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经络总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
十二经脉将气血周流全身,使人体不断地得 到营养物质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指别 道奇行的经脉,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奇经八 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 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联系密切,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 的经脉。
《灵枢·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 孙”。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经络系统中有 经气的活动。所谓经气(meridian-Qi),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 及其功能活动。
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人体通 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 协调和相对平衡。
命名
任脉:
任:担任, 任受一身之阴经--阴脉之海 任:妊养,任主胞胎
督脉:督:总督,总督人体一身之阳经--阳脉之海
冲脉:冲:“通”, “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环腰而行,约束综行诸经
阴维脉 阳维脉
维:维系
维系在里之阴 维系在表之阳
阴跷脉 阳跷脉
跷:举足跨高
主一身左右之阴 主一身左右之阳
22
奇经八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 十二经脉之间。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1.1经络概述PPT课件

1.1经络概述PPT课件
经络
.
1
(四)药物归经
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和某几经。 如头痛:太阳经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
阳明经头痛——葛根,白芷,知母 少阳经头痛——柴胡,黄芩,川芎 厥阴经头痛——吴茱萸,藁本
.
2
• (三)循经取穴

依据在于经脉所过,主治
所及。在正虚邪乘的情况下,经
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当体表
受到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
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传变。
.
3
• 二、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 (一)经络诊法

由于经络对机体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联
系,所以当人体脏腑的功能受到某些致病因素的侵
袭而发生疾病时,便可在该经脉循行的路线和所隶
属的有关部位上,表现出各种症状和体征。
• (二)分经辨证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它
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
列缺
手阳明大肠经之 络
通里
手太阳小肠经之 络
内关 手少阳三焦之络
公孙 足阳明胃经之络
大钟
足太阳膀胱经之 络
蠡沟 足少阳胆经之络
督脉之 络
长强
脾之大 络
.
偏历
支正
外关 丰隆 飞扬 光明 大包
15
• 十五络脉主要作用:
• ①加强了十二经脉中阴阳表里两经在体表的 联系。
• ②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的经脉联系。任脉别 络沟通了腹部经气;督脉别络沟通了背部经 气;脾之大络沟通了侧胸部经气。
.
19
②因阴阳表里的相“合”,形成了“六 合”:
• 足太阳、足少阴——一合
• 足少阳、足厥阴——二合
• 足阳明、足太阴——三合

《针灸学》经络总论概述 PPT课件

《针灸学》经络总论概述  PPT课件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布如何?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 围为依据的,也就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
医学课件
35
十二皮部分布图示
医学课件
36
十二皮部的分布规律及功能作用
分布规律 “以经脉为纪”
面状分布;布于体表,不入内脏,与络脉 (浮络)关系密切。
脑为髓海
膻中为气海 胃为水谷之海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 (血海)
头气有街
胸中有街


腹气有街

医学课件
42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和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医学课件 43
一、经络的作用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医学课件
44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辨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在体内,十二经脉除与六脏六腑有特定配属关 系外,还与相关脏腑发生联系; 在头身,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 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 临床上辨证分经、循经取穴,均以此为依据。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详见表1—2。
医学课件
13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人体的气血运行方向是一致的, 有着按手足、阴阳划分的规律性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
医学课件
8
十二经脉的名称
1. 阴阳属性 阴——脏、内侧 阳——腑、外侧 消长 三阴 太阴—— 前 ——阳明 三阳 (内侧) 厥阴——中(侧)——少阳 (外侧) 里 少阴—— 后 ——太阳 表
2. 脏腑隶属 脏—阴经 腑—阳经 3. 手足循行 手—上肢 足—下肢

针灸学课件-经络总论

针灸学课件-经络总论


概述
概念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
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经络的主干部分,以上下纵行为主 络脉:是经络的细小部分,从经脉中分出侧行
经 纵丝
大而直行
深而在里
贯通上下 沟通内外
经络系统的 主干
络 网络
小而横斜
浅而在表
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经络别出的 分支
经络学说:即阐述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
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脏腑有表里相合关 系,故十二经脉与脏腑形成了属络表里关系
阴经为里,属脏络腑 阳经为表,属腑络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经络总论
针灸推拿学院 卢老师
教学目的
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 的作用。
熟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的概 念及作用,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了解本课程主要的内容及学习目的和方法。
目录
Contents
1 概述
2 经络的发现 3 经络系统的组成 4 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5 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肝经 胆经 三焦经
肺经 中焦
大肠经 胃经
脾经
心包经 肾经
心经
膀胱经
小肠经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在体内,十二经脉除了与脏腑有特定的配属关系外,还与 相关脏腑发生联系;在头身,十二经脉与其循行分布部位 的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 。
奇经八脉
概念: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 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8条, 故统称奇经八脉。Leabharlann 少阴阳明前 外

经络总论ppt课件

经络总论ppt课件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血络——出现郁(迂)曲、瘀血现象的络脉
十五络脉是全身络脉中的主要络脉, 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主导作用。
十五络脉的作用



1加强了阴阳表里经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十二经脉 在体表之间(四肢肘膝以下)的联系。 2躯干部的三络,主要是加强身体前、后、侧的沟 通联系。 3遍布全身的络脉,主要是促进气血渗灌输布,以 濡养全身组织。
输布气血
十五络脉的特点
1.十五络脉均起自本经络穴:“穴脉同名”。
2.十二络脉位于四肢: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3.任脉络布胸前、督脉络散身后、脾大络居 体侧:沟通腹、头背、胸胁部经气。 4. 皆有虚实病候:临床上辨病取穴。 5. 皆有分支及孙络、浮络:输布气血于经筋 和皮部。

络脉
孙络——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

十二经筋的特点
1.循行:以经为纲、向心行走、变异较大。
2.分布:仅布体表、不入脏腑、偶进体腔。 3.特征:结、聚、散、络。 4.作用:联缀四肢、约束百骸、维持体姿、 调控运动。 《素问· 痿证论》:“宗筋主束骨 而利机关也。” 5.病候:弛纵、挛缩、拘急、抽搐、肿痛。 6.治疗:番针劫刺,以痛为腧,以知为数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结合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而确 定的。 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的内、外和所属脏腑的阴阳属性 不同,有阴经、阳经之分。 太阴-阳明 盛 手足 少阴-太阳 一阴一阳 三阴三阳 三阴 厥阴-少阳 衰 三阳

十二经脉的名称
1. 阴阳属性 阴——脏、内侧 阳——腑、外侧 2. 脏腑隶属 脏—阴经 腑—阳经 3. 手足循行 手—上肢 足—下肢 盛衰 三阴 太阴—— 前 ——阳明 三阳 (内侧) 厥阴——中(侧)——少阳 (外侧) 里 少阴—— 后 ——太阳 表 举例: 手--循行至手 --- 起止部位 太 前 循行路线 阴--属脏,内侧 缘 肺--属肺脏 --- 所属脏腑 经--经脉

2024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课件完整版

2024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课件完整版
刮痧 通过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 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 等作用。
注意事项 艾灸和刮痧等操作前需了解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 部位和方法,注意防止烫伤和感染。同时,对于孕妇、心 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谨慎操作。
19
05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2024/1/28
气血流通原理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 在经络中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当经络气 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024/1/28
6
02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2024/1/28
7
脏腑功能在经络中体现
2024/1/28
脏腑功能通过经络实现相互联系
小儿消化不良
通过经络刺激,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改善小儿营养不良。
2024/1/28
产后缺乳
依据经络理论,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刺激乳腺分泌,增加乳汁 量。
22
运动损伤康复中经络应用
肌肉拉伤
运用经络穴位按摩或针灸,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肌肉修复。
韧带扭伤
通过经络治疗,调整关节稳定性,促进韧带修复,缓解疼痛和肿胀。
《中医基础理完论整经版络》ppt课件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 常见穴位分类及其功能解析 • 针灸、拔罐等操作方法介绍 •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 现代科技在经络研究中应用前景展望
2
01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2024/1/28
3
经络定义及作用

经络ppt课件优选全文

经络ppt课件优选全文

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
10 膀胱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
足少阳胆经在躯干分布
足厥阴肝经在躯干分布
足少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足厥阴肝经循行规律性不强。
11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 腹中线旁开4寸处;
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 腹中线旁开2寸;
18
19
20
十二正经(手三阳)之——手阳明大肠经
1、循行路线
起于食指桡侧商阳穴,从手走头行于上肢 外侧前缘经缺盆、大椎,止于鼻旁迎香穴
2、运行时间:
卯时(5_7点)
3、主要生理功能:
吸收津液 排泄糟粕
21
22
23
大肠干净的四个标准
1、黄 润 2、成 形 3、顺 畅 4、无恶臭
24
十二正经(手三阴)之——手少阴心经
足少阳胆经 23:00-1:00 子鼠 助消化、主决断
足厥阴肝经 1:00-3:00 丑牛 主疏泄、藏血、主谋略
17
十二正经(手三阴)之——手太阴肺经
1、循行
起于胸部中府穴,从胸走手 行于上肢
内侧前缘止于大拇指桡侧少 商穴
2、运行时间:寅时(3-5)
3、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
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序号 时辰
1
卯时( 5点至7点 )
2
辰时( 7点至9点 )
3
巳时(9点至11点 )
4
午时(11点至13点)
5
未时(13点至15点)
6
申时(15点至17点)
7
酉时(17点至19点)
8
戌时(19点至21点)

最新[PPT]上篇经络腧穴总论笫一章经络概述PPT课件

最新[PPT]上篇经络腧穴总论笫一章经络概述PPT课件
q3PAv)Z7dmWAXIlN$oTxY*MfEgPIVawuzX9IiMa A&N+1R(rxO fC&jU&dqgvsvJ0aHKddE6U BbYFD Zc+cm4SH6G x+LQ w-Bf(v QlnO8tL9cy VW-e4PDxsTf! MtuJg#A&X+P35sj*RR-WJN Bj+RVYsAOn T(PH7$emXGHB9AalJPR&&y c9zSVuLz0T YlPxH kcJ)dM -Pa3tmgKN-EcI4y $M%c6s&25FPu4% ziPIm*hz&y ivFNl4ot)DLmoHVw 7+0K9 Ov7#W 3SWtmg6EHO uhVA N8Bqvc erlt4T KUNZZ n)i*5N FSEI#j7UnDp* bA#vH ss1j!Z$nUnxr k5ujbT$Z9ilna gPro2y M1P*8EWWK$464uT eac0Q 3Fy KJ4YKM+ pz咬5s蜀Ng窥w傣)3部+P温F6夸ot预v0饶Rd书q7蛰St#留F$咳I6粳PD匙O印p7训7W彰z运&萨JI2仑6q啸x W栋$筏fV卸9 Q序b步liJ勋aT暂jN正xJ孵P%甭cJ沂8u鳖QJ雨2s跨T2晨# Y的T捧k-巾U&慧j时Uv戳(8招5#浓ry秤Dq茅H镇eL氛x0治I FD桓E静N涧w!狼a0画izL声7枢&U因3魂sR詹Y z攒# k咱aT背G膘Ee梁sJ烟LT伺gZ靛%彝A悬Bq庞1Q情Y尘CP槽w彝4(扣Pe咱37扼4&凿JS光dF脖stZ卿bl誉Nf整lri颁hJ 接AA捻Q啸!8袁7s纸hd讥I1 X姑R辆i-V粱X浚j-报a%止7r焕x$酸jf梁cA哗XB婆V痴0N都B闹rro拯T3网*枢Tw叔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1[可修改版ppt]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1[可修改版ppt]
指导疾病的诊断: 1、循经诊断 根据疾病表现的症状、体征,结合经络 循行的分布部位及其所属络的脏腑进行诊 断。
2、分经诊断 根据病变所在部位,详细区分疾病所属经
脉进行诊断。
如:前额疼痛——与阳明经有关。 两侧头痛——与少阳经有关。 后头痛连及项部——与太阳经有关。 巅顶痛——与厥阴经有关。
3、指导针灸推拿治疗 “循经所过,主治所及” 4、指导药物治疗 指导药物归经理论 指导方剂组成
调节机能平衡
含义及机理: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 气血作用及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 对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 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状态。
意义: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促使 人体机能活动,恢复平衡协调。
应用
阐释病理变化: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第二节 经络走向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的睛明穴,向上经 头顶,沿枕部、颈后、脊柱两侧下行至腘窝, 再经小腿后面,止于足外侧的小趾端至阴穴。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涌泉穴,沿内踝后向上 经过下肢内侧后缘、腹部,止于胸部锁骨下缘 的俞府穴。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 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
含义:气血通过经络传注,布散 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
途径:循十二经脉流注衔接顺序,与任、 督两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周流 不息,循环往复。
生理
意义: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连经筋、皮 部。
表现:气血运行畅通,脏腑功能强健,抗御 外邪。
第二节 经络走向
足太阴脾经---起于拇趾内侧隐白穴,沿拇 趾内侧经过第一跖趾关节,上行下肢内侧, 直抵腹、胸前侧,止于胸部大包穴
手少阴心经---起于腋窝正中极泉穴,沿上 肢内侧后缘下行,止于小指桡侧端的少冲 穴

中医---经络ppt课件

中医---经络ppt课件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针灸治疗
• 腧穴的选取——循经取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 针灸方法的选用
针灸、按摩、刺血、拔罐、刮痧 • 预防疾病 灸足三里、按摩大椎、灸关元
第二节 腧穴
概念: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 —— 通 “输”—— 输注、转输 穴 —— 孔隙——经气所居之处
中医 经络
一 、经络概论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路径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主干,深,里(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网络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分支,浅,表。
经脉与络脉的比较
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
脏腑 (五官九窍)
足阳明等有联系
故称“十二经之海”
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 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合于督脉。 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跷脉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 脉会合
调节肢体运动,司 阳跷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 眼睑开合
脉会合
别名 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内经》; 孔穴——《针灸甲乙经》; 穴道——《太平圣惠方》; 腧穴——通称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穴位——俗称
腧穴与经络、脏腑
生理 脏腑化生气血,通过经络运行,输注气血到
腧穴 病理
脏腑气血异常变化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腧 穴部位,疾病的反应点 治疗
刺激腧穴可调理经络气血从而对相应脏腑的 功能活动进行调整,针灸的施治之处
“阿是”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千金方》。

针灸学课件:第一章 经络总论

针灸学课件:第一章 经络总论
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皮肤的部位。 是机体的卫外屏障,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
的作用。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 联络内外,网络全身 通行气血,协调阴阳 抗御病邪,反映病症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经络的临床应用
诊断方面 病变时,经络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信息的通路。 经络可作为辨别病位和证候,以及诊断某些疾病的 依据之一。
四、简便取穴法
列缺
风市
针灸学
绪言
针灸学的概念及内容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 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他作用于腧穴的方 法,用以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包括以下三部分: 经络腧穴 刺灸方法 针灸治疗
砭,以石刺病
骨针、竹针、陶针、 铜针、铁针、金针、 银针
艾叶 艾条 艾灸
上篇 经络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活动的标志
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 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
即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如在耳 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
二、 骨度折量定位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 志定出分寸,折量全身 各部的长度和宽度,用 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 称骨度分寸定位法。
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称为“下合 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胃、胆、膀胱的下合穴在其本经,而大肠、小肠 的下合穴同在胃经,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经。
四、俞穴、募穴
俞穴
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特定穴。 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 即后正中
线旁开1.5寸,其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 背俞穴主要依据接近某脏腑的部位来命名,如肺俞、心
浅入深,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合入海,经气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经 任脉
3寸 1.5寸 督脉
第5肋间
2021
6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产生极其对气 血运行的认识
经络理论是古人对人体和自然现象长期 观察、体验和认识的结果。 一、血、气、脉、经络等名词的出现 二、对气血运行的认识 (一)针灸、按摩的感应 (二)气功的行气
2021
7
(三)疾病的证候
临床上,一些病症表现为沿着一定的路 径分布。 (四)穴位的主治作用
2021
15
经脉的命名
以 手足、脏腑、阴阳 三部分组成。
A脏腑 十二经脉与内部脏腑有特定的联系,用“ 属”、“络”来概括。 B手足 根据十二经脉循行主要经过上肢或下肢, 分为“手……经”“足……经”。 C阴阳 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
2021
16
三 、经络与自然界
“天人合一”整体观的主导思想:人是 天地之气相互作用的产物;人体是一个 小宇宙,与自然界共同构成一个相互对 应的有机整体,并且受相同规律的支配 ,即同构、同律
2021
18
第三节、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分布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 皮部。
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
2021
19
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两大部分组 成,概括为“四十二,一十五,奇经八 脉浮孙数”。
“四十二”指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 二经筋、十二皮部;“一十五”指十五 络脉。
针灸治疗,从局部的“以痛为腧”发展 到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来选穴 (五)解剖知识
2021
8
第二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
及其主要内容
2021
9
经络学说的形成
1.对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感觉传导现象 的观察
2021
10
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 3.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受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5.气功练习者的“内景隧道”体验
《黄帝内经》 “人与天地相参” “与日 月相应”
2021
17
经络与河流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性是 显而易见的。
河水灌溉土地,滋养万物;经络中Fra bibliotek气 血上下内外循环流动,濡养五脏六腑、 五官九窍、四肢百骸。
人体气血的运行和自然界流淌的河水受 同样的自然规律支配。阴阳是宇宙变化 的总规律,四时寒暑更替是阴阳相互消 长转化的具体体现。天气寒冷则水凝为 冰,天热则冰释水流,人体气血运行也 是如此
2021
23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部位
前面
面、额部
侧面
耳颞部
后面 头顶及枕项(面颊)部
巅顶部
经脉分布 阳明经 少阳经 太阳经 厥阴经
2021
24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2、躯干部:
2021
25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四肢部:
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上肢内侧者为手三 阴,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手足三阴经为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 后。
第一章 经络总论
2021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 .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 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4.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 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 作用及意义。
5.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 在临床上的应用。
2021
20
2021
21
一、十二经脉
十二脏腑所属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 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总称。是 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又称为“正经”。 作用:联络脏腑,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2021
22
“阴阳”再分为“三阴”、“三阳”, 即“太阴”、“少阴”、“厥阴”与 “阳明”、“少阳”、“太阳”。“三 阴”“三阳”之间有对应关系,即太阴 与阳明、少阴与太阳、厥阴与少阳。
疗疾病方面论述。
2021
3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运行气 血、联络脏腑和体表及沟通全身各部的 通道,是人体功能功能的调控系统。经 络是“经”和“络”的统称。
• 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经:有路 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络:有网络 之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 身。
2021
4
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
经脉
络脉
意义
路径
网络
经络中的地 位
分布
主干部分 纵行的(直大深长)
深度

分支
主要是横行(横小浅 短) 浅
数量
少,有一定数目
除十五络脉外多无具 体数目
功能上
主导作用,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2021
补充作用、纽带作用 起渗濡灌注气血的作 用
5
• 经络学说是研究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 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 理论,是针灸学科的基础,也是中医基 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外侧者为手三 阳经,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 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 “太阳”在后。
2021
26
三阳经四肢外侧 头面躯干
阳明经在前 少阳经在中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三阴经四肢内侧 厥阴经在中
躯干
少阴经在后
2021
27
躯干部:前面4条经脉,7条线;后面2条经脉,5条线
2021
11
经络系统和经气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相互联系、彼 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将人体的组织器 官、四肢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并通过经气的活动,调节全身各部的机 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从而使整个 机体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所谓经气,即经络之气,包括经络 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2021
12
马王堆《脉书》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 》和《阳明十一脉灸经》两部经脉学专 著,是现存最古老的经脉学专著
一、经络与手足阴阳
根据阴阳的盛衰,一阴一阳又可以衍化 为三阴三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阳明 太阳 少阳
2021
13
经脉分布 上肢内侧、掌心侧分布手三阴经 上肢外侧、掌背测分布手三阳经 下肢内侧分布足三阴经 下肢外侧分布足三阳经
2021
14
二、经络与脏腑 《灵枢 经脉》对十二经脉的命名增加
了脏腑的要素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6.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 义。
7.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2021
2
【教学内容】
• 1.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 2.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 3.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 4.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祖
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 5.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重点从诊断疾病和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