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站地区城市规划

《广州南站地区城市设计》规划编制完成 南站地区:广州第三增长极

来源:广东建设报 发表时间:2010-12-15 15:54:33 

--------------------------------------------------------------------------------

广东建设报记者 陈果 通讯员 唐晓玲 杨艳 胡珊

“朝饮珠江水,午食武昌鱼,晚品羊城茶”,广州火车南站的投入使用,使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从广州南站 出发乘高铁到长沙不用2个小时,到武汉也只要3个小时。目前,广州南站已经开通武广专线,今后将逐步开通贵广铁路、南广铁路 、广深港客运专线和广珠城际铁路。广州南站地区未来是什么样子?它的发展定位是怎样的?不久前,广州市规划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广州南站地区城市设计》,为南站地区未来30年的发展绘制了蓝图。广州南站地区建成后,将与广州老城区、珠江新城相对应成为城市第三增长极,形成“三站共生”的城市格局,建成以商务、商贸为主导功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据广州市规划局总工程师叶浩军介绍,2009年3月,为贯彻落实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强化广佛同城深度融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广州在华南地区客运铁路枢纽的战略地位,奠定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 地位,广州市规划局重新组织编制了《广州南站地区城市设计》,对上一轮规划进行修编,邀请了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天津市城市规划研究院和广州市交通规划 研究所三家单位共同负责该项规划工作。2010年10月,该规划已经规委会专家审查,并于11月2日经广州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



华南地区综合客运交通枢纽

广州南站是全国六大铁路客运枢纽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之一,是珠三角地区城际快速客运系统的中心、是面向华南地区的区域交通平台、是广州市的城市门户和支撑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性基础设施之一,其交通枢纽功能十分强大。

据介绍,广州南站的高铁轨道数、站体规模、客运量均为国内前列。该地区将拥有4条高铁———武广、贵广、南广、广深港;3条城际———广珠城际、广佛城际轨道交通环线、广莞惠城际;4条地铁--2号线、7号线、20号线和佛山 2号线;另预留2条轨道。站体规模为56万平方米(其中雨棚覆盖面积为21万平方米),设有15座站台、28条到发线,其站体规模比北京南站 、上海虹桥站还要大10万平方米。客运量方面,预计2020年旅客发送量为8500万人/年,2030年将达到1.3亿人/年,相当于目前5个流花火车站。因此,广州南站强大的交通辐射能力决定了南站地区首要功能定位是“

华南地区综合客运交通枢纽”。



广佛深度融合的重点地区

广州南站位于广州和佛山交界地区,南站地区的建设将为“广佛同城化”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广州南站距广州珠江新城17公里,距佛山禅城中心18公里,距番禺区中心10公里,区位条件十分优越;是联系珠三角东、西两翼都市经济核心密集区,各重要节点处于南站的30分钟轨道出行圈与45分钟公路出行圈,是广州实现“南拓”“西联”及广佛同城化的重要策源地。规划实施后将实现2小时覆盖全省、1小时覆盖珠三角、半小时覆盖广佛重点地区的出行圈。南站为广佛两市提供公共交通枢纽 平台,成为同城整合的催化剂。规划利用南站巨型交通综合枢纽的交通优势及广佛核心的区位优势,发展承接港澳、辐射珠三角,联系内陆地区的以商务、商贸等功能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服务功能集聚区。



广州南部活力新城

叶浩军介绍到,纵观广州城市的发展,都是与铁路客运站的发展密切相连的。从流花车站到广州东站 ,广州南站可以看作是广州的三代火车站。流花车站建于上世纪50年代,依托普通国铁客运,发展低端商贸业,发展成城市综合商贸区,是广州老城发展的重要依托;广州东站建于上世纪90年代,依托广深港城际及普通国铁客运,发展中高端商务,带动天河北和珠江新城发展成城市中央商务区;当前的广州南站,将依托多条客运专线和港澳直通车以及城际轨道交通 ,带动汉溪-长隆及番禺新城地区,发展高端商务,形成广州南部的又一公共中心。建成后将与老城区、珠江新城相对应成为城市第三增长极,形成“三站共生”的城市格局。规划在南站地区建立广州南部的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等地区服务职能,为番禺北部众多楼盘居住区提供一个公共中心,形成以车站商务为核心的活力新城。

南站地区整体规划范围为36.1平方公里,核心区为4.5平方公里。其主要功能是交通服务,其次是商务、商贸功能,并包括部分城市服务功能(如商业、酒店、旅游购物等)和文化、体育、教育、医疗、住宅、公寓、办公、研发等。居住功能为辅助功能。

广州南站地区规划总建设用地为26.3平方公里,总建筑规模将达到2200万平方米。建成后,该地区将容纳35万人,其中居住人口约14.4万,就业人口约26.8万。



交通规划特色



构建具有国际水准的华南客运交通枢纽

在区域交通规划方面,规划提出“汇聚广佛、承载两翼”的交通策略,打造广佛一体综合交通网络。在南站地区打通了两条高快速路(平南高速、广明高速)、4条城市主干道

(石壁大道-南番大道、汉溪大道西、佛陈路、石都北路-105国道)、2条城际轨道(广佛城际环线、广珠城际)、2条城市轨道(佛山2号线、轨道交通7号线),使广州市区与佛山地区有便捷的联系。再加上广莞惠、广深港城际,将大大缩小使珠三角经济圈的时空距离,南站地区将承担起引领珠三角参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竞争与合作的历史重任,进一步增强广州对泛三角地区的辐射和影响。

地区交通方面,为快速疏解高铁车站带来的巨大人流,规划提出“二八”和“双十”的交通目标与策略,即(20%采用个体交通,80%采用公共交通)和(站内10分钟完成交通方式的转换,地面交通10分钟接驳高快速路集疏运系统)。公共交通方面,规划提出“内部公交环线”的策略,以客站大楼为中心,半径800米范围内,规划一个长约5.3公里的公交环线,快速疏解换乘人流,避免对南站大楼造成过大的交通压力,环线共设站9座,近期采用公交专用道,远期可从BRT过渡至有轨电车;此外,在内部环线周围还规划了三个接运公交线路,分别服务西区(4.25公里/11站)、东区(6.6公里/13站)和站西两侧大环(9.1公里/18站)。



空间形态特色



“超级TOD”模式与地下综合开发

在城市形态方面,规划提出“超级TOD”模式,即在南站大楼500-2000米范围内,采用大疏大密的空间组织形式,高密度路网、大型绿化广场、沿路绿化带等开敞空间,确保地区交通疏解能力,同时为预留轨道接入通道、市政设施与管道发展提供预留条件。另一方面在开发地块中,采用高开发强度、多样化的物质形态以及高品质的空间设计,硬核区地块净容积率为8~12左右。沿未来轨道交通站点及多处大型公交站点500~800米范围内布置高强度商务、商业及居住功能,形成TOD模式主导的地区中心。

此外,南站地区还十分注重地下空间开发。南站有非常好的地下空间开发条件,将建成一个中轴广场,广场长约1公里,宽约100~200米,呈喇叭状向飘峰山展开,是一个集地上二层、地面、地下整体利用的多维立体型广场。规划在妥善处理各类交通设施安排的前提下,加强南站大楼、中轴广场及周边一线地块地下交通联系,实现多种交通立体换乘,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同时分析人流特征、结合换乘中心充分开发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容量,加强中心地区的集聚作用,形成地区统筹的立体开发模式。



历史与生态保护特色



塑造岭南水乡的城市风貌

据介绍,规划范围内有文物保护单位4处。其中省级1处(简佛祖庙)、市

级文物单位3处(黄氏大宗祠、区氏八氏祖庙、文昌阁),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保留价值的历史建筑42处,历史构筑物10处。规划对历史文物保护与利用、保护范围划定、保护控制要点、历史建筑保护方法与措施均提出了明确要求。

规划范围内水系丰富,有陈村水道、幸福涌、屏山河等主水系,水域面积约256.5公顷,规划依据原始地形水网布局,结合规划适当联通修整,形成整体岭南水乡肌理。同时结合现有祠堂、民居等历史优秀建筑,保护与规划相呼应,注重街道、建筑以及水系三者共融共生,塑造出具有岭南水乡风格的城市特征。

规划注重加强生态保护,整体提高南站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在《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纲要》和广佛同城化新的战略背景下,规划从区域发展视角,结合现状生态特征,提出“守住生态底线,促进城市发展”的生态策略,确保生态用地的质与量。将原定位为“广佛城市隔离绿带”的生态走廊调整为“广佛共建城市滨水公园”。尽可能保护生态价值高的生态敏感区,重点规划市级陈村水道廊道,地区级屏山河廊道,保护飘峰山、大夫山等山岗型廊道。南站地区绿地规划总面积707.9公顷,占总用地24.6%。其中生产防护绿地面积549.2公顷、公共绿地面积158.7公顷。



村庄改造特色



“城中村 ”改造更加重视规划的可实施性

南站地区涉及13个行政村,隶属于大石镇、钟村镇、沙湾镇。对该地区的城中村改造将探索城中村改造新策略。在规划中注重维护村民利益,积极落实村留用地及安置用地,保证规划能顺利实施。并通过改善地区生活品质,完善公共配套,形成南站地区城乡和谐发展新局面。

叶浩军表示,广州城中村改造涉及面广,每个村都不一样。老城区的城中村,建设强度已经很高。南站地区的城中村则相对疏朗一些,所以改造中包括规划和改造,和市区城中村改造有些区别。南站地区的村庄还是农村的行政体制,建设强度也不是很高,但是密度大,现在广州市村庄规划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鼓励农民上楼,即通过实施村庄规划,提高生活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