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香港流行音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香港流行音乐
第一节背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阵地开始由上海转移到咯香港。1949年以前,香港虽为英国殖民地,但是中国人可以自由来往。是年3月,随着中国大陆局势的变化,香港政府开始关闭了本来可以自由出入的香港大门,使内地的香港形成了隔离的局势。
在新中国成立的背景下,香港仔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具有相对较大的自由空间,同时内地又开始实行对流行歌曲的控制,于是流行音乐便南下来到了香港。
刘靖之教授著中国新音乐史论第三章‘五四时代’的新音乐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流行俗曲’在新中国,不但不再流行,而且,万难立足。于是‘流行俗曲’率众南下,作曲人.写词人,音乐人.歌星纷纷渡过深圳河来到香港。香港,在一夜之间取代了上海,成为国语时代的新根据地。
50年代以前,香港流行音乐基本是一潭死水,即使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些流行歌曲,也基本都是上海‘时代曲’的影子。市民的娱乐生活主要还是以粤剧为主,茶楼.酒馆均有粤剧清唱表演,用广东民乐队伴奏。40年代末,由于上海的局势不再适于流行音乐发展,流行音乐开始由上海来到香港,开始了它在香港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香港流行音乐的来源在文化上,受到英国的影响较大,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大陆移民从广东及岭南来到的香港,广东文化传统,尤其是再粤剧在香港的流行更加有力地说明了文化和广东文化一脉相承的关系。这些文化因素,都为香港流行音乐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从香港当代流行音乐的具体形态来看,他主要有国语歌曲.粤语歌曲和英文歌曲这三哥部分组成,而国语歌曲主要受到上海‘时代曲’影响,粤语歌曲受到广东粤曲和粤剧的影响,英文歌曲受到欧美流行歌曲的影响发展而来。
1 .时代曲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内地时局动荡,很多知识分子为了逃避战乱,纷纷来到香港,因而上海‘时代曲’便自然被带到了香港。
2.粤曲.粤剧
粤语歌曲自70年代以来,一直是香港流行音乐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他和国语歌曲.英文歌曲构成了香港流行歌曲的三大支柱。
粤曲是广东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50年代开始香港产生广泛影响。50年代,香港街头流传的很多歌曲都是根据粤曲曲牌创作而成。
3.欧美流行歌曲
50年代,香港的政治.经济逐渐与国际接轨,但是由于采用英文教学的教育背景,使其在文化上难以走出自己的道路,尤其是5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摇滚音乐的兴起对英国乐坛产生巨大冲击,这股潮流也自然地来到了英属殖民地----香港
60年代,披头士的成功使成功英国摇滚乐迅速崛起。于此同时,英国和美国流行歌曲同时对香港流行音乐产生强烈的挤压,国语时代曲.粤语时代曲逐渐受到年轻人的冷落,乐队潮流纷纷兴起。正是这股来自欧美的热性潮流,对后来香港流行歌曲以及香港的乐队潮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三节“时代曲”南迁香港(50年代)
1.“百代”及其他唱片公司
在50年代,“大长城”唱片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和“飞利浦”唱片公司,为“时代曲“成为在香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49年。大长城唱片公司在香港成立,在50年代初录制了大量的时代曲作品,尤其是在1920-1953年间,他的成绩由其显著。如(叹十声)(山东一把青)(小喇叭)等歌曲,
均是打长城公司淡期作品。
1952年,百代唱片公司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和大长城公司形成了激烈斗争,并迅速超越大长城唱片公司,成为香港时代曲的重要制作阵营。百代公司再次和上海时期的名歌星姚莉,张露,逸敏等人或者,在香港录制唱片。在创作方面,百代以李厚襄,姚敏为创作主力,同时也继续和留在上海的作曲家黎锦光,严折西或者,录制他们的创作作品。
大长城和百代公司,一方面和名歌星合作,另一方面又开始不断的挖掘新人,推出新作。例如百代的方静音,邓白英等,大长城的顾媚,葛兰等。
1956年,大长城公司结束营业,来着欧洲的资本的飞利浦唱片公司填补了他的位置。不仅和老歌星白光合作,继而推出新人崔萍。韦秀娴,江玲等歌星。但是,飞利浦在香港的好景不长,维持了三年之后,于1959年结束营业。尽管如此,他在50年代也对时代曲的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在百代,大长城和飞利浦唱片公司的推动下,由上海迁徒到香港的时代曲,在50年代迅速成为香港流行音乐的主体。
2音乐风格的转型
50年代初,刚到香港的时代曲基本延续了上海时代曲的风格,音乐风格轻盈妙曼,委婉柔和。音乐的创作基调基本上也都以低沉,暗淡为主。
1950年。香港政府在边境设立关卡,限制了内地和香港的自由出入。香港和内地的分割,使其逐渐摆脱了内地的文化影响,从而他开始面向世界,和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接触。因此在50年代,香港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社会开始转型,文化业出现转型。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受到新环境的影响,50年代初期那种低沉的情调开始逐渐被轻快,爽朗的音乐风格所取代,尤其是再1954年之后,香港时代曲开始摆脱了低沉。委婉的音乐基调,开辟了一条新型的港式时代曲路径。
3.西曲中词的创作特征
50年代,香港市民对流行歌曲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创作上出现了明星的供不应求现象。其中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随着港产国语歌曲电影的大卖座,每片必歌成为一种趋势电影队流行歌曲的需求量加大。
第二,唱片公司纷纷成立,飞利浦公司在香港开业;新月、大中华等上海的唱片公司,也转移到了香港,重振旗鼓。
第三,33三分之一转长行唱片的诞生,扩大了唱片容量,原来一张唱片只能容量二首歌曲,而现在一张唱片二面可容纳12首歌曲。
鉴于以上3个原因,香港的原创力量出现了严重的匮乏,出现了作品供不应求的想象。因此,为了保证流行歌曲市场的供求关系,唱片公司开始广泛采用西曲的办法,引用美国歌曲的旋律,填上中文词,使其成为一首新的国语歌曲。这种填词的做法快捷方便,同时也受到听众的喜爱,此举便蔚然成风,挟起一股翻唱热潮。至今填词依然是香港流行歌曲创作的主要模式。
第五节香港粤语歌曲的兴起【1974——1983】
1.背景
70年代,正值中国内地‘文化大革命’时期,香港的经济腾飞,使港人的生活出现了极大的改善。鉴于内地和香港生活水平差距的增大,香港人开始意识到了自身优越感,开始以“港人身份”为荣。与此同时,逐渐形成一种香港“本土意识”。
1974年,由许冠杰作词,作曲并演唱的《鬼马双星》和顾嘉辉作曲,叶绍德作词,仙杜拉演唱的《啼笑因缘》的走红,正式开启了香港粤语流行歌曲的新篇章。从此成为能和国语歌曲,英文歌曲相媲美的香港三大流行音乐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