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策略与方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控制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 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对象,不断 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 。
其作用是:
①计划。即根据特定的目标,在一项认 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 策略、想象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测其 有效性。
•
②监视。即在认知活动的进行中,根据认 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 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 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策略的效果。
•
5.层次性
教学策略既包含具体的教学方法、媒介、程序和 步骤等;又包含建立在元认知基础上的教学监控策 略,将教学中的方法、程序、步骤等提高到策略性 认识的水平。
•
(四)教学策略研究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教育研究者开始研究教师在教学中的认知 特征。研究者认识到,产生有效教学的关键 不是一些固定的方法和技术,而是教师头脑 中内隐的认知框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 教学活动的监控能力和调节能力。
•
两种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过程模 式
•“肯普模型” :
•修 改
•形
•成 •性
•预测学生的 •准备情况
•选择课题和任 务
•分析学习者特 征
•总
•评
•结
•进行教学评价 •价
•确定学习需要和 •学习目的(了解 •优先条件和约束条件)
•分析学科内容 •性
•提供辅导性服 务
•利用教学资源
•阐明教学目标 •评
教学策略静态的内容构成维度是动态的教学活动 过程维度的反映。它具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影 响教学处理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倾向;第二个层次是 对达到特定目标的教学方式的一般规则的认识;第三 个层次是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
周军(2003)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实现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教学实施过程进 行的系统决策活动。
•
4.4 适时引导 具体要求
1.确保主题探讨顺利进行,不钻牛角尖。 2.灵活转换主题。 3.鼓励参与或关注。 4.给予点拨或指导,重新激活讨论。 5.适时做简短小结,达成共识。
•
•5.5 科学结束
具体做法 1.归纳。 2.总结课堂讨论的得失或经验教训。 3.使得学生对讨论内容进行疏理。 4.建立此次讨论与随后讨论的联系。 5.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让学生觉得讨论有意
(2)教学策略的制定依据于特定的教学目 标和教学对象。
(3)教学策略既有观念驱动的功能,也有 实践操作功能 。
•
李晓文,王莹(2000)认为,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的 教学活动维度和静态的内容构成维度。
在动态的教学活动过程维度上,它指教师为提高 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筹划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灵活 处理的过程。其特征是(1)对教学目标的清晰意识和 努力意向;(2)具有对有效作用于教学实践的一般方 法的设想;(3)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具体教学方法进 行灵活选择和创造。
该定义包含有以下含义:
(1)教学策略涉及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技能 ,但不是教学方法与技能的简单堆积和罗列。教学策 略含有意识的成分,它是对达到教学目标的各种途径 的明智的选择。
(2)教学策略的运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既包 括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采用,又包括对教学活动的调 控。
(3)教学策略以学习策略为基础,它既包括教师 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调控,又包括对学习活动与 学习方法的调控。
高校教学策略与方法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0年4月9日星期四
提
纲
一、教学策略概述 二、教学策略的核心要素——元认知 三、两种不同取向的教学策略 四、主要教学策略 五、教学策略的选择依据
•
参考文献
1.张大均. 教与学的策略.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晓文 王莹. 教学策略.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周军. 教学策略.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张庆林 杨东. 高效率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义。
•
2.提问策略
•2.1 提问的目的 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不但能活跃课堂气
氛、避免课堂毫无生气或活力,集中学生的注 意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绩改善。
•
提问的目的 1.鼓励思考、理解教学内容的价值。 2.诊断和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 3.复习、巩固与强化已学习的知识。 4.管理性目的。 5.鼓励学生参与。
③调节。即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 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
三、两种不同取向的教学策略
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 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
•
(一)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
德国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理论(预备、提 示、比较、概括和应用)
新的五段教学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 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②有关任务的知识。关于认知材料,主体应 认识到,材料的性质、长度、熟悉性、结构特 点、呈现方式、逻辑性等因素会影响认知活 动的进行和结果;此外,主体应知道,不同认知活 动的目的和任务不同,其要求也不同。
③有关认知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知识。比 如,进行认知活动有哪些策略、各种认知策略 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它们应用的条件和情 境如何等等。
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得以体现(时俊卿 ,1995) 。
•
(3)教学策略是对教学过程的谋划或系统决策
张大均(1997)认为,教学策略是在特 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 的需要而作出的教学谋划和采取的教学措施。
教学策略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教学策略从属于教学设计,确定或选 择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任务之一。
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必须是一 项真实的任务。
•
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反对两者必居其一 的观点和二者择一的环境。
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习环境能够 支持协作学习。
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 准参照评价。
•
设计学习任务展开的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资 源、认知工具和帮助等,以反映学习环境的 复杂性。
•难于组织;效果难把握;过程难控 制。
•请注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较少使用课堂讨论方式, 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怎样组织课堂讨论的经验、缺乏 有效组织课堂讨论的素质、没有组织课堂讨论的兴趣 和愿望、不相信课堂讨论的作用、缺乏民主态度。
•
2.2 提出目的与明确要求
提出讨论的目的 明确讨论的主题
(1)主题是需要学生学习和理解掌握的重 要内容,与学习不相关的内容不能作为讨论主题 。
•
(三)教学策略的特征
1.对教学行为的指向性
教学策略是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 规定教学行为的。教学策略确定的两个依据:教学 目标和学生特点。
2.结构功能的整合性
它表现在两个方面:对构成教学策略的教学方 法、步骤、媒介、内容和组织形式等加以综合考虑 ,组成最佳的教学实施措施;为发挥教学策略的整 合功能,将具体的教学方式、措施进行优化组合, 合理建构。
•
2.2 选择恰当的问题
选择问题的类型:内容性问题,过程性问题。
选择问题的难度:好的问题是学生感到有能力 回答的,有兴趣回答的,准备问答的,因而 也会去主动回答。提出的问题,应该3/4的学 生能够回答。
选择清晰明了的问题:问题关键概念、问题表 述。
避免提是与否的问题,及分析含量低、猜测 成分大的问题
(2)主题是学生有兴趣讨论的。 (3)主题是适合讨论的。
•
3.3 创设适宜讨论的环境 课堂讨论环境是开展课堂讨论的物理环境和
心理环境,是开展课堂讨论的背景。适宜的 课堂讨论环境对促进课堂讨论至关重要。
具体做法:
1.对学生进行分组。5-8人一组为宜。 2.采用适于讨论的座位模式。 3.创设支持性环境。“民主而非权威式的指导讨论” 。 4.表现出欣赏、赞许的态度。
应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使得学习能够在 以学生为主体中顺利展开。
•
四、主要教学策略 •☞教学实施的一般方法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方法(集体、个体、小组协 作)
•
(一)教学实施的一般方法
1.组织课堂讨论的策略
1.1 课堂讨论的优缺点
•课堂讨论
•优点 •缺点
•促进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掌握;培养 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的道 德发展;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
•实施教学活动
•价
•修 改
•
•史密斯——雷根模型 :
•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流程
•
(二)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
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问题可以是项目、案 例或实际生活中的矛盾。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各种教学因素,包括教师 只是作为一种广义的学习环境支持学习者的自 主学习,诱发学习者的问题并利用它们刺激学 习活动,或确认某一问题,使学习者迅速地将 该问题作为自己的问题而接纳。
元认知发挥着信息加工的执行控制功能。
•
(二)元认知的结构
1.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 、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它包括三个方面的 内容:
①有关个人作为认知者的知识。这其中 包括,关于个体内差异的认识;关于个体间差异 的认识;关于主体认知水平和影响认知活动的 各种主体因素的认识。
•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许多复杂多变的情 境,如何理解这些情境并做出相应的教学决 策,对教学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有效的 教学要求教师在动态的、复杂的教学过程中 做出有效的决策。
教学策略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来并日 益受到重视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学策略 是一种警示和宣言,是向盲目教学活动提出 的警示,向教书匠告别、向研究型和反思型 教师迈进的宣言。
2002.
•
一、教学策略概述
(一)策略的含义
策略(strategy)一词源于军事术语,最 初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战略、战术,特别是 对用兵方法的权谋、权变。
策略的现代用法,一般指为实现某个目的 而使用特定的手段和方法。它包含有意识、 有目的、有计划、灵活机动地使用方法和手 段的含义。
•
(二)教学策略的含义
•
二、教学策略的核心要素——元认知
(一)元认知的含义
元认知(metacognition)最早是Flavell, J.H. 于1976提出来的。他认为,元认知就是有关个 体认知过程的知识,负责对个体的认知过程进 行监控、调节和协调。
元认知监视和指导认知活动的进行,评估认知 过程中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评价所选 策略的效率,并改变策略以提高认知效果。
•
2.3 正确叫答 具体做法: (1)留下等候时。低水平问题为3~4秒,高
水平问题为15秒。 (2)提问后再叫学生回答。 (3)给学生同等的机会回答问题。 (4)保持悬念,使学生感到自己任何时候有
被要求回答问题的可能性。
•
2.4 有效反馈 具体做法: (1)学生回答问题后与教师给予评价之间,
•
3.可操作性
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 学思想指导下构筑起来的教学模式,它是教师在教学 中参照执行的具体方案。教学策略具有操作性、实用 性。
4.灵活性
一是指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 目标、内容和任务的要求,并参照学习者的初始状态 ,将教学方法、媒介和组织形式组合起来,以实现教 学目标;二是指在运用教学策略解决教学问题时,应 随着教学情境(目标、内容、对象等)的变化而做相 应的调整。
1.关于教学策略含义的几种观点 (1)教学策略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或技术的总和
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 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方法( 张春兴,1998)。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 务所采取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 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李康,1994)。
•
(2)教学策略是教学观念或原则的体现 教学策略作为教学观念或原则,通过教学
加涅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和他的“九段 教学法” @
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
•
加涅的“九段教学法”
•教学事件
•1.引起注意
•内部心理加工过程
•接受神经冲动的模式
•2.告诉目标
•激活监控程序
•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 •4.呈现刺激材料
•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原有相关知 识进入工作记忆
•形成选择性知觉
•5.提供学习指导
•进行语义编码
•6.诱发学习表现 •7.提供反馈 •8.评价表现 •9.促进记忆和迁移
Baidu Nhomakorabea
•激活反应组织 •建立强化 •激活提取和促成强化 •为提取提供线索和策略
•
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动机理论” :“认知内驱力”、“自我
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奥苏贝尔理论的缺陷:否认发现学习
2.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控制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 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对象,不断 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 。
其作用是:
①计划。即根据特定的目标,在一项认 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 策略、想象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测其 有效性。
•
②监视。即在认知活动的进行中,根据认 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 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 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策略的效果。
•
5.层次性
教学策略既包含具体的教学方法、媒介、程序和 步骤等;又包含建立在元认知基础上的教学监控策 略,将教学中的方法、程序、步骤等提高到策略性 认识的水平。
•
(四)教学策略研究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教育研究者开始研究教师在教学中的认知 特征。研究者认识到,产生有效教学的关键 不是一些固定的方法和技术,而是教师头脑 中内隐的认知框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 教学活动的监控能力和调节能力。
•
两种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过程模 式
•“肯普模型” :
•修 改
•形
•成 •性
•预测学生的 •准备情况
•选择课题和任 务
•分析学习者特 征
•总
•评
•结
•进行教学评价 •价
•确定学习需要和 •学习目的(了解 •优先条件和约束条件)
•分析学科内容 •性
•提供辅导性服 务
•利用教学资源
•阐明教学目标 •评
教学策略静态的内容构成维度是动态的教学活动 过程维度的反映。它具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影 响教学处理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倾向;第二个层次是 对达到特定目标的教学方式的一般规则的认识;第三 个层次是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
周军(2003)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实现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教学实施过程进 行的系统决策活动。
•
4.4 适时引导 具体要求
1.确保主题探讨顺利进行,不钻牛角尖。 2.灵活转换主题。 3.鼓励参与或关注。 4.给予点拨或指导,重新激活讨论。 5.适时做简短小结,达成共识。
•
•5.5 科学结束
具体做法 1.归纳。 2.总结课堂讨论的得失或经验教训。 3.使得学生对讨论内容进行疏理。 4.建立此次讨论与随后讨论的联系。 5.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让学生觉得讨论有意
(2)教学策略的制定依据于特定的教学目 标和教学对象。
(3)教学策略既有观念驱动的功能,也有 实践操作功能 。
•
李晓文,王莹(2000)认为,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的 教学活动维度和静态的内容构成维度。
在动态的教学活动过程维度上,它指教师为提高 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筹划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灵活 处理的过程。其特征是(1)对教学目标的清晰意识和 努力意向;(2)具有对有效作用于教学实践的一般方 法的设想;(3)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具体教学方法进 行灵活选择和创造。
该定义包含有以下含义:
(1)教学策略涉及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技能 ,但不是教学方法与技能的简单堆积和罗列。教学策 略含有意识的成分,它是对达到教学目标的各种途径 的明智的选择。
(2)教学策略的运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既包 括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采用,又包括对教学活动的调 控。
(3)教学策略以学习策略为基础,它既包括教师 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调控,又包括对学习活动与 学习方法的调控。
高校教学策略与方法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0年4月9日星期四
提
纲
一、教学策略概述 二、教学策略的核心要素——元认知 三、两种不同取向的教学策略 四、主要教学策略 五、教学策略的选择依据
•
参考文献
1.张大均. 教与学的策略.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晓文 王莹. 教学策略.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周军. 教学策略.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张庆林 杨东. 高效率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义。
•
2.提问策略
•2.1 提问的目的 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不但能活跃课堂气
氛、避免课堂毫无生气或活力,集中学生的注 意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绩改善。
•
提问的目的 1.鼓励思考、理解教学内容的价值。 2.诊断和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 3.复习、巩固与强化已学习的知识。 4.管理性目的。 5.鼓励学生参与。
③调节。即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 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
三、两种不同取向的教学策略
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 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
•
(一)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
德国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理论(预备、提 示、比较、概括和应用)
新的五段教学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 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②有关任务的知识。关于认知材料,主体应 认识到,材料的性质、长度、熟悉性、结构特 点、呈现方式、逻辑性等因素会影响认知活 动的进行和结果;此外,主体应知道,不同认知活 动的目的和任务不同,其要求也不同。
③有关认知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知识。比 如,进行认知活动有哪些策略、各种认知策略 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它们应用的条件和情 境如何等等。
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得以体现(时俊卿 ,1995) 。
•
(3)教学策略是对教学过程的谋划或系统决策
张大均(1997)认为,教学策略是在特 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 的需要而作出的教学谋划和采取的教学措施。
教学策略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教学策略从属于教学设计,确定或选 择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任务之一。
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必须是一 项真实的任务。
•
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反对两者必居其一 的观点和二者择一的环境。
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习环境能够 支持协作学习。
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 准参照评价。
•
设计学习任务展开的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资 源、认知工具和帮助等,以反映学习环境的 复杂性。
•难于组织;效果难把握;过程难控 制。
•请注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较少使用课堂讨论方式, 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怎样组织课堂讨论的经验、缺乏 有效组织课堂讨论的素质、没有组织课堂讨论的兴趣 和愿望、不相信课堂讨论的作用、缺乏民主态度。
•
2.2 提出目的与明确要求
提出讨论的目的 明确讨论的主题
(1)主题是需要学生学习和理解掌握的重 要内容,与学习不相关的内容不能作为讨论主题 。
•
(三)教学策略的特征
1.对教学行为的指向性
教学策略是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 规定教学行为的。教学策略确定的两个依据:教学 目标和学生特点。
2.结构功能的整合性
它表现在两个方面:对构成教学策略的教学方 法、步骤、媒介、内容和组织形式等加以综合考虑 ,组成最佳的教学实施措施;为发挥教学策略的整 合功能,将具体的教学方式、措施进行优化组合, 合理建构。
•
2.2 选择恰当的问题
选择问题的类型:内容性问题,过程性问题。
选择问题的难度:好的问题是学生感到有能力 回答的,有兴趣回答的,准备问答的,因而 也会去主动回答。提出的问题,应该3/4的学 生能够回答。
选择清晰明了的问题:问题关键概念、问题表 述。
避免提是与否的问题,及分析含量低、猜测 成分大的问题
(2)主题是学生有兴趣讨论的。 (3)主题是适合讨论的。
•
3.3 创设适宜讨论的环境 课堂讨论环境是开展课堂讨论的物理环境和
心理环境,是开展课堂讨论的背景。适宜的 课堂讨论环境对促进课堂讨论至关重要。
具体做法:
1.对学生进行分组。5-8人一组为宜。 2.采用适于讨论的座位模式。 3.创设支持性环境。“民主而非权威式的指导讨论” 。 4.表现出欣赏、赞许的态度。
应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使得学习能够在 以学生为主体中顺利展开。
•
四、主要教学策略 •☞教学实施的一般方法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方法(集体、个体、小组协 作)
•
(一)教学实施的一般方法
1.组织课堂讨论的策略
1.1 课堂讨论的优缺点
•课堂讨论
•优点 •缺点
•促进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掌握;培养 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的道 德发展;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
•实施教学活动
•价
•修 改
•
•史密斯——雷根模型 :
•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流程
•
(二)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
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问题可以是项目、案 例或实际生活中的矛盾。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各种教学因素,包括教师 只是作为一种广义的学习环境支持学习者的自 主学习,诱发学习者的问题并利用它们刺激学 习活动,或确认某一问题,使学习者迅速地将 该问题作为自己的问题而接纳。
元认知发挥着信息加工的执行控制功能。
•
(二)元认知的结构
1.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 、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它包括三个方面的 内容:
①有关个人作为认知者的知识。这其中 包括,关于个体内差异的认识;关于个体间差异 的认识;关于主体认知水平和影响认知活动的 各种主体因素的认识。
•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许多复杂多变的情 境,如何理解这些情境并做出相应的教学决 策,对教学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有效的 教学要求教师在动态的、复杂的教学过程中 做出有效的决策。
教学策略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来并日 益受到重视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学策略 是一种警示和宣言,是向盲目教学活动提出 的警示,向教书匠告别、向研究型和反思型 教师迈进的宣言。
2002.
•
一、教学策略概述
(一)策略的含义
策略(strategy)一词源于军事术语,最 初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战略、战术,特别是 对用兵方法的权谋、权变。
策略的现代用法,一般指为实现某个目的 而使用特定的手段和方法。它包含有意识、 有目的、有计划、灵活机动地使用方法和手 段的含义。
•
(二)教学策略的含义
•
二、教学策略的核心要素——元认知
(一)元认知的含义
元认知(metacognition)最早是Flavell, J.H. 于1976提出来的。他认为,元认知就是有关个 体认知过程的知识,负责对个体的认知过程进 行监控、调节和协调。
元认知监视和指导认知活动的进行,评估认知 过程中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评价所选 策略的效率,并改变策略以提高认知效果。
•
2.3 正确叫答 具体做法: (1)留下等候时。低水平问题为3~4秒,高
水平问题为15秒。 (2)提问后再叫学生回答。 (3)给学生同等的机会回答问题。 (4)保持悬念,使学生感到自己任何时候有
被要求回答问题的可能性。
•
2.4 有效反馈 具体做法: (1)学生回答问题后与教师给予评价之间,
•
3.可操作性
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 学思想指导下构筑起来的教学模式,它是教师在教学 中参照执行的具体方案。教学策略具有操作性、实用 性。
4.灵活性
一是指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 目标、内容和任务的要求,并参照学习者的初始状态 ,将教学方法、媒介和组织形式组合起来,以实现教 学目标;二是指在运用教学策略解决教学问题时,应 随着教学情境(目标、内容、对象等)的变化而做相 应的调整。
1.关于教学策略含义的几种观点 (1)教学策略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或技术的总和
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 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方法( 张春兴,1998)。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 务所采取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 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李康,1994)。
•
(2)教学策略是教学观念或原则的体现 教学策略作为教学观念或原则,通过教学
加涅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和他的“九段 教学法” @
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
•
加涅的“九段教学法”
•教学事件
•1.引起注意
•内部心理加工过程
•接受神经冲动的模式
•2.告诉目标
•激活监控程序
•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 •4.呈现刺激材料
•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原有相关知 识进入工作记忆
•形成选择性知觉
•5.提供学习指导
•进行语义编码
•6.诱发学习表现 •7.提供反馈 •8.评价表现 •9.促进记忆和迁移
Baidu Nhomakorabea
•激活反应组织 •建立强化 •激活提取和促成强化 •为提取提供线索和策略
•
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动机理论” :“认知内驱力”、“自我
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奥苏贝尔理论的缺陷:否认发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