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重点医学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1. 细胞〔cell〕是组成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体的根本单位,这一根本单位的含义即包括结构上的,也包括功能上的。
2. 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是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生长、运动、遗传、变异、分化、衰老、死亡等生命现象的学科。
3. 医学细胞生物学〔medical cell biology〕以人体或医学为对象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或学科。
4. 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是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细胞内没有分化为以膜为根底的具有专门结构与功能的细胞器和细胞核膜,且遗传信息量小,因此进化地位较低。
5. 真核细胞〔eukaryotic cell〕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围的核〕的细胞,主要特征是有细胞膜、兴旺的内膜系统和细胞骨架体系。
6. 生物大分子〔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也称多聚体,由许多小分子单体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相对分子质量比拟大,包括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
7. 多肽链〔polypeptide chain〕多个氨基酸通过肽键组成的肽称为多肽链。
8. 细胞蛋白质组〔proteome〕将细胞内基因活动和表达后所产生的全部蛋白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在正常或异常情况下,某种细胞内所有蛋白质的种类、数量、结构和功能状态,从而说明基因的功能。
9. 拟核〔nucleoid〕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核仁,DNA位于细胞中央的核区就称为拟核。
10. 质粒〔plasmid〕很多细菌除了基因组DNA外,还有一些小的双链环形DNA分子,称为质粒。
11. 细胞膜〔cell membrane〕又称质膜,是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所组成的生物膜。
12. 生物膜(biological membrane)人们把生物膜和细胞内各种模性结构统称为生物膜。
13. 单位膜(unit membrane)生物膜在电镜下呈现出较为一致的3层结构,即电子致密度高的内、外两层之间夹着电子密度较低的中间层。
医学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被动转运: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的能量,而将物质以浓度高的一侧经细胞膜转运至浓度低的一侧胞吞作用:对称入胞作用或内吞作用,是通过质膜的变形运动将细胞外物质转运入细胞内的过程初级溶酶体:高尔基复合体成熟面芽生而形成的新生溶酶体只含有水解酶不含底物次级溶酶体:初级溶酶体与底物融合形成的,含水解酶和底物成熟促进因子MPF):是一种在G2期形成的,能促进M期启动的调控因子,包括CyclinB和Cdk1蛋白质分选:新合成的蛋白质被特异地分送到需要它的靶部位的现象凋亡小体:细胞凋亡时形成一些大小不等的有完整胞膜的内含胞质细胞器及染色质片断的球形结构单能性:细胞只具有特定细胞系分化的能力,这种细胞分化的潜能是单能性多能细胞:三胚层的分化潜能虽然进一步局限,失去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但仍具有发育成多种表型的能力,这种细胞叫多能细胞(↓电子镜下,都表现为“暗-明-暗”的结构特征)单位膜:细胞膜和细胞内的所有由膜组成的结构(统称膜相结构)的膜的垂直切面在高倍放大的第二信使:细胞膜受体被激活后,在细胞内产生的能介导信号转导通路的活性物质,如cAMP, cGMP, Ca2+, DAG, IP3等。
第二信使的作用:对细胞外信号起转换和放大G0期:就是静止期,有些细胞从G1期中退出细胞周期,不进行DNA的复制和细胞分裂,当受到一定刺激后,即可进入细胞周期,开始进行分裂G蛋白:全称为鸟苷酸结合蛋白,一般指任何可与鸟苷酸结合的蛋白质的总称,特征①由αβγ等三个不同的亚单位构成的异聚体②具有结合GTP或GDP的能力,并具有GTP酶的活性能将与之结合的GTP分解形成的GDP③其本身的构象改变可进一步激活效应蛋白,使后者活化,实现了把细胞外的信号传递给细胞内的过程管家基因:对维持细胞生存所必需的,它们在各种细胞中都处于活动状态,此类基因称固有分泌(结构性分泌):指分泌蛋白合成后立即被包装入高尔基体的分泌囊中,随即很快被运送到质膜处,分泌到细胞外,这种分泌过程普遍存在于所有细胞内Hayflick限制:正常细胞增殖能力是有一定界限的细胞最大的分裂次数即:Hayflick界限核仁组织者:核仁内染色质DNA上含有成串排列的rRNA基因即rDNA (这些基因主要分布在13,14,15,21,22号染色体上),这些基因通过高速的转录,可产生rRNA进而在组成,形成核仁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1.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3.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
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4.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5.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
用于鉴别细菌。
6.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7.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
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
8.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
电镜可见。
9.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10.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11.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分为三型:①光滑型菌落②粗糙型菌落③粘液型菌落12.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13.灭菌(sterilization):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14.无菌操作(antiseptic technique):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15.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16.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该种状态称溶原状态。
该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17.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18.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2.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
5.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6.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7.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8.条件致病菌: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1.细菌:是—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它们形体微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除核蛋白外无其他细胞器。
2.L型细菌:细菌细胞肽聚糖受到破坏或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条件下,有部分细菌仍能存活而变成细胞壁缺陷细菌,称为L型细菌。
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4.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5.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
细菌的运动器官。
6.菌毛:有些细菌表面在电镜下可见有较鞭毛短而细的丝状物。
包括性菌毛和普通菌毛两种。
7.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l.前噬菌体:在溶原状态下,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2.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基因组整合,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医学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1、医学细胞生物学:是指用细胞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细胞的结构、功能、生命活动规律和其疾病关系的科学2、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细胞内、能接受外界的信号,并将这一信号转化为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对细胞的结构或功能产生影响的蛋白质分子。
3、配体:受体所接受的外界信号,包括神经递质、激素、生长因子、光子、某些化学物质及其他细胞外信号。
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地与某些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与之结合的相应的信息分子叫配体。
4、残留小体:次级溶酶体在完成对绝大部分作用底物消化、分解作用之后,尚会有一些不能被消化、分解的物质残留其中。
随着酶活性的逐渐降低以至最终消失,进入溶酶体生理功能的终末状态。
5、马达蛋白:利用ATP 水解酶释放的能量驱动自身沿微管或微丝定向运动的蛋白,如驱动蛋白、动力蛋白和肌球蛋白。
6、分子伴侣:一类在序列上没有相关性但有共同功能的蛋白质,它们在细胞内帮助其他含多肽的结构完成正确的组装,而且在组装完毕后与之分离,不构成这些蛋白质结构执行功能时的组份。
7、核仁组织区:即rRNA序列区,它与细胞间期核仁形成有关,构成核仁的某一个或几个特定染色体片断。
这一片段的DNA转录为rRNA, rRNA所在处。
8、紧密连接:是相邻细胞间局部紧密结合,在连接处,两细胞膜发生点状融合,形成与外界隔离的封闭带,由相邻细胞的跨膜连接糖蛋白组成对应的封闭链,主要功能是封闭上皮cel间隙,防止胞外物质通过间隙进入组织,从而保证组织内环境的稳定性,紧密连接分布于各种上皮细胞管腔面,细胞间隙的顶端。
9、桥粒:上皮细胞等细胞间结合的一种形式,是细胞膜上直径约为0.5微米的圆形区域,在切面上可以看到二个相连的细胞膜之间有相距20—25毫微米严格平行的细胞间隙。
桥粒有增强细胞间结合的效能。
10、粘着带:粘着带连接位于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下方,靠钙粘着蛋白同肌动蛋白相互作用,将两个细胞连接起来。
医学微生物学的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的名词解释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和作用的学科。
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个环境中,并且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
在医学微生物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
1. 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有些对人类有益,有些则会引起疾病。
2. 病原体: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研究病原体的特性和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3. 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
它们通常由微生物产生,可以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然而,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这对于人类健康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4. 菌落计数:菌落计数是一种用于估计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它通过将微生物样品培养在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然后观察并计数形成的菌落数量来进行。
5. PCR: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用于扩增DNA片段的技术。
它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复制出大量的DNA分子,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研究中。
6. 培养基:培养基是一种富含营养物质的物质,用于培养微生物。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需要不同种类的培养基来提供适合它们生长和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
7. 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
通过染色处理后,细菌可以根据其在染色过程中保留还是丢失染色剂而被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8. 消毒剂:消毒剂是一种用于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
它们通常用于清洁和消毒医疗设备、手术器械和病房等场所,以预防感染和传播疾病。
9.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套复杂的防御机制,用于识别和抵御入侵的微生物。
它由多种细胞和分子组成,可以通过产生抗体和激活免疫细胞来保护人体免受感染。
10. 疫苗:疫苗是一种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制剂,通过引入微生物或其组分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
医学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众多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或几万倍后才能观察到的一类体积小、分布广、种类多、繁殖快、结构简单、容易变异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正常菌群:在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的对人体无害的菌群,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
3、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在机体正常条件下不致病,只在特殊情况下(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能引起疾病的细菌。
4、病原微生物:能引起人体或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
5、细菌L型:细菌在体内外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理化或生物因素影响后,导致细胞壁肽聚糖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进而形成一种细胞壁缺失或缺陷的细菌状态。
6、细胞膜:位于细胞壁内测,紧密包围在细胞质的外面,是一层半透性膜,其功能为生物合成、物质转运、分泌吸收。
7、中介体:细菌细胞膜向细胞质内陷,并折叠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多见于革兰阴性菌,可为细菌提供大量能量,增强代谢、参与细菌分裂。
8、质粒:是细胞染色体之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分子,可独立于染色体存在并复制,也可整合到染色体上,与细菌的遗传和变异有关,具有自我复制、赋予宿主菌新表型、可自行丢失或消除、可转移性、相容性与不相容性等特性。
9、芽孢:是许多革兰阳性菌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代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维持生存、具有特殊抗性的休眠结构。
芽孢能增强细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可发育成具有致病性的繁殖体,具有鉴别作用、当进行消毒灭菌时,应以芽孢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10、细菌的生化反应:根据细菌具有不完全相同的酶,分解不同营养物质的特点,借以区别和鉴别细菌种类的生化试验。
11、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致热源的大多是G-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12、培养基:用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医学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是从细胞的显微、亚显微和分子三个层次上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细胞的概念和分子基础原生质(protoplasm):细胞内的物质总称,其构成基础主要包括无机分子、有机分子和有机大分子。
第三章医学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分辨率(resolution,R):是指在人眼明视距离处,能清楚地分辨被检物体细微结构的最小间隔。
差速离心法(differential centrifugation):通过一系列递增速度的离心,即由低速到高速逐渐沉降分离,将不同大小颗粒分离的方法。
细胞培养(cell culture):是指将从活体中分离的细胞或其他建系细胞,在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的条件下(无菌、适当的培养基和温度)培养,使其能继续生存、生长甚至增殖的一种方法。
原代培养(primary culture):是直接从生物体获取细胞进行培养。
传代培养(secondary culture):是指适应了体外生长的原代细胞按1:2以上比例进行的连续扩大培养。
细胞系(cell line):是在传代过程中由原代细胞培养经过初步纯化,获得的一种细胞为主的,能在体外长期生存的不均一的细胞群体。
第四章细胞膜细胞膜(cell membrane):是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由脂双层(lipid bilayer)构成基本结构,也称质膜(plasma membrane)。
细胞内膜(intracellular membrane):真核细胞中,除了包围细胞的细胞膜(质膜)以外,细胞内还具有非常丰富的与细胞膜相类似的膜性结构,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及细胞核等细胞器的膜。
生物膜(biomembrane):细胞内膜与细胞膜的统称,也称单位膜(biomembrane)。
胆固醇(cholesterol):是细胞膜中另一类重要的脂类物质。
医学生物学的名词解释
医学生物学的名词解释1.生物学(biology):是研究生命的科学,是研究有机自然界的各种生命现象及其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能动地改造有机自然界,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
2.生物大分子(biological macromolecule):像蛋白质和核酸这样相对分子质量巨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物质称为生物大分子。
3.机体(organism):生命物质中各种无机分子、有机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等物质,按照特定的结合方式,形成一个极其复杂,有序而协调一致的生命物质体系即生物体,简称机体4.寡肽(oligopeptide): 10个以下氨基酸分子形成的化合物。
多肽(polypeptide):相对分子质量低于6000,组成的氨基酸分子数目少于50〜100个的化合物。
二肽(dipeptide):有2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合物称为二肽5. 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以肽键为主键、二硫键为副键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即蛋白质的一级结构6.二级结构(secondary ~):是肽键上相邻氨基酸残基间主要靠氢键维系的有规律、重复有序的空间结构。
7.三级结构(tertiary~):蛋白质分子在二维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盘曲折叠形成的接近球形的空间结构8.四级结构(quaternary ~):是亚基集结的结构,亚基(subunit)是蛋白质分子质量超过50000且由几条多肽链组成时,每条多肽链都有其独立的三级结构的物质。
9.变构(变构调节)(allosteric effect):通过蛋白质构象变化而实现调节功能的现象10.变性(denaturation):蛋白质分子受某些物理因素(如高温、高压)或化学因素(如强酸、强碱)的影响时,空间结构被破坏,导致理化性质改变生物活性丧失,这一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变性11. 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B-DNA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以右手螺旋的方式盘绕成双螺旋。
医学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生物学名词解释医学生物学名词解释1. 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它既研究各种生命活动的现象和本质,探讨生物发生和开展的规律,又研究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2. 分化:生物发育过程中,自受精卵开始,从同质的细胞逐渐分化,形成在形态、功能和结构等方面差异显著的异质细胞,进而分化形成具有不同结构、执行不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3. 干细胞:一类尚未分化,但具有无限或较长期自我更新潜能的细胞4. 克隆:通过无性方式,由单个细胞或个体产生的、和亲代非常相似的一群细胞或生物体5. 无性生殖:一般以营养细胞或营养组织为生殖单位,不通过遗传物质的重组,直接产生继承亲代相同遗传信息的子代个体的生殖过程6. 有性生殖:通过两个亲本生殖细胞的结合及遗传物质的重组产生子代个体的生殖过程7. 遗传:生命有机体在生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亲子代之间的相似现象8. 变异:生命有机体在生殖过程中同种个体直接的差异9. 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根本单位;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根本结构单位;是代谢与功能的根本单位;是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根本单位;是遗传的根本单位10. 结构域:一条多肽链或能够独立折叠为稳定的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的一局部11. 细胞增殖:细胞通过生长和分-裂,获得与母细胞同样遗传信息的子细胞,细胞数量增加的过程12. 细胞周期:对于连续分-裂的细胞,细胞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终了所经历的过程13. 细胞周期时间:细胞周期过程所需要的时间14. 周期细胞(连续分-裂的细胞):在细胞周期内连续运转的细胞15. 静止期细胞(G0期细胞):暂时脱离细胞周期,不再增殖,适当因素刺激下重新返回细胞周期的细胞16. 终末分化细胞:不可逆脱离细胞周期,丧失分-裂能力,保持生理功能的细胞17. 限制点:在细胞周期中各时相转换中存在特定的时间点,或调节细胞继续沿细胞周期运行,或停止于某一阶段,对细胞大小、DNA复制、纺锤体组装及染色体分-裂等事件进行调节、监控18. 有丝分-裂器:由中心粒、纺锤体和染色体构成的临时性细胞结构,专门执行有丝分-裂功能,确保完全相同的两套染色体均匀分配给两个子细胞19. 减数分-裂:在有性生殖细胞成熟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最终产生四个只含有单倍数的染色体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特殊有丝分-裂过程20. 同源染色体:大小、形态、结构相同,一条父方、一条母方的一对染色体21. 联会:同源染色体从靠近核膜的某一点开始相互靠拢在一起,在相同位置上染色粒准确地配对的过程22. 联会复合体:联会时配对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一种蛋白质的复合结构23. 二价体:联会的结果,每对染色体形成一个紧密相伴的二价体24. 重组节:联会复合体中央区一些圆形、椭圆形或棒形的直径为90nm的多酶集合体,含有大量与DNA重组有关的酶,与染色体发生交换有关25. 生殖:生命有机体通过特定的方式产生子代个体,从而使生命现象得以延续的过程26. 受精: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合子的过程27. 胚胎发育:受精卵在卵膜或母体内发生开展形成幼小个体的过程28. 胚后发育:幼体从卵膜孵化出或从母体分娩出后,经生长、成熟、衰老、死亡的过程29. 变-态:有些动物从幼体发育为成体的过程中,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等方面发生显著的改变30. 种: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界的生殖和进化的单元;由种群组成,与其他单元生殖隔离,在自然界占有一定的生境地位,在系谱线上代表一定的分支31. 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切面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局部,是一种原始的对称方式32. 消化循环腔:由胚胎发育中的内外胚层围成的原肠腔,具有消化的功能,进行细胞内和细胞外消化,同时又能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的各个局部33. 世代交替:生物世代生殖过程中,存在这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交替出现的现象34. 多态现象:在同一群体中有形态不同的个体,它们完成不同的生理功能的现象35. 原口动物:在棘皮动物以前的各类无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胚的胚孔发育成成体时的口《医学生物学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下一页查看。
医学生物学——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生物体从环境摄取营养物转变为自身物质,同时将自身原有组成转变为废物排出到环境中的不断更新的过程。
2.【细胞体积守恒定律】无论其种属的差异有多大,同一器官与同一组织的大小通常在一个恒定的范围内。
即一个生命体的机体大小及器官的大小与细胞的大小无关,而与其数量成正比,此规律称为“细胞体积守恒定律”。
3.【遗传全能性】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全套的遗传信息,都有分化为各类细胞或发育为完整个体的潜能。
4.【单位膜】由内外两层致密的深色带和中间一层疏松的浅色带构成的三层膜相结构(2×2+3.5=7.5nm)5.【内膜系统】真核细胞中,在结构、功能上具有连续性的、由膜围成的细胞器或结构。
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内体和分泌泡以及核膜等膜结构,但不包括线粒体和叶绿体。
6. 【被动运输】离子或小分子在浓度差或电位差的驱动下顺电化学梯度穿膜的运输方式。
7. 【主动运输】特异性运输蛋白消耗能量使离子或小分子逆浓度梯度穿膜的运输方式。
8.【简单扩散】小分子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自行穿膜运输。
属于最简单的一种物质运输方式,不需要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也不需要专一的载体。
也称单纯扩散;自由扩散。
9.【协助扩散】促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或帮助扩散。
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 如氨基酸、糖和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浓度梯度, 不消耗A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10.【膜泡运输】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被运输时并不直接穿过细胞膜,都是由膜包围形成膜泡,通过一系列膜囊泡的形成和融合来完成转运的过程,故称为膜泡运输。
11. 【受体】是一种生物大分子,能有选择的识别外来信号分子并与之结合,启动细胞内一系列生化反应而产生特定的生物学效应。
包括识别部位、转换部位、效应部位。
12.【细胞膜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膜上一类特殊的膜内在蛋白,大多数为跨膜糖蛋白,也有脂蛋白和糖脂蛋白。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类脂A是内毒素的毒性部分和主要成分;2、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但并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3、R质粒resistance plasmid:可以通过细菌间的接合方式进行基因传递的接合性耐药质粒,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性关系密切;4、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5、鞭毛flagellum: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6、菌毛pilus: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7、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8、L型细菌L formed bacteria:细胞壁受理化或生物因素的作用,其结构被破坏或合成被抑制,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的细菌,细胞壁多数细菌L型可恢复成原细菌型,某些细菌的L型仍有致病能力,在临床上引起慢性感染;9、磷壁酸teichoic acid: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10、细菌素bacteriocin: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抗生素样物质,其抗菌范围很窄;11、抗生素antibiotic:有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12、热质原pyrogen:即菌体中的脂多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13、菌落colony: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14、转化transformation:受体菌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15、转导transduction: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叫转导;16、普遍性转导general transduction:供体菌任何片段的DNA都有同等的机会被装入噬菌体内,通过噬菌体进入受体菌内,完成遗传物质的转移过程;17、局限性转导restricted transduction:由温和噬菌体介导的遗传物质从供体菌到受体菌的转移,只转移与噬菌体接合位点附近的供体菌基因,使供体菌特定位点的基因转入受体菌;18、接合conjugation: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主要为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19、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温和噬菌体的DNA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20、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宿主菌内增殖,导致宿主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释放的噬菌体再感染其它致敏细胞,建立溶菌性周期;21、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增殖,其核酸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可随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细菌的染色体中,建立溶原性周期;22、前噬菌体prophage: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增殖,其核酸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这种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称为前噬菌体;23、侵袭力invasiveness: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与细菌的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24、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侵入机体局限组织中生长繁殖后,只有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液,细菌本身不侵入血流,外毒素作用于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如白喉和破伤风菌等;25、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鼠疫和炭疽菌,引起不规则发热,皮肤和黏膜有出血点,肝脾肿大等;26、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有局部侵入血流,但不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地经过血流到体内有关部位再繁殖而导致的疾病;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27、脓毒血症pyemia: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可通过血流到达机体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新的化脓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等;28、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菌体裂解后才释放出来;革兰阴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29、外毒素exotoxin: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成分;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其毒力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30、类毒素toxoid: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可使其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成为类毒素;用于人工主动免疫预防相应疾病;31、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 有些细菌可在人体皮肤或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内寄生、增殖,通常不致病,但当条件改变时或因宿主免疫功能下降就可能致病;32、完全吞噬complete phagocytosis:病原体在吞噬细胞的吞噬溶酶体中被杀灭和消化,未消化的残渣被排出胞外的过程;33、不完全吞噬incomplete phagocytosis:某些胞内寄生菌或病毒等病原体在免疫力低下的机体中,只被吞噬却不被杀死称为不完全吞噬,对机体不利;34、胞内菌intracellular bacteria: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在细胞内,称胞内菌;称兼性胞内菌贺专性胞内菌;兼性胞内菌有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和肺炎军团菌等;专性胞内菌只能在细胞内生存, 如立克次体和衣原体;35、胞外菌extracellular bacteria:指寄居宿主细胞外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中的细菌,多数致病菌属胞外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36、消毒disinfection: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如使用的酒精;37、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体、非病原体,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如高压蒸汽灭菌法;要求比消毒高;38、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是定居于人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对人体无害而有益微生物群;39、菌群失调症dysbacteriosis:正常菌群之间的数量和组成发生明显的改变即为菌群失调,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40、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类动物的IgG分子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与吞噬细胞的Fc受体争夺Fc段,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41、凝固酶coagulase:是能与含有柠檬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致病菌株大多能产生凝固酶,所以凝固酶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凝固酶能抵抗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保护细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并使感染易于局限化和形成血栓;42、M蛋白M protein:是溶血性链球菌的蛋白质组分,与心肌组织有交叉抗原,具有抗吞噬与黏附上皮细胞的作用;43、链道酶sterptodomase:由致病性链球菌产生;能分解脓汁中的DNA,使脓汁稀薄,促进细菌扩散的酶;44、链激酶sterptokinase:由致病性链球菌产生;能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促进细菌扩散的酶;机制是它可使血液中的溶纤维蛋白酶原转化为成溶纤维蛋白酶;45、Vi抗原Vi antigen:又称毒力抗原,在新分离的伤寒杆菌和丙型副伤寒杆菌具有此抗原;46、定植因子colonization factor:ETEC菌毛的粘附作用具有高度专一性,该粘附因子称为定植因子;如Ⅰ型菌毛,定植因子Ⅰ、Ⅱ、Ⅲ;定植因子有很强的抗原性,能刺激宿主产生特异性抗体;47、协同刺激试验coagglutination:是利用SPA可与Ig的Fc段结合,且结合后的Ig分子的Fab 段仍然保持同相应抗原分子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采用含SPA的葡萄球菌作为载体,结合特异性抗体后用于检测多种微生物抗原的简单、快速诊断方法;48、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antistreptolysin O test,ASO test: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主要检测患者体内血清中的抗O抗体,若比正常人显着增高有诊断意义;49、肥达反应widal test:由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乙、丙副伤寒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病人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滴度高低和早期与恢复期抗体增长情况以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50、S-R变异S-R variation:是指细菌菌落由光滑型到粗糙型的变异,它是由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中多次传代,其脂多糖失去O特异性侧链或O侧链与核心多糖粘附,仍保持有非特异性核心多糖结构造成;此变异出现时,表示细菌毒力、抗原性等也同时发生变异;51、不耐热肠毒素heat labile enterotoxin,LT:是由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产生的致病物质;对热不稳定,65℃、30分钟可灭活;由A,B两个亚基组成;52、霍乱肠毒素cholera toxin:是霍乱弧菌的主要毒性物质;为不耐热外毒素,能作用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促进肠黏膜细胞的分泌功能,使肠液过量分泌,引起严重腹泻和呕吐,大量失水和电解质,导致患者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53、破伤风抗毒素tetanus antitoxin,TAT:可中和游离破伤风痉挛毒素的抗血清.主要用于破伤风感染的治疗和紧急预防.54、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bacteria:是一类必须在无氧或氧化还原电势低的环境中才能生长的细菌.主要包括:G+芽胞梭菌、G+无芽胞杆菌、G-无芽胞杆菌、G+球菌、G-球菌;55、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 Guerin vaccine,BCG:是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过230次传代,历时13年培养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使人获得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力;56、抗酸杆菌acid-fast bacillus:抗酸杆菌的主要特点是细胞壁含有大量类脂,一般不容易着色,但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着色后,能抵抗酸性乙醇的脱色,故得名;又因此类细菌的形态是细长微弯的杆状,有分枝生长的趋势,故又称为分枝杆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57、结核菌素试验tuberculin test: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试剂作皮肤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58、百白破三联疫苗DTP:由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组成,可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59、白喉毒素diphtherotoxin:是白喉棒状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白喉毒素是具有强烈的细胞毒作用,能抑制敏感细胞正常合成蛋白质,从而破坏细胞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组织细胞变性坏死;60、病毒体Virion: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是病毒细胞外的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并有感染性;61、感染性核酸infectious nucleic acid:应用化学方法除去病毒衣壳蛋白后获得的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后能增殖,有感染性;62、壳粒virocapsomer:为病毒蛋白质衣壳的亚单位,每个壳粒含有一个至数个多肽;根据壳粒的多少和排列,将病毒衣壳体分为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及复合对称等类型;63、刺突spike:为某些病毒在包膜上的刺状突出结构,如流感病毒的HA和NA两种刺突;刺突具有抗原性并与侵染细胞有关;64、核衣壳nucleocapsid:由病毒的核心核酸和衣壳蛋白质构成的结构体;65、缺陷病毒defective virus: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因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进行正常增殖,不能复制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此病毒称为缺陷病毒;66、灭活inactivate:凡能破坏病毒成分和结构的理化因素均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67、病毒的基因重组viral gene recombination:是指相关的两种不同病毒感染了同一细胞后,发生病毒基因核酸片段的互换,而导致病毒变异;68、基因重配gene recombination:对于基因分节段的RNA病毒,如流感病毒、轮状病毒等通过交换RNA节段而进行基因重组,称为基因重配;69、交叉复活crossing reactivation:经紫外线灭活的病毒与另一近缘的活病毒感染的同一宿主细胞时,经过基因重组而使灭活病毒复活,称为交叉复活;70、多重复活multiplicity reactivation: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近缘的灭活病毒感染的同一宿主细胞时,经过基因重组而出现感染性的子代病毒,称为多重复活;71、包涵体inclusion body: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核或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性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嗜酸或嗜碱性染色的斑块结构,称为包涵体;72、顿挫感染abortive infection: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因细胞缺乏病毒所需的酶和能量,可以表达病毒的某些成分,但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或具有感染性的病毒;73、垂直感染vertical infection:指病原体从宿主的亲代到宿主的子代的传播方式,可通过胎盘、产道和产后哺乳等途径传播;垂直传播以病毒多见,与胎儿先天性畸形和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有关;74、持续性病毒感染persistent viral infection:是指有些病毒感染机体后,可在受感染细胞内长期存在或终身带病毒,而且经常或反复间断地向外界排出病毒;75、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出现急性发作;76、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为慢性进行性加重病毒感染,病毒或致病因子感染后,经过很长的潜伏期,有的可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直至死亡;77、杀细胞效应cytocidal effect:指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完毕,可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死亡;主要见于无包膜、杀伤性强的病毒;78、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有些病毒在细胞内增殖时可引起特有的细胞病变,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在未固定、未染色时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到,常见的变化有细胞变圆、集聚、坏死、溶解或脱落等;79、基因工程疫苗gene engineering vaccine:利用基因工程方法或分子克隆技术获得带有病原体保护性抗原表位目的基因,将其导入原核或真核表达系统,获得该病原的保护性抗原,研制成疫苗; 80、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病毒或其它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81、抗病毒蛋白antiviral protein,AVP:干扰素与敏感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刺激细胞内基因合成的多种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通过这些蛋白质实现对病毒的抑制作用;抗病毒蛋白主要包括2’-5’A合成酶和蛋白激酶;82、病毒中和抗体virus neutralizing antibodies:针对病毒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此类抗体能与细胞外游离的病毒结合,从而消除病毒的感染能力;83、血凝抑制抗体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antibody ,HIAb:表面含有血凝素的病毒刺激机体产生的能抑制血凝现象的抗体,有些病毒的血凝抑制抗体也能中和病毒的感染性;84、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指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仅发生亚型内部较小的量变,即HA和NA仅发生小变异;而形成新的变种,可引起小流行;85、抗原性转变antigenic shift:指甲型流感病毒每隔十数年发生抗原性大的质变,而产生新的亚型;病毒株的表面抗原结构发生变异,形成新的亚型,可引起大流行;86、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是流感病毒包膜上的一种糖蛋白刺突,NA能促使病毒的释放和扩散,其抗体不能中和病毒,NA也易发生变异,与HA共同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87、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 是流感病毒包膜上的一种糖蛋白刺突,HA可与宿主表面受体结合介导病毒的吸附,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A保护性中和抗体,HA抗原结构易发生改变,是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的主要依据,除流感病毒外,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等也含有血凝素;88、Dane颗粒Dane kernel:是有感染性的完整HBV颗粒,存在于HBV感染者的血液中;呈双层结构:外层—病毒包膜,含HBsAg、PreS1、PreS2等结构;内层—病毒的核衣壳,20面体对称,含HBcAg,dsDNA,DNA聚合酶等结构;89、乙肝表面抗原HBsAg: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和小球形颗粒及管型颗粒中;可大量存在于感染血清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HBsAg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是制备疫苗的最主要成分;90、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为乙肝病毒衣壳成分,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但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c抗体,抗体在血清中维持时间较长,低滴度抗体是过去感染的标志,高滴度时提示病毒有活动性复制;91、e抗原HBeAg:由前C和C基因编码游离于血清中的可溶性蛋白,与病毒体及DNA多聚酶的消长一致,故可作为病毒有复制及血清具有感染性的一个指标;92、内基小体Negri body:是狂犬病病毒核衣壳积储在细胞浆内,凝集而成的一种的嗜酸性颗粒,呈圆形或卵圆形的包涵体,广泛分布在脑和神经细胞;93、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es:是一组含逆转录酶,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可引起人和动物白血病和AIDS等严重疾病;94、gp120:是存在于HIV病毒包膜上的特异性糖蛋白,构成包膜表面刺突,是病毒体与宿主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的部位;gp120能够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其抗原性易发生变异,有利于病毒的逃避免疫清除;95、支原体mycoplasma:为没有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态性,能通过滤器,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增殖的一类最小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能形成细丝状与分支形状而称其为支原体;96、衣原体chalamydia:是一类严格寄生细胞内,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在生物分类中处于立克次体与病毒之间;97、螺旋体spirochete: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生物学上的地位介于细菌和原虫之间;98、轮状病毒rotavirus:病毒外形呈车轮状,故称为轮状病毒,病毒核酸为双链RNA,由11个片段组成,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毒体;99、sabin疫苗sabin vaccine:即口服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疫苗口服免疫类似自然免疫,可诱发血清抗体,预防脊髓灰质炎的产生,又可刺激肠道局部产生sIgA,阻止野毒株在肠道的增殖和人群中的流动;100、朊粒prion:只有蛋白质,不包含核酸,具有感染性的蛋白颗粒;正常宿主基因编码的结构异常的蛋白质;Lipopolysaccharide ,LPS,plasmid,resistance plasmid,capsule,flagellum,pilus,spore,L formed bacteria,teichoic acid,bacteriocin,antibiotic,pyrogen,colony,transformation,transduction,general transduction,restricted transduction,conjugation,lysogenic conversion,virulent phage,temperatephage,prophage,invasiveness,toxemia,septicemia,bacteremia,pyemia,endotoxin,exoto xin,toxoid,conditioned pathogen,complete phagocytosis,inmplete phagocytosis,intracellular bacteria,extracellular bacteria,infection,sterilization,normal flora,dysbacteriosis,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coagulase,M protein,sterptodomase,sterptokinase,Vi antigen,colonization factor,coagglutination,antistreptolysin O test,ASO test,widal test,S-R variation,heat labile enterotoxin,LT,cholera toxin,tetanus antitoxin,TAT,anaerobic bacteria,Bacillus Calmette Guerin vaccine,BCG,acid-fast bacillus,tuberculin test,DTP,diphtherotoxin,Virion,infectious nucleic acid,virocapsomer,spike,nucleocapsid,defective virus,inactivate,viral generecombination,gene recombination,crossing reactivation,multiplicity reactivation,inclusion body,abortive infection ,vertical infection,persistent viral infection,latent infection,slow virus infection,cytocidal effect,cytopathic effect,CPE,gene engineering vaccine,interferon,IFN,antiviral protein,AVP,virus neutralizing antibodies,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antibody ,HIAb,antigenic drift,antigenic shift,neuraminidase ,NA,hemagglutinin ,HA,Dane kernel,HBsAg,HBcAg,HBeAg,Negribody,retroviruses,gp120,mycoplasma,chalamydia,spirochete,rotavirus,sabin vaccine,prion。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是最微小的一类微生物.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只有一种类型RNA或DNA,如病毒.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低,具备原始细胞核,呈裸露环状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5.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6.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7.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8.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9.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10.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11.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12.普通菌毛: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13.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14.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15.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6.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17.微荚膜:微荚膜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厚度<0.2μm者为微荚膜.18.异养菌:异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于寄生菌.19.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20.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21.培养基: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22.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3.灭菌: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4.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指不存在活菌.无菌操作指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25.防腐:防腐是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26.滤过除菌法: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去,而达到无菌的目的.此法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等的除菌.27.变异:在一定条件下,若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称变异.28.转座子: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序列.29.基因转移:基因转移是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些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30.转化: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基因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31.接合: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互相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方式.32.普遍性转导:普遍性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如转移的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则称为普遍性转导.33.局限性转导:在转导过程中,如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则称为局限性或特异性转导.34.溶原性转换:溶原性转换是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35.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融合是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36.噬菌体: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37.毒性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是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38.温和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其随细菌复制,并随细菌传至子代的噬菌体是温和噬菌体.39.前噬菌体:前噬菌体是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40.溶原性细菌:溶原性细菌是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41.侵袭力:侵袭力是指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包括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42.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43.类毒素:类毒素是具有良好抗原性的外毒素,在0.3%-0.4%甲醛作用下,经一定时间,可以脱去毒性,但仍然保留有免疫原性.可用于人工主动免疫,诱发机体产生抗毒素抗体.44.外毒素:外毒素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也有少数存在于菌体内,待菌体溶解后释放出来.外毒素具有良好的抗原性.45.急性感染:急性感染是指疾病发病急,病程短,痊愈后病原体从机体中消失.46.慢性感染:慢性感染是指病情缓慢,病程长,可持续数月至数年.47.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 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是指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制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作为判断细菌毒力的参考.48.毒血症: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并均不进行血循环,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49.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是当血液中细菌或病灶内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入血时引起的症状.50.菌血症:菌血症是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通过血循环,并且无明显中毒症状.51.败血症:败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52.外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称外源性感染.53.内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患者自身体内或体表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54.隐性感染:隐性感染是指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临床症状者.55.菌群失调:由于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素,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病症,机体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称菌群失调.56.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中的细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特殊条件下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57.胞外菌: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细菌.胞外菌主要停留在细胞外的体液(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中.人类的多数致病菌属胞外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以及霍乱弧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58.胞内菌: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又称兼性胞内菌).对人类致病的兼性胞内菌有结合分歧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布氏杆菌、肺炎军团菌和李斯特菌等.59.化脓性球菌:是一类能够引起人类化脓性炎症的病原性球菌,主要包括革兰阳性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革兰阴性的脑膜炎球菌、淋球菌.60.SPA:葡萄球菌A蛋白,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单链多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动物的IgG分子的Fc 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SPA与Ig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致超敏反应和损伤血小板等活性.61.假膜性肠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杀灭,耐药的葡萄球菌趁机繁殖并产生肠毒素,引起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其本质是菌群失调性肠炎.病理特点是肠黏膜被一层炎性假膜所覆盖,由肠黏膜坏死块、炎性渗出物和细菌组成.62.血浆凝固酶:是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大多数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63.链激酶(SK):又称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能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酶原转化成纤维蛋白酶,故可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64.链道酶(SD):又称链球菌酶,能降解脓液中具有高度粘稠性的DNA,使脓液变稀薄,促进细胞扩散.65.致热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引起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为蛋白质,可引起机体发热和皮疹.66.抗“O”实验: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的简称,是一项测定患者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含量的中和试验,用以作为链球菌新近感染指标之一和对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断.67.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又称制热性外毒素C.能引起机体发热,增加宿主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引起多个组织、器官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TSS),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68.外斐试验:普通变形杆菌X19、X2和Xk菌株的菌体O抗原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故可用X19、X2和Xk代替立克次体作为抗原与相应患者血清进行交叉凝集反应,即为外斐试验,以协助诊断相关的立克次体病.69.肥达试验: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抗原和H抗原,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凝集实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辅助诊断肠热症.70.IMViC:是指吲哚实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等,是卫生细菌学常用的检测指标.71.迁徙生长现象:变形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性生长,形成以菌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同心圆型的层层波状菌苔,这种现象称为迁徙生长现象.72.志贺毒素:是痢疾志贺菌的外毒素,具有三种生物学活性,即可引起水样腹泻的肠毒性、对人肝细胞有毒害作用的细胞毒性和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毒性.73.霍乱肠毒素:目前已知的致泻毒素中最为强烈的毒素,由霍乱弧菌分泌由一个A亚单位和五个相同的B亚单位构成的一个热不稳定性多聚体蛋白,作用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上相应受体,使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主动分泌Na+、K+、HCO3-和水,导致严重的腹泻和呕吐。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microorganism):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bes):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病毒害的微生物。
3.细菌L型(bacterial L form):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并具有一定致病性的细菌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4.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5.质粒(plasmid):指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遗传性状的闭合环状双链DNA,是存在于细胞质中,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自行复制,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
6.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本质为多糖或蛋白质多聚体的黏液性物质牢固地与细胞壁结合,厚度≥μm,边界明显者称为荚膜。
7.鞭毛(flagellum):附着于菌体上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8.菌毛(pilus):许多G-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
9.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10.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的细菌;当有游离氧存在时,不但不能利用分子氧,且还将受其毒害,甚至死亡。
11.热原质(pyrogen):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又称致热原。
12.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
医学生物学的名词解释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1.分子生物学1.1DNA:脱氧核糖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承载了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DNA由四种核苷酸(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酮嘧啶)组成。
1.2基因:位于DNA上的特定片段,携带着编码蛋白质合成所需的信息。
1.3转录:DNA中的基因信息被转录成为RNA,通过RNA聚合酶酶的作用,产生一份与DNA片段相对应的mRNA(信使RNA)分子。
2.细胞生物学2.1细胞: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拥有自我复制和特定功能的能力。
2.2细胞膜:细胞外界和细胞内环境之间的界面,控制物质的进出。
2.3细胞器:细胞内不同的小器官,如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承担特定的生物学功能。
3.免疫学3.1免疫系统:身体的防御系统,能识别外来物质(如病毒、细菌)、损伤细胞和异常细胞,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攻击和清除。
3.2抗体:一种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蛋白质,能与特定的抗原(外来物质)结合,并协助免疫系统消灭它们。
3.3免疫记忆:免疫系统的重要特征,指在遇到同一抗原时,免疫系统能够迅速产生更强有力的免疫应答,并长期保持对该抗原的记忆。
4.遗传学4.1染色体:细胞核中的结构,携带着遗传信息,并将其传递给下一代。
人类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其中23条是从父亲遗传来的,另外23条是从母亲遗传来的。
4.2基因型和表型:基因型是指个体所携带的基因信息,表型则是基因型在外部表现出来的特征,如身高、眼睛颜色等。
4.3基因突变:基因序列中的改变,可能导致基因功能的变化,也可能与一些疾病的发生有关。
5.神经科学5.1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传递和处理电信号。
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
5.2突触:神经元之间传递电信号的结合部位,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种类型。
5.3神经递质:在化学突触中起作用的化学物质,将电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总结:。
医学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医学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医学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在医学领域中应用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1. 细胞周期:细胞周期是指细胞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
它包括细胞增殖期和细胞消亡期两个阶段,其中细胞增殖期又包括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个时期。
2. 细胞增殖:细胞增殖是指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产生新的细胞的过程。
细胞增殖是细胞生物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涉及到许多生物学过程,如 DNA 复制、细胞分化和细胞死亡等。
3. 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和分裂过程中形成不同功能的细胞类型的过程。
细胞分化是细胞增殖的必然结果,也是细胞生物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之一。
4. 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受到外界因素刺激时发生的自发性死亡。
它是细胞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可以调节细胞增殖和细胞死亡的平衡。
5. 细胞外基质:细胞外基质是指细胞周围的基质,包括胶原蛋白、弹性纤维和一些多糖物质等。
它对于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形态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
6. 细胞信号传导:细胞信号传导是指细胞外信号分子与细胞内受体结合后,通过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调节细胞内生物学过程的过程。
7. 基因组学:基因组学是指研究细胞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细胞基因组是指细胞中所含有的所有基因及其序列。
8. 转录后修饰:转录后修饰是指是指在 DNA 复制和 RNA 转录过程中,对基因序列进行修饰的过程。
这些修饰对于基因表达和调控具有重要的作用。
9. 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指细胞在增殖和分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蛋白质类物质,可以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等生物学过程。
10. 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是指能够识别和攻击外来入侵者的细胞,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这些名词解释对于理解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生物学名词解释生物大分子:组成原生质的有机化合物中蛋白质、酶和核酸分子质量巨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具有信息,称为生物大分子。
10个以下氨基酸分子形成的化合物称为寡肽。
多肽:相对分子质量低于6000,组成的氨基酸分子少于50-100个的化合物称为多肽,一般不具有稳定的空间结构。
蛋白质:比多肽更大的称为蛋白质,既有特定且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
在以肽键为主,二硫键为副键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即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肽链上相邻氨基酸残基间主要靠氢键维系的有规律,重复有序的空间结构。
三种基本构象:…蛋白质的三级结构:蛋白质分子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折叠,盘曲形成的,接近球形的空间结构。
维系三级结构的主要有疏水键,酯键,氢键,离子键和二硫键等。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每条多肽链都有其独立的三级结构,成为亚基。
亚基间再以氢键,疏水键和离子键等相连,所以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是亚基集结的结构。
蛋白质的功能:催化,调节,保护,运输,收缩,防御,信息传输,免疫等。
酶:生物催化剂,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不稳定性。
:通过蛋白质构象变化而实现调节功能的现象。
空间结构正常,但蛋白质构象发生轻微变化,使其更有效的完成生理功能。
变性(一级结构不变):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破坏,理化性质改变,生物活性丧失的过程。
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B-DNA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以右手螺旋的方式盘绕成双螺旋。
磷酸和脱氧核糖位于双螺旋的外侧,形成DNA的骨架,碱基位于双螺旋的内侧。
两条链的每一对碱基互补的原则以氢键相连。
非编码链:DNA双链中能够转录的一条链成为非编码链(或反编码链),方向(3’-5’)。
另一条称为编码链(5’-3’)。
核酶:具有酶活性的RNA。
膜相结构:包括细胞膜、核膜、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小泡等。
非膜相结构:包括染色质(体)、核糖体、中心体(粒)、微丝、微管、中间纤维核仁、细胞质基质、核基质等。
单位膜:由内外两层致密的深色带和中间一层疏松的浅色带构成的三层膜相结构(2×2+3.5=7.5nm)生物膜:真核细胞内的膜系统与细胞膜统称生物膜。
原核细胞:结构简单,其核物质缺乏双层的核膜包裹即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有拟核),缺乏膜相结构的细胞器,细胞体积较小,没有完整的细胞膜。
但质膜外有一层由蛋白质和多糖组成的坚固的细胞壁。
真核细胞:具有完整的细胞核,即核物质被双层膜包围,将细胞分为核与质两部分,在细胞质中,形成了复杂的内膜系统,构建成各种相对稳定的、具有独立生理功能的细胞器。
液态镶嵌膜模型:保留了磷脂双分子层的概念,强调了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但未合理解释流动的质膜如何保持膜结构的相对完整和稳定性&蛋白质对脂质分子流动性的控制&膜各部分流动的不均匀性。
细胞表面:由细胞膜,细胞外被构成。
细胞外被由糖蛋白和糖脂组成,所以称为糖萼,与细胞识别、连接、增殖、免疫有关。
细胞连接:细胞表面的特化称为细胞连接。
主要功能在于细胞间的机械连接,对细胞间的物质交换起重要作用。
分为紧密连接、黏合连接(带状桥粒、点状桥粒及半桥粒)、通讯连接。
细胞外基质:分布于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和多糖所构成的网络结构。
被动运输: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运转,不耗能。
包括:简单扩散:脂溶性物质,非极性的小分子物质和一些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较高的一侧直接穿过膜的脂质双分子向浓度较低的一侧运转。
离子通道扩散:指极性很强的水化离子,通过细胞膜上的特异离子通道蛋白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转运。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顺浓度梯度方向的跨膜转运。
胞吞作用:质膜内陷将外来的大分子和颗粒物质包围,形成小泡转运到细胞内的过程。
包括:“吞噬体”。
胞饮作用:细胞摄取液体和溶质的过程。
形成的囊泡称为胞饮体或胞饮小泡。
细胞膜受体:细胞膜上一类特殊的膜内在蛋白质,能有选择性的识别外来信号分子,并与之结合,启动细胞内一系列生化反应而产生特定的生物学效应的物质。
由识别、转换、效应部位组成。
内膜系统:位于细胞膜内,在结构和功能以及发生上有一定联系的膜相结构的总称。
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结构,包括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核膜以及细胞质内的膜性运转小泡。
溶酶体对细胞内衰老、病变的细胞器及破损的细胞器碎片进行消化分解。
异噬作用:异噬性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将吞噬体或胞饮小泡内所含的外源性有机大分子物质消化分解成可溶性小分子,被溶酶体膜上的转运蛋白泵入细胞质基质中,作为营养成分重新参与细胞的物质代谢。
细胞骨架:真核细胞中的细胞质中存在由蛋白纤维构成的网架结构,由微丝、微管、中间纤维组成。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线粒体是动物细胞内唯一含有遗传物质、有自己的遗传密码及蛋白质翻译系统的细胞器,线粒体DNA(mtDNA)能够独立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出部分线粒体蛋白,但维持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所需的大部分蛋白质,以及氧化磷酸化酶的蛋白质亚基,都是由核基因编码的,因而将其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多核糖体:多个甚至几十个核糖体由mRNA串联在一起,形成具有合成蛋白质特殊功能的聚合体。
核小体:染色体的一级结构,包括组蛋白H2A、H2B、H3、H4各2分子组成的八聚体核心与外面缠绕约200bp的DNA分子。
两个核小体间由组蛋白H1和连接DNA结合,锁住核小体DNA进出端,稳定核小体。
间期细胞核内处于伸展状态的染色质纤维,着色浅,多位于细胞核中央。
异染色质:间期核中呈高度螺旋化的,盘曲较紧密的染色质,着色深,多分布于核的外周。
核仁组织区(NOR):是专门为合成rRNA提供模板的rDNA所在的染色质区域。
半保留复制:复制后产生的子代DNA双链中,一条链是模板DNA双链中的一条,另一条则为其互补新链,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冈崎片段:以5‘—3’模板方向合成的一些100-200bp不连续的DNA小片段。
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开始生长,经过物质积累直到下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所经历的过程。
限制点:决定了细胞在周期运行过程中是继续沿周期运行走向分裂,还是停止于某一阶段。
是细胞周期进程中的关键点,也是药物等因素作用于细胞的一个敏感点。
G0期细胞(暂时不分裂细胞,休眠细胞):暂时从G1期离开细胞周期,停止细胞分裂,但在给予适当刺激后可以进入周期进行分裂的细胞。
细胞分化:细胞之间产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的全能型:一个体细胞或性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能重新形成完整个体的能力。
奢侈基因:指与各种分化细胞的特殊性状有直接关系的基因。
丧失这类基因对细胞的生存并无直接关系。
管家基因:维持细胞最低限度的功能所不可缺少的基因。
但对细胞分化只起协助作用。
干细胞:细胞分化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分裂增殖能力、能分化产生一种以上“专业”细胞的原始细胞。
凋亡: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由基因控制的自主有序的死亡称为凋亡。
去分化:已高度分化的细胞可以重新分裂而恢复到胚性细胞状态,丧失细胞分化的特点的现象。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一对因子彼此分离,互不干扰,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从而产生数目相等的、两种类型的配子,且独立的遗传给后代。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第二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
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后期Ⅰ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
基因的连锁交换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同座位的两对以上等位基因在向下一代传递时,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连在一起不相分离的遗传规律。
基因的连锁:多个基因存在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现象。
连锁群: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传递时彼此连锁,构成连锁群。
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一个连锁群。
表现型:生物个体所表现的一性状,包括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等。
可以直接观察到或借助于其他手段加以辨认的。
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Ⅰ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基因型:决定表现型的遗传基础。
遗传性疾病: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内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突变或畸变)而引起的疾病。
:由一对等位基因异常所导致的遗传性疾病。
多基因病:由多个遗传基因引起的疾病称为多基因病。
线粒体病:由于线粒体DNA突变和异常所导致的疾病称为线粒体遗传病。
(AD):在常显遗传中,杂合子的表型与显性纯合子完全一致。
共显性(AD):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间没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在杂合状态时两种基因共同表达。
不规则显性(AD):在有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由于不同内外因素的影响,显性基因的作用未能表达,或不同个体其表达的程度有差异,使得该显性基因的遗传方式不规则,称之为不规则显性。
(原因:外显率降低和个体间表现度有差异)不完全显性(半显性,AD):杂合子患者的表型介于显性纯合子患者隐形纯合子正常个体之间,即在杂合子中,显性基因和隐形基因的作用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表达。
延迟显性(AD):在一些AD病中,杂合子携带的显性治病基因的作用在生命的早期并不表达,要到一定年龄才表现出相应疾病。
从性显性(AD):杂合子表达受性别的影响,在男女两性之间出现表达范围和程度有差异的现象。
交叉遗传:男性的X连锁基因只能从母亲传来,将来只能传给他的女儿的遗传现象。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的同一基因座上不同形式的基因。
等位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称为相对性状。
等位基因起源于基因突变。
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一对特定等位基因的位点上有两个以上等位基因存在,而每个个体只能拥有其中两个。
联会: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的偶线期彼此靠拢配对的过程称为联会。
联会从靠近核膜处开始,最后扩展到染色体全长。
联会时,同源染色体之间沿纵轴方向形成联会复合体。
基因多效性:一个或一对基因可产生多种表型效应。
遗传异质性:表型相同或相似的个体具有不同基因型的现象,多因一效。
同一基因座位发生不同的突变导致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具有不同的基因型,患者见表型可能相似,也可能差异较大。
多个不同位点的基因作用于同一器官的发育,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表型效应,而这些表型相似的遗传病可表现出相同或部不同的遗传方式。
累加效应:有效基因越多,表现的性状强度越大。
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性之间不存在连续性的数量变化,而呈现质的中断性变化的性状。
数量性状:性状的差异呈连续状态分布,界限不清,不易分类的性状。
阈值:由易患性决定的多基因病发病的最低限度。
多基因病的阈值学说:在一定条件下,阈值代表发病所必需的、最低的易患基因的数量。
遗传率:在多基因遗传病中,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个体是否患病,其中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的百分比称为遗传率。
外显率:在一个群体中携带有某一致病基因的所有个体表现出相应疾病表型的比表现度:致病基因在不同个体中表达的程度。
亲源系数:近亲个体之间在某一基因位点上具有相同等位基因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