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阅读理解选择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阅读理解:6大题32小题,附答案解析

(一)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2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1.第1段“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的正确理解是

A.反映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

B.中国人信奉“小国寡民”的思想,习惯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对别国的先进经验自己不去学习,也不许别人来传播。

D.反映有些中国人对外国人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排外思想。

2.第1段“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以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一句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A.借喻借代B.借代借喻C.借代夸张D.借喻夸张

3.第1段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

A.使人们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所以,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

B.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是对比烘托的手法。

C.文章主要立足于破,因为是驳论文。

D.文章拓开,使文章产生波澜。

4.课文开头,第1段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谈起,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同国家政权内外政策密切相关。

B.“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都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不相容。

C.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拿来主义的正确。

D.使人们吸取经验教训,所以从历史发展谈起。

5.第1段,“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出一点进步了。”对本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段话讽刺梅兰芳,因为他用自己的演艺为国民党政府服务。

B.这一段话讽刺国民党政论利用古董和活人作媚外宣传。

C.这句话讽刺国民党政府又出新花样,利用“活人”媚外求荣,欺世惑众。

D.这段话讽刺前几位“大师”是古董,因为他们用古典艺术为国民党政府作媚外宣传。

1、C。

2、B(“枪炮”代指列强侵略,把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比喻为“钉子”)。

3、B(从反面论证“拿来主义”的正确)。

4、C(从反面论证“拿来主义”的正确)。

5、C。

(二)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1.第3段,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A.鲁迅先生是顺着对方的观点往下说,有意识地将敌论引入荒谬的境地。

B.作者认为“送去”确实可以体现我们的“丰富”“大度”。

C.作者其实是在批判“尼采”的自诩说法。

D.鲁讯认为清政府的“闭关主义”实质是懦弱无能,盲目排外。

2.第3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进一步批判了“送去主义”

A.举例论证B.对比论证C.比喻论证D.类比论证

3.第3段,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义”,“尼采”和“中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A.“尼采”“发了疯”,这是夸张的说法,与中国没什么关系。

B.“中国也不是”指中国也不是像尼采那样自诩的太阳,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C.“尼采”“发了疯”,中国如实行“送去主义”将亡国灭种,作者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尼采”“发了疯”,中国如实行“送去主义”将亡国灭种,作者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

4.对第3段下面第一句第一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①几百年之后,②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③或上天堂,④或落了地狱,⑤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⑥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A.①②③④ / ⑤⑥B.①②③④⑤ / ⑥C.①②③ / ④⑤⑥D.①② / ③④⑤⑥

5.第3段“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一句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A.比喻论证B.对比论证C.类比论证D.举例论证

6.第3段最后一句的含义是

A.运用比喻论证,论述卖国主义者将沦为乞丐。

B.运用比喻论证,论述奉行“送去主义”的恶果。

C.形象描述亡国的悲惨可怜相,说明奉行“送去主义”的恶果。

D.形象描述送去主义者充当亡国奴的悲惨可怜相,指出送去主义者必将沦为乞丐。

7.第3 段的中心是

A.揭露“送去主义”自欺欺人的危害及实质。 B.讽刺尼采自诩太阳,反对“送去主义”。

C.反对“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 D.主张“拿来主义”,反对不给子孙留点礼品。

1、A。

2、A(尼采为举例,举例之中有类比,类比之后有比喻)。

3、D。

4、A(第一层是转折关系“但”;第二层是因果关系“所以”;第三层是选择关系“或”)。

5、A(美国对国民党的所谓援助比喻为残羹冷炙)。

6、D。

7、A。

(三)

4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5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6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7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第4段,对“这种奖赏,不是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一句的正确理解是

A.这“抛给”实际上就是“抛来”之意,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B.“抛给”是指外国人自动送来的。

C.这“抛给”包含了善意施舍之意。

D.“抛给”是列强按自己的侵略的目的而有意“送来”,用心险恶,没有选择余地,只能被迫完全接受。2.第4段中“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

3.第5段,我在这时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对本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因为在前面关于送去已经说得很多,再说就没意思了,所以不想“再说什么”。

B.“鼓吹”“吝啬”是贬义词,是作者故意在国民党反动文人的立场上讲的,以达到讽刺的效果。

C.作者并不反对“送去”,只是主张有来有往,“送去”之外,还要“拿来”。

D.这一段文字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结束上文,第二句引出下文内容。

4.第 5 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其理由是

A.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做法。

B.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C.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文提出“拿来主义”。

D.前文分析了“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后文提倡“拿来主义”。

5.第6段,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对本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完全国货”是指把日本货改为中国商标,并强调是“国货”,利用当时消费者的“中国人用中国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