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与地方政府的相互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11月16日,由中国光大银行郑州分行与许昌市政府携手主办银企洽谈会。
许继集团、瑞贝卡、豫中纺织、许昌卷烟总厂等50余家大中型骨干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参加了洽谈会,为进一步加深郑州分行与许昌市政府部门和企业界人士的沟通交流、深化银政企合作关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许昌市是中原城市群重要城市之一,地理位置优越,工业基础雄厚,也是郑州分行的重点营销区域之一。
7年来,光大银行郑州分行以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累计向许昌地区投放贷款150亿元,与许继集团、许昌卷烟总厂、豫中纺织、瑞贝卡等近30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今年来,为了体现公司业务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实现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共赢,光大银行分行进一步部转变经营理念,变坐等客户为上门服务,此次选择中原城市群重要城市之一——许昌市作为主攻目标,联合许昌市政府举办银企洽谈会,积极寻求与地方企业扩大合作的机会。
许昌市常务副市长和主管工业的副市长亲自参会,光大银行郑州分行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5家经营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洽谈会,银政企三方共聚一堂,商讨合作大计,开创政、银、企合作新模式。
许昌市常务副市长刘有富在洽谈会上表示,希望光大银行将许昌市当成“试验场”和“竞技场”,积极为许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支持。
在16日上午的银企洽谈会上,许昌市政府推荐了许昌市“十一五”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规划中的18家重点企业的21个项目,拟融资总额近14亿元。
会议结束前,光大银行郑州分行还现场举办了信贷业务咨询会,5家经营部门负责人分别与参会企业代表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增进相互沟通与了解。
光大银行郑州分行领导还亲自与许继集团董事长、总裁王纪年进行了坦诚交流,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坦言企业面临的困难和优势,共同寻求企业发展新途径。
会后,在许昌市政府秘书长及有关部门领导陪同下,徐克顺副行长、杨文化风险总监率相关部门一起,赶赴许继集团、豫中纺织公司、一林纸业公司、瑞贝卡集团等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深入生产车间实地考察生产销售情况,了解企业资产负债状况以及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对企业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加深银企合作创造了条件。
此次洽谈会,由政府筛选优质重点项目,为银行提供“自助餐”,在政、企、银之间搭建了一个全方位交流沟通的平台,使企业了解银行金融政策、产品和投放重点,使银行了解辖内工业企业发展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以及企业经营、项目建设和资金需求,解决了银行、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既体现了集约化经营的方向,又有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银政企三方沟通合作机制,推动银企合作,实现互惠共赢,同时也体现了商业银行对地方经济建设的大力支持,必将为合作各方以及许昌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看到这篇文章,我感觉银行和政府的相互关系是互为依存、互补及共同发展。
银行为政府提供个体和私营及集体企业的贷款提供保障,也为政府提供资金的保障和信用的支持。
有了银行的支持,让广大的私营企业更有信心创业,从而扩大就业,让闲散劳动力有了工作的平台,更好地发挥能力,不致变成社会的负担。
过去,政府与银行关系过于亲密,由此引发了政府干预银行业务,产生了大量的政府关联贷款,形成了很多银行坏账。
2000年以后,国内银行业进行市场化改
革,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上市成为公众公司,试图撇清政府与银行的关系,使得银行不再成为政府的提款机。
但最近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发布的《中国银行业改革进程和发展趋势报告》说明,地方政府干预银行的问题又在回潮。
报告指出,目前地方政府过度举债和破坏金融生态环境的问题依然突出。
尽管现行法律禁止地方政府直接向银行借款,也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但一些地方政府安排地方财政下属的各个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相互担保贷款,地方财政通过财政拨款支付贷款利息甚至逐步归还贷款本金,从而让这些贷款成为事实上的财政债务。
不过,这不只是地方政府的问题。
国内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虽然是公司,但一直严重依靠政府信用发放贷款。
在信贷业务上,国有银行贷款更愿意向国有企业倾斜;对于政府项目,国有银行也愿意利用政府信用和财政担保来搞大规模贷款。
国家开发银行和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还创造出了捆绑地方财政收入的“打捆贷款”这种违规的新模式。
不管是对国有企业还是政府项目,银行最终愿意放贷,背后都是地方财政收入。
但从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趋势来看,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乏力正在使地方政府信用将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以不少地方最大的一块收入来源土地出让收入为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显示,土地出让金、土地直接税收及城市扩张带来的间接税收占地方预算的40%,而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在一些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入中甚至达到了60%以上。
但始自去年的宏观调控让典型的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业迅速坠入融资“寒冬”,开发商的拿地热情变得意兴阑珊。
来自国土资源部全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土地近50%以底价成交,更有10%左右的土地遭流拍流标。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1%,土地交易价格上涨16.5%;二季度房价同比上涨9.2%,土地交易价格同比上涨10.8%。
地价涨幅“摔”得比房价更快。
、这种局面不得不让地方政府大幅下调年度土地出让收入预期。
以南京市为例,中国指数研究院土地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07年1~8月南京市土地成交价达171亿元,而今年同期仅为79亿元。
毫无疑问,地方财政收入正在面临严峻考验。
但从趋势来看,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据国土资源部有关人士透露,《土地管理法》修改的部分内容被列入10月份召开的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议程。
有关农地制度改革政策已经制定完毕,涉及征地制度的改革主要思路是:逐步缩小征地范围,以渐进方式确立农民在征地过程中的利益地位。
按照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国家只有在为公共利益进行项目建设时,才可由政府出面征地。
但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底,全国征地用途中仅有20%是用于绿化等公共利益,80%的农用地被征用后转做房地产、高速公路等建设用地。
而且由于征地补偿标准一直偏低,使农民没有获得应有的土地收益。
相反,这种倒手买卖成为地方政府获取“土地财政”的主要路径。
《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内容指出了一个方向,使得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将不得不逐渐减少。
另外一个考验来自于财政体制改革。
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政府一方面把财权上收,另一方面又把公共品供给的大部分责任作为政治任务“承包”给地
方。
事权与财权的不对等愈发明显。
新的财政体制改革方案似乎并没有改善这一问题。
财政部财科所的方案认为,为了加大中央平衡地区间贫富差距的能力,所得税最好改为中央税。
(现在所得税实行中央地方6∶4比例分成。
2007年,中国企业所得税收入7723.7亿元,个人所得税收入3185亿元,合计占税收总收入的26.2%。
)同时,适当考虑加大增值税地方分享比例。
发改委宏观院的方案则更为大胆——建议把增值税全部改为中央税!增值税现为中国第一大税种,2007年全国国内增值税收入高达15609.9亿元。
增值税也是地方税收收入仅剩的最主要的来源,通常占地方税收收入一半以上。
由此可见,财税体制改革的最新动向似乎不仅没有朝着“事权财权匹配”的方向演进,反而在“强干弱枝”的路途上越走越远,地方政府收支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地方政府财权有限,既要承担公共服务,还要顾及发展经济,在现有的投融资体制严重束缚、市场管制仍然很多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只好打国有银行的主意。
但如果地方财政收入持续恶化,恐怕连国有银行的主意都打不了了。
这说明了银行和政府之间不能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否则只能两败俱伤,解决的办法有多种,最主要的还是要发展经济,鼓励私营和个体企业的发展,增加税收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