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三个阶段的生育特点及田间管理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皖北小麦三个生育时期的特点及田间管理方案
杨建
1101043500
11-青年农场主试验班
摘要: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即营养生长阶段(从种子萌
发到分蘖),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从拔节到孕穗)和生殖生长阶段(从抽穗到成熟)。
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及在植株体内的分布是不同的、田间危害来源不同、小麦对抵抗外来危害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因而,要根据小麦生长发育不同时间段的特点来指定相应的田间管理措施和方案,争取小麦高产稳产非常重要。
关键词:生长发育特点田间管理配方施肥
生长发育特点
营养生长阶段:
在生产上,为便于栽培管理,人们根据这些变化中器官形成顺序和便于掌握的明显特征,把小麦整个生育期划分为播种期、出苗期、分蘖期、起身期(生理拔节)、拔节期(农艺拔节)、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
在冬小麦有明显越冬的地区还包括越冬期和返青期。
1)播种期:播种的时间,以月/日表示。
由于冬季气温自南向北依次降低,小麦播种期逐渐提早而成熟期则渐次推迟,所以小麦生育期自南而北逐渐延长。
2)出苗期:全田50%籽粒第一片真叶露出胚芽鞘,长出地面2-3厘米时的日期,我省10月上中旬。
3)三叶期:全田50%以上的麦苗,主茎第3叶片伸出2Cm左右的日期,为三叶期。
4)分蘖期:全田50%植株第一个分蘖伸出叶鞘1.5~2cm时,我省10月中下旬。
5)越冬期:冬麦区冬前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3℃以下,麦苗基本停止生长,到次年春季平均气温稳定升至3℃以上,麦苗恢复生长。
这段停止生长的时期称为越冬期。
我国北方冬麦区有明显的越冬期,长江以南无明显越冬期,但在越冬期间,气温有回升,麦苗仍缓慢生长。
越冬期一般为12/20-2/10。
6)返青期:第二年春天,随着气温的回升,小麦开始生长,50%植株年后新长出的叶片(多为冬春交接叶)伸出叶鞘1-2cm,且大田由暗绿变为青绿色时,我省2月中下旬。
7)起身期:次年春季麦苗由匍匐状开始挺立,主茎第一叶叶鞘和年前最后叶叶耳距相差1.5Cm左右,茎部第一节间开始伸长,(长度为0.1-0.5Cm),但尚未伸出地面时,为起身期,一般比拔节期早7-10d。
8)拔节期:全田50%以上植株茎部第一节间露出地面1.5-2.0Cm时,为拔节期。
安徽省拔节期一般为3/10左右。
9)孕穗期:全田50%茎蘖旗叶叶片全部抽出叶鞘并完全展开,旗叶叶鞘包着的幼
穗明显膨大,为孕穗期。
10)抽穗期:全田50%以上麦穗(不包括茎)由叶鞘中露出穗长的1/2时,为抽穗期。
安徽省抽穗期一般为4/20左右。
11)开花期:全田50%以上麦穗中上部小花的内外颖张开,花丝伸长,花药外露,花粉粒散出时为开花期。
12)成熟期:茎、叶、穗发黄,胚乳呈蜡状,籽粒开始变硬,基本上达到原品种固有色泽,为成熟期。
包括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
商用小麦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
种用小麦适宜收获期为完熟初期。
小麦田间管理措施
我们根据上文提到的小麦生长各个时期的特点制定如下小麦田间管理措施和方案。
努力实现小麦的两优一高的生产目标。
生育前期田管措施
l品种选择
可供该地选择种植的小麦品种很多,就长期试验和观察所得出的经验看,适宜在l000~l400122海拔地区范围内选用的主要有兴义7号、兴麦22等兴麦系列,丰优5号、丰优7号等丰优系列,川麦89—109等川麦系列以及千禧6号等小麦品种。
这些都是高产优质的好品种,产量表现及抗性表现均较好。
兴麦系列产量高、面筋强度好,但大多有芒、较高秆、较迟熟,其中兴义7号有较不易脱粒的反映。
川麦、千禧产量也高,属中矮秆、中早熟且较易脱粒。
但川麦退化比较严重。
以上品种均可粮饲兼用,但各个不同品种往往都是优缺并存、瑕瑜互现的,农民朋友可根据自家的需要进行选择。
只要选定了某个品种,拿定主意不要老是患得患失,而要坚定信心,认真贯彻好各项管护措施,力求增产增收。
在进行选择用种时,不管选用任何品种,都要避免采用当地已经退化了的种子,而要选择那些经过制种机构提纯复壮过的种子。
要尽量减少民间私下进行的所谓“串换”的方式,避免因种子不纯、品种退化造成的减产。
2播种期
小麦播期一般都以霜降附近为最佳,当然这是在正常年景各方面因素和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做到的。
但是,若由于气候等不可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延至什么时候才可以播种,群众对此往往是没有把握,一旦季节错过,便宁可丢荒也不愿再作努力。
事实上,根据实践经验,即使是到了立冬后l周才播种的小麦,只要适当增加播种量和加强田间肥水管理,要实现相对稳产高产也还是可以做到的。
农民朋友完全可以建立起在这个时候播种的信心,因为从小麦的整个生育期来讲,在冬季低温时段,其实小麦植株是处于一种半休眠和生长停顿状态中。
只要抓好冬前高温时段的促蘖和中后期管理措施,即使晚播种。
对小麦完成生育期的影响也不大。
事实上,受秋种期间天气状况和土壤墒情以及其他方面情况与条件的影响.各地也不可能保证在最佳播期内完成所有小麦的播种。
如在皖北lO月下旬遇阴雨连绵,按时间上这时候本该播种小麦,而稻田积水,根本无法整地播种。
或是秋收后迟迟不下雨,土壤异常抗阳,翻犁、播种都十分困难。
若遇以上2种情况,即使勉强翻犁播种,在不利的墒情条件下,小麦出苗、成活都成问题,种植效果会
很差。
故宁可推迟些,也不宜在这个时候播种小麦。
而且秋收时节人们都在大忙,缺少劳动力的农家更是会顾此失彼,即使有较好的天气,土壤墒情也适中,但因忙于稻谷的收晒贮藏等而无暇播种小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这样看来,在小麦播种期的问题上,与其搞慌搞乱地强趁时机而又适得其反,还不如不慌不忙而又促赶有方以获取较好的效果。
然而,考虑到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这里又还有2个问题需要特别说一下。
一个是为了抢时间赶季节而在土壤湿度过大的条件下强行播种的小麦田,或是由于播种后遇雨,积水或冲刷造成土壤板结使麦苗出土困难的,那么积水消退后或雨后晴天土表干燥的情况下,及时进行浅中耕松土以助其出苗就可以了。
这样做同时也切断了土壤表层的毛细管,因此还兼对下步土壤保墒及作物抗旱有利。
再就是,为了防播种后或小麦生长中受干旱的威胁,可采取稻草覆盖保墒栽培技术,稻草覆盖不仅能够保墒稳产,同时也还不失为秸秆处理的一种有效途径。
3播种量
小麦是一种具较强分蘖能力但又不以分蘖成穗为主的禾本科作物。
由于受到冬春干旱的影响,分蘖大多难以成穗,据在安龙县水源条件较好的木咱镇哪黑进行试验观测的结果,小麦播种鼍(粒数)和成穗数之比仅l:1.2。
因此,确保小麦产量应从增加播种量、增加基本苗上多作考虑。
建议播小麦150kg/hm2左右为宜,这样基本可保证有300万/hm2基本苗出土。
为产量3000kg/hm2以上打下基础,晚播和干旱地区尤应加大播种量。
当然,有条件确保更多分蘖成穗的地区可不在此列。
4肥水运筹
按照农户在小麦生产上的投入状况和施肥习惯,一般中等田土平均投入尿素150kg/hm2为基本要求,农家肥另计。
建议150kg/hm2尿素中用75kg/hm2与农家肥作底肥,随松土时深施于土中。
这样可达到缓释肥以供小麦苗期逐步吸收以延长肥效的目的,更好地为小麦整个苗期生长提供养分。
小麦营养生长田间管理措施
早播旺长小麦管理要点
对早播受冻害的麦苗,一是在日平均气温回升到5℃以上时,利用晴好天气中午前后(10:00—16:00)叶面喷施新美洲星或庄福星,用新美洲星或庄福星900~1350mL/hm2加尿素3.75kg/}lm,对水450kg(30喷雾器水)均匀喷施;在第1次喷施后间隔10~15d按上述配方结合防治病虫害再喷施1次。
如按此方法管理到位,可促进受冻害麦苗快速恢复生长,并且可促使春发后的麦苗健壮生长,同时可防治小麦纹枯病及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害,对促进小麦高产极为有利。
二是利用雨雪天气追施返青拔节肥,根据冻害情况追施尿素75~150kg/hm。
晚播稻茬小麦管理要点
对晚播稻茬麦的弱小苗要采取一促到底的管理措施:
一是叶面喷施新美洲星或庄福星,在小麦三至四叶期后,利用平均气温在5℃以上,中午气温在10℃以上的晴好天气,在10:o0—16:00用新美洲星或庄福星900~1350mL/hm加尿素3.75kg/hmz加磷酸二氢钾3kg/hm2对水450kg(30喷雾器水)叶面喷施。
此后每隔10~15d喷施1次(可结合病虫害防治同时进行),
连续喷施3次后苗情将会有突破性转化,将会为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单产垫定坚实的苗情基础。
二是确保土壤墒情,如连续干旱(无有效降水),应尽早进行灌溉。
三是增施氮肥,在小麦三叶期利用雨雪天气,追施尿素150kg/hm,拔节孕穗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视苗情追施尿素150kg/hm2左右。
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措施:
1.看苗施好拔节孕穗肥
拔节孕穗肥具有巩固分蘖成穗, 促进壮秆大穗, 提高小花结实率, 增加每穗粒数的作用。
稻茬麦田的春季管理重点是施好拔节孕穗肥, 一般要求在植株群体叶色褪淡, 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时追施, 亦可后移至在旗叶露尖前, 每 667㎡施尿素 3~5㎏, 磷钾肥亦在此时补足用量, 以防止早衰, 提高粒重, 增加产量。
对于秸秆还田量大、基种肥施用量不足, 已经脱肥的黄、瘦、小、弱苗麦田, 要求每 667㎡施 10㎏左右的三元复合肥。
对于套播麦田,每 667㎡施有机肥1000㎏和三元复合肥 10㎏左右, 促进弱苗转壮, 春季麦苗早发, 提高分蘖成穗率。
2 沟系配套, 排渍抗旱
渍害是影响小麦丰产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
要在春季搞好沟系配套。
对未开沟的套播麦田要开挖田内三沟; 对已开沟, 配套不完善的要及时疏通, 经冬季冻融交替, 田埂塌落的, 要及时挖沟筑埂, 做到沟渠相通, 确保排水畅通, 防御渍害。
有灌溉条件的田块, 要注意孕穗期和扬花、灌浆期的抗旱。
小麦生长中期是生长最旺盛的时期, 尤其在孕穗期是需水临界期, 此期是决定成穗率和争取壮秆大穗的关键时期, 因此, 抽穗前要浇好孕穗水, 结合浇水可追施孕穗肥; 小麦籽粒形成期间对水分要求迫切, 水分不足, 会导致籽粒退化, 降低穗粒数, 因此要及时浇好扬花水, 以争取形成较多的穗粒数, 小麦扬花后大约10~15 天进入灌浆期, 要适时浇灌浆水, 以防止根系衰老, 提高粒重。
浇水时应注意与防倒相结合, 有风不浇, 防止倒伏。
3 春季冻害防御及补救
3 月中、下旬, 常有寒潮南下, 此时如气温下降到- 3℃以下,
持续 6~7 小时, 已经拔节的麦苗就会遭受到冻害。
在小麦春季冻害发生后, 一是要在低温后 2~3 天调查幼穗受冻的程度; 二是对茎蘖受冻死亡率超过 10%以上的麦田要及时追施恢复肥。
一般茎蘖受冻死亡率在 10%~30%的麦田, 可每667㎡追施尿素 4~5kg, 超过 30%的麦田, 茎蘖受冻死亡率每增加 10 个百分
点, 每667㎡需增施尿素 2~3kg。
上限值不宜超过每 667m平方米10kg, 争取高位蘖成穗, 减少产量损失。
4 根外追肥防衰保粒重
叶面喷肥是防止后期脱肥、提高小麦抗性、促进有机质运输、合成、转化, 增加粒重和产量的重要措施。
一般比不喷肥增产10%左右, 千粒重增加 2~3g。
今年我市小麦受冬季长时期低温冻害影响, 根系发育不良, 加之本麦区后期易受高
温、水渍等危害,
因此, 今年小麦生育后期要特别注意防早衰, 确保粒重不降低。
籽粒灌浆期可采取叶面喷肥等措施, 以延迟衰老, 增加粒重。
4.1 抽穗前叶片发黄, 667㎡用 1.5%~2%尿素溶液 50㎏, 进行叶面喷施, 可有效预防早衰。
4.2 抽穗到乳熟期, 667㎡用 150g 磷酸二氢钾或磷酸二铵150g, 兑水 50㎏喷施。
可连续喷施 2~3 次, 每次间隔期 5~7 天。
叶面喷肥应按要求浓度施用, 严禁加大浓度, 否则极易造成药害。
喷肥可与防病治虫结合进行。
5 病虫防治与倒伏补救
今年冬季雨雪量大、持续时间长, 虫害会有所下降, 但病害威胁不一定减轻, 因此仍要加强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纹枯病的测报和防治。
特别是纹枯病的防治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小麦受冻后, 叶鞘和茎秆因冻伤有利于纹枯病发生和蔓延。
5.1 病害防治
5.1.1 条锈病。
田间一旦发现病害, 就必须防治, 一般每 667㎡用 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50g, 兑水 30㎏喷雾防治。
5.1.2 白粉病。
当田间发病率达 8%时即需防治, 防治方法同锈病。
5.1.3 赤霉病。
在小麦花期每 667㎡用 40%多菌灵胶悬剂 150g或50%的可湿性粉剂 80g, 兑水 30㎏喷雾防治。
如小麦开花期遇雨应在第一次防治后 5~7 天再防治一次。
阴雨天防治赤霉病宜选用胶悬剂。
5.1.4 纹枯病。
3 月中旬前后, 田间病株率达到 20%~30%, 平均严重度达 2 级时, 每 667㎡用 5%井岗霉素 100~150g, 兑水 100㎏喷雾防治。
施药半月左右如病情未见好转, 可再喷一次。
5.2 虫害防治。
小麦中后期的虫害主要有蚜虫和粘虫, 应根据田间虫情, 进行合理防治。
防治方法是亩用 40%氧化乐果100ml, 兑水 30㎏喷雾防治。
5.3 倒伏补救。
在抽穗期因风雹导致倒伏的, 应利用小麦背地曲折的特性自行曲折恢复直立。
切忌采取扶麦、捆把等措施, 以免破坏搅乱其“倒向”, 使小麦节间本身背地性曲折特性无法发挥。
若因风雨造成的倒伏, 雨过天晴后, 可在麦穗上用竹竿分层轻轻挑动抖落秆上的雨水, 注意不要打乱其倒向。
可采取叶面喷肥2~3 次, 同时清沟防渍降低湿度, 尽量减少损失。
在灌浆期发生倒伏, 可轻挑抖落雨水, 然后喷磷酸二氢钾。
雹灾发生后重点搞好叶面喷肥, 增强叶片吸收养分和光合作用功能。
①搞好化学调控。
对于已出现旺长趋势的麦田,可喷施植物生长延缓剂, 如多效唑每 667㎡40~50g, 兑水 30㎏,均匀喷雾, 可有效延缓麦苗生长, 起到控旺、促壮、防冻、防倒伏的作用。
起身前再喷一次效果更佳。
②注意清沟排渍。
要求高质量的开好田间沟系, 做到三沟畅通, 并用沟泥盖好露籽, 保证降水过多时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降渍、保暖、防冻。
③实施冬前镇压。
对于垡块多、吊根苗、早播旺长苗、密度过大苗, 采取冬前镇压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不可小看它的效果, 因为镇压具有压碎坷垃、弥封土壤裂缝、抑制小麦地上部旺长、提墒保墒的综合作用。
去年各地对旺苗实施镇压的麦田, 均控制了旺长获得增产。
各地可根据本地的条件, 采取各种镇压方法。
④秸秆覆盖保暖。
对于易受冻害的麦苗, 可用有机肥、泥杂肥、粉碎的作物秸秆覆盖, 有保暖、防冻、保苗安全越冬的效果。
⑤及早追肥促苗。
对于晚播小弱苗、独脚苗、渍害苗、药害苗、黄弱苗, 底肥不足或底肥仅用氮肥的麦田, 可在冬前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 每 667㎡10~15㎏, 促进小麦生根、长蘖, 有利于苗情转化。
4.2 小麦发生冬季冻害后的应急补救措施。
认真观察田间发生
冬季冻害的麦苗可以看到, 在一株小麦中, 冻死的单茎是主茎和大分蘖, 而小分蘖还是青绿的; 而且在大分蘖的基部还有刚刚冒出来的小分蘖的蘖芽, 经过肥水促进, 这些小分蘖和蘖芽可以生长发育成为能够成穗的有效分蘖。
因此, 对于发生冻害的麦田不要轻易毁掉小麦改种其他作物, 应采取以下补救措施:
4.2.1 及时追施氮素化肥, 促进小分蘖迅速生长。
小麦在积雪覆盖期间已处停止生长阶段, 具有一定的耐寒能力, 应避免进行田间动土作业以防伤害根系; 降雪停止后可拌施草木灰、火炕土、塘泥或畜粪等农家肥进行培土壅蔸。
对遭受冻害和长势较差的小麦等要配合培土壅蔸护根, 紧急追施一遍速效氮肥, 促弱转壮, 促进发根和萌发高节位分蘖, 争取小分蘖成穗; 发现主茎和大分蘖已经冻死的麦田, 要分两次追肥。
第一次在田间解冻后即追施速效氮肥, 每 667㎡施尿素 5~10kg, 磷素有促进分蘖和根系生长的作用, 缺磷的地块可以尿素和磷酸二铵混合施用。
第二次在小麦拔节期, 施拔节肥, 每 667㎡施 5kg 尿素。
一般受冻麦田,仅叶片冻枯, 没有死蘖现象, 早春应及早划锄, 提高地温, 促进麦苗返青, 在起身期追肥或喷施叶面肥, 提高分蘖成穗率。
4.2.2 清理沟厢, 防渍排涝。
小麦怕渍害, 做到三沟相通, 降低地下水位是立足防冻抗灾、夺取丰收的关键, 在农谚中有“麦田多起三条沟, 别人不好我也收”之说。
开好公用沟, 疏通田间沟, 排明水、滤暗水, 降低地下水位, 增强根系活力, 对受冻的小麦, 更要注意养护根系, 增强其吸收养分的能力, 以保证叶片恢复生长和新分蘖的发生及其成穗所需要的养分。
4.2.3 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 防止早衰。
受冻麦田由于植株体的养分消耗较多, 后期容易发生早衰, 在春季第一次追肥的基础上, 应看麦苗生长发育状况, 依其需要, 在拔节期或挑旗期适量追肥, 普遍进行磷酸二轻钾叶面喷肥, 促进穗大粒多, 提高粒重。
4.2.4 搞好病虫害测报与防控。
要加强病虫预测预报, 要紧密注视灾后病虫发生趋势, 及时发布病虫信息, 指导病虫害防治。
要加强农业防治, 高度重视开展田园清洁工作, 及时清除和处理病虫株, 减少病虫基数; 增施有机肥, 严格肥水管理, 促进植株恢复, 提升作物抗病抗虫能力。
要加强专业化防治, 要组织适合当地特点和农民需求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治, 特别是大力推进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的专业化防治, 提高防治效率与效果。
小麦种子贮藏技术要点
1.严格控制入库种子水分
小麦种子贮藏期限的长短,取决于种子的水分、温度及贮藏设备的防湿性能。
据各地试验证明,种子水分不超过12%,如能防止吸湿回潮,种子可以进行较长时间贮藏而不生虫,不长霉,不降低发芽率;如果水分为13%,种温到30℃,则发芽率会有所下降,水分在14%~14.5%,种温升高到21~23℃,如果管理不善,发霉可能性很大;水分为16%,即使种温在20℃,仍有很多发霉。
因此,小
麦种子贮藏时的水分应控制在12%以下,种温不超过25℃。
2.采用密闭防湿贮藏
根据小麦种子吸湿性强的特性,种子在贮藏期间应严密封闭,防止外界水汽进入仓库。
对于贮存较大的仓库除密闭门窗外,种子堆上面还可以压盖篾垫或麻袋等物。
压盖要平整、严密、压实。
如条件许可,宜采用干燥的砻糠灰压盖,灰厚9~15cm(3-5寸)。
这种方法不仅能防湿,还可起到防虫的作用。
农村用种量较少,根据上述原则,可以应用外壁涂釉的瓮、甏、坛、缸等器具存放种子。
存放前种子必须充分干燥,存放后注意封口,在容器底部和种子表面如放一层干燥砻糠灰更为有利。
器具放在屋内靠北荫凉处或埋入地内2/3,可使种子安全保藏较长时间。
参考资料:
《2012年春季小麦栽培管理要点》朱永平现代农业科技 2012(5) 《麦套棉移栽结合小麦灌浆水肥促双优双高研究初探》刘卫星.苗友顺.李传文[期刊论文] - 农业科技通讯 2009(11);
《主要栽培因素对强筋小麦产量的影响》葛琳琳.董召荣.李斌.陈莉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9(3);
《皖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黄建兵.[J].安徽农业科学,2008。
37(21)13541—13544.13661;
《比质强筋小麦栽培技术》高云.[J].农技目R务,201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