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铁路客运枢纽的旅客内部流线与建筑空间组合形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型铁路客运枢纽的旅客内部流线与建筑空间组合形式摘要:车站是交通建筑,“以流为先”是车站设计亘古不变的主题,流线设计是站房设计的核心,其流线的确定将影响到站房设计的多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旅客的心理模式出发,分析进出站旅客的进出站行为特点,并通过站房同站场关系的分类,整理出不同站型旅客流线的特点,进而分析同流线关系密切的建筑空间,以便整理出当代车站的发展与流线设计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大型铁路客运枢纽流线空间与造型

引子

2004年1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它是指导中国铁路走向2020年的总体建设规划,按照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运里程将达到10万km,其中高速铁路在1.2万km以上。为了适应新建高速铁路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一大批的新型车站开始了规划建设。铁道部综合多年站房建设经验,提出了“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的设计原则,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最大限度地满足旅客不断提升对铁路运输水平的需求。

以往,铁路客站以旅客乘降和列车整发为主要功能。而今,其已经发展成集交通、住宿、商业、办公、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枢纽,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和整个城市、整个区域的交通规

划融为一体。在这个体系中,铁路客站一方面是国家铁路网络的交汇点,城市与城市以及城市与远近郊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另一方面,它也是城市综合运输网络中客流集散的场所,具有运输组织与管理、中转换乘和辅助服务等多种功能,对所在区域综合运输网络的高效运转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出行者尽量缩短换乘时间和换乘距离的要求,促使多种交通方式在同一建筑内实现默契配合、有机衔接。

铁路客站主要由站前广场、站房、站场客运设施(包括站台、雨棚、等)三大部分共同组成(图1)。这三大部分紧密相关,并在平面位置、空间关系上重叠,复合。流线作为车站设计核心,不同客流的不同组合方式必然影响到建筑空间的不同构成。

旅客行为心理与旅客流线

铁路客站作为人流高度密集场所,其功能复杂、人流量大、信息多样。旅客在乘坐铁路出行时主要存在进站和出站两种行为模式。受我国现行铁路客运运营模式的限制,由于铁路运输能力相对不足和客流比较集中等特点,实行多层次管理,主要出于对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和方便铁路部门的考虑。铁路客运中,进站旅客的行为先后表现为:到达车站区域、寻找售票口和安检入口、购票和安检、寻找候车区、到达候车区、等候检票、检票进站,最后到达目的列

车车厢。出站旅客的行为先后则表现为:寻找出站口、进入出站通道、到达出站大厅检票出站、寻找其他交通工具换乘离开车站。

铁路客站建筑空间巨大,功能分区很多,人流集中,旅客进出站距离均比较长,在行进过程中受急于上车和急于出站的心理需求影响。同时,旅客在找路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对空间定位进行选择,极易被简单的障碍所干扰,从而产生焦虑的情绪。对于大多数旅客来说,进出站最根本的心理需求是迅速找到所需路径,并能快速通过。表1显示了不同状态旅客的心理。

因此,在流线设计并反映到建筑设计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同功能分区的明确划分。新型的站房规模较传统站房增加了很多,功能比较分散,不同功能流线交叉点多,因此如何可以提高旅客短时间内对车站空间的理解,把握整个建筑的功能布局,是减少旅客心理压力的主要手段。

第二,大空间内视野的通透性。大型铁路车站建筑功能复杂,人流比较集中,任何不必要的设置都是产生旅客行进时心理压力的原因。如通过在统一大屋顶下的空间综合利用,可以很好地规避由于功能分区而产生的不必要的视线割断,通过提高建筑空间内的可发现度,改善旅客寻找路径的条件,有助于降低旅客焦虑心理的产生。第三,行进距离的长短。铁路旅客进出站时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对步行距离的不可预见性。由于铁路客站人流复杂,空间跨度很大,各种路程节点多,节点处的服务功能也很繁杂,因此

尽量减少旅客步行距离,减少各种形成的节点,可以提高旅客对建筑空间的认知,降低心理压力。

空间流线组织方式越简捷、通过方式越简单、空间识别性越强,旅客越容易分辨出出入口、安检、候车、换乘等各功能区的方向和位置。旅客无需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下一个行为目的地,交通流线环节中旅客停留的时间也就越短,交通转换效率越高。

不同类别旅客流线分析

空间的易读性,对旅客来说就是行走距离尽量缩短,路线明确,从而使车站的平面更加简单化,独立封闭的空间减少。

旅客在车站的进站流线可以简化为两个部分,一是从广场进入候车室,二是候车室进入站台。按照以往旅客站的平面布局,旅客在其中还要通过站房入口、进站广厅、候车室、进站通廊等独立空间才可到达站台,站内空间划分琐碎,层次过多,导致流线迂回、空间识别性差。现代的新型车站则把进站大厅、候车厅,进站通廊等合并成一个开敞通透的竖向大空间。方向感及导向性更为明确。大大简化了流线进程及建筑空间,从而使功能更为集中便捷(图2~图4)。

流线与站房组合模式

站场与站房的空间关系表现为平面关系与高程关系两个方面。平面关系决定了站房是线侧式、线端式,或者是站房与站场在平面上叠合的形式。高程关系则决定了站房是线下式、线平式或是线上式。

一般来讲,我们按照旅客主要候车空间相对于铁路站台的关系,可分为线上式、线下式、线侧式及组合式站房等几类,每类均有自己的特点。

1 线上式站房

线上式站房位于站台及线路上方。这种站房形式的最大特点是,可以以旅客的出行需要和列车的行驶线路,对候车空间进行与之对应的平面划分。充分利用垂直空间,有效缩小旅客乘降步行距离,减少人流的交叉,方便车站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后勤服务的展开,并且这种布局形式往往是横跨站场两侧的,可以将站场两侧的城市空间紧密联系起来,有效节约建筑用地,使整个客站真正成为城市肌理的一部分,为城市空间的发展留下余地。

此外,线上式站房形式比较完整,不会被铁路线的存在所打破,站房的整体性更强,能够较好实现功能划分与建筑形式的统一。但是,线上式客站在实际运营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造价较好、结构跨度大等。在国内现有大型新型铁路站房设计中,大多采用了这种形式,如广州南站(图5)、上海虹桥站、武汉站、南京南站等。广州南站采用了线上式的模式,上进下出,所有旅客两端进站、高架候车、站台上车、轨下出站。该种站房较传统车站更为灵活,空间的识别性很强,并串联起站房两侧的城市空间,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站房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