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疗法经典案例解读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期共同探讨,互相提高。
1、个案情况来访者为女性,25岁,供职于某大型台资企业IT部门,为软件开发人员。
主要困扰是明明知道自己的同居男朋友对自己很好,但还是怎么看男朋友都不顺眼,总想着和自己的男朋友分手,但是又觉得分手是很不理智的想法,因此在分手与不分手这两种想法中反反复复,对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影响,让自己感觉很痛苦。
来访者是二次寻求治疗,因为在一年前因为自己提出分手,男朋友做出开煤气自杀的过激行为而找一咨询机构陪男朋友去治疗,结果治疗师说问题并不在男朋友的身上,而是在她的身上,并和她进行了初步的同感和探索,但是因为300元/小时的费用,首次咨询后没有在继续。
结果这次咨询后男朋友因为听咨疗师说问题不在自己身上,问题马上就好了,从此象没事的人一样了。
而自己因为分手的想法一直盘绕在脑海,但另一方面又感觉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而十分焦虑和痛苦,以至于感觉生活和工作都没有什么意思,做什么都没精神,十分痛苦。
来访者再次求助希望通过治疗能消除自己莫名其妙的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减少由此带来的烦恼与痛苦,快乐的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初次谈话中来访者显的有些焦虑,但整体情绪反应正常。
来访者自述其莫名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从他们恋爱开始不久就有,持续快四年了,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谈婚论嫁问题的日益紧迫,最近两年这种想分手的想法更加频繁和强烈。
依据DSM一IV,把来访者的情况诊断为“因未完成事件而焦虑”,严重水平为中度。
来访者感觉最后无明显的起因。
从小做事认真,并且因为自己父母是学校老师,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成就一直很优秀,因此常受到长辈的表扬,在研究和举动中都是伙伴中的带领者。
初中卒业后以优秀的成就从一个小镇考入一个地级城市的重点中学研究,到了地级城市的这所重点高中当前很快就发现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资本全没了,而且因为自己来自农村,生活惯和言谈举止都比四周的同学差了良多,因此她感觉十分自卑,无法融入同学当中去,感觉十分孤单。
认知行为疗法个案概念化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个案概念化案例
问题概述:
小明一直都是个安静并好学的孩子,但最近他开始出现了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他对于很多事情都感到无助和无望,且无法集中注意力。
这给他的学习和家庭关系带来了影响。
认知疗法分析:
小明内在的负面自我评价和思维习惯是引起焦虑和抑郁的关键因素。
他的想法包括:“我总是失败”,“我做不了好事”,“我没有朋友”,“我无法改变我的处境”,“我是个无用的人”。
这些思想导致了他的消极情绪和有害的行为。
目标: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解决小明的问题及达成以下目标:
1. 帮助小明了解负面自我评价和思维习惯对他的健康和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2. 培养小明更积极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3. 提高小明的自尊心和信心。
干预策略:
1.认知习惯改变:帮助小明记录和分析缺陷思考,并给予积极的替代想法;
例如:当他觉得自己失败时,可以说“我尽了最大的努力,没有什么好后悔的了”;
2.心理教育:通过阐述压力的成因和管理方法,增加小明对于问题的理解和处理
策略;
3.行为疗法:帮助小明减少消极行为和增加积极行为,例如参加体育课程、和同龄人交流、参加社交活动。
预计结果:
通过对小明的认知行为干预,他会变得更积极、自信和乐观。
他将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并培养新技能,从而更专注于学习和与家人和朋友间的交往。
认知行为疗法经典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经典案例
嘿,朋友们!今天来给大家讲讲认知行为疗法的经典案例呀。
比如说有个叫小李的人,他呀,整天都特别焦虑,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但就是找不到方向。
有一次,小李因为一件小事就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和焦虑之中。
他不停地想:“我是不是真的那么差劲呀?”这时候呀,心理治疗师就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他啦。
治疗师和小李一起分析他的那些消极想法,哎呀,就好像是在帮他拨开迷雾一样。
治疗师问他:“你为啥就这么肯定自己差劲呢?难道就没有做得好的时候吗?”小李一听,愣了一下,然后开始回忆。
可不是嘛,自己也有很多做得不错的时候呀。
然后治疗师又引导他去改变那些不合理的认知,让他明白一次的失败不代表永远失败呀。
这不就跟走路摔了一跤似的,难道摔一跤就不站起来继续走啦?慢慢地,小李开始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还有啊,小王也是个例子呢。
他特别害怕社交,一见到人多就紧张得不行。
那简直就像是一只胆小的兔子。
治疗师就陪着他,一步步地去面对那些让他害怕的场景。
从和一个人打招呼开始,到参加小聚会,再到能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
你说神奇不神奇?
我觉得认知行为疗法真的就像是给我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呀!它能让我们看到自己思维里的那些不合理之处,然后帮助我们去改变它。
让我们能够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别再固执地陷在那些消极的想法里啦,走出来,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吧!。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反思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反思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的方法,通过帮助个体理解和改变其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和积极的生活方式。
下面是十个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反思,以展示其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和效果。
1. 案例一:抑郁症李某因工作压力大和人际关系紧张而陷入抑郁症。
通过CBT,他学会了认识到自己负面的思维模式,如过度自责和消极预期。
他通过替换这些负面思维为积极的、更现实的想法,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善自己的情绪。
最终,他恢复了心理健康。
2. 案例二:焦虑症张某患有广泛性焦虑症,经常担心各种可能的危险和不安全感。
CBT帮助她了解到这些担忧是过度的,并教给她如何通过逐步面对自己的恐惧来减轻焦虑。
她学会了放松技巧和正面自我对话,逐渐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
3. 案例三:强迫症王某有强迫症,经常陷入反复的洗手和检查行为。
CBT帮助他认识到这些行为是他的强迫思维和恐惧的结果。
通过逐渐暴露于触发他强迫行为的情境,并学习适当的思维重塑技巧,他成功地减少了强迫行为的频率和强度。
4. 案例四:恐慌症王某患有恐慌症,经常出现突然的恐慌发作。
CBT教给她如何通过深呼吸和身体放松技巧来缓解恐慌症状,并帮助她面对她的恐惧触发因素。
她逐渐恢复了对日常活动的信心,并摆脱了恐慌症的困扰。
5. 案例五:社交恐惧症李某因社交恐惧症而避开社交场合,导致他的职业和个人生活受到影响。
CBT帮助他了解到他的担心和负面自我评价是过度的,并通过逐渐暴露于社交场合和改变他的思维方式来减轻恐惧。
他逐渐恢复了社交能力,并取得了职业上的成功。
6. 案例六:睡眠障碍张某长期遭受失眠的困扰。
CBT帮助她识别和改变她的不健康睡眠习惯和负面的睡眠信念。
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制定规律的睡眠时间表和学习放松技巧,她最终恢复了良好的睡眠质量。
7. 案例七:饮食障碍李某患有进食障碍,经常以控制饮食来应对自己的情绪。
认知行为疗法在处理恐慌症状中的成功应用案例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在处理恐慌症状中的成功应用案例分析恐慌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病患在面对特定情境或对象时会出现极度恐慌的情绪反应。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调整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来减少或消除症状。
本文将通过一个成功的应用案例分析来展示认知行为疗法在处理恐慌症状中的成功应用。
患者姓名:张某性别:女年龄:30岁婚姻状态:已婚教育水平:本科职业:行政人员案例概况:张某在最近几个月中开始出现频繁的恐慌症状,每当她处于人多拥挤的地方或需要进行公开演讲时,她会感到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恶心等身体上的不适感。
这些症状导致她无法正常工作和社交,她决定寻求专业帮助。
诊断:张某在咨询一位心理治疗师后,被诊断为特定恐惧症。
她的恐慌症状主要是集中在社交场景和公共场所。
治疗师与她沟通后,决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主要治疗方法。
治疗过程:1. 了解张某的认知模式:在第一次咨询中,治疗师与张某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以了解她的恐慌症状的认知模式。
张某提到她会担心自己在公开场合出丑,担心别人的评价,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工作等。
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治疗师有效获取了关键信息。
2. 认知重构:治疗师帮助张某识别她的负面自我评价、焦虑思维和误导性认知,并引导她进行认知重构。
例如,治疗师鼓励张某在面对公开场合时,关注积极的自身能力和优点,而不是过于担心他人的评价。
治疗师使用合理分析和证据驱动的方法来帮助张某建立积极的认知。
3. 恐慌症状的暴露疗法:治疗师决定引入暴露疗法,以帮助张某逐渐适应她所恐惧的场景。
治疗师与张某一起制定了一个计划,逐步引导她去参加公共活动,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提供系统支持。
这样做可以帮助她慢慢地减少对恐慌症状的恐惧,逐渐恢复社交和工作能力。
4. 认知行为技巧的训练:治疗师还教授了一些基本的认知行为技巧,如深呼吸、肌肉放松和积极自我暗示等,以帮助张某在面对恐慌症状时应对和处理。
治疗结果:经过为期三个月的治疗,张某的恐慌症状明显减轻。
心理咨询技术经典案例
心理咨询技术经典案例心理咨询技术在解决个人心理问题、改善心理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个经典的心理咨询技术案例,以展示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
第一案例:认知行为疗法小明是一个失眠症患者,他每天晚上都很难入睡,常常感到焦虑和疲惫。
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交谈,小明逐渐了解到自己在晚上睡觉前总是反复思考过去的不愉快事情,导致自己无法放松。
于是,心理咨询师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明改变他的思维方式。
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小明开始意识到自己过去的思维方式存在问题,他意识到自己过度关注过去的挫折和失败,而忽略了积极的经历和成就。
心理咨询师教给小明一些认知技巧,比如积极关注和强调积极的感受和经历,以此来改变他的思维方式。
通过数次咨询,小明逐渐培养出更为积极乐观的态度,克服了失眠问题。
第二案例:解决焦虑问题的放松训练小红是一个焦虑症患者,她经常感到紧张、恐惧和不安。
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她开始学习和运用放松训练,以应对她的焦虑情绪。
心理咨询师向小红介绍了一些放松的方法,包括深呼吸、肌肉松弛等。
小红在咨询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了这些技巧,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
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小红逐渐掌握了放松技巧,并能够在焦虑情绪出现时迅速应对和缓解。
第三案例:家庭系统理论在解决家庭冲突中的应用小林是一个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年轻人,他经常与父母产生矛盾和冲突。
通过心理咨询,小林了解到这些冲突往往源于家庭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和动态。
他发现自己在家庭中扮演了一个叛逆的角色,而父母则经常以过度保护的方式对待他。
心理咨询师采用了家庭系统理论来解决小林与父母之间的冲突。
他们一起进行了一系列的会话和互动,以帮助小林和父母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情感。
咨询师鼓励小林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帮助父母改变他们过度保护的态度。
逐渐地,小林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他们开始更加理解和支持彼此。
以上案例展示了心理咨询技术的有效性和实际应用。
认知治疗技术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来访者情况:孙某,男,30岁,事业单位办事员。
总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如别人,即使一件事做得很成功,受到领导或他人称赞,也认为是事件太容易自己偶然。
朋友很少,至今仍无女朋友。
他很苦恼,为什么总觉得自己不行呢?因此前来咨询。
咨询师了解情况:孙某从小被寄养在奶奶家直至上学才回到父母身边。
父母因为工作忙,对他物质要求能充分满足,但在情感上关心很少,还经常批评他,这养成了孙某胆小怕事的性格。
而且没有什么朋友,包括女朋友。
他感觉其他人个个比他强,怕交朋友朋友会嘲笑他。
也不敢交女朋友,担心女孩看不上他,所以在向他表示好感的女孩面前总是逃开。
他是害怕与女孩走近之后被女孩发现自己的弱点,抛弃自己。
分析:心理学中有一个规律,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父母忽视他、惩罚他,他首先会觉得是不是自己不好,父母才不喜欢?父母也会传达给他这样的信息:“是你不好,所以父母才不喜欢你。
”因为小的孩子没有道德判断标准,仅是成人的态度来判断的。
还不会自我评价,他的评价也是通过成人来确立的。
这个时候,成人一句贬低的话语,就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孙某这种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害怕犯错误,害怕被批评,拒绝尝试新事物,人际关系不良,可以说就是源自童年时期父母的错误教养。
这样的孩子,往往羡慕别人家的父母给孩子的温暖,自怨自艾,为自己的家庭感到自卑,觉得自己的家庭不如别人家,自己也不如别人,而且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
这种自卑又来来一种不自信,一种对自我的消极评价,所以,他时刻感觉到自己不行。
所以,本案中,来访者问题的关键点在于缺少自卑与缺少自信。
本案的咨询,首先要让孙某了解自己性格产生源自家庭教养,并不是他不行,而是他存在一种固有的信念,这种信念是负面的,是消极的。
这种信念,是功能失调的,深深扎根在他的意识中,并且会派生出大量的负性自动想法,影响到孙某的情绪和行为。
采用认知疗法,查找自动负性思维,并挖掘问题的产生的根源。
同时,采用自信训练,提升孙某的自信心。
认知治疗技术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来访者情况:孙某,男,30岁,事业单位办事员。
总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如别人,即使一件事做得很成功,受到领导或他人称赞,也认为是事件太容易自己偶然.朋友很少,至今仍无女朋友。
他很苦恼,为什么总觉得自己不行呢?因此前来咨询.咨询师了解情况:孙某从小被寄养在奶奶家直至上学才回到父母身边.父母因为工作忙,对他物质要求能充分满足,但在情感上关心很少,还经常批评他,这养成了孙某胆小怕事的性格。
而且没有什么朋友,包括女朋友。
他感觉其他人个个比他强,怕交朋友朋友会嘲笑他。
也不敢交女朋友,担心女孩看不上他,所以在向他表示好感的女孩面前总是逃开。
他是害怕与女孩走近之后被女孩发现自己的弱点,抛弃自己。
分析:心理学中有一个规律,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父母忽视他、惩罚他,他首先会觉得是不是自己不好,父母才不喜欢?父母也会传达给他这样的信息:“是你不好,所以父母才不喜欢你。
”因为小的孩子没有道德判断标准,仅是成人的态度来判断的。
还不会自我评价,他的评价也是通过成人来确立的。
这个时候,成人一句贬低的话语,就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孙某这种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害怕犯错误,害怕被批评,拒绝尝试新事物,人际关系不良,可以说就是源自童年时期父母的错误教养。
这样的孩子,往往羡慕别人家的父母给孩子的温暖,自怨自艾,为自己的家庭感到自卑,觉得自己的家庭不如别人家,自己也不如别人,而且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这种自卑又来来一种不自信,一种对自我的消极评价,所以,他时刻感觉到自己不行。
所以,本案中,来访者问题的关键点在于缺少自卑与缺少自信。
本案的咨询,首先要让孙某了解自己性格产生源自家庭教养,并不是他不行,而是他存在一种固有的信念,这种信念是负面的,是消极的。
这种信念,是功能失调的,深深扎根在他的意识中,并且会派生出大量的负性自动想法,影响到孙某的情绪和行为。
采用认知疗法,查找自动负性思维,并挖掘问题的产生的根源。
同时,采用自信训练,提升孙某的自信心。
认知疗法案例
认知疗法案例一位职场女性因工作压力大而感到焦虑和失眠,情绪低落。
她寻求心理咨询,咨询师使用认知疗法来帮助她改变负性思维和改善情绪。
在咨询初期,咨询师与女性建立了信任关系,了解了她目前的困扰和问题。
通过评估,咨询师发现她思维中存在许多消极和不合理的观念,如认为自己必须在工作中完美无缺,否则就是失败;认为他人的批评是对自己的否定等。
这些负性思维引发了她的焦虑和低落情绪。
咨询师选择了认知疗法中的认知重构技术来帮助她改变这些消极观念。
他首先帮助她意识到这些负性观念对她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压力增加、情绪低落等。
然后,咨询师与她一起分析这些观念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通过对话,咨询师帮助她发现了一些潜在的信念,比如追求完美是她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习惯。
咨询师指导她审视这些信念是否符合现实,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压力和痛苦。
实际上,她并不需要完美,只要努力尽力去做就可以了。
咨询师还帮助她认识到,他人的批评并不一定就是否定自己,可能只是一种建议或反馈。
在意识到这些负性观念的不合理性后,咨询师帮助她制定了一些替代性的、积极的思维方式。
例如,她可以告诉自己:“我不需要完美,只要尽力就可以了。
”或者,“他人的批评只是一种反馈,我可以从中学到更好的方法。
”这样的积极思维可以帮助她改变消极情绪和焦虑。
咨询师还教给她一些放松技巧和应对压力的方法,如深呼吸、身体放松等。
通过这些技巧,她可以在工作中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在几个月的咨询过程中,她逐渐接受了这些积极思维,并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她不再追求完美,而是专注于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她学会了接受他人的批评,并将其作为改进的机会。
她的焦虑减少了,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
她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得到了同事和上司的肯定。
通过认知疗法的帮助,这位职场女性改变了负性思维,提高了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她不再让压力和消极情绪困扰自己,能够更好地应对职场挑战,提高生活质量。
辩证认知疗法处理辍学的心理案例
以下是一个运用辩证认知疗法处理辍学心理的案例: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16岁的中学生,因为在学校长期受到同学的欺负,并且成绩也不好,对学习产生了极度的厌恶情绪,最终选择辍学。
辍学后,他变得沉默寡言,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未来感到非常迷茫和绝望。
辩证认知疗法过程1. 识别不合理认知- 治疗师首先与小明沟通,发现他存在许多不合理的认知。
比如小明认为“我在学校被欺负,就说明我是个没用的人,不值得被尊重”“我学习成绩不好,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出息”“我辍学了,我的人生就彻底毁了”。
这些绝对化和片面的认知导致他情绪低落,对自己失去信心。
2. 挑战不合理认知(辩证思考)- 对于“我在学校被欺负,就说明我是个没用的人,不值得被尊重”这一认知,治疗师引导小明进行辩证思考。
治疗师问小明:“被欺负一定是因为自己没用吗?有没有可能是欺负你的人本身存在问题呢?”并且和小明一起分析,在学校被欺负可能是因为那些欺负人的同学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而不是小明自身的原因。
同时,治疗师指出小明其实有很多优点,比如他很善良,从来没有主动伤害过别人。
- 针对“我学习成绩不好,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出息”的认知,治疗师向小明列举了许多成功人士的例子,这些人在学生时代成绩也不好,但他们在其他领域(如艺术、体育、商业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治疗师帮助小明认识到,成绩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未来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学习成绩不好可能只是说明他不适合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或者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 对于“我辍学了,我的人生就彻底毁了”的想法,治疗师和小明一起探讨辍学后的各种可能性。
治疗师指出,虽然辍学是一个比较重大的事件,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就没有希望。
小明可以选择参加职业培训,学习一门自己感兴趣的技术,比如汽车维修、美容美发等。
社会上有很多途径可以让辍学者重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3. 重建合理认知和积极行为模式- 通过多次的沟通和引导,小明开始重建自己的认知。
认知行为疗法经典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经典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经典案例》
咱就说认知行为疗法,那可真是太神奇啦!给你们讲个例子哈,有个叫小李的年轻人,他特别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
每次一想到要在众人面前发言,他就紧张得不行,手心出汗,心跳加速,仿佛有只小鹿在心里乱撞。
那这可咋整呢?
心理医生就用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他呀!首先呢,医生让小李仔细想想,自己为啥这么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是担心说错话被人笑话,还是有啥其他的原因。
这就好比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让小李能看清自己内心的恐惧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然后呢,医生引导小李改变他的想法。
医生说:“你想想啊,就算说错了话又能咋样呢?难道大家会因为这一次就永远不理你了吗?”这句话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小李的心结。
接着,他们开始进行实际的练习。
医生鼓励小李从小的场合开始,比如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主动发言,慢慢地增加在公众面前说话的次数。
这不就跟学走路似的,得一步一步来嘛!
在这个过程中,小李也会有反复的时候。
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会议,刚站起来要说话就紧张得差点说不下去。
但是他马上想起了医生说的话,就对自己说:“别怕,没啥大不了的!”嘿,你猜怎么着,他真的就顺利地把话说完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李发现自己不再那么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了。
他高兴得不得了,到处跟人说认知行为疗法有多管用。
咱想想,要是没有认知行为疗法,小李可能还一直陷在害怕里出不来呢!这就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厉害之处呀!它就像一个神奇的工具,能帮助我们打破那些困住我们的思维牢笼,让我们能够更加自由自在地生活。
所以说呀,认知行为疗法真的是太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尝试啦!。
认知疗法(情绪ABC理论案例)
ABC理论自我分析案例毕业季到来,大家都处于各种压力综合的高压状态,因此情绪都比较浮躁,遇事都不够冷静。
有一天A老师找我帮他整理了一些发票,我非常认真细致地完成了,老师说我很较真。
后来选导师的时候我抽签抽到A老师,可是我把名额让出去了。
后来该老师和其他同学说“XXX啊,别再给我提她了,较真的很。
”以至于我再也不敢去见这位老师。
后来导师选定了,是大三的时候某专业课的一个男老师B。
当年上课时他的穿着打扮比较中性化,言谈举止有点女性化,因此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X娘娘”。
有一次我们没完成作业,他当着班上同学发了火,一副很讽刺的表情,很讽刺的哼哼了几声,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尖酸刻薄的印象。
前段时间“X娘娘”让我们几个同学帮他校对一些文字,我又非常认真的把每一个细小语病都揪出来,并注明错误原因。
其中一处标注“严重语病问题”,写过之后我就后悔了。
开会时老师看了我一眼,回去之后我越想越不对,好像老师当时是白了我一眼,一定是不满我昨天的话。
再联想,以前A老师认为我太较真了,这次“X娘娘”被我说严重语病肯定会认为我较真的,肯定会和同学们说:“不要再给我提XXX了!”我都可以想象他的那种哼哼的语气,肯定恨死我了。
以后毕业论文有问题需要请教,他一定会用鼻子哼哼回答。
最后肯定也不会让我论文通过了。
我最后肯定比不了业了。
真是越想越恐怖,都不敢再去开会了,翻来覆去一晚都睡不着,做事更是毛焦火辣的。
情绪ABC理论分析A:诱发事件。
我给老师B批注“严重语病问题”,老师B开会时看了我一眼。
B: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过分概括的评价:认为所有老师都不喜欢较真的学生;认为老师B对所有的事都会出言讽刺。
糟糕至极的结果:认为只要有一点不和老师心意就会被老师讨厌,只要被老师讨厌就毕不了业、前途无望了。
C: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内心恐惧,不敢去开会,晚上失眠,做事毛焦火辣。
认知疗法改变B——不合理信念。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其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治疗心理问题的目的。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个认知行为疗法的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种治疗方法的应用和效果。
小明是一名25岁的大学生,他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感到压力很大,经常焦虑和沮丧。
他的学业压力很大,经常要熬夜复习,但成绩却不如人意,这让他感到很失落。
他还有社交恐惧症,经常觉得自己在人群中格格不入,无法放松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
在与心理治疗师的会谈中,小明逐渐了解到了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治疗师通过与他一起分析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负面思维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在治疗的过程中,小明学会了如何通过正面的自我对话来改变自己的不健康思维,比如将“我做不好”改为“我会尽力去做”。
同时,他还学会了一些放松技巧和社交技巧,帮助他更好地面对学业和社交压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明逐渐感到自己的情绪得到了缓解,他的学习状态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开始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压力,而且在社交场合中也变得更加自信。
他的社交恐惧症得到了缓解,他能够更加放松地与同学交流和交往。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焦虑、抑郁和社交恐惧症等心理问题方面的应用效果。
它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健康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改变这些模式,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但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为心理治疗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
总之,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健康思维和行为习惯,并引导他们改变这些模式,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重拾自信,重建健康的生活状态。
如何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解决自卑情绪困扰的成功案例
如何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解决自卑情绪困扰的成功案例自卑情绪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困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然而,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的介入,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克服和解决自卑情绪的困扰,并重塑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情绪体验。
本文将以一个成功的案例为例,详细探讨如何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一个自卑情绪困扰的个体实现心理健康的转变。
案例背景:小明是一个二十三岁的大学生,他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感到自己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
他经常担心自己在社交场合中被别人嘲笑或排挤,因此他常常避开人群,尽量避免交际。
这种自卑情绪逐渐影响到他的学习和生活,他渐渐地变得孤僻和沮丧,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
认知行为疗法介入:小明寻求了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咨询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的介入,帮助小明重新审视自己的自卑情绪,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一阶段:认知重建咨询师与小明一起探索他对自身的负面认知,并引导他逐渐发现这些负面认知的不准确性。
他们一起分析小明的自卑情绪来源,并帮助他意识到这种情绪产生的一些误解和过于严厉的自我评价。
通过反思和质疑,小明渐渐认识到他的自卑情绪是基于他对自己的过度批评和消极思维。
第二阶段:认知重构在认知重建的基础上,咨询师教授小明一些认知重构的技巧,帮助他转变和重建他的思维方式。
例如,当小明产生自卑情绪时,他可以尝试替换一些正面的、积极的自我评价,如“我有自己的价值”、“我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咨询师还鼓励小明学会寻找证据和对比来验证他的自卑情绪是否合理。
第三阶段:行为调整认知重构后,咨询师帮助小明实施一系列行为调整措施,以增加他在社交场合中的舒适度和自信心。
咨询师鼓励小明参与一些逐渐挑战社交恐惧的活动,如加入一个兴趣小组、主动与他人交流等。
在每次经历后,他们一起回顾和评估行为的结果,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通过逐步的实践和成功经验的积累,小明逐渐提高了自己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成果展示:经过数月的心理咨询和认知行为疗法的介入,小明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认知疗法案例
认知疗法案例认知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其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从而改善情绪和行为。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认知疗法案例,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种治疗方法的具体应用。
案例一,焦虑症患者的认知疗法。
小王是一位25岁的年轻人,最近因工作压力大,经常感到焦虑不安。
在接受认知疗法治疗后,他逐渐意识到自己过分担心失败和他人的评价,导致了焦虑情绪的产生。
治疗师通过与小王的交谈,帮助他逐步改变了对待失败和他人评价的认知方式,让他学会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并且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王的焦虑情绪得到了明显缓解,工作和生活也逐渐恢复了正常。
案例二,抑郁症患者的认知疗法。
小李是一位40岁的家庭主妇,最近因家庭矛盾和工作压力,情绪低落,甚至出现了抑郁症状。
在接受认知疗法治疗后,她逐渐认识到自己过分负面的思维模式,总是把事情往最坏的方向想,导致了自己情绪的进一步恶化。
治疗师通过与小李的交谈,帮助她逐步改变了对待问题的认知方式,让她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事情,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李的抑郁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案例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认知疗法。
小张是一位退伍军人,因为战争创伤导致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接受认知疗法治疗后,他逐渐意识到自己过分回避和恐惧的情绪,导致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持续存在。
治疗师通过与小张的交谈,帮助他逐步改变了对待恐惧的认知方式,让他学会面对和接受自己的创伤经历,并且学会寻找新的生活意义和目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张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到了明显缓解,重新融入了社会生活。
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认知疗法在治疗焦虑症、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中的有效应用。
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其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认知疗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帮助他们重拾信心,重新融入正常的生活。
希望这些案例能够帮助更多人了解认知疗法,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帮助。
认知行为疗法解决心理创伤的成功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解决心理创伤的成功案例心理创伤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它可以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近年来,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创伤的治疗中。
本文将介绍一个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成功解决心理创伤的案例。
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一名年轻的大学生,他曾经经历过一次严重的车祸事故。
事故发生后,小明对开车和交通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并出现了明显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如持续的噩梦、回忆和避免相关刺激等。
治疗过程小明前往一家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并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展开了为期几个月的治疗。
1. 评估和认知重构治疗的初始阶段,治疗师与小明进行详细的评估,了解其创伤经历及相关症状。
治疗师帮助小明认识到,他的恐惧与事故相关,并引导他进行相关的情绪和认知重构。
小明开始意识到他的想法和信念可能存在扭曲,例如“所有开车都会出事故”,治疗师帮助他将这些负面的想法转变为更合理的想法。
2. 暴露疗法在治疗的中期,治疗师采用了暴露疗法来帮助小明逐渐克服对开车和交通的恐惧。
治疗师以逐步和控制的方式,引导小明进行与开车和交通相关的活动,例如观看交通安全视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
通过反复的暴露,小明逐渐对相关刺激的恐惧感产生适应,这有助于减轻他的焦虑和恐惧。
3. 技能训练和支持在治疗的后期,治疗师与小明一起进行了一系列技能训练,旨在帮助他应对和管理应激症状。
治疗师教授小明使用深呼吸、放松和应对技巧来应对焦虑和紧张。
此外,治疗师还与小明建立了支持性的治疗关系,鼓励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寻求支持。
治疗效果评估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小明的心理创伤症状明显减轻。
他不再频繁出现噩梦和回忆,并能够重新上路驾驶。
小明恢复了对开车和交通的信心,他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讨论和结论由于心理创伤的复杂性,治疗效果因人而异。
然而,通过本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认知行为疗法在成功解决心理创伤中的积极作用。
评估和认知重构帮助个体意识到可能存在的认知扭曲,并转变为更合理的思维方式。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以认知和行为为重点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从而改变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个认知行为疗法成功的案例。
小明是一个30岁的白领,他因为工作压力大和人际关系问题而感到焦虑和抑郁。
他的情绪波动大,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感到沮丧和愤怒,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影响到了和家人的关系。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挣扎后,小明决定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
在与心理治疗师的交流中,小明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行为是由于他对自己和他人的过高要求和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
他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完美,对他人的要求也很苛刻,导致他经常陷入自责和焦虑之中。
在认知行为疗法的指导下,小明开始学习如何认识和改变自己的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首先,小明学会了如何观察和记录自己的负面思维。
他发现自己经常陷入“一切都要完美”的思维陷阱中,导致他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很高的要求。
在治疗师的指导下,他开始使用“认知日志”来记录自己负面情绪的触发条件、具体的负面想法和情绪反应。
通过这种方式,小明逐渐学会了如何观察和分辨自己的负面思维,并开始尝试用更积极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其次,小明学会了如何改变自己的负面思维。
在治疗师的指导下,他开始尝试用“认知重建”的方法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每当他发现自己陷入负面思维时,他会尝试用更客观和合理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并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新想法。
通过不断的练习,小明逐渐学会了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减少了自责和焦虑的情绪反应。
最后,小明学会了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他开始尝试一些放松和缓解压力的方法,比如运动、冥想和艺术创作等。
他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更好地沟通和表达自己的需求,从而改善了与家人和同事的关系。
通过这些努力,小明逐渐摆脱了焦虑和抑郁的困扰,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和动力。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认知行为疗法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心理咨询解释技术案例
心理咨询解释技术案例:认知行为疗法背景小明是一位25岁的年轻人,他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感到焦虑和压力。
他在一家大公司担任高级职位,工作非常繁忙,经常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紧密的家庭联系,他的妻子怀孕了,他们即将迎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这些压力逐渐积累,使得小明无法正常睡眠和放松,他开始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他感到自己无法应对这些压力和挑战。
过程小明决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来管理他的焦虑和压力。
他选择了认知行为疗法作为治疗方法,因为他听说过它在帮助人们应对压力和情绪问题方面非常有效。
在第一次咨询中,心理咨询师与小明一起制定了治疗目标。
他们决定首先集中关注小明的焦虑和自我怀疑问题。
心理咨询师解释了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并告诉小明,他们将一起探索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以找到可能导致他的焦虑和压力的因素。
接下来的几个会话中,心理咨询师使用了一些常见的认知行为疗法技术,如认知重构和行为实验。
他们一起探索了小明常常出现的负面自我评价和对未来的担忧。
心理咨询师帮助小明识别了他的自动负面思维,并教他如何将这些思维转化为更积极和现实的想法。
他们还进行了一些行为实验,通过小明尝试一些新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来验证他的负面预测是否真实。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还教给了小明一些应对焦虑和压力的技巧,如深呼吸和渐进性肌肉放松。
他们还讨论了生活中的平衡和自我照顾的重要性,并制定了一些实际的计划来帮助小明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找到平衡。
结果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小明逐渐学会了如何管理自己的焦虑和压力。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负面自我评价只是一种思维习惯,并学会了将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方面。
他也学会了使用深呼吸和渐进性肌肉放松来缓解焦虑。
他开始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找到平衡,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和休息。
小明的妻子也注意到他的变化,他们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小明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上的压力,他的表现也得到了认可和奖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疗法——阿德勒学派实例本文原系心理治疗本科课程中阿德勒派的实例,堪称教学案例典范。
哈罗德·莫萨克教授是一名技巧娴熟的阿德勒派治疗师,他把自己的工作拿给公众去审视,并敢于承担这样做所带来的风险,莫萨克教授以几次相对来讲并不算多的治疗使得一名陷入困境的青年男子获得了崭新的内省力及相应的行为改变。
比较而言,莫萨克教授的风格更为直接,治疗时限颇为明确,而且他的治疗也很有启发意义。
这个案例属于认知治疗,重点放在对咨客的价值观、信仰及生活态度的探讨上。
莫萨克和马内奇以他们出色的工作展示了个体心理治疗的精髓。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建的一整套心理学及心理治疗理论与时下的临床心理咨询实践联系甚密。
阿德勒把他的体系命名为“个体心理学”,这来自拉丁文的“individuum”,意为“不可再分”,它突出了阿德勒心理学派的整体观点。
其中一些关键的概念,如意识与潜意识、心灵与躯体、追求与逃避都属于主观感受,实际上,它们都属于一个统一的理性体系。
在阿德勒派心理学中,个体被视为总在不断地朝向其主观既定的目标迈进,虽然个体的生活目标必定会受限于遗传与环境,但经过深入分析发现,这些目标是个体根据自身特定的知觉(apperception)做出的选择的结果。
这些特定的对自身、对他人及对世界的知觉形成了一整套自身和谐(self-consistent)的认知方式和态度,这种认知方式和态度对个体朝向既定目标的迈进具有组织和指导的作用,阿德勒派称之为“生活方式”(style of life)。
对每个具体的人而言,由于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所做出的选择不同,其生活目标也因人而异,尽管如此,但总的来说,这个目标总是使得个体的主观感受由自卑向优越、完美、富有竞争力或是完整转变,从对处境的一种卑微之感转向一种强有力之感。
个体的努力可能向两种方向发展:有用的(useful)与无用的(useless)。
在阿德勒派看来,“有用的”是指在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采取与他人平等、互助的态度;而“无用的”则是指个体的行为以自己为中心,对他人采取排斥的、非合作的态度。
所有的行为,包括适应的和适应不良的,都是被设定在社会范围中来定义的。
有用的行为是与社会趣旨(social interest)相一致的,是一种需要得到发展和鼓励的潜能。
而以那种无用的方式行事的个体虽不至被认为有病,但却是不被赞赏的;因为他们有违社会标准。
他们选择的目标是自我中心的而非合作性的。
在认知方面,他们多以一些特有的、被扭曲的、过度泛化的或是夸大的方式来看待事物,并且一点也不遵循大多数人的习惯。
我们把生活的主要任务归结为社会任务,它最需要的是合作而非竞争。
阿德勒描述了三种生活任务(life task):工作、友谊和爱。
后来的阿德勒派学者又描述了在阿德勒著作中暗含的第四、五种:自身(self)任务和精神(spiritual)任务。
适应不良主要表现为不断增加的自卑感、发展不完善的社会趣旨、以及过份夸大的、非合作性的个人优越感的需求。
阿德勒把心理治疗定义为唤醒咨客先天具有的社会趣旨。
他把咨客的困境解释为一种挫折而非病态,这种挫折来自于个体赋予了生活错误的意义。
他力图鼓励咨客采取一种更有用的、更适应的生活方式。
这种改变是通过考察咨客的成长过程及他以往的选择来实现的。
对咨客的家庭构成、家庭氛围、家庭的价值观及早年的生活经历也要加以探究,以便理解为何某一个体会执着于这样的生活目标。
鲁道夫·德瑞克斯把阿德勒派的心理治疗分为以下四步:(1)建立治疗关系;(2)考察咨客的生活方式;(3)向咨客本人解释考察的结果;(4)帮助咨客改变某些他曾深信不疑的观念,以使咨客与社会更为融洽,并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采取更为合作的态度和行为。
上述提法虽然富有启发意义,但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不能分割开来孤立地看待。
解释可能出现在治疗的每个阶段和每一步骤中,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治疗关系需要不断的努力。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要对新的材料进行分析,并且,从最初的访谈开始就可以鼓励咨客重新确定生活态度和生活目标。
背景和就诊原因笔者在芝加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研究所工作。
罗杰来到研究所的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经过初次接诊后,罗杰同意参加一个为期10周的、免费的治疗前培训班。
罗杰不久前刚满36岁,他的主要不适是广场恐怖,并在过去12年中逐渐加重。
此外,接诊记录表明,罗杰还大量饮酒、超重、对工作不满意(他一直在忍受严重的焦虑以保持工作)、多种恐怖症,并且是一个活跃的同性恋者。
罗杰对他的性取向并未要求治疗,他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他要求治疗的是广场恐怖,因为这妨碍了他与同性恋伙伴交往。
第一次治疗:建立治疗关系,明确问题所在。
本次治疗由莫萨克展开,试图澄清问题。
治疗师:好,是什么使你来到研究所的呢?咨客:我出了点问题。
我想他们叫它广场恐怖症,就是害怕到空旷的地方去。
在过去10年或是12年中,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
现在,这种情形几乎到了让我无法生活的地步。
治疗师:这就是你带了一个朋友来的原因吗?咨客:是的,有个人跟我一块儿来。
这个一块儿来的朋友使得罗杰能够外出。
罗杰接着解释说,如果他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他的焦虑就不会如此强烈,因为这样的话至少他可以预先避开那些引发他恐惧的地方。
在他出门前,他还以饮酒来对付自己的焦虑。
咨客:……我想这主要是一种不安全感。
过去一年里我换了三次工作,上周我又开始做一份新的工作。
在去那儿上班前的一个星期里我都很不安,一直为要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而担心。
对于开车去那儿我怕得要死……我都是由弟弟开车接送。
但是在那儿呆了一星期后,我开始自己上下班,现在已经有两天了。
不过我还是整天为下班发愁……是否会撞车。
我总在那儿担心会出交通事故。
那样我会惊惶失措。
这种想法使我很恐惧。
治疗师:由于你的症状,使得你可以让别人为你做事,这你已经说过两次了。
一是你让一个朋友陪你来这儿,二是有一周的时间你让你的弟弟开车接送你上下班。
听起来你对此很无能为力。
个体心理学是一种实用心理学,它侧重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例如,阿德勒派从不说某人脾气不好,而是说某人以自己的性格来胁迫别人。
坏脾气是个体用来达到他的意图的手段。
在罗杰的病例中,莫萨克对症状作了重新疏理(Reframe),以此来显示这种手段是如何被应用的:罗杰让别人为他服务,虽然他可能全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他对此负有责任。
治疗师:在过去12年里你对此(广场恐怖)做过些什么?咨客:嗯,我尽我所能来对付它……避开某些特定的事情,避开某些特定的地方,不到树林里去,不去度假,总之不干许多正常人会干的事。
阿德勒认为,神经症可以看作是对生活任务的逃避。
罗杰把他的生活局限于他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
实际上他是在说,他只有在感到安全时才行动自如。
治疗师:哦,但实际上那样并不解决问题。
那是一种被你自己的症状所限制的生活……你是否试过克服你的症状呢?咨客:是的,我曾找过城里的一个精神科大夫,他给我服用氯丙嗪,那让我很不舒服,后来就再没有找过他。
老实说,他让我很紧张……他实际上对我的问题并不太关心。
他对我这样解释:“看起来你主要对你自己感兴趣……我认为你是个自我中心的人。
”那种态度令我不快……他太不重视我了——总之,我们合不来。
罗杰这话的含义十分明确,他是在警告这位新的治疗师:你必须认真对待我的问题和我本人,否则我不会再来。
实际上,他是在说他需要别人关注他。
要是他感觉其他人并不关注他,他就会以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来行事——他会“紧张”并且避开他们(正如他对以前的那位治疗师所做的)。
罗杰觉得那位治疗师不理解自己。
治疗师:如果我有一根魔棍,我把这根魔棍在你头上挥几下就可以把你的广场恐怖症去掉……那样的话你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这是阿德勒派的设问法(The Question),可以用来判断症状的目的,也可以用来区分躯体障碍与心理障碍。
它通常预示着所逃避的东西——即产生这种症状有什么意图。
咨客:那样的话,就会消除许多预先做计划所带来的恐惧和挫折。
你知道,我必须计划我一周的生活……我必须安排好朋友接送我上下班……我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尽情享受生活……我必须放弃一些好的工作,因为我害怕乘飞机。
治疗师:设想我让你采纳一个计划,你和我一道坐飞机去洛杉矶?设想我会照顾你的一切事务?咨客:你会的。
罗杰没料到,他已经对莫萨克道出了他的广场恐怖症的目的:他想获得控制。
如果没有他的症状,他就不必预先做计划,也不会让其他人来照顾他。
这些症状使得他有借口对别人指手划脚,并让别人为他服务。
本次治疗剩下的时间用于对生活任务进行探讨。
个体在每一项生活任务中的运作情况显示出他们的社会趣旨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罗杰这样评价自己:工作:很差。
他必须指挥与他共事的人。
他的症状已经开始影响到他作为运输公司经理人的职位。
他每天早上都要喝酒才能去上班。
友谊:他的友谊主要来自于他的同性恋交往,他的广场恐怖症也对此有影响。
爱情:他订过一次婚,但女方解除了婚约。
他从未与女性有过性关系,但与男性的性关系却很频繁。
罗杰声称这方面不是问题。
自身(self):罗杰认为他还算得上一个不错的人,但他对自己的体重不满意。
罗杰补充说,他“不喜欢自己”——他觉得“内心很丑”。
他还担心成为酒鬼。
精神(spiritual):罗杰从小被培养成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
他现在仍然祈祷,在家点蜡烛,但因为他的性取向,他不愿忏悔。
当他声称“我不需要忏悔”时,莫萨克说:“连教皇都需要一个忏悔神父。
”罗杰毫无幽默感地回答说:“他比我更需要。
”治疗结束时,治疗师对罗杰给予了鼓励。
罗杰感到,36岁还要着手去做其它很多事情“太晚了”。
他毫不隐瞒地说,他对自己感到失望,对自己没有能力超越自己的生活感到沮丧。
莫萨克提到过去的一位同事,这位同事直到47岁才去读医学研究院。
但是,罗杰只想带着他的广场恐怖症去工作,他非常怀疑他克服这种症状的能力。
此次访谈以治疗师安排下两次治疗为结束,这是一项对于控制者特别有用的技术。
罗杰将与一名合作治疗师会谈,这位合作治疗师会用一份“生活方式评定表”收集资料,阿德勒派用这种方式来了解咨客的各种目标、意图和基本的领悟(apperception)。
同时,莫萨克毫不含糊地说明,他在治疗过程中处于控制地位,他在对治疗的控制中尊重罗杰的各种要求。
总的来说,罗杰是一个控制者,他用被动的方式控制别人。
36岁时,罗杰的被动控制方式(通过广场恐怖症)引发的负效应让他再也无法忍受,于是他开始求治。
他有强烈的自卑感,社会趣旨发展不完善,这可以从他的整个状态看出来,那就是他对各项生活任务的完成情况都很糟。
尽管他的自我评价(self-concept)不好,他仍然认为自己有一定的优势(他比教皇优越)。
治疗师已经向罗杰表明他理解罗杰的问题,他重视这些问题,他会尽量把自己的目标与咨客的目标统一起来,这样就减小了治疗阻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