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论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作文论据分析典例
包容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释然。

蔺相如因功受官,地位高于廉颇。

而面对廉颇的羞辱,他“引车避匿”,“不与之争列”。

正是因为蔺相如的退一步,才有了“将相和”这一千古佳话;正因为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包容之心,才有了赵国的和平与安定。

试想,魏公子不甘以富贵下贫贱,他会得到侯生的帮助,最终破秦救赵么?如果李世民对魏征的逆耳忠言龙颜大怒,会有“贞观之治”的辉煌么?如果蔺相如选择与
浅论议论文中事实论据的使用
所谓议论文就是议事论理之文。

议事指的是对事情、事物或者现象发表议论,而论理则是指针对某一理论、思想或者观点等发表评论。

这就是说,议论文当中必须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即论点。

要有充分而准确的材料,即论据。

可以说没有材料,或材料不充分,观点就缺乏支撑,议论就显得空洞乏力;同样,材料不准确,或事实不真实,观点就不能令人信服。

因此,议论文的文章当中论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写议论文有一定的基础:基本上能把握审题的规律;文章结构比较完整;在说理的过程中,理论论证的能力较强,但事实论据的选择和运用都存在以下比较明显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文章整体的论证效果。

1、选用的事实论据不符合中心观点
2、事实论据的引述过长
在作文当中,一些学生分不清记叙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文中的记叙有怎样实质性的区别,一味地追求叙事生动,写人详细。

便将记叙文中的写人叙事全盘吸收,把论据叙述得情趣横生、文采飞扬。

虽然,让读者过了一把欣赏美文的瘾。

可是,其做法却已违背了议论文的写作规律,使作文变的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在叙述论据时理不清哪些地方对论证论点有利还是无利,不懂得删掉和论点无关的细节,自然也不会写出高质量的议论文。

3、事实论据的使用不能做到“画龙点睛”(点明主旨)
4、没有注重事实论据的排列方式的优化组合
一、事实论据的叙述
在学生的写作实践当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论点和论据都有了,却不知道怎样用语言去组织材料、叙述材料。

有的学生为图省力,三言两语,一笔带过。

仔细一读却发现所写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或者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就是严重脱离。

有的学生则是洋洋洒洒几百字,从事例的起因,一直到事例的结束都“搬”了进去。

读其文,不禁会想,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待稍加分析,便发现论据和论点之间关系已经模糊,作文已是严重跑题。

据统计显示,在学生议论文的作文当中,存在上述现象的学生占40%—50%。

可见,不会正确叙述论据已成为制约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一大障碍,已成为学生写作当中的“拦路虎”。

一、列举事例应注意符合认知习惯和思维逻辑,或以时空为序,古今中外;或以贡献的大小或知名度的大小为序;或以不同的类别为序。

例如:(《独自面对》片断)
(原文)一个孩子只有独自面对生活的磨练与苦难的考验,才能变得坚强与成熟;一株幼苗只有独自面对暴风雨的洗礼,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滴溪水只有独自面对旅途的艰辛与身边的诱惑,才能最终汇入大海。

(修改)一株幼苗只有独自面对暴风雨的洗礼,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滴溪水只有独自面对旅途的艰辛与身边的诱惑,才能最终汇入大海;一个孩子只有独自面对生活的磨练与苦难的考验,才能变得坚强与成熟。

原文的事例叙述逻辑顺序混乱,将其修改为从自然到人的叙述顺序更符合思维习惯。

二、叙述论据应针对能证明论点的要素作概括的叙述,舍弃其他与论点无关的细节部分。

议论文写作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分清记叙在议论文与记叙文中的实质区别。

一味地追求叙事生动,写人详细,把论据叙述得情趣横生、文采飞扬,违背了议论文的写作规律,使文体特征模糊。

例如:(《失败乃成功之母》片断)
(原文)
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四年里,诺贝尔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是,他毫不气馁。

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信念,一定要发明“炸药”,减轻工人们繁重的负担。

最后一次实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延燃的导火线,一声巨响,“炸药”产生了巨大的威力,在旁边的人们不禁惊叫:“诺贝尔完了!”然而,正当人们为失去一位伟大的化学家而悲痛的时候,诺贝尔神奇般从浓烟中跳出来,他面孔乌黑,身上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就这样,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从那时起,大大减轻了挖土工人的劳动强度。

(修改)化学家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四年里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地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

但他毫不气馁,不断更换原料,改进方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发明的威力巨大的炸药。

二、事实论据的分析
三、事实论据的组合
(一)正反组合。

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有比较才有鉴别。

使用正反对照、纵横比较的事实论据,可以以“反”衬“正”或以“正”衬“反”,相反相成,对比强烈,把是非、真伪、曲直、对错分辨得更清楚,所论证的道理更充分。

①先正后反
自我的认识与他人的期望常常是不尽一致的。

我能听见雀喧鸠闹的清宫中纳兰性德的“羡煞红尘里客,一味醉生梦死”的郁郁低吟,我能嗅到杂草丛生的小道旁阮籍用热泪温开的浓浓酒香,我还能看到月栖高梧的幽林中八大山人“觅一个自在墙头”的洒脱墨迹。

…………
那么,勉强自我的选择来换取别人期望目光,结局会是怎样?
李太白本应策马扬鞭而来,将中亚草原上孕育的一腔豪情注入盛唐的月光,横扫浮世风月。

可这位超凡脱俗的诗仙却为君主歌舞升平期望而折节赋诗,酿就青莲上抺不去的污点。

郭沬若本应是神女峰上那一抺洒脱行吟的流云,成为新中国诗坛上的傲人的坐标。

可他却因别人出自政治因素的期望而迷失在权力与诗情的旋涡之中,令人扼腕长叹。

顾城本应成为一双在暗夜中执着探寻的黑眼睛,本应是一支在墙上勾画窗棂的五彩笔。

可他却在妻子与情人的期望的拉扯下成了碎片,散落在激流,被鲜血浸红的土地上。

——2004年高考重庆考生的《寻找栖身之地》
②先反后正
语言对沟通有重要影响。

英国有一款小轿车,车型新颖,马力强劲,其性价比十分优越。

然而,这款车在德国却打不开销路。

英国汽车公司总部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派人到德国调查。

原来这款车的英文名字被翻译成德文后叫“粪便”,难怪没人问津了。

由此可见,语言对沟通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语言沟通成功,我们办事就容易多了。

百事可乐公司产品“7UP”直译成中文就是“七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七上八下”,怪怪的。

翻译人员别出心裁,叫它为“七喜”,取“起”的谐音,“起”不就是“上”吗?可这么一改,“七喜”便被广大中国人民接受,销量大增。

——2004年高考广东考生的《沟通,勿轻语言》
③正反混排:
猛然间,一切在眼前消失。

历史的鸿图尽显其苍凉遒劲,今人却只将其挂于墙上;历史的书肆尽显其豪情壮志,今人却只将立于书架;历史的壮士以其特有的低哑的喉咙吟唱古今,今人却只将置于CD机……历史犹如过眼云烟,一切的素养等于故事,听听而已。

今人依旧花天酒地,中饱私囊,挥霍成风,贿赂成气。

——2004年高考浙江考生《上帝的账单》
(二)、剪辑组合:
剪辑组合法,就是将所举的众多事实进行高度的概括、综合、浓缩,随之剪辑成一个个“小单元”,再利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把它们串起来,以达到论证论点的作用。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浓缩名人事迹:站在历史的河畔,漫瞅那一道道鸿梁,翻阅素养的楷模: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而不悔;霸王泪洒江东岸,一瞬成鬼雄;虞姬心随项王去,化作矛尖花;张骞扶着驼铃走,一心向天山;卫将军旌旗飞舞,奔向大沙漠;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能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与采菊;唐太宗载舟为民,创贞观之治;南唐后主伴寂寥,佳作不间断;康熙帝英明神武,亘古永铭记……回眸历史沧桑,掩卷长思,荡气回肠。

三分啸成剑气,无处不散发着素养的光芒。

②借助古诗名句:想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顔”的胸襟,还有那“曾经秋肃临天下,也遣春温上笔端”壮举,还有那“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作为……不要将眼光局限在个人的哀痛上,去拓展视野,放宽胸怀,你会感到处在这个季节的神圣。

——黑龙江考生《秋之韵》
③串连时空画面:“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明智的渭河水啊,早早就弹起了秦亡的前奏。

一统天下的功高盖世终究湮没在渭河东去的流水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悲壮的旋律,让我们仿佛又觉置身于当年那浓烟滚滚,旌旗纷飞,杀声震天的壮丽场面中。

是可歌可泣的历史,赋予了水无尽的雄浑;是水,演绎了一曲曲英雄颂歌。

南北朝久远的笛韵笙歌都消散退去了,只有秦淮河水依旧汩汩流淌着四朝的繁华。

但一声声的丧国之钟却永远打破了秦淮河晓风残月的美景。

只留下一丝惆怅,供后人去凭悼,去哀念。

“尽道隋亡为此河”京杭运河早早地就敲出了隋朝的末音。

“水殿龙舟事”结束了这个短命的王朝。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一声炮响,滚滚的珠江也要为汹涌的铁骑让道,中国的河流开始流淌出悲哀的泪水。

有人说,三四十年代,中国河流流淌的是血水,是泪水,殷红的鲜血染红了大江,却也渲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

曾几何时,一个主题为“环境污染”的民谣在河南一带流传开来“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工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却也玷污了河水原本澄澈的面容,掩盖了它的丽姿。

——2004年高考江苏考生《水,流过历史》
(三)层次组合:
如,为了他人的尊严,鲍叔牙包容管仲的“劣行”,发现他独有的才能,成就管仲人生的辉煌,也成就了自己德行的光辉。

为了种族的自由,马丁路德金包容着敌人的攻击与迫害,改变了百万黑奴的命运!为了国家的繁荣,蔺相如包容廉颇的误解和挑衅,成就将相之和的美谈!(《包容》)
用排比列出鲍叔牙、马丁路德金、蔺相如三个事例,从个人、种族、国家三个层次具体阐释包容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