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文的写作基础_蔡际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恩博斯特尔 # 42 82 9:; <:=;>:7?@5 $ , 奥地利 音乐学家, 曾在海德尔堡和维也纳大学进修自然 科学和哲学, 后在维也纳获化学博士学位; 阿萨菲耶夫, 前苏联音乐学家, 毕业于圣彼得 堡大学历史系与哲学系; 孔斯特 # 32 AB;7? $ , 荷兰音乐学家, 曾在格罗宁 根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 田边尚雄, 日本音乐学家, 曾毕业于日本东京 帝 国 大 学物 理 学 科 , 后专攻声学, 兼 学 音响 心 理 学、 生理学; 岸边成雄, 日本音乐学家, 毕业于日本东京帝 国大学东方史学专业; 王光祈, 中国音乐学家, 曾在北京中国大学学 习法律、 在德国学习政治经济学; 杨荫浏, 中国音乐学家, 曾就学于上海圣约翰 大学经济系; 沈知白, 中国音乐学家, 毕业于上海工部局育 才公学, 曾在该校任英语、 数学和物理教员; 黄翔鹏, 中国音乐学家, 曾就读于金陵大学物 理系; 赵宋光, 中国音乐学家, 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 学系; …… “ 非音乐学习经历 ” 诚然, 笔者无意否定没有 的音乐学家所取得的学术成就, 更不是企图说明 凡杰出的音乐学者, 都必须是其他专业转行而来; “ 非音乐学习经历 ”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 —— — 跨学 科的知识—— — 对于一个音乐学者的学术研究所具 有的重要意义。 特别是在当代学术的发展越来越 具有边缘性、 交叉性的情况下, 我们更应该反思的 是当下专业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能为我们的学术 研究和论文写作提供一些什么, 出身于单科音乐 “ 非音乐学习经历 ” 学院且无 的音乐学者是否还有 一个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问题, 如此等等。 因此, “ 提倡打破门户 著名音乐学家黄翔鹏先生曾指出: 之见, 使史学、 文献学、 考古学、 民族学与民俗学、 乐律学等各种音乐学的边缘学科溶于一炉, 来进 ” ( + * 其用意也就在此。 行系统化的综合研究。 音乐知识与一般文化知识的关系, 说到底还 是一个音乐观念的转变问题。 近 %" 余年来, 音乐 不再仅仅是一种技能、 技巧和音响形式, 而是一种 文化的观念, 已日渐为音乐学界所公认。 音乐研究
!
论文的 * 种基础: 德—— — 学术道德基础, 才—— — 文 字表达基础, 学—— — 文化知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基础, 识—— — 理论研 究基础。 以下, 拟结合音乐论文写作的实际, 对这 四种基础进行论述。
收稿日期:&--’ @ -" @ -+
作者简介:蔡际洲 ( $"+& A ) ,男,文学硕士,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
中图分类号: !"#$% &# ; !"’(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一、 文化知识基础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 知识就是力量。 这 可谓古今中外的至理名言。 可见, 一切学问的基础 就是知识, 学问增长的过程, 也就是知识积累的过 程。 诚然, 作为学术论文的写作目的不是重复已有 知识, 而是探索新的知识。 但新知识必须是在继承 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 再加以创造性的劳动才产 “学 ” 生的。 故此, 本文将 , 也就是文化知识基础置 于首要地位来讨论。 关于文化知识基础的内涵, 笔者曾在上述拙 文中提及音乐学家知识结构的 ’ 个层次 ( 即音乐 文化素养、 姊妹艺术文化素养和一般文化素养 ) #,%。 今天看来, 仍可作为我们讨论音乐论文写作 “ 文化知识基础 ” 的参考。 音乐专业的特点是技术 性强, 分工较细, 更由于国内音乐学院的单科建 制, 故此学音乐的人 ( 含笔者在内 ) 从事学术研究, 其视野不可能不受到一定的限制。 根据我国音乐 学术研究的现状和学科发展的基本趋势, 笔者以 为在知识基础这一问题上, 重点在于要处理好音 乐知识与一般文化知识 ( 指其他人文社会科学、 自 然科学的知识 ) 的关系。 诚然, 音乐学者首先应具 备的是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 若对音乐不作深入
# 季刊 # 季刊 $ %""& $ %""&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年第 年第 期 期 ’’
地学习和了解, 即使其他学科的知识再丰富也不 可能在音乐学领域有所作为。 但是, 如果仅精通音 乐, 不涉足其他学科, 这样的研究在今天不仅难以 有 所 新 的突 破 , 而 且也 难 以 达 到一 定 的 高 度。 因 此, 无论是专业音乐工作者, 还是在校的大学生、 研究生都不可在这两个方面有所偏废。 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 原因在于: 其一, 自改革开放的 %" 余年来, 我国的音乐 理论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从各音乐学科 发展的态势看, 除了传统的音乐学科以外, 其余的 大多为音乐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诸如音乐美学、 音乐社会学、 音乐心理学、 音乐民族学、 音乐史学 等等 ( ) * # 第 ’ 页 $ 。 此外, 从音乐学术刊物上发表 的论文中看, 也更多地体现为音乐学科的知识和 其他人文、 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知识的交叉。 笔 《 音乐研究 》 者曾对国内两个重要音乐学术刊物 和 《 中国音乐学 》 上发表的论文进行过粗略的抽样考 《 音乐研究 》 《 中国音 察 # 方法是以 ’!+" , ’!+! 年、 乐学 》 ’!!" , ’!!! 年每年第 ’ 期发表的专题性学 术论文为参照, 其中的讲话、 回忆、 纪念、 序言等非 学术性文章略去不计 $ , 发现除了专门涉及音乐学 “ 跨学科 ” 科知识的论文之外, 涉及 知识的论文约 占总数的 )’- # 即文中凡涉及哲学、 美学、 史学、 民 族学、 文献学、 考古学、 社会学、 数学、 心理学、 物理 “跨学科 ” 如: 学等学科的, 均系 的论文 $ 。 《 音 乐研 究 》 # ’!+" , ’!+! $ 发 文 ’’+ 篇 , 跨学 科论文 ). 篇, 占总数比例 /&- ; 《 中 国音 乐 学 》 # ’!!" , ’!!! $ 发文 ’0" 篇 , 跨 学科论文 ’"% 篇, 占总数比例 )+- ; 二刊合计发文 %&+ 篇, 跨学科论文 ’)) 篇, 占 总数比例 )’- 。 以上可以管窥 ’!+" , ’!!! 这 %" 年间中国音 乐学术研究的大体状况。 其中不少论文在国内外 音乐学界甚至其他学界都具有较大影响。 这些成 果的取得, 大多与作者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有关。 其二, 在中外著名音乐学家中, 有不少人在学 “ 非音乐学 习音乐或从事音乐研究之前, 都有一段 习经历 ” 。 不容忽视的是, 他们的学术成就, 除了得 益于在音乐学的某一领域具有精深的学术修养之 “跨学科 ” 外, 还与其各自 的知识基础有关。 如: 埃利斯 # 12 32 45567 $ , 英国音乐学家, 曾在剑桥 大学学习数学专业;
蔡际洲: 音乐论文的写作基础 ・ !"・
要有所作为, 势必要求我们走出原有的狭小天地, “ 大学术界 ” 到 中去与各学科接轨。 由此可见, 我们 必须具有广博的、 多学科的基础知识, 然后再对自 己所主攻的某一学科里潜心钻研; 或者先有音乐 学领域的各种知识, 后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涉足 其他学科以拓宽自己的视野, 方能打好音乐论文 写作的文化知识基础。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年第 $ 期 ./01234 /5 678 9826134 9/2:81;36/1< /5 =0:>?
・ !"・
音乐论文的写作基础 "
蔡际洲
摘 要: 写作音乐论文应具备哪些基础, 这是在探索音乐论文写作基本规律的过程中不可
回避的问题, 它关系到论文撰写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等问题, 具体涉及文化知识基础、 理 论研究基础、 文字表达基础、 学术道德基础四个方面。 关键词: 论文; 写作基础; 音乐编辑; 音乐教育
“ 有学无识 ” “无 了知识而提不出问题就是常说的 。 识” 是不能从事学术研究的, 即使从事研究, 也决 不会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见识水平的培养, 目前似乎还没有见过有这 方面的研究, 这也是我们音乐教育中亟待解决的 重要问题之一。 从我们音乐学界的实际情况来看, 成熟的音乐学者主要是仰仗于长期的学术积累; 在校的本科生、 研究生有时可从课堂讨论中获得 某种灵感。 笔者以为, 见识水平的培养一般与我们 “ 多思 ” 平时 的习惯有关。 对于一个音乐工作者来 说, 一是平时要多关注、 多思考本学科或本领域还 “ 为什么 ” 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 多问些 。 二是在 阅读和写作之余, 还须多动脑筋, 多总结读后和写 作后的心得。 对于大学生和研究生而言, 更为重要 的是在我们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要适当 淡化知识性的内容, 而需要加强的则是目前教育 “ 研究性学习 ” 界正在倡导的 方式, 以培养出更多 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音乐人才! 。 理论研究基础的第二个指标是, 还须掌握一 定之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一个专门的问题, 某一 学科的研究方法往往被认为是该学科建设成熟与 否的重要标志。 音乐学界在以往的文献中虽有涉 及, 但大多系关于某一学科研究方法的讨论, 诸如 音乐美学研究方法、 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等等。 除了 音乐学各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之外, 以下还可从不 同角度对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作一粗略的梳理: 第一, 按普遍性程度与适应范围, 可分为哲学 方法 % 关于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和探索主客观关系 的, 具有最一般意义的方法 ’ 、 一般科学方法 % 带有 一定普遍意义, 适应于诸多领域的方法 ’ 和具体科 学方法 % 某一学科或领域特有的研究方法 ’ ; 第二, 按课题的大小, 可分为战略研究方法 % 宏观的研究构想、 方略 ’ 和战术研究方法 % 微观的 研究方式、 程序 ’ ; 第三, 按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 可分为感性 的方法 % 包括调查法、 观察法、 实验法 ’ 、 理性的方 法 % 包括分析与综合、 归纳与演绎等 ’ ; 第四, 按研究成果的性质, 可分为定性的方法 和定量的方法; 第五, 按研究过程中运用材料的情况, 可分为 实证的方法和思辨的方法; 第六, 按研究的工作程序, 可分为选题的方
二、 理论研究基础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这样一种学生, 即他们 “ 知识性 ” 对知识的识记能力较强, 的考题几乎可 “知 得满分。 然而他们对知识的学习, 仅仅停留在 道” 的基础上, 既不善于独立思考, 也不能对所学 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此外, 笔者 在编辑工作中也发现有这类稿件, 即文章具有较 宽的学术视野, 作者还常常引经据典, 给人以学贯 中西、 通晓古今之感; 然而文中却较难看出有何新 的发现, 有何独特的见解。 由此可见, 撰写音乐学 术论文, 进行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 仅有广博、 精 深的文化知识是不够的, 还须要有理论研究基础。 关于理论研究基础, 主要体现在见识水平和 研究方法两个方面。 见识水平, 是指一个人发现问题的能力。 这是 衡量一个人有否研究基础的首要指标, 也是音乐 理论研究的最初起点。 没有见识水平, 就不能发现 问题, 没有问题, 谈何研究? 可见, 见识水平是一个 “提 人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 爱因斯坦说过: 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 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 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 角度去看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 ” # ! $ % 第 && 页 ’ 在学术上有 志着学科的真正进步。 见识水平的人, 大多善于独立思考, 不盲从, 常对 专业方面的知识提出各种疑问; 反之, 学术上比较 平庸的、 没有见识水平的人, 不仅不善于思考, 而 “ 你连问 且也提不出新的问题。 王力先生曾指出: 题 都 提 不出 来 , 怎 么谈 得 上 解 决呢 ? 首 先 要注 意 到, 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前人有什么说法, 哪 一家的说法合理些。 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 题。 有些人念了很多书, 什么问题也没有, 那就不 ” “ 念了 # "( $ % 第 " ) "( 页 ’ 这里 好了, 等于白念了。 “学” “ 提出问题 ” “识” 很多书 ” 是指 , 而 则是指 , 有
写作音乐论文应具备哪些基础, 以往较少见 到这方面的专论。 然而, 这却是在探索音乐论文写 作基本规律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所谓写作 基础, 实际上关系到论文撰写者的知识结构和能 力素质等问题。 在笔者所知的一些文献, 诸如蓝玉 崧 #$%、 黄晓和 #&%、 张 帆 # ’ % ( 第 &" 页 ) 、 许勇三 #*%、 杨燕迪 # + % 等先生的著述中, 均涉及音乐学者 或作曲理论研究生的知识结构问题, 只是未对其与 音乐论文的写作相联系并作展开论述。 笔者曾在几 年前的一篇文章中 # , % 虽也谈到音乐学家的知识结 构, 但该文的重点是探讨音乐学考生的专业素质和 考试科目的对应关系。 今天看来, 特别是从论文写 作的角度而言, 还有不少问题需要重新考虑。 根据当今音乐学术发展的要求, 本文特以上 “ 才学识 ” 述拙文中提及的唐人刘知几关于史家 之 “德” 说为基础, 再加上梁启超补充的一个 字, 即人 “德才学识 ” 们常说的 , 并将其作为音乐学者 写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