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版】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选修性必修第三册 5.4核裂变与核聚变_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裂变与核聚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核裂变的概念,知道重核裂变中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2.知道什么是链式反应。
3.了解核聚变的特点及其条件。
4.了解可控热核反应及其研究和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核子平均质量与原子序数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应用教学图像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激情,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2.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和平利用核能及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3.确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变化过程必然遵循能量守恒的观点。【教学重点】
1.重核裂变的核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核聚变的特点和条件。
【教学难点】
核聚变的特点和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新课导入
教师:大家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于1945年8月6日、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上空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刹那间,这两座曾经十分美丽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大家还知道目前世界上有少数国家建成了许多核电站,我国也相继建成了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等。我想,现在大家一定想知道原子弹爆炸及核发电的原理,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裂变,通过学习,大家就会对上述问题有初步的了解。
播放视频,展示原子弹爆炸的过程及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惨景的片段。
学生:观看原子弹爆炸的过程,并形成裂变能放出巨大能量的初步认识。
点评:激发起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为下一步进行教学活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新课教学
(一)核裂变的发现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粒子轰击铝片首次制造出人工放射性同位素。费米得知后,想到用中子作为入射粒子比??粒子有效得多。
费米与其合作者使用中子按照周期表的顺序依次轰击各种元素,辐照了有68种元素,其中47种产生新的放射性产物。
费米用中子轰击当时最重的元素238U,得到一种半衰期为13分钟的一种放射性产物。经过分析发现不属于从铅到铀之间的重元素。1934年5月,费米以《原子序数高于92的元素可能生成》为题,报道可能产生超铀元素(费米的解释是错误的,实际上是核裂变现象)。
“13分钟的放射性与很多重元素等同的否定证据,提示了这样的可能性:元素的原子序数也许大于92。如果它是93号元素,它应在化学上与锰及铼类似。”
德国女化学家诺达克(F.Noddack)针对费米的发现在1934年9月发表《论第93号元素》,认为费米等人采用“排除其他可能性的方法”来证明第93号元素的存在是“决非成功的”,并设想一种“全新的核反应”图像:
“可以想象,当重核被中子轰击时,该核可能分裂成几大块,这些裂片无疑将是已知元素的同位素,而不是被辐照元素的近邻。”
然而,诺达克的论文没有得到重视。
费米认为:石蜡或水中的质子与中子的质量相近,放射源发射的中子与质子碰撞后,速度大大减慢。中子速度低,被原子核俘获的机会增大,核反应概率增大,发射性的生成大大增加。
慢中子作用的发现,大大增强了中子轰击的效果,对重核裂变的发现提供了重要前提。
1.核裂变
提问:核裂变的特点是什么?
让学生阅读课本核裂变部分内容,分小组讨论。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
学生回答: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的反应,称为裂变。
教师总结: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释放出核能的反应,称为裂变。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核裂变都能放出核能?
让学生阅读有关核子平均质量有补充材料。分小组讨论。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
学生回答:只有核子平均质量减小的核反应才能放出核能。
点评: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式学习的能力。
知识总结:不是所有的核反应都能放出核能,有的核反应,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反应前的质量大,这样的核反应不放出能量,反而在反应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能量。只有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能放出大量的能量。
点评:个人及小组的竞争,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2.铀核的裂变
铀核的裂变的一种典型反应。
提问:铀核的裂变的产物是多样的,最典型的一种核反应方程式是什么样的? 让学生阅读课本核裂变部分内容,分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
学生回答:U 92235+n 01→Ba 56144+Kr 3689+3n 01。
裂变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上述裂变中,裂变后的总质量小于裂变前的总质量,质量亏损:∆m =0.3578×10−27kg 。
释放出的能量为:∆E =∆mc 2=201MeV 。
1kg 铀235全部裂变时放出的能量就相当于2800t 标准煤完全燃烧时释放的化学能!
3.链式反应
提问:链式反应是怎样进行的?
学生回答:这种由重核裂变产生的中子使裂变反应一代接一代继续下去的过程,叫做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点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基本正确即可。
(1)临界体积(临界质量):
提问:什么是临界体积(临界质量)?
学生回答:通常把裂变物质能够发生链式反应的最小体积叫做它的临界体积,相应的质量叫做临界质量。
裂变质量亏损:∆m =0.3578×10−27kg 。
知识总结:由重核裂变产生的中子使裂变反应一代接一代继续下去的过程,叫做核裂变的链式反应。裂变物质能够发生链式反应的最小体积叫做它的临界体积。铀核裂变的产物不同,释放的能量也不同。
(2)发生链式反应的条件:铀块的质量大于临界质量,或者铀块的体积大于临界体积。
4.教师简单介绍原子弹:
原子弹是利用重核裂变的链式反应制成的,在极短时间内能够释放大量核能,发生猛烈爆炸。
试验中产生了上千万度的高温和数百亿个大气压,致使一座30米高的铁塔被熔化为气体,并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弹坑。在半径为400米的范围内,沙石被熔化成了黄绿色的玻璃状物质,半径为1600米的范围内,所有的动物全部死亡。
“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在核爆观测站里感到十分震惊,他想起了印度一首古诗:“漫天奇光异彩,有如圣灵逞威,只有一千个太阳,才能与其争辉。我是死神,我是世界的毁灭者。”
美国原子弹突袭广岛和长崎造成了巨大的毁伤。在长崎投掷的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状云团,爆炸产生的气流、烟尘直冲云天,高达12英里多。广岛市区80%的建筑化为灰烬,64000人丧生,72000人受伤,伤亡总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53%,长崎市60%的建筑物被摧毁,伤亡86000人,占全市37%。
展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蘑菇云发展图。
5.核袭击的防护
(1)核爆炸瞬时效应防护
①利用工事进行掩蔽。
②在开阔地面上的人员,发现核爆闪光时,立即背向爆心卧倒,可减轻伤害。
(2)放射性沾染防护
①避开在沾染区或高照射量率的地区行动。
②及时穿戴个人防护器材,防止人体受沾染。
③人员通过沾染区时尽量乘坐车辆,在沾染区作业时要尽量缩短时间。
④进入沾染区执行任务的人员,可服用抗辐射药,减少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的存留。
(二)反应堆与核电站
提问:核反应堆各组成部分在核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让学生阅读课本核电站部分内容,分小组讨论。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