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心理学
第一节管理与心理
一、管理的概述
1 管理的概念
管理与人类劳动、群体活动、社会活动同步,是人类协作劳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的活动方式。
管理是组织与团体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了解各类管理的概念。
2 管理对象
主要指采购、生产、营销、人事、财务、研究与发展等关键职能部门在内的企业的生产活动与经营活动。
3 管理的职能
管理者应该做什么?
总职能:指一切单位或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指挥、
控制、协调等传统职能以及信息、决策、激励、研究与发展、变革与创新等现代职能,使他人同自己一道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具体职能:传统职能和现代职能
4 管理的目的
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完成企业的各项目标与任务,取得最好的效率与效益,并维持企业、组织和成员持续、稳定的发展。
5 实现管理目标应遵循的客观与心理规律
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生产活动、经营活动和行政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及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二、心理的概述
心理学、心理过程、个性(人格)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活动,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范围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
两方面。
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动态的反映过程。
个性是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合。
三、心理与管理的关系
1 人本管理与人的心理
人本管理涉及以下内容:(1)管理应以尊重人、关心人、关爱人与人的生命、改善与提高人的生活工作质量为出发点;(2)管理应强调弘扬人性、给人以尊严,尊重人的人格,维护人的健康与和谐生存、发展的权力,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性作用;(3)管理要提倡开发人的潜能、创造与体现人的价值、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4)管理要实现人员、企业、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并实现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改善与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目标。
以下为“知识点测评题1:有效管理的心理依据与原则”覆盖的讲义范围:
{2 有效管理的心理依据与原则
(1)社会认知原则
(2)心向一致原则
(3)心理动力性原则
(4)信息沟通原则
(5)人际关系协调原则
(6)心理健康与平衡协调原则}
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1 什么是管理心理学
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地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并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效益和促进组织发展的一门科学。
2 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研究对象特点:(1)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与行政管理的内部结构系统;(2)企业与行政管理的内部社会心理系统(主要是指企业内环境因素中的个体、团体、组织与领导系统);(3)与工程心理学相比较,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是更纯粹的人的因素。
二、管理心理学的内容与范围
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包括的内容与范围有: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影响企业与行政组织的劳动生产和管理效率、效益的个体心理、团体心理、组织心理、领导心理等。
结合本书,管理心理学内容体系为:(1)总论(2)个体心理(3)团体心理与行为(4)组织心理与行为(5)领导心理与行为
三、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 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以社会性为主的一门带有理论性的应用心理学科,多学科交叉的、多层次性的边缘性学科。
(1)理论性与科学性。
(2)多学科交叉性与综合性。
(3)多层次性与系统性。
2 管理心理学与主要相关学科的关系
(1)管理心理学与工业心理学的关系
工业心理学迅速发展,除了研究“人与事”、“人与机器”,还研究了“人与人”的配合关系问题,这就是后来工业社会心理的问题。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导致了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萌芽,工业社会心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后来的组织管理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
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管理心理学应用服务的两个重要目的
首要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另一重要目的是对职工进行管理教育与素质教育,强化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企业形象建设、社会心理气氛建设,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推动社会政治文明与生态环境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重视研究个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2)重视研究团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3)重视研究组织心理与管理的关系;(4)重视研究领导心理与管理的关系。
第四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程序的公开性、变量的控制与确定性、收集数据资料的客观性、方法设计与结果发现的再现性、方法的系统性,以及能达到解释说明、预见预测、控制调节行为的目的。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发展性原则;
3 系统性原则;
4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 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二、管理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 实验法
实验方法就是改变情境中的一些变量(自变量)来引发另一些变量(因变量)的改变,分为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现场实验是研究者在特定的管理行为环境中寻求激发主体行为反应的方法,实验控制比较困难,场景非常真实;
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控制的条件下激发研究人的行为特点的研究方法。
管理心理学中,实验方法多在自然环境中进行。
在自然条件下,严格控制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自变量),使无关变量尽量排除,从而说明在何种条件下影响因素能激发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和积极性(因变量)。
2 观察法
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不进行人为的干预,研究者客观地对企业与行政活动中发生的管理心理现象和行为活动进行考察、记录与研究的方法。
优点:使用方便,能获得第一手资料。
缺点:自然环境难以复原,难以重复观察,较难检验和证实,只能等待现象和行为出现;自然环境中无关因素较多,进行精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教困难;研究者主观效应影响较大。
3 问卷法和测验法
使用一定测量工具(问卷调查表、心理测验量表),通过书面形式,进行企业和行政管理的个体心理或团体心理研究的方法。
问卷编制较为简单,测验编制复杂。
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工具必须考虑:信度、效度、常模、指导语、施测程序和评分标准。
4 个案研究法
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是对某个典型个人、团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进行连续、深入、具体的调查,从而研究其心理活动发展变化整个过程的一般规律的研究方法。
如对一个典型企业或者管理者的研究,要注意:案例的代表性、要有普遍意义,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并需要多种方法配合进行。
5 宏观和微观环境结合分析法
企业中社会心理活动规律,同时受到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影响,必须采用微观和宏观环境相结合的方法。
从个人、团体、组织到社会等,环境系统不断扩大。
6 经验总结法
总结企业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加以概括,有利于揭示管理过程的社会心理规律。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第二章管理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人性观发展
本章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处于次要地位。
从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为主。
第一节早期文明与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
一、早期文明的管理
早期文明国家都有经典的管理实例。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罗马、古代中国的管理实力和管理思想
二、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
1 工业革命的意义与管理特点
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文化环境,带来一批和以前不同的管理问题。
工厂企业有了新特点:(1)作业场所集中与劳动分工,组织本身也在发生较大变化;(2)市场经济要求企业组织有创新、发展、竞争意识;(3)机械化和作业专业化使工厂规模不断扩大。
使得企业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合理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早期企业职能来管理生产活动。
2 工业革命时期管理先驱的思想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提出劳动分工产生经济优势的学说。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人事管理之父,关心工业中的人
的因素。
英国人查尔斯.巴贝奇偏重技术方面研究。
擅长运筹学和管理科学。
英国早期管理教育先驱安德鲁.尤尔,培训管理人员,认为工厂有“三个行动原则”或“三个有机系统”。
美国也涌现了一系列的有关的管理先行者。
丹尼尔.麦卡拉姆认为管理需要严格的纪律性、具体的详细职务说明,明确岗位责任;要经常报告任务完成情况;根据成绩确定职工工资和提升职务;明确规定上下级权力层次以及在整个组织机构中贯彻个人责任和下级对上级报告的责任等。
采取系统的、常识的报告和控制的管理方法。
麦卡拉姆是比泰勒早得多的,提出并确立了一种科学管理的制度,他是早期对管理思想做过杰出贡献的人物之一。
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形成与发展
二、管理心理学的形成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提出,成为行为科学研究的先导。
行为科学凭借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一切与人的行为有关的学科的理论来研究人的各种行为和规律。
莱维特1958年出版《现代管理心理学》一书,标志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第四节现代“管理科学”理论
一、现代“管理科学”学派
二战后管理形势逐渐向经营国际化、科技现代化、生产社会化、组织系统规模化方向发展。
现代“管理科学”学派就此发展起来,将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成果应用到企业管理上来。
社会系统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系统工程学派等。
二、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运筹学
由英国布莱克特提出,是一门分析的、实验的和定量的科学方法学。
三、现代“管理科学”的特点——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包括社会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学派两大派别,社会系统分析代表人物巴纳德认为:①社会的各级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②非正式组织也有重要作用;③组织中管理人员是协作系统的核心,对协作起调节作用;④权威的来源不在于权威者,而在于下级是否接受这个权威。
系统管理学派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等认为用系统的观点考察和管理
企业,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四、现代“管理科学”的灵魂——决策论★
决策论由社会系统学派发展而来,代表人物:西蒙和马奇。
他们认为:①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②组织是由作为决策者的
个人所组成的系统;③详细分析了决策过程、决策准则、程序化和非
程序化决策、组织结构建立同决策过程的联系等;④主张把数学方法
应用到管理上来,导致现代控制论、信息论方法应用到管理中,企业组织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
五、系统工程理论及最新管理理论阶段★
摩尔斯和洛希奇强调权变理论(超Y理论),认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没有万能不变的方法,要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随记应变,才可提高管理效能。
在权变理论基础上产生了系统工程理论。
维克、马奇等为代表的综合性的现代管理学派强调系统的组织和规划,将多学科的技术与理论综合在一起应用以实现预定的目标。
第五节人性假设理论的演化与发展
对人的本质与本性的看法是管理理论,管理原则与方法的基础。
把人
看成“性本恶”的经济人、性本善的自动人还是人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会对现代企业管理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二、西方管理心理学人性假设的提出及其内容要点★
麻省理工学院的管理与组织心理学家雪恩在1965年出版的《组织心理学》中,提出(归纳总结)了四种人性假设及其对应的管理理论。
第三章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本章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
从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第一节一般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比感觉复杂的心理活动,有以下几个环节:
1.从感觉资料中选择知觉的对象;
2.应用知识经验对局部资料、不完整的线索与信息进行回忆补充;
3.应用知识经验对信息与线索进行加工
和组织,构成完整的对象;4.对知觉对象作出适当解释并用名称标志它。
二、知觉的分类★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特性与空间关系的认识。
包括:
(1)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
(2) 物体的方向位置与空间定向关系的知觉
(3) 物体平面形状特性的知觉
形状知觉有几个构图原则:
①接近性原则②相似性原则③封闭性原则④良好图形原则⑤对
称性原则⑥简单对称和共线组合⑦简单性原则⑧共同命运原则
第二节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体、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社会知觉与一般知觉不同,一般知觉更多强调对客观物体的印象。
社会知觉不仅强调对人或群体的外部特征的知觉,而且涉及对有关信息的思维加工,包括记忆、推理、判断、理解和解释等,更像是“社会认知”。
二、社会知觉的种类
1对他人的知觉
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感知,进而取得对他人的动机、情感、意图等内心世界的认识。
“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
”
影响因素:(1)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
(2)知觉者的主观特点
2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一个人对自己身心各方面的认识。
自我知觉(自我概念)包括物质与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心理)自我三要素。
也可分为: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行为控制与调节等。
自我概念(自我知觉)的形成过程和重要途径,自我管理的方法。
3 角色知觉
角色知觉是对某人的社会地位、身份及行为规范的知觉。
角色知觉过程包括:(1)角色认知与角色期望结合,发现寻找自己的角色;(2)角色行为与角色评价结合,据此调整并坚信角色行为成功;(3)角色意识与角色确立,并能成功扮演各种角色。
人们对角色行为的辨认往往以一定标准为依据。
角色知觉标准:(1)情绪和情感标准;(2)动机标准,;(3)社会地位标准;(4)社会服务与社会贡献标准;(5)个性心理特征标准。
4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主要特点在于有明显的情感因素参与知觉过程。
人们通过相互感知,彼此形成一定的态度,在此基础上产生情感。
影响因素:(1)人际关系本身的特点;(2)主体本身的特点;(3)认知主体对组织及组织观念的认识。
第三节归因——知觉社会行为的原因
一、归因的概念与模式
1 归因的概念
归因是指观察者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预测和判断,并理解自己和他人行为成败原因的方式与过程。
归因是分析说明和推测人的行为活动的因果关系的过程。
2 归因的内容
(1)社会行为成败归因研究——关于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的分析,找出人社会行为成功与失败的内部与外部原因、稳定与不稳定原因、可控与不可控原因等;
(2)社会推论问题研究——即根据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对行为者稳定的
心理特性、心理素质、个性差异做出正确的推论;
(3)期望和预测行为的研究——即根据过去已发生的行为及其结果,预测在某种情况下将会产生什么行为。
3 归因的理论模式
(1)海德归因理论:1958年海德最早提出归因理论,他将行为原因归
为个人因素(内因)和环境因素(外因)两种。
注意共变原则、排除原则
(2)维纳归因理论
维纳按照内因与外因、稳定与不稳定原因、可控与不可控原因,一般人对行为的成功或失败常做如下4种归因:归因努力或不努力的程度,归因能力的大小,归因工作任务难易程度,归因个人运气与机会的好坏程度。
第四节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效应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先入为主”或第一印象,首次交往时所形成的对对方的看法,总是最鲜明、最牢固,并影响着以后交往的深度。
近因效应: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更鲜明。
二、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
晕轮效应是指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三、心理定势现象
心理定势是指对某个人或某类人的固定的刻板印象。
认为老年人必定保守,年轻人办事一定不牢靠;北方人身材高大,豪爽,南方人身材瘦小,精明能干。
国籍、民族等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有积极作用,有助于迅速认识自己不熟悉的人,可以依据该人的各种表明特征和线索,进行类型化推理,对其做概括化了解。
很可能不符合这个人的个性特征,就可能产生偏见,对他人造成误判。
四、制约现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条件反射效应。
巴普洛夫的狗的实验,条件反射的建立。
把爱发脾气视为顽固者,把脾气温和视为耳根子软,把青少年与异性接近认为是早恋
五、其他影响因素
线索偏差:人们由于他人言行不一、其真实意图被假象掩盖而受迷惑,对其产生错误认知的现象。
医托、碰瓷、钓鱼等。
迷信心理:有人把长相和人格错误的关联起来。
情绪:激情容易感情用事
投射:以己度人的偏见,个体把自己的特点转移到他人身上。
积极性偏差:过分乐观,以主观善良的愿望看待一切。
后视偏差:马后炮、事后诸葛亮现象产生的偏差
自我中心偏差:一个人过分夸大自己的作用,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产生的偏差。
名人效应:依赖与名人的权威和知名度,更能引起人们的好感、关注、议论而产生的偏差。
自己人效应: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而产生的偏差。
第五节社会知觉的应用及印象整合与管理
一、社会知觉的应用
1 影响人事任用与面试
面试中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面试者尽量不要留下坏印象。
面试官可能产生知觉偏差,关注非关键内容。
2 影响绩效评估
绩效分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两种。
任务绩效多数可通过客观指标衡量;周边绩效往往依靠主管人员的主观评价。
周边绩效评估需要谨慎,警惕知觉中的各种弊端。
3 影响对职工的努力程度的评估
对组织而言,员工的努力精神要比绩效更为重要。
技能熟练和高工作效率的积极作用远不能抵消工作态度消极的负面影响。
4 影响职工的忠诚度
忠诚度可能影响员工的晋升,评估忠诚度也依靠主管人员的主观判断。
对经常提意见的员工主管人员可能有不同的判断。
二、社会知觉的印象整合与管理
1 通过社会化和再社会化,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2 通过强化方式捕捉与寻找有意义的信息。
3 通过对信息正确类化、运用图式、信息分化、信息对比等方式,印证与鉴别信息真伪。
4 登门槛效应和门面效应的运用
5 采用理智与理性化的认知方式,如平均整合法则、叠加整合法则、加权平均整合法则
第四章个性差异与管理
本章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
从题型来讲包括所有题型。
第一节能力的差异与管理
一、能力概述
1 能力与智力的概念
能力是能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感知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等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能力则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被开发和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而能力是人对掌握知识的心理活动概括,是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而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技能是一种有目的的,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是人对动作方式的具体概括,也是心理活动过程的范畴。
2 能力的结构
(1)能力的二因素说
(2)能力的群因素说
(3)智力的三维结构学说
(4)智力层次结构学说
(5)智力多元论
(6)三元智力论
3 能力的种类
(1)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 再造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
(3) 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
(4) 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
(5) 桑代克对能力划分:社会的、具体的和抽象的智慧三种
二、能力差异的分析
1 一般能力(智力)的个别差异
2 特殊能力的个别差异
人的特殊能力表现差异很明显。
如下层管理者更多要求专业技术能力,中层管理者的人际能力很重要,高层管理者的决策管理能力尤其要重视。
3 能力表现的年龄差异
少年得志、中年成才、大器晚成
成才的最佳年龄应是青壮年时期。
中外研究都表明25-40岁是成才的最佳年龄。
4 能力的性别差异
整体而言,男女两性在智力上没有差异。
一些研究表明,女性在言语方面有优势,男性在空间知觉方面有优势。
两性即使在智力上有差异,但差异的方向不能肯定。
儿童期女优于男,青春期后男性优于女性。
男女两性在特殊能力及职业选择上有明显差别。
由于两性在身体结构、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受到传统观念与习俗的影响,以及男女在家庭中角色不同,导致其特殊能力及其成就有差异。
5 能力的职业差异
三、能力的差异与管理
1 创造力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