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家物语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家物语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平家物语读后感(一)
钟声的回响
Iyenasu
“祗园精舍之钟声,响诸行无常之道理。
婆娑双树之花色,显盛者必衰之真谛。
骄奢者绝难长久,宛如春夜梦幻。
横暴者必将覆亡,仿佛风前尘埃。
”——《平家物语》卷首语伴随着祗园里的阵阵钟声,日本中世名门望族——平家的兴衰剧,就此上演。
平家因族长清盛入道而兴,亦因清盛入道而衰。
替天皇讨伐源氏一门,故平家起初兴旺;视天皇如同掌中玩物,故平家最终衰败。
平家以武勇夺得大权,却因享乐失去天下。
正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而清盛掌握大权后,既耽于女色,不思进取,又暴虐无道,倒行逆施,亦是“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拜他所赐,平家一门日渐衰颓,虽有小松中将重盛折冲樽俎,挽狂澜于既倒,也无法阻止平家一门向末日狂奔。
当压抑许久的源氏不再沉默,在“旭将军”木曾义仲和源赖朝的带领下奋起反击时,平家满门男儿,竟无一人能挽狂澜于既倒,空有带甲百万,良将千员,却如腐草之荧光,比不上源氏这轮天空之皓月,被士气高涨的源氏打得节节败退,最终几乎满门覆灭,着实让人扼腕叹息。
而后起的源氏也终将走上前人的不归路,又不禁引人深思。
而这一切,早已在祗园里的钟声中昭示于天下。
西洋人将《平家物语》比作日本的《伊利亚特》,在下认为此言也有可取之处。
譬如本书卷首语,就与赫克托尔的叹息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朝一日,这神圣的特洛伊和普里阿摩斯,还有普里阿摩斯的挥舞长矛的人民,都将灭亡。
”
无论是盛极一时的平家,还是难攻不落的特洛伊城,在时间的流逝下,都将化为灰烬。
面对此等不可抗拒的力量,再豪气万丈的英雄也无力回天。
西庇阿在迦太基的废墟上吟诵赫克托尔的话语,哀叹自己的祖国罗马也将遭受灭国的厄运;织田信长在与名将今川义元决一死战前,也想起了平家敦盛的故事,超然物外的唱到:
“人间五十年,与天下相比,如梦亦似幻,一度得以生存者,岂能有不灭之理。
”
由此他便展开了自己二十余年的野望之路,可谁又曾料到,这同一句话竟也成了他被叛军包围时,无可奈何吟诵的辞世句呢?
或许我们不该光去哀叹人事无常,命途多舛。
实际上。
命运并不是无法捉摸的,它虽然是我们一半行动的主宰,但是它留下其余一半或几乎一半供我们支配。
盛者虽然必将衰败,但盛者可砥砺前行,负重致远,尽力维持兴盛;骄奢之人确实难以长久,横暴之徒也终将自寻死路,但骄奢之人放下屠刀,亦能立地成佛,横暴之徒幡然醒悟,也能浪子回头。
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大获成功,除了维新志士的前赴后继,也跟作为对手的德川幕府止戈为武密切相关。
残酷无情的阿育王之所以能流芳百世,也是因为他在得到了生命真谛后痛改前非,乐善好施,才得以名垂千古。
而书中的平家亦因为有人一心向佛,最终得以在海底往生极乐。
若无此等有识之士回头是岸,亦无历史上的灿烂千阳。
更进一步来说,即使万事万物终将化作尘埃,对寻得人生意义的人来说,这也早已是身外之事了。
平家确实是咎由自取,但他们也能成为警示后人的一次重要教训,告诫人们万万不可忘掉自身限度;特洛伊的灭亡是无可避免的,但在灭亡之前,他们如流星般掠过历史的天空,留下了《伊利亚特》里那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传说;罗马的衰落也是命中注定的,但在步入暮年之前,他们留下了遍布欧洲的大道和流传至今的罗马法,让我们至今还能说:“让我们感到奇怪的现象,并非罗马帝国为何灭亡,而是帝国怎么能维持这样长久。
”;织田信长是含恨而终,但在他去世以前,他已为战乱频仍的日本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他们不论好坏
与否,都为世人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既然诸行无常,盛者必衰,往生之后,所做的事皆是虚空,皆是捕风。
那尽可以好好过完这场梦幻般的人生,人生的路仍在向前,虽然我等武运由天注定,但铠甲已在胸前,功名亦在脚下,何必再拘泥于无关紧要的陈规陋习,只需顺着天道的指引,完成自己的梦想便是。
循着那祗园的钟声,定能抵达应许之地。
平家物语读后感(二)
日中而移月盈亏
撰稿:千寒源
“祇园精舍之钟声,响诸行无常之妙理;娑罗双树之花色,显盛者必衰之真谛。
”盲眼乐师弹着琵琶走街串巷,这延绵的曲调凄婉悠长。
《平家物语》详细记述了日本从平安时代到镰仓时代过渡时期源氏与平氏两大武士集团争霸的历史故事。
在这一历史时段,平安时代的风雅安逸逐渐被杀伐征战击碎,文学作品特色也由《源氏物语》般的优雅细腻向《平家物语》的豪迈雄壮转变。
作品前四章极为细致地记叙了平氏家族的盛极一时,()以及大权在手的暴虐;后文则是对败将之子源赖朝、源义经起兵讨平,最终平家败亡、源氏镰仓政权正式建立这段历史的翔实记述。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平家物语》不仅基本完整复制了当时的历史场景,更穿插记录了民间、佛教的传说,虚实结合,给作品增添了神秘色彩。
《平家物语》,是日本民间对平氏家族荣辱兴衰的历史数百年传唱、记录、增补的成果。
从口头流传到诉诸笔端,《平家物语》既保留了唱本特有的通俗明快,也展现了摇笔记录者的严谨细致。
整部作品对人物的刻画不惜笔墨,骄横跋扈的平家家主平清盛、忠君爱人的内大臣平重盛、足智多谋的源家大将九郎义经、源平合战中交战的武士熊谷次郎直实与平敦盛,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作品中对佛经、古诗文的大量引用,则给作品平添了古色古香的气息,耐人咀嚼。
就其创作过程、作品风格来看,它是日本和汉融合巅峰时期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兼具两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
《平家物语》以“祇园精舍之钟声”一诗开篇,奠定了作品“诸行无常,荣枯转瞬”的基调。
这部作品表达的佛家无常观和宿命论,是几百年来矛盾尖锐、战乱频仍、冲突不断、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的思想产物。
百姓在战争中命如微露、祸福难料,对人生苦短认识深刻却无可奈何,只有将希望寄托在佛教的因果宿命论中。
“人间五十年、放眼天下,去事如梦似幻;虽一度受享此生,焉得不灭而长存”,这句来自书中平敦盛战死一节的著名唱词,成为作品“物哀”的象征。
另外,这部作品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明显,倡导仁、德、礼、义,与残酷的战争情节形成对立与补充,使乱世的纷争有了人性的明亮,令人对和平安定心生向往。
这部作品向读者展现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完整场景,又融入了创作过程中的社会心态。
审视过去,启示未来,这即是《平家物语》的价值所在。
“骄奢者绝难长久,宛如春夜梦幻;横暴者必然覆亡,仿佛风前尘埃。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走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能让人看见今天,看见自己。
延伸阅读
物语文学,是日本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产生于平安时代前期,由口头说唱发展为文学作品。
它脱胎于日本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并受到中国六朝、隋唐传奇的启发,最终演变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对后世日本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童年》读后感600字
今年寒假,我读了《童年》这本书。
《童年》是高尔基所着,它与《在人间》及《我的大学》被人们称为“自传体三步曲”。
高尔基悲惨、令人怜悯的童年故事,让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高尔基的童年,是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度过的: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
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
幼小的他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小小的心灵因而受到许多打击。
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保护和支持了高尔基。
故事生动展示了一个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体会到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以及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
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
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
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最让我久久难忘的是高尔基从小就善良的内心,特别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
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人。
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
高尔基这个形象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长道路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道路。
我要象他一样,认真刻苦地学习,汲取广博的知识,如同即将冲锋的战士,做好出发前的准备,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乡土中国读后感
中国正在崛起,从传统走向现代。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探索历程。
如同树木要长的高大就必须有坚实而健康的根系一样,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也得立足于自己的传统,或对其批判改造或对其继承发扬。
我们要忠于中国的现代化,就要忠于中国的过去。
忠于过去我们才知道我们是什么,我们应该走向何方,应该如何走。
《乡土中国》就是一本既忠于中国过去又忠于中国将来的书。
首先,它面对的是中国的农业社会,通过社区调查追究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
在一个靠农业起家的国家,农村占据绝大部分的领土,直到现在这依旧是中国的一个现实。
回到以前,按费孝通老前辈的意思说,中国乡土社会就是一个生于泥土、长于家族、教于礼教的社会。
虽然那里有现代人看来尚未开化的“愚”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私”,然而这的确是一个无为政治下的太平这会。
其次,它对中国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发展做了一些暗示,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缘会冲破血缘、传统教化会名实分离、人们的欲望会向需求发展等。
一、乡土本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人的相对剽悍、豪放,南方人的相对柔弱、婉约,这与北方平原的旷荡和南方山水的缠绵是分布开的。
土地养活着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国的乡土社会也和土地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节。
土地之于乡土社会就如同水之于鱼,离开了它就不能生存,土地与人的完美结合也培育出了五千余年古国古的农业文明,如此互利双赢的买卖,又有谁舍得丢弃了呢。
在在物质生产能力极不发达,靠天吃饭的年代,拥有土地的心情,我不知该如何去描述,我想那就和今天处于小康社会的心情差不多吧。
于是,与其说乡土社会的人不舍得土地,不如说土地束缚住了乡土社会的人。
于此同时,乡土社会有了另外一个特征,那就是土地的固定性征服了人口的流动性,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造成了一个环境内人们彼此熟悉的社会。
我想正是这种惯于熟悉的环境而形成的惰性让乡土社会与现代充满着陌生人的社会格格不入,阻碍了中过的现代化。
二、文字下乡
在两篇论文字下乡中,费老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阐述了文字下乡在乡土社会中的不必要性,而这不必要性正是建要立在一个对外相对封闭而内部非常熟悉的乡土社会。
文字与语言比较,依费老当时所言,文字适于间接传播并且有产生歧义的毛病,而语言则适于间接传播。
我们就当代来看,语言在现代可以通过语音设备进行长距离的传播部分取代文字长途传播的功能。
乡土社会在空间上因土地的限制而不会太大,并没有使用文字传播的必要,又因为彼此之间以及彼此对环境尤其是生产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熟悉,语言传播减少了相当部分的歧义;(读后感)再从时间上来看,我认为语言更有适应环境小范围变化的可变性,因此用语言比用文字在同代和代际之间传播更具时效性。
在乡土社会语言是优于文字的。
关于乡土社会中人“愚”的问题,肥老的解释是,乡下人并不愚,愚是学习能力问题,而乡下人不识字只是知识积累问题,乡里人也有城里人不知道的知识。
由此我的感想是:在社会发展,乡土的封闭性被打破的必然趋势下,文字下乡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并不是一个急于求成的是,而是当局如何抓住时机,提高文字下乡效率的问题。
三、差序格局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在我看来并不是指社会的冷漠,而是指乡土社会中合作的状况,在左邻右舍关门不见开门见,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小天地里,怎么可能“老死不相往来”呢?乡土社会确实是一个“私”当头的社会,人们都以“我”中心,考虑与人交往营建生活圈子,赚取社会资本。
这一切的根源我认为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自然是因为自给自足,虽然交换在小范围内存在,但人们的生活大多依赖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实体,合作则多在自家土地上自家人之间产生。
要强调的是,在物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年代,一心忙于自家的生产而无暇顾及他人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费老把差序格局和传统格局对比,突出了西方社会的合作分工细致、权利义务分明与中国乡土社会“老死不相往来”的鲜明对比。
四、乡土社会价值体系
麻雀虽小,肝胆具全。
乡土社会虽然范围小,但它毕竟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有着它独特的价值体系。
就私人而言,有维系私人的道德,就社会而言,有礼治秩序、男女有别、无讼等观念。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费老在《乡土中国》中将其归纳为孝与伦常。
具体的说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克己复礼”,“恭、宽、信、敏、惠,仁、义、礼、智、贤”等一系列儒家思想。
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头衔,并且这不是自封的,相必着与占中国绝大部分领土的乡土社会在私人道德上的教化有很大关系。
人们总是力求在对自己的克制上化解矛盾和纠纷,并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动和感化人以此来实现“和”的目的。
令人欣慰的是这确实创造了一个稳定和谐的乡土社会,但它也有不足。
在《从传统到先代》一书中,金耀基先生曾说,中国人对礼的过分注重即对人事的注重,使中国人对自然的探索仅限于美的欣赏,而阻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这是科学方面,中国人也曾为礼付出过生命的代价。
用一部电视剧来说,《中国兄弟连》中就有这样悲惨的一幕,全唐庄的人对“皇军”以礼相待,因为他们从祖先那里学来的永远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然而,结果却是全庄人藏生火海。
私人道德对人际关系一定时候是有用的,但不是时时有用,尤其是涉及民族利益之时,这是历史留下的教训。
礼治秩序、无讼的观念、男女有别主要对社会整体而言。
鲁迅在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
[1] [2] 下一页
情豹布哈依读后感:像布哈依一样有担当
◎太仓市浮桥中心小学四(3)班沈种
《情豹布哈依》是一本动物小说,是沈石溪先生的作品。
它讲述了公豹布哈依和母豹香格莉的遭遇。
最让我感动的是香格莉怀孕了,可无辜的它却受到了象群的攻击。
布哈依为了保护它的妻子和孩子,与大象展开最激烈的战斗,被大象踩断了脊背,踢下了山崖。
最后,它失去了半条生命——后腿残废,永远成了一头废豹。
为了救妻子和孩子,布哈依面对庞大的象群,毫不退缩,主动出击。
它躲过了大象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即使象群把它逼到了悬崖,也没有求饶。
这真是一头勇敢的豹!
当妻子和孩子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布哈依没有惊慌失措,反而抓住机会去咬死了两头小象,把正在攻击香格莉的公象引了过来,成功地让妻子和孩子脱离了险境。
这真是一头镇定而又聪明的豹啊!
在生死关头,布哈依想到的不是自己,却是妻子和孩子。
后来它成了废豹,为了使它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它宁愿放下尊严退出家庭,让另一头公豹代替它的位置。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它又和一头野猪同归于尽,为的只是让妻子和孩子能饱餐一段时间。
这真是一头有责任心和爱心的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