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协调员基础知识重点

合集下载

劳动关系协调员基础知识

劳动关系协调员基础知识

劳动关系协调员基础知识答:劳动法的宗旨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劳动法的原则则是在实现宗旨的基础上,规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三、我国劳动法律体系包括哪些方面?P36答:我国劳动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工会章程和企业规章制度等。

四、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哪些内容?P38答: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等。

五、什么是最低工资标准?P44答: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支付标准,用于保障劳动者的基本工资待遇。

六、什么是社会保险?P47答:社会保险是指由国家和社会共同承担的、以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和社会福利为目的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七、劳动保障监察的主要职责是什么?P53答:劳动保障监察的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用人单位是否依法履行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保障制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八、劳动保障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P57答:劳动保障政策的实施可以促进就业,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增强消费能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答:招聘的原则包括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择优和适用。

其基本程序包括:1.确定招聘需求和条件。

2.编制招聘计划。

3.发布招聘信息。

4.筛选简历和进行面试。

5.进行背景调查和体检。

6.确定录用人员。

7.发放录用通知书。

8.进行入职手续和培训。

P69~72答: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劳动市场和劳动力供求关系,以及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就业、失业等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它研究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规律、劳动力价格的形成、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等问题。

同时,劳动经济学也关注劳动者的福利和就业机会,以及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和政策调控。

劳动关系协调员复习资料1

劳动关系协调员复习资料1

劳动关系协调员复习资料(一级)一、职业道德基本要求1.职业守则(1)遵章守法,严谨求实。

(2)以人为本,客观公正。

(3)积极主动,热情服务。

(4)公道正派,诚实守信。

二、基础知识1.劳动保障法律体系(1)法学基础知识概述(2)劳动法律体系概述(3)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概述2.劳动关系基础理论(1)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2)多元主义视角下的劳动关系理论(3)冲突理论视角下的劳动关系理论(4)一元主义视角下的劳动关系理论(5)中国情境下劳动关系理论的发展3.人力资源管理概论(1)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概述(2)工作分析的基础知识(3)员工招聘的基础知识(4)绩效考核的基础知识(5)薪酬管理的基础知识4.劳动经济学基础知识(1)劳动经济学概述(2)劳动力供给与需求(3)工资决定与工资结构(4)劳动力市场制度5.其他基础知识(1)经济学基础知识概述(2)管理学基础知识概述(3)统计学基础知识概述(4)人际交流沟通技巧三、劳动标准管理1.劳动标准实施疑难问题解决(1)国际劳工标准的主要形式、内容和分类(2)核心劳工标准的内容(3)我国实施核心劳工标准情况2.用人单位劳动标准的完善(1)国家劳动标准的主要内容(2)行业、地方劳动标准的内容和分类(3)用人单位必须修改和调整劳动标准的情形3.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1)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原则(2)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流程四、劳动合同管理1.劳动合同的订立(1)不同用工方式和劳动合同期限形式的特点及效果(2)用工的风险点和风险控制方法2.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1)保护商业秘密和竞业限制的政策法规及实施策略(2)反不正当竞争的政策法规及实施策略(3)心理契约的内容和分析方法(4)企业文化的内涵3.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和续订(1)裁员对象的选择(2)裁员的程序(3)未被裁减人员的管理(4)裁员的效果评价五、集体协商与集集体合同管理1.集体协商的组织开展(1)集体协商的战略意义(2)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准备工作的内容(3)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组织开展的流程(4)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的策略和技巧2.集体合同的订立和履行(1)集体协商评估的意义、原则、内容、主体和方法(2)集体协商改进的必要性、原则和方法(3)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签订的程序(4)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的履行原则六、劳动规章制度管理1.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1)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体系(2)劳动规章制度合理性审核方法2.劳动规章制度的的实施(1)劳动规章制度实施情况评估原则和方法(2)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劳动规章制度的形式和内容七、企业民主管理1.劳企协商管理(1)劳动关系氛围的概念(2)劳动关系氛围的维度与测量(3)构建劳动关系氛围的理论基础(4)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氛围的管理策略2.职工代表大会管理(1)职工代表大会独特的优势(2)新型民主参与制度的种类3.厂务公开管理(1)厂务公开评议和监督程序(2)各种员工民主参与形式所对应的员工权利4.职工董事监事管理(1)民主管理体系评估的常用方法(2)民主管理体系评估的内容八、劳动争议处理1.劳动争议的预防(1)劳动争议预防机制的设计原则(2)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的议事规则(3)员工支持计划的主要模式(4)员工支持计划的干预模型2.劳动争议的协商和调解(1)劳动争议处理方式选择策略(2)劳动争议协商工作规则(3)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制度3.劳动争议的仲裁和诉讼(1)仲裁建议书的效力和作用诉(2)司法建议书的效力和作用4.冲突管理(1)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类型和处理方法(2)冲突管理的模型(3)工作场所冲突管理系统的发展演变(4)冲突管理系统的制度设计和程序设计(5)冲突管理系统的实现。

劳动关系协调员-基础知识

劳动关系协调员-基础知识
合同内容P59
法定条款:(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三)劳动合同期限;(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六)劳动报酬; (七)社会保险; (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约定条款:试用期、p64培训(服务期、培训费)、保密与竞业限制P62 (不超过2年,合同终止或解除后履行)、补充保险和福利等
知识成就未来
第二节 劳动保障法律关系
主体—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内容---权利和义务 客体---权利和义务所涉及的对象,如现金、物和行为
知识成就未来
第二节 劳动保障法律关系
劳动保障法律关系的分类 劳动者、用人单位、劳动行政管理部门 社会经济关系 P28-29
1、产生依据、执行职能不同:调整性VS保护性 合法保护 违法制裁 如社保
集体协商程序 分为两个大阶段 准备阶段和谈判阶段
知识成就未来
第三节 集体协商和集体合 同制度
集体合同的立法 劳动法 劳动合同法 工会法
知识成就未来
第三节 集体协商和集体合 同制度
集体合同的种类 按内容分 综合性、专项(安全卫生、女职工保护、工资等) 按主体分 企业、区域性、行业性(建筑、采矿、餐饮等)
案例:P106
知识成就未来
第五节 劳动规章制度
劳动规章制度的作用 预防争议 明确行为规范 维护劳资关系
企业劳动规章制度是企业用工自主权和职工民主管理 相结合的产物
知识成就未来
第五节 劳动规章制度
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原则和框架 合法 具体 及时修订 总则 主文 附则
知识成就未来

劳动关系协调师基础知识考点最新版本

劳动关系协调师基础知识考点最新版本
➢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 性
➢ 内容具有国家强制性 ➢ 劳动法律关系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

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
劳动关系协调师(员)
第二章 劳动保障法律与政策
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 必备条件: 劳动法律规范 劳动法律事实(行为、事件)
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
劳动关系协调师(员)
劳动保障法基本制度内容
劳动合同制 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 工时休假制度 工资制度 劳动保护制度 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优抚制度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劳动保障监察制度
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
劳动关系协调师(员)
第三章 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几个概念
1、劳动关系:劳资双方在工作场所中形成的用工关系。 2、劳动关系特点:平等性、隶属性 3、研究视角:一元论(和谐)、多元论(可以协调)、激
劳动保障法律体系
体系结构(P19):劳动管理法、劳动就业法、 劳动关系协调法、劳动标准法、社会保障法、 处理劳动争议程序法、劳动检查监督法、工会 法。
基本原则:既是权利也是义务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全面保护、平 等保护、优先保护) 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
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
劳动关系协调师(员)
第二章 劳动保障法律与政策
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
劳动关系协调师(员)
第三章 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法的终止条件 期满 享受基本养老保险 死亡 破产 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解散 其它
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
劳动关系协调师(员)
第三章 劳动关系
集体合同内容(未经协商无效) 实质性规则 程序性规则 工作安排 (15点具体内容)
其它

2024劳动关系协调师知识要点

2024劳动关系协调师知识要点

2024劳动关系协调师知识要点一、劳动法律法规:1.《劳动法》及其实施细则2.《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细则3.《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与人民调解法》4.《劳动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的解答》5.《就业促进法》及其实施细则6.《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及其实施细则7.《劳动保障监察指导手册》8.《劳动争议仲裁规则》9.《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办法》二、劳动合同:1.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终止,以及相应的手续和文件2.合同期限和试用期的规定3.外籍员工劳动合同的特殊规定4.劳动合同的补充协议和解除协议5.违反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6.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和终止情形7.劳动合同争议的调解、仲裁和诉讼程序8.用人单位的用工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三、劳动关系调解:1.劳动关系调解的基本原则和程序2.调解员的选任和资格要求3.调解案件的受理、调解和不调解的标准4.调解结果的确认和履行5.劳动关系调解的技巧和方法四、劳动争议仲裁:1.劳动争议仲裁的基本原则和程序2.仲裁员的选任和考核要求3.仲裁案件的受理、仲裁和不仲裁的标准4.仲裁裁决的效力和执行5.劳动争议仲裁的技巧和方法五、劳动保障监察:1.劳动保障监察的目的和任务2.劳动保障监察的基本原则和程序3.劳动保障监察的检查、调查和处罚措施4.劳动保障监察的工作技巧和方法5.劳动保障监察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六、劳动关系矛盾与处理:1.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生原因和类型2.劳动关系矛盾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劳动关系矛盾的预防和化解措施4.劳动关系矛盾的调查和协调工作七、用工制度管理:1.用工制度的建立、修订和解释2.用工制度的合法性和约束力3.用工制度的执行和监督4.用工制度的违法行为和违法责任5.用工制度的争议处理程序八、劳动力市场分析:1.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情况和特点2.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分析3.劳动市场的失业与就业状况4.劳动力市场政策与措施以上为2024劳动关系协调师(二级)考试所需的知识要点,总结了劳动法律法规、劳动合同、劳动关系调解、劳动争议仲裁、劳动保障监察、劳动关系矛盾处理、用工制度管理和劳动力市场分析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劳动关系协调员知识点(全)

劳动关系协调员知识点(全)

第一章劳动标准实施管理(一)劳动标准信息收集1、劳动标准概念:是指对劳动领域内的重复性事物、概念和行为进行规范,以定性形式或定量形式所作出的统一规定2、劳动标准分类:表现形式:法规类、技术类、规范类属性:社会、自然层次:国家、地方、行业、企业作用:强制性、推荐性、约束性3、劳动标准分为法定标准(国家、行业、地方)和用人单位标准(用人单位制定、经劳动关系双方协商)4、劳动标准的内容:工作时间、定员定额、职业培训、工资、福利、休假、未成年保护、女职工特殊保护、社保、劳动安全卫生等5、经历旧中国时期、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形成以立法形式颁布、标准化机构颁布、劳动关系双方协商制度三种形式6、劳动基准法始源于日本,流行日本、台湾7、最早的劳动基准法:《学徒健康与道德》1802英国,标志劳动法的诞生、劳动基准法开始8、劳动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劳动行政法规(国务院颁布)、地方性法规(具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规章(国务院部委和地方政府)9、法律效力范围:法律的时间、空间、对象10、用人单位应在最低工资标准发布后10日内将该标准向本单位全体劳动者公示11、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补发所欠劳动者工资,并可责令按所欠工资1-5倍支付赔偿金;逾期不支付,按照应付金50%-1倍加付赔偿金12、职工和企业任何一方都可以提出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要求,另一方收到协商意向书后,20日内予以书面答复。

工资协议签订后,7日内将协议一式三份报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工资协议15日内进行审查。

工资协议生效后5日内向全体人员公告。

13、工资支付办法:以法定货币形式支付;用人单位以书面形式记录,劳动者签字,并保存2年;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供工资清单;工资在双方约定支付日期内支付;每月至少支付1次14、劳动者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可从工资扣除赔偿,扣除部分不得超过当月工资的20%15、工作时间包括:标准工作时间(8小时/天,40小时/周)、缩短工作时间(少于8小时/天,40小时/周)、综合计算工时、不定时工时16、《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17、事故等级:特别重大事故:30人以上死亡、100人以上重伤、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重大事故:10-30人以上死亡、50-100人以上重伤、5000万-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较大事故:3-10人以上死亡、10-50人以上重伤、1000万-500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一般事故:3人以下死亡、10人以下重伤、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18、伤亡事故调查报告15日内批复,特别重大30日内批复,特殊情况可延长不得超过30日19、女职工保护:经期、孕期、产期(98天,难产、多胞各加15天)、哺乳期(每天2次,每次30分钟)20、社会保险法特点:强制性、社会性、互助性21、养老保险由国家财政、用人单位、劳动者三方分担22、不得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因犯罪或违法治安管理伤亡的;醉酒导致伤亡;自残或自杀23、单位在发生伤害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个人可在1年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24、工伤鉴定1-4级:退出岗位、终止劳动关系,按月伤残抚恤金(90%-75%)、一次性伤残补助金(24-18个月);5-10级,安排工作,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6-6个月)25、收集劳动标准的途径:法律法规汇编、劳动标准汇编、劳动法配套规定汇编、法律法规单行本、报纸和政府公告、网络26、整理劳动标准的方法:劳动领域专业划分:就业、职业技能、劳动关系调整、工作条件、社保、劳动安全卫生、劳动行政管理劳动标准表现形式种类划分:基础类、管理类、工作类、技术类、其他劳动标准适用层次划分:国家级、行业级、地方级、企业级劳动力市场运行程序角度划分:进入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运行、退出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管理劳动标准表现形式的角度划分:法规类、技术类、规范类劳动标准作用角度划分:强制、推荐、约束27、汇编劳动标准的形式:官方标准汇编、内部标准汇编28、用人单位实施劳动标准的形式: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其他定量和定性形式29、收集用人单位实施劳动标准情况的程序:调研准备阶段(调研计划、背景资料)、正式调研阶段(根据调研计划完成各项调研,完成调研报告)30、收集用人单位实施劳动标准情况的方法:档案记录、调研研究(观察法、访谈法)(二)劳动标准的应用1、劳动标准宣讲方法:书面、口头、会议、讲课2、宣讲效果评估方式:询问、面谈、座谈、电话调查、问卷调查3、宣讲效果评价:4分法(优秀、良好、一般、差)、10分法4、咨询的方法:现场、电话、邮件、视频5、咨询技巧:关系技巧、参与技巧、影响技巧6、1993年以来,中国逐步建立劳动保障监察制度7、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劳动监察公约》规定,劳动监察包括职业卫生、劳动安全、劳动关系三个方面的监督监察职能8、自查的形式:报告、报表9、自查方法:检查范围(普查、抽查)、检查时间(事前自查、事后自查)、主动性(主动自查、被动自查)10、配合国家检查:填写相关年假报表、报送书面材料、配合劳动监察报送相关材料、配合劳动监察的其他工作第二章劳动合同管理(一)劳动合同订立1、《劳动合同法》第7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2、《劳动合同法》第10条2款: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最新劳动关系协调员师基础知识重点

最新劳动关系协调员师基础知识重点

劳动关系协调员师基础知识重点第一章劳动关系本章重点: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特征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别劳动关系的运行和调整政府和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我国劳动关系的基本情况一、劳动关系的概念、特征和主体(一)劳动关系的概念(重点掌握)劳动关系(laborrelations),也称劳工关系、劳资关系,是指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总称。

2008年1月1日我国实行了《劳动合同法》,它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第7条)。

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这种社会经济关系,有着不同的表述,比如:劳资关系、劳工关系、劳雇关系、员工关系、劳使关系、产业关系等。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关系不同于民事关系和经济关系,它具有以下特征:1.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2.劳动关系与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3.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

4.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相交错的特征。

(三)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用人单位。

二、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重点理解)“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虽然字面相近,法律含义却截然不同。

从整体上看,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规范和调整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在法律依据方面的主要区别劳动关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范和调整,劳务关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进行规范和调整。

2.劳动关系主体与劳务关系主体的区别3.当事人之间在隶属关系方面的区别4.用人单位对当事人在管理方面的区别5.劳动主体在待遇方面的区别三、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和手段(劳动争议的处理)为了促进和实现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人们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一整套调节劳动关系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是:集体协商、员工参与、三方性机制、劳动争议的处理和劳动立法。

劳动关系协调师基础知识

劳动关系协调师基础知识
职业前景
随着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程度的提高,劳动关系协调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其职业前景广阔,可在各类企 业、劳动人事部门、社会团体等领域从事劳动关系协调工作。
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
职业道德:劳动关系协调师应遵循诚 实守信、客观公正、尊重隐私、保守
秘密等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操守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参与违法违规 行为;
详细描述
对劳动法律法规进行深入研究,确保企业规章制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定期开展 劳动法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建立劳动纠纷处理机制,及时介 入并调解纠纷,保护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员工福利与关怀措施
总结词
提供良好的员工福利和关怀措施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详细描述
总结与改进
危机处理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预案 进行改进。
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鼓励创新
在工作中鼓励创新思维, 不拘泥于传统的方法和思 路。
勇于尝试
对于新的方法和思路,要 有勇气去尝试和实践。
不断优化
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己的 方法和思路,提升工作效 率和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设计合理的薪酬福利体系,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促进员工的个人成 长;关注员工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辅导和帮助;组织丰富的团队建设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合作精 神。
员工参与与民主管理
总结词
鼓励员工参与和实行民主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APTER
05
劳动关系协调师技能提升
持续学习与知识更新
1 2
持续关注法律法规变化
劳动关系协调师需要随时关注劳动法律法规的变 化,确保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始终保持最新。

劳动关系协调师知识要点

劳动关系协调师知识要点

劳动关系协调师知识要点
一、劳动关系协调师的职责
1.劳动关系协调师是一位劳动关系服务人员,他们专注于劳动关系协调、调解、调整和调整,负责将企业劳动关系中发生的冲突和问题解决。

2.协调师需要具备客观、公正和专业的态度,尊重当事人自主权,积极引导他们协商一致,协助当事人解决劳动关系问题,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环境。

3.协调师要熟悉有关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帮助当事人解决劳动关系问题,保护雇主与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4.对那些合法纠纷、劳动争议、抗议等劳动关系问题,协调师要及时组织协调人员,主持调解、推动调节,维护劳动关系和睦的社会环境。

5.协调师还需要开展教育培训,协助劳动者了解劳动关系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劳动关系法律素养,增强当事人自主维权意识,推进劳动关系合理化。

二、劳动关系协调师的岗位能力要求
1.具备良好的社会关系沟通及调停能力,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理解和把握劳动关系服务技巧,熟悉劳动法律法规、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及实施方法,拥有丰富的仲裁实践经验等。

劳动关系协调员重点知识梳理提纲(重点内容)

劳动关系协调员重点知识梳理提纲(重点内容)

重点知识梳理提纲工时相关知识一、工时制度基本内容(一)工时种类分为二类:标准工时和特殊工时。

其中特殊工时主要有两种: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二)非全日制用工的工作时间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八条)二、标准工时相关规定(一)标准工时基本内容标准工时制有两项基本内容:一是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 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

这两项标准应同时遵守,即每日既不得超过8 小时,每周又不得超过40 小时。

二是每周至少休息一日,即用人单位必须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有一次24 小时不间断的休息。

(二)标准工时折算办法原劳动保障部《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8]3号)对此作了明确规定。

1、制度工作时间的计算: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节假日)=250天季工作日:250天÷4季=62.5天/季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工作小时数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时(每月是166.64小时)。

2、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

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三)延长工作时间1、延长工作时间的概念延长工作时间是指超过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长度的工作时间。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三条规定,劳动者在完成劳动定额或规定的工作任务后,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实行计件工资的劳动者,在完成计件定额任务后,由用人单位安排延长工作时间的,才是延长工作时间。

劳动关系协调员基础知识重点

劳动关系协调员基础知识重点

第一章劳动关系本章重点: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特征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别劳动关系的运行和调整政府和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我国劳动关系的基本情况一、劳动关系的概念、特征和主体(一)劳动关系的概念(重点掌握)劳动关系(laborrelations),也称劳工关系、劳资关系,是指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总称。

20XX年1月1日我国实行了《劳动合同法》,它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第7条)。

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这种社会经济关系,有着不同的表述,比如:劳资关系、劳工关系、劳雇关系、员工关系、劳使关系、产业关系等。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关系不同于民事关系和经济关系,它具有以下特征:1.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2.劳动关系与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3.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

4.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相交错的特征。

(三)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用人单位。

二、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重点理解)“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虽然字面相近,法律含义却截然不同。

从整体上看,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规范和调整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在法律依据方面的主要区别劳动关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范和调整,劳务关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进行规范和调整。

2.劳动关系主体与劳务关系主体的区别3.当事人之间在隶属关系方面的区别4.用人单位对当事人在管理方面的区别5.劳动主体在待遇方面的区别三、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和手段(劳动争议的处理)为了促进和实现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人们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一整套调节劳动关系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是:集体协商、员工参与、三方性机制、劳动争议的处理和劳动立法。

劳动关系协调员四级课程

劳动关系协调员四级课程

劳动关系协调员四级课程第一部分:劳动关系基础知识1.1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劳动关系的定义-劳动关系的要素-劳动关系的特点1.2劳动合同法基本原则-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1.3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劳动争议的类型-劳动争议解决的程序和方式-劳动争议解决的原则和标准第二部分:劳动法律法规解读与应用2.1 《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解读- 《劳动法》的基本内容- 《劳动合同法》的主要规定- 《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和关系2.2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与《劳动监察条例》解读-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主要条款- 《劳动监察条例》对劳动关系管理的规定-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与《劳动监察条例》的适用范围和关系2.3 《社会保险法》与《劳动安全保护法》解读- 《社会保险法》的基本内容- 《劳动安全保护法》的主要规定- 《社会保险法》与《劳动安全保护法》的适用范围和关系第三部分:劳动关系协调技能培训3.1劳动合同管理-劳动合同的订立和管理-劳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劳动合同管理的实际操作技巧3.2劳动争议解决-劳动争议的调解和仲裁程序-劳动争议解决的技巧与方法-劳动争议案例分析与应对策略3.3劳动法律应用-劳动法律法规的理解与适用-劳动法律法规的实际操作技巧-劳动法律案例分析与应对策略第四部分:劳动关系综合案例分析与实操4.1劳动合同管理案例分析-案例一:劳动合同纠纷的处理-案例二:劳动合同变更与终止的实际操作-案例三:劳动合同违约案件处理4.2劳动争议解决案例分析-案例一:劳动争议的调解与仲裁实操-案例二:劳动争议的应对策略与解决方法-案例三:劳动争议案件的预防与处理4.3劳动法律实操案例分析-案例一:劳动法律知识的应用与处理-案例二:劳动法律的实际操作技巧-案例三:劳动法律风险的应对策略与解决方法结语通过劳动关系协调员四级课程的学习,学员将掌握劳动关系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提升劳动关系协调技能,增强劳动法律应用能力,掌握劳动关系综合案例分析与实操技巧,为更好地管理和协调劳动关系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劳动关系协调师(培训)知识要点

劳动关系协调师(培训)知识要点

劳动关系协调师(培训)知识要点劳动关系协调师是为组织解决劳动关系冲突、维护劳动关系稳定而设立的重要职位。

以下是劳动关系协调师培训中的知识要点:1. 劳动法律法规:作为劳动关系协调师,必须熟悉国家和地方的劳动法律法规。

这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相关法律,以了解劳动者的权益和雇主的义务。

2. 劳动合同管理:劳动关系协调师需要掌握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与解除的相关规定。

了解不同类型的劳动合同,如固定期限合同、无固定期限合同等,并能熟练处理劳动合同纠纷。

3. 劳动关系冲突调解:劳动关系协调师需要具备解决劳动关系纠纷的调解能力。

了解调解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掌握双方沟通与协商的技巧,帮助雇主和劳动者达成和解并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4. 工资与福利管理:了解工资支付制度、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法律要求。

能够为劳动者解答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相关问题,并处理因工资争议引发的劳动纠纷。

5. 劳动争议处理:了解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和方法,掌握相关证据的收集和备案要求,熟悉调解、仲裁和诉讼等解决争议的方式,能够为劳动者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询。

6. 劳动关系预防与管理:劳动关系协调师应具备劳动关系预防与管理的能力。

能够制定和改进组织内部的劳动管理制度,培训和教育员工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冲突。

7. 业务沟通技巧:作为劳动关系协调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能够与雇主和劳动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双方需求和意见,并能进行有效的谈判和协商,促进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达成。

总结:劳动关系协调师的培训要点包括劳动法律法规、劳动合同管理、劳动关系冲突调解、工资与福利管理、劳动争议处理、劳动关系预防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通过系统的培训,劳动关系协调师能够更好地维护组织内的劳动关系稳定和谐。

劳动关系协调员(基础知识)考前资料

劳动关系协调员(基础知识)考前资料

劳动关系协调员(基础知识)考前资料第一章职业道德考点1 职业的含义★一般是指人们能够稳定从事的具有一定专门职能的有报酬的社会活动。

从社会角度来看,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并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义务;从个人角度来看,职业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劳动者通过某种劳动,从创造的价值中获得自己应得的报酬。

考点2道德的含义★道德是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以及个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它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教育来实现调节作用,并以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的标准进行评价。

考点3职业道德的概念★★★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职业道德作为一种职业规范,通常表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是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形成的,主要内容是对从业者义务的要求,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受社会普遍的认可。

考点4职业道德的特点★★★(1)适用范围的有限性:职业道德与人们的职业活动联系在一起,各种职业的从业内容、从业方式和从业要求各不相同,该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中对从业人员职业行为的要求自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2)内容的多样性:职业道德的内容因职业的不同会有所区别(3)较强的纪律性:职业道德是为了适应各种职业活动而形成的,它从本职业活动的实际出发,通常釆用制度、守则、公约、承诺等形式表达,让从业人员感受到较强的纪律规范性。

(4)职业道德形成的稳定性: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知、总结和提升,并能在职业活动中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职业道德才会形成稳定的模式并不断完善。

考点5职业道德对从业人员的作用★★(1)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的立业之本(2)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之基考点6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1)职业道德能够调节人际关系(2)职业道德能够维护各行业、各单位的声誉(3)职业道德能够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和全民素质(4)职业道德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考点7职业道德与职业守则的关系★劳动关系协调员的职业守则是指劳动关系协调员作为劳动关系协调工作执业者所应具有和表现出来的良好品德和敬业行为。

劳动关系协调知识点总结

劳动关系协调知识点总结

劳动关系协调知识点总结【一、劳动法律法规】1.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是我国劳动法律体系的核心之一。

它规定了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签订与解除、变更、终止等方面的规定。

在劳动关系协调中,劳动合同法是重要的依据,它明确了雇主和雇员的权利和义务,为双方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保障。

2.劳动法除了劳动合同法外,我国还有《劳动法》,包括《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包括工资、工时、休假、劳动保护等内容。

在劳动关系协调中,雇主和雇员都需要遵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社会保险法在劳动关系协调中,社会保险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险制度,保障了劳动者在各种情况下的权益。

雇主需要依法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而员工也有权利享受合法的社会保险福利。

4.劳动监察法劳动监察法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法规之一。

它规定了劳动监察的职责和权限,保障了劳动者在工作中的权益。

在劳动关系协调中,劳动监察法对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劳动合同管理】1.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关系协调的基础是劳动合同的签订。

雇主和雇员需要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并明确合同的期限、工作内容、工资福利、劳动保护等内容。

合同签订是双方达成一致的开始,也是双方权益受到保障的基础。

2.劳动合同履行雇主和雇员在劳动合同中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在劳动关系协调中,双方需要共同遵守合同约定,保障自己的权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权利。

雇主需要按时足额支付工资,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而雇员则需要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服从管理,维护企业的利益。

3.劳动合同解除劳动合同解除是劳动关系协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之一。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劳动合同可以因为双方协商一致、到期、解聘、辞职、解除等原因而终止。

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双方需要遵守法律规定,保障对方的合法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劳动关系本章重点: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特征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别劳动关系的运行和调整政府和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我国劳动关系的基本情况一、劳动关系的概念、特征和主体(一)劳动关系的概念(重点掌握)劳动关系(laborrelations),也称劳工关系、劳资关系,是指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总称。

2008年1月1日我国实行了《劳动合同法》,它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第7条)。

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这种社会经济关系,有着不同的表述,比如:劳资关系、劳工关系、劳雇关系、员工关系、劳使关系、产业关系等。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关系不同于民事关系和经济关系,它具有以下特征:1.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2.劳动关系与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3.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

4.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相交错的特征。

(三)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用人单位。

二、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重点理解)“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虽然字面相近,法律含义却截然不同。

从整体上看,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规范和调整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在法律依据方面的主要区别劳动关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范和调整,劳务关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进行规范和调整。

2.劳动关系主体与劳务关系主体的区别3.当事人之间在隶属关系方面的区别4.用人单位对当事人在管理方面的区别5.劳动主体在待遇方面的区别三、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和手段(劳动争议的处理)为了促进和实现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人们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一整套调节劳动关系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是:集体协商、员工参与、三方性机制、劳动争议的处理和劳动立法。

三方性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长期以来处理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是国际上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

四、劳动关系调整过程中,政府、工会、雇主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一)政府在处理劳动关系中的职能作用政府在处理劳动关系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1.政府有权处理劳动关系的各项制度;2.政府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控制许多公共部门及国有企业;3.政府可以针对不同经济或社会问题采取的方针、政策和行为为集体谈判创造宏观环境。

(二)工会在处理劳动关系中的职能作用(我国工会的特殊性)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

工会在处理劳动关系中表现出的功能主要有:(1)通过申诉/仲裁程序为会员提供法律代表参与对劳动争议的裁决;(2)通过与雇主的集体谈判维护会员的整体利益;(3)通过工会的组织力量部分制约雇主的职权,维护员工的利益;(4)可以平衡和协调员工内部不同派系的竞争和冲突,协调对雇主的立场。

(三)雇主组织在处理劳动关系中的职能作用雇主组织或称管理方团体的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

雇主协会可分为:全国性雇主联合会,单一行业或产业的全国性协会,地区协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简称中国企联)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雇主组织,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核准注册登记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法人,是独立于政府,自主从事各项活动的国家级雇主(企业代表)组织。

中国企联既不是政府机构,又不是企业,而是连接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中介机构。

第二章劳动保障法律和政策本章重点:劳动法律关系和劳动关系的比较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主要内容体系一、劳动法律关系概述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的现实基础,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但并非所有的劳动关系都表现为劳动法律关系。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重点掌握)(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即依照劳动法律规范参与劳动法律关系,并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权利和义务。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劳动行为称为劳动法律关系客体。

劳动法律关系的辅助客体主要是劳动条件。

三、劳动法的概念我们将劳动法的概念定义为:劳动法是指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目的,调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政府与用人单位之间、政府和劳动者之间的、为实现和保障社会劳动过程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四、劳动法基本原则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有多种理解和阐释。

根据《宪法》和《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可以将劳动法基本原则归纳为以下内容:(1)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重点掌握)全面保护、平等保护、优先保护、基本保护国嘉网络学堂劳动关系协调员基础知识重点详解(2)三方协调劳动关系原则。

三方协调劳动关系原则,是指政府、工会组织、企业组织代表三方共同参与劳动关系的协调。

(3)劳动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原则。

(4)公法手段和私法手段相结合原则。

第三章人力资源管理本章重点: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特征及主要内容工作分析的作用意义及方法招聘的原则基本程序及主要形式绩效考核的基本概念内涵及其绩效考核的方法薪酬的概念及主要职能薪酬设计的原则与步骤一、基本理论(一)人力资源的概念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称,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指标。

(二)人力资源由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构成。

(三)人力资源的特点1.能动性2.资本性3.再生性4.时效性5.社会性2.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联系与区别两者的联系体现在,人力资本存在于人力资源之中,人力资源是未实现经济价值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已经(或正在)实现经济价值的人力资源。

两者的区别体现在,一是理论视角不同,人力资本关注的是人的能力的经济属性,人力资源关注的是人的能力的自然属性;二是外延不同,人力资源是一个宏观的、概括性的范畴,具有层次性,包括人力资本及非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本只是人力资源中全部教育性投资的凝结;三是关注的焦点不同,人力资源强调劳动者的数量和健康状况,而人力资本强调劳动的非同质性即劳动力素质;四是性质不同,人力资源反映的是存量问题,人力资本反映的是存量与流量的问题。

二、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区别3.人力资源管理内容(1)组织设计与职务分析(2)制订人力资源规划(3)招聘与甄选(4)培训与开发(5)激励与沟通(6)绩效考评与反馈(7)薪酬福利(8)劳资关系三、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一)人性假设理论1.经济人假设2.社会人假设3.决策人假设4.复杂人假设(二)激励理论1.公平理论主要观点是:员工之间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在工作中所付出的代价与自己所得的报酬与相类似的“别人”进行权衡比较。

2.期望理论主要观点是:当人们期望自己的行动将达到某个他向往的目标时,就会被激励起来并竭力去实现这个目标。

动力=效价X期望值(三)需求层次理论(1)马斯洛需求理论国嘉网络学堂劳动关系协调员基础知识重点详解马斯洛把每个人的需求分成包括五个层次,具体为:①生理需求②安全需求③社会需求④尊重需求⑤自我实现需求(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将员工对工作满意的因素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使员工对工作满意的因素,称为激励因子;另一类是使员工对工作不满意的因素,称为保健因子。

第二节工作分析1.工作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工作描述和工作说明书。

2.工作描述工作描述具体说明了工作的物质特点和环境特点,主要解决工作内容与特征、工作责任与权力、工作目的与结果、工作标准与要求、工作时间与地点、工作岗位与条件、工作流程与规范等问题。

3.工作说明书工作说明书又称职务要求,要求说明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的生理要求和心理要求。

4.工作分析方法工作实践法、工作日志法、观察法、访谈法、关键事件法、问卷调查法第三节员工招聘一、员工招聘的概述(一)招聘的含义及意义招聘就是当用人单位出现人员需求后,采用一定的方法吸引或者寻找具备任职资格和条件的求职者,并采用有效的方法从中选出合适的人选予以聘用的过程。

(二)招聘的原则1.组织目标导向原则2.公开平等原则3.坚持任人唯贤、择优录用的原则4.坚持结构合理原则5.坚持科学化原则三、招聘主要形式(一)内部招聘(二)外部招聘四、招聘评估一个完整的招聘过程,应该有一个评估阶段。

招聘评估主要从招聘成本评估、录用人员数量评估、录用人员质量评估等几个方面。

1.招聘成本评估招聘成本分为招聘总成本与招聘单位成本。

招聘总成本是人力资源获取成本。

招聘单位成本是招聘总成本与录用人数的比。

2.录用人员数量评估录用人员数量评估主要从录用比、招聘完成比和应聘比三方面进行:录用比=录用人数/应聘人数招聘完成比=录用人数/计划招聘人数应聘比=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3.录用人员质量评估录用人员质量评估实际上是对录用人员的能力、潜力、素质等进行的各种测试及其工作表现、对组织的贡献率的评估。

第四节绩效考核(一)绩效考核的基本概念1.绩效绩效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员工的工作结果,也就是员工所完成工作或履行职务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指影响员工工作结果的行为、表现及素质等。

2.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简称考核,又称绩效考评、绩效评价等。

它是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与工作结果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进行考察、分析、评估与传递的过程。

3.绩效考核的内容对员工绩效的评估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德、能、勤、绩、廉。

4.绩效考核的一般过程绩效考核的过程通常被看着一个循环,这个循环的的周期一般分为四个步骤,即制订绩效计划、绩效的实施与管理、绩效评估与绩效反馈面谈。

二、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一)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的特征考核指标体系是将考核内容由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可以观测的客观指标体系,使复杂的考核内容变得条理化和简单化,使考核过程的可操作性更强,避免考核工作的盲目性。

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具有以下特征:1.将员工的工作与公司远景、战略与部门和相连接,层层分解,层层支持,使每一员工的个人绩效与部门绩效,与公司的整体效益直接挂钩。

2.保证员工的绩效与内外部客户的价值相连接,共同为实现客户的价值服务。

3.员工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是基于公司的发展战略与流程,而非岗位的功能。

绩效指标设计应遵循SMART原则:国嘉网络学堂劳动关系协调员基础知识重点详解①具体的(Specific)②可度量的(Measurable)③可达到的(Attainable)④相关的(Relevant)⑤有时限的(Time—based)三、绩效考核方法简单排序法、配对比较法、强制分布法、量表评价法、关键事件法、行为锚定评价法、评语法、360度考核法、目标管理、平衡记分卡平衡记分卡主要内容包括:①客户视角(客户如何看待我们):②内部视角(我们必须在何处追求卓越)③学习/成长视角(我们能否提升并创造价值)④财务视角(我们如何满足股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