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发展史_杨先碧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发展和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发展和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摘要: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高效液相色谱仪就已经作为一项分离分析技术在医药行业、化学领域、工业行业、商业领域以及法学领域等获得了广泛良好的应用。
其主要是将液体当做流动相,同时应用颗粒极细的高效固定相的柱色谱分离技术。
目前高效液相色谱仪凭借自身高分离速度、高分离质量、高检测准确性以及自动化操作等优势,在医药行业中药品研发、制作、检验等流程中获得了广泛应用,且应用效果优良。
因此,本文主要对高效液相色谱仪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仪;发展;药物分析;应用引言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医学界药物分析项目的检测设备、技术也获得了极大的进步与改善。
高效液相色谱仪是药物分析项目众多设备中最为高效质优的仪器之一,其操作灵活简便,而且检测效果跟早期人工检测对比也更精准、更快速,由此在我国药物分析生命科学领域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一、高效液相色谱仪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一)在药物鉴别中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之所以能够对药物进行鉴别,主要是因为药物中各个成分的结构、性质跟其保留时长有直接关系,利用此关系对药物性质进行判断。
比如:西红花,也叫作藏红花、番红花,是一种较为名贵的中药材,主要功能为镇静、祛痰、解痉,通常应用在胃病、调经、麻疹、黄疸、发热、肝脾肿大等疾病诊治中。
正是因为该药物产量少、价位高,所以市面上假冒伪劣产品极多,以玉米须、莲须、菊花、红花造假的较多。
患者服用伪造西红花药物之后,非但无法治愈疾病,还会对生命带来较大威胁,所以,一定要注重对西红花的分析与鉴别工作,高效液相色谱仪的运用可有效提升真假判断、优劣断定的精准性。
之前,相关学者曾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针对西红花和假药物中所含成分展开了鉴别,发现真正的西红花中没有绿原酸与羟基红花黄素A,并将此当做鉴别环节的有效方式,称之为HPLC-DAD含量测定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发展与应用

(1) 泵体材料能耐化学腐蚀。通常使用普通耐酸不锈钢或优质耐酸 不锈钢。
(2) 能在高压下连续上作。通常要求耐压40~50MPa·cm-2,能在 8~24h连续上作,压力平稳。
(3) 输出流量范围宽。一般在0.01~10mL/min。
(4) 输出流量稳定可调。高效液相色谱使用的检测器,大多数对流 量变化敏感,高压输液泵应提供无脉冲流量。这样可以降低基 线噪声并获较好的检测下限,流量控制的精密度应小于1%, 最好为0.5高%效液相,色谱重法发展复和应用性最好为0.5%。
高效液相色谱法发展和应用
§5-3高效液相色谱基本原理
表征液相色谱柱填充性能的重要参数 总孔率、柱压力降和柱渗透率 高效液相色谱塔板理论 高效液相色谱的速率理论
高效液相色谱法发展和应用
返回
总孔率
返回
式中:F—流动相的体积流速,cm3/s; u—流动相的平均线速,cm/s; r一柱内径的半径,cm; tM—柱的死时间; L—柱长,cm; V—色谱柱的空体积,cm3。
εT表达了色谱柱填料的多孔性能,当使用全多孔硅胶固定相 时,εT约为0.85,使用非多孔的玻璃微珠(或硅胶)固定相时, εT约为0.40,可认为是柱中颗粒之间的孔率,用ε表示。
高效液相色谱法发展和应用
柱压力降
返回
式中 η一流动相的粘度,MPa·s; k0—色谱柱的比渗透系数; dp—固定相颗较直径,µm;
常用的脱气方法有:
低压脱气法:电磁搅拌、水泵抽空,可同时加温或向溶剂吹氮。由于抽 空或加热过程中可能引起流动相中低沸点溶剂的挥发而影响其组成,此 法不适于二元以上溶剂组成的流动相脱气。
吹氦脱气法:氦气经由一圆筒过滤器通入冲洗剂中,在0.5公斤/厘米压 力下保持10~15分钟,氦气的小气泡可将溶于流动相中的空气带出,此法 简单方便,适用于所有冲洗剂脱气,但由于氦气价格昂贵,在国内尚难 于普及。
浅谈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与发展Peishan Zou摘要: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是一种高效、快速、准确的分离分析方法。
本文旨在从仪器原理、仪器结构、应用范围、检测效率、检测准确度等方面简要介绍液相色谱分析法,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和本领域分析方法中的重要性等角度进行阐述。
着重对高效液相色谱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并根据发展趋势而延伸,预测未来液相色谱仪的技术发展路线。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应用;发展现状;发展趋势1. 高效液相色谱的发展历史简况色谱法最早是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tt)在1906年研究用碳酸钙分离植物色素时发现的,色谱法(Chromatography)因之得名。
液相色谱法开始阶段是用大直径的玻璃管柱在室温和常压下用液位差输送流动相,称为经典液相色谱法,此方法柱效低、时间长(常有几个小时)。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于60年代后期引入了气相色谱理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它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区别是填料颗粒小而均匀,小颗粒具有高柱效,但会引起高阻力,需用高压输送流动相,故又称高压液相色谱法(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各种色谱模式中应用最广的一个领域,在化合物的分析方面,世界上约有80% 的化合物,如括高分子化合物、离子型化合物、热不稳定化合物以及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都可以用不同模式的HPLC(如正相 HPLC、反相 HPLC、离子交换色谱和离子色谱、体积排除色谱、亲合色谱等等)进行分离分析[1]。
站在当今世界科技前沿的液相色谱用户现在又有了新的需求。
首先是改进生产力的需求,因为大量的样品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其次是在生化样品及天然产物样品的分析中,样品的复杂性对分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是在与质谱等检测技术联用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微乳液高效液相色谱的发展与应用

微乳液高效液相色谱(MEKC)是液相色谱技术的一种重要分支,它是将微乳液作为流动相的一种分离技术。
随着分析化学领域的不断发展,MEKC在药物分析、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微乳液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进行介绍,以期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微乳液高效液相色谱的发展历程1. MEKC的概念微乳液高效液相色谱,是在常规的无水胆碱界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有机溶剂(主要是有机醇类溶剂)以及 buffer 溶液,使溶液成为一种类似微乳液的介质,并利用电动力学技术使其与毛细管柱中的介质形成复杂的非均相分离场,利用溶剂流动的微乳液胜过电动的作用,实现物质的分离和分析。
2. MEKC的发展历程微乳液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随着色谱柱填料、微乳液成分优选、分离机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MEKC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色谱仪器的不断更新和改进,MEKC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微乳液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领域1. 药物分析MEKC技术在药物分析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灵敏度高、分辨率好、分析速度快的特点,使其成为药物质量控制和研究的重要手段。
MEKC技术还可以有效地分离和分析药物代谢产物、血浆中的药物成分等,对于新药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食品安全在食品安全领域,MEKC技术可以用于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和分析,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MEKC 技术可以有效地分离和检测食品中的有害成分,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3. 环境监测MEKC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MEKC技术,可以对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样品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和检测。
这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微乳液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优势和不足1. 优势(1)MEKC技术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可以有效地分离和检测样品中微量成分。
超高效液相色谱的发展背景-生命科学研究中心

赤霉素、α-萘乙酸、6-苄氨基嘌呤、脱落酸
四、应用与展望
超高效液相色谱的展望
UPLC可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质量完成以往HPLC的工作,为 用户节省宝贵的时间和日常溶剂消耗,从而获得最大的投资回 报。
UPLC的高分离度可从容面对复杂组份(如蛋白质与代谢组学等 生化领域、天然产物)分离的挑战。
峰面积的重复性佳
UPLC分析样品时峰面积的重复性略逊于 HPLC,特别是低浓度样品时更加明显,其 峰面积重复性的RSD约为HPLC的2倍。
对高频检测仪器的需要
UPLC分离样品色谱峰扩展很小,通常峰底宽 度只有几秒钟,低浓度的样品峰则更窄。使 用UPLC测定低浓度样品时,准确度、精密度 都比较差。
四、应用与展望
UPLC的高灵敏度可检测更加痕量的目标化合物。 UPLC的快速分析大量样品,实现高通量。
谢谢大家!
技术上的突破:UPLC色谱柱技术
二、仪器介绍与理论基础 ACQUITY UPLC H-Class主动预热
二、仪器介绍与理论基础
三、HPLC与UPLC比较
分离度
速度
容量
开发液相色谱方法
• 分辨率是色谱分离中主要考虑的因素 • 在开发色谱方法时,有很多因素是很重要的。除分辨率之外,以下几个因素
都要考虑。
三、HPLC与UPLC比较
使用UPLC的一般建议
三、HPLC与UPLC比较
新鲜流动相的要求
三、HPLC与UPLC比较
器具使用通则
三、HPLC与UPLC比较 方法转换考虑因素
三、HPLC与UPLC比较 UPLC和HPLC区别
四、应用与展望
超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现状
1.食品安全领域
1.1农药残留物检测领域
色谱的发展史

色谱的发展史色谱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色谱发展的里程碑事件:1.气相色谱(GC):在1952年,A.J.P. Martin和R.L.M. Synge发明了气相色谱(GC)技术,这是一种以气体为载体的色谱方法。
GC通过将混合物分离成其组成部分,并根据其在固定相中的相互作用来分析样品。
2.液相色谱(LC):在1906年,Mikhail Semyonovich Tsvet发明了液相色谱(LC)技术。
这是一种以液体为载体的色谱方法,样品溶解在流动相中通过固定相进行分离。
3.纸层析:在1944年,Archer John Porter Martin和Richard Laurence Millington Synge开发了纸层析技术,这是一种使用纸作为固定相的液相色谱方法。
纸层析是一种简单、便宜且易于使用的色谱方法,广泛应用于初级分析。
4.薄层色谱(TLC):在1956年,Egon Stahl和Erwin Halpaap 发明了薄层色谱(TLC)技术。
TLC是在平板上进行的一种液相色谱方法,样品溶解在流动相中,通过薄层固定相进行分离分析。
5.高效液相色谱(HPLC):在1970年代初,Ivar G. Horváth、Janos J. Sólyom和Csaba Horváth等人开发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
HPLC是一种在较高压力下使用液相分离方法,通过高压泵将样品溶解在移动相中,并通过固定相进行分离。
6.毛细管电泳(CE):在1981年,Allen J. Bard和Mark S. Wrighton等人发明了毛细管电泳(CE)技术。
CE是一种使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进行分离的色谱方法,也被认为是一种电动色谱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色谱方法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创新,包括新的柱填充材料、检测器和分析软件的引入,使得色谱技术在分析化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的发展及现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应用化学高效液相色谱的发展及现状1. 色谱技术的发展历程色谱技术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初,俄国植物学家M.S.Tswett发表了题为“一种新型吸附现象在生化分析上的应用”的研究论文中提到了一种用吸附原理分离植物的方法,并将其命名为色谱法。
但由于这种色谱分离技术速度慢且效率低,没有受到科学界重视。
193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德国化学家Kuhn采用Tswett色谱分离技术,在维生素和胡萝卜素的分离和结构的分析中取得了重大成果,色谱法因此得到各国科学家的关注[1]。
可以预想到,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色谱技术更是飞速发展。
随着1940年Martin 和Synge提出液液分配色谱法后,1952年James和Martin发明了气相色谱因此获得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2]。
紧接着,通过各国科学家的努力,还分别开创了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毛细管超临界色谱、毛细管电泳和电色谱等分析分离技术,使色谱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
高效液相色谱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由高压泵和键合固定相应用于液相色谱,导致了高效液相色谱的出现。
直至今日,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不断发展,并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成为分析、分离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尖端科技。
2.高效液相色谱的构成高效液相色谱是近几十年来分析化学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这种将分离手段及检测系统相连接的分析分离技术,逐步成为在生化药物、精细化工产品、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中主要的物质分析分离方法[3]。
2.1输液系统——泵由于色谱柱很细,填充剂粒度小,因此阻力很大,为达到快速、高效的分离效果,必须要提高柱前压力,以获得高速的液流,使分析、分离更加有效率的进行。
泵为液相提供了流动相流动所必须的压力。
2.2进样系统一般高效液相色谱对于进样系统多采用六通阀进样[4]。
先由注射器将样品常压下注入样品环[5]。
然后切换阀门到进样位置,由高压泵输送的流动相将样品送人色谱柱。
样品环的容积是固定的,因此进样重复性好。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技术在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技术的发展历程、原理和应用领域三个方面来探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是一种基于溶液为流动相的色谱分析方法,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样品在固定相上的分配与再分配,从而实现对样品中组分的分离和测定。
与传统的色谱技术相比,HPLC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分析精度高等优点。
它不仅可以分离和测定溶液中的无机离子、有机物、生物大分子等多种化合物,还可以进行样品前处理、分子结构分析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当时,科学家们开始尝试使用高压泵来提高流动相的压力,以增加分离效率。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HPLC的分离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并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
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色谱柱和检测器的进一步改进,HPLC的应用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目前,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
在化学领域,HPLC可以用于分离和测定有机物、无机离子、金属离子等化合物。
例如,通过HPLC技术可以对食品中的添加剂、农药残留等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
在生物领域,HPLC可以用于分离和测定蛋白质、核酸、多肽等生物大分子。
例如,通过HPLC技术可以对药物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从而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毒性。
在环境领域,HPLC可以用于分离和测定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
例如,通过HPLC技术可以对水中的苯并芘等多环芳烃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评估水体的污染程度。
除了上述应用领域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还在药学、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药学领域,HPLC可以用于药物的质量控制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在食品安全领域,HPLC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高效液相色谱

整理ppt
塔板理论的理解
我们用柱内假想的小室—-塔板(类似于蒸馏塔的塔板)
数作为柱分离能力的指标, 这个数是假想的塔板数, 所以
称为理论塔板数。(将色谱柱分为很多假想的小室(塔
板), 溶质分子相继流经每个小室, 在每个小室中进行一
次平衡分配, 再分离。那么这样的小室越多, 色谱柱的分
离效果就越好, 即N越大, 柱效越高)
整理ppt
整理ppt
1.输液系统
流动相贮存器
高压泵 高压流动相通过色谱柱, 可降低由于样品在 柱中的扩散效应、边缘效应而导致伸舌峰、 拖尾峰的出现(提高了柱效和分辨率)
梯度仪 可使流动相随固定相和样品性质的改变而改变, 如 洗脱液的极性, 离子强度、pH值等, 便于各种组分 均能获得有效分离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4.检测系统
检测器
----检测由色谱柱洗脱下来的组分, 根据其洗 脱的先后顺序在色谱图中出峰, 以tR表示洗脱 的难易程度, 以色谱峰的峰面积A表示组分含量 (有时用峰高H)
整理ppt
整理ppt
5.数据处理系统
此系统负责对测试数据进行采集、贮存、显示、打印和处理 如外标法中, 测得对照品和供试品的峰面积, 根据对照品溶液的浓度即可计 算出样品浓度
如:1.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离小麦胚乳 醇溶蛋白
2.武汉化工学院测试中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C18 柱上,以甲醇—乙酸乙酯(95 : 5,体积分数)为流动相,检测 器波长为275 nm,测定了维生素A 醋酸酯,维生素D3和 维生素E 醋酸酯的含量
整理ppt
二、 HPLC的分类
脱剂)洗脱效率的量度。两相邻色谱峰的实际分离度用 R表示, 它取决于峰宽及两峰峰顶之间的间隔
高效液相色谱发展历史的文献

高效液相色谱发展历史的文献
高效液相色谱(HPLC)是一种分离和分析化合物的技术,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HPLC的发展历史可以从技术的发明和早期应用开始,到不断的改进和扩展,直至今天成为化学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技术。
HPLC技术最初的雏形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美国的科学家们开始尝试使用液相色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
随着对色谱技术的深入研究,液相色谱的分离效率和分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从而奠定了HPLC技术的基础。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HPLC技术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技术革新和突破。
1970年代,随着高效柱和检测器的改进,HPLC技术开始在药物分析、环境监测和生物化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980年代,随着色谱柱材料和填料技术的进步,HPLC的分离效率和分辨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使得更多复杂样品的分析成为可能。
1990年代以后,随着液相色谱仪器和软件的不断改进,HPLC技术在食品安全、药物研发和生物医学研究等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HPLC已经成为化学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它在
药物分析、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生物医学研究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HPLC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提供着重要支持。
总的来说,HPLC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改进和突破,HPLC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不断进步,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具有分离能力强、操作简单、分析快捷等优点,已经成为化学分析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本文将从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应用现状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的起源和发展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始于1970年代初,其原理是利用液相作为分离载体,将化合物从复杂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然后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
先后有许多相关学者参与了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例如J.T. KIRKLAND 和C.J. PETERSON等学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面且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分析技术。
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的原理与特点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检测技术,它具有如下主要特点:1.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具有分离能力强的优势,它能够将复杂混合物中的化合物分离出来,从而得到纯度高的物质,并进行定量分析。
2.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分析快捷的特点,它能够快速、准确地分析化合物,并得到正确的检测结论。
3.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具有成本低、环保的优点,这也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的原理是利用质量分数高的成分在经过流体动力学力学效应下先达到检测器,而质量分数低的成分则通过固相载体进行理论和实际分离,不同的化合物在相应的固定相上发生不同的色谱分离,最终达到精确、准确和可重复分析和定量。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普通液相色谱的分离原理相似,不过是在柱填料、流速、压力等参数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
三、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现已应用于药物、化妆品、食品、工业化学品、环境保护和生物化学等领域。
应用非常广泛,并且不断地发展和更新。
1.药物领域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在药物领域的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摘要:论述了高效液相色谱[1]的发展史,了解了高效液相色谱的组成结构、操作原理以及方法等等。
掌握它的分类方法,通过比较得出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明确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最终分析结果。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发展史;应用Abstract:Discus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knows the composi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structure, operating principle and method, etc. Master it…s classification method, through the conclusion shows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method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lear the applica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finally analysis the result.Key words: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Development history; application引言:从1903年 Tswett 发表了吸附色谱分离植物色素的论文至今, 色谱技术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
特别是60年代现代液相色谱技术的问世, 使其在生命科学、药物化学、食品卫生、环境化学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 现代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改进, 在输液泵、检测器、色谱柱及数据控制和处理系统等方面采用了许多专利技术, 使泵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检测器的灵敏度和检出能力、色谱柱的分离效能和应用范围及数据处理软件的智能化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高效液相色谱发展史

高效液相色谱发展史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是一种重要的色谱技术,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随着化学、医药等领域的不断发展,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成为现代分析化学不可或缺的分离和检测技术之一。
1. HPLC的诞生HPLC最早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荷兰科学家Martin Tswett使用硅胶柱分离了不同的植物色素,并提出了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科学家陆续开始从事色谱技术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其中,美国的A.J.Martin教授是HPLC领域的重要奠基人,他在196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液相色谱技术,即高效液相色谱(HPLC)。
HPLC相对传统的液相色谱(TLC)和气相色谱(GC)来说,具有分离效率高、分离能力强、适用范围广、检测灵敏度高、样品处理简单等优点,成为了分析化学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2. HPLC的进步在1960年代后半期,HPLC的技术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随着液相色谱柱材的改进和分离研究的深入,HPLC分离出的目标物质越来越多,对分离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同时,总体上HPLC的动态范围、分离效率、灵敏度、分辨率和稳定性等方面也得到了不断改进和提高。
20世纪70年代,随着高速液相色谱技术的发展,HPLC的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高速液相色谱使用的分离柱内径小于1mm,需要使用高于常温的温度以及高压驱动,达到快速分离的效果。
随着分析化学领域的发展,HPLC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HPLC可以用于生物分析、食品检测、环境监测、制药等各个领域。
3. HPLC技术引入中国HPLC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在中国比较晚,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HPLC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国产液相色谱发展史

液相色谱仪是利用混合物在液—固或不互溶的两种液体之间分配比的差异,对混合物进行先分离后分析鉴定的仪器。
20世纪60年代,由于气相色谱对高沸点有机物分析的局限性,为了分离蛋白质、核酸等不易气化的大分子物质,科学家将液相色谱仪引入了气相色谱理论。
1960年代末,科克兰、哈伯、荷瓦斯、莆黑斯、里普斯克等人开发出液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就此诞生。
1971年,科克兰等人出版了《液相色谱的现代实践》一书,标志着液相色谱法正式建立。
中国从80年代引入液相色谱技术至今,市场上杰出的国产企业林立,如仪电分析、北分瑞利、上海天美、上海伍丰、大连依利特、南京科捷等。
但是,在市场火爆的外表下,中国的液相色谱技术与国外技术依旧存在差距。
高效液相色谱发展史_杨先碧

化学史杨先碧 男,24岁,硕士,从事无机化学和化学史的研究和学习。
*联系人1997-11-30收稿,1998-05-25修回高效液相色谱发展史杨先碧 阮慎康*(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100871)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发展史摘要 以1971年为界,评述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
在液相色谱中,采用颗粒十分细的高效固定相,并采用高压泵输送流动相,全部工作通过仪器来完成,这种新的仪器分析方法称为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 rmance Liquid Chro matography ,以下简称HPLC)。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HPLC 已经成为一项在化学科学中最有优势的仪器分析方法之一,1994年,HPLC 的市场销售量是14亿美元,就是一个较好的证据。
现在,HPLC 几乎能够分析所有的有机、高分子及生物试样,在目前已知的有机化合物中,若事先不进行化学改性,只有20%的化合物用气相色谱可以得到较好的分离,而80%的有机化合物则需HPLC 分析。
目前,HPLC 在有机化学、生化、医学、药物临床、化工、食品卫生、环保监测、商检和法检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而在生物和高分子试样的分离和分析中更是独领风骚。
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里,HPLC 从初创一下发展成为成熟而广泛应用的分析方法,的确是化学史上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
在化学发展中,化合物性能与结构的确定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尤其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结构的确定更是影响着化学发展的进程,所以说,高效液相色谱也有着同样重要的历史意义。
高效液相色谱的出现、发展和完善过程直接影响着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从而推动了化学学科的发展。
HPLC 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1971年《现代液相色谱实践》一书的出版,本文将以1971年为界,对HPLC 的发展史进行一个简要的叙述。
1 1971年以前:HPLC 的前奏和萌芽将一滴包含混合色素的溶液滴在一块布或一片纸上,随着溶液的展开可以观察到一个个同心圆环的出现,这就是最古老的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古代罗马人就已经采用这样简单的方法来分析染料和色素。
高效液相色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作者:杜晓春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6期【摘要】本文简要介绍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历史发展,对几种常见的高效液相色谱进行了介绍,评述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在药物分析的应用。
由于HPLC具有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因此在药物成分的分离与测定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优势。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药物分析中;应用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049-021 高效液相色谱(HPLC)概论1.1 高效液相色谱的历史发展高效液相色谱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其具有分离和分析的双重功能,且有很高的选择性和较高的灵敏度,因而可同时分析结构相似的药物和代谢物等。
色谱法中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最为常用,因其克服了经典液相色谱法柱效低,分离时间很长的缺点,成为一种高效、快速的分离技术。
特别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更具有试剂价廉、方法简单和适应范围广等优点,现已成为体内药物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并常作为体内药物分析中评价其它方法的参比方法。
1.2 高效液相色谱的特点①高压;②高速;③高效;④高灵敏度;⑤适应范围宽。
1.3 高效液相色谱分类高效液相色谱法按分离机理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①吸附色谱法,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色谱方法称为吸附色谱法;②液-液分配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是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分离时,组分溶入两相,不同的组分因分配系数(K)的不同而被分离;③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对交换色谱法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的色谱方法,组分因和离子交换剂亲和力的不同而被分离;④空间排斥色谱法,空间排斥色谱也称为凝胶色谱。
其固定相是具有一定孔径范围的多孔性物质,即凝胶;⑤亲和色谱法,亲和色谱法是利用或模拟生物分子之间的专一性作用,从生物样品中分离和分析一些特殊物质的色谱方法;⑥手性色谱法,不少有机药物的结构中有不对称碳原子,又称手性碳原子,有手性碳原子的药物具有旋光性。
国外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发展概况

国外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发展概况嘿,你们知道吗?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那可真是分析化学领域的一颗耀眼明星啊!国外在这方面的发展那叫一个迅速。
先来说说它的历史吧,这就好比是一场漫长的赛跑。
从早期的简单尝试,到如今的高度成熟和广泛应用,这一路走来可不容易啊!就像一个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强大的巨人。
早期,国外的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尝试,不断改进技术,这不就跟我们努力追求梦想一样嘛!看看现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研发领域那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啊!比如说,在新药的筛选和质量控制方面,它简直就是一把利器。
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药物中的各种成分,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就好像是一个超级侦探,能把所有的秘密都给挖出来!还记得之前有个大型制药公司,就是依靠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及时发现了药物中的一个细微杂质,避免了一场可能的质量危机,这多重要啊!在环境监测方面,它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呢!可以检测出水中、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就如同是环境的守护者,时刻警惕着那些有害物质的入侵。
还有食品行业,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能检测出食品中的各种添加剂、污染物等。
哎呀呀,这就保证了我们吃进嘴里的东西是安全可靠的呀,要不然多吓人!再瞧瞧科研领域,那更是离不开它了。
各种复杂的化学成分分析,都得靠它来搞定。
这就好像是打开科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人家国外在这方面可是下了大功夫的。
不断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研究和开发,不断推出新的技术和设备。
这股子劲头,真值得我们学习呢!他们的一些先进设备和技术,真的让人惊叹不已啊!咱也不能落后呀,得奋起直追!我们要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让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国内也能大放异彩!难道我们就做不到吗?当然能做到!大家一起加油吧!让我们一起为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史杨先碧 男,24岁,硕士,从事无机化学和化学史的研究和学习。
*联系人1997-11-30收稿,1998-05-25修回高效液相色谱发展史杨先碧 阮慎康*(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100871)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发展史摘要 以1971年为界,评述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
在液相色谱中,采用颗粒十分细的高效固定相,并采用高压泵输送流动相,全部工作通过仪器来完成,这种新的仪器分析方法称为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 rmance Liquid Chro matography ,以下简称HPLC)。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HPLC 已经成为一项在化学科学中最有优势的仪器分析方法之一,1994年,HPLC 的市场销售量是14亿美元,就是一个较好的证据。
现在,HPLC 几乎能够分析所有的有机、高分子及生物试样,在目前已知的有机化合物中,若事先不进行化学改性,只有20%的化合物用气相色谱可以得到较好的分离,而80%的有机化合物则需HPLC 分析。
目前,HPLC 在有机化学、生化、医学、药物临床、化工、食品卫生、环保监测、商检和法检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而在生物和高分子试样的分离和分析中更是独领风骚。
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里,HPLC 从初创一下发展成为成熟而广泛应用的分析方法,的确是化学史上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
在化学发展中,化合物性能与结构的确定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尤其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结构的确定更是影响着化学发展的进程,所以说,高效液相色谱也有着同样重要的历史意义。
高效液相色谱的出现、发展和完善过程直接影响着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从而推动了化学学科的发展。
HPLC 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1971年《现代液相色谱实践》一书的出版,本文将以1971年为界,对HPLC 的发展史进行一个简要的叙述。
1 1971年以前:HPLC 的前奏和萌芽将一滴包含混合色素的溶液滴在一块布或一片纸上,随着溶液的展开可以观察到一个个同心圆环的出现,这就是最古老的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古代罗马人就已经采用这样简单的方法来分析染料和色素。
尽管色谱的使用由来已久,但色谱法的真正建立是二十世纪初期的事情了。
科学史上第一次提出“色谱”名词并用来描述这种实验的人是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 sw eet),他在1906年发表的关于色谱的论文中写到:将一植物色素的石油醚溶液从一根主要装有碳酸钙吸附剂的玻璃管上端加入,沿管滤下,然后用纯石油醚淋洗,结果按照不同色素的吸附顺序在管内观察到它们相应的色带,他把这些色带称之为“色谱图”(Chro mato gram )。
遗憾的是,在随后的二十年内这一新的分析技术都没有得到科学界的注意和重视,直至1931年,库恩(Kohn)报道了他们关于胡萝卜素的分离方法时,色谱法才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注意。
1941年,马丁(M atin)和辛格(Synge)用一根装满硅胶微粒的色谱柱,成功地完成了乙酰化氨基酸混合物的分离,建立了液液分配色谱方法,他们也因此获得了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
1944年,康斯坦因(Co nsden)和马丁(M atin)建立了纸色谱法。
1949年,马丁建立了色谱保留值与热力学常数之间的基本关系式,奠定了物化色谱的基础。
1952年,马丁和辛格创立了气液色谱法,成功地分离了脂肪酸和脂肪胺系列,并对此法的理论与实验做了精辟的论述,建立了塔板理论。
1956年,斯达(Stall)建立了薄层色谱法。
同年,范õ底姆特(Van Deemter)提出了色谱理论方程;后来吉丁斯(Gid-dings)对此方程作了进一步改进,并提出了折合参数的概念。
这一系列色谱技术和理论的发展都为HPLC的问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1966年以前,许多科学家已经从事了经典液相色谱的研究,这种广泛的基础性研究对后来HPLC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当时的液相色谱分析仪器是较为简单和原始的。
六十年代早期,气相色谱(GC)是当时混合物分离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有着许多重要的进展。
但当时的气相色谱遇到了一个难题:由于蛋白质和其它极性化合物难以气化,同样对高分子或极性的混合物来说,气相色谱无能为力。
这时分析化学家们把目光转向了液相色谱,液相色谱也的确令人兴奋地从蛋白质中分离出了纯的化合物,但使用液相色谱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分离时间的问题。
当时所使用的色谱柱效率非常低,具有代表性的柱子是一米来长或更长,为了获得必要的分辨率,有时还得使用多根柱,液体流动的产生靠重力,其流动速度是每小时几毫升或更少,无计算机自动操作仪器和进行数据收集,尽管这时的数据收集并不难,那也是因为产生数据的速度比较慢的缘故。
当时的生物学工作者往往要经过好几年的努力才能从一个组织中把蛋白质完全分离出来。
由于当时气相色谱比液相色谱完善,往往把一些高分子或大极性分子衍生成低极性的小分子进行气相色谱的分析,而不采用液相色谱进行分析。
早在1941年,马丁和辛格就预言了小微粒固定相和高压强在色谱分离中的必要性。
在马丁和辛格的开创性工作之后,吉丁斯、哈伯(Huber)和其他人进一步指出:通过减少液相色谱仪中填充颗粒的直径和使用高压增强流动速度,液相色谱能够用于HPLC模式。
1966年,斯尼德(Snyder)意识到柱效率和自动液相色谱分离需要进一步的检验,这使得他的实验室在HPLC方面取得了独特的进展。
以吉丁斯为代表的许多研究者从气相色谱领域迈进HPLC领域,这使得许多在六十年代在气相色谱领域中所解决的问题能够迅速应用到HPLC的研究方面。
在仪器发展方面,HPLC的第一个雏形是由斯坦因(Stein)和莫尔(M oo re)于1958年发展起来的氨基酸分析仪(AAA),这种仪器能够进行自动分离和蛋白质水解产物的分析,由于这种研究的重要性,别的研究者也被吸引来进行这一方面的重要课题的研究,最终直接促成了HPLC方法的建立。
在此期间,哈密顿(Hamiton)在柱效率和选择性方面的成就而使得他的工作特别有价值。
在六十年代早期的相关进展是莫尔(M oo re)发展起来的凝胶渗透色谱(GPC)。
不久以后,华特斯(Waters)有限公司制造了商业GPC仪,这种仪器经过微小的改进之后可用于HPLC分离。
在1968~1971年间,推出了第一台普遍适用的HPLC商用系统。
这种新的色谱仪是由科克兰(Kirkland)、哈伯、荷瓦斯(Horvath)、莆黑斯(Pr eiss)和里普斯克(Lipsky)等人研制发明的。
在HPLC仪发明之后,世界上许多HPLC研究小组也随之成立起来。
在技术的改进上,各个研究小组能够迅速地交换信息。
1969年1月,在美国拉斯韦加斯召开了第五届国际色谱进展讨论会,这是HPLC工作者第一次聚会在一起,各种有关信息的热情交流使得这次会议成为一个激动人心的事件。
这次大会的大多数论文出版在当时称为《气相色谱杂志》(Jour nal of Gas Chrom ato graphy) 1969年卷上。
接下来的几次会议,部分或全部内容都与HPLC有关。
在1971年前,如果问到普通HPLC使用者在仪器方面有什么最需要改进时,答案将是“开发一个好的检测器”,当时没有一个灵敏、宽波长的商用检测器。
到了1971年,用于GC或T LC的一些重要工具对促进HPLC灵敏度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我们知道,仪器分辨率(R s)依赖于容量因子(k)、选择性常数A和柱效率(N),现在用泊尼勒(Purnell)方程表达:R s=1/4õ(A-1)/AõN1/2õ[k/ (1+k)]。
然而,1971年前,普遍使用的方法是改变固定相来作为调整选择性参数的方法。
改变固定相优于改变流动相可能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研究者在GC研究中不倾向于改变流动相来改变选择性;第二,使用液—液色谱时,改变流动相常常需要固定相上的同时改变,以保持两种液相的不相混溶性。
HPLC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液相色谱的现代实践》一书的出版,该书源于三天一期的HPLC课程,由杜邦公司仪器产品局和特拉华色谱论坛牵头主办,于1970年4月开始,由科克兰和斯尼德等人主讲,他们于1971年完成了由科克兰编辑的《现代液相色谱实践》一书,对萌芽时期的HPLC作了详细而准确地总结。
在1971年以前,大多数公开的HPLC样品分离报告来源于相关的HPLC公司或大学实验室,遗憾地是这些报告中几乎没有一篇涉及到“真实”试样,他们大多对实际试样的分析没有兴趣,甚至有时样品的选择恰恰是那些能够被HPLC方便和迅速分离的化合物,如硝基苯胺的三个异构体的分离。
正是这种就简避繁的研究方向使得1971年以前的HPLC分析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HPLC,尽管现在使用的许多方法在当时已经使用了,如:初级梯度淋洗装置、由改变选择性或柱效率来改变分辨率等等。
2 1971年后:HPLC分析的建立和逐步完善1973年,第一届国际液相色谱会议在瑞士的因特拉肯举行,现在则称之为HPLC’73。
尽管会议同时展示了经典的低压液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然而后者占了绝对优势,所以这是一次HPLC 研究者的盛会。
这次会议出版的论文准确地反映了当时涉及到HPLC的主要问题。
几乎有半数的论文是讨论柱的问题,大约20%讨论检测器,另外20%展示了HPLC的实际应用,其它论文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离子对色谱、柱转换和超流体色谱(SFC)。
截至1997年,至少有两家公司(杜邦和瓦利安)制造了5~10L m的多孔微粒填充柱,而1973年的国际会议中有关实际应用的论文作者所使用的仍然是较大的薄膜填充粒子,这种固定相与1971年所使用的固定相没有太大的差异,仅仅是借助键合相的分离效率较两年前加倍了。
这种倾向一直持续到1994年,见附图。
HPLC国际会议是推动HPLC发展的主要国际会议,最近一届即第20届国际会议是在阿根廷的圣弗兰西斯科举行。
对于1973年来说,尤为值得纪念的是当时更好地把握了怎样控制试样容量因子特别是选择性。
当填装微小颗粒的色谱柱达到了尽可能的高效值(N)后,分析化学家们认识到流动相的变化对于多样选择性将更有用,当时广泛使用的方法逐一实验各种溶剂,对于吸收液相色谱的分离来说,这个过程可用“等酸洗脱系列”来帮助完成。
然而,大量可能溶剂的选择需要一个冗长的逼近方式,这时可以根据选择性来划分组试剂,以避免尝试相似选择性的溶剂。
第一次尝试溶剂分类方式是基于选择性参数。
几年后,由罗歇雷德(Rohrschneider)进行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一种更为先进的溶剂分类系统,斯尼德在进一步的实验基础上,把溶剂用一个三角形表示,80个普通溶剂被分为8个选择性组。
另一重要发展是关于HPLC的劳伯-伯尼勒(Laub-Purnell)窗口图的推广,这种HPLC方法在使用计算机之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