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仍须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作业

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专业班级:地质10—5班

学号:311003000524

姓名:毋亚文

中国仍须坚持“韬光养晦”外交战略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为中国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中国与美国的实力差距仍然十分悬殊,中国所面对的国际环境仍然有许多不利因素,与此同时,中国自身的发展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因此,中国尚须继续奉行“韬光养晦”外交战略。

关键词:中国;韬光养晦;外交战略

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国内外多个重要场合重申,中国仍将奉行‚韬光养晦‛外交战略。‚在国际上坚持不扛旗、不当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会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不要绁续坚持这个方针?答案是肯定的,没有任何理由改变这个方针。‛【1】一些退休的老干部也强调,中国不会改变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执行的‚韬光养晦‛外交战略。‚中国的崛起道路很长,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刚刚开始。邓小平留下盼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思想,至少还要管一百年。‛【2】

较之于上述官方和半官方的一致口径,学术界关于‚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认识却大相径庭,主要表现为:一部分学者认为,国际形势已经今非昔比,中国已经强大了。无须再坚持已经过时的外交战略:另一部分学者则持相反观点,认为中国仍不够强大,仍需韬光养晦。学术界关于‚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争论,有利于加深对‚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认识。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执行并完成我国的外交任务。更好地维护和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

一、关于‚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争论

目前学界关于‚韬光养晦‛的争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韬光养晦‛的含义:‚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韬光养晦‛是战略决策还是权宜之计;中国现在是否还需要坚持‚韬光养晦‛外交战略。【3】一言以蔽之,中国现在是否仍然需要坚持‚韬光养晦‛外交战略。

主张中国应该放弃‚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学者,概而言之,其观点可归纳为:第一,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自身实力今非昔比,己无须‚韬光养晦‛。‚我们在国际国内都还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压力,但应当说,这与邓小平当年提出这些思想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还是有重大的不同。今天的中国。经历了苏联东欧剧变冲击带

来的考验,打破了西方对社会主义中国施加的重重压力和阻碍,走出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经济持续发展、政局大体稳定的国家。‛【4】第二,中国要成长为世界大国,必然承担更多的国

际责任。这决定了中国无法再继续‚韬光养晦‛。中国外交现在强调‚建设性作用‛,强调做‘负责任的大国’。从特使外交转变为公众外交,在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这些外交新意。‚表达了一种新的进取意识,在逐渐淡出‘韬光养晦’的逻辑,中国外交在‘作为’方面明显加强了。‛【5】第三,韬光养晦心态易让人产生误解,最好不再使用。【4】韬光养晦容易使‘人们联想起战国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中复仇和复国的故事。‛【6】第四,韬光养晦与决不当头和有所作为不是一个统一体,不是辩证统一关系。‚韬光养晦的反面、对立面,不是当头或者有所作为,它的反面是骄傲自大、锋芒毕露、盛气凌人、自吹自擂、霸气十足等。‛【4】第五,难以保密‚刘备为‘韬光养晦’甚至对自己的结义兄弟都隐瞒。‘韬光养晦’决不可大肆宣扬,经过大肆宣传‘韬光养晦’实际上就不能叫做‘韬光养晦’了,反倒是暴露了自己居心叵测,野心勃勃,招致他人的防范和遏制。‛第六,‚韬光养晦‛并未消除‚中

国威胁论‛。‚中国的韬光养晦似乎也没有给中国带来爱好和平的国际形象,恰恰是我们大力强调‘韬光养晦’之时。‘中国威胁论’噪音四起。‛【8】迄今为止,‚中国威胁论‛未见平息的迹象。【9】

多数学者主张中国应该继续坚挣‘韬光养晦‛外交战略,其理由主要有:第一,对中国而言。国际力量的对比并无本厦区别。‚现在中国虽然早己走出了当年的困境,综合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按人均产值计,中国仍处于相当落后的地步。从全球范围看,社会主义仍然处于低潮,国际力量对比仍然是北强南弱。中国的强大只是相对的。邓小平当时分析的中国国情和国际力量对比发展趋势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还难以有实质性的变化。因此,‘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不是一个权宜之计,而是长期战略。‛【10】

第二,邓小平所讲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更多的是这个成语的引申意,就是说要谦虚谨慎,不说空话,多做实事,不当头,不称霸。【11】‚韬光养晦‛战略中所谓盼‚韬光养晦‛。不能拘泥于字面,应该从其引申意义中解读。‚汉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一字多义、一词多义‛。就‚韬光养晦’这一命题而言,最少有三层既有一定关联、又有本质区别的意思:一是由卧薪尝胆衍生而来,包含艰苦奋斗,积蓄力量,蓄势待发的意思:二是如《新华成语词典》的解释:隐藏才能、锋芒,不使外露,借

以避祸自保;三是一种人生哲学,即谋虚谨慎,避免出风头,低调做人,上升到政治层面,可以理解为一种政治理念、外交哲学。三层意思中。以后两层为主,其中第三层意思,即作为‘政治理念或外交哲学’‘韬光养晦’是其最高境界。‛【12】第三。‚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并非相互对立,而是辩证统一。‚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它们是中国外交战略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韬光养晦’不等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不能‘有所作为’:反之,‘有所作为’也不等于要去‘出头扛大旗’。‘有所作为’指的是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周边安全,化解国际社会中的不利因素,趋利避害,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遏制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建立全球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发挥与中国国力相匹配的作用。‛【13】‚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辩证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韬光养晦并不意味着消极退缩。有所作为也不意味着无所不为。‛【10】

表面上看,反对方的理由似乎更加系统和充分。这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韬光养晦‛战略是否已经过时?中国是否还需坚持此战略?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须重新认识如下问题:其一。邓小平当年所提出的‘韬光养晦‛具体内容是什么?其二,中国对谁‚韬光养晦‛?其三,中国当时为什么要对他们韬光养晦?

二、‚韬光养晦‛再认识

‚韬光养晦‛并非是邓小平一次性提出来的,而是经过多次完善和补充。并且由于场合的不同,内容之侧重点也有所不同。1989午9月4日,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14】这次谈话侧重于‚冷静观察‛和‚沉着应付‛。1990年12月24

日,也是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邓小平指出,‚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但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4】在这次讲话中,邓小平强调的则是‚决不当头,’和‚有所作为‛。1992年4月28日,邓小平在同身边人员谈中国的发展问题时指出,‚我们再韬光养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有能力的时候,要搞高科技国防尖端武器。‛【15】此次谈话邓小平强调的是‚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从邓小平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