RNA,并且大多和蛋白结合运输,在这里蛋白质除提供了NES外还起到稳定RNA这种易降解的分子,那么是否所有的RNA 都借助于蛋白质完成从核输出的过程呢?或者说是否所有的NES序列都是一段氨基酸序列呢?我个人认为RNA上的核酸序列同样也可以作为某种信号序列的角色,而且某些RNA有着比较稳定的结构,并不容易被降解掉,如tRNA具有特殊的三叶草结构并且形成特殊的四级结构—L型,因此可以大胆的猜测tRNA或许属于书本当中所描述的例外。

端粒与肿瘤(端粒酶、端粒结合蛋白、端粒长度、与端粒完整性)前言:肿瘤的发生除了与许多调节细胞生长的基因及DNA修复基因有关外,还与细胞染色体两端的端粒长度有关。

除了生殖细胞、干细胞及极少数细胞外,人体绝大多数体细胞是不能维持端粒长度的,因此细胞经过有限次数的分裂后,是要衰老或凋亡的。

唯一的例外是来源于体细胞的恶性肿瘤细胞却又重新出现了端粒酶活性,发挥其合成端粒重复序列的功能,以补偿正常的端粒序列丢失,使端粒的重复序列不会达到导致细胞死亡的临界长度,从而获得细胞的“永生性”。

这样,恶性肿瘤细胞在体内或体外都能无限制的分裂增殖。

一、端粒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的两端称端粒,由端粒DNA和端粒结合蛋白组成,端粒DNA为不含功能基因的简单、高度重复的序列,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具有高度保守性。

不同物种的端粒重复的序列不一样且不同物种间的端粒初始长度差异很大。

端粒就像一顶帽子一样对染色体起到保护作用,主要功能被认为涉及防止染色体的降解,端-端融合、重排和染色体丢失,可以确保染色体的完整性。

如果染色体的末端受损,染色体可以发生粘连,引起遗传物质的错排和重排。

除了维持染色体的完整性以外,还涉及细胞的寿命、衰老和死亡等。

端粒结构虽然可以有效的保证线性染色体末端的传代稳定性,却不能阻止DNA的缩短。

随着每一次的细胞分裂,染色体都要丢失一部分的端粒序列,这种缩短的端粒不能被细胞自身的检验系统识别。

当缩短到一个临界长度,即端粒限制性片段的长度时,就很有可能激活细胞自身的检验系统,细胞发出阻止进一步分裂的信号,是染色体不再复制,分裂终止,细胞继而开始衰老。

二、端粒长度与肿瘤研究表明,端粒的缩短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

当端粒缩短到临界长度时,可引起染色体与基因组的不稳定,从而诱发肿瘤的形成。

相反,由于端粒的缩短,又可启动DNA损伤信号,引起细胞衰老,进而抑制肿瘤的发生。

肿瘤形成时以端粒序列缩短为主要特征。

研究表明,在基因突变和肿瘤形成时,端粒可能表现出缺失、融合和序列缩短等异常,造成遗传物质的不稳,使细胞无限增殖,并导致肿瘤发生。

三、端粒酶与肿瘤线性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中,滞后链的复制是在5’端的RNA引物引导下,以冈崎片段的形式合成的。

复制完成后,最早出现起始端的RNA引物被降解,势必会在5’端留下一段与引物长度相当的缺口。

这样就会形成3’悬挂而5’隐缩的不稳定粘末端。

然而在肿瘤细胞中则存在着特殊的端粒酶,端粒酶是一种核糖蛋白复合体,由RNA 单链和结合的蛋白成分共同构成,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的DNA重复序列,以补偿因“末端复制问题”而致的端粒片段的丢失,为一种逆转录酶。

细胞永生化指体外培养细胞自发或受外界因素影响从增殖衰老危机中逃离,从而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过程。

细胞永生化是肿瘤细胞的重要特征之一。

由于“末端复制问题”的存在,细胞不会容易的产生永生化,细胞要获得“永生”,必须要经过两个限制点的约束,即M 1期和M 2期。

随着细胞的不断分裂增殖,端粒程序进行性缩短,当缩短至一定程度时,细胞周期检查点发出周期停止信号,细胞生长被阻止在死亡1期,接着又在某些因子的作用下,如病毒蛋白、癌基因、负性抑癌基因等,细胞越过死亡1期继续分裂增殖,端粒程序继续缩短,这时由于染色体末端失去“帽子”结构而失于稳定,有双着丝粒形成,细胞进入死亡2期,此时端粒酶被一些因子激活,使其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维持端粒长度,恢复染色体的稳定结构,从而使极少数的细胞越过M 2期,使细胞无限增殖下去,进入永生化状态,进而产生肿瘤。

四、端粒结合蛋白与肿瘤近年来,人端粒结合蛋白与肿瘤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有些人类肿瘤细胞系岁有端粒酶活性,但仍不能阻止端粒的缩短,提示除端粒酶之外,还存在其他维护肿瘤细胞端粒结构和功能的机制。

有研究表明,人端粒结合蛋白TRF1、TRF2和Tin2在肿瘤是表达升高的,特别是TRF2 ,它在肿瘤的表达情况已有不少的报道。

在肺癌、膀胱癌和淋巴瘤等许多不同的人类恶性肿瘤TRF2表达是升高的,但在乳腺癌和白血病的表达则有不同的报道。

TRF2被认为涉及DNA修复,它的高表达对肿瘤细胞生长和耐药有一定影响。

五、端粒与肿瘤治疗由于成人体细胞无端粒酶活性,而在85%~90%的恶性肿瘤存在有端粒酶活性,因此将端粒酶作为肿瘤诊断的标记物和治疗靶点是合适的。

目前,针对端粒酶治疗肿瘤方法包括直接靶向端粒酶成分、端粒和端粒酶调节机制等1.基因治疗(1)反义基因治疗主要是以hTERT作为靶点的反义基因治疗(2)自杀基因治疗将自杀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可将无毒药物前体在肿瘤细胞内代谢为毒性产物,进而杀伤肿瘤细胞。

2.以hTERT为基础的免疫治疗由于正常体细胞内不表达hTERT,因此可将其作为识别靶点进而杀伤肿瘤细胞3.小分子寡核苷酸治疗作为一种端粒酶抑制剂,如BIBRI532等。

4.以鸟嘌呤四链体为靶点的治疗由于端粒富含鸟嘌呤,因此很容易形成鸟嘌呤四链体。

又鸟嘌呤四链体能抑制端粒酶活性和端粒的延长。

所以,用一些促进和保护鸟嘌呤四链体的药物可用于抑制肿瘤。

如吖啶类化合物BRACO-19.六、个人观点与问题观点,和端粒酶有着类似作用的端粒结合蛋白,尤其是TRF2在很多的肿瘤细胞当中的表达都有明显的升高现象,并且其高表达对肿瘤细胞生长和耐药有一定影响,因此我想新型药物的问世可以更多向端粒结合蛋白靠拢,或许会比以端粒酶为靶向的新药更有意义。

1.通过查阅一些文献得知在,在人胚胎时期很多组织都可检测到端粒酶活性,且成人体中中也有着端粒酶活性很高的正常细胞,如生殖细胞等那么这些细胞存在什么样的机制来控制细胞的恶化?2.控制端粒酶表达的基因很大程度上引起了恶性肿瘤,虽然细胞永生与恶性肿瘤并不能完全等同但是却常常是细胞恶性转化过程的第一步,那么细胞永生与恶性肿瘤之间有什么样的相互联系?参考文献:《cells》《肿瘤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端粒》《肿瘤生物治疗学》《Telomerase antagonist imetelstat inhibits esophageal cancer cell growth andincreases radiation-induced DNA breaks.》《Genistein induces growth arrest and suppresses telomerase activity in brain tumor cells.》《G-quadruplexes: targets and tools in anticancer drug desig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