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疮(湿疹)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4

湿疮(湿疹)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4
湿疮(湿疹)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4

湿疮(湿疹)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主要适用于明确诊断为湿疮(湿疹)的住院患者。

一、湿疮(湿疹)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湿疮(TCD编码:BWR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湿疹(ICD-10编码:L30.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湿疹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编著,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湿疮(湿疹)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蕴肤证

湿热浸淫证

脾虚湿蕴证

血虚风燥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湿疮(湿疹)。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西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湿疮(TCD编码:BWP070)和湿疹(ICD-10编码:L30.9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

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心电图、胸部X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过敏原检测、IgE水平检测、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真菌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热蕴肤证:疏风清热,化湿止痒。

(2)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3)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祛风止痒。

(4)血虚风燥证: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2.辨证使用中药滴注中药注射剂

3.中药外治

(1)中药湿敷

(2)中药外搽

(3)中药外涂

4.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火针疗法

(2)拔罐疗法

(3)放血疗法

(4)封包疗法

5.西药治疗

6.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皮损瘙痒好转,达到有效以上。

2.无需继续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皮损搔抓后出现脓性分泌物或形成溃疡,并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需增加抗感染治疗,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3.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4.因患者及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湿疹的诊断与鉴别治疗

湿疹的诊断与鉴别治疗 湿疹的诊断与鉴别 主要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特点,诊断较容易。急性湿疹皮疹表现为多形性、对称分布,倾向渗出;慢性型皮损呈苔藓样变;亚急性损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自觉瘙痒剧烈;容易复发。对特殊型湿疹应注意其独特临床症状,诊断也不困难。慢性湿疹需同神经性皮炎鉴别,神经性皮炎先有瘙痒后发皮疹。苔藓样变明显,皮损干燥、一般无渗出、无色素沉着。好发于颈项、骶部及四肢伸侧。可耐受多种药物及理化等刺激。 分类治疗 中医在临床上将湿疹分:湿热症,血虚风燥症。中医建议,湿热症:一般瘙痒、丘疹型建议止痒抑菌为主可以使用同仁堂皮肤病血毒丸和立湿宁中药配合使用。湿疹患者应避免喝酒、咖啡、辛辣刺激与油炸的食品,饮食应清淡,多吃水果蔬菜。榴莲、芒果、龙眼、荔枝等属热性水果少吃,以免病情“火上加油”。患者可多吃绿豆、冬瓜、莲子、苦瓜等清热利湿食品。

血虚风燥症:血虚风燥症应注意肝火旺盛,在饮食尽量清淡为主,多吃青菜、芹菜、胡萝卜、一定注意避免面烟酒,同事可以用一些调理气血的药物、止痒润燥、清热利湿进、修复皮损进行治疗,如立湿宁纯中药效果显著。保持心情舒畅、不要便秘等,最重要是过敏的患者尽量不要接触过敏原。 湿疹的分类,很多的患者都会认为湿疹只有一种,但是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的发病原因、发病时间、皮损特点、主要症状等被分为好几种。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自己是哪一种湿疹再进行治疗,否则用错了药就会造成很多的不良后果。 湿疹的分类 湿疹按照病情分为:急性湿疹、慢性湿疹 按照主要的症状分为:脂溢性湿疹、干性湿疹、阴囊湿疹、小儿湿疹、淤积性湿疹、肛门湿疹。 不同的湿疹治疗方法也不同,根据病情的发展治疗所需要的时间和方式也都不相同,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诊治疗,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名老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经验方

名老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经验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性皮肤病。先师赵炳南老大夫强调,要根据湿疹的临床表现,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不但对成人的急性湿疹有丰富的治疗经验,而且对婴儿湿疹也颇有心得。 急性湿疹的临床表现为发病急,病程短,局部皮肤初起红斑,潮红,佩热,肿胀,继而红斑上出现散在或密集丘疹或水痘,渗液流津,瘙痒不已。重者伴有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弦数。证属湿热内蕴,热重于湿,郁于血分发于肌肤,应以清热利湿佐以凉血为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芋、丹皮各10克,白茅根20克,生地15克,银花10克,车前草20克,生石膏30克,六—散30克。水煎服。加减:若身热,口渴,心烦等全身症状明显者,可加羚羊角粉0.2~0.3克(或用生玳瑁3克)。痒重者加白藓皮、地肤子各10克;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军6~10克。 若发病较缓,皮疹以丘疹或水疤为主,皮肤潮红,程度较前者为轻,瘙痒重,抓后糜烂,渗出较多,伴有身倦、纳差、便塘或干、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滑或弦滑或缓,证属湿热内蕴,湿重于热。应以健脾利湿,佐以清热为治。方用经验方:赤茯苓、白术各12克,黄芬、桅了、龙胆草、

权壳、生地、竹叶各10克,灯心3克,六一散15克,车前草20克。 除内服药外,还要根据局部表现,配合外用药。若初只是红斑,无渗出者可用:六一散30克,祛湿散(川连24克,黄柏240克,黄芩120克,槟榔90克,共研细末)15克,化毒散(市售)10克,混合均匀外扑。 若水疤糜烂渗出者,可用马齿苋60克,煎水1000毫升,冷湿敷(或用龙葵、胆草、蒲公英、野菊花,任何一味,煎水湿敷,用法同上)。湿敷后用甘草油调祛湿散外涂。具体用法为:取甘草油60毫升,祛湿散15克,调呈稀糊状,外涂。 用中药湿敷有祛湿清热,消肿止痒的作用,同日寸使局部渗出液吸收,炎症消退,用之得当,取效甚速。 婴儿湿疹,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婴儿皮肤病,好发的部位为头面,四肢、躯干。表现为散在红斑,丘疹,水疤,重者糜烂,渗出,结痂。系因胎毒,胎热遗留,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感风湿热邪所致。治疗时不宜过用苦寒药,以免戕伤脾胃。应以甘寒清热,淡渗利湿为主,佐以消导化湿为治。经验方为:淡竹叶6克,灯心2克,银花、丹皮、白藓皮、车前草各6克,炒谷稻芽各10克,六一散10克。方中所用谷稻芽旨在开胃消导以改善小儿的消化机能,以利湿去热清。局部治疗同急性湿疹。

皮炎性湿疹

皮炎性湿疹 皮炎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为自觉剧烈瘙痒,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 症状 患处皮肤特征: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常见于面部、耳后、四肢屈侧、乳房、 皮炎性湿疹 手部、阴囊等处,对称分布。根据皮损特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三者并无明显界限,可以相互转变。 湿疹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常对称分布。急性期好发于头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暴露部位,严重时扩展至全身;慢性期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湿疹的病因虽然很复杂,与遗传、免疫、环境、生理、药理均有关系,其表现形式是绵延不断,此起彼落,自体播散,甚至可遍及全身,但湿疹并不传染,如果经久不愈,多数可自体扩展。治疗 中医在临床上将湿疹分:湿热症,血虚风燥症。湿疹患者应避免喝酒、咖啡、辛辣刺激与油炸的食品,饮食应清淡,多吃水果蔬菜。榴莲、芒果、龙眼、荔枝等属热性水果少吃,以免病情“火上加油”。患者可多吃绿豆、冬瓜、莲子、苦瓜等清热利湿食品。血虚风燥症:血虚风燥症应注意肝火旺盛,在饮食尽量清淡为主,多吃青菜、芹菜、胡萝卜、一定注意避免面烟酒,同事可以用一些调理气血的药物、中药利湿膏止痒润燥、清热利湿进、修复皮损进行治疗。保持心情舒畅、不要便秘等,最重要是过敏的患者尽量不要接触过敏原。 临床表现

湿疹临床症状变化多端,根据发病过程中的皮损表现不同,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急性湿疹的损害多形性,初期为红斑,自觉灼热、瘙痒。继之在红斑上出现散在或密集的丘疹或小水疱,搔抓或摩擦之后,搔破而形成糜烂、渗液面。日久或治疗后急性炎症减轻、皮损干燥、结痂、鳞屑,而进入亚急性期。慢性湿疹是由急性、亚急性反复发作不愈演变而来,或是开始时即呈现慢性炎症,常以局限于某一相同部位经久不愈为特点,表现为皮肤逐渐增厚,皮纹加深、浸润,色素沉着等。主要自觉症状是剧烈瘙痒。 湿疹虽有上述的共同临床表现,但不同部位的湿疹,其皮损形态也有一定差异。如外耳道湿疹易伴发真菌感染,乳房湿疹常见于哺乳期妇女,常有皲裂而伴疼痛。肛门、阴囊湿疹常因搔抓、热水皂洗而至急性肿胀或糜烂。小腿部湿疹常致溃烂,不易愈合等。除上述以外,在临床上还有部分表现寻常的特殊型湿疹,如继发于中耳炎、溃疡、瘘管及褥疮等细菌性化脓性皮肤病的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对自体内部皮肤组织所产生的物质过敏而引发的自体敏感性湿疹。婴儿湿疹好发于满月后婴幼儿期,常对称发生在手背、四肢伸侧及臀部。皮损形状似钱币的钱币状湿疹。 外治药方 湿疹除内服用药(食)外,同时配合外治法,疗效会更好。外治方:(1)紫草油:紫草9克,用香油适量炸焦,待油成紫色捞出紫草即可,每日数次,用油涂患处。(2)鸡蛋馏油:鸡蛋7个,煮熟取蛋黄,锅内放麻油50~100克,文火将蛋黄内油熬出,待蛋黄呈焦糊状即可,取油频涂患处。(3)乌贼骨适量研细粉,散敷湿疹处,每日数次,适用于有渗出者。 病理 湿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涉及体内、外多种因素。是发生在皮肤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本病常发生于具有过敏素质的个体。凡有此素质的人,对体内外各种致敏物质,如食物中蛋白质,尤其是鱼、虾、蛋类及牛乳,还有化学物品、植物、动物皮革及羽毛、肠道中寄生虫,感染灶等的作用较正常人容易发生过敏反应。有的甚至连日光、风热、寒冷等物理刺激皆可诱发湿疹。此外,湿疹的发生,有时还可能与神经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消化不良、肠道疾病、新陈代谢异常等有一定的关系,总而言之,湿疹的发病是诸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临床上也可见到,坚持锻炼身体或环境的改变,使湿疹病损减轻或自然消退。其易复发原因与患者敏感性增高及致敏物质的多源性密切相关。

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开始发送

2012年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工作目标 在首批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范围内开展第二批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继续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药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对已颁布实施的中医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工作服务。 三、工作任务 (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负责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包括确定试点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确定试点单位和试点病种,并组织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审定各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对各试点医院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负责组织本辖区试点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对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 (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本协作组内各病种协作组工作的总体协调、督促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各病种临床路径的具体试点工作,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要求制定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对各试点单位进行培训,指导各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定期组织各试点单位进行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分别于2012年4月底、7月底之前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报送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相关信息等。 (四)试点医院、试点科室 各试点医院应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各试点专业科室、医务管理、护理管理、药学管理、信息统计、病案管理、经济管理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本院具体试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研究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试点工作机制,组织对相关试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监督各试点科室开展工作。 各试点医院试点科室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临床药学人员和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任成员。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中医临床

湿疹治疗的研究进展

湿疹治疗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7-07T14:36:39.93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下第10期作者:王鹏程[导读]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要素引起的具有多形性皮损和渗出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青海西宁810000)摘要:湿疹是由多种内、外要素引起的具有多形性皮损和渗出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本病病因比较复杂,病程较长,转归慢性湿疹后反反复复,不易治愈。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对该疾病有了新的认识,笔者对目前一些常用的医治方法进行综述。关键词:湿疹;治疗;综述湿疹是一类由多种内外要素综合作用惹起的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疾患的总称。它只是一种形态学概述,而不是我们通常说的病因学诊断。临床上凡具有瘙痒、红斑、丘疹、水疤、脱屑及肥厚等,有渗出及聚集趋势的皮疹,难以作出明确诊断者均可先拟诊为湿疹。其组织病理学特点为海绵构成,伴各种类型的棘层肥厚及淋巴细胞浸润[1]。湿疹具备慢性迁延性、易重复发作[1]、伴强烈的瘙痒感等特点,十分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 1、基础治疗 1.1 患者教育 首先患者要通过皮损表现清楚辨别何为湿疹。湿疹分为3期。急性期湿疹特点:初发为皮肤潮红、肿胀,随即出现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可有糜烂面,且有浆液性渗出及结痂。局部淋巴结肿大,急性湿疹常对称分布。亚急性期特点:皮疹以小丘疹、鳞屑、结痂为主,仅有少数丘疱疹或小水泡及糜烂。慢性期表现:皮损有浸润肥厚现象,也可出现表面粗糙,呈暗红色或伴有皮肤颜色改变。一般为局限性斑块,手足部湿疹可伴同指(趾)甲变化。皮损反反复复,感觉瘙痒,甚至剧痒[2]。告诫患者适当躲避环境中常见的不良刺激及变应原,保证皮疹部分的清洁干燥,防止不合理的搔抓及清洗,对生活习气、应用护肤品、皮肤清洁措施等也应提出相应建议。 1.2 避免诱发或加重因素 通过详细采集病史、细致体检、合理使用诊断试验,仔细查找各种可疑病因及诱发或加重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系统性疾病及环境温湿度变化等。 1.3 保护皮肤屏障功能 湿疹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有破坏,易继发刺激性皮炎、感染及过敏而加重皮损,因此保护屏障功能非常重要。应选用对患者皮肤无刺激的治疗,预防并适时处理继发感染,对皮肤干燥的亚急性及慢性湿疹加用保湿剂。张丽丽[3]等认为皮肤重要的屏障作用有其相对应的结构基础与物质基础,两者中任何个出现了改变都可能会导致皮肤病的发生,皮肤屏障的受损主要是水分丢失过多、皮脂膜的破坏,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因此根据受损物质其治疗措施主要是采用有保湿润肤作用的医学护肤品。 2、局部治疗:李林峰[4]等认为对于限局性、皮损面积小于体表面积30%的皮损,能够只外用药物医治,反之则应该在内用药物的基础上外用药物进行医治。外用药可按照皮损性质及分期来选择,红肿明显,渗出较多者应用溶液冷湿敷;亚急性皮损渗出已很少,可选用糊剂、油剂或乳膏;不应再湿敷,或过度外洗;如皮损己干、脱屑,应使用软膏。慢性皮损以干裂、肥厚为主,可选用软膏、硬膏、乳剂、酊剂等; 外用糖皮质激素仍然是医治湿疹的主要药物。初始时应按照皮损的性质选用适宜的糖皮质激素;强效糖皮质激素不间断使用不长于 2周,以降低急性耐受及不良反应,因此医治慢性湿疹受到了很大的制约[5] 。轻度的湿疹应选用弱效激素,如地奈德乳膏。中度的湿疹可用糠酸莫米松等中效激素。重度湿疹及肥厚性湿疹应选丙酸氟替卡松、复方氟米松等强效激素。强效激素使用不长于2周,以减少其副作用。他克莫司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可用于医治湿疹,且无激素的副作用,可用于面部湿疹的医治。 马长孝[6]等以为皮炎湿疹类患者皮损部位微生物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指出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及代谢产物在其产生、发育及转归中起十分重要作用。因此临床上仅仅只是抗过敏治疗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同时给予抗菌药物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中医外治:糖皮质激素是皮肤病医治的一线外用药物,但长期外用激素容易出现皮肤萎缩、继发感染及毛发、皮脂腺等改变。一些具有抗过敏及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外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激素治疗存在的不足。何春霖[7]等对24 例水泥性湿疹患者进行常规西药口服治疗的同时,其中 13例患者 ( 治疗组 ) 联合黄柏、黄连等清热化湿类中药水煎后的冷溶液浸泡治疗,4 周后治疗组有效率100%,而单纯西药对照组仅为 64%,提示,中药煎剂的外洗溶液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激素类外用药的治疗作用。 3、系统用药 3.1抗组胺药物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的治疗价值主要在其镇静作用,对于治疗效果不佳伴有剧痒的患者,其可作为对症治疗的辅助治疗药物。其不良反应可使患者嗜睡,严重者可有认知功能障碍。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主要包括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因其半衰期较长,具有较显著疗效。因为其镇静作用不明显,其多作为止痒剂被普遍应用。而新型抗组胺药,如奥洛他定等,因其无嗜睡和心律失常等反作用,且作用时间长、服用方便等优点,渐渐被大家所接受[5]。 3.2抗生素 关于湿疹伴有全身大面积感染者可规律使用抗生素1-2周。 3.3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 对于急性发病或瘙痒显著的患者,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有抗过敏作用,能够使用。 3.4糖皮质激素 不提倡长时间、规律的应用糖皮质激素。但对于病因明确,无激素禁忌症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免得出现不良反应及反跳现象。 3.5免疫抑制剂 严格掌握此类药物的禁忌症与适应症。仅限于其余医治方法没有效果,糖皮质激素治疗有禁忌症的病情严重的患者,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后需要减量时。 3.6中医中药治疗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报告.docx

2016 年度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报告2016 年全院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如下: 一、全院临床路径病种月统计情况 序号科别 病种住院入径出径入径率变异平均路径病种名称 人次人次(%)数住院日 总人数 11212121007 4.08 2323232100187.28 合计 1、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 181 人, 出径 175 人,变异 97 人,入径率为 87.02%,出径率为 96.69%,变异率 53.59%,平 均住院日 7.34 天。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181人,出 径 175 人,变异 97 人,入径率为 87.02%,出径率为 96.69%,变异率 53.59%,平均 住院日 7.34 天。 2、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 2015 年病种未入径 27 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2015 年病种未入径 27 人 3、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2015 年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 6 人(其中外三科 4 人[ 胆囊结石 2 人、腹股沟疝 2 人] ,外一科急性阑尾炎 1 人,内 五科 1 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 二、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符合路径未入径6 人:其中内二科3 人(住院号164175、主管医生张子陆,住院号164669、164745 主管医生周胜利,漏入径),内六科1 人(住院号164435、主管医生宋艳红,漏入径),内五科1 人(住院号164534、主管医生周江敏,漏入径),外一科急性阑尾炎 1 人(住院号 164834、主管医生黄根,漏入径)。 2、变异原因笼统,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或未做评估说明 3 人:其中产科 12 人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住院号分别是: 164358、164773、164612、164275、164373、165380、 165074、164715、164714、164748、164849、 164919),儿科 3 人 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76、163903、164188),内二科 16 人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45、163924、164007、164572、165046、163853、 164815、164507、 164437、 164489、164610、164640、 164753、164755、164756、 165130), 3、变异情况统计分析: 181 例入路径病种变异97 例,变异率 53.59%(其中产科 24 例,占 77.42%;儿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本指南是在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领导下由免疫学组全体学组委员和相关专家集体讨论制定,供我国皮肤科医师、全科医师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湿疹诊疗实践中参考。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专家有(以姓氏拼音为序):毕志刚、邓丹琪、杜娟、范卫新、方红、郭在培、顾恒、郝飞、高兴华、金江、廖康煌、李惠、李林峰、刘玲玲、刘彦群、陆东庆、陆洁、陆前进、吕新翔、潘萌、彭振辉、苏向阳、孙东杰、孙乐栋、涂彩霞、王培光、夏济平、谢志强、张广中、张建中、张理涛、张小鸣、章星琪、赵辨、朱武。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疹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机体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发病过程。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 二、临床表现 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疤疹、水疤、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疤疹,故境界不清。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痴、脱屑。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鲜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疹痒,甚至剧痒 三、实验室检查 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蕙者有血清IgE增高,变应原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皮损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必要时应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湿疹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特殊类型的湿疹根据临床特点进行诊断,如干燥性湿疹、自身敏感性皮炎、钱币状湿疹等;非特异者可根据临床部位进行诊断,如手湿疹、小腿湿疹、肛周湿疹、乳房湿疹、阴囊湿疹、耳湿疹、眼睑湿疹等;泛发性湿疹指多部位同时发生的湿疹。湿疹严重程度可根据其面积和皮疹的特点进行评分。

416湿疹临床路径

湿疹临床路径 (2016版) 一、湿疹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湿疹(ICD-10:L30.9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湿疹诊疗指南(2011版)》(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1,44(1):5-6)。 1.皮疹形态为多形性,有渗出倾向; 2.常对称分布; 3.反复发作,慢性倾向; 4.瘙痒剧烈。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湿疹诊疗指南(2011版)》(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1,44(1):5-6)。 1.一般治疗:避免外源刺激、避免疲劳和精神紧张、积极治疗内科疾病、纠正机体免疫功能异常。 2.外用药物治疗:根据皮损部位、特点和患者年龄调整用药。

(1)糖皮质激素; (2)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3)抗生素; (4)非甾体类抗炎药; (5)止痒剂。 3.系统治疗: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采用系统治疗。如果患者病情评估为中重度,或者局限性的重症皮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1)糖皮质激素; (2)免疫抑制剂; (3)抗生素; (4)抗组胺药; (5)维生素C和钙剂; (6)中医中药。 4.紫外线治疗:考虑患者年龄和皮损特点。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L30.902湿疹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和电解质; (3)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腹部超声;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过敏原筛查; (2)组织病理学检查; (3)感染学指标:乙肝、丙肝、梅毒血清学、HIV、结核杆菌特异性抗体等; (4)免疫学指标:抗核抗体、抗ENA多肽抗体、补体、免疫球蛋白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一般治疗:介绍疾病和治疗的相关知识,避免诱发或加重因素:避免接触食物和环境过敏原和刺激原、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避免寒冷或者过热刺激、避免毛织品和搔抓的刺激,保护皮肤屏障功能。 2.外用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遵循外用药的基本原则选用合适药物及合适的剂型。 (1)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湿疹的主要药物。应按照《中国湿疹诊疗指南(2011版)》(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1,44(1):5-6)中提及的用药原则用药。根据皮损的性质选择合适强度的糖皮质激素:轻度湿疹建议选弱效糖皮质激

湿疹

湿疹 目录 目录 (1) 湿疹是怎么引起的 (1) 湿疹会传染吗 (3) 湿疹症状 (4) 湿疹怎么治疗 (5) 湿宁膏治疗湿疹 416例临床观察 (8) 湿疹是怎么引起的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多形性和复发性等特点。也是一种过敏性炎症 性皮肤病以皮疹多样性、对称分布、剧烈瘙痒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特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任何季节,但常在冬季复发或加剧有渗出倾向,慢性病 易反复发作湿疹。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常见于面部、耳后、四肢屈侧、手部等处,对称分布。 湿疹的原因较为复杂,由于多种外因或内因相互作用所致,其他影响因素亦较多,常常原因难以追寻和除去,因而反复发作而呈

慢性化。 1.外因 包括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条件、日光,紫外线,寒冷、湿热、干燥、搔抓,摩擦接触丝织品、人造纤维、化妆品、香料,清洁剂,肥皂,皮毛、植物,染料以及皮肤的细菌性感染等均可诱发。 2.内因 患者具有过敏性素质是本病的主要因素,可能与遗传有关,可随年龄、环境而改变。神经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失眠,过度劳累,情绪激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此外内分泌,代谢或消化道功能障碍,肠寄生虫,病灶感染,某些食物如鱼、虾,蛋等也与发病有关。 湿疹治疗 湿疹的治疗护理原则是去除病因,对症治疗。如能找到病因,加以去除。对症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进而达到治愈不复发,“湿宁膏”经过大量临床验证在治疗湿疹方面疗效显著。 中医特制药膏湿宁膏根据历代中医外治湿疹之原理,汇集多味名贵药材秘制而成,涂之体表而可渗透肌肤,改善局部气血循环,并达全面调理之功效。通过清热祛湿、拔毒外出、敛疮生肌等治法以达彻底根治湿疹顽疾之神效。 【湿宁膏】还提醒湿疹患者,平时在生活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忌刺激性食物辣椒、酒、浓茶、咖啡等刺激食物,可使瘙痒加重容易使湿疹加重或复发,都应禁忌。 2、忌搔抓可使皮肤不断遭受机械性刺激而变厚,甚至引起感染。搔抓还起强化作用,病人愈搔愈痒,愈痒愈抓,形成恶性循环,病程因而延长。 3、忌盲目用药皮炎、湿疹病程较长,易反复,患者要配合医生耐心治疗。有的人治疗心切,未经医生诊治在皮损处涂高浓度的止痒药;反而加重病情。因此,切忌擅自用药。 4、忌热水烫洗皮炎、湿疹在急性期,由于皮内毛细血管扩张,会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红肿、丘疹、水疱。用热水烫洗或浸泡,红肿加重,渗透液增多,加重病情。因此,皮炎、湿疹病人宜用温水淋

《中医临床路径》word版

皮肤科 中医临床路径 目录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 (267) 粉刺(寻常性痤疮)中医临床路径 (272)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临床路径 (278) 湿疮(湿疹)中医临床路径 (283)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 —266 —白(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寻常性银屑病的患者。 一、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白疕(TCD 编 码:BWR17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寻常性银 屑病(ICD-10 编码:L40.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 2)西医诊断标准:参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 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临 床常见证候:血热证 血燥证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 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白疕(寻常性银屑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白疕(TCD 编码为:BWR170)和寻常性银屑病(ICD-10 编码为:L40.001)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 (1)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接受内科治疗者; (2)患有精神疾病、恶性肿瘤晚期、艾滋病患者; (3)合并有需要系统治疗(如:使用大量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的结缔组织病患者; (4)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心电图

婴儿湿疹临床表现与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2019年第20期广东化工 第46卷总第406期https://www.360docs.net/doc/a47906059.html,·67·婴儿湿疹临床表现与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白晓云 Advances 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reatment of Infantile Eczema Bai Xiaoyun Abstract: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differential diagnosis,causes and mechanisms of infantile eczema,treatment methods and nursing precautions were reviewed. Keywords:eczema;atopic dermatitis;pruritus;allergy 湿疹,也称为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或特应性湿疹,影响全球15%~20%的儿童。患儿中有65%在出生后第一年出现症状,约90%在出生后5年内出现症状。许多儿童症状在两岁前消失或在青春期前改善[1]。 婴儿湿疹是特应性皮炎在婴儿期的表现,病因复杂,与过敏反应有密切关系。婴儿湿疹俗称奶藓,好发于1~3个月婴儿面颊、额部、眉间和头部,严重时累及躯干四肢[2],是一种由内外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表现为多形性皮疹,伴严重瘙痒,引起婴儿哭闹不安,影响食欲、睡眠和身体发育。过去十年里,婴儿湿疹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 1临床表现与诊断 1.1临床表现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皮炎。90%的患者在出生后前五年开始瘙痒(但不在出生后第一周内),通常表现为一种典型的年龄相关性分布,婴儿和幼儿的面部、头皮和伸肌受累,较大的儿童和成人则主要以屈肌受累。瘙痒是全身性的,而干燥是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常见特征。急性病灶以瘙痒性丘疹伴红斑、脱落、浆液渗出为特征,慢性AD以地衣化、纤维化结节为特征,常伴有急性病灶[4]。 婴儿湿疹初期表现为面颊部瘙痒性红斑,随后在红斑基础上逐渐出现较密集的针尖大小的红色丘疹、丘疱疹、水疱,常因搔抓、摩擦导致水疱破损,形成渗出性糜烂面,水疱干涸后可形成黄色结痂。如果继发感染可出现脓疱和脓痂,可伴随局部淋巴结肿大和发热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皮疹表面干燥,表现为小丘疹上覆盖少量灰白色糠秕样脱屑;也可表现为脂溢性,小斑丘疹上附着淡黄色脂性粘液,后者可形成痂。 湿疹多呈对称性分布,容易复发,急性发作期有剧烈瘙痒,尤其在晚上,患儿常常因此烦躁哭闹而影响睡眠。如果继发感染,婴儿还会出现全身症状[5]。 1.2鉴别诊断 最为广泛应用的AD诊断标准为“Hanifin与Rajka”标准[6],以及随后的修订版本,包括英国工作组的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7]。基于这些标准,特应性皮炎有五个主要的临床特征:(1)瘙痒;(2)慢性、复发性病程;(3)典型的分布;(4)家庭或者个人的特应性病史;(5)2岁前发病。此外,在AD患者中经常观察到的相关的次要标准,也有助于诊断。 诊断AD患儿潜在食物过敏的标准是双盲安慰剂食物激发试验(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 food challenge,DBPCFC),结合病史和潜在的过敏评估。通过皮肤刺痛测试(skin prick test,SPT)或IgE测定,但可能显示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Sampson和Hill对湿疹患儿特异性IgE和SPT的阳性预测值(PPV)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特异性IgE和SPT水疱反应的限定值[8]。 此外,许多疾病表现为湿疹性皮疹,可被误诊为AD。几种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存在明显的过敏性炎症,总IgE水平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DOCK8缺乏症是一种具有明显皮肤病毒易感性的免疫缺陷综合征,与皮疹有关,皮疹通常比典型的AD 更为严重[9];PGM3缺乏症是一种糖基化的先天性异常,表现为过高的IgE表型,包括神经和骨骼异常,循环Th17细胞增多,也可表现为湿疹样皮疹[10]。Wiskot-aldrich综合征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变异性皮炎[11]。 2病理学 过敏性反应在AD中的作用仍有争议。在一些儿童中不涉及过敏反应,而在另一些儿童中,过敏反应可触发和维持皮肤损伤。因此,AD现在被认为是一组以慢性皮肤炎症的存在为共同特征的皮肤病。AD的潜在机制因人而异,目前研究表明至少有4个不同的因素参与AD。这4个方面分别是:先天性皮肤屏障缺陷、过敏、自身免疫(即产生针对皮肤自身细胞的抗体)、微生物定植,尤其是细菌定植,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目前的4因素并不能解释AD的所有特性,因此,关于AD的机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2.1遗传学 有过敏体质家族史的婴儿患特应性皮炎/湿疹的几率更大。婴儿皮肤角质层比较薄,毛细血管网丰富,而且内皮含水及氯化物较多,对各种刺激较敏感。婴儿湿疹与遗传过敏性体质有关。父母常伴有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48.0%),其亲属发病率高于群体发病率,并与亲缘关系远近、病情程度轻重成正比。湿疹患儿的血浆中IgE含量高出正常婴儿几倍至几十倍,这是由基因决定的。有些婴儿在湿疹发生时或发生以后,可能有支气管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其他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生,这和遗传性过敏体质有密切关系[12]。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经确定了AD患者的一些遗传易感性位点。AD人群中许多易感位点富集在先天免疫、Th2介导炎症和皮肤屏障功能的关键基因内或相近基因,这些途径在AD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13]。 2.2皮肤屏障缺陷 皮肤屏障缺陷对AD的发展至关重要,影响皮肤屏障功能的几种遗传性疾病包括内瑟顿氏综合征(Netherton syndrome)、皮肤脱皮综合征等,均具有过敏性炎症的特点。伴随着屏障功能障碍,几乎每一种免疫细胞系都在AD的免疫病理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皮肤屏障的结构和主要功能是由许多蛋白质决定的-防止水分流失,阻碍刺激物、免疫原和病原体(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渗透。研究表明,对皮肤正常屏障功能至关重要的基因的破坏性突变,通常与血清总IgE水平的升高有关。其中包括丝聚合蛋白(FLG)、桥粒芯蛋白-1(DSG1)、角膜锁链蛋白(CDSN)与蛋白酶抑制剂Kazal-type5(SPINK5)的突变。 丝聚合蛋白是一种多功能蛋白,存在于表皮,在正常脱皮过程中经历复杂的蛋白水解过程,这个过程使得FLG在其生命周期中对皮肤屏障功能的维持发挥多重功能[14]。研究发现,一些FLG 功能缺失的突变导致蛋白质缺陷、NMF水平降低、以及严重的早发性过敏性皮炎和鱼鳞藓,伴随IgE水平的提高[15]。除了对皮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外,FLG单倍体功能不全还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参与AD发病,包括:影响皮肤pH值、促进促炎细胞因子表达、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16,17]。 2.3过敏 AD和过敏原特异性IgE之间的确切联系尚未阐明。关于AD 和IgE介导的高敏感性之间的关系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这些研究中发现:(1)患有AD和哮喘的患者中检测到的IgE水平最 [收稿日期]2019-08-30 [作者简介]白晓云(1979-),女,宁夏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皮肤与化妆品。

小孩湿疹症状

小孩湿疹症状 文章导读湿疹是我们人体较为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很多人平时都是会患有湿疹的。而且湿疹是不分年龄段的,所以很多小孩儿也是患有湿疹的,那么,小孩湿疹症状有哪些呢?这是很多父母们急于想要知道的事情。一般的小孩子在患上湿疹之后,都会是有哭闹的表现的,因为湿疹有的时候是非常痒的,抓破皮之后有很疼的。 小孩子的身体素质和大人比起来就是要差上一截子,所以很多时候大人患的病,小孩子也会患,而反过来一般都是不成立的。通常小孩子患的病,大人一般是不会患的,这就是最主要的差别所在。那么,下面就来好好地介绍一下关于小孩湿疹症状。 小儿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就是平常说的过敏性皮肤病。主要原因是对食入物、吸入物或接触物不耐受或过敏所致。患有湿疹的孩子起初皮肤发红、出现皮疹、继之皮肤发糙、脱屑,抚摩孩子的皮肤如同触摸在砂纸上一样。遇热、遇湿都可使湿疹表现显着。引起湿疹的病因是复杂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过敏因素是,所以有过敏体质家族史的小儿更容易发生湿疹。主要原因为对食入物、吸入物或接触物不耐受或过敏所致。 临床表现 湿疹按其发病过程中皮疹的表现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初发损害为红斑基础上出现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或水疱,水疱破后形成糜烂面,有浆液性渗出,结痂。急性湿疹处理不当,可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如及时适当治疗可逐渐好转,但易复发。重者可发生大片红斑,其上为成群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液,表面有厚痂,也可延及整个头面部或头颈部。病灶周围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自觉瘙痒。擦破可发生糜烂、结痂,痂下有脓液渗出,边缘有小脓疱,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附近或远隔部位也可有搔抓所致的平行线状红斑、丘疹和水疱。 所以,了解了这么多之后,相信大家对于小孩子的湿疹症状应该都熟悉了,这对于以后家长们更好地照看小孩是非常有帮助的。至少可以让我们能够确认孩子是否患上湿疹,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把孩子送往医院接受治疗了,这对于孩子的身体也是有好处

中医药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03-14T10:11:17.14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8期作者:邢艳玲[导读] 慢性湿疹是困扰患者的一种皮肤疾病,西医治疗效果有限且常有不良反应。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医院皮肤科 300350 摘要:慢性湿疹是困扰患者的一种皮肤疾病,西医治疗效果有限且常有不良反应。本文旨在通过综述近三年来慢性湿疹临床上的中医药治疗手段,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慢性湿疹的治疗提供依据和借鉴。 关键词:中医;慢性湿疹;治疗前言 湿疹是因诸多因素引发的患者真皮浅层和表皮层的炎症疾病,慢性湿疹多发生在外阴、小腿和肛门等处[1]。而近年来,中医学者对中医药治疗慢性湿疹进行了许多的探索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本文拟综述近三年以来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为慢性湿疹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借鉴和依据。 1.中医内治 兼顾整体和辩证医治是中医内治疾病的核心所在,而目前中医学家统一认为湿邪贯穿湿疹始终,风邪、湿邪和热邪阻滞肌肤。因此各大医家在选取药材时均以驱邪除湿清热为主。王妍清等将当归、黄连、黄芩、徐长卿、牡丹皮、生地黄等中药进行煎制成润肤止痒汤灌服慢性湿疹模型小鼠,发现其可以促进皮肤损伤改善,促进病患部位的免疫平衡[2]。曾丹等采用生地、防风、当归、赤芍、川芎等熬制成为四物消风散对湿疹患者进行治疗,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因缘起进行了药放加减调配[3]。结果表明四物消风散可以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因子有效治疗慢性湿疹。冯常青利用通草、薏苡仁、茯苓、黄柏、萆薢、泽泻、甘草等组成萆薢湿渗汤喂服慢性湿疹患者,结果显示中药方剂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其主要通过调节免疫因子平衡实现[4]。各位医学工作者均通过采用传统中药方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还通过生化和免疫手段深入探讨了中药内治慢性湿疹的机理。研究表明,这些中药均主要是通过调节患者机体内的免疫因子平衡和免疫细胞活性来实现治疗慢性湿疹的目的的。 2.中医外治 由于慢性湿疹因湿邪入侵兼脾虚阴虚血燥而起,因而医家在选取外用中药时多使用除湿杀虫且止痒润肤的药材进行治疗。屈双擎等利用复方苦参止痒软膏涂抹慢性湿疹患处,结果显示该疗法显著提高了治疗的有效率,缓解了患者的瘙痒程度,降低了患者病患部位的皮损面积且患者的安全性满意度明显提高[5]。复方软膏中的诸药合用制成软膏制剂,实现了为患者清热解毒、祛风祛湿和驱邪止痒之作用。章斌等将蜈蚣粉、五倍子、地肤子、白鲜皮、桃仁等加以熬制后熏洗患处,明显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6]。天津市公安医院团队在消毒多头火针之后给予患者病患部位以密切刺疗,治疗由边缘部位向中心部位逐渐靠近;中粗火针点刺任脉腹部穴位和胃经腹部腧穴等显著缓解患者慢性湿疹患处的瘙痒,该法的治疗有见效快作用好的优点[7]。此外,研究表明火针刺疗可以促进患者通经活络和疏解湿邪,辅助患者排解机体的湿邪之气;而刺络放血则可以将患者病患部位的致痒物排解清除出体外,并且通过刺激患者的机体局部的微循环,辅助患者改善微循环障碍。欧阳泠星等通过将火针刺疗病患之处配合以艾条悬灸之术治疗慢性湿疹,治疗后一个月后发现效果良好且疗效稳定,颇受患者肯定[8]。 3.内外兼用 中药内服与中医外治联系治疗是中医学上应用较多的疗法,近年来医学家采用中药内服与针灸、药熏等外疗手段相结合取得了较佳的效果。魏建华等将白鲜皮?黄柏?白术?丹参?当归等中药材进行熬制,并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及躯干重进行加减方内服治疗,同时取穴为指驷马三穴及木穴一穴,得气后留针半个小时,每日一次进行针灸穴位治疗。三周之后患者的瘙痒程度和皮疹患处面积等均显著降低,有效率高达92%以上[9]。刘颖等选取苦参、土茯苓、地肤子、败酱草等,并根据患者个性差异进行辩证加减,同时配合以黄连、黄柏、黄芩、冰片制成的外用止痒油搽涂患者患处,治疗后患者的瘙痒评分和皮损评分均显著较低,而且与西药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可知,效果显著较佳且无不良的反应[10]。孙欣峰采用赤芍、胡麻仁、当归、生地、防风、白鲜皮等制成药用消风散加减方给予患者煎服,将药渣加水煎煮之后外洗患者病患之处;并选取患者阴陵泉、合谷、大椎、太冲、神门等几处穴位,采用毫针平补平泻法进行针灸治疗,在治疗之后有效率高达95%,可以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病情[11]。4小结 慢性湿疹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并且常常呈现出病情反复,这一皮肤病极为严重地困扰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从祖国医学上而言,湿疹与风湿热毒有关,且系与饮食、情感、自身免疫关系密切。我国中医学家已对慢性湿疹治疗进行了较多探索,近年来更是结合现代医学取得了著有成效的成绩。因此随着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慢性湿疹的中医药治疗更是将会有巨大的潜力。参考文献: [1]侯俊丽.中医治疗湿疹的研究进展[J].中国处方药,2017,15(6):32-34. [2]王妍清,刘桂卿.润肤止痒汤对小鼠慢性湿疹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及组织病理的影响[J].河南中医,2015,35(1):50-52. [3]曾丹,周维康,李惠,等.四物消风散加减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及对慢性湿疹患者TH1/TH2平衡的影响[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5,40(12):1550-1554. [4]冯常青.萆薢渗湿汤对慢性湿疹患者免疫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7,34(4):59-62. [5]屈双擎,赵丽丽,蔡艳丽,等.复方苦参止痒软膏治疗亚急性、慢性湿疹的双盲安慰剂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8):3858-3860. [6]章斌,李萍,杨新伟,等.蜈倍汤中药溻渍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0(5):34-37. [7]高晖,焦召华,李瑞超,等.火针联合刺络放血对慢性湿疹瘙痒程度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14(5):276-2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