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第一次看到书名就不由得想起曾经做的一篇英语阅读理解,里面讲到如果
黑人大学生在白人学生圈子里的话,他的成绩会十分优秀,甚至远超过白人学生。这大概就是由种族问题引发的某种自卑反而让黑人学生寻求超越吧。也就像中国俗语里的一句话“穷人孩子早当家”,自卑的确可以成为超越的加速剂。或许是现实里颇有感触,所以就选了这本书作为自己的选读作品之一。
毫无疑问,本书主要通过分章节阐述两部分的内容:认识自卑以及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本书作者将理论与例子相结合,以自卑和超越这两个核心词组贯穿全书。开始引领读者去认识和思考生命生活的意义,然后对本书核心词组自卑和超越进行细化剖析,接着将个体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学术词语融入到实际的例子和实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写出了《自卑与超越》一书。他认为,由于身体缺陷、骄纵、忽略所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人或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异常。但另一方面,自卑也有可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
对于自卑,阿德勒在本书中提出的定义是:“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
从作者对自卑的定义来看,所有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都会有所谓的自卑情绪。对此,阿德勒在书中也提出: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通存在的事实,这是因为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的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行动的借口时,便发展成神经性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它便会形成“自卑情结”。
所以只要是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自卑情绪。
阿德勒写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而使其名声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 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著名演说家;美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更是家喻户晓之事。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羸弱,却刀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这些人都曾经有过自卑,并超越了自卑,他们所获得成就弥补了他们生理的缺陷,这就是阿德勒的补偿心理理论。
本书虽然存在心理学科理论,相对于外行人的我而言也许会有一点难度,但由于自身对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平时也会涉猎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因此基本能够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阅读完本书后,我不得不被作者活灵活现,生动有趣的写作功底和形式深深折服,每当看完一章都会有所启发,是一本真正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自我修正自我成长的好书。
自卑感其实每个人都会存在且不可消除,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当面对自我的不足与他人的优点相比较时必然会产生落差感,从而形成自卑情绪。自卑本身而言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至于自卑带来的影响在于个人和环境,尤其在于个人。于心态乐观积极的人,自卑让其认识自身的短板从而激发其潜力,挖掘局限的潜能,从而完善自身,扬长避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长处;而于消极彷徨的人,自卑自然会使其加深自我不足的事实承认,意识形态不利于个人和家
庭社会的发展。
本书对我的另一个启发便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的重要性。个人追求发展,横向的联系是交际圈的发展,纵向的联系便是个人身心灵的自我修正和自我发展,而无论两者中的哪一方面的发展,终究离不开社会,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人,具有社会性,通过社会联结人脉,资源,大自然也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因此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而两者的关系则可细化到合作,我与世界,我与社会,我与他的联系。
所以,我认为阿德勒说将注意力投向社会和他人,培养对外界而非自身的兴趣、合作和社会化的能力来超越自卑,是个非常明智的命题。
一个人如果想要克服自卑,取决于他自己。自己的骄傲实质上只是自卑的伪装,而不是真正的自豪。然而,区分骄傲与自豪是不容易的,尤其是看清楚自己。
读罢《自卑与超越》一书,我迷雾般的心境也渐渐明朗:我们每个人生存在这一个地球上,不同的生活经历都会不同程度影响我们形成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由于自卑感总是会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往往却不在于解决问题。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避而不谈。个人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犹疑、彷徨,甚至是退却的举动。他的自卑感会变成他的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
卢苏伟最后有说“做事情,没有搏命的精神,全力以赴地投入,是不可能成功的。人性是充满惰性的,没有到生死关头,是不会使尽全力来付出,但有智慧的人,并不是把自己逼到谷底才努力,而是预见自己不努力的未来,将是沮丧,绝望,被众人唾弃,若等到丧失所有资源才觉悟,那时通常年岁已长,时机也已过了。”超越其实真正需要的还是那种搏命的精神。
焊接1702 戴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