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三个阶段的生育特点及田间管理措施
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
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一、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晚播小麦是指在正常播种期限之后进行的种植,通常在春季播种季节结束后的早秋或晚秋进行。
与常规播种相比,晚播小麦有以下生育特点:1. 周期较短:晚播小麦因为在较低温条件下生长,生育周期较短,一般为100-120天。
这使得晚播小麦能够利用秋季的有限生长时间,迅速完成生长发育,适应春季的严寒条件。
2. 抗倒伏能力强:晚播小麦生长季节充分利用了秋季的低温和干燥条件,有利于秆干的积累和根系的发达。
这使得晚播小麦的抗倒伏能力相对较强,能够更好地应对春季的强风和降雨。
3. 抗逆性强:晚播小麦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低温、高温、干旱等多种逆境环境的考验,使得其具备较强的抗逆性。
晚播小麦能够通过调节生理代谢和物质转运等机制,适应复杂的环境条件,提高产量和品质。
二、晚播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1. 合理选择品种:选择适应晚播条件的小麦品种,如抗倒伏能力强、抗逆性好的品种,以确保在较短的生长周期内获得较高的产量。
2. 土壤准备:提前进行土壤松土和翻耕,以改善土壤结构和透气性。
在播种前进行充分的基础施肥,保证作物的养分供应。
3.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小麦生长需求,科学施肥。
在播种前进行底肥施用,播种后进行追肥,使小麦在整个生长期内获得充足的养分供应。
4. 控制病虫害:及时采取病虫害防治措施,如合理选择农药、定期喷药、清除病虫害源等,以减少对小麦的危害,确保高产稳产。
5. 管理灌溉:根据小麦的生长需求和土壤水分状况,合理进行灌溉管理。
避免过度灌溉和干旱,以保持土壤湿润度适宜,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6. 控制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生长状况,合理控制小麦的密度。
过高的密度会导致光照不足、通风不良,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7. 种植技术:采用适宜的播种方法和机械设备,确保种子的均匀分布和适宜的深度。
合理调整行距和株距,以提高光照和通风条件。
8. 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防治,定期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
小麦生产管理基本知识
小麦生产管理基本知识一、小麦生育期小麦从播种到成熟需要的天数叫生育期。
小麦的生育期一般在190~210天。
生产上根据小麦不同阶段的生育特点,可把小麦的一生划分为12个生育时期,即出苗、三叶、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和成熟期。
二、小麦生长阶段根据小麦器官形成的特点,可将几个连续的生育时期合并为某一生长阶段。
一般可分为三个生长阶段。
一是苗期阶段,从出苗到起身期。
主要进行营养生长,即以长根、长叶和分蘖为主。
二是中期阶段,从起身至开花期。
这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既有根、茎、时的生长,又有麦穗分化发育。
三是后期阶段,从开花至成熟期,也称子粒形成阶段,以生殖生长为主。
三、我国主要小麦产区分布(一)主要区域我国小麦生产分为三个主要区域:一是北方冬小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这里冬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左右,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诸省区。
二是南方冬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这里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种植冬小麦有利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其特点是商品率高,主产区集中在江苏、四川、安徽、湖北各省。
三是春小麦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该区气温普遍较低,生产季节短,故以一年一熟为主,主产省区有黑龙江、新疆、甘肃和内蒙古。
(二)重要产区根据收获季节不同,还可细分为十个重要产区。
一是东北春麦区,二是北部春麦区,三是西北春麦区,四是新疆冬春麦区,五是青藏春麦冬麦区,六是北部冬麦区,七是黄淮冬麦区,八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九是西南冬麦区,十是华南冬麦区。
四、主要生产管理技术要点(一)土地准备轮作倒茬,深翻晾晒,播前整地,整地时将底肥一并施入。
底肥标准为每亩施尿素20公斤左右、施过磷酸钙40公斤左右、施硫酸钾6~8公斤为宜。
前茬为经济作物、绿肥和豆科作物最好。
整地质量达到“齐、平、松、碎、净、墒”六字标准。
(二)筛选种子提前精选种子,提高种子质量,选用适宜种植区域的优质高产品种。
小麦高产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措施应用策略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小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了相应的增加,通过种植小麦可以满足百姓对粮食的需求,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小麦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证。
在多年的小麦种植实践中,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进步的今天,对粮食种植技术、产量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在当前仍然有一些地区的小麦种植效益不高,种植成本却在持续增加,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小麦高产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的措施,以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种植效益。
一、选用良种具有稳产、高产、高品质等优势的良种,是获得良好种植效益的基础。
在选用小麦品种时,一是要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栽培条件的品种;二是选择既能满足生产发展需求,又适应当地市场需要的品种。
应按照小麦生产技术推广人员和市场营销方面业内人士的推荐意见进行选择,防止盲目选种。
三是在考虑到品种丰产性和优质性的基础上,还应注重选择抗病虫害、抗倒伏的品种,尽量减少种植过程中的灾害损失。
二、种子处理播种前应将小麦摊放在晾晒场上晒种2-3天,晾晒过程中要定时翻动,确保晒种均匀。
晒种后用种子包衣或用药剂拌种处理,可以有效减轻小麦苗期部分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发生,控制越冬病虫害的基数,为小麦高产和稳产打好基础。
常用的拌种和包衣方法为:一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等根茎部病害,每100千克种子可用每升30克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0.3千克包衣,或用2%戊唑醇0.1千克拌种;500千克种子可用4.8%苯醚·咯菌腈1千克拌种;二是防治黑穗病,每500千克种子可用1千克立克锈,或速保特别利拌种;三是防治地下害虫,每500千克种子,可用40%辛硫磷乳油1千克拌种,或用40%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千克,与40千克细土均匀掺混后,结合整地与20厘米以上的土层充分混合,或每100千克种子用30%噻虫嗪0.23千克拌种,也可以将杀菌剂和杀虫剂混合施用,对病虫害有兼治效果。
三、深耕细耙整地整地的目的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为出全苗、培育壮苗及植株良好生长提供条件。
冬小麦生育期特点
冬⼩麦⽣育期特点⼩麦⾃播种后种⼦萌发到产⽣新的种⼦称为⼩麦的⼀⽣,整个冬⼩麦的⽣育期为255-265天。
⼀、⼩麦整个⽣育期特点1、过程的不可逆性每个发育阶段有着不可逆性,条件不适宜时,只能停⽌但不能倒⾏。
2、⽣育阶段不可逾越当前⼀阶段没有结束以前,即使条件适宜后⼀阶段的⽣长,也不能进⼊后⼀阶段。
春化,在⼩麦种⼦萌发⾄幼苗阶段需渡过⼀段对低温敏感的阶段,该阶段称为春化阶段。
冬性品种:这类品种不经过低温处理春播不能抽穗结实。
半冬性品种:未经春化处理的种⼦春播,⼀般不能抽穗或延迟抽穗。
种⼦发芽率:供试种⼦在规定⽇期内发芽粒数占总粒数的百分数。
种⼦发芽势:在3-4天以内发芽种⼦粒数占供试粒数的百分数。
种⼦的含⽔量:库存种⼦⼀般含⽔12-13%⼆、⼩麦出苗与温度、湿度、播种深度等关系:1、播种深度:⼀般播种3—5厘⽶深合适,播种过深,地中茎过长,消耗胚乳养分过多,形成苗弱;播种过浅,表⾯分蘖过多,蘖不壮不抗旱。
2、⽓候温度:在1-3℃条件下就可发芽,在16-18℃,6-7d出苗且齐,在7-8℃,20-30d出苗,低于3℃播种,⼀般年前不能出苗。
3、⼟壤含⽔量:⼟壤持⽔量在70-80%出苗率最⾼,⼩于60%出苗不整体,低于40%不能出苗,⼤于80%易造成烂种。
出苗时间与地中茎的关系,胚芽鞘和第⼀⽚绿叶之间的节间(上胚轴)伸长,形成地中茎,地中茎的长短与品种和播深有关,播种深则长、浅则短或没有。
地中茎过长,消耗种⼦养分过多,不利于壮苗。
三、⼩麦的茎由节和节间组成,分为地中茎(根茎),节间不伸长的茎(分蘖节)和地上部伸长的茎(4-6节,多多为5节),节间长度⾃下⽽上渐次增长,穗下节间为茎秆总长的1/3-1/2,⼀般穗下节长的穗头也⼤。
⼩麦茎的特点:基部第⼀节间最短,穗下节间最长。
基部第⼀节间较粗,⼆、三节间增粗,穗下节⼜变细。
基部第⼀节间较厚,向上变薄,同⼀节内基部较厚。
植株⾼度与抗倒性:株⾼越⾼越不抗倒伏,特别与基部节间有关,第⼀节间⼤于5cm,第⼆节间⼤于10cm较易倒伏。
小麦生长与阶段发育方案
目录
三
二
一
小 麦 产 量 的 形 成
小 麦 阶 段 发 育
小 麦 的 一 生
◆ 课件目标:了解小麦的生育期、生育时期、春化阶段、光照阶段的 概念,以及小麦产量的形成;理解小麦各生育时期的标准;掌握小麦 阶段发育理论在生产上的应用。
◆课件重点:小麦的生育期、生育时期、春化阶段、光照阶段的概念; 小麦阶段发育理论在生产上的应用。
二、小麦阶段发育
(三)春化阶段(感温阶段)
小麦种子萌发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结实的时期,此时期起主导作用的 是适宜的温度条件,不同的小麦品种对温度计所需天数要求不同。
春花要求
光照要求
依据春化分类 温度条件℃
需要天数
依据光照分类
光照条件
需要天数
春性 南方秋播 节开始伸长 的日期
时期 拔节期 挑旗期
标准 50%以上植株主茎第1节离开地面1.5~2.0cm的日 期
50%以上旗叶全部露出叶鞘,叶片展开的日期
抽穗期 50%以上麦穗抽出一半的日期
开花期 灌浆期 成熟期
50%以上植株麦穗中部小花开放的日期
50%以上植株麦穗中的子粒长度达到最大长度的 80%,从子粒中可挤出汁液的日期 50%以上植株的子粒变硬,呈现本品种固有特征 的日期
二、小麦阶段发育
(六)阶段发育理论的实践意义
1. 有助于正确引种 南→北,年前过早进入光照阶段,易受冻害;北→南,年前可能通不过春花阶 段,造成不结实或延迟成熟。 2. 有助于决定不同品种的播期、密度 小麦进入光照阶段以后,生理上发生一系列变化,代谢强 度提高,吸收矿质元素的能力增强、抗寒力减弱;冬性品种春花阶段较长,分蘖力强,因此秋播 时应先播冬性品种,后播半冬性品种与春性品种,冬性品种应适当稀薄。 3. 加速育种世代 对通过春花以后的小麦可增加光照,提高温度加速光照阶段的进行,缩短生育 期,提前收获。 总之三个生长阶段决定着小麦的穗数、粒数、粒重,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 一阶段的发展,三个阶段的生长中心不同,栽培管理的主攻方向也不一样。
小麦苗期如何管理?
小麦苗期如何管理?小麦苗期主要管理工作是什么?小麦间苗、补苗标准是怎么样?小麦苗期在什么时期追肥好?小麦小麦第一遍肥料在几叶期施肥最佳?以下专业人士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小麦苗期管理目的小麦从出苗至拔节为苗期。
小麦在苗期的生育特点是出叶、长蘖、发根,并开始幼穗分化。
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这是决定穗数的时期。
因此,田间管理的主攻方向是在苗全、苗匀的基础上,力争壮苗早发,促根增蘖,为中期稳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麦苗期补苗由于各种原因,小麦出苗常有缺窝、断垄或稀密不匀现象,为了确保苗全苗匀苗齐,小麦播种后,要及时到地里查看墒情和出苗情况,对于有缺苗断垄地块,要在3叶前进行补种,补种时间越早越好。
具体补种方法是:应先将种子在温水中浸种5-6个小时,促种子吸足水分,然后开沟点种浇水。
要注意补种原品种种子,防止品种混杂。
补苗地块可于小麦三叶期后疏密补缺,进行移栽,栽植深度以“上不埋心,下不露节”为宜。
补苗后踏实浇水,并适当补肥,促早发赶齐,确保苗全。
传统栽培条件下亩基本苗一般为20万~30万,苗量过大,麦苗相互争水、争肥、争光严重,麦苗素质较差。
小麦精播、半精播栽培亩基本苗5万~12万,单株麦苗的营养条件和安全生存空间都大大改善,有利于培育壮苗,从而为高产打下基础。
三、小麦苗期施肥在一般情况下,麦苗在3叶期前后胚乳养分即已耗尽,完全由异养转为自养,同时,从第4叶起进入分蘖阶段,次生根大量发生,幼穗同时分化,因此,早施苗肥可以培育壮苗,增加低位分蘖,促进幼穗分化。
对于迟播小麦增产效果更为明显。
高产栽培时还应根据苗情,及时追施分蘖肥,使群体结构合理,制造和积累丰富的有机物质,为壮秆大穗奠定基础,在寒冷地区还能提高麦苗的抗寒能力。
小麦苗肥及分蘖肥用量,应考虑土壤肥力、基肥种类和数量、苗情指标等而定,一般占总用肥量的1/4左右,以人畜粪水、速效氮肥为主,并配合适量磷肥。
对基肥不足的田块,应及时施肥。
一般每亩施尿素10公斤或碳铵20-25公斤、氯化钾5公斤。
夏播小麦生长特点及提质增效栽培技术
常规的小麦种植生产是秋、冬、春三季播种,随着夏季播种小麦的深入研究,并进行试验生产,形成规模,成功积累了夏播小麦的经验。
本文阐述了夏播小麦的研究状况,借此希望大家了解和认识夏播小麦的技术。
一、夏播小麦夏季播种,秋季收获的栽培小麦称之为夏播小麦。
因其他三型小麦都要经过低温发育的春化阶段,但是夏播小麦,在高温情况下,同样完成了抽穗结实,春化反应理论不适用夏播小麦的生长规则。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科学家对小麦样种进行试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而关于小麦完成春化形态的指标也发生了不同的改变,春化发育是小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光照长短也对不同小麦品种有不同的影响。
二、夏播小麦的生长特点1、夏播小麦生育进程夏播小麦一般选择强春性品种,对温度与日照长度不敏感,其整个生育进程与温度条件相关。
根据实例乌麦2号,进行分析。
与春播小麦的生育周期相比,夏播周期缩短了7d。
夏播出苗期为7d,到分蘖需要11d,再到拔节需要7d,到抽穗需要16d,到成熟需要50d,整个生育周期为84d,而春播小麦的对应周期为19d、16d、13d、27d、35d,整个生育周期为91d。
2、小麦的生长三阶段小麦的三个生长阶段分别是分蘖、抽穗到成熟。
而三个生长阶段主要分别体现为营养生长、营养与生殖生长同步进行、生殖生长的全生育过程。
夏播小麦的三阶段生长周期表现为两短一长,而春播的三阶段生长周期表现为短-长-短。
分析其原因夏播与春播的小麦在生长阶段所接触的温度变化和日照变化都不相同。
例如,营养和生殖生长同步阶段,夏播小麦正处在温度升高、日照时间长的7月份,因此生长发育相对较快,利用的时间较短;而春播小麦的营养和生殖生长阶段在5月~6月上旬期间,这时温度低、日照短,生长发育持续时间较长。
在生殖阶段,夏播小麦在8月~9月,气温低,灌浆时间延长;春播小麦处在6月下旬~7月,气温高,灌浆时间缩短。
3、小麦穗分化夏播小麦整个穗分期仅仅需要22d,叶龄生长锥伸长、植株拔节、幼穗至小花、叶龄植株挑旗、幼穗进入四分体,这些分化阶段,每个阶段大约经历时间为2天~4天。
冬春小麦早春田间管理措施
冬春小麦早春田间管理措施冬春小麦是一种在冬季播种、春季生长、夏季收获的冬春两季作物。
在冬春两季之交,田间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小麦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
科学合理的早春田间管理措施对于冬春小麦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冬春小麦早春田间管理的相关措施。
一、田间管理前的准备工作1. 土壤准备:在春季来临之际,需要对小麦种植地的土壤进行归耕整地,清除杂草,促使土壤疏松,有利于幼苗的生长。
还需要对土壤进行施肥,增加土壤的肥力。
2. 水利设施检查:在春季到来之前,需要对农田的水利设施进行检查,确保排水、蓄水、灌溉设施的正常运转,以保证冬春小麦的生长需要。
3. 种子准备:在田间管理前,需要对小麦种子进行质量检查,确保种子的质量符合播种要求。
为了增加出苗率和生长势,可以对小麦种子进行预处理,如浸种、腌种等。
二、春季田间管理措施1. 增温种植:春季气温较低,为了促进小麦的生长,可以采取增温种植的措施,如覆盖膜、建筑农艺棚等,提高土壤和空气温度。
2. 合理施肥:春季是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适时进行追肥。
通常采用基础施肥+追肥的方式,其中基础施肥主要是氮、磷、钾等主要元素,追肥主要是针对小麦的生长需求进行施肥,增加小麦的养分供给。
3. 及时田间管理:春季小麦生长迅速,需要及时进行田间管理,包括除草、松土、松苗等,保持田间湿润,减少小麦的生长竞争。
4. 病虫害防治:春季是病虫害频发的季节,需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对冬春小麦的侵害。
5. 管理幼苗:在春季田间管理时,需要对小麦幼苗进行适当的管理,避免过于密植,促进小麦的早期生长,增加产量。
6. 灌溉管理:春季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根据小麦的生长需求,合理安排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
小麦的田间管理技术
小麦的田间管理技术出苗分蘖阶段1、生育特点出苗分蘖阶段,自播种出苗开始,到拔节为止。
①春性小麦出苗—拔节4叶进入幼穗伸长期。
②半冬性小麦出苗—拔节5叶进入幼穗伸长期。
③冬性小麦出苗—拔节7-8叶进入幼穗伸长期。
2、栽培特点①要苗齐、苗壮。
②争取早分蘖、早发根。
③达到壮苗越冬。
④营养物质积累多,有利于安全越冬,为增产打基础。
3、管理措施①苗肥:齐苗后追一次速效肥,促进幼苗生长,提早分蘖,一般每亩追尿素5-8斤。
②分蘖肥:分蘖肥用量不可过多,防止冬前旺长,降低抗寒能力,一般亩追尿素8-10斤。
③腊肥:冬至过后,一般施有机肥2000斤,巩固冬前分蘖,促进幼穗分化。
④化学除草:在播后至出苗前,用25%绿麦隆可湿性粉剂200-300克兑水120斤喷雾,在下雨期间喷药最好。
⑤压麦:压麦一般在越冬期间进行,对生长壮、旺苗进行镇压,控上促下,缩短茎基部一、二节间长度,增加粗度,提高抗倒能力。
⑥防御冻害:防御冻害的主要措施有,选用抗寒强的品种,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寒潮来前浇水,减轻冻害。
拔节孕穗阶段1、生育特点拔节孕穗阶段包括拔节、孕穗、抽穗等生育时期,属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
早春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小麦开始拔节,拔节后分的蘖一般为无效分蘖。
孕穗以后是小花发生分化和部分退化的时期。
拔节期以茎、叶生长为主,孕穗期以茎、穗生长为主。
2、追肥①拔节期:一般每亩追尿素15斤左右,增粒增重,防早衰。
②孕穗期:一般每亩追尿素5-6斤,增加穗部营养供应,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3、清沟排渍2月下旬至3月上旬小麦开始拔节,3月份雨水逐渐增多,导致小麦各种病害发生,麦田要注意清沟排渍,降低水位,减轻病害。
4、预防倒伏①采用矮杆品种。
②合理应用肥水。
③控制旺长,小麦过旺生长时,可用矮壮素进行防治。
抽穗成熟阶段1、生育特点本阶段指小麦抽穗后的生殖生长时期。
长江中下游小麦在4月中旬前后抽穗,抽穗时间大约40天左右。
本阶段是小麦籽粒形成时期,也是决定小麦粒数的关键期。
小麦苗期田间管理技术
摘要:分别从查苗补缺,化学除草,清沟防渍,冬灌,弱苗、旺苗、正常苗的分类管理等方面阐述了小麦苗期田间综合管理技术,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苗期;田间管理技术文章编号:1005-2690(2020)05-0017-01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志码:B小麦苗期田间管理技术李智民(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安徽阜阳236000)小麦苗期一般是指小麦从出苗、越冬到起身之前的整个生育时期。
小麦在这段时期的生育特点是:以出叶、分蘖、生根等营养器官生长为主,同时幼穗也在分化小穗原基,是决定穗数和每穗小穗数的时期。
这一时期小麦田间管理的主攻目标:在全苗、匀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肥水促进,促根长叶,促进分蘖,培育壮苗,保苗安全越冬,为春季麦苗返青后稳健生长,争取壮秆、大穗、粒多、粒饱打好基础。
主要田间管理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及时查苗补缺,力争全苗小麦是密植性作物,为保证小麦苗期植株密度的基本需求,对已出苗麦田,要及时检查缺苗、断垄情况,有疙瘩苗的地块,3叶期要及时剔除疙瘩苗;播量偏大或补种的地头,要及时进行间苗、疏苗,确保苗全、苗匀、苗壮。
尽量早地发现和补种缺苗、断垄的麦垄以及地块,采取催芽的方法对严重缺苗、断垄的麦垄以及地块进行补种;土壤墒情较差的地块,在补种时要按情况及时对田块补水。
分蘖后检查发现的缺苗、断垄及疙瘩苗严重的田块,可在麦苗3~4叶期时按照移稠补稀的方法进行移苗补栽[1],将从密处起出来的麦苗移栽到缺苗、断垄的地段。
移栽要在麦苗长到3叶期以后进入分蘖期时进行,移栽时一定要选取带2~3个分蘖的健壮种苗,移栽的种苗要适量补水,确保植株成活。
2化学除草麦田杂草的化学防除是省工、省时、高效的除草方法,防治时期一般在秋苗阶段和春季小麦拔节以前。
小麦3~5叶期、麦田杂草2~3叶期时对除草剂的药效敏感,对除草剂的抗药力弱,化学防除杂草效果较好。
要抓住冬前气温较高的有利时机,对草害严重的田块,选用适宜的麦田除草剂立即进行化学除草。
作物栽培学各论 课后题答案
第九章小麦1.小麦的生育时期有哪些?答:根据小麦一生中器官形成顺序和明显的外部特征,可划分为出苗、分蘖、起身、拔节、挑旗、抽穗、开花、灌浆和成熟等生育时期,冬小麦还有越冬和返青期。
2.什么是小麦的阶段发育?春化,光照的类型?答:小麦的生活周期内,必须经过几个循序渐进的质变阶段,每个阶段需要满足一定的外界条件,才能开始生殖生长,完成生活周期。
这种阶段性质变发育过程称为小麦的阶段发育。
根据不同品种通过春化阶段对温度要求的高低和时间的长短,将小麦分为(1)春性(2)半冬性(3)冬性3种类型根据小麦对光照长短的反应,分为(1)反应迟钝型(2)反应中等型(3)反应敏感型3.小麦三段生长与器官建成的关系以及栽培技术上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措施答:①营养阶段:根、叶的生长,伴有分蘖的发生;主攻方向:穗数;措施:保苗,促进分蘖。
②并进阶段:幼穗、根、叶、秆的生长发育,伴有分蘖发生;主攻方向:粒数;措施:壮杆,促进幼穗分化。
③生殖阶段:穗、粒的形成与发育;主攻方向:粒重;措施:保叶4.小麦根,茎,叶生长规律根:须根系,由初生根和次生根构成,初生根垂直向下生长,次生根着生于分蘖节上,又称节根,伴随分蘖的发生,在主茎分蘖节上自上而下逐节发根。
开花期,次生根数达最大值,跟数量大,功能强,是根系吸收的主体部分,与高产有密切关系。
茎:由节和节间组成,地下3~8节,节间不伸长,密集而成分蘖节,地上4~6节,节间伸长形成茎杆。
节间按节位自上而下顺序生成。
强光对节间伸长有抑制作用。
叶:由叶片、叶鞘、叶耳、叶舌、叶环构成,叶的建成历经分化、伸长和定型过程。
1~3叶在种子胚中早已分化,其余叶由茎生长锥分化形成,分化出的叶原基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通过伸长过程扩大体积。
5.小麦分蘖及成穗规律分蘖:发生在地下不伸长茎节上的分枝;规律:一级分蘖与主茎初叶数(N)呈N-3的对应关系,剩余同伸关系均为N-2.成穗规律:冬前发生的低位早蘖容易成穗,冬前晚生分蘖和春生蘖成穗率低。
(3)任务三 小麦前期管理
4、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 温度、水分、养分、光照、播深、 播期、品种
二、前期主攻目标
1、全苗、匀苗
2、冬前促根增蘖、实现冬前壮苗
3、安全越冬 冬前壮苗标准
1、苗龄适宜 春性品种主茎六叶一心,半冬性品种七叶或七 叶一心
2、分蘖多 春性品种单株 4—5蘖,半冬性品种 6—7蘖,三叶 蘖占一半以上 3 、根系发达 过黄 单株次生根 10 条以上,叶色正绿,不过浓不
(四)分蘖的发生
1 、分蘖的发生 分蘖节是小麦发生分蘖、近根叶和次生 根的地方。长度0.5cm左右,一般在地下距地面2cm处。 2、分蘖的消长规律 分蘖高峰期
分蘖增长期
规律:两个盛期,一个高峰,越冬不停,集中死亡
3、分蘖成穗规律 适期播种情况下,春性品种单株成穗 3--8个;半冬性品种单 株成穗5--10个。
4、长相敦实 株高20—25cm,一般不超过27cm.
任务实施
一、查苗补种,疏苗补缺
断垄,1—2叶期用小锄开沟,补种同一品种种子。
补种措施在10天内完成,最晚不超过三叶期。 补栽麦苗应具2—3个分蘖,补栽时。2—3株一墩,补栽深度以“上不 压心叶,下不露白根”为宜,施少量氮肥,随后封土压实。
(一)基本苗调查
3、影响种子萌发出苗的因素
(1)温度 ( 2) 水 分 最 适 宜 的 土 壤 水 分 为 田 间 最 大 持 水 量 的 60--70 % ( 3 )氧气 土壤含氧量在 10% 以上。控制水分、土壤松紧度、和 播种深度
(二)根的生长
1、根系的分布 最深刻大3m,根群主要分布在0--40cm耕 层;横向分布直径80--120cm. 2、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 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
小麦高产创建苗期管理技术
周至县高产创建小麦苗期田间管理技术(高产创建小麦培训材料之二)周至县高产创建办二〇一四年元月小麦苗期田间管理技术小麦的一生可分为苗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苗期阶段可分为出苗期、三叶期、分化期、越冬期、直到返青期。
中期阶段分为起身期、拔节期、抽穗期。
后期阶段可分抽穗期、灌浆期到成熟期。
麦田管理的中心任务有三个:一是通过肥水等措施满足小麦对肥水等条件的要求,保证植株良好发育;二是通过保护措施防御(治)病虫草害和自然灾害;三是通过促控措施,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实现栽培目的。
一、苗期小麦生长发育特点(一)冬前小麦生长发育特点从出苗到越冬始期称为小麦冬前生长发育阶段。
该阶段从10月下旬至次月中下旬,时间2个月左右的时间。
冬前小麦以营养生长为主,播后6-7天出苗,出苗后半个月左右发生分蘖,11月上旬进入分蘖第一盛期,越冬开始时第一盛期结束,是决定每亩穗数的关键时期。
初生根不断伸长,并发生分枝,吸收利用下层土壤水分和养分,次生根随分蘖发生而发生,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一般每分一个蘖,次生根长出2-3条。
随着长叶、分蘖、发根的进行。
茎节分化完成,但不伸长;近根叶数不断增多,单株叶面积增大,植株迅速壮大。
小麦幼缺在10月末或11月上旬进入生长锥伸长期,并以二棱期或单棱期进入越冬期。
冬前小麦代谢以氮代谢为主光合产物合成与积累相对较少。
该阶段对肥水的需求不多,但充足的肥水供应,可有力促进小麦壮苗的形成。
由此可知:冬前小麦以营养生长为主,长叶、分蘖、盘根,以形成壮苗为基础。
是决定亩穗数的关键时期,生产实践证明,冬季分的蘖都能成穗。
(二)冬季小麦生长发育特点从越冬始期到越冬结束(返青)称为小麦的冬季生长发育阶段。
该阶段从12月中下旬至翌年2月中下旬。
关中地区越冬期约2个月左右。
越冬期间小麦仍以营养生长为主;一般单株可分蘖1-2个,增加次生根3-4条,茎仍不伸长,生长1-2个叶片。
该阶段地上部生长缓慢,但地下部生长仍在进行。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方法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方法目录1.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概述 (3)1.1 栽培技术的重要性 (4)1.2 小麦种植的生物学基础 (5)2. 土壤改良与处理 (6)2.1 土壤类型与小麦适宜性 (8)2.2 土壤的物理、化学与生物改良 (9)3.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10)3.1 品种的选择标准 (11)3.2 种子处理与贮存 (12)4. 播种技术 (13)5. 田间管理 (14)5.1 苗期管理 (16)5.1.1 苗期壮苗培育 (17)5.1.2 病虫害的防治 (18)5.2 分蘖期管理 (19)5.2.1 肥水管理 (20)5.2.2 杂草防治 (22)5.3 孕穗期管理 (22)5.3.1 养分供应 (24)5.3.2 气候条件的应对措施 (25)5.4 开花灌浆期管理 (26)5.4.1 水分管理 (27)5.4.2 人工辅助授粉 (28)5.5 收获期管理 (30)5.5.1 适时收获的重要性 (32)5.5.2 收获技术与机械化的应用 (32)6. 病虫害防治 (34)6.1 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措施 (35)6.2 虫害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36)7. 营养管理 (37)7.1 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平衡供应 (38)7.2 施肥策略与环境友好的施肥技术 (40)8. 水分管理 (41)8.1 土壤水分状态监测 (43)8.2 干旱与湿害的预防与补救措施 (44)9. 其他栽培技术 (46)9.1 节本增效技术 (47)9.2 高产栽培模式与集成技术 (48)10. 案例分析 (49)10.1 不同地区的高产栽培案例 (51)10.2 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评估 (51)11. 持续改进与可持续发展 (52)11.1 栽培技术的持续更新与优化 (55)11.2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高产栽培 (56)1.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概述小麦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提高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种植技术
小麦一、小麦的生物学基础(一)小麦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1、小麦的生育期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称为生育期。
(1)小麦生育期的长短与栽培地区的纬度、海拔高度、耕作制度及品种特性的不同有很大差异。
一般纬度越高、海拔越高,生育期越长。
(2)低纬度地区,冬季较短,小麦播种较迟,越冬期短,所以生育期较短。
(3)在同一地区,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长短不同。
春性品种生长发育快,成熟早,生育期较短;冬性品种生长发育慢,成熟迟,生育期较长。
(4)同一品种,播期不同生育期也有变化,迟播生育期缩短,早播生育期延长。
(5)我省主要栽培春性、半冬性品种,生育期一般在200-220天左右,鄂东、鄂东南及江汉平原等一般播种较迟,成熟较早,生育期稍短。
鄂西北地区,一般播种较早,成熟较迟,生育期偏长。
2、生育时期的划分小麦的一生要经过种子萌发、出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生育进程。
小麦在整个生育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生上的变化,依次出现和形成各种不同的器官,最后形成作物产量。
冬小麦一生划分四个时期:即幼苗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结实期。
(二)小麦阶段发育特性小麦由营养生长转化生殖生长,这种阶段性的质变叫阶段发育。
不同的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的外界条件,如温、光、水、空气、养分等,往往是其中某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若缺少主导因素作用,小麦就不能完成阶段性发育,因而就不能开花结实。
小麦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对外界条件要求差异极大。
因此,小麦的个体发育可分为春花阶段和光照阶段。
1、春化阶段春化阶段是小麦第一个发育阶段。
冬小麦在发芽出苗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的低温才能进入生殖生长时期。
温度起主要作用,这一阶段称为春化阶段,又称为感温阶段。
如果冬小麦春播,因缺乏春化阶段发育所需的低温,个体发育就停止在分蘖状态而不抽穗。
根据小麦春化阶段对温度高低和时间长短的要求不同,小麦品种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1)冬性品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皖北小麦三个生育时期的特点及田间管理方案杨建110104350011-青年农场主试验班摘要: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即营养生长阶段(从种子萌发到分蘖),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从拔节到孕穗)和生殖生长阶段(从抽穗到成熟)。
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及在植株体内的分布是不同的、田间危害来源不同、小麦对抵抗外来危害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因而,要根据小麦生长发育不同时间段的特点来指定相应的田间管理措施和方案,争取小麦高产稳产非常重要。
关键词:生长发育特点田间管理配方施肥生长发育特点营养生长阶段:在生产上,为便于栽培管理,人们根据这些变化中器官形成顺序和便于掌握的明显特征,把小麦整个生育期划分为播种期、出苗期、分蘖期、起身期(生理拔节)、拔节期(农艺拔节)、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
在冬小麦有明显越冬的地区还包括越冬期和返青期。
1)播种期:播种的时间,以月/日表示。
由于冬季气温自南向北依次降低,小麦播种期逐渐提早而成熟期则渐次推迟,所以小麦生育期自南而北逐渐延长。
2)出苗期:全田50%籽粒第一片真叶露出胚芽鞘,长出地面2-3厘米时的日期,我省10月上中旬。
3)三叶期:全田50%以上的麦苗,主茎第3叶片伸出2Cm左右的日期,为三叶期。
4)分蘖期:全田50%植株第一个分蘖伸出叶鞘1.5~2cm时,我省10月中下旬。
5)越冬期:冬麦区冬前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3℃以下,麦苗基本停止生长,到次年春季平均气温稳定升至3℃以上,麦苗恢复生长。
这段停止生长的时期称为越冬期。
我国北方冬麦区有明显的越冬期,长江以南无明显越冬期,但在越冬期间,气温有回升,麦苗仍缓慢生长。
越冬期一般为12/20-2/10。
6)返青期:第二年春天,随着气温的回升,小麦开始生长,50%植株年后新长出的叶片(多为冬春交接叶)伸出叶鞘1-2cm,且大田由暗绿变为青绿色时,我省2月中下旬。
7)起身期:次年春季麦苗由匍匐状开始挺立,主茎第一叶叶鞘和年前最后叶叶耳距相差1.5Cm左右,茎部第一节间开始伸长,(长度为0.1-0.5Cm),但尚未伸出地面时,为起身期,一般比拔节期早7-10d。
8)拔节期:全田50%以上植株茎部第一节间露出地面1.5-2.0Cm时,为拔节期。
安徽省拔节期一般为3/10左右。
9)孕穗期:全田50%茎蘖旗叶叶片全部抽出叶鞘并完全展开,旗叶叶鞘包着的幼穗明显膨大,为孕穗期。
10)抽穗期:全田50%以上麦穗(不包括茎)由叶鞘中露出穗长的1/2时,为抽穗期。
安徽省抽穗期一般为4/20左右。
11)开花期:全田50%以上麦穗中上部小花的内外颖张开,花丝伸长,花药外露,花粉粒散出时为开花期。
12)成熟期:茎、叶、穗发黄,胚乳呈蜡状,籽粒开始变硬,基本上达到原品种固有色泽,为成熟期。
包括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
商用小麦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
种用小麦适宜收获期为完熟初期。
小麦田间管理措施我们根据上文提到的小麦生长各个时期的特点制定如下小麦田间管理措施和方案。
努力实现小麦的两优一高的生产目标。
生育前期田管措施l品种选择可供该地选择种植的小麦品种很多,就长期试验和观察所得出的经验看,适宜在l000~l400122海拔地区范围内选用的主要有兴义7号、兴麦22等兴麦系列,丰优5号、丰优7号等丰优系列,川麦89—109等川麦系列以及千禧6号等小麦品种。
这些都是高产优质的好品种,产量表现及抗性表现均较好。
兴麦系列产量高、面筋强度好,但大多有芒、较高秆、较迟熟,其中兴义7号有较不易脱粒的反映。
川麦、千禧产量也高,属中矮秆、中早熟且较易脱粒。
但川麦退化比较严重。
以上品种均可粮饲兼用,但各个不同品种往往都是优缺并存、瑕瑜互现的,农民朋友可根据自家的需要进行选择。
只要选定了某个品种,拿定主意不要老是患得患失,而要坚定信心,认真贯彻好各项管护措施,力求增产增收。
在进行选择用种时,不管选用任何品种,都要避免采用当地已经退化了的种子,而要选择那些经过制种机构提纯复壮过的种子。
要尽量减少民间私下进行的所谓“串换”的方式,避免因种子不纯、品种退化造成的减产。
2播种期小麦播期一般都以霜降附近为最佳,当然这是在正常年景各方面因素和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做到的。
但是,若由于气候等不可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延至什么时候才可以播种,群众对此往往是没有把握,一旦季节错过,便宁可丢荒也不愿再作努力。
事实上,根据实践经验,即使是到了立冬后l周才播种的小麦,只要适当增加播种量和加强田间肥水管理,要实现相对稳产高产也还是可以做到的。
农民朋友完全可以建立起在这个时候播种的信心,因为从小麦的整个生育期来讲,在冬季低温时段,其实小麦植株是处于一种半休眠和生长停顿状态中。
只要抓好冬前高温时段的促蘖和中后期管理措施,即使晚播种。
对小麦完成生育期的影响也不大。
事实上,受秋种期间天气状况和土壤墒情以及其他方面情况与条件的影响.各地也不可能保证在最佳播期内完成所有小麦的播种。
如在皖北lO月下旬遇阴雨连绵,按时间上这时候本该播种小麦,而稻田积水,根本无法整地播种。
或是秋收后迟迟不下雨,土壤异常抗阳,翻犁、播种都十分困难。
若遇以上2种情况,即使勉强翻犁播种,在不利的墒情条件下,小麦出苗、成活都成问题,种植效果会很差。
故宁可推迟些,也不宜在这个时候播种小麦。
而且秋收时节人们都在大忙,缺少劳动力的农家更是会顾此失彼,即使有较好的天气,土壤墒情也适中,但因忙于稻谷的收晒贮藏等而无暇播种小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这样看来,在小麦播种期的问题上,与其搞慌搞乱地强趁时机而又适得其反,还不如不慌不忙而又促赶有方以获取较好的效果。
然而,考虑到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这里又还有2个问题需要特别说一下。
一个是为了抢时间赶季节而在土壤湿度过大的条件下强行播种的小麦田,或是由于播种后遇雨,积水或冲刷造成土壤板结使麦苗出土困难的,那么积水消退后或雨后晴天土表干燥的情况下,及时进行浅中耕松土以助其出苗就可以了。
这样做同时也切断了土壤表层的毛细管,因此还兼对下步土壤保墒及作物抗旱有利。
再就是,为了防播种后或小麦生长中受干旱的威胁,可采取稻草覆盖保墒栽培技术,稻草覆盖不仅能够保墒稳产,同时也还不失为秸秆处理的一种有效途径。
3播种量小麦是一种具较强分蘖能力但又不以分蘖成穗为主的禾本科作物。
由于受到冬春干旱的影响,分蘖大多难以成穗,据在安龙县水源条件较好的木咱镇哪黑进行试验观测的结果,小麦播种鼍(粒数)和成穗数之比仅l:1.2。
因此,确保小麦产量应从增加播种量、增加基本苗上多作考虑。
建议播小麦150kg/hm2左右为宜,这样基本可保证有300万/hm2基本苗出土。
为产量3000kg/hm2以上打下基础,晚播和干旱地区尤应加大播种量。
当然,有条件确保更多分蘖成穗的地区可不在此列。
4肥水运筹按照农户在小麦生产上的投入状况和施肥习惯,一般中等田土平均投入尿素150kg/hm2为基本要求,农家肥另计。
建议150kg/hm2尿素中用75kg/hm2与农家肥作底肥,随松土时深施于土中。
这样可达到缓释肥以供小麦苗期逐步吸收以延长肥效的目的,更好地为小麦整个苗期生长提供养分。
小麦营养生长田间管理措施早播旺长小麦管理要点对早播受冻害的麦苗,一是在日平均气温回升到5℃以上时,利用晴好天气中午前后(10:00—16:00)叶面喷施新美洲星或庄福星,用新美洲星或庄福星900~1350mL/hm2加尿素3.75kg/}lm,对水450kg(30喷雾器水)均匀喷施;在第1次喷施后间隔10~15d按上述配方结合防治病虫害再喷施1次。
如按此方法管理到位,可促进受冻害麦苗快速恢复生长,并且可促使春发后的麦苗健壮生长,同时可防治小麦纹枯病及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害,对促进小麦高产极为有利。
二是利用雨雪天气追施返青拔节肥,根据冻害情况追施尿素75~150kg/hm。
晚播稻茬小麦管理要点对晚播稻茬麦的弱小苗要采取一促到底的管理措施:一是叶面喷施新美洲星或庄福星,在小麦三至四叶期后,利用平均气温在5℃以上,中午气温在10℃以上的晴好天气,在10:o0—16:00用新美洲星或庄福星900~1350mL/hm加尿素3.75kg/hmz加磷酸二氢钾3kg/hm2对水450kg(30喷雾器水)叶面喷施。
此后每隔10~15d喷施1次(可结合病虫害防治同时进行),连续喷施3次后苗情将会有突破性转化,将会为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单产垫定坚实的苗情基础。
二是确保土壤墒情,如连续干旱(无有效降水),应尽早进行灌溉。
三是增施氮肥,在小麦三叶期利用雨雪天气,追施尿素150kg/hm,拔节孕穗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视苗情追施尿素150kg/hm2左右。
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措施:1.看苗施好拔节孕穗肥拔节孕穗肥具有巩固分蘖成穗, 促进壮秆大穗, 提高小花结实率, 增加每穗粒数的作用。
稻茬麦田的春季管理重点是施好拔节孕穗肥, 一般要求在植株群体叶色褪淡, 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时追施, 亦可后移至在旗叶露尖前, 每 667㎡施尿素 3~5㎏, 磷钾肥亦在此时补足用量, 以防止早衰, 提高粒重, 增加产量。
对于秸秆还田量大、基种肥施用量不足, 已经脱肥的黄、瘦、小、弱苗麦田, 要求每 667㎡施 10㎏左右的三元复合肥。
对于套播麦田,每 667㎡施有机肥1000㎏和三元复合肥 10㎏左右, 促进弱苗转壮, 春季麦苗早发, 提高分蘖成穗率。
2 沟系配套, 排渍抗旱渍害是影响小麦丰产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
要在春季搞好沟系配套。
对未开沟的套播麦田要开挖田内三沟; 对已开沟, 配套不完善的要及时疏通, 经冬季冻融交替, 田埂塌落的, 要及时挖沟筑埂, 做到沟渠相通, 确保排水畅通, 防御渍害。
有灌溉条件的田块, 要注意孕穗期和扬花、灌浆期的抗旱。
小麦生长中期是生长最旺盛的时期, 尤其在孕穗期是需水临界期, 此期是决定成穗率和争取壮秆大穗的关键时期, 因此, 抽穗前要浇好孕穗水, 结合浇水可追施孕穗肥; 小麦籽粒形成期间对水分要求迫切, 水分不足, 会导致籽粒退化, 降低穗粒数, 因此要及时浇好扬花水, 以争取形成较多的穗粒数, 小麦扬花后大约10~15 天进入灌浆期, 要适时浇灌浆水, 以防止根系衰老, 提高粒重。
浇水时应注意与防倒相结合, 有风不浇, 防止倒伏。
3 春季冻害防御及补救3 月中、下旬, 常有寒潮南下, 此时如气温下降到- 3℃以下,持续 6~7 小时, 已经拔节的麦苗就会遭受到冻害。
在小麦春季冻害发生后, 一是要在低温后 2~3 天调查幼穗受冻的程度; 二是对茎蘖受冻死亡率超过 10%以上的麦田要及时追施恢复肥。
一般茎蘖受冻死亡率在 10%~30%的麦田, 可每667㎡追施尿素 4~5kg, 超过 30%的麦田, 茎蘖受冻死亡率每增加 10 个百分点, 每667㎡需增施尿素 2~3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