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的贵族——刘笃敬

合集下载

清朝大晋商刘笃敬

清朝大晋商刘笃敬
为了振兴山西商业抗争洋货入侵中国市场他远赴日本欧美考察了解观察日美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学习掌握了资本市场商品竞争的规律和策略回来后他本着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的商战思路一方面在山西商人中大声疾呼唤醒动员山西商人高举变革大旗认清时事锐意革新成为一代新式商人与洋商洋货展开竞争

糊 ’ 浔 i 渔 _ 霪 l 8
知 难 而 上 , 振 臂 而 起 , 与 洋 商 、 洋 货 始 投 入 巨 资 大 办 工 业 ,光 绪 三 十 四 年 保晋 矿务公 司很 快摆 脱危 机 ,扭 亏为
展开竞争 ,力挽狂澜 。
: 元 10 公 9 8年 ) ,他首 先办起 山西第 一 盈 。 ●
刘笃敬 ,原 本是 清光 绪 乙亥年 科 座 发 电厂 , 厂 名 为 太 原 电 灯 公 司 ,接
洋货 ,山西各地 的洋布、洋面 、洋烟 、 美 考 察 , 了 解 观 察 日、 美 市 场 的 保 晋 矿 务 公
洋火 、洋 线、洋 纸、洋 画 、洋 书,充 及 其 发 展 趋 势 , 学 习 掌 握 了 资 本 市 场 司 负债 累 累 ,濒 临倒 闭危 险, 当时山


清朝大晋商刘笃敬
口/ 王贤辉
疆 嘲圜 霭 ! —■ S
刘 笃敬 ,字辑 臣,号 筱 渠 ,山西 举 人 , 光 绪 三 十 三 年 ( 元 1 0 公 7年 ) 着 他 又办 起煤 矿、盐矿 、纺织 厂等 一 9
太平 人 。
任 山 西 商 会 会 长 , 由于 深 受 著 名 维 新 大 批工 业企 业。在 他 的带领 下 ,一 大
斥 市 场 , 洋 商 、 洋 号 到 处 都 是 , 固 而 商 品 竞 争 的 规 律 和 策 略 , 回 来 后 ,他 西 票 号 大 商 渠 本 翘 为 了 挽 救 保 晋 矿 务

红色“富二代”刘念悌的战时家信

红色“富二代”刘念悌的战时家信

红色“富二代”刘念悌的战时家信作者:钟祥财来源:《世纪》2017年第01期刘念悌(公诚)(1914—1991)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有“煤炭大王”“火柴大王”之称的刘鸿生的第六个儿子。

他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附中,后考入清华大学。

曾赴日留学,在东京帝国大学深造,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

1938年到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到重庆协助刘鸿生创办经营企业,任贵阳中国火柴原料厂工程师、代厂长。

1945年赴美考察,回国后在上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任水泥厂厂长。

1949年以后,任上海水泥工业同业公会主任等职。

他是上海市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上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原副主任、顾问,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公司原副总经理,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三、四、五届中央常委,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刘鸿记账房档案中的刘氏私函刘念悌的部分家信现存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藏的刘鸿记账房档案中。

刘鸿记账房是刘鸿生在创办企业过程中设立的一个管理机构。

“刘鸿记”原是刘鸿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开滦煤矿经销商时使用的一个图章,据刘鸿生四子刘念智回忆,到了大战结束后,刘鸿生已经拥有巨额资金。

为妥善保管和运用这笔资金,他设立了刘鸿记账房,设立初期,只是刘鸿生个人财务收支和财产保管的账房,同时又是办理对外文书契约的秘书室。

从20年代开始,由于各家企业陆续开办,企业之间调度频繁,这个账房就逐步形成为刘鸿生所属各企业财务收支的中心,发挥着经济调剂的作用。

在刘鸿记账房档案中,刘鸿生私函数量可观,内容丰富,是一批具有独特研究价值的资料。

刘鸿生是一个既接受过西方教育,又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企业家。

他在给儿子们起名时分别嵌入了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文字,同时为了方便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和出国留学,几个儿子均有英文名字,如Franklin(刘念仁)、Julius(刘念义)、Hannibal(刘念礼)、Johnson(刘念智)、George(刘念孝),等等。

大明湖畔的中国近代第一巨商——刘笃敬

大明湖畔的中国近代第一巨商——刘笃敬

大明湖畔的,近代中国第一巨商。

中国有个大明湖,是世界上唯一的天然矿泉水湖泊。

大明湖南岸,鹊华桥正对,曾有一处大宅院,是晚清同治年间一位晋商在此修建的亦商亦居的府邸。

其宅名为“正立当”,是清末最大的当铺,又是一位近代风云人物时常在此居住养心的居所。

这座宅院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新中国,直至2010年一直矗立在大明湖畔,而这所大宅的主人正是中国近代史风云突变的一位幕后推手,而这座大宅也因为他的主人,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资料。

此宅的主人,即晋商之王——刘笃敬。

刘笃敬这个名字,其实一直以来并不响亮,所以在我们研究的过程中,将逐步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还原这位伟大人物在历史上真正的地位。

刘笃敬与胡雪岩比之同时代的胡雪岩,刘笃敬不算有名。

但将两个人的成就、财富放在一起,其实很难评判出高下。

若以今天的历史视角重新去审视,红顶商人胡雪岩更像一颗耀眼的流星,以商人身份游走于权贵之中,获取暴利,但转瞬即逝。

而刘笃敬,则亦官亦商,虽然官仅至四品,但这个官做的恰到好处;而从商数十年,却以天下为己任,不仅推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更是直接发起了“争矿运动”,保卫中国的工业资源,成为清末新兴工业的开创者。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他去世之后,他的后人恪守家训,不但在军阀混战年代游刃有余,在新中国的文革时代也没有受到任何冲击,而他的老宅“正立当”,也一直得以保存到2010年。

所以在此文的开篇,我们要将刘笃敬与胡雪岩放在一起,为的是让诸位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刘笃敬——近代历史风云的幕后推手在百度词条中,有这样的介绍:“刘笃敬,清末新兴工业的开创者,原本是清光绪乙亥科举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任山西商会会长。

”这样的评价显然过于保守,因为刘笃敬不仅是清末新兴工业的开创者,也绝非是一个简单的商人,而是对中国近代史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有着非常重要影响的幕后推手。

为什么要用到“幕后推手”这个词呢?打个比方,你张口就能说出来刘德华、张学友这些名字,但你可能很难说出来他们老板的名字。

北洋时期“富二代”败家的那些事儿

北洋时期“富二代”败家的那些事儿

北洋时期“富二代”败家的那些事儿
刘宗芝
【期刊名称】《中国故事》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曹锟“小站”弁目出身,领兵拥戴袁世凯,以一莽夫从此拥兵自重,擢吴佩孚任任第三师长为其羽翼,凭借所谓“直系”乃成为北方一大势力,与皖系、奉系抗衡,火并无已。

其后贿选成功,刚做了不久“大总统”,被倒戈的冯玉祥囚禁于中南海延庆楼,获释之后,就此结束其一生。

【总页数】1页(P125-125)
【作者】刘宗芝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8.3
【相关文献】
1.国人未富先懒成隐忧:富二代不创业拆二代靠租房
2."二代迷思"下的富二代与权二代
3.成长中的企业二代——刘畅从“富二代”到“创二代”
4.谨防“官二
代”“富二代”“星二代”掠抢领导职位资源5.美国40个亿万富翁承诺捐一半家产怕富二代成败家子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8课时 单篇精读《回忆我的母亲》

第8课时 单篇精读《回忆我的母亲》
“一分钟”,母亲连如此短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 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这一句表现出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任务三 把握特色,感受效果
1.理解夹叙夹议的作用。 作者在记叙事件的同时,还穿插了议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情感,这是传 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 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任务三 把握特色,感受效果
2.感受夹叙夹议写法的表达效果。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议论性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④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这一句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也表明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
任务三 把握特色,感受效果
2.感受夹叙夹议写法的表达效果。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议论性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任务一 走近人物,加深理解
1.阅读助读资料,说说资料中的挽联中共有的一个关键词语是什么。 劳动。
2.为什么大家都用“劳动”概括朱德母亲的一生?
因为“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任务一 走近人物,加深理解
3.母亲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只有 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任务三 把握特色,感受效果
2.感受夹叙夹议写法的表达效果。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议论性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①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这句话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
任务三 把握特色,感受效果
2.感受夹叙夹议写法的表达效果。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议论性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相关介绍
《回忆我的母亲》本是朱德同志为纪念母亲逝世而创作 的。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 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 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公祭悼堂布置得庄严 肃穆,灵前香烟缭绕,灵幕上高悬“精神不朽”的大红旗。
相关介绍
悼堂四周挂满了延安各界的挽联。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 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的挽联是“为 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刘少奇、周 恩来等同志的挽联为“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 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品味语言
有人说“文如其人”,朱德同志朴实、谦逊、忠厚、 诚恳,写出来的文章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情澎湃的 语言。有的同学因此认为本文不是一篇好文章。请结合文 章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看法。
品味语言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母亲,特别 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用词准确,语言朴实但深藏着朱德因母亲去世的悲痛, 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
合作探究
1、作者在回忆往事后,深情地写到:“我应该感谢母亲。”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母亲勤劳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使我拥有 一个强健的身;
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终结,依然热爱劳作,教“我”养 成勤劳的习惯,也教给“我”生产的知识;
母亲聪明能干,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母亲对地主劣绅的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 让“我”拥有了革命的意志。
品味语言
4、“母亲是个好劳动。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 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 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

19世纪中国最后一位伟大诗人黄遵宪

19世纪中国最后一位伟大诗人黄遵宪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他的试验是有成效的,那些被认为缺少传统韵味的现代文明的事物,被诗人妥妥贴贴地嵌进了饶有古趣的旧框架中。他的工作仅仅在于证实,旧诗是有可能表现现代事物的。他并不试图说明,旧诗应当被取消或被替代。这也就说明了,一批“诗体革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的行动所包蕴的“革命”性相当微弱。但黄遵宪的《今离别》不经意间却向我们传达出一个崭新的信息,即一个生活在封建农业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新奇感,以及他处理这些感受时所面临的表达方式的匮乏。作为这个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知识精英,黄遵宪具有极大的应变能力,由于他对中国传统诗艺的谙熟,他得心应手地利用所熟悉的技巧,对目前的新异予以恰当的处理。这就是我们此刻读到的既陈旧,又新鲜的《今离别》。中国初次接触西方文明的知识者,当他站在19世纪的最后的太阳下,面对着喷吐着白色烟雾的轮船和火车这些庞然大物,首先受到震憾的便是它的不可思议的速度和巨力。诗写离别常用“别肠”一语,但黄遵宪这首诗开头便写: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便颇新异。在过去,诗人笔下的是“一日一万周”,而现在却是“一刻即万周”,则是对于现代速度传神的描绘,这在传统诗文中是没有的。这样的诗一下子把传统的时空观念打破了,人的视野拓宽了,思维也变得焕然一新。黄遵宪的诗歌变革主张,是尽量采用古法以表达新观念。这种观念新是新了,却依然站在保护旧法的立场,所以并不彻底。但它实践的结果却造出别样的境界;中国传统诗的境界是静,时间是绵远不变的,白天和夜晚也是固定的。这样的意境在现代科学的侵袭下解体了,这章《今别离》中的人生离别之苦,无形中增加了新的悲愁――即使是梦魂中的想念,也得难以实现了,因为不仅人各一方,而且是“昼夜相背驰”,如何能够相聚呢?这就是现代诗意。现代诗意终于堂堂皇皇地打进古诗中来了,这还不让人为之兴奋吗?所以,尽管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和“今人不必与古人同”的诗观并不彻底,距离民元之后的新诗也还有很长的一段间隔,但他以“新理想”、“新观念”的这种对于古典的“侵入”,却是亘古未有的第一次冲击,他是功不可没的。

乱世清末的官二代们

乱世清末的官二代们

乱世清末的官二代们作者:纪彭来源:《蓝盾》2018年第06期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后,年仅三岁的宣统皇帝登基,成为了大清帝国第十二位皇帝。

在随后的政治卡位战中,一群年轻的满洲亲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权力,掌握了大清帝国最后三年的政治命脉。

宣统皇帝的生父,26岁的醇亲王载沣担任了摄政王;两个亲叔叔,载涛和载洵都加封了郡王衔。

不久,21岁的载涛掌管了禁卫军;22岁的载洵得到了海军大臣的职位。

在此之前,40岁的镇国公载泽出任度支部尚书,控制了大清国的财政权;42岁的肃亲王善耆当上了民政部尚书,获得了大清国的警务权。

几乎所有的强力部门都掌握在了皇亲国戚们的手中,与此同时,袁世凯开缺回籍,张之洞驾鹤西去,皇族内阁横空出世。

似乎谁也挡不住满洲亲贵们抓权的脚步,然而就在皇族内阁成立后不到半年,武昌起义的枪声划过夜空。

难道这帮王子王孙就都是一群酒囊饭袋?其实,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贵族政治团队不仅人才济济,而且改革意愿不打折扣。

“载字辈儿”的佼佼者如果说“载字辈儿”仅仅是因为血统就能走进权力中心,倒也未必。

大清帝国走到1908年,已经度过了悠悠二百六十余载。

凤子龙孙大把的,其中能上位的还算是有点真才实学。

就说这个摄政王载沣,也算是有过历练。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狩。

第二年大清国签下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中第一款就是清廷派醇亲王载沣赴德国道歉,并在克林德被杀地点修建一座品级相当的石牌坊,为德国人“涤垢雪侮”。

这显然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硬不起,软不得,搞得不好还会被人骂为汉奸。

作为大清国第一个出访西洋的亲王,年仅18岁的载沣展现了与其年龄不相符的成熟,有理、有力、有节,令本想侮辱中国的德皇对他也称赞有加。

德国人认为他“慎重外交,不辱君命”。

这次出国,载沣还很讲“作风建设”,主动谢绝了国内各级官员所预备的高规格迎送礼仪,其简朴作风赢得国内外舆论的一片赞赏。

载沣成功地把一次谢罪之行转变成了18岁年轻人的游学考察,所到之处,无论军校、军火企业、博物馆、电机厂、造船厂,“举凡外洋风土人情,随地随时留心考察”。

五子-五戒-五硬

五子-五戒-五硬

33新视点·风云杂谈五子·五戒·五硬文/陈鲁民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接收大员贪得无厌,疯狂地扑向“金子、房子、票子、车子、女子(汉奸的妻妾)”,被人戏称为“五子登科”。

海军总司令部派至天津的接收大员刘乃沂上校,不到半年成为巨富, 有大小别墅五六处,姨太太五六个,汽车数十辆,金条数百,金银首饰无数。

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94军军长牟廷芳在天津私吞敌伪物资价值两千万元。

国民党上海党部主任委员吴绍澍私吞房舍一千余栋,汽车八九百辆,黄金万余条,还有珠宝无数。

钱大钧则私卖敌伪物资四十二亿元。

接收变成了贪官污吏的“劫收”。

身受荼毒的老百姓无奈地发出“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的哀声。

今日之贪官,同样也是在搞“五子登科”那一套,要说有啥新变化,就是把老“五子”里的“女子”,由汉奸的妻妾变成了情妇、小蜜。

时下,有几十套房子、几亿元赃款、几十上百公斤金子、几辆豪车的贪官,不敢说举不胜举,至少也是屡见不鲜。

至于“女子”,有统计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贪官都有情妇,人称“家中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最甚者居然有百名情妇之多,不是皇帝,胜似皇帝。

新老“五子”相比,一个是靠豪夺,挥枪动刀,直接下手,谁敢说个不字,大牢伺候;一个是靠巧取,巧立名目,化公为私,瞒天过海,贪污受贿。

两者本质其实没啥区别,无非都是私心发酵,贪欲作祟。

如何治贪?佛家有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贪,其实就是偷盗,那些贪官污吏,偷国家的,偷集体的,偷单位的,偷百姓的,远比市井小偷小摸的力度、规模、效益要大得多,偷着偷着,就发展成了江洋大盗,国之蛀虫。

佛家五戒,对于约束佛门众弟子循规蹈矩,还是颇有成效的,保证了佛门清净。

同样,人大、政府、纪检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对于遏制贪腐行为,也有重要的震慑和打击作用。

这是外治。

治贪还有一种是自律。

《舌华录》十五记:明人左英纶在示儿一文中叮嘱子女说:“丈夫遇权门须脚硬,在谏垣须口硬,入史局须手硬,拒贿赂赃钱须心硬,浸润之谮须耳硬。

中国历史上的“钉子户”

中国历史上的“钉子户”

中国历史上的“钉子户”
佚名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下半月》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抗旨不遵的少林寺大唐武德五年五月,皇帝李渊下诏拆毁少林寺。

而就在一年前,少林寺刚刚为大唐平定夏国和.郑国立下大功,被秦王李世民亲书嘉奖并赏赐寺田四千亩。

少林寺在十三立功僧的率领下,硬是抗旨不遵。

唐高祖李渊不得不默许“留置”少林寺,但李世民赏赐的四千亩寺田却被收走了。

【总页数】1页(P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论公共利益之合理界定——以"中国最牛的钉子户"为视角 [J], 张军;李佳蔚
2.《中国乳业集体“批林”“排毒”》林光常也是“钉子户” [J], 胡佐宏
3.钉子户:一个打不开的中国结 [J], 魏雅华
4.中国历史上阶级和国家产生特点的成因考察——从比较中看中国历史上阶级和国家产生的渐进性过程之三 [J], 苏凤捷;
5.地图上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疆域——读《中国历史地图集·前言》、《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感言 [J], 葛剑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笃君烈士被捕始末

刘笃君烈士被捕始末

之前 的危 急时 刻, 刘家 吾对我说
“ 们赶 紧换 个名 我
字。” 临时商定: 我叫 张秀 女,他叫 刘笃君 此 后我们
被关押在雅簧和 渣滓洞时,两人都用的化 名 刘家言是四川 赶邑县 人,与刘湘、 刘 辉 同宗,是 刘王辉的远屠侄子 他 的父亲曾任刘湘郜旅 长 兄弟姊
抗战爆 发后,党派罗世文 回川,作为与刘湘联 系的 党代表 ,刘湘则指 定郭秉毅 高兴亚 张斯可3 人同 罗
文◎孙丹年
刘 笃君 烈 士 的 本 名 叫 刘 家 言 ,
“ 笃 君 ”是 他 在 被捕 之 时 ,面 对 刘
西康被 捕, 1 9 1 E殉 难 4 年1 月2 9 7l
干 渣 滓 洞
前 来抓 捕他 的军警 ,紧急 中想 出的一 个 假名 字 这 个假 名字, 对于 当年和 他 一起 出生八 死的战 友们 来说 完全 陌
事实 上,1 4 年春天与 刘笃君 ( 98 刘家言 )同案被 捕 的共4 人, 即刘家言、罗娟华、王钧和 张坤 壁。前3 名都 是党在成 都创办的一个公司 ‘ 大有字号”的职工 14 99
德励进会”中 以合 法身份 公开活动 在他们 的鼓动和影 响下 大约从1 3 9 5或1 3 年起 96 刘湘就 先后派 了代表
刘茑 君 (1 1 4 2 —1 9 9 9)四川 大 邑 0刘家言 ( 刘笃君)
县人 , 中 党 员 在 西康从 事革命 工 共 作, 被特 务发现 ,与爱人一起 同时于t4 年3 t 在 月1 日 98 共 党员 身份 活动
从 延 安 回 川 后 以公 开 的 中
儿媳 抗战爆 发和期 ,刘湘 与延簧 党中央 的关 系较 为
密切,曾经 由刘湘的私人 代表王千青以 中共 党员的公 开 身份去延安,也带领 着包括王干青的儿子 (即刘末言姐 走 )、刮家言在 内的一批 刘氏家旋子弟去 了延安 ,刘家 言进入抗走学 习并加八 中国共产党 运批青年后 来有 不 少留在延 哥参加 了革命 1 3 刘家言被 上级派 田四 4 年 9 川,先后 在 托邑、西康 、成都 等地做 地下 工作 刘家 百是在国共合作的背景 下回来的 中共党 员身份是心 开 的 他 的历史很多人都知道 、特 别是在太 邑县 刘家 言回川后长期在 幂族 势力控 制的大 邑县开展 党

最后的贵族

最后的贵族

最后的贵族作者:夏华东来源:《人民文摘》2015年第02期在外人看来,皇族的后裔可能都会比较古板。

但金毓岚认为,对历史的歪曲绝不是时尚,对历史的尊重也不是古板。

一张黑白的全家福照片,将时间一下子拉回到53年前。

而今已逾花甲的金毓岚,那时还戴着红领巾。

这不是一张普通的“全家福”,它记录着一个社会旧形态的彻底打碎,一个国家新形态的涅槃重生。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皇朝,在东方大地上辉煌显赫了276年的封建皇族,最终在这张照片上留下了归于平凡的质朴微笑。

金毓岚至今还记得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次历史性的团圆。

那是1959年的冬天,他和家人从收音机里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特赦令,第一批特赦的战犯名单里,有一个让他们欣喜的名字:爱新觉罗·溥仪。

金毓岚知道,这位他从未谋面的大伯,就是清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宣统。

没过几天,父亲告诉他,这位大伯要来家里吃饭。

父亲还特别叮嘱金毓岚,把平时最爱玩的陀螺收起来。

那时候,孩子们把这种游戏叫做“抽汉奸”。

父亲说:“你大伯最忌讳这个词了。

”那是个星期天的晚上,金毓岚第一次见到了这位特殊的大伯:高而消瘦的身材,中分头,一身黑布棉装,戴着宽边近视眼镜,笑着和家里每一个人紧紧握手,嘴里不停地说着同一句话:“我有罪,我是人民的罪人!”那顿饭,大伯吃得很香,很香。

两年后的春节,爱新觉罗家在京的四代人同聚于载涛贝勒家,中央新闻图片社为这几十口人拍摄了这张全家福,成为这个特殊家族四世同堂的唯一一张合影。

那一年,载涛(光绪同父异母弟,溥仪的叔父)75岁,溥仪56岁,溥杰(溥仪弟弟)55岁,溥任(溥仪弟弟,金毓岚父亲)43岁,金毓岚12岁。

照片上,每个人都微笑着。

金毓岚经常想:伯父的前半生,断不会有这种轻松、惬意的微笑。

随遇而安的平凡生活溥仪被称为“末代皇帝”,金毓岚便常被人称为“末代皇侄”。

金毓岚的父亲——溥任,后来的名字叫做金友之,今年已经96岁高龄,是溥仪唯一健在的“皇弟”。

这位退休前全心于教育、退休后致力于清史研究的老人,平生从不炫耀自己的显赫家族,以至于身边的很多人很长时间里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满江红秋瑾(2)

满江红秋瑾(2)
冲富绅之子王廷钧,字子芳。
历史上最拽旳十个女子
长孙皇后(唐太宗)——最贤 惠旳女人
上官婉儿——巾帼首相第一人 貂蝉——最早旳女间谍 吕雉——最狠毒旳女人 柳如是——最佳命旳红尘女子 李清照——最有才华旳女人 夏姬(郑穆公之女)——最妖
娆旳女人 文成公主——最成功女外交官 万贵妃(明宪宗妃子)——最
秋瑾对于这桩婚事十分 不满,但在封建社会里 ,子女旳婚事只能依从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1896年4月20日,王家彩
銮花轿吹吹打打把秋瑾
迎了过去。
王家虽锦衣玉食,但志趣 高尚、性格刚烈旳秋瑾并 不喜欢过养尊处优旳生活 ,更受不了封建家庭旳种 种束缚。比自己小两岁旳 丈夫王廷钧,在志趣、爱 好上也与自己毫无共同之 处。她叹息道:“琴瑟异 趣,伉俪不甚相得。”王 廷钧一不好读,二不务正 业,每天游手好闲,吃喝 玩乐。
一是鼓吹革命,号召人 们起来抗敌救国;
二是宣传用武力推翻清 朝统治;
三是继续宣扬妇女解放, 鼓吹男女平权。
而对祖国旳无限热爱和 奋力拯救祖国危亡旳革 命英雄主义,是她后期 作品中响遏行云旳最强 音。
一、 感时 瓜分惨祸依眉睫, 呼告徒劳费齿牙。 祖国陆沉人有责, 天涯漂泊我无家。”
赠蒋鹿珊先生言志且为 他日成功之鸿爪也
画工须画云中龙,为人须为人中雄。 豪杰羞伍草木腐,怀抱豈与常人同? 久闻吾浙有蒋子,未见音容徒仰企。 何幸湖山获订交? 高谈宏论惊人耳。 不惧仇人气焰高,频倾赤血救同胞。 诲人思涌粲花舌,化作钱塘十丈涛 风潮奔腾复澎湃,保守急进本无派。 合力同心驱满奴,宗旨同步意气洽。 危局如斯敢惜身? 愿将生命作牺牲。 可怜大好神明胄,忍把江山付别人! 事机一失应难再,时乎时乎不我待! 休教别人锁键牢,从此沉沦汉世界。 天下英才数使君,据鞍把剑气纵横。 好将十万头颅血,一洗腥膻祖国尘。 我欲为君进一箸,时机已熟君休虑。 成功最终十五分,拿破仑语殊足取。 霹雳一震阴霾开,光复祖业休徘徊。 他年独立旂飞处,我愿为君击柝来。

慈禧——晚期“王熙凤”

慈禧——晚期“王熙凤”

刘仲敬:慈禧——晚清“王熙凤”孝钦后(慈禧)生活在《红楼梦》的世界内。

幻想总是比现实夸张一点,曹雪芹的包衣家族和江南织造权位没有小说中荣、宁二府煊赫,非常接近于慈禧父辈如果走运就会达到的地位。

因此,他们幼年耳熏目染形成的认知图景异常接近。

有些人认为这是晚期帝国士大夫的文化氛围,其实不是。

八旗子弟虽然浸染儒学,绝非江东士大夫的同侪。

他们属于宫廷系统,对侍从职位有本能的敏感性,对儒学的理解是高度功利性的,仅仅因为皇上尊儒,天子近臣自无反抗之理,然而他们理解的儒学就是贾政和贾母那种风格。

贾政的儒学就是元代以后的科举应试教育,朱注以外的世界完全不存在,看到古注就觉得是异端邪说、甚至可能是反清复明的恶毒攻击(有些文字狱就是这样产生的,原因在于皇帝既不讲理又不读书,不能忍受孔孟汉宋诸儒偶尔冒出来的贬斥夷狄言论,拿他们的徒子徒孙开刀。

),听到古风古诗就觉得是浪费时间的娱乐,因为《大清高考大纲》已经删除了这些内容。

贾母的儒学就是戏剧、小说教她的忠孝节义之类通俗说法,但有许多内容是宿儒从来没有接受的,例如雷劈不孝之子之类,其实照孔子的标准都属于怪力乱神。

醇儒讲究博古通今、儒雅风流,并不瞧得起旗人乱七八糟的家学。

慈禧毕生没有走出她的家学世界。

在她的同侪看来,她是王熙凤一流“能干媳妇”,任劳任怨、泼辣弄权。

大家族里少不了这种当家媳妇,可是她的心胸狭隘、乖戾恶毒委实坐实了孔门子弟对妇女的所有偏见。

在她自己心目中,她是从宝钗、探春起家的贾母。

是她在男人不负责任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带领一大家子度过了难关,以后即使作威作福,也是她应得的报酬。

如果她对小皇帝和晚辈作威作福,那就更是贾母作为老人的特权。

在江东士大夫的家教当中,贾政对贾母的孝道是有损门风的。

“夫死从子”、“唯家之索”的道理才是儒家的上层和正统。

李鸿章的母亲对家族和儿子的贡献绝不亚于慈禧,从来没有过问儿子家务以外的纪录。

他的“政敌”李鸿藻以孝子闻名,他的母亲同样没有干预国事的欲望。

河南文史资料41--50辑

河南文史资料41--50辑

河南文史资料第四十一辑(1992年第1辑))三门峡工程决策的探索历程…………………………赵之蔺(1)查勘三门峡坝址纪实…………………………………仝允杲(22)在红旗渠工地上………………………………………郭世杰(29)河南村治学院始末略记………………………………梁仲华(40)梁仲华教授事略………………………………………梁曾相(43)从彰德高中到河南大学………………………………赵以文(47)在河南大学求学时期的回忆…………………………王锡璋(71)解放前河南学校甫迁桂林纪实………………………聂常庆(90)南阳文人熊伯乾………………………………………熊振黄(101)张了且自传 (111)金銮殿上话家常……………………………………张了且(132)回忆新闻工作者刘国明………………………………陈承铮(161)台儿庄前线采访的回忆………………………………李蕤(169)国民党统治时期河南的新闻检查工作………………陈承挣(181)我所经历的新闻检查…………………………………王华农(190)记中州琴社及其他……………………………………杜棣生(194)南阳曲子在舞阳………………………………………周声远(199)井上靖访问上蔡新蔡纪实……………………………尚景熙(207)长寿老人唐道成事迹见闻………马德勋原稿王锡朋整理(213)历尽风霜苦,落叶又归根……………………陈文轩口述刘蓉记录(217)捕雀记…………………………………………王锡朋(223)[质疑·订正·补充]我所知道的齐白石二三事……………………余倜(22 7)《雪苑戆叟忆往》校堪记……………………吕忠爽郑涵(232)附图片:1、梁仲华(一九六四年摄)2、张了且(一九四九年摄)3、仝允杲(一九八O年摄)4、赵之蔺(一九五七年摄)5、王锡璋(一九七九年摄)6、赵以文(一九八八年摄)7、刘国明(一九五二年摄)8、李蕤(一九三六年摄)9、井上靖一九八六年参观蔡国故城尚景熙作讲解河南文史资料第四十二辑(1992第2辑))山河新貌治淮漫忆……………………………………杨廷富(4)民权治抄记……………………………………李好仁王梦石(21)朝鲜人金秉万在开封……………………………………陈浴春(29)张钫与青年……………………………………孟志昊(32)中原人物德文教授杨丙辰……………………………………张中行(4l)忆杨丙辰博士……………………………………邢汉三(4 5)难忘同侪葛季武……………………………………阎东超(48)内乡县民团创始人朱滨陶生先生…………………………齐惠吾(60)宛西自治中的赵秩岑……………………………………仵仲坚(62)政海波澜汝阳道尹于廷鉴……………………………………于敏梓(67)我与王伯阳等人的交往……………………………………蔡芷生(72)我在郑州绥署政治大队的经历………………………张熙清(100)卫辉华新棉纺织厂创建经过……………………………李磊生(104)卫辉华新纱厂的变迁……………………………………王天奇(111)抗日烽火爱国将领王金铎和暂编二十七师…………………………杨鸿儒(120)缅怀父亲王金锋……………………………………王书林(125)奇袭驻汴日军亲历记……………………………………李勋甫(l30)河南高等检察厅检察长魏缦卿…………………………魏树人(142)艺苑春秋樊粹庭自传 (156)回忆父亲樊粹庭…………………………樊琦(16 5)她眼前有一片光明世界——记豫副演员关灵凤…………陈之华(169)漫话开封师范…………………………尹重生(183)开封师范回忆片断…………………………周声远(191)在鲁苏豫皖边区学院附中…………………………秦可均(195)廉方教学法实验始末…………………………李秉德(20 1)质疑.订正.补充 (215)补白洛阳山陕会馆 (31)洛阳汪精卫铁像 (99)傅作义被困涿州城 (103)吉鸿昌赠友联语 (119)冯王祥雨天讲演 (129)南阳象棋名手陈俊华…………………………(l55)附图片:1、1951年5月,中央治淮慰问团在板桥水库工地授旗(团长为邵力子)(P7)2、1954年水利部长傅作义在南湾水库工地视察(P9)3、民权沙区的农桐间作林网(P26)4、樊粹庭(P156)5、关灵凤演《秦香莲》剧照(P170)6、陈素珍教关灵凤学戏(P181)河南文史资料第四十三辑(1992第3辑)校园忆往河南大学童年琐忆…………………涂心园4从记忆中追述河南农专…………………黄础青lO河南大学旧事漫录…………………盂志昊13祖父嵇文甫的一生…………………嵇立群29中原人物忆潘复生同志…………………宫振民51忆轴承专家毛萃初…………………阎济民王仁5 7我的者师曾次亮…………………巩守志60进步教授陈仲凡…………………张鸣铎64实验主义教育家李瑞安…………………孙煜70李瑞安老师二三事…………………尚景熙76赵文甫的尊师事迹…………………程安79我任南阳盐务管理分局局长的经历…………………董永昌82在库页岛当劳工的回忆…………………魏书方91泪洒东瀛…………………何中堂94中国医疗队在埃塞俄比亚…………………王建鹤102中州烽烟跟随杨虎城将军在南阳…………………张骏京110段国璋扩编队伍与唐生智豫南反蒋…………………杨诚哉116杨虎城雪夜奔袭唐生智…………………李振西124一O六师在抗战中…………………许永明刘有堂成思溥133回忆一九四九年灵宝起义…………………李文定141社会百态慈禧光绪过中牟…………………刘凤瑞陶本福梁飞149沙河船工号子…………………石金江张伟152杨仪山在宛西乡师…………………田向前156河南自治史略 (159)质疑·订正·补充张钫生平二大快事 (50)河南省高等法院在卢氏 (59)王酉堂创办精忠中学 (63)商城抗日忠烈祠 (148)阿訇马凤岐热心公益 (151)河南文史资料第四十四辑(1992年第4辑)经济史话豫陕巨商毛虞岑…………………徐滋叔4郑州花行旧闻…………………张炎卿15河南开办直接税的经过…………………袁家奇19解放后河南第一个民办信用社…………………杨达24吴佩孚的戎马生涯…………………李明轩29刘镇华的前半生…………………吴沧洲56中州烽烟督办河南省军务之胡景翼岳维峻…………………齐惠吾68胡景翼之死目击记…………………霍道轩701925年鸡公山会议的前前后后…………………马彦翀7l岳吴信阳之战…………………王锦山77政海波澜统一党共和党在河南…………………陈长河83费边社会主义在中国…………………聂常庆89民盟河南省地下支部建立前后…………………卢治国101南阳的戏曲…………………王兵翔109曹东扶与光化国乐社…………………杜棣生119中原人物晚清进士王肖庭轶事…………………王家璧1 23中州文人三题…………………张中行133乡建派人士王柄程…………………王敏143爱国爱乡的鲁紫铭…………………阎树梅149我的老师涂心园…………………郝育森153郭海长在夏旦大学…………………燕凌宋琤158忆海长…………………郭也土165社会百态袁世凯葬母…………………李相宾170智擒匪首连天生…………………毛汝采176匪首扈全禄杨富落网记…………………辛长山1 81潢川剿匪琐忆…………………王继荣186河南自治史略(续) (190)质疑·订正·补充221钱穆在河南大学 (69)宝鸡申新公司资助河大师生 (118)漯河红十字会救护队 (132)张泊英修建淇县民生渠…………………(l64)嵩县龙驹白麦 (169)卫辉同乐班 (175)磕头牌香烟 (189)河南文史资料第四十五辑(1993年第1辑)中州烽烟胡憨战争前后的回忆…………………吴沧洲4胡憨战争中的镇嵩军…………………柴化周26刘镇华再起与国民二军在陕灵战役经过…………………李景曾35刘镇华枪毙马文德之我闻…………………陈浴春40于学忠部归编东北军前后…………………张福禄44政海波澜忆南召的抗日联防和现代中学…………………王锡璋48我在西北青年劳动营…………………董万禄60道清铁路的国民党党务活动…………………郭景道70民国年间的河南农村合作事业…………………茅寄生79校园忆往禹州师范学堂与堂长陈嘉桓…………………杨五润89忆洛宁女子学校…………………刘素娥94河南大学在潭头…………………姚惜鸣97南都中学在刘村…………………陈修武119彭和卿与南都中学…………………李耀林131中原人物别廷芳发迹经过…………………江廷俊135何柱国在沈丘…………………徐乃顶李天赐李珍147生物学家张震东…………………邢汉三155记怪诗人徐玉诺…………………张默生159回忆徐玉诺老师…………………司峻172诗人于赓虞在讲台上…………………阎东超176社会百态夷门勾古录…………………陈雨门189南阳旧事…………………刘洁菀193临汝富豪阎家的兴衰…………………尹重生202阎竹麟伏法记…………………何文清218质疑·订正·补充221樊钟秀在临颍 (39)郾城“玨”牌镰刀 (47)考古学家…………………陈子怡(78)史沫特莱到沁阳访问 (134)陶行知教学方法在南阳 (146)洛阳儿童抗建工作队 (158)河南文史资料第四十六辑(1993年第2辑)忆曹靖华少年曹靖华…………………颉毅4从渔阳里到东方大学…………………张羽8曹靖华在列宁格勒…………………崔永昌17曹靖华在北平东北大学…………………关山复23怀念曹靖华同志…………………刘麟27忆良师曹靖华…………………梅振才32文化天地《豫南日报》始末…………………李觉非王勉之36北新书局潢川总分店…………………朱逢春43教育家李廉方生平述略…………………郭戈4 6校园忆往参加实验“设计教学法”前后…………………辛道祥58忆河南省立小学和廉方教学法…………………许一默74国立第一中学在淅川…………………邢子义8l汲县学校流亡禹县记…………………詹相度86经济史话民国年间河南发行的纸币…………………杨达91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在河南活动片段…………………周声104解放初期的河南交通事业…………………孙卫和107中原人物往事忆述…………………贾心斋116贾心斋在抗日战争中…………………常森任120朱玖莹为官商丘…………………芦广文132别廷芳墓碑与纪念碑…………………陈照运135郭海长二三事…………………梁建堂144兄长般的朋友郭海长…………………冀汸150忆河南省国术人员训练班…………………杨福乾15 7中州烽烟从镇嵩军到十五军…………………谷国泰160抗战中的郑州战役…………………李勋甫177随刘昌义军长转战豫中…………………陈正风1 83先父杨尚武殉国记…………………杨若星208基督教在河南…………………傅良平214质疑订正补充补白徐玉诺保护文物 (22)徐旭生在河大讲学 (26)彭锡田题词论情理 (42)李益三巧对县长 (103)百泉乡师的校徽和校歌 (119)丁氏教育世家 (131)孙殿英在漳河训练班 (156)附图片:1、曹靖华像(P4)2、教育学家李廉方(P46)3、郭海长像(P150)4、刘昌义像(P186)5、杨尚武像(P208)河南文史资料第四十七辑(1993年第3辑)政海波澜从河南党政训练班到中央政校…………………卞西九4开封训政学院受训前后…………………白文18从定县实验县长到宁都专员…………………霍六丁2 6兼任夏邑县长的回忆…………………涂建堂44在北京西安战犯管理所——兼忆赵子立…………………余倜50汗洒红旗渠…………………郭世杰62中州烽烟北洋陆军第十五混成旅史略…………………袁家奇77吴佩孚洛阳练兵…………………陈绍岳84张自忠练兵…………………张宗衡87我所知道的河南省保安处…………………艾经武9 1我当豫北军事特派员…………………牛平章97张轸部队起义亲历记…………………李学亨107校园忆往省立八中和省立四师的回忆…………………张玉麟119我的三次军校生活…………………邹峵126中原大学在开封…………………曹季彦132中原人物梁建章在南阳 (137)嵖岈山开发记…………………魏朗斋146遗爱在人——怀念父亲魏朗斋…………………魏育遂165魏朗斋与峨蚜山农科职校…………………魏太初1 75怀念魏朗斋…………………吴而182社会百态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毒赌娼…………………史啸岩186日军侵占下开封见闻录…………………郭宣文1 93开封石坊院…………………王然196记黄泛区一次治蝗工作…………………张守先1 98文化天地鲁山琴台…………………晨风204光山花鼓戏…………………裴传厚208开封山陕甘会馆大修记…………………陈晋岭2 13质疑·订正·补充221补白彭禹廷纪念歌 (83)韩建铎带兵援蜀 (86)清末商业重镇荆紫关 (90)赵培义捐资办学 (125)南阳道士姚霭云 (145)徐晴岚在河南点滴 (197)孙毅力的一则题词 (212)附图片:1、霍六丁像(P27)2、魏朗斋像(P147)3、整修后的开封山陕会馆正殿(P215)4、整修后的开封山陕会馆牌坊(P217)河南文史资料第四十八辑(1993年第4辑)文化天地开封《中国时报》述略(上) …………………阎希同4关于开封《力行日报》…………………老曼34忆《力行日报》…………………张黎至42军统局河南站始末…………………谢梅村50社会百态忆民国三十年河南的一次浩劫…………………杨却俗90关于《河南浩劫》的话…………………杨却俗102故乡孟津杂忆…………………涂心园109洛宁记事…………………周声远120陕西宝鸡县禁烟被难记…………………水玉瑸128校园忆往民国年间洛阳小学教育侧影…………………张玉麟140南阳教育杂忆…………………王兵翔148中原人物刘镇华在南阳…………………水普慈154我所知道的孙连仲…………………宋聿修160浪迹江湖话平生…………………杜畏之180怀念挚友杜畏之…………………魏启民192民国年间的河南省公路局…………………王力仁196战争烟火蒋桂战争时期的冯玉祥…………………黄建平20 6孙传芳与冯玉祥的徐州之战…………………王茂亭2 12重阳店痛歼日军战车记…………………张访朋217质疑.订正.补充 (222)补白周恩来陪送杨虎城过郑州 (33)高镇五智救薄一波 (101)谢宝胜暴行二例 (139)附图片:1、杜畏之像(P181)河南文史资料第四十九辑(1994年第1辑)文化天地开封《中国时报》述略(下) …………………阎希同4《前锋报》漫忆…………………郑克家29我在《行都日报》…………………张黎至35在《河南民国日报》的最后日子里…………………郭也生40抗日烽火我在抗日烽火中的经历…………………李志勤44抗战初期孙殿英部的教导大队…………………张逢溪55灵宝歼灭日军坦克之战…………………张永春59郑州黄河铁路桥长度争论记…………………郝育森63校园忆往任百泉乡师指导主任的回顾…………………李道祥66七七事变前的河南省立百泉乡师…………………刘志读99百泉乡师和河南新垦文艺社…………………乔景楼1 08中原人物我的大伯父袁克定…………………袁家宾122忆廷宝……………………………………陈法青154建筑学家杨廷宝…………………丁洧清174父亲李瑞安的后半生…………………李尊民李尊美李尊一187终生献给医学事业…………………朱德明19 6社会百态忆豫北浚滑汤天门会…………………杨成宪20 2枪会御匪记…………………王景秀214漫话旧商行…………………王鸿魁219质疑·订正·补充223补白镇平县丝绸改良委员会 (34)南阳道士张宗骞 (58)方域废除官轿与酷刑 (153)于右任赐楹联 (201)郑州银行街 (213)附图片:1、郑廷珍像(P45)2、李道祥与夫人刘纫蘅1983年,北京(P67)河南文史资料第五十辑(P1994年1月)经济史话组建烟草托拉斯的回忆…………………王毅之4中国烟草专家组在几内亚…………………张焕章13“七五.八”洪灾中的经历…………………钱美琦22政海波澜闯宛西…………………张西洛36宛西乡村师范实验区…………………江廷俊41南召事件及伏工团宛西“肃共”…………………李品清59南召事件亲历记…………………廖运周90我在南召事件中…………………闵金锡99刺杀沙子云杨挺生经过…………………王廷辅110桑榆岁月忆华年…………………涂心园116抗日烽火中原抗战中的第八十五军炮兵营…………………冯尧和134八支队豫北抗日记…………………王永川14 9抗战诗抄…………………郑平辑录17 3西安事变片断回忆…………………申俊衡179校园忆往北仓日录…………………张嘉谋183宛西乡村师范回忆…………………黄天锡20 5南阳学生流亡记…………………宁长信212质疑·订正·补充(221)补白鲁山豫成卷烟厂 (21)开封的第一条公路 (109)洛阳的为蒋献校祝寿 (172)。

父亲不要我们当“红色贵族”

父亲不要我们当“红色贵族”

即使当了,也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 在刘伯承写给子女们的信中,谈到最多 的一句话便是:“廉洁的品行,要靠平 时俭朴的生活养成。”
刘弥群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还 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家中排行老 三。“父亲是个很严厉的人,只要我们 犯了错误,他就会狠狠地教训我们。发 现我们的问题,就会给我们写纸条,告 诉我们错在哪里。”
History 史海
“ 父 亲 最 厌 恶 的 就 是 个 人 主 义, 希望媒体不要过多宣扬刘伯承和他的家 人,而要通过刘伯承的故事,给青年读 者以启示,多点集体观念,少点个人主 义。” 采访过程中,刘弥群不时向记者 强调。
1970 年后,刘伯承的儿女们先后结 婚,但都和本单位的职工住在一起。长 子刘太行结婚后,一直住在单位分配的 9 平米的房子里,厨房和厕所都是公用 的,直到刘太行的孩子出生,单位才给 他们调换了一个 18 平米的套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时代报告 8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刘弥群是一个组织观念很强的人, 办事情很认真。接到记者的电话,她首 先问:“您对我的父亲了解吗?请先多 看些资料,我们再见面吧。”
采访被安排在空军指挥学院招待所 一个小型会议室里,刘弥群从包里取出
一大叠信件:“你看,这都是父亲写给 我哥哥的信。看了后,你会知道父亲是 什么样的人,也会了解父亲的教育方法。 父亲常常对我们说,不要有个人主义, 我 们 所 取 得 的 一 切, 都 是 党 教 育 的 结 果。”
革命军队是个大“家” 刘弥群从小在父亲思想的熏陶下长
大。“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从小爸爸 就让我们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妈妈说, 这句话是祖父送给父亲的。”
1892 年 12 月 4 日, 刘 伯 承 出 生 于

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的故事

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的故事

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的故事孙耀庭小名留金。

天津市静海县西双塘村人。

公元1909年(宣统元年)净身为封建王朝太监。

孙耀庭出身于天津市静海县一个贫农的家庭。

一家6口,父母和4个弟兄,孙耀庭是老二。

他出生时,合家只有7分地,两间上房。

村里,有个私塾教师,家有七八十亩地。

孙耀庭的父亲为他种地,母亲为他做饭,孙耀庭因此得以在这个人手下读了四年的书,并且不必另交学费。

但是,这种“好景”不长。

孙耀庭失学了,父母沦为乞丐。

迫于生计,孙家早想把这个儿子送去当太监。

但不久,武昌城登高一呼,清皇溥仪不得不在养心殿签署“退位诏书”。

净身进宫中华民国成立了。

孙家送子当大监的路被堵塞了。

几年后,军阀袁世凯演出了称帝丑剧。

此剧虽然顷刻散场,但封建主义的幽灵仍然游荡在神州大地,住在养心殿的溥仪依然受着皇族、奴婢的膜拜。

而且,溥仪公然不顾民国的禁令,重新在民间征太监,招婢女。

紫禁城的幽魂,又勾起了孙家送子当太监的企望年,孙家辗托人介绍,把孙耀庭送进了紫禁城。

他忍受了人格的最大污辱,当上了太监。

其时15岁。

宫廷经历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宣统宣布退位。

孙还乡先后在本村傅学舜、傅学兰私塾学习。

后通过他大嫂认识的原醇亲王府(北府)太监贺德元介绍,于1916年,到原清朝摄政王府,其时,正赶上原清朝载涛贝勒处要人,孙耀庭就去了载涛处当差,载涛给孙起名顺寿年孙耀庭离开载涛处,回到老家,不久又通过宫内北花园太监首领欣衡如,进了紫禁城,伺候九堂副督领侍任德祥,后又伺候端康皇太妃、“皇后”婉容年11月5日随溥仪从紫禁城回到原摄政王府。

载沣让孙耀庭回了老家。

不久他又回到北京北长街的出宫太监的居所万寿兴隆寺居住。

溥仪充当伪满洲国“皇帝”后,孙耀庭曾去长春溥仪处当差。

后因患病离开长春回到北京。

“文化大革命”后,他住进广化寺一直到逝世。

他在91岁时曾书写“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条幅,以表达自己的情怀。

他是中国最后一位太监。

出版自传《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后被改编为电影《中国最后一个太监中国最后一个太监Ⅱ告别紫禁城宫廷生涯太监产生于春秋战国。

【书楼】刘笃敬南高藏书楼:首开山西煤矿,收藏仅余《昼锦》

【书楼】刘笃敬南高藏书楼:首开山西煤矿,收藏仅余《昼锦》

【书楼】刘笃敬南高藏书楼:首开山西煤矿,收藏仅余《昼锦》刘笃敬的南高藏书楼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景主乡南高村的刘家大院内。

不知是碰巧,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在这个村子里遇到的几位村民,说话时都喜欢神秘兮兮地凑到耳边,偷偷摸摸地告诉我一些很稀松寻常的事情,仿佛每个人都怀着很多秘密,这让我也不由得跟着神秘起来,竟然有种来偷东西的感觉。

这种情形让我想起在浙江的湖州、德清、衢州等地寻访时,当地人指路从来不说“左右”二字,无论男女老幼,在指明方向时,都是用手拍拍胳膊以示方向,往左拐时就拍左胳膊,向右拐时则拍右胳膊。

这些细节都让我感觉到各地风俗的不同,也让我的寻访之旅充满趣味。

进村就看到了这个上墙的广告,令人兴奋起来自清初开始,襄汾所在的平阳地区就产生了四大家族,而这四大家族中,其中之一就是“南高刘家”。

其实平阳地区在明代末年就已经很富庶,沈思孝的《晋录》有过这样的评价:“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襄汾刘氏为当地旺族,清代时期,其家族有二十余人曾任官职,厂矿、银行、当铺、盐业等业务遍布全国,家资极富,素有“刘百万”之称,在河南、山西各有土地万余亩。

在襄汾县的景主乡,刘氏庄园占地百余亩,覆盖整个南高村,仅深宅大院就有十几座,房屋一千二百多间。

刘笃敬(1848-1920)是刘氏家族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因为南高刘氏的产业经过他的苦心经营,达到了其家族产业的顶峰,他家的资产超过了千万两白银,据当地人说,每到年底,刘家在全国各地的分号都会来到南高上交利润,但是因为来的人太多,需要排号算账,而一排就需要等上十天半月,即此可知其资产宏大的何种程度。

南高村口的刘笃敬画像其实,刘笃敬最初并不想做一位富甲一方的大商人,他依然有着中国传统的观念,那就是通过文章来立身。

同治六年,19岁的刘笃敬就被选拔为山西的优贡。

其实优贡并不容易得到,因为每三年才选一次,选中之后再由当地的学政和巡抚共同保举,就可以进入国子监学习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最后的贵族——刘笃敬文/李琳之一三年前的一个晚上,当我从太原坐动车返至北京时,我忽然有了一种去菜市口的冲动。

1898年9月28日,著名的戊戌变法六君子就是在那里被处斩的。

在那个悲风呜咽的血色黄昏,当六颗血淋淋的头颅滚落在六具尸体旁边时,六君子家人和亲朋好友都惧怕被“后党”株连九族,早已逃之夭夭。

那些昔日同僚更是噤若寒蝉,避之唯恐不及,就连六君子中有深厚背景的家族,也不敢直接去刑场收尸。

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其夫人沈鹊是林则徐的重外孙女,还是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祯的孙女,但他们也不敢前往法场,沈鹊想去,还被家人苦苦阻拦。

年仅24岁的沈鹊在无奈、痛悔和对丈夫绵绵无尽的思念中,形销骨立,最后在林旭遇难后仅一年即香消玉殒,一命归西。

康广仁就义后,暴尸两日,才由广仁善堂为之盛殓,葬于荒郊野外,数年后才由维新党人沈荩返其遗骨于故乡。

谭嗣同的遗体是浏阳会馆的老长班(管理员)刘凤池趁着午夜无人之际收殓,翌年,才由谭嗣同的亲属进京将其遗骨运回家乡浏阳……就是在这种恐怖气氛中,已被“后党”怀疑是维新党人的刘笃敬——时任刑部主事加员外郎衔,却甘冒杀头的危险,亲赴刑场收敛了杨深秀的尸体,并将尸体连夜护送回杨深秀的老家山西闻喜。

我不知道刘笃敬当时那么做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魄力。

那年,他50岁,已界知天命之年,按说他应该圆润成熟,应该世故老到,然而,他却出人意料地扛着那杆朝圣的心旗,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104年后的今天,当我站在已经面目全非的菜市口大街上,看着那一排排在霓虹灯下拔地而起的楼房时,我不禁潸然泪下,心里油然升起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敬畏之情。

我知道,那时刘笃敬名义上虽是朝廷的命官,但他的实际身份更多的是商人,他们刘家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有着遍布全国各地的300多家商铺字号。

他在内心里并不希望维新派施行激烈的变革之法,不希望看到流血成河的激进革命。

他自小饱读诗书,他没有看到历史上哪次非“真皇帝”主宰的变法运动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他和杨深秀同朝为官,年龄相仿,又是同乡——他的太平县(原襄汾县汾城镇旧称)老家距杨深秀故里闻喜县不过几十里地。

他们是无话不谈的至交好友。

他钦佩杨深秀渊博的知识和大无畏的革命情怀,但在内心深处他却有着自己的主张——应该根据大清国的实际状况,一步一个脚印地实施渐进式变革,避免狂热激进的流血革命。

商人特有的接地气的“世俗”和敏锐,使他早就预测到了这场“百日维新”的结局。

他有意识地跟他们保持了适当的距离,然而他却不能不把目光聚焦在这场变法运动上。

冷静的清醒使他在看到光绪皇帝雄心勃勃颁布的密集诏令和维新党人信心百倍的忙碌身影时,也同时让他看到了慈禧太后暗中磨刀霍霍的狰狞面目——正如他所预料,戊戌变法只是昙花一现,便以惨败告终。

康有为、梁启超他们逃之夭夭,谭嗣同、杨深秀等六君子则成了“后党”人的阶下囚。

刘笃敬在内心深处虽不苟同维新党人激进的革命主张,但他们英勇无畏、以身赴死的壮举却让他感佩不已,尤其杨深秀当年还是他上位刑部主事的直接推荐人。

现在六君子深陷囹圄,他怎么可能会为了明哲保身而袖手旁观呢?原来他还准备上下斡旋打点,想方设法营救杨深秀,然而使他措手不及的是,六君子在未被审讯的情况下突遭杀戮。

这惨烈的消息让他方寸大乱……我无法得知100多年前的刘笃敬后来是怎样下定决心去法场为杨深秀收尸的,但我明白,他那一刻做出的决策,意味着他的官场前途将就此完结,还意味着他将有被当作维新党人的同党凌迟处死的危险。

事实上,当刘笃敬亲自把杨深秀的尸体送到杨的故里闻喜而返回他的老家太平县南高村时,闻风而动的太平县令就派兵包围了他的宅邸。

最后,他机智地躲到一个隐蔽的厕所里才逃过一劫。

我猜想,刘笃敬在那个恐怖的深夜侥幸逃脱后,他应该是有些忐忑后怕的,但我确信,他的心里更多的可能还是那种“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悲壮之情。

二刘笃敬1848年出生时,正值大清帝国千疮百孔、夕阳没落的近代时期。

他耳闻目睹了清政府一系列丧权辱国的腐败无能,几乎就是在父辈们唉声叹气和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给予他骄傲的纠结中度过的。

但和大清的日薄西山、每况愈下不同,此时的太平刘家在刘笃敬的祖父刘体正和他的父亲刘向经调理下,其生意已经逐步扩展至全国各地,仅在河南叶县一带就置地2万多亩,生意范围包括银号、票号、杂货铺、典当行,以及长短途贩运等。

刘家由此跻身于闻名遐迩的太平县四大豪族之中。

刘家是从明代弘治年间时任直隶山东平原县的八品县丞刘和开始起步做生意的。

经过十几代人300多年不懈的努力,在刘笃敬的祖父刘体正当家时,刘家就已经积累起了雄厚的家产。

但刘家在摄取财富的过程中,并不是很注重读书,刘家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寥寥无几,刘家的官衔几乎都是捐来的。

刘家在太平县其他豪族眼中充其量也就是个没有什么文化含量的土财主。

我在《诗书滋味长》一文中曾记载了襄汾民间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

嘉庆年间,有一次,刘家看上了太平首富师庄尉家的姑娘,便托媒人前往说和,欲和尉家结秦晋之好。

尉家主人对媒人说:“要想结成这门亲事,得看看刘家能不能拿出和这块石头相当的聘礼,到时再谈不迟。

”媒人顺着尉家主人手指的方向一看,原来那里摆放着一块刻着郑板桥(乾隆年间,郑板桥曾在尉家做了8个月的私塾老师)手迹“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石碑。

媒人无言可答,悻悻返回,将尉家的话忐忑不安地转告了刘家。

刘家自惭形秽,但在心底却敬佩尉家的文化品位之高。

自此以后,他们便千方百计地打探名人真迹墨宝,后觅得了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书欧阳修赋文《昼锦堂记》的真迹,高价收购后请人勒石镌刻,建“爱山亭”竖立。

“太平二碑,喜结连理”,一时传为天下佳话。

两年前的清明节,我回故乡时,在襄汾赵康中学校长王海龙的陪同下专门去南高村参观了这通石碑。

此碑为我国现存《昼锦堂记》之最大石刻,也是董其昌行书巨作,全文600余字,具有极高的文物、艺术价值。

当我站在爱山亭前仔细观赏那通字迹已经显得模糊不清的碑刻时,我忽然意识到,尉、刘两家联姻,对刘家来说,应该具有里程碑的纪念意义。

也许正是这桩婚事刺激了当时的刘家掌门人,他们由此意识到了没有文化的悲哀,意识到了没有知识的暴富照样在社会中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从史料上看,具有上百口人的刘家五大支系正是从此开始重视起文化教育了。

到刘笃敬祖父刘体正这一辈时,刘家人成了儒学的忠实信徒,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教条成为刘家人生活处世和做生意的准则,儒家提倡的追求君子人格的理想成为刘家数代人不懈努力奋斗的目标。

恰恰是这种家风的全面转变,刘家才从土豪的形象跃升为一种全新的贵族形象。

刘家精神面貌的改观首先体现在后面几代人名字上所隐含的微言大义:刘体正、刘体直……,刘向书、刘向经、刘向善……,刘笃敬、刘笃康、刘笃恭……刘家数代没有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尴尬终于在刘体正这一代有了改观,刘笃敬的六爷爷刘体直,考中举人,先后担任过顺天府大兴县的知县,霸州、涿州、昌平州的知州;刘笃敬的叔叔刘向善,也通过科举,做上了兵部候补员外郎、武库司行走,官至从五品。

到了刘笃敬这一代,更是大放异彩,一家先后有刘笃敬、刘笃康、刘笃恭和刘松茂,四个人都中了举人。

刘家人终于把小我融到了大我之中,以“天下谁与”的广阔胸怀,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放眼世界,于是他们的生意开始遍布四海之内而日益兴隆,于是在国家、民族和乡人遇到天灾人祸时,他们能够挺身而出,不吝钱财,慷慨布施:清朝嘉庆以后,国库亏空,军费不足,刘家每年都为国防事业捐款上万两银子;嘉庆九年、十年,山西、河北一带天旱,有的地方甚至颗粒不收,百姓流离失所,刘体正就花费数千两银子搭起粥棚为百姓施粥;光绪三年、四年,华北大旱,灾情尤以山西为重。

官府描述是:“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侵奇灾,古所未见。

”刘家“蒿目时艰,深虑灾广粮绌”,一次性就拿出了黄金一万两捐给了灾区民众,并及时南下买回小米1700石、大米93石、小麦480石,给朝廷解了大围。

一石大概就是350斤,刘家大约运回了80万斤粮食。

……我和随行的王海龙校长走在南高村的南半条街上,张目所及,两边都是醒目的大字标语:“晋商领袖刘笃敬故里”。

有谁能想到,也就是七八十年前,我脚下这一带竟都是刘家的连绵起伏的宅邸集群建筑——据赵向阳先生在《实业晋商刘笃敬》一文中记载,当时刘家有90座四合院、1250间房屋。

还有花园四处,其中最大的颐园拟北京颐和园兴建,占地60余亩,园内有假山、鱼池及上千种花草树木。

我竭力想象着当年这个贵族家庭奢华的景象。

一时间,我仿佛看见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看见忙忙碌碌的杂役、仆人,还看见揪着小辫的无数童稚在义学里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跑出来……我还看见的是那个回归故里满脸愁容的刘笃敬,身穿长袍短褂,背后顺着一条整洁的长辫子,在凝望着远方,思索着什么。

三因护送杨深秀的尸体回到故乡的刘笃敬,经过一番周旋后,算是“洗清”了自己的罪名,但他也从此远离了官场。

除过打理生意外,他更多的是读书和思考。

刘家的祖训是凡事必以德为先。

刘笃敬这一支堂号就叫“世德堂”。

虽然历史的风云已经涤荡了刘家曾经的风华,但在残留的废墟遗址和破损的史料记载中,我们基本上还可以还原出刘家生意的精髓。

譬如,现在能找到的刘家宅邸匾题字还有30幅,什么“世德南宅”“里仁巷”“紫气东来”,什么“德为馨”“崇让”“钟祥”,什么“务本”“怀朴”“薰沐”,什么“俭固”“向雄”“习勤”,什么“澹雅”“慎度”“敦仁”,什么“书簏”“经锄”“墨庄”,等等。

如此众多的门匾题号,均是以“德”字为宗。

有的比较明了,有的比较隐晦,如“紫气东来”,表面上看是吉祥如意的意思,其实是关于《道德经》成篇的一个典故:说是老子出外云游,将到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东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

便派人洒扫道路,焚点香火,恭候圣人到来。

果然老子骑青牛而来,尹喜恳请老子留下,老子不肯,他就退而求其次,请老子写了这篇《道德经》。

刘笃敬就是在这样一个睁眼闭眼都是“仁义道德”的氛围中逐渐长大的。

遵循孔孟之道,向往君子人格,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他而言,完全可以说是沦肌浃髓、铭心刻骨。

同治五年,即1866年,曾为同治帝老师(后做了光绪师傅)的山西提督学政林天龄到太平县学视察工作。

林天龄问起太平县最好的学生是谁时,众人不约而同推举了时年18岁的刘笃敬。

林天龄当面测试,刘笃敬品学兼优、灵活机智的儒雅风度让他连连点头称是。

次年,林天龄就和当时的山西巡抚李宗羲,保举刘笃敬成为山西的优贡,到国子监学习深造。

1867年,国子监学生参加“朝考”,刘笃敬考了个第二等,被分配到刑部任学习主事。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仅两年后,刘笃敬的父亲刘向经去世。

按照清朝当时规定,刘笃敬得“丁忧”,亦即回家守孝27个月。

更不幸的是,在此前后,他的两个叔叔也先后辞世。

作为家里老大的刘笃敬就成了刘家当仁不二的掌柜人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