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医辨治接崩慢性胃炎经验浅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傣医辨治接崩慢性胃炎经验浅析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傣医称为“接崩”,傣医治疗该病有一定的优势,临床从火塔过盛型、火塔不足型、水塔过盛型、风塔不足型、食伤土型5个方面进行辨证治疗,效果颇佳。

标签:傣医;辨证论治;慢性胃炎

接崩相當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且症状的轻度与胃粘膜的病变程度并不一致,大多数患者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恶心等[1]。傣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饮食失宜,四塔失调,损伤土塔1.1.1 临床表现胃脘灼热疼痛,消谷善饥,恶心呕吐,胃中嘈杂,欲食不佳,形瘦体弱,伴口苦咽干,喜食冷饮,大便硬结难下,小便短黄。舌苔黄燥而干,脉行快。

1.1.2 傣医辨证分析本病的发生主要是因平素喜食香燥味厚之品,积热于内,导致体内四塔功能失调,塔菲 1.

2.1 临床表现胃脘冷痛,得热痛减,遇寒加剧,恶心欲吐,饮食不佳,伴口泛清水,口不渴,大便稀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厚腻,脉行慢。

1.2.2 傣医辨证分析本病的发生是因平素喜食酸冷质硬之品或外感帕雅拢嘎1.3.1 临床表现胃脘满闷疼痛不适,嘈杂泛酸,身体困重,面色晄白,重者可出现浮肿,饮食不佳,伴口泛清水,大便粘腻,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而滑,脉滑。

1.3.2 傣医辨证分析本病的发生是因平素水塔偏盛,加之饮食不节,导致体内四塔功能失调,水塔过盛,水困脾土,阻碍风气运行,水谷运化失利而致。

1.3.3 治则利水化滞,补土健胃,理气止痛。

1.3.4 临床常用方药罕好喃1.4.1 临床表现胃脘隐隐作痛,胀闷不适,空腹痛剧,饥不欲食,恶心欲吐。伴少气懒言,饮食不佳,口干苦,大便粘腻。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黄。脉行弱。

1.4.2 傣医辨证分析本病主要因平素体弱或先天禀受不足,塔拢1.5.1 临床表现暴饮暴食后,胃脘撑胀疼痛,胀满不化,疼痛拒按,食后痛甚,嗳腐吞酸,或呕吐不化之物,味腐臭,吐后痛减。伴口淡无味,便出未化之浊,小便黄。舌苔淡,苔白厚腻,脉行深而慢。

1.5.2 傣医辨证分析本病的发生是因平饮食不节,过饥过饱,加之暴饮暴食后导致体内四塔功能失调,土塔受损,脾土运化水谷功能不足,食谷不化而致。

1.5.3 治则补土健胃,消食化滞,理气止痛。

1.5.4 临床常用方药麻尖(肉豆蔻)10 g,嘎三比龙(大叶千斤拔)15 g,毫命(姜黄)10 g,补累(紫色姜)10 g,贺故(九翅豆蔻)10 g,嘿多吗(鸡矢藤)15 g,罕毫喃(水菖蒲)15 g,波丢勐(茴香豆蔻)15 g,闷滚(人字树)15 g。日1剂,水煎600 mL,分早中晚3次饭后温服。2 验案举隅

2.1 案例1 患者岩某,男,44岁。患者诉平素喜烟好酒,1年来反复出现胃脘灼热疼痛,疼痛无明显规律,进食香辣之品后加重,伴恶心呕吐,胃中嘈杂,口苦咽干,喜食冷饮,大便硬结难下,小便短黄。无发热、腹泻、呕血、黑便、便血等。曾多次治疗(具体不详),病情反复,今为求傣医治疗,今日来诊。查体:一般情况及精神稍差,形瘦體弱,舌苔黄燥而干,脉行快。查体:心肺无阳性体征,舟状腹,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肠鸣音正常。2017年10月20日我院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HP 阴性。西医诊断:慢性胃炎。傣医诊断为塔菲想接崩(火塔过盛型)。治疗以清热解毒,补土健胃,理气止呕为原则。予口服傣药汤剂:哈麻亚毫(掌叶榕根)15 g,故季马(大莲座蕨)15 g,嘿多吗(鸡矢藤)10 g,补累(紫色姜)10 g,毫命(姜黄)10 g,吻牧(苦藤)10 g,咪火哇(山大黄)10 g,百样解(竹叶兰)10 g,波波罕(山乌龟)10 g,闷滚(人字树)15 g。日1剂,水煎600 mL,分早中晚3次饭后温服,连服7 d,上述症状好转,继原方巩固治疗7 d,并嘱患者注意饮食,保持心情舒畅。3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按语:本病因患者平素喜好烟酒,积热于内,导致体内四塔功能失调,塔菲(火)过盛,加之调治不当,久治迁延不愈,热盛伤水损土,脾土运化水谷失常而致。治以清热解毒,补土健胃,理气止呕为主,治疗方药中掌叶榕根味苦,性寒,入土、风塔;大莲座蕨,味苦、涩,性凉,入土、水塔,紫色姜味臭,苦,性寒,入土塔;鸡矢藤味臭,苦,性凉,入土、水、风塔。其上四味药性均偏凉,又具补土健胃,行气消胀,理气止痛之功,凡火热偏盛损及脾土均可治之,为主药;苦藤味苦,性凉,入火、风、水塔;山大黄苦,寒,入火、水、风塔;竹叶兰味苦、微麻,性凉,入水塔,山乌龟味苦、微麻,入土、水、风塔,均具有清火解毒之功,清除人体之热毒邪气,助主药发挥补土健胃之功,为辅助药;姜黄味臭,苦、微辣,性偏热,入土、水、风塔,补土健胃的同时抑制以上诸药过寒,为抑制药;人字树味淡,性平,入风、火、水、土塔,具有调平四塔,补土健胃之力,助诸药具奏其效;全方合用,具有清热解毒,补土健胃,理气止呕之功。

2.2 案例2 患者玉某,女,38岁。患者诉2年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胃脘部疼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每逢冬春季节或进食生冷之品后疼痛加重,得热痛减,伴口泛清水,口不渴,恶心欲吐,饮食不佳,大便稀薄,小便正常。无发热、腹泻、呕血、黑便、便血等。曾在外院多次就诊(具体不详),病情反复,今为求傣医治疗来诊。查体:一般情况及精神可,舌质淡,苔白厚腻,脉行慢。心肺查体无阳性体征,腹平软,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肠鸣音正常。2017年12月3日我院胃镜检查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 阴性。西医诊断:慢性胃炎;傣医诊断:塔菲软接崩(火塔不足型慢性胃炎)。治疗以温中散寒,补土健胃,理气止痛为原则。予口服傣药汤剂:毫命(姜黄)15 g,麻娘(缩砂仁)

10 g,辛(姜)10 g,贺故(九翅豆蔻)15 g,贺哈(红豆蔻)15 g,贺嘎(傣草蔻)15 g,罗尖(丁香)10 g,波波罕(山乌龟)10 g,补累(紫色姜)10 g,闷滚(人字树)15 g。日1剂,水煎600 mL,分早中晚3次饭后温服,连服7 d。上述症状好转,继原方巩固治疗7 d,并嘱患者注意饮食,保持心情舒畅。3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按语:本病因患者平素体质偏寒,易感寒邪,导致体内四塔功能失调,加之平素饮食不节,喜食酸冷之品,寒邪抑火,火塔功能不足,调治不当,迁延不愈,寒至脏腑,损伤塔拎(土),使得土塔不能温化水谷而致。治以温中散寒,补土健胃,理气止痛为主。治疗方药中姜黄味苦、微辣,有臭气,性温,入水、土、风塔,能温中散寒,活血止痛,行气破瘀,凡气不和而致之病症均可治。缩砂仁味微辣,性温,入土、风塔,能补土健胃,理气止痛,行气消胀,二药为主药;姜、九翅豆蔻、红豆蔻、傣草寇、丁香助姜黄、缩砂仁发挥温胃行气止痛之力,为辅助药;山乌龟味苦、微麻,入土、水、风塔,具有清火解毒,除风止痛之功,抑制以上诸药之燥性,同时具有清泻胃中积热之功,为抑制药。人字树味淡,性平。入风、火、水、土塔,具有调平四塔,补土健胃之力,助诸药具奏其效;全方合用,具有温中散寒,补土健胃,理气止痛之功。

3 小结

傣医认为,崩(胃)在中盘,能容纳一切饮的、吃的和嚼的东西,似磨磨米,似锅煮饭,似土一样生化万物。崩(胃)属土塔,具有坚硬、固体的特性,能载万物,能生万物,是万物之本[3],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四塔、五蕴相对平衡将受到破坏,导致体内四塔功能失调而出现不足、过盛等状态,损及人体中盘脾土的功能时,亦会出现相应的病理表现,临床中常见的证型有火塔过盛型慢性胃炎、火塔不足型慢性胃炎、水塔过盛型慢性胃炎、风塔不足型慢性胃炎、食伤土型慢性胃炎,而各类证型在临床上既可单独存在,又可相互兼夹,而后者更为常见,多为寒、热、虚、实夹杂之表现,临床上需综合分析,灵活辨证施治。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饮食调理,调节心理健康,保持心情舒畅,使体内四塔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对本病的治疗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下册)[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861-1863.

[2]郑进,林艳芳,张超,等.傣医临床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2-54.

[3]郑进,林艳芳,张超.傣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