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论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1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9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2.3高校扩招
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4]李迎军.大学生就业——高校的责任与对策.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5]刘东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6]刘清亮,黄垄.大学生就业与就业能力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
3.3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将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相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择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选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2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2.1毕业生个人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 (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涮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察的一个重点因素。
3.4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择业就业
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f J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作为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部门不仅要承担起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而且要承担起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的职能。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继续坚持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放在“请进来”.办好校园招聘会。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网站,利用互联网拓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2.6教育机制的弊端
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
3.5.2政府应大力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
政府要加大支持创业丁作力度.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明品增加。要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创业实践。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等帮助和服务。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企业,大学生自身,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
2.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确实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据2005年全国l%人u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仅占总人121的5.18%.而发达国家占20%以上。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N3800美元左右时,需要10%左右的大专以上人才。绝对数是1.4亿人。现在我们这个数字是6300多万,2020年要比现在增加7000多万。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年均需要增加600万左右大专以上的毕业生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另外,(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2000万人。这个数据分析反映出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理导致某些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多了。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
摘要: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2.5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
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2.4大学生的就业流向
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3针对当前பைடு நூலகம்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3.1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学生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与其它产品一样,高校培养大学生也存在着“产销”是否对路、供求是否平衡的问题。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被就业市场牵着鼻子走,要认真研究、善于把握就业市场波动的规律,学会比市场变化快一拍,只有增设一些新兴的、前瞻性的专业。才能充分掌握就业市场的主动权。同时政府也应尽快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向高校随时发布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专业设置供求不平衡给高校以警告。
参考文献:
[1]刘晖,马良,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
[2]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3]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东北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
随着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的加大,我们在校学生的迷茫与无助更是增大,恐慌,担忧接踵而来,本着能从该课程中学到,了解一些有关的知识与信息,修了这门课,当它结束时总结一下所学的东西,发现在这里了解有关就业的一些信息,不能和书本上的知识相比较,它是步入社会前有必需的知识,以后最能发挥功效的一门课之一。以下是我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3.5政府应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3.5.1政府应发挥政策效应.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与此同时,各地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就业,一些地方还通过“政府购岗”,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据教育部介绍,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工作.辽宁省开发了1万个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安置困难家庭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由省财政提供工资补贴。同时,各地方扩大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等项目规模.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3.2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3.2.1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高校应搞好专业技能教育。
3.2.2不能忽略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非专业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大174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包括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所以对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1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9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2.3高校扩招
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4]李迎军.大学生就业——高校的责任与对策.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5]刘东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6]刘清亮,黄垄.大学生就业与就业能力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
3.3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将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相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择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选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2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2.1毕业生个人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 (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涮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察的一个重点因素。
3.4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择业就业
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f J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作为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部门不仅要承担起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而且要承担起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的职能。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继续坚持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放在“请进来”.办好校园招聘会。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网站,利用互联网拓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2.6教育机制的弊端
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
3.5.2政府应大力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
政府要加大支持创业丁作力度.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明品增加。要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创业实践。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等帮助和服务。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企业,大学生自身,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
2.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确实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据2005年全国l%人u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仅占总人121的5.18%.而发达国家占20%以上。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N3800美元左右时,需要10%左右的大专以上人才。绝对数是1.4亿人。现在我们这个数字是6300多万,2020年要比现在增加7000多万。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年均需要增加600万左右大专以上的毕业生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另外,(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2000万人。这个数据分析反映出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理导致某些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多了。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
摘要: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2.5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
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2.4大学生的就业流向
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3针对当前பைடு நூலகம்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3.1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学生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与其它产品一样,高校培养大学生也存在着“产销”是否对路、供求是否平衡的问题。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被就业市场牵着鼻子走,要认真研究、善于把握就业市场波动的规律,学会比市场变化快一拍,只有增设一些新兴的、前瞻性的专业。才能充分掌握就业市场的主动权。同时政府也应尽快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向高校随时发布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专业设置供求不平衡给高校以警告。
参考文献:
[1]刘晖,马良,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
[2]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3]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东北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
随着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的加大,我们在校学生的迷茫与无助更是增大,恐慌,担忧接踵而来,本着能从该课程中学到,了解一些有关的知识与信息,修了这门课,当它结束时总结一下所学的东西,发现在这里了解有关就业的一些信息,不能和书本上的知识相比较,它是步入社会前有必需的知识,以后最能发挥功效的一门课之一。以下是我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3.5政府应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3.5.1政府应发挥政策效应.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与此同时,各地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就业,一些地方还通过“政府购岗”,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据教育部介绍,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工作.辽宁省开发了1万个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安置困难家庭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由省财政提供工资补贴。同时,各地方扩大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等项目规模.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3.2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3.2.1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高校应搞好专业技能教育。
3.2.2不能忽略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非专业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大174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包括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所以对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