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完整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
名词解释1.晚明小品文小品文是晚明文坛中诞生的一种新型散文体裁。
它的出现,标志着明代散文领域主情、主文一方的最终胜利。
“ 小品文”是相对于传经载道的“高文大册”而言的。
并不特指某种专门文体,举凡尺牍、游记、杂记、随笔、书信、日记、传记、序跋等均可包括在内。
2.程乙本萃文书屋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印刷了《红楼梦》以后,于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又印刷了一次《红楼梦》。
前者被称为程甲本,后者被称为程乙本。
程乙本在程甲本的基础上,文字作了很多改动,加了“引言”。
3.“三言”“三言”是冯梦龙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分别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4.一笠庵四种曲李玉的戏曲集。
包括《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回》《占花魁》四部传奇作品,均为作者入清前所作。
李玉号一笠庵,因以名集。
5.“童心说”所谓的“童心”,就是创作者的“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童心”是文学创作的原动力。
只有拥有一颗真正的“童心”,才能创造出世间的“至文”。
这是李贽文学创作思想的核心观点。
6.“临川四梦”“临川四梦”又称为“玉茗堂四梦”,是汤显祖创作的四部传奇作品集的统称,这四部作品分别是《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因这些作品中都用“梦”来构筑情节,故而得称。
7.《四声猿》《四声猿》是徐渭所作四部杂剧作品的总称,分别为《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风》。
之所以取名《四声猿》,是化用了郦道元《水经注》中“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意象。
8.格调说格调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论诗主张。
是清代沈德潜所提倡的一种学说。
它强调格调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 格调”渊于严羽,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
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
因此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
而其创作多为歌咏升平、应制唱和之类。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1、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剧。
北曲是在大曲、诸宫调等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又吸收北的民歌俚曲以及少数民族的歌曲而形成的。
2、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
是在(永嘉)一带流行的地戏“杂剧”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最早产生于北宋宣和年间到南宋末期。
3、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特征:单片只曲,调短字少。
4、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
特征: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5、派:明末清初,在出现的以玉为首的平民剧作家,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众疾苦,以当时的社会时事为主要题材,创作了一出出感人肺腑、慷慨激昂的传奇剧目。
戏曲史上称他们为作家群或派。
6、章回小说: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特色: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7、神魔小说: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等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
8、世情小说:即写世态人情为主的小说。
虽然世态指的是整个社会状况和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人情包括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愿望和理想等整个精神世界,但明请时代的世情小说则是以婚姻家庭为主要题材的章回小说。
从迅《中国小说史略》起,一般称之为世情小说。
9、“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
从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10、台阁体:台阁主要指明初的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是以当时馆阁名臣士奇、荣、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11、公安派: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
《古代文学史明清》
《古代文学史明清》第一篇:《古代文学史明清》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1、朱权和朱有炖。
朱权和朱有燉是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
他们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形成了宫廷派杂剧创作的小群体。
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是宫廷派杂剧作家的主要创作类型。
二、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
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
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
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其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
三、虞山诗派明末清初以常熟虞山命名的东南诗坛重要流派。
以钱谦益为首,包括其门生冯舒、冯班、瞿式耜,族孙钱曾、钱陆灿及吴历等。
虞山诗派最大的特点是学古而不泥古,积极主张诗歌革新并能取诸家之长而自成风格,对东南诗坛的繁荣作出了一定贡献。
四、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五、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大量写作戏剧的作家李渔《闲情偶寄》是他的一部戏曲理论。
六、诗界革命:近代后期由资产阶级文化思想更新带来的文学变革之一,是诗歌领域出现的“诗界革命”鲜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是梁启超,而早已反映出诗歌变革趋向并获得创作成功的,成为诗界革命旗帜的是黄遵宪。
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
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七、茶陵派: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
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
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
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
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清代中期诗:一、创作概况:1、理论探索不断,若干流派形成,进入多元发展的局面。
2、具体:(1)宗唐派:沈德潜——格调说(2)宗宋派:厉鹗——浙派的盟主;翁方纲——肌理说(3)袁枚——性灵说“乾隆三大家”的赵翼、蒋士铨——持论和袁氏相近,但创作风格却各自成家(4)自成一格的郑燮、黄景仁二、中期宗唐诗人:沈德潜与格调说1、沈德潜——继王士禛之后主盟诗坛的大家2、“格调”说:(1)主张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诗教传统,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
(2)本于明代七子,推崇前后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推崇汉魏、盛唐而排斥宋调。
3、创作:(1)早年——反映民生疾苦的好诗,但大量的诗作则是平庸无奇(2)做官后——歌功颂德,艺术不脱模拟,典型的台阁体。
著有《沈归愚集》《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三、中期宗宋诗人:1、厉鹗:(1692-1752)(1)等查慎行以后倡导宋诗的大家,也是“浙派”诗中坚。
(2)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诗歌大多自然优美。
2、翁方纲:(1733-1818)(1)人物: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
《四库全书》纂修官,编修。
(2)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宋诗的诗歌流派,创始者翁方纲。
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的诗歌歧路,它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找诗材,反映了乾嘉考据之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四、袁枚与性灵说(一)生平:(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元明清文学复习总结资料
二、“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三国演义》语言的一大特色。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一、分期诗歌:以高启、杨基、袁凯等为代表;多生活在元明交替期,经元末战乱与明初高压统治,不作品表现时代创伤以及作家个人在特殊环境中产生明初的愁苦郁闷心态与反思人生的内容;格调凝重悲怆。
2.散文:以宋濂、刘基为代表;尤以传记与寓言散文著称;重抒发愤世嫉俗之感,叙事与刻画人物见一定功力1.“台阁体”风行,内容大多为“颂圣德,歌太平”。
2.艺术上讲究雍容典丽,缺乏生气。
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台阁体”风气。
2.李东阳作品虽留有“台阁体”痕迹,但也有侧重反映个人生活与精神的内容。
二、明初诗歌与散文1(1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①高启,号青丘子,最有成就、最早的诗人,代表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②杨基《眉庵集》(2)袁凯《海叟集》,因《白燕诗》得名“袁白燕”2、散文(1)宋濂:明朝开国文臣《宋学士文集》“以道为文”,文道一元论。
代表作《秦士录》、《送东阳马生序》(2)刘基: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本质。
写景叙事的记叙文,如《活水源记》3、茶陵派:台阁体渐趋衰弱,茶陵派占主导首领李东阳(台阁体到前后七子的过渡人物,诗风仍带台阁体的痕迹,宗法杜甫,强调诗歌的语言艺术,钱基博说他有“开山之功”)前七子批评李东阳,却又继承其复古主张为茶陵人《怀麓堂集》。
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等人*台阁体:明初永乐、成化年间,上层官僚中形成的文风。
台阁主要是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台阁体内容贫乏,雍容典雅,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的文学团体,没有明确的集团宗派意识,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
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重模拟。
古代文学史 四 明清文学 笔记
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明代文学呈现波浪形态势,大致可分成2个阶段:一.前期作为元文学馀波和明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视为中古文学最后阶段;二.嘉靖(1522~1566)后,文学变革迅猛异常,步入近古新时代。
(一)明中叶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
(二)元明际社会动荡,形成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一批精神上较解放且富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浸透忧患意识,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游传》;南戏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
(三)明初经济复苏,士人忧患意识消蚀;思想文化专制和特务统治,平添不安全感,知识分子转而欣赏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美:小说、戏曲创作受限,“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倾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
(四)明中叶,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统治集团腐朽、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流行,嘉靖后文学复苏:1.文学创作随接受对象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高扬,突出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2.叙事文学全面成熟,向近代化变革:(1)《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问世;(2)戏曲:从《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等三大传奇问世,传奇定型和昆腔改革,到汤显祖写“临川四梦”,戏曲创作推向继元杂剧后的又一高峰;(3)诗文:继前七子在弘治年间(1488~1505)以“复古”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后,相继出现唐家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
(4)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繁荣,(5)“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
3.明末天启、崇祯(1621~1644)间,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向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清文学思潮的转变。
三.明中期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新读者群形成。
二.新内容与新形象: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
明清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
明清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一、明清古代文学的时期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明朝时期(1368年-1644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文学成就较高。
清朝时期(1644年-1912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文学呈现出一种复古的特点。
二、明清古代文学的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体现了时代特点和人物命运。
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等。
2.崇尚礼教:明清时期社会思想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文学作品中崇尚礼教的思想非常明显。
作者常常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道德伦理的关注和思考。
3.反抗封建道德:在崇尚礼教的同时,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包含了对封建道德的反抗。
一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写,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4.修辞手法丰富: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这些修辞手法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富有艺术感染力。
三、明清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1.《红楼梦》:这是一部明清时期的经典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描绘了官僚贵族家庭的兴衰历程,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性的悲剧。
2.《西游记》:这是一部以佛教传说为题材的神魔小说,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它通过孙悟空等主要角色的奇遇和历险,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对正义的追求。
3.《水浒传》:这是一部以宋江等梁山好汉的故事为主线的小说,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通过对宋江等人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平民英雄的不屈精神。
4.《聊斋志异》:这是一部明清时期的短篇小说集,以幽默、奇幻、鬼怪等元素为特色。
它通过对民间传说故事的改编,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迷信和人性的丑恶。
四、明清古代文学的影响与意义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作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文学史(明清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大二第二学期名词解释:吴中四杰指明代初年活跃于苏州城北地区的四位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b ēn 。
他们主要在元代末年儒教衰弱、思想自由的环境下,过着过着悠游自在的生活,从事无拘无束的创作,以大量的诗篇表现元末生活的实际,和元明交替的时代乱象,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他们在元末即元明交际的作品,成为明初诗坛文治的象征。
入明以后,创作上少有佳品。
台阁体台阁体是明代前期的一种诗文潮流,因其代表作家多为馆阁重臣,其中杨荣、杨浦、杨寓分别官至文渊阁、武英殿、华盖殿大学士,位高权重、影响深远,在明前期盛行了五十多年,直到茶陵派出现。
其影响后逐渐减小。
台阁作家生活平淡、修养全面、技巧高超,故作品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是明前期一般形式主义潮流。
明代中叶茶陵派以湖南茶陵人李东阳为代表的创作诗派,包括谢铎、张泰、陆釴y ì、邵宝等人。
他们主要来自中下层地主家庭,生活接触面略广于台阁体的主要作家,强调诗文创作需有真实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气象。
主张以山林之气纠正台阁之偏,以写出心领神会的意蕴。
尽管李梦阳也是台阁重臣,但其主张和实践在台阁体走向衰弱之际,具有重要的振兴价值,引导了明中叶复古思潮的到来。
前七子指明代中叶后期登上文坛仕途的一批青年才俊,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包括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他们收到茶陵派的启迪,强调学习盛唐诗歌和两汉散文,吸取民间创作营养,注重真实生活和真实情感的表达,形成了一般复古创作潮流,彻底结束台阁体的影响,并在创作上将明代诗歌推向高潮。
但由于取经过窄,而为后人诟病。
后七子继前七子之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包括徐中行h án ɡ、宗臣、吴国伦、谢榛zh ēn 继续高举复古大旗,不仅坚持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观念,更明确对宋以后的诗歌和魏晋以后的文章持否定态度。
尽管个人主张不完全相同,但泥古的缺陷普遍存在,为时人诟病。
但后七子的创作实际与理论主张有着明确的差异。
袁行霈古代文学史_明清部分 精华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1.《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以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叙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与结局,揭示了农民起义的本质原因和历史局限,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4. 徐渭的“青藤画派”《菊竹图》《水墨花卉图》。
5.徐渭杂剧的代表作是《四声猿》,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个短剧组成,被人称为“明曲之第一”。
6. 三大传奇;以李开先的《宝剑记》、无名氏的《鸣凤记》、梁辰鱼的《浣纱记》7. 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8.《西游记》作为文学作品,猪八戒首次出现是在元末明初人杨景贤所作的杂剧《西游记》中。
现存《西游记》最早版本为金陵世德堂所刊《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
9.《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其作者是“兰陵笑笑生10. 蒋剑人推出《古本金瓶梅》,是为第一本洁本。
11.“三言”:冯梦龙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
“三言”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代表了古代白话短篇小说主要成就。
12.二拍”:是凌濛初著“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简称“二拍”。
它是个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专集,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3.《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15. 在文学理论中,李贽提出著名的“童心说”。
16. 冯梦龙编辑了两部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17. 吴伟业,代表作《秣陵春》传奇、《通天台》、《临春阁》杂剧,借历史人物故事,抒发历史盛衰之感,寄寓身世之悲。
18. 两大传奇:康熙朝诞生《长生殿》和《桃花扇》。
19. 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清忠谱》。
吴伟业、尤侗等以戏曲来抒写心意。
李渔是我国第一个喜剧创作专家,剧作十种,总题为《笠翁十种曲》,其中《风筝误》是代表作。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其发展经历了诸多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阶段之一,包括了明代(1368年-1644年)和清代(1644年-1912年)。
以下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的复习资料:1. 明代文学特点:明代文学继承了元代文学的传统,注重以文言文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明代古文运动中出现了“白话文运动”,将古文体转变为白话体,使得文学更加通俗易懂。
明代文学注重现实题材创作,强调表达思想和批判社会现实。
2. 明代四大家:明代文学有四大家,分别是文学家杨慎、李时中、冯梦龙和杨宪益。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明代文学的风格和特点,比如杨慎的《世说新语》、李时中的戏曲《汉宫秋》、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和杨宪益的小说《水浒传》。
3. 明代戏曲: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著名的戏曲剧种有京剧、湖州昆剧、评剧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京剧,其源于明代的汉剧、元曲和杂剧,结合了元曲的旋律和唱腔,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
4. 清代文学特点:清代文学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道德、纪律和秩序。
清代文学作品多以古文形式出现,注重文风的优雅和辞章的精练。
清代文学注重对古代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清代文学风格。
5. 清代四大家:清代文学有四大家,包括纪晓岚、吴敬懿、曹雪芹和翁同龢。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清代文学的风格和特点,比如纪晓岚的散文《庐山谣》、吴敬懿的小说《雍正传》、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和翁同龢的戏曲《破幽梦》。
6. 清代小说:清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小说作品,如《红楼梦》、《岳阳楼记》、《聊斋志异》等。
清代小说作品多描写了社会生活、家庭关系和人性的复杂性,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以上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些复习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另外,你还可以参考相关教材和资料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影响
深远。
其中,明清两个朝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
明代文学以白话文为主,注重对民间文化的研究和表达。
在明代,诗歌、小说和戏曲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明代的诗歌多以骈文、浪漫主义为主题,反映了社会风貌和民众生活。
明代小说以《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为代表,以丰富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
和较为直观的叙事方式成为经典。
明代的戏曲则以元曲的创作和发
展为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
清代文学则在明代文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清代文学更加重
视经世致用的作品,注重实事求是、崇尚现实主义。
诗歌方面,清
代以琼岛诗派为代表,注重琼岛自然山水景色的描绘。
清代小说则
以《红楼梦》为代表,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脆弱。
清代
的戏曲则以京剧的发展为主,形成了丰富的剧情、精湛的表演艺术。
明清两代的文学都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
文学技巧上有所创新,也在文化价值和思想理念上有所突破。
这些
作品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其作品丰富多样,影响深远,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传承。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明清)
《三国演义》1、“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则目均为七言单句。
题签作“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卷首有弘治甲寅(七年,1494)庸愚子(即金华蒋大器)序,次有嘉靖壬午(元年,1522)关中修髯子(即关中张尚德)序。
当刻于明世宗嘉靖元年壬午(1522)或稍后,为今见之最早版本,但未必是《三国》的祖本。
2、叶昼伪托李卓吾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一百二十回,不分卷,实为合嘉靖本二则为一回,易单句则目为双句回目,但多不对偶。
每回总评常有“梁溪叶仲子谑曰”的字样,叶仲子即叶昼,所谓李卓吾评语,实为叶昼伪托。
3、“毛本”:长洲毛纶、毛宗岗父子在李卓吾评本的基础上整理回目,修订文辞,削除论赞,改换诗文,改写情节,删去旧评,而以己评代之,但仍托名为“圣叹外书”,并改称为“第一才子书”。
经毛氏父子修改,书中尊刘贬曹倾向更为突出,人物性格较前统一鲜明,回目对偶工整,文字更流畅。
二十余万言的评点文字在小说理论上有较高建树。
因此,“毛本”一出,就代替了所有的旧本,成为最流行的一个本子。
4、“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创作方法:“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高儒《百川书志》)。
章学诚《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云:凡演义之书,如《列国志》……,多纪实事;《西游》、《金瓶》之类,全凭虚构:皆无伤也。
惟《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如桃园等事,学士大夫直作故事用矣。
故演义之属……但须实则概从其实,虚则明著寓言,不可虚实错杂如《三国》之淆人。
《三国演义》在处理历史史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为历史演义的创作提供了经验:在重视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将历史、传说与想象融为一体,适量的虚构依附于作为主体的史实而存在,大致把握一种“七实三虚”的比例,即在遵从时间、地点、人物及重大事件不随意改变的前提下,适量地虚构,更能合情合理,真切动人。
明清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
明清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一、明清古代文学概述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发展较为丰富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由中古向近代转变的重要阶段。
明清文学广泛吸收了唐代以来的文学成就,融合了各种文学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体系。
这一时期的文学兴盛不仅有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传统文学形式的发展,还有大量盛行于民间的曲艺文学和方言文学的繁荣。
二、明清文学的主要特点1. 文学思想开放明清文学思想开放,吸收了儒、道、佛等传统思想,并同时传入了西方启蒙思想,接收了东西方文学的精华。
作家关注社会现实,作品有很强的写实性,对人性、生活状态、社会问题有深刻的剖析和揭示。
2. 文学形式多样明清文学形式丰富多样。
既有古典文学传统如诗歌、散文等,又有盛行于民间的曲艺文学、方言文学等。
戏曲、小说等新兴文学形式也在此时期得到了发展和繁荣。
3. 文学内容实用化明清文学内容更注重实用性,反对空洞的文虚。
作家们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面临的各种困难和矛盾,文学作品更具有可读性和社会性。
4. 文学流派繁多明清文学流派繁多,代表人物众多。
有唐宋八大家的继承者,如文学家吴敬梓、张岱、戏曲家汤显祖、李渔、小说家曹雪芹等。
还有一些新兴的文学流派,如长篇小说的新派代表作家陆机著作的《聊斋志异》。
同时,曲艺、方言文学等民间文学也在此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三、明清文学的代表作品1. 明代文学代表作品(1)《金瓶梅》《金瓶梅》是明代文学家兰陵笑笑生创作的经典长篇小说,曾被誉为“中国第一部色情小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颇负争议、影响甚广的作品。
(2)《牡丹亭》《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戏曲鼻祖”,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该剧以幽怨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融合了儒家思想和道家玄学,结构严谨、情节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嘉靖西厢记》《嘉靖西厢记》是明代文学家王实甫的代表作,是一部风靡一时的传奇小说,以昆曲为基础,结构性强,情节曲折,语言质朴,主题浪漫,被誉为“古代言情小说的典范”。
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全解
明代文学1、名词解释: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色是分长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
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栏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三国志演义》考核内容:《三国演义》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一、《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
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艺术成就:一、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二、高超的叙事才能三、出色的战争描写1、《三国志演义》的语言特点是什么?历史演义体的语言1、名词解释“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既有史志文言的精华,又有讲史话本的通俗,半文半白,“易观易入”,雅俗共赏。
2、侧重叙述而简于描写。
叙述又长于简笔勾勒,简洁明快,富阳刚之气。
3、语言开始注意个性化。
但在善用口语乃至方言方面,与《水浒传》、《金瓶梅》仍有一定差距。
简答2、简述《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志演义》属于世代累积型小说,它的成型有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经过了史书记载、艺人讲唱和作家加工等三个阶段,是史书与讲史相结合、民间智慧结晶和作家艺术天才相结合的产物。
论述3、简述《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
(二)塑造特征化性格的手法:1、出场定型。
人物一出场、一亮相,就对其性格给与概括性评论,为其性格定型,此后就不再发展变化。
古代文学史 明清部分详细重点
名词解析:2 台阁体:台阁体是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形成的一个文学创作风格,代表作家是“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3、茶陵派:明初以李东阳为领袖的诗歌流派,其论诗强调宗法汉唐,重视诗歌的声律、法度等艺术表现,对当时的文坛产生较多影响,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等人!4、“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
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
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
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5、《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6、临川四梦: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代表了作者戏剧创作的全貌,其中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
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情”,二是“矫情”。
“临川四梦”中的前二梦写的上男女青年的爱情,表现“真情”的力量;后二梦则写士人仕途生涯和宦海沉浮,意在劝戒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
7、明清传奇:“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8、三大传奇:即明中叶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的三部传奇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A、元代部分第一章、元散曲一、定义:⏹散曲,是在元代盛行起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
作为元人的“乐府”,它曾有过自己的鼎盛与辉煌,与唐诗、宋词共放异彩。
⏹可以说散曲是一种牢骚文学、说真话的性情中文学,中国诗歌的传统写法和审美风尚都被打破。
(赵义山《20世纪元散曲研究综论》)二、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一)散曲的兴起1.“散曲”名实辨元代有散曲一体,却并无“散曲”之名。
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明清以来,散曲之名称繁多,诸如词、曲、词余、乐府、乐章、清曲等。
最先论述“散曲”名称问题的是任中敏,他在《散曲概论·序说第一》中明确地说:“套数、小令,总名曰散曲。
”2.散曲兴起及兴盛的原因散曲后来居上,取代了诗词的地位,成元代韵文史上的主流。
兴盛的原因:词的雅化与衰落新声竟起与外乐影响时代精神的演变(二)散曲的体制:小令套数带过曲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三)散曲的风格⏹前期风格以豪放为主后期风格以清丽为主⏹1、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明人何良俊“蛤蜊”、“蒜酪”之味以味论文的传统审美方式其内涵应包括通俗自然、豪放洒脱、泼辣诙谐三方面。
20世纪初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
在20 世纪前期对曲体风格的论述中,以任中敏影响最大。
在《散曲概论·作法》中将词曲二体的风格特征作了很精练的概括与比较:“词静而曲动;词敛而曲放;词纵而曲横;词深而曲广;词内旋而曲外旋;词阴柔而曲阳刚;词以婉约为主,别体则为豪放;曲以豪放为主,别体则为婉约;词尚意内言外,曲竟为言外而意亦外。
”田守真《反传统:元散曲的艺术追求与精神实质》因为思想上的反传统,散曲作家们所表现的“是一种非正统的思想意绪,人生态度”,所以“非走上另一条审美追求的道路、选择新的艺术格局不可,……从而形成了以俗、谐、露为主要特征的新艺术格局”。
古代文学史唐宋元明清复习资料
元代:一、历史文化背景:1、统治者对汉民族文化的接受;2、经济空前发展(地域、重商)3、民族压迫政策(蒙古、色目、汉、南四等人)4、轻忽科举:八娼九儒十丐二、文学概况元代戏剧繁荣,原因:文学创作活动的生产与消费,市民阶层消费,失意文人生产叙事文学成为主流,元代文学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分水岭元曲审美特点:浅露酣畅,自然直白(便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戏剧欣赏:元杂剧一一结构:一本四折如窦娥冤唱词宾白科范发展:话本一一诸宫调一一杂剧生旦净末丑的介绍重点!西厢记:林黛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唐代元稹《莺莺传》(《会真记》)一一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一元代王实甫西厢记始乱终弃、发补过者一一对追求自由的爱情与婚姻的赞美,报德一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形式上的突破:突破一本四折的通例;突破一人主唱的通例酬韵、赖婚、听琴、闹简(分析戏剧冲突,原文看作品选)、传书赖简、拷红、长亭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感天动地窦娥冤》、《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P231)元末•高明•琵琶记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改编自南戏《赵贞女》一一琵琶记:赵五娘,蔡伯喈,揭示封建社会的罪恶“三不从”内容,目的:元代文士地位低,同情文土;更好地宣传儒家伦理观念成功之处:剧情分两条线发展;细腻而复杂的人物心理描写:《五娘吃糠》白朴《墙头马上》取材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主题变化:止淫奔一一赞淫奔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明代(前中后期):前期一一政治经济:朱元璋独裁,大肆杀戮功臣朱惟庸、蓝玉…,废丞相制,重农抑商,郑和下西洋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八股文,剥夺文人“隐”的权利,文字狱(方孝儒)文学概况:自由活跃的文学风气消失,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兴起,高启是明初及整个明代最有成就的诗人,《水浒传》是该时期通俗文学的最主要成就。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文字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字文化的形成,并为古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期间,此时此刻,古代文学书写成型,不断发展壮大,其影响力得到了极大地壮大。
元代是公元1206年至1368年,明代是从1368年至1644年,清代是从1644年至1911年,这三个朝代的文学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影响了后续的文学发展。
元明清文学中的著作十分丰富,涵盖了各种文学流派,如现实主义小说、诗歌、写实文学、宫廷文学和书法文字等,堪称文学的典范。
其中,元代的《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写照描写了当时活跃的文学,影响了许多改革性文学文体。
明代的作品包括轶事文学、辩论、趣闻故事等,如《红楼梦》、《三国志》等,影响了重构上古佛教文学的格言故事。
清代则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文学派,如新民主派、道友派、长文派、紧贴派等,《红拂夜奔》、《浪淘沙》等小说都体现了抗倭主义的精神。
此外,元明清文学还为文学史的发展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
比如说,“《万历十五年》”中的书法技术,促进了文学文体的发展。
“辽史”、“明史”、“清史”也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贡献。
总之,元明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期间,虽然发展未超越秦汉以来所达到的最高水平,但却给中国文学熏陶了深远的影响,古代文学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体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名词解释及习题一.名词解释1.台阁体: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颂功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2.茶陵派: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茶陵(湖南)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代表人有谢晖、张泰、邵宝等。
他们强调世学汉唐的复古主张,着眼于音调、讼度。
3.八股文:除制义之称外,还能制艺、时艺、时文,而所谓的股有对偶之意,有固定的写作格式,题出四书,而文章论述内容要根据宋朱喜的《四书章句集注》之书而展开,不可随意发挥。
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每股都有两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故称。
4.前七子:弘治至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
主张:以复古自命,所谓“反古俗而变流靡”,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助复古手段达到变革的目的。
5.后七子:嘉靖前期至中期,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主张:复古主张承接前七子的文学思想,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特别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6.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上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提倡唐宋之风。
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强调文以明道。
7.吴江派:明代后期,在沈璟周围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戏曲流派,主要作家有顾大典、卜世臣、吕天成、袁于令等。
主要贡献在于戏曲理论研究上。
(1).剧本创作在音乐“协律”即台律依腔。
(2).强调语言必须本色。
8.玉茗堂派:也叫临川派,明代传奇文学流派。
万历年间﹐临川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等传奇﹐着重刻划人物﹐讲究词藻﹐影响颇大,“至情”说。
戏曲史上把明清两代仿效他风格的戏曲作家称为"临川派"或"玉茗堂派"。
玉茗堂为汤显祖书斋的名称。
该流派曲家还有来集之、冯延年、陈情表、邹兑金、阮大铖、吴炳、孟称舜、凌濛初等。
创作特点:(1).主才情,不拘音律。
(2).歌颂男女之情,情节离奇,风格浪漫,文辞优美,从剧本立意构思到曲词风格仿汤,并有一定成就。
9.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因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人称“公安派”。
主张:(1).“性灵说”为内核的文学主张。
(2).直抒胸臆的抒情特征,反对拟占蹈袭。
(3).清新清逸的艺术风格。
(4).浅律化的流弊。
10.竟陵派:一锺惺、谭元春为代表,因二人是湖北竟陵人,故名。
主张:1.受公安派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
看重像古人学习,学习古人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
2.幽深奇僻的艺术境界,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
3.晚明文学思潮的回落。
11.复社:崇祯年间,太仓人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是当时有较大影响的文人社团。
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危机。
12.梅村体:“梅村体”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他的诗歌中的悲剧内容主要表现于一方面自我关照,徘徊于灵与肉之际,铭心刻骨地忏悔自我的灵魂;另一方面规抚江山易代,绵绵不尽地吟唱着叹挽明王朝衰败的时代悲歌,以“诗史”自勉。
13.浙西词派:浙西词派是清代代前期最大的词派,影响深广。
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者都是浙江人,故称之。
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
主张:第一,宗南宋,崇醇雅、清空词风,批评元、明词风。
第二,为词尊体,提高词的地位。
词历来为诗余。
第三,艺术上提倡词要有自己的特色,符合词体。
14.性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
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
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5.沈汤之争:明万历朝,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大家。
他们之间,在戏曲创作及其有关理论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
后人称之为“汤沈之争”。
16.三言二拍: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7.阳羡词派:阳羡词派是清初词派,主要活动在顺治年间和康熙前期。
此派的创始人是陈维崧,为江苏宜兴人,而宜兴古称阳羡,故世称阳羡派。
阳羡词人崇尚苏轼、辛弃疾,词风雄浑粗豪,悲慨健举,尤以陈维崧最为突出。
18.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19.明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20.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21.京华三绝: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22.<<四声猿>>:其一《狂鼓吏渔阳三弄》其二《玉禅师翠乡一梦》其三《雌木兰替父从军》其四《女状元辞凤得凰》二、简答题1.人们对于文学认识的深化表现在:一、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二、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
三、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
四、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2.明代文学争论的特点:一、他们各有一套较为鲜明的文学主张,其结合不是停留在创作实践上的趣味相投,而是趋向理论观点上的人以群分。
二、他们不论高喊“复古”的口号,还是打着“反复古”的旗帜,主观上都有比较强烈的革新意识,希望能革除前弊,使文学创作符合各自心中的规范。
3.文学争论与创作的关系:一、明代的文学争论,在分立门户、相交否定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暗暗的相互渗透、救弊补失,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变通和发展。
二、明代文人集团的林立和各种流派的纷争就这样既是现实创作的反应,又反过来推动了创作和流派的发展;既使作家更加自觉地追求和凸显流派的风神,又使各派的文风在相互交流、调剂的过程中沿着相反相成的规律不断演进。
4.三国演义中的三绝:(1)曹操:塑造最成功的艺术典型,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具有两面性:a、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b、善于识人用人;c、很有军事指挥才能;d、奸诈残暴,喜用权术(2)关羽:忠义的化身。
勇武刚强,大义凛然,富贵不能淫,对刘备和蜀汉忠心耿耿(3)诸葛亮:智慧的化身。
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料事如神预事如见。
忠于蜀汉,为报答知遇之恩,竭忠尽智,赴汤蹈火。
但书中对其“智”刻划过火,以至“近于妖”。
5.<<三国演义>>主旨:政治上向往仁政、人格上注重道德、才能上崇尚智勇、“拥刘反曹”、在悲怆和迷惘中追寻传统。
6.全景式的战争描写:它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中是罕见的,充分显示了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作者笔下的战争,多数并不表现的的惨烈可怕,而如一曲英雄的史诗,在激扬高昂的格调中,往往洋溢着诗情画意。
如在赤壁之战中,作者不吝笔墨,大写诸葛亮与鲁肃乘雾连船、群英会蒋干中计、庞统挑灯夜读等等,把战争写的张弛有度,富有节奏感。
7.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1)出场定型;(2)反复皴染;(3)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细节来突显人物个性。
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浑身是胆的赵云、心胸狭窄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老奸巨猾的司马懿.....8.《三国》影响:一、对我国历史小说的繁荣和发展关系重大,乃至对其他题材的小说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人们视作它为一部通俗的历史教科书和军事著作,对社会生活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恐怕没有任何一部古典小说可以与之比较。
三、它是一座极为丰富的精神宝库,实际上也是一部大众文化的百科全书。
四、直到现在,人们还不断地从人才学、领导科学、商战技术等各个领域从中得到启示。
9.《水浒》中忠义的内涵:“忠义”中有“为君”而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故难怪“士大夫亦不见黜”,但在“忠”字中也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尽贪官”等爱国精神和民本精神;对“义”字的强调,更反映这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
“忠义”的复杂性:他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础,但也包含着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的愿望和意志。
它不是蒙在《水浒》外面的一层道德正义的保护色,而是能使小说被当时社会各种阶层普遍接受的基本精神。
10.同而不同的英雄形象:在具体手法上常常故意塑造类型相同的人物,描写冲突相似的情节,以犯中求避,相互映衬,“如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又写二解杀虎;潘金莲偷汉后,又写潘巧云偷汉”,正是要故意把题目犯了,却有本事出落得无一点一画相借,在比照中突出其个性特点。
11.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的表现:一、作者再将英雄理想化时,往往把他们渲染、放大到超越常态的地步,如鲁智深道把垂杨柳,武松徒手打虎,花荣射雁等等。
二、作者又把超凡的人物放置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上,让他们在市井细民中周旋。
三、再用浓墨重彩描绘高度夸张、惊心动魄的故事时,也注意在细节真实上精刻雕琢,逼近生活。
四、这样就使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增强了作品了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12.《水浒》影响:一、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体,从此在文学领域内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开始逐步改变以诗文为正宗的文坛面貌。
二、它和《三国》一起,奠定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广大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和赏鉴习惯。
三、但它比《三国》更贴近生活,作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市井生活、日常琐事和平凡的人物,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层次性、流动性,并纯熟的使用了白话,多方面的推进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艺术的发展。
13.徐渭简介: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人。
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等。
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
曾八次参加乡考,但都没有中举人。
14.<<四声猿>>:其一《狂鼓吏渔阳三弄》:三国祢衡死后在阴间骂曹操的情节,实际是借曹操来影射当时的奸相严嵩;其二《玉禅师翠乡一梦》:揭露了当时官场与佛门的尔虞我诈和禁欲主义丧失人性的虚伪本质;其三《雌木兰替父从军》:木兰出征经过,到凯旋、出嫁的情节都是作者的创造;其四《女状元辞凤得凰》:刻画了才华出众的女状元黄崇嘏乔装男子,安邦定国,只因暴露女儿身,满腹才华葬送闺阁的艺术形象。
15.明代中期三大传奇的艺术成就: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
在明代中叶的三大戏剧中,《宝剑记》和《浣纱记》都或多或少地对现实作了曲折的反映,而《鸣凤记》则堪称戏曲史上较早、较完整地反映当时政治事变的悲剧现代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