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诊治社交焦虑障碍的个案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行为疗法诊治社交焦虑障碍的个案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例社交焦虑障碍的求助者的咨询案例研究,结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求助者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诊断和评估,以期为心理咨询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社交焦虑心理咨询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本研究报告即是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对求助者进行分析和诊治。
一、咨询案例
来访者刘某,男,19岁,大学在读,身高170cm 左右,清瘦,意识清楚,衣着整洁,表情焦虑,双眉紧锁,言谈切题。自述与人交往时紧张、羞于见人已三年。这种感觉出现于16 岁手淫之后,当时认为这是肮脏、下流的行为,为此内疚、自责。上课时无法集中精力听讲,学习成绩逐渐下滑,高考不理想。但是,出于手淫得来的兴奋和快感,总是抑制不住想尝试。另一方面,自责感和担忧又使他尽力克制手淫。在学校时,也尽力克制想和女生交往的愿望,同时害怕与她们来往。当焦虑感严重时,常常伴有心慌、手抖和出汗现象。上大学后,但仍害怕与人交往。因家庭困难而感到很自卑。在和同性朋友的交往中, 极易紧张焦虑,总是担心自己的形象,关注自已是否显得憔悴、疲惫。面对女生时,他觉得自己不够高、身材不好、肌肉不够发达, 认为自己缺乏吸引漂亮女生的风度。
来访者出生于农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排行老大,有一个妹妹, 父母待人随和,家庭和睦。在一次手淫时,不巧被妹妹撞见,当时非常紧张、尴尬。此后多年和异性交往时都有紧张感。
二、分析心理问题
咨询者采用“会谈法”进一步了解并分析了来访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在与来访者的交谈中发现, 来访者与人交往时紧张、焦虑,在异性面前尤为严重。在焦虑时伴有心慌、手抖、出汗等自主神经系统的症状。社交前即出现期待性焦虑和回避性行为。此现象持续3年,明显影响了来访者的生活质量和个人发展。访谈中未发现精神病性症状,自知力完好,主动求治,完全符合DSM-IV 所列举的社交焦虑的障碍的标准。
同时来访者的社交焦虑症状是对内心冲突妥协的产物, 冲突来自于本我的性冲动与对抗这种冲动的超我的力量。在他青春期出现的社交焦虑症状正是幼年俄狄浦斯情结再现的结果。在他青春期,这一焦虑通过后来手淫行为被妹妹撞见时的紧张尴尬而再次被激活。还害怕手淫被人发现和导致阴茎变小,这些焦虑联合在一起使他恐惧社交、回避社交。
从来访者的人格结构上分析, 他具有较突出的自恋性人格的某些特点。
三、解决心理问题
采用认知领悟疗法、系统脱敏疗法进行咨询治疗。近期目标是辨认并纠正错误的思维模式,树立信心。远期目标是克服自卑,接受自己,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格健全趋于成熟,最终达到促进该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发展。
第一,检验负性自动想法。采用了负性自动想法问卷法、三栏(负性自动想法、逻辑错误、合理想法)作业法、每日记录表,并鼓励来访者将其落实到行为中去。
第二,采用言语盘问法,使来访者放弃原有的想法,并逐步建立起新的正确的认知思维。
第三,系统脱敏训练。咨询者通过口头描述,让来访者进行想象。从等级层次中最低的一个恐惧(焦虑)事件开始。同时采用实地训练形式。根据恐怖等级排序:见同学——见老师——见生人——见异性——上台讲话。
第四,巩固疗效。帮助来访者建立个人发展目标,促进其适应性发展。
四、评估咨询效果
通过10次咨询,来访者报告,焦虑情绪基本得到缓解,自信心得到恢复,开始与他人正常交往,回避行为没有出现,上课主动发言,学习成绩开始好转,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其同学评价来访者已改变了很多。并且见到异性也不再恐惧了。半年之后通过电子邮箱进行回访,效果很好,咨询师及时给予鼓励。
心理测验结果:SDS总标准分36 分;SAS总标准分46 分。
SCL-90量表结果:恐怖为1.96,人际关系敏感为1.85,焦虑为1.78,抑郁为1.65。
咨询师认为本次治疗是成功的,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来访者在自信心和社会功能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五、结论
个体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是导致社交焦虑障碍的主要原因, 咨询师针对来访者的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症状表现,采用认知领悟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可以改变其错误的认知模式,增强其心理素质,纠正不良行为,帮助其建立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从而摆脱对社交的恐惧。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M]. (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 蒋湘玲,高允锁.社交焦虑障碍简介及治疗现状[J].中国热带医学,2006,(4).
[3] 吴晓梅.系统脱敏疗法[J].心理与健康,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