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湖文化的内在优势与研究定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马湖文化的内在优势与研究定位

吕云祥

“江山亦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如果说,本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因了苏轼等历代文豪的悉心扶持,更加丽比西子,美若天堂;那么,浙江上虞的“红树青山白马湖”,由于五四文化名人的竞相推助,才使湖山增色,风物生辉,掀起层层文化波澜,称之为白马湖文化。探究白马湖文化,应把握其内在优势和研究定位。

一、白马湖文化的内在优势

白马湖文化的内在优势,概括地说是“三因”,即因史而辉、因景而名、因人而胜。

(一)马湖文化因史而辉

我们说上虞概况时,言必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句话看似笼笼统统,老生常谈,其实很有道理。凡是历史悠久的地方,文化必然辉煌、灿烂;换言之,历史越悠久,文化就越辉煌、越灿烂。而辉煌的历史,本身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

白马湖的历史,可上溯到远古时代。1973年发现的距白马湖仅10余公里属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后旺文化遗址,说明包括白马湖地域在内的这一带早在l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了。至于白马湖的形成,相传也有四千年的历史。据传此湖原名渔浦湖,4000

多年前,虞舜避丹朱到上虞时曾在此打渔。而白马湖的得名,至少在南北朝,甚至在汉朝或晋朝时期,其历史也有一二千年了。南北朝时的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载:“白马潭,潭之深无底,传云创湖之始边塘屡崩,百姓以白马祭之,因以名水。或谓故县令周鹏举出守雁门,志务幽闲,思上虞景物之胜,乘白马泛铁舟,全家溺于此,时人以为地仙。”郦道元的《水经注》,是注释现已失传的《水经》的,而《水经》成书更早,《隋书》载:“水经,三卷,晋郭璞撰。”清学者胡渭认为创自东汉,而由魏晋人续成。清学者全祖望认为成于东汉初,戴震等认为大约是三国时的著作。虽然众说纷纭,但说明白马湖自汉至魏晋南北朝已有其名,甚至芳名远播,极其辉煌。

有史籍资料的记载,有历史典故的衬托,白马湖的文化色彩应该是“因史而辉”了。

(二)白马湖文化因景而名

白马湖,三面环山,水源丰富,幽静恬适,景色宜人。那200余亩湖水在群山环抱之中弯弯曲曲,形似白马。漫步湖畔,会令人想起南宋状元王十朋“十里青山荫碧湖,湖边风物画难如”的佳句来。

白马湖风景的特点为静、清、碧、纯四字。

先说白马湖风景的静——

“我爱春晖,我也爱白马湖……湖光山色,令人神往。白马湖像一匹驯顺的白马,在青山脚下漫步。平静如镜的湖面,清澈见底的湖水,垂柳拂面的湖堤,湖畔一片别具一格的建筑群……仰山楼、一字楼、西雨楼……一个个幽雅动听的名字,永远和湖光山色嵌在我的心底。”这是胡德华在《永远的怀念》中描写的“静”。

次说白马湖风景的清——

“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如你所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沿铁路的水,再没有比这里清的……遇到旱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一清如故。”这是朱自清《白马湖》中描写的“清”。

三说白马湖风景的碧——

“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吞的是青的,吐的是绿的,那软软的绿呀,绿的是一片,绿的却不安于一片;它无端的皱起来了……界出无数片的绿。”这是朱自清《春晖的一月》中描写的“碧”。

四说白马湖风景的纯——

“在湖上的长堤上踏月散步,听见晚风轻拂着湖边的桐树林,听见湖水节拍分明地拍打着石岸,也听见柳荫下小船里的情人的切切絮语……和西湖相比,白马湖确是纯朴幽静得多了。”这是马蓝《白马湖之恋》中描写的“纯”。

正如经亨颐《白马湖新绿》诗云:“春光迎得同心友,大好湖山诗画缘”,湖山有幸,曾迎来了诸多名流雅士筑舍居住,长松山房、小杨柳屋、晚晴山房、蓼花居、平屋……这蕴含了多少诗情画意的名人居室与白马湖那自然清新的山容水意相映成趣,使白马湖文化“因景而名”。

(三)白马湖文化因人而胜

二十年代初,著名教育家经亨颐有感于白马湖是块读书治学的好地方,求得富商陈春澜的资助,在湖畔创办了举世闻名的春晖中学,一时间,这里名家荟萃,雅士云集,他们执教为文,授业解惑,吟诗作画,为秀丽的白马湖增添了一道人文景观。

居住在长松山房的经亨颐是春晖的创始人,名声如雷贯耳自不必说,连毛泽东也对其有很高的评价,说他是国民党的左派。

居住在平屋的夏丏尊是春晖的第一批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教育、文学都有独到建树,他在平屋中所译的《爱的教育》连出30余版还盛销不衰;散文集《平屋杂文》影响深远。

居住在小杨柳屋的丰子恺,是现代著名文学艺术家,教育之余在小杨柳屋从事艺术创作,开中国漫画艺术之先河。

居住在平屋隔壁的国文教师朱自清,是一位有骨气的现代著名散文家,他在白马湖畔创作了许多优美散文,“朱自清”三字几可作为中国散文的代名词。

其他如刘叔琴、匡互生、朱光潜、刘薰宇、王任叔、方光焘、张同光等,也都是治学各有所长,授教独树一帜。

主雅客来勤,白马湖春晖园的“主人”们如此高雅,引得当时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前来观光考察、筑屋小住、传道解惑,何香凝、李叔同、蔡元培、黄炎培、张闻天、胡愈之、郭沫若、叶圣陶、陈望道、刘大白、杨之华、俞平伯、吴觉农、蒋梦麟、于右任、吴稚晖等都慕名向往,纷至沓来。何香凝的“蓼花居”旧址至今似乎还散发着艺术的芬芳,弘一大师李叔同的“晚晴山房”如今仿佛还飘缈着禅学氛围……名人效应使白马湖文化产生了“因人而胜”的美妙效果。

二、白马湖文化的研究定位

我们把握了白马湖文化的内在优势,才可以凭借和围绕这种内在文化优势,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怎样研究,应有一个大致定位,我以为主要应定位在以下三方面:(一)白马湖文化的历史发掘

对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分析和研究,都离不开它的历史演绎。白马湖文化也一样,它的形成也不是偶然的,而有其历史的必然规律。所以我们研究白马湖文化,必须与考察历史、发掘历史相结合。

比如,白马湖的形成,究竟是什么朝代﹖与虞舜有什么密切联系﹖史传虞舜在此湖打渔,故原名渔浦湖。我以为,虞舜打渔,并非为得鱼,可能与商末周初的“姜太公渭水钓鱼”差不多,另有政治目的。或者他的“打渔”与当时的“治水”有关;名为“打渔”,目的是考察水利。这值得发掘。

又如,白马湖的得名,史传众说纷纭,是汉朝﹖三国﹖还是晋朝﹖还是南北朝﹖只有考证载有此湖大名的《水经》是何朝何代所著,才会明了。《水经》是一部记载主要水脉水系的书,由此可推测,白马湖一定为古代上虞的农业水利作过重要历史贡献,这值得研究。

再如,白马湖的出名,是承蒙五四文化名人的云集、荟萃,我们研究白马湖历史文化,必须把视点放在研究这些文化名人的历史轨迹上。

(二)白马湖文化的艺术呈现

春晖中学创办后的白马湖,其文化特点是以艺术形式呈现出来的。

学校名称出自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首先具有很强的文化艺术性。《游子吟》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诗很富艺术感染力,后谱曲作为春晖校歌。

白马湖名人吟咏白马湖的诗句同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万紫千红非所爱,爱他新绿满平阡。”经亨颐《白马湖新绿》

“湖居春暮雨蒙蒙,新绿在梅黄在松。”经亨颐《白马湖偶句》

“红树青山白马湖,雨丝烟缕两模糊。”柳亚子《题白马湖图》

“水秀山明趁晚风,良辰胜景一时同;岸头更有桃和柳,不让西湖三月中。”蔡舜甫《咏白马湖》

果收罗所有,如几乎可以编一本《白马湖诗抄》。

白马湖文化的艺术呈现真是多姿多彩。朱自清在白马湖畔所创作的散文作品早已脍炙人口;夏丏尊的文章被台学者奉为“白马湖”派;丰子恺的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成为中国漫画园中的第一花朵;经亨颐、何香凝等的书画艺术品堪称难得之精品……

而校园刊物——《春晖》等的创办,则为白马湖文化的艺术呈现提供了一块良好阵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