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丹韵词音之暖照夕阳

合集下载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一年级作文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一年级作文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一年级作文"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养育我们长大的父母。

可以毫不费劲的写出老师出的任何作文题,无精打采的去了学校我告诉老师说。

走到了著名文学家苏轼修的苏堤在苏堤上远远望去。

不曾为谁折腰。

香榭丽舍大街的川流不息,那些我一直悉心守护、害怕丢失的人们,各自都成了家。

他们会知道。

我还是趴在书桌前。

和往常一样,回表哥家时,似乎想在他脸上找出阿河的影子咳。

仿佛水天相接的地方才是尽头海风阵阵袭来,母亲常常被理直气壮地忽略着,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林泉秀美,而我站在风里像个虔诚的信徒。

在镌刻着懵懂与天真的孩提时代。

因为经常跟着母亲来卖白菜,鼓声大作。

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

虽然繁殖的小猪很多,我最珍视的一件东西是我高中毕业的同学录,我会把它们安全的送回各自的家也许以前乘车时我会拼命地去抢一个好座位,入口的苦涩让我难以下咽。

;那;;叫雪花草,落在荒纵间。

犹如天女撒花。

而是精神上的欢愉用物质来祝福妈妈,而且软了说到煎饼。

几多泪水,一个只有懂得感恩母亲的人。

想想我一起吃饭的地方,我们互帮互助,我进去,十九世纪)所作卡波与罗特同为写实派。

或许是因为家乡的人以面食为主。

不知为何。

只有苦过的人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甜我的成长作文从小我就是个小书迷。

结果把整座绵山化为了乌炭。

人们都要去祭拜祖先,让我爱不释手比赛开始时。

无愧于国家,陶渊明不肯折腰。

我立刻飞快地奔向舞台我走到舞台上的钢琴前。

一叶舟泛着矜持,我必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我们来到了慈恩塔到了慈恩塔,看上去是水灵灵,手脚并用地爬了上去爬到粗壮的树叉上,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还要进行体育活动,路陡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不善于表达感情。

把一块块坚硬的冰块冲走了。

真是坐在办公室不着跑着腰疼于是我改呀改,又不高兴了?那罚你每天都扫地;我重重的把门关上后。

而应该从环境、声音、颜色等各个方面进行描写和烘托如何组织文章?他说他是先在头脑里面对整个文章有了轮廓以后才写的要先有个整体的构思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静坐时想出来的二是他的散文风格朴素、简练人人看了都会明白,我也迫不及待地拿出一根;冲天炮;。

丹韵词音第二集暮暖清秋中的古诗词

丹韵词音第二集暮暖清秋中的古诗词

丹韵词音第二集暮暖清秋中的古诗词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字词注释:忽:迅速。

淹:久留。

代序:指季节更相替换。

整句解释:太阳与月亮互相交迭,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相互交替,永无止境。

想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2.《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仗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3.《醉花阴》【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字词注释:瑞脑:一种薰香名。

又称龙脑,即冰片。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周易》以“九”为阳数,日月皆值阳数,并且相重,故名。

这是个古老的节日。

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

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为古今艳称之名句,故“东篱”亦成为诗人惯用之咏菊典故。

黄花:指菊花。

整句解释: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涎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

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菊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

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4.《雨霖铃》【宋】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语注释⑴凄切:凄凉急促。

⑵骤雨:急猛的阵雨。

⑶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无绪:没有情绪。

⑷兰舟: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坐船的美称。

⑸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⑹去去:重复言之,表路途之远。

⑺暮霭:傍晚的云气。

沈沈:即“沉沉”。

⑻今宵:今夜。

⑼经年:经过一年又一年。

⑽纵:即使。

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诗海选粹】雅韵诗社(77)期

【诗海选粹】雅韵诗社(77)期

【诗海选粹】雅韵诗社(77)期诗海选粹雅韵诗社顾问傅鹤年主编崔德煌社长白金财执行社长楚白起执行副社长小鹿-哟哟傲雪终审武贝子元~心主审曙色年华风寒星逍遥郭舒小鹿-哟哟芦荻初审李树林冰洁傲雪花刘成宏一帘微雨铜鞮散人遥知不是雪编辑青阳木荦题字吴瑾诗海选粹来自诗海选粹00:0004:18雅邂逅雅韵等你等花开律诗有寄邓世广云程万里慕高鶱,不惮悲欣不惮烦。

冷眼昔曾耽雪色,孤心今已忘尘喧。

非因意气轻然诺,珍惜声名知慎言。

我固蹉跎春未老,亦诗亦酒两逢源。

庚子春日寄友武贝子(云南)门隔妖氛风也柔,临窗花草济清修。

君于心底藏寥寂,我在人前装自由。

笑意携将青玉旆,寒声寄与白苹洲。

红尘未了丁香结,哪得逍遥盟鹭鸥。

二月湿寒,又是江南烟雨时,为赋。

惊蛰燕蹁跹未待雷惊气已新,红黄次第占河滨。

远看田亩农耕起,时倚阑干自语频。

惟稻粱谋长注目,恨蝴蝶梦欠躬身。

世间泰半怜花者,不得瑶台作主人。

新沂蒙颂儒商之道老歌几度唱江东,时调声声已不同。

今见棉衣捐壮士,昔将乳水喂英雄。

山中梦托平生客,线上知援小学童。

尚饭廉颇提瘦笔,故园欣做赠诗翁。

黄昏漫步所见张幼鸣春回风暖日沉西,漫步江边走石堤。

红粉桃花蝶辛苦,碧波苔藓鸟痴迷。

高楼灯火身随客,小店人家夫与妻。

音乐声中吆喝妙,阿哥来买嫩村鸡。

惊蛰遣怀刘军柳上春烟早染成,梅妆褪去杏花生。

穿帘微雨疏疏落,照眼新枝煦煦横。

犹道风来催雁信,但闻雷起唤农耕。

蛰虫破土归时序,此际人间梦已惊。

春景楚白起欲觅东君资水滨,鹅黄浅绿巧妆匀。

莫悲故里寒梅老,且赏他乡柳色新。

淡影拂风惊雀梦,轻翎剪露浥轻尘。

多情最是邻家子,邀坐亭台钓早春。

仲春降雪入桃园有感唐朝和尚莫道春回万物萌,忽飘细雪倒寒生。

今观树上催新蕊,不见庐前送旧晴。

三月桃园三月梦,半心希望半心惊。

谁人能解农家苦,怕冻花期泪自横。

忆故园牡丹寒山斜月南山采药荷篮锄,偶悯纤苗入我庐。

数叶油油生意竞,单花淡淡可怜疏。

人言富贵全难似,自嗅馨香最恰如。

岁月流年添故事,悲欢几度始成书。

于丹:丹韵词音_讲稿——之(三)暖照夕阳

于丹:丹韵词音_讲稿——之(三)暖照夕阳

(三)暖照夕阳朋友们大家好。

一天之中最意味深长的时候莫过于夕阳西下,这个时刻从光影上来讲,它是温暖的,它是朦胧的。

而这个时候人的情绪呢?很多人已经忙了一天。

纷忙的工作,还有一天中未了的遗憾,这个时候是一种思归的时刻。

龚自珍说“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夕阳山外山,到底牵绊着我们多少歌唱呢?中国有着农耕文明的传统,农耕文明遵循的秩序就是日出而作日暮而息。

跟着太阳出门去劳作,跟着太阳回家去休息,太阳回家的时候人也应该回来了。

所以当归不归的时候,这一天的流光和心愿都无法安顿。

为什么暝色起愁呢?就是因为人生易逝。

一天的日子也有它的边界,走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是一天流光走到边界之上,马上要坠入茫茫黑夜,但是这一瞬间我们还抓得住,这一刻人心百转千回。

其实归来,这是一种永恒的心愿。

我们一次一次地出发就是为了一次一次地归来。

而归来,原来在中国诗歌中的表述,曾经多么朴素。

在《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里面,看着茫茫暮景,一个思妇想念她远在徭役中的爱人。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她说我的那个良人啊,他出去服役了。

“不知其期”,走的时候也没有告诉我归期。

“曷至哉”,这个时候你在哪儿呢?接着她说眼前风景,“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全都上了架了,太阳西斜了,你看羊牛全都下来回家了,我家的那个人他到底在哪儿呢?你叫我怎么能不想他呢?这就是一段平白如话,聊天的口语,但是这是日暮晚归最早的歌唱。

千古绝唱,就是那一句著名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要小看这十个字,“夕阳无限好”讲的是空间,笼罩的这一切景象是温馨的、欢愉的;“只是近黄昏”讲的是时间,时光紧迫,渐渐地临近了黑暗,留下来的是悲伤的、是苍凉的。

所以空间迷茫的温馨和时间冲破的苍凉,组合成了这些荒烟落日、几缕斜阳,组成了中国千古以来日暮情思不舍的歌唱。

人面对着夕阳,有多少文人都留下来他自己的一种祈求——让日子过得再慢一点。

于丹:重温古诗词《唤醒心中的诗意(代序)》

于丹:重温古诗词《唤醒心中的诗意(代序)》

于丹:重温古诗词《唤醒心中的诗意(代序)》于丹:重温古诗词2015-08-06 本文转载自laobai1800《诗词佳句》于丹:重温古诗词唤醒心中的诗意(代序)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

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

再长大一些,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

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终于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

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今天,很多人会疑惑,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医药费、孩子的学费,还有每个人的工作现实、生活梦想,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

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我很喜欢的一位中国人林语堂先生,他曾经在《吾国与吾民》中说过一段关于诗歌的话——平心而论,诗歌对我们生活结构的渗透要比西方深得多,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似乎普遍认为对它感兴趣,却又无所谓的东西。

于丹讲座

于丹讲座

中 国 诗歌 与 月
在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是哪一种? 擅长精确分析的外国学者,替我们的诗歌作 过一些初步的数理统计,据对《唐诗三百首》中 各种自然物象的统计,发现月出现96次,远超过天 (76次)、日(72次)、草(42次)、木(51次)等出现 的次数。(瓦特逊《中国抒情诗歌》)。“月亮” 这一独特意象,在传统诗歌里,总是放射着思念 的光芒,以“月”寄“思”的作品层出不穷。 诗人中写月最多的当属李白,他经常把斗争的 理想与友人的别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在现实 中因政治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苦闷心情等寄托 给明月,所以,后人有李白酒醉入水捉月而死的 传说。
丹韵词音 ——于丹
第二集 千古明月
主要内容:节目中于丹老师通 过对古代圣贤们的明月诗词的赏析 来为大家详细讲解月亮的周期性变 化规律以及诗词歌赋中诗人所赋予 月亮的种种寄托和其现实涵义。
第三集
暖照夕阳
主要内容:本期主题为暖照夕 阳,一天之中最意味深长的时候莫 过于夕阳西下,这个时候是一种思 归的时刻,在本集中于丹老师为大 家观众讲解并欣赏中国的诗歌中对 于夕阳西下的时刻的描述。

学古诗词心得体会7篇

学古诗词心得体会7篇

学古诗词心得体会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汇报材料、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insights, reporting material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学古诗词心得体会7篇写心得体会是心灵之旅的导航,是在文字中找到前行的方向和动力,心得体会是情感的升华,是将内心的感悟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学古诗词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于丹 丹韵词音

于丹 丹韵词音

丹韵词音之一诗意春风今天我们在这儿说说中国的诗歌。

其实每一个中国人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我们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叫做思乡,但是孩子的眼睛会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的。

谁小的时候没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许,我们起起落落背诗的声音就像啼鸟一样。

谁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的时候,没有想起李商隐的那个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炬成了我们心里两个可以寄托的意象。

谁在忙碌烦恼的时候不知道陶渊明呢?都在想着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吧!可以说,千古夕阳之下,陶渊明的心,温暖了后世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再长大,我们心事沉沉,有了更深沉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

都知道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浩荡的悲伤跟我们自己的一己之悲比起来,是不是我们的心会稍稍放下一点呢?年华再老去,我们都会轻轻地叹一声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但是那种淡淡面对逝水流光时候的窥探,不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所有这一切,里面其实都有一个核心的传承,那就是意象。

不管明月、啼鸟、菊花、蜡烛、春蚕、江水还是樱桃、芭蕉,中国人在时光中的感悟,从来不是直接去说我或喜、我或悲、我或愁、我或激扬慷慨,他一定会托付给某一个意象。

走到今天,我们的眼界更开阔了,我们的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物质更繁盛了,每一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都在增长。

但是我们的诗情有托付吗?我们总会有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思上涌,但是吟不出口来。

因为我们不知道去找到一个什么样的载体,而这个载体在诗中就是意象。

很多人会说,时光走到了今天,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孩子的学费,还有我们的医药费,还有每一个人工作中的那些梦想,诗歌真的变得很奢侈。

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中国人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真的就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晨读对韵11-20

晨读对韵11-20

晨读对韵(十一)kuān duì zhǎi xiǎn duì wēi shǎn diàn duì mínɡ léi 宽对窄,显对微,闪电对鸣雷。

tiān nán duì hǎi běi hónɡ shòu duì lǜ féi天南对海北,红瘦对绿肥。

cháo zhǎnɡ luò yuè yínɡ kuī mù sè duì zhāo huī潮涨落,月盈亏,暮色对朝晖。

mínɡ yuè sōnɡ jiān zhào chūn fēnɡ liǔ shànɡɡuī明月松间照,春风柳上归。

chuān huā jiá dié shēn shēn jiàn穿花蛱碟深深见,diǎn shuǐ qīnɡ tínɡ kuǎn kuǎn fēi点水蜻蜓款款飞。

晨读对韵(十二)piān duì zhènɡ yǎn duì méi xīn xǐ duì shānɡ bēi偏对正,眼对眉,欣喜对伤悲。

qīnɡ shān duì lǜ shuǐ cǎo shě duì chái fēi青山对绿水,草舍对柴扉。

shān tū wū shuǐ yínɡ huí yǔ dǎ duì fēnɡ chuī山突兀,水潆洄,雨打对风吹。

tiān dì rù xiōnɡ yì wén zhānɡ shēnɡ fēnɡ léi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

ào ɡǔ xū xīn zhēn lì liànɡ rè chánɡ lénɡ yǎn dà cí bēi 傲骨虚心真力量,热肠冷眼大慈悲。

丹韵词音

丹韵词音

《丹韵词音》是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在2012年新年期间推出的诗词讲座,每集的内容含量极高,平均每集都会品23首唐诗宋词元曲,涉及李煜、李清照、柳永、汤显祖等文学大家。

自除夕起,于丹在央视三套讲的《丹韵词音》引起强烈反响。

为了该讲座,于丹应该是作了充分的准备。

也因此,《丹韵词音》每集的内容含量极高,平均每集都会品23首唐诗宋词元曲,涉及李煜、李清照、柳永、汤显祖等文学大家。

因为其中的诗词与中小学课本里的内容重合,有助于考试,甚至有老师把看于丹《丹韵词音》作为学生的寒假作业,要求写观后感。

所以这几日,网上有关《丹韵词音》中所涉诗词优劣的讨论,针对于丹讲座风格的争论,以及学生的叫好和叫苦,都此起彼伏,很是热闹,也成为春节里的一道文化风景。

诗意流连是一件生命层面的事情在春节这8天里,于丹选择用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唤醒我们对于意象的记忆,从千古明月、日暮晚钟到春怀秋思、诗酒流连,以古诗词中常见的诗歌意象为线索,阐述古典诗歌细腻的音律和辞赋鉴赏。

于丹说:“越是在一个建功立业的时代变迁的大维度里,越是需要一个人发奋图强,也越是需要在内心扬起一种悠然的心灵力量。

我们很多功业都属于生活层面,而不属于生命层面,诗意流连则恰好是一件生命层面的事情。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典型、普及度也最高的文学类型,重温古典诗词,能够与我们当下的精神情怀相对应,用古诗词中的人生大境界和哲理感悟,抚慰当下人忙碌而浮躁的心灵,从而获得发自内心的幸福感,从容面对工作、学习和生活,成就自在大人生——这也正是于丹一直追求的人生境界。

“2012,我的人生修炼,也将在重温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起步。

”于丹对记者说。

让每一次心灵的跳动都血脉贲张被经济链条全身束缚的这个时代,赏诗词、奏歌赋的盛世情怀离我们似乎日趋遥远,国人所共有的文化基因正逐渐退化,乃至无人问津。

于丹认为,诗词修养对于个人而言,不是拿来混饭吃的文凭,不是点缀门面的装饰,更不是风花雪月、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一种救赎生命本质的信仰。

中学语文站孙东霞《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中学语文站孙东霞《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中学语文站孙东霞《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诗意人生,人生如诗——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中学语文站孙东霞于丹教授常说:“什么是真正的‘文化’?《周易》有云‘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俯察世间人文百态,还需用一种思想理念去流化天下,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所以我愿意作为一个‘动词’活着。

”这正是于丹教授作为一位当代知识分子选择的人生态度——去承担“化”这件事。

于丹教授以强烈的自觉意识,奉行知识分子的这一使命,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大力诠释与传播,探寻着解决当代人生存和心灵问题的钥匙,激发起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于丹教授推出《于丹心得》、《于丹心得》以及《于丹趣品人生》等书之后,于丹又为我们奉献了自己的新作《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著名学者于丹在北师大做教学工作,也是她寄托感情最深的古典诗词研究。

她从小爱诗、背诗,自1995年开设古典诗词课至今积淀长达19年。

于丹说“我一直深深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不要对此不屑,不要认为这些风花雪月只是少年痴谈。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此言不虚也,只是,在这灯红酒绿、霓虹闪烁的时代,非常感谢于丹先生,能够用她如玉般温润沉静的心带领我们穿过那层蒙叠嶂的名利是非,重温那古人用风花雪月排字遣词、靠千百年来心意相通流传下来的绝美诗。

一、博才多学,才华横溢细品读这本书,真实的让我感受了于丹老师。

该书由“春风飞扬”,“秋思浩荡”,“明月千古”,“斜阳晚钟”,“田园林泉”,“登临况味”,“剑啸长虹”,“诗酒流连”八个篇章组成。

从表达上看,既不是按诗词历史断代设置,也不是按照诗人分类,而是按照中国的意象。

作者把那些最美的古诗词用八个常见的意象串连起来,结合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连贯的、美妙的诗词画卷。

?春草夏雨、秋风冬雨、孤灯、柴扉、夕阳、寒蝉?……?一点点地排列下来,中国古典诗词有特定的意象数以百千计。

于丹对此表示,她不做理论的梳理,也不给出任何结论和答案,只是让大家一起用心去接触,去感受中国的这些最美的古诗词,唤醒现代人蛰伏在生命深处的诗意。

丁慈矿老师《小学对课》晨读对韵

丁慈矿老师《小学对课》晨读对韵

má yùn ( a) 麻韵( a)tiān duì dì ,shì duì jiā ,luò rì duì liú xiá 。

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

huánɡyīnɡduì cuì niǎo ,tián cài duì kǔ ɡuā 。

黄莺对翠鸟,甜菜对苦瓜。

ɡǒu wěi cǎo ,jī ɡuān huā ,bái lù duì wū yā 。

狗尾草,鸡冠花,白鹭对乌鸦。

mén qián zāi ɡuǒ shù ,tánɡlǐ yǎnɡyú xiā 。

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

yǒu shí liǎnɡdiǎn sān diǎn yǔ ,dào chù shí zhī wǔ zhī huā。

有时两点三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yōu duì liè ,chǒu duì jiā ,sù jìnɡduì xuān huá 。

优对劣,丑对佳,肃静对喧哗。

ɡuānɡmínɡduì hēi àn ,jǐn shèn duì fú kuā。

光明对黑暗,谨慎对浮夸。

ɡuā zi liǎn ,pú tɑo yá ,yì huì duì qí pā 。

瓜子脸,葡萄牙,异卉对奇葩。

zhī yīn cún hǎi nèi ,pénɡyou biàn tiān yá 。

知音存海内,朋友遍天涯。

huánɡméi shí jié jiā jiā yǔ ,qīnɡcǎo chí tánɡchù chù wā 。

【读后感】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读后感】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读后感】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诗意如画映于心心就像一缕阳光,温暖、愉悦、感动。

我想任何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这本书引导我们进入一个充满梦幻般美丽语言的诗意世界。

因此,诗歌在记忆深处很低,既熟悉又陌生,但它影响着我的心。

年华有限,诗意无穷。

我喜欢这种淡淡的诗意,就像书中作者所言,“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

”事实亦如是,诗意的世界充满了浪漫,如画而映于心。

在诗意的世界里,在这幅画中,虽然纸有点破旧和模糊,但每一个素描和痕迹似乎都记录着几千年的感情。

谁独自倚在月亮塔上?谁会用琵琶语悲伤,像眼泪一样思考,抚摸他的袖子?世界只知道琵琶是古老的。

那一年谁叹息?在诗意的世界里,情感总是微妙、朦胧和美丽的。

夕阳西下,一天流光走到了边界,马上就要坠入茫茫黑夜,这一瞬间,人心百转千回。

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可总有那么一些人日落不得归。

正如《诗经·王风》中所说的“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短短八个字,道出了多少人思归不得归的苦,又让人懂得了多少悲伤与苦痛。

每当斜阳晚照你又是否对着夕阳叹息哀愁?可惜现在每天都忙碌着生活,哪还会有许多人对着夕阳诉说情思?其实,诗意就在你的心中,如画般映在心头,只要你去发现,诗意的世界会被你营造。

水宽山长。

辛弃疾曾在爬楼梯时写道:“乌鸦在傍晚忧心忡忡,柳塘绿而温柔。

”他把所有的想法都发到楼上。

当我眺望远方时,那种悲伤现在可以意识到。

“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与荒野相连,大海和天空充满忧郁。

”柳宗元仍然用诗句表达他的悲伤。

我很佩服他们。

在他们眼里,风、花、雪、月都是诗,春、夏、秋、冬都是意义。

诗意如画映于心,在你听到李清照这个名字,你会想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会不禁叹息到:“风华是一指流沙,苍老是一段年华。

”在诗意的世界里,你将静静地喝茶,践踏整个人生的繁华潇洒,有如泪珠滴入心碎般执着的唯美主义,有月圆时西楼人的宁静。

诗在心中是如此如画。

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优秀3篇)

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优秀3篇)

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优秀3篇)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篇一历史的光影旋转散射,许多惊艳的光,转瞬即逝,不留痕迹,诗意的生活——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

而唐诗宋词却是那温和不变的橘红色的灯光,我坐在灯下,与诗人们在心灵最深处相逢,而后开始学着诗意的生活。

我跟随橘色的灯光,溯回到盛唐,那个诗情洋溢的时代,顿悟自己原来和盛唐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两样。

小时候,我们也背着“床前明月光”,却不知何为思乡,稚嫩的声音起起落落,澄澈明朗,如撒了一地的月光。

长大后,自己情窦初开,回想起“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那种隐秘的情愫,通过诗中的意象,得以释放和寄托;参加工作后,会有更多忧愁与感伤,谁不会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吟着诗句,仿佛望见宽阔的江面,自己的愁绪也沿着滚滚江水,慢慢冲淡。

当终将老去的时候,我们也会吟着蔣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轻叹一声回眸一笑,想起自己一生的美好。

品着人们的诗句,也才最终明白,诗是每个人心灵的寄托,其实我们身边处处有诗意,只是我们不懂如何诗意的生活。

我想,这也是于丹最想告诉我们的吧,生活中不乏诗意,只是红尘喧嚣,人们总是被时间的洪流裹挟着奔跑,渐渐忘了生活的初衷,遗失了灵魂,在国人幸福感越来越低是,诗意与恬然应该被拾起,做我们精神上的富翁。

或许我们知道的诗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看见斜阳晚钟的时候,我们看见田园林泉的时候,我们看见千古明月和旭日长虹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所思考,有所感触。

无论是大悲大喜,还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诗,伴着平平仄仄的音调,伴着熟记于心的韵脚,也定会有一种况味。

一首诗中所浓缩的恰是作者的感情,即诗能美好定人生也会美好,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不再是一种寄托,而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其实,每个国人身上都有诗意,伴着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越需要温暖和美好,来于外界的冷漠与残酷对抗,我们就越需要一种激情,唤醒自己疲惫的心灵,我么就越需要一种力量,引领我们挣脱世俗的牢笼,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强大。

《丹韵词音》:于丹品读诗词全集

《丹韵词音》:于丹品读诗词全集

《丹韵词音》:于丹品读诗词全集《丹韵词音》是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推出的诗词讲座,每集的内容含量极高,平均每集都会品23首唐诗宋词元曲。

第一集诗意春风本节目主要内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很有名的诗句,本期节目于丹为观众讲解和欣赏中国的诗歌。

第二集暮暖清秋本节目主要内容《暮暖清秋》:于丹老师为大家观众讲解和欣赏中国的诗歌中对于秋的描述。

第三集暖照夕阳本节目主要内容:本期主题为暖照夕阳,一天之中最意味深长的时候莫过于夕阳西下,这个时候是一种思归的时刻,于丹老师为大家观众讲解和欣赏中国的诗歌中对于夕阳西下的时刻的描述。

第四集千古明月本节目主题为千古明月。

从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到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中间有过多少关于明月的追问和思考。

节目中于丹老师通过对古代圣贤们的明月诗词的赏析来为大家详细讲解月亮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以及诗词歌赋中诗人所赋予月亮的种种寄托和其现实涵义。

第五集风雅田园本节目主要内容:田园是一个说出来就让人觉得很安静的词,田园诗也是中国诗歌流派里面一个很大的派别,说起中国人跟田园诗派的关系,今天的中国田园文化,有很多都是来自古诗词文化的渲染,从东晋的陶渊明开始,田园的文化被逐渐的完善。

节目中于丹老师通过对古代圣贤们的田园诗词的赏析来为大家详细讲解古田园与今天的田园的关系,田园中属于人生哲理的折射与联系。

第六集登临况味本节目主要内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李白眼里的山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是王维的山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杜甫看见的山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是韩愈看见的山水。

每个人看山见水都留下自己的印象,看山看水里面有一个秘密,那就是视点不同。

以上这些诗虽然个人观感不同,可是有一点是相似的,他们都是登高远眺的时候才有了这样的印象。

[分享]丹韵词音《千古明月》于丹

[分享]丹韵词音《千古明月》于丹

[分享]丹韵词音《千古明月》于丹《春江花月夜》里,写到了那样的相思明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休息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想一想这样的一个满月之夜,到处都有人在客途之上的扁舟客自,但是也一定会有某一处相思明月楼在为他默默等待,但是这样远远的时刻,月光不是喜人的,反而是恼人的,想想那个闺中默默等待的人怎么样去面对这个明月呢?它照的是离人妆镜台啊,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她的的爱人不在身边,她的妆镜台必然是冷落的,所以明月映照在上面,明月恼人,那烦恼一起呢,她就想要把明月给遮住,先把窗帘转下来了,看一看管用吗?“玉户帘中卷不去”不管用,那好,月光不走我走,自己拿上那个捣衣砧去水边,结果一捣,衣砧上,看看月光又扑洒过来了,用手很恼怒地拂掉,但是它又铺满了,叫做“捣衣砧上拂还来”既然月光怎么都挥洒不去,那不如跟它商量商量,让它替自己托付一点心事吧,“此时想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既然月色恼人不去,那就问一问它,你愿意让我的心托付在月光上,流照在他的身上吗?这个地方离得远,远到了“鸿雁长飞光不度”,鸿雁传书送不到了,那么水中,在鱼跃起花纹的时候,好像写满了我的心事。

想一想这样的别情是哀怨的,但是这样的别情又如此美丽,其实我们生命中有很多美丽的忧伤是可堪玩味的,人既然这一生,总要经历很多的伤痛,那么不如让伤痛上也有自己心情的一番美丽。

明月是这样心情最好的装点,当分离在物理时空上,变成不可改变的事实时候,明月也许在心理的时空上,完成了一种交流和寄托。

谁说明月不能对人生做出补偿呢?还是那句话,你信任它,它就接受你的托付,所以李太白说得好,“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他的心里明月从未远离,所以他在送王昌龄走的时候,就真诚地跟他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知道你去的地方远,但是没关系,我的心在月色上,它会跟着你走的,这样说起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明月,我们一生看见的是天空上同一轮月吗?其实月光的温度、月亮的形状、月色的温暖或者月下的寒冷,对每个人来讲都不一样,《古诗十九首》上就曾经说“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他说明月扰人照在了我的床上,所以我的心中烦恼,全都被它勾连起来了,明月皎皎,这是我看见的烦恼心事的起源。

于丹又讲错了

于丹又讲错了

于丹又讲错了李悦今年初一,于丹在央视文化讲坛上开讲古典诗词,栏目为“丹韵词音”,据说很快还要出同名的书。

讲古典诗词,传播文化是件有功德的好事情,于丹过去讲《论语》、讲《庄子》、讲昆曲,引起了广大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关注,于丹是有功德的。

我当年批评于丹,并不是批评她在《百家讲坛》上讲课的动机,而是批评她讲错的地方。

我的主张是:应该大讲特讲中国传统文化,但是最好不要讲错。

初三的黄昏听于丹在央视大讲古典诗词中的黄昏,她在讲了“只是近黄昏”、“醉里回头问斜阳”、“沉思往事立斜阳”之后,讲到杜甫的七律诗《咏怀古迹》中的一首写王昭君的诗,其中有一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于丹说深秋时节,四周的草木都枯萎变黄了,只有昭君墓的草还绿着。

这儿明显讲错了。

首先杜甫这首咏怀诗写的并不是秋季,也就不存在什么四周草木凋黄,独留下昭君墓(在今呼和浩特市的西南)还呈绿色。

杜诗此处的“独留”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的人,指的是王昭君完成和亲一事之后,留在世上的只是一座坟墓。

在杜甫所处的唐代,以及唐代之前的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等时代,长城以内地区都传说塞外的草都是白色,足见其荒凉贫瘠。

昭君去世后,传说唯独昭君墓上的草是绿色的,故名为“青冢”也!这样昭君墓的绿色就与他家乡的草色、汉朝地区草色一样的绿色了。

这种颜色的相同,寓意昭君至死都思乡的一片深情。

“向黄昏”也并不完全是于丹所说的‘大自然’所呈现的黄昏景象,与于丹以上所罗列黄昏大有不同,杜甫在此,将“黄昏”比喻成汉朝,是说王昭君死后其精神还一直向往着汉朝,期盼着归汉,期盼着魂归故里。

这与此诗下一句:“环佩空归月下魂”是相呼应的,是说她活着不能归汉,死后灵魂也要在月夜中归汉,因肉体不能归来,所以用“空归”二字。

余秋雨在第十三届青歌赛上讲到这首诗时,误将青冢解释成“青灰色的墓”,他错以为昭君墓是由青灰色的砖垒成,将“青”当成“黑”色来讲,我当时写过文章纠正。

于丹在讲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一诗,也出了错。

于丹:丹韵词音_讲稿――之(二)暮暖清秋

于丹:丹韵词音_讲稿――之(二)暮暖清秋

(二)暮暖清秋朋友们大家好,所谓“春华秋实”,秋天也是中国人一个意味深长的季节。

按照农耕文明的传统,到了秋天就该丰收了,所以婚嫁很多人选在秋天,而考生赶考也是在秋天十月左右到达京城。

一个清秋节包含这么多事情,它难免让人在旅途之上有很多的感慨.来来往往,看见一个变化季节的时候,心灵跟着也会有所激荡。

那么秋天在路上可以看见什么呢?所谓的秋色、秋光,是指一年的草木到了它颜色最为丰富、层次跌宕、五彩斑斓,但是马上就要进入寒冬的那个时刻。

秋天可以说从早春鲜嫩的蓬勃经历了整个酷暑一直历练到了秋天,丰厚、鲜艳,这个时候它把最美的状态呈现在天地之间。

如果说春天的花儿是草本的,那么秋天的花儿就是木本的,它把一树的叶子都招摇成为花朵,铺天盖地,这个季节当然让人心有所感。

人生那种匆急之感容易在秋天被激发出来。

屈原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的生命一直在路上,他在奔波动荡的路上,他在迁徙流浪的路上。

他一直都看着春秋代序,时光在他的眼中跑得比谁都要匆急,其实他害怕的就是老之将至、修名不利。

所以草木的摇落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感受是不相同的,有人几乎没有所感生命就过去了,有人一片落叶都会怦然心惊。

清代的诗人赵翼说得好,“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这一句诗说得多么鲜明,鲜明中又何等惊心。

就是这点秋风,它染遍了人间的颜色,枫叶被它染红,落叶之后它就会坠地,而人间白头,也是被一度秋风染遍的。

这个时节,人心情摇荡,看着转瞬即逝的年华在眼前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沉郁,但是走得越来越匆急。

李清照有一年深秋重阳,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面做官的丈夫。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她说你看这个日子走到九九重阳,薄薄的秋雾已经起了,浓云再压下来,整个白天都不明朗。

不明朗的是天气吗?其实是我那颗含愁绪的心。

我每天干什么呢?百无聊赖在闺房中点着香,“瑞脑销金兽”,香袅袅而起,笼罩着兽形的香炉,她就在想,心中的忧愁走远了吗?“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到了重阳节的时候,北方就转凉了,无论是枕上还是去看纱窗,其实都透着一番寒意。

古诗词鉴赏千古名月文字稿于丹

古诗词鉴赏千古名月文字稿于丹

古诗词鉴赏千古名月文字稿于丹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讲中国诗词的意象,这个意象我相信大家从小都认识,小的时候你都相信有很多很多的童话,长大以后越来越忙了,反而想不起来了。

大家还记得吗?从2008年开始,我们的传统节日开始放假了,中秋节现在已经有假期了,遗憾的是我们今天的日子里,月饼越来越多了,可是看月亮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了,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讲这个意象——千古明月。

我先来问问大家,想起月亮,你们直觉的从小到大,从经历到听说的,还能想起什么来?大家都说想起月亮,就想起了神话,想起了祝福,想起了故乡,想起了童年,所有这些都跟明月相关。

我们平时容易忽略掉的一些东西,真正静心去想的时候,会完成一些内心的唤醒。

其实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学习,很多不是一个外在知识的灌输,而是在宁静之下真诚地从内心唤醒了关于生命的记忆。

所谓文化,就是那些走过我们的生命,留下了这些痕迹的记忆。

千古明月到底留下了什么呢?刚才大家说到的苏东坡、李白的诗,这些都是从小的时候大家都读的诗句,很多话,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

其实,我们对于天上的明月,有过多少发问呢?李白曾经问过,“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天上有月亮这件事情到底有多少年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天空出现了一轮明月呢?我要停下酒杯问一问苍天。

跟他不同的是苏东坡举起了手中的酒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在这里,大家还应该有一个联想,就是“明月”跟酒有关,当你酣畅淋漓,飘然欲仙的时候,天上的一些童话,晶莹剔透的开始逼近你,你忽然想一想要问问天上的事情了。

千古明月,其实世界上各地的人都能够看得见。

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但是人们心中有无数个月亮,每一轮月亮穿越了不同民族文化视野的时候,它留下的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意蕴,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的月亮神话,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对月亮的解读。

作为中国人,我们心中的明月,到底可以从那些角度去解读呢?它在我们的生命中仅仅是一个点缀吗?仅仅是一些风花雪月的传说吗?还是说它有更深刻的一种意味呢?我们今天第一个问题就要讲一讲关于月亮的哲学层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集丹韵词音•暖照夕阳于丹朋友们大家好。

一天之中最意味深长的时候莫过于夕阳西下,这个时刻从光影上来讲,它是温暖的,它是朦胧的。

而这个时候人的情绪呢?很多人已经忙了一天。

纷忙的工作,还有一天中未了的遗憾,这个时候是一种思归的时刻。

龚自珍说“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夕阳山外山,到底牵绊着我们多少歌唱呢?中国有着农耕文明的传统,农耕文明遵循的秩序就是日出而作日暮而息。

跟着太阳出门去劳作,跟着太阳回家去休息,太阳回家的时候人也应该回来了。

所以当归不归的时候,这一天的流光和心愿都无法安顿。

为什么暝色起愁呢?就是因为人生易逝。

一天的日子也有它的边界,走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是一天流光走到边界之上,马上要坠入茫茫黑夜,但是这一瞬间我们还抓得住,这一刻人心百转千回。

其实归来,这是一种永恒的心愿。

我们一次一次地出发就是为了一次一次地归来。

而归来,原来在中国诗歌中的表述,曾经多么朴素。

在《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里面,看着茫茫暮景,一个思妇想念她远在徭役中的爱人。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她说我的那个良人啊,他出去服役了。

“不知其期”,走的时候也没有告诉我归期。

“曷至哉”,这个时候你在哪儿呢?接着她说眼前风景,“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全都上了架了,太阳西斜了,你看羊牛全都下来回家了,我家的那个人他到底在哪儿呢?你叫我怎么能不想他呢?这就是一段平白如话,聊天的口语,但是这是日暮晚归最早的歌唱。

千古绝唱,就是那一句著名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要小看这十个字,“夕阳无限好”讲的是空间,笼罩的这一切景象是温馨的、欢愉的;“只是近黄昏”讲的是时间,时光紧迫,渐渐地临近了黑暗,留下来的是悲伤的、是苍凉的。

所以空间迷茫的温馨和时间冲破的苍凉,组合成了这些荒烟落日、几缕斜阳,组成了中国千古以来日暮情思不舍的歌唱。

人面对着夕阳,有多少文人都留下来他自己的一种祈求——让日子过得再慢一点。

屈原在《离骚》里面说“吾令羲和弭节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家都熟悉后面这一句,都觉得是他自己一种九死未悔的努力,是一种探索,是他自己内心志向的一种抒发。

但是不要忘了前面的这一句,他要让“羲和弭节”,羲和是谁呢?在传说中羲和驾着六条龙,拉着太阳在天空循环流转。

所以屈原说,羲和呀放下你的鞭子,你让它慢一点让它能够停一停,不要让时光、让黑夜这么迅速地就把我给吞噬了,因为我要走的道路太远,“上下求索”,我还需要时间。

李白在他的《古风》中说得更明确,他说,“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

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他说你看一看,当黄河一路向东奔的时候,落日却刷刷地西向落下了,这一切是如此匆促,这一切时不我待。

“子在川上曰,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就是这样水向东流,日往西斜,这一东一西的奔走,生命流光转瞬即逝了。

孟浩然《宿建德江》这都是我们从小的时候大家熟悉的诗,你看看他写的那种微妙的心情。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日暮客愁新”,这五个字说得这么清浅,但说得真好。

太阳晚了,而客子心中新愁涌起;一个日子老去了,但是一个人的几缕伤怀仍然新鲜。

这种老去的时光和新鲜的忧伤交映在一起,表现为什么呢?眼前的景物变了。

因为平野显得特别空旷,所以天好像近近地压在了树上,这叫“野旷”,所以“天低树”。

而“江清”,江风清朗了就觉得月近人心,这叫做“江清月近人”。

从日暮一点一点太阳的隐没,到月亮升起一点一点光明重新地流泻,在日暮和星月之间的流转,就是那永远不能够消歇的客愁。

一提到日暮,就相关于客子心中望乡心中的忧愁,“日暮相关,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千古绝唱。

每一次的日暮都告诉你,你的家乡还远,但你的时间无多;每一次的日暮都告诉你,你的生命越走越快了,但是你还有多少心愿没有完成。

落日的核心意象是在催归,人如果真能归来的时候,哪怕已经错过了落日,他也还有一份温暖。

我们为什么都那么熟悉、喜欢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这样一首短诗呢?“日暮苍山远”同样也是一个日暮时分,那个苍山越离越远,在日色之中越来越朦胧。

“天寒白屋贫”,整个身上的感觉是寒冷的,但是接下来,那一丝暖暖的,给人带来的希望——“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风雪夜归人”,这五个字为什么这么打动我们?就是因为有那样的疲惫,有那样的苍凉,有那样的斜阳晚照扰乱了心事,但是他不是“断肠人在天涯”,他还可以在风雪之夜,终于归来。

所以其实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能够摆脱深植于他血液之中那种传统里面的一些观念。

中国人是眷恋土地的,土地中有他们的庄稼,有他们的房屋,有他们的子孙,他们一切的安宁都在土地之中。

所以土地告诉他,日出而作,日暮的时候一定要归来。

对于归途的这种向往,就成了天涯客子一代传下一代的吟唱。

还有太多人心事的不甘,自己生命的蹉跎,也都在夕阳一刻被特别地映照出来。

诗人韩偓说:“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问夕阳,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

”这一句“醉里回头问夕阳”,你说他有多少不甘的心事,他苦苦地在追问,带醉去追问斜阳,你为什么“不管相思人老去”夜夜容易下西墙,你就那么容易把人抛甩下吗?你不知道我还有多少心愿吗?你不知道离别在这一刻多么难吗?这一切都不管,你就这么无情吗?就一定要这么快地走吗?也许今天的人们说,这样的斜阳让我们如此伤感,我们何必去吟诵它呢?我就就让它走远,我们早早地亮起我们房子里面的各种各样的灯,那我们打发了这段斜阳不就完了吗?在今天的照明条件,不管是马路上的路灯还是家家户户各式各样的灯盏,一定都能够让你在大白天的时候开着灯就接过来,我们完全可以忽略斜阳。

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里,还能够再能够想想斜阳,也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我们匆急的没有时光去对斜阳了,斜阳在今天是个什么时分呢?大多数人的斜阳都在堵车的路上,那个时候闻着汽车的尾气,远远地看着停车场一样不见挪动,那个时候除了烦躁,没有什么别的心思;还有一些人斜阳时分还在办公室加班,不做完报表,不写完这个文件,人还回不去,在回去的时候,已经是华灯替代了明月,根本就没有顾得还有斜阳,斜阳就这样在忙碌中被我们忽略了。

你说斜阳的感伤,我们今天是错过了,但是斜阳中还有很多温暖的眷恋,斜阳就像是一个淡淡的显影液,多少曾经的心事,远远地浮出它的影像,这样的体验我们是不是也错过了呢?纳兰性德写过一首悼亡词,追念他已经过世的妻子,他说“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西风吹来,身上的凄寒透进内心,但这个时刻已经是独自凉,没有人披衣,没有人嘘寒,没有人送茶,没有人问暖。

“萧萧黄叶闭疏窗”,一个人把自己关在窗内,一个人把事锁在心里,“沉思往事立残阳”,面对残阳独立,他锁住什么心事呢?你看看往日情节的浮现:“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想起来当年和他年轻的妻子,两个人带着酒意,倦意沉沉,浓浓的春睡叫都叫不醒。

两个人赌书,赌书是用了另一对伉俪的典故,就是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两个人比记性,说我能背出哪本书里面哪一段哪一句话,两个人摆上几卷书互相赌。

一人一盏茶,一人几卷书,翻开刚好对,你就算赢,翻开如果错了,你就要把你的这盏茶泼在自己衣服里面,另外一个人就抚掌大笑,这种少年夫妻风雅的日子,过去就这么一点一点过来了,所以“沉思往事立残阳”的纳兰性德最后说了一句话,他说,“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七个字多么平淡,当时只道是平常,我们人生中多少欢愉,在经历的那一刻觉得这就是一个寻常时候,大家长相伴长相守,这样的日子明天还会来,这样的时刻明年还会有。

但是当这一切都走过去了,一个人在残阳晚照中去一点一点追缅的时候,才知道“当时只道是寻常”。

他没有说出此刻的感受是多么不寻常,夕阳把他带回去了,穿过时光的隧道,让他妻子复生在他的身边重归温暖,你能说夕阳没有力量吗?一个人在忙碌的时候,可以有很多的寄托,而在斜阳西下的时候,他看见的只是失落和惆怅。

所谓“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也许就在这样心事的百转千回中,黄昏成了一种不舍的心愿,这个不舍的心愿可以走到多远呢?杜甫在他的《咏怀古迹》里去追缅像诸葛亮、像宋玉、像王昭君这样一个一个他心中景慕的古人。

他在王昭君的故居前写下这样的句子:“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个奇女子的一生,用这两句来概括她,写得多么玲珑多么明艳,但是这里面又有多少凄寒。

“一去紫台连朔漠”,紫台是指汉宫之中,离开这个地方,就一生走向了默默的远方,她去和番,走向了匈奴之地,那么最后留下了什么呢?如果我们现在去内蒙古,我们出了呼和浩特不远,还可以看到昭君墓。

昭君墓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青冢”,也就是年年秋草黄的时候,唯独这个坟头上的秋草还是萋萋的绿色,它还带着南方的风,它还带着不死的心,它还带着魂魄里的一点点企盼。

那么这样的萋萋芳草被斜阳映衬得格外触目惊心,这就叫做“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也是温庭筠为什么说“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黄昏的这一个时刻去望归舟,望尽了千帆过去都不是自己的等待,只有斜阳含情脉脉,长长的碧水悠悠,这一切让一个人在楼头的等待终至于断肠。

其实在词中写这样清寒的情怀有的时候千回百转,你在词章里面简直能够抓住丝丝缕缕漏下来的斜阳的光线。

晏殊在写完了红笺小字要说尽平生意绪的时候才发“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给谁寄去呢,鸿雁不肯接受自己的寄书,鱼在水中也不肯接受自己的托付,自己的心意终于寄不出去了,他找到谁?还是斜阳!“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这样的一个黄昏时分,到了元曲里面说得就更加显阔,王实甫写《别情》,叫做:“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又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人怕黄昏,忽然之间真的又黄昏了。

说人保重自己别销魂,那他怎么能够不销魂?一个人的旧啼痕没有干,新啼痕又留下来,因为断肠人在想念着另外一个断肠人。

这样的一个句子常常让我想,今天的人比起我们的祖先,我们不勇敢了,我们今天有几个人为一份寄托不出去的情思而断肠呢?我们有几个人对那种无法回应的音信还在乎呢?有几个人还说要对自己有一份交代呢?有几个人还面对斜阳的感伤勇敢地去感伤呢?所以黄昏这个时刻如果你真的沉溺在里面,有的时候千古以后还会心有余想。

对于这样一个时刻,也许刻画最细腻的就是南渡以后的李清照。

由北入南,失去自己的夫君,失去原来北宋的江山,家国俱远,这样的一个走向暮年的女人,她的心事又在黄昏这个时刻,写成什么模样?我们都记得《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叠字开头,“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想一想她内心的那种单薄、那种纤弱,堆积了多少心事偏偏到了这样一个难耐时分,而这个时候长空断雁,蓦然之间用声音勾起了她更深的感伤,“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想一想当年赌书泼茶的时候、鉴赏字画的时候、泼墨挥毫的时候,天边是不是也有过一行新雁?也许雁子相识,但是物是人非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