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读十二五规划纲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第一讲:以人为本是“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的核心
解读词: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报告摘要:规划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高举、三个以、两个促”。

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指导思想的目标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规划指导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科学社会价值观,是贯穿于规划指导思想每项具体内容的灵魂。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为民、利民、富民、福民、靠民的意识,对于科学地制定、自觉地实施规划,十分重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因为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人民民主,就不是社会主义;没有人民民主,就会葬送社会主义。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实现人民民主,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

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民主意识,就能够比较顺利地科学制定、实施和落实规划。

第二讲:规划目标是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关键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报告摘要:“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第三讲: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关键词: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报告摘要: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可从八方面解读:科学发展观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发展理念,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同时还应坚持以无数个个体为本位的发展理念,因为只有把发展落实到个人,发展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社会不是单一的经济运行过程,必须搞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我国经济社会的重点和主线,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重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在发展不平衡中努力做到相对平衡;可持续发展战略事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子孙后代的长久福祉,必须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统筹兼顾是我们党进行现代化建设一条根本方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解决动力问题。

实践证明,改革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理所当然地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组成部分。

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以上述内容的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第四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
关键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报告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是实现“三个转变”,这就清楚地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向。

规划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基本要求是抓好五项重点工作,实现“五个坚持”。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着力推进需求结构调整;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抢占未来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五讲:构建扩大内需特别是拉动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报告摘要:规划强调,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充分挖掘和释放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是促进经济、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

挖掘和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必须同时启动国内三种消费需求,收入型消费、信贷型消费和预期型消费;关注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处理好储蓄与消费的关系,着力推动居民消费潜力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

同时,要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加强社保建设,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扩大社保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服务消费,积极推进消费升级;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第六讲: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解决好“三农”问题
报告摘要:“十二五”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任务有六项:1、发展现代农业。

继续大幅增加“三农”投入,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必须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必须严格保护耕地和建设高产农田;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必须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逐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益。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

4、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制度建设,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把开发式扶贫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结合起来,尽快解决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人口问题。

6、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农村要素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其他方面的各项改革。

第七讲: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关键词:推进农业现代化
报告摘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总的指导思想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形成城乡互相促进的格局。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三农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其途径为抓好粮食生产,巩固社会主义大厦基础;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作用;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

第八讲:努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关键词: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报告摘要: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要求我们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要努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科学合理的格局。

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是我国经济面临外部恶劣环境下的自救之举,也是在新时代我国经济寻求发展空间的转变之举。

二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努力抢占全球经济科技制高点。

我们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我国转向自主创新求发展阶段。

一些新兴产业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了产业化突破的“临界点”。

我们的任务是抓住机遇、有所作为,尽快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

四是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总的目标是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九讲:把推进城镇化作为重大任务积极稳妥对待
关键词: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报告摘要: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我们应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工业点一般对应于小城镇,工业区对应于中小城市,工业枢纽对应于中心城市,工业地区对应于大都市区,工业地带对应于巨大城市带。

推进我国城市化必须遵循效率原则、经济发展原则、布局合理原则、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要明确,解决好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相关问题。

城镇化建设需要城市要支持农村的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推进城镇化,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机会;城市要创造农民工可能成为市民的制度环境;城市作为经济的发展极和增长点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第十讲:建设“两型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报告摘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两型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建设“两型社会”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做好“节能减排”和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工作;将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目标和措施落实到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各个方
面,从规划源头上做好“两型社会”的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化经济,树立从经济源头和全过程保护环境的思想,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体系。

第十一讲:加快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关键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报告摘要:“十二五”期间,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着力推进自主创新,攻占科技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

围绕民众关注点,应该坚持创新导向、坚持需求牵引、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跨越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更多依靠科技创新推动。

在“十二五”期间,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技工作有九个方面的重点:加快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做好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前瞻部署,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着力发展民生科技,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学技术普及,进一步扩大和深化科技对外开放。

第十二讲: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
关键词: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报告摘要: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五个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做到“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就业的确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大事,必须紧抓不放,不能有丝毫松懈。

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发展经济,通过扩大经济规模来扩大就业容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

政府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断深化就业体制改革。

要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

要不断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持续加大就业的公共投入,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要建设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促进平等就业;要不断加强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

第十三讲: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关键词: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报告摘要:“十二五”规划将收入分配改革提到了重要地位,指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提高财产收入和劳动收入的比重,增加财产性收入。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仅要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而且要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将调节收入分配、解决民生问题更加突出地提了出来,这正是形势所需,顺乎民意,可谓“下了一场及时雨”,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

应该尽快制定我国收入分配的宏伟目标,促进劳动就业,改革工资制度,改革财税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金融、房地产市场和物价的监管,惩治腐败,发展我国的慈善捐赠事业。

第十四讲: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
关键词:加快医疗卫生改革
报告摘要:“十二五”期间,要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

这就要确立“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主要突出两点:一是“人
人”,二是“基本”。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应使之覆盖全体城乡居民,必须广覆盖,应享尽享。

这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建好基层医疗机构,减轻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

人人享有的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行的是基本药物制度,不可能“包治百病”,覆盖只能做到低水平。

这个低水平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统筹兼顾、尽力而为。

要把加强基层作为重点,“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探索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特别是要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和积极性,“加强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以满足需求。

按照共建共享原则,全民要树立科学的保健意识。

第十五讲: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关键词: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报告摘要:“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的重点:一是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

既要全面,又要务实。

“全面”就是既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不能忽视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要使之相互促进。

“务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二是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创新的事业。

我们所面临的国内外处境要求我们必须倡导和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

三是为促进文化的大发展,达到大繁荣,要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行“两手抓”的发展方针。

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文化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着力在服务群众、务求实效上下工夫,把教育群众与服务群众结合起来,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好事实事,不断开创文化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第十六讲:第三次转型时期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
关键词:加快改革攻坚步伐
报告摘要:“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实现新的经济转型时期,即第三次转型时期。

转型的主要标志,是经济发展方式在主导地位上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同时也包含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中由存滞于粗放发展中的经济体制向适应于集约发展的经济体制转型。

只有实现这一战略变革和创新,才能为转换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动力。

因此,在实践中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新阶段转型。

更有力地推进各个经济发展主体成为高质量、高效益运用资源的市场主体;更有效地使市场机制能充分发挥高质量、高效益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深刻地改变妨碍高质量、高效益配置资源的分配体制和机制;更有效地使宏观调控发挥高质量、高效益的作用。

第十七讲:更加主动、积极地实施开放战略
关键词: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报告摘要:“十二五”时期,需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转型升级进出口主体结构。

要加快培养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中心的竞争力优势,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

推进市场多元化,在巩固和拓展传统市场的同时,支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使其成为拓展外需的重要支撑。

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对外服务贸易。

利用外资要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要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同时要借鉴外国经验,促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

要有序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要积极鼓励和推动经济实力强、
资本雄厚的大型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和投资,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资源配置和价值链组合,力争形成若干具有市场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改革,参与推动完善多边贸易体系,加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深化同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务合作。

第十八讲: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目标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报告摘要:实现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关键在于我们党。

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一、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主线,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解决好当前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确立正确的政绩观。

科学发展就是按客观规律指导发展。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进发展,就是正确的政绩观。

全党必须加强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践行党的宗旨,保持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

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凝聚党心民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