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的中医辨证论治(一)

合集下载

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是什么?

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是什么?
导语:湿疹是现在的一种常见病,尤其是在炎热多雨的夏季。

很多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很多的成片红疙瘩,不痛也不痒。

对于这种疾病其实并不会有什么影
湿疹是现在的一种常见病,尤其是在炎热多雨的夏季。

很多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很多的成片红疙瘩,不痛也不痒。

对于这种疾病其实并不会有什么影响,关键的是影响美观,尤其是对于很多爱美的女孩子来说。

那么怎么治疗湿疹呢?接下来小编就来介绍一下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是什么?
湿疹一病中医文献中记载颇多,病因:外因为风、湿、热阻于肌肤。

外因为脏腑失调和肝胆郁火、脾湿不化、冲任不调、血虚风燥均可导致发病。

那么湿疹应如何用药?
湿疹的治疗1、胃经积热
【湿疹症状】初起丘疹色红,灰白色鳞屑成斑,小者如豆,大者如钱,日久蔓延,扩大成片。

毛发干枯,容易折断,易于剥落,而不疼痛,瘙痒,稍数患者有轻微的红肿,皮疹,脓疮,结痂而稍有疼痛。

病程缠绵。

【湿疹治法】养血熄风,杀虫清热。

【湿疹方药】荆芥10克,白藓皮15克,当归10克,大黄10克,防风10克,百部10克,连翘10克。

【用法】共炒研极细末,每次6克,饭后两小时,滚水冲服,每日两次。

湿疹的治疗2、脾虚化热
【湿疹症状】皮肤湿疹,以四肢为多,开始散在全身,以后逐成片状增多,瘙痒,搔破后流黄水,无发热,饮食尚佳,睡眠不实,大小。

湿疹的中医论治

湿疹的中医论治

【关键词】湿疹;整体辨证;浸淫疮;下注疮[摘要]湿疹是第ⅳ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多样性,瘙痒剧烈易复发,祖国医学对此病也早有描述,并具有一定的认识及治疗经验。

[关键词]湿疹;整体辨证;浸淫疮;下注疮湿疹为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约占门诊人数的10%左右。

本病的特点是皮疹多形,剧烈瘙痒。

祖国医学对此病的论述甚多,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各有其名。

发于小腿部的称“下注疮”、“湿毒疮”、“湿濂疮”,如明代《外科准绳・下注疮》[1]记载:“或问脚膝间脓水不绝连年不愈何如?曰:此名下注疮,亦名湿毒疮。

发于手部的皲裂性湿疹称“掌心风”,如清代《外科真诠・掌心风》[2]及《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3]都记载:“无故掌心燥痒起皮,甚则枯裂微痛者,名掌心风。

”全身泛发的急性湿疹名“浸淫疮”,如隋代《诸病源侯论・浸淫疮侯》[4]记载:“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

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

发于阴囊部称“肾囊风”或“秀球风”。

此外婴幼儿湿疹科“胎濂疮”等等不一而论。

1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主要为风、湿、热,但有内、外之分。

外风、湿、热属于六淫邪气。

内风、湿、热系脏腑功能失调所生,前者属外因为致病的条件,为标;后者属内因,为发病的基础,为本。

外因通过内因起,本病的发生以内因为主。

关于外因方面,虽亦包括六淫,例如气候变化,季节因素与日光、风沙、水土都有关系但其中以外湿为主,如坐卧湿地、居住卑湿、雨淋水渍等。

关于内因方面,以脾、心肝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湿、内热、内风为主。

清朝《杂病源流犀烛・湿病源流》曰:“湿之为病,内外因固俱有之。

其由内因者,则脾土所化之湿,火盛化为湿热,水盛化为寒湿……其由外因者,则为天雨露,地泥水,人饮食与汗衣湿衫。

”1.1脾胃湿热脾为湿土,常因饮食失调,多食生冷,水果之物,脾阴不足,失于健运,湿从内生;或多食高梁厚味、鱼腥海味、嗜饮茶酒等,酿成湿热。

老中医:湿疹的临床症状及辨证施治方

老中医:湿疹的临床症状及辨证施治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非传染性、过敏性表皮炎症,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一定关系。

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皮肤病、多形性和复发性等特点。

湿疹是一种容易复发的皮肤病,治疗需要专用药康,也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疹多样性,对称分布、剧烈瘙痒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为特征。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任何季节,但常在冬季复发或加剧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

湿疹在中医文献中拥有“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奶癣”等多种别称,分发作部位及人群不同又有多种分类。

近年来,湿疹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中医专家认为这与气候的变化、日常生活中大量化学制品的应用、都市生活饮食结构的改变等有密切联系。

水流湿,火就燥。

中华传诵的各式俗语民歌皆以现实为引、暗指事物百态、流传人生。

如水火之理,中医认为湿热累积、余火上涌、集内外风湿热邪淫浸肌肤而生湿疹;又或然饮食不节,过食辛腥、脾失健运而生湿疹。

此外,湿热蕴久,肌肤失养也可导致类似病状。

临床表现1.皮疹呈多形性,按皮损表现特点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三种。

(1)急性湿疹:为多数粟粒大红色丘疹、丘疱疹或水疱,或水肿性红斑,还可有明显点状或小片状糜烂、渗液、结痂。

损害边界不清,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脓疱、脓性渗出及痂屑等。

(2)亚急性湿疹:常因急性期损害处理不当或本病迁延所致,皮损以红色丘疹、斑丘疹、鳞屑或结痂为主,间有少数丘疱疹或水疱及糜烂渗液。

(3)慢性湿疹: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不愈转化而来,皮损为暗红或棕红色斑或魔丘疹,常融合增厚呈苔藓样变,表面有脱屑、抓痕和血痂,周围散在少数丘疹、丘疱疹等。

皮损在一定诱因下可急性发作。

2.皮疹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外露部位及屈侧为多见,皮疹往往对称分布。

3.自觉瘙痒剧烈。

4.病程不规则,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5.常见特定部位的湿疹有耳、手、乳房、肛门、阴囊、小腿湿疹等。

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是什么?

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是什么?

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是什么?湿疹是现在的一种常见病,尤其是在炎热多雨的夏季。

很多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很多的成片红疙瘩,不痛也不痒。

对于这种疾病其实并不会有什么影响,关键的是影响美观,尤其是对于很多爱美的女孩子来说。

那么怎么治疗湿疹呢?接下来就来介绍一下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是什么?湿疹一病中医文献中记载颇多,病因:外因为风、湿、热阻于肌肤。

外因为脏腑失调和肝胆郁火、脾湿不化、冲任不调、血虚风燥均可导致发病。

那么湿疹应如何用药?湿疹的治疗1、胃经积热【湿疹症状】初起丘疹色红,灰白色鳞屑成斑,小者如豆,大者如钱,日久蔓延,扩大成片。

毛发干枯,容易折断,易于剥落,而不疼痛,瘙痒,稍数患者有轻微的红肿,皮疹,脓疮,结痂而稍有疼痛。

病程缠绵。

【湿疹治法】养血熄风,杀虫清热。

【湿疹方药】荆芥10克,白藓皮15克,当归10克,大黄10克,防风10克,百部10克,连翘10克。

【用法】共炒研极细末,每次6克,饭后两小时,滚水冲服,每日两次。

湿疹的治疗2、脾虚化热【湿疹症状】皮肤湿疹,以四肢为多,开始散在全身,以后逐成片状增多,瘙痒,搔破后流黄水,无发热,饮食尚佳,睡眠不实,大小便正常,舌质正常,苔黄腻,脉陈弦细数。

【湿疹治法】养血清热,祛风除湿。

【湿疹方药】归尾5克,赤芍6克,干地黄9克,川弓5克,丹皮6克,何首乌9克,胡麻仁5克,黄柏6克,白蒺藜9克,苦参6克,蝉蜕3克,红花3克,蛇蜕3克。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忌辛辣腥发之物。

关于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已经介绍过了。

其实女孩子对于皮肤是非常重视的,如果出现了什么异样,很多女孩子会很及时的就医。

湿疹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大病,只要我们在平常注意一下,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是很快可以治愈的。

大家要牢记介绍的哦。

中医治疗湿疹经验方

中医治疗湿疹经验方

中医治疗湿疹经验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症状包括皮肤红肿、瘙痒、渗出、结痂等,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不适。中医在治疗湿疹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中医治疗湿疹的经验方。

一、湿疹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生多与风、湿、热邪侵袭人体有关,同时也与人体的内在因素如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情志不畅等密切相关。

风邪为百病之长,其性善行而数变。风邪侵袭人体,可导致皮肤瘙痒、皮疹时隐时现。湿邪重浊黏滞,其性趋下。湿邪侵袭人体,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导致皮肤出现水疱、渗出等症状。热邪易灼伤津液,其性炎上。热邪侵袭人体,可导致皮肤红肿、灼热、疼痛等症状。

此外,脏腑功能失调也是湿疹发生的重要原因。如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湿浊内生;肝胆湿热,疏泄失常,湿热蕴结于肌肤;心火亢盛,热扰心神,血热风燥等。

二、中医治疗湿疹的原则 中医治疗湿疹的原则是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其病因病机,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的治疗原则是祛风除湿、清热凉血、解毒止痒。同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法。如对于湿邪偏重的患者,应以祛湿为主;对于热邪偏重的患者,应以清热为主;对于久病体虚的患者,应注重扶正祛邪。

三、中医治疗湿疹的经验方 1、 消风散 组成: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苍术、苦参、石膏、知母、当归、生地、胡麻仁、木通、甘草。

功效: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主治:风毒湿热所致的湿疹,症见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2、 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

功效: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湿热所致的湿疹,症见皮肤红肿、瘙痒、口苦、咽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3、 萆薢渗湿汤 组成:萆薢、薏苡仁、黄柏、赤茯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的湿疹,症见皮肤水疱、糜烂、渗出、瘙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湿疹的中医诊断

湿疹的中医诊断

湿疹的中医诊断
湿疹病初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久化热,湿热内蕴,外越肌肤则疹色鲜红,浸淫流液,病久反复发作,阴血被耗。

气血失和,化燥生风,肌肤失养,粗糙肥厚,缠绵难愈。

那么,湿疹的中医诊断该怎么做呢?
湿疹的中医诊断
1、血热。

证候:本型亦相当于急性湿疹,但渗液较少,皮损以红斑、丘疹、抓痕、血痂为主,瘙痒剧烈,常伴有口干舌红,脉细数。

辨析:辨证:红斑,丘疹,血痂,口干,舌红为辨证要点。

病机:心火炽热夹湿蕴肌肤则见红斑、丘疹、血痂;热灼津液则口干,舌红。

脉细数为血热之象。

2、血燥。

证候:本型相当于慢性湿疹,皮损肥厚角化破裂,或有抓痕血痂,反复发作,数年不愈,常有人体消瘦,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缓。

辨析:辨证:皮损肥厚,角化破裂,经久不愈为辨证要点。

病机:久病耗伤阴血,血虚生风化燥致肌肤肥厚,角化破裂。

脉缓或沉细为阴虚血燥之症。

3、湿阻。

证候:多为亚急性湿疹,皮损色暗、淡红或不红,水疱不多,但液水浸淫,常伴有胃纳不香,面色萎黄,便溏溲少,苔白腻,脉濡滑。

辨析:辨证:皮损色暗,水疱少,但液水浸淫,苔白腻,脉濡滑为辨证要点。

病机:脾失健运,湿邪内生,蕴积肌肤致水疱液水浸淫。

苔白腻;脉濡滑为湿困中焦之症。

4、湿热。

证候:本型相当于急性湿疹,皮损潮红,水疱,糜烂,流液,边界弥漫,剧烈瘙痒,伴胸闷纳呆,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苔薄黄腻,脉滑数。

辨析:辨证:以皮疹潮红,糜烂,渗出,剧痒为主要辨证要点。

病机:湿热之邪流溢肌肤则皮疹潮红、糜烂、渗液、剧痒。

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盛之症。

阴囊湿疹的中医辨证疗法

阴囊湿疹的中医辨证疗法

阴囊湿疹的中医辨证疗法
*导读:中医治病主要是辩证施治。

中医常把阴囊湿疹分为湿热下注证和阴亏血燥证两型来治疗。

湿热下注证相当于急性阴囊湿疹,阴亏血燥证相当于慢性阴囊湿疹。

(……
*中医治病主要是辩证施治。

中医常把阴囊湿疹分为湿热下注证和阴亏血燥证两型来治疗。

湿热下注证相当于急性阴囊湿疹,阴亏血燥证相当于慢性阴囊湿疹。

(1)湿热下注证可见阴囊起粟米大小的丘疱疹和小水疱,皮肤有灼热感,搔抓后,渗液较多,糜烂结痂,常浸湿内裤。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这是由于湿热之邪循经下注于阴部导致。

治疗宜清热除湿,常用方药为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10g 黄芩10g 柴胡10g 赤芍10g 山栀子10g 苦参10g 泽泻10g 木通10g 地肤子20g 生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

(2)阴亏血燥证可见阴囊皮肤皱折变粗变深,搔破后渗出血水,夜间瘙痒剧烈。

舌红,少苔,脉细滑。

这是由于湿热之邪日久伤及阴液,致阴亏血燥导致。

治疗宜滋阴养血润燥,常用方药为当归饮子加减:当归10g 熟地20g 白芍10g 川芎10g 玄参10g 荆芥10g 防风10g 白鲜皮30g 白蒺藜 10g 生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

中医皮肤科婴儿湿疹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皮肤科婴儿湿疹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婴儿湿疹婴儿湿疹俗称“奶癣”、“奶腥疮”、“胎癣”,一般分干、湿两种。

湿性者多生于肥胖婴儿,干性者多生于瘦小婴儿。

因禀赋不耐,脾胃运化不力,内蕴胎火湿热,外感风邪,搏于皮肤而成。

【诊断】1好发于哺乳期婴儿,多至两岁左右自愈,亦有延至儿童期不愈者。

2 .主要生于颜面,甚则向头额、颈肩、躯干蔓延,亦可泛发全身。

3 .皮疹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瘙痒剧烈。

干性奶癣,在潮红的皮肤上有分散或密集的丘疹,搔有鳞屑,糜烂轻微。

湿性奶癣,皮肤红赤,丘疹水疱,糜烂渗出,黄痂厚积。

4 .剧烈瘙痒,吵闹不安,影响睡眠。

【治疗】一、辨证论治治法:疏风清热利湿。

方药举例:消风导赤汤加减。

牛劳子、白鲜皮各5g,薄荷叶3g,金银花、生地黄、赤茯苓各IOg,黄连1~2g,灯心1束。

湿性奶癣加车前子5g,苍术3g,去薄荷。

二、局部处理1干奶癣黄连油、解毒搽剂、青黛散(水调)搽剂。

2.湿奶癣青黛散或黄灵丹(麻油调)糊剂,糜烂渗出严重时用皮炎洗剂或三黄汤冷湿敷。

三、中成药消风止痒颗粒每服1/3包,每日3次。

银黄口服液每服半支,每日3次。

牛黄清热散每服1∕3~1∕2包,每日2~3次。

五福化毒丹每服1/2粒,每日2次。

四、简易药方煮熟鸡蛋黄(去白,炒取油),外涂患处,1日多次。

僵蚕,研末,煎汤洗之。

黄柏、煨石膏、白芷各30g,雄黄、五倍子各15g,炉甘石24g,研细末,麻油调搽,1日多次。

腊梅花油:腊梅花半瓶,麻油或菜籽油1瓶,浸透,用油搽。

【调护】本病不宜用水洗涤,如结厚痂时,先用麻油浸润,再轻轻揩去痂皮。

患儿不宜穿羊毛、化纤织物,避免强烈日光照射。

乳母少食辛辣刺激及鱼腥之类食物。

湿疹的六经辨证.ppt

湿疹的六经辨证.ppt

病案举例1
●张某,男性,33岁。2010年11月8日初诊。湿疹反复 发作3年。3年来于面颈及上肢、手、胸前、腹部等部 位反复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瘙痒,无明显季节性 。曾于外院给予激素等抗过敏治疗,效果不佳,3年 来皮疹一直未消,皮疹渐呈瘀黯之色。前医曾考虑光 化性皮炎,给予抗组胺西药及清热利湿中药治疗未效 。 ●患者形体壮实,精神状态好,皮肤黝黑,上述部位之 皮疹散发,瘀黯而黑,显干燥,无渗液,伴见抓痕、 血痂。舌偏暗,苔根黄厚,脉弦滑。
●外用消炎止痒洗剂(本院自制药)外洗,不用 任何西药。
●两日后再诊,皮肤瘙痒、刺痛及四肢肿胀均见
好转,口干、渴饮亦明显减轻。遂守前方加减 调治半月而愈。
病案举例5
●陈某,男性,69岁。2月多前左手背部因外伤 ,自行敷药未愈,渐形成一溃疡。日久又出现 溃疡周围及整个手、前臂部肿胀、红斑疹、水 疱,瘙痒,并延及右手类似皮损。外院曾给予 地塞米松等抗过敏治疗2月,未改善。 ●现左手背一溃疡,约4cmx4cm大小,溢脓,溃 疡周围肿胀,双手、前臂红斑疹、小水疱,略 渗液。舌淡红,苔白厚,脉沉。
●再改服前方,连服4剂,弥漫性红斑脱屑基本 消退,显露光滑之皮肤。嘱再服数剂巩固。患 者嫌麻烦,未再服药,而皮疹竟未反复。
越婢加术汤使用要点
●1、常用于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 、银屑病等急性发作期,疹色鲜红、瘙痒剧烈,皮疹 或舌象表现有水湿者。若局部皮疹肿胀、渗液明显, 口渴、尿少者,经验以越婢加术汤更为常用。因白术 利湿,使湿邪从汗、小便两途而出,效果更佳。热甚 口渴、疹色鲜红者,石膏可重用至60g-90g;湿热重 痒甚更可配入白鲜皮、地肤子、薏苡仁等。
●2、红皮病常一身弥漫性红斑肿胀、脱屑如糠 秕、甚则纷纷如落叶,四肢肿胀,日久皮肤干 燥如枯木、瘙痒剧烈、烦躁不寐。若形体不虚 ,舌体偏胖大,苔白厚,口干、尿少(或不明 显),肿胀(常下肢明显),越婢加术汤对证 用之能收非常之效。

中医肛周湿疹的治疗方案

中医肛周湿疹的治疗方案

一、概述肛周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中医学称之为“肛门湿疮”。

其特点是肛门周围皮肤瘙痒、红肿、糜烂、渗液等症状。

中医认为,肛周湿疹的发生与脾胃湿热、肝肾阴虚、气血瘀滞等因素有关。

治疗肛周湿疹,中医主张辨证论治,以调和脾胃、滋阴降火、活血化瘀为主要原则。

二、中医诊断1. 望诊:肛门周围皮肤潮红、肿胀,有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等。

2. 闻诊:患者常有瘙痒难忍,夜间加剧。

3. 问诊:患者多伴有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失眠等症状。

4. 舌诊:舌质红,苔黄腻或薄黄。

5. 脉诊:脉滑数或弦数。

三、中医治疗方案1. 内治法(1)脾胃湿热型治法: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药物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薏苡仁、扁豆、莲子、苍术、黄柏、黄芩、连翘、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

(2)肝肾阴虚型治法:滋阴降火,清热解毒。

方药: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黄柏、知母、女贞子、旱莲草。

(3)气血瘀滞型治法: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白芍、熟地黄、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

2. 外治法(1)中药熏洗取中药煎剂,以1:1的比例加入温水,煎煮20分钟,待药液温度适宜时,熏洗肛门周围皮肤,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

(2)中药膏敷将中药煎剂过滤,取药膏涂抹于患处,每日2-3次。

(3)中药坐浴取中药煎剂,煎煮30分钟,待药液温度适宜时,坐浴肛门周围,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

3. 饮食调理(1)脾胃湿热型: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2)肝肾阴虚型:饮食宜滋阴养血,多食黑芝麻、核桃、枸杞等食物。

(3)气血瘀滞型:饮食宜活血化瘀,多食丹参、桃仁、红花等食物。

4. 生活方式调整(1)保持肛门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

(2)避免长时间久坐、久站,注意休息。

中西医治疗外阴湿疹良方

中西医治疗外阴湿疹良方

中西医治疗外阴湿疹良方湿疹是瘙痒剧烈的皮肤病,可发生于全身各处的皮肤,其中发于外阴部者称外阴湿疹。

湿疹的发病,常因多种内在因素,如各种“阴”“道”炎或宫颈炎过多白带的刺激、糖尿病患者的糖尿浸渍、先天性过敏体质、精神神经因素等;以及外界刺激,如卫生纸或月经带的刺激或过敏、物理或化学刺激等多种因素而诱发本病。

本病属中医“阴痒”、“阴蚀”等病症范畴,多因湿热蕴结,精血亏虚所致。

一、外阴湿疹的诊断1.病史:常有过敏体质,有对吸人物过敏史;有物理或化学性刺激物接触史;有白带增多或糖尿病病史。

2.病变多发生于两侧大阴唇,亦可累及小阴唇及两侧大腿皱襞,双侧常对称分布。

3.病损区灼热及剧烈的瘙痒,遇热后加剧。

4.急性期外阴开始红肿,继而在发红的皮肤上发生许多密集、针尖大小的丘疹,且很快变成丘疱疹或小水疱,合并感染后有脓疱,破裂后出现红色湿润的糜烂面并流出浆液性渗出液,干燥后形成痂皮,痊愈后不留任何痕迹。

5.慢性期外阴皮肤干燥,变厚,粗糙不平,常有苔癣样硬化,上覆鳞片,并伴色素脱失或色素沉着。

如反复发作或有慢性感染时,可引起淋巴郁滞,外阴局部皮肤呈象皮样改变。

二、外阴湿疹的鉴别诊断1.急性湿疹应与接触性皮炎鉴别:后者的特点为易发现接触的致病物质,病变局限于接触部位,皮疹多为单一形态,病程短,去除病因后易治愈。

2.慢性湿疹应与神经性皮炎鉴别:后者常继发于外阴瘙痒,病因反复搔抓引起,无急性过程,病损区常为成片丘疹,干燥,有碎小鳞屑,皮损中央肥厚,边缘变薄,多为小的扁平丘疹,边界清楚。

三、中医治疗外阴湿疹1.辨证论治:(1)湿热下注:[证候]阴户瘙痒难忍,坐卧不安,带下量多,色黄如脓呈泡沫米泔样,外阴局部红肿;心烦少寐,口苦而腻,小便灼热,大便干结。

舌苔黄腻,脉弦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带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二妙丸加减:龙胆草10g、栀子10g、当归10g、生地10g、泽泻10g、苦参10g、车前子10g、木通10g、白鲜皮10g、苍术10g、黄柏10g、甘草6g。

中西医治疗湿疹良方

中西医治疗湿疹良方

中西医治疗湿疹良方【概述】湿疹为现代医学病名,是过敏性炎症性的皮肤病,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

本病具有多形损害、对称分布、自觉瘙痒、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等特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

男女老幼均可罹患,可泛发全身,又可局限于某些部位。

祖国医学依据其发病部位和性质的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泛发性的称浸淫疮、血风疮、粟疮;局限性的有旋耳疮、肾囊风、四弯风、乳头风、脐疮等。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一)病因湿疹的发病原因很复杂,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相互作用而诱发本病。

往往是多种内外因素同时致病,有的患者一般健康状况正常,尚不能立即找出可疑的致病因素。

主要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

1.内在因素内在因素的种类很多,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功能性障碍、慢性酒精中毒、肠寄生虫病;精神紧张、情绪变化、失眠、疲劳;感染病灶、新陈代谢障碍及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均可产生湿疹或加重病情。

2.外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指生活环境中的物理和化学物质等刺激因素。

各种化学物质,如药物、油漆、染料、肥皂、化妆品;物理刺激,如日光、紫外线、寒冷、潮湿、炎热、干燥、摩擦、纤细异物(动物皮毛、玻璃丝、麦芒)等,均可诱发湿疹。

(二)病理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湿疹的发生、发展、反复发作与患者的身体的反应性有关。

性别、年龄、先天性素质、遗传因素、健康状况、神经系统机能、营养或新陈代谢障碍,以及皮肤本身的特性等皆可影响机体的反应性。

当机体反应性偏高时,又受上述某种或某些内外因素的影响,从而可以诱发湿疹。

有的患者的敏感性很强,斑贴试验时可对许多物质发生阳性反应;有的患者除去某些致病因素,湿疹病变不会很快消失;也有的患者通过加强锻炼、改变环境等使机体的反应性发生变化,再接受以往诱发湿疹的各种刺激,可不再发生湿疹。

这些都说明其发病机理的复杂性。

本病的组织病理主要有以下改变。

1.急性湿疹主要是表皮显示细胞间和细胞内水肿,乃至海绵形成,棘层内及角层下水疱,疱内含少数淋巴细胞、中性白细胞及崩解的表皮细胞。

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

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

风邪 ,内外两邪相互搏结 ,风湿热邪浸淫肌肤所致 。 2.2 脾虚湿蕴型 丁文等[61用湿疹汤加减治疗亚急
但风湿热【3】三邪 中以湿邪为本 ,贯穿疾病始末 ,兼不 性 湿疹 ,拟方 :土 茯苓 、银 花各 30g,黄芩 、黄 柏各
同程度 的风邪 和热 邪 。
15g,白鲜皮 30g,丹皮 、赤芍 、滑石 (包 )各 15g,通 草
1 病 因病机
便于 ,小便短赤 ,舌红 ,苔薄 白或黄 ,脉滑或数 。治疗
中医认为 ,湿疹是 由于素体禀赋不耐 ,饮食失节 , 以清 热利 湿 止痒 。用 药 多选 用苍 术 、徐 长 卿 、苦 参 、地
过 食 辛 辣 动 风 之 品 ,使 脾 胃失 健 ,湿 热 内生 ,又 外 感 肤 子 、土茯 苓 、白鲜 皮 等清热 燥湿 、祛 风 止痒药 物 。
针灸临床杂志 ,2004,20(1):31—32.
医 ,2010,31(6):704.
[21]史月君 ,李 波 ,郑义宏 ,等.中医 内外 治结 合辨证 治疗 寻
[15]王醌 恩 ,林莺 ,杨毅.痤疮 膏外治痤疮 54例疗效 观察 EJ].
常型痤疮 200例临床研 究IJ].中华 中医药杂 志 ,2010,25
2 辨 证论 治
lOg,车前子 15g,地肤子 30g,茵陈 15g,薏米 30g,苍
根据湿疹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湿热蕴肤 、脾虚湿 术 15g,甘草 lOg。1天 1剂 ,水煎服。与美能组比较差
蕴、血虚风燥的辨证分型和针对湿疹进行个体化治疗 。 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任少杰 用二黄茯苓 汤治
[13]何静岩 .中药外 洗治疗 痤疮 的临床疗 效观 察 EJ].中外 医
2007,(S1):76.

湿疹的中医论治

湿疹的中医论治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1页 湿疹的中医论治 【关键词】 湿疹;整体辨证;浸淫疮;下注疮 [摘 要] 湿疹是第Ⅳ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多样性,瘙痒剧烈易复发,祖国医学对此病也早有描述,并具有一定的认识及治疗经验。 [关键词] 湿疹;整体辨证;浸淫疮;下注疮 湿疹为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约占门诊人数的10%左右。本病的特点是皮疹多形,剧烈瘙痒。祖国医学对此病的论述甚多,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各有其名。发于小腿部的称“下注疮”、“湿毒疮”、“湿濂疮”,如明代《外科准绳・下注疮》[1]记载:“或问脚膝间脓水不绝连年不愈何如?曰:此名下注疮,亦名湿毒疮。发于手部的皲裂性湿疹称“掌心风”,如清代《外科真诠・掌心风》[2]及《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3]都记载:“无故掌心燥痒起皮,甚则枯裂微痛者,名掌心风。”全身泛发的急性湿疹名“浸淫疮”,如隋代《诸病源侯论・浸淫疮侯》[4]记载:“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发于阴囊部称“肾囊风”或“秀球风”。此外婴幼儿湿疹科“胎濂疮”等等不一而论。 1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主要为风、湿、热,但有内、外之分。外风、湿、热属于六淫邪气。内风、湿、热系脏腑功能失调所生,前者属外因为致病的条件,为标;后者属内因,为发病的基础,为本。外因通过内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2页 因起,本病的发生以内因为主。关于外因方面,虽亦包括六淫,例如气候变化,季节因素与日光、风沙、水土都有关系但其中以外湿为主,如坐卧湿地、居住卑湿、雨淋水渍等。关于内因方面,以脾、心肝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湿、内热、内风为主。清朝《杂病源流犀烛・湿病源流》曰:“湿之为病,内外因固俱有之。其由内因者,则脾土所化之湿,火盛化为湿热,水盛化为寒湿……其由外因者,则为天雨露,地泥水,人饮食与汗衣湿衫。” 1.1 脾胃湿热 脾为湿土,常因饮食失调,多食生冷,水果之物,脾阴不足,失于健运,湿从内生;或多食高梁厚味、鱼腥海味、嗜饮茶酒等,酿成湿热。 1.2 心火血热 《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因心主血脉,心主火,由于心绪烦扰、精神紧张、心经有火、导致血热。脾胃即有内蕴之湿,复因心火内炽、血热内湿、湿热相结,通过脏腑关系,从里到表。盖胃主四肢,胃主肌肉,湿热熏蒸,上输于肺,肺主皮毛。因此湿热之邪可浸淫肌腠,走窜四肢,外达皮毛而成。 1.3 风胜血燥 风可分为内风、外风。或由湿热内蕴,外受于风而发病,此为外风。或因其病缠绵渗水日久,以及过食辛辣香燥之物,或过饮苦寒燥湿,淡渗利湿之剂,均可伤阴耗血。肝主风,肝失血养,则风从内生,风胜则燥,而血燥风生,又有心火内炽,血热生风,均属内风。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3页 2 辨证论治 2.1 湿热型 由于血热脾湿,浸淫肌肤。皮肤起红斑水疱,症见:剧痒、黄水淋漓,或腥而粘,或结黄痂、糜烂、蜕皮。大便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或腻,脉濡滑。 治则:利湿清热。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方用生地30 g,丹皮9 g,赤芍9 g,龙胆草9 g,黄芪9 g,黑山栀9 g,茯苓皮9 g,泽泻9 g,木通9 g,车前子9 g(另包),六一散9 g(另包)。如因搔抓起脓疱时,加蒲公英12 g,银花9 g,连翘9 g,以下肢严重的可用草渗湿汤。 2.2 脾湿型 由于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浸淫成疮。症见:皮肤起水窠,色黯淡不红,搔抓出水,或有胃脘胀满,纳差、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溏泻,小便微黄,舌淡苔白或腻,脉缓。 治则:健脾除湿。以除湿胃苓汤加减。方用苍术9 g,陈皮9 g,川朴9 g,猪苓9 g,茯苓9 g,泽泻9 g,六一散9 g(另包),白鲜皮9 g,地肤子9 g,如胃纳不馨加藿香9 g,佩兰9 g。 2.3 血热型 由于内蕴湿热,外受于风,热重于湿,证见遍身起丘疹,瘙痒极甚,搔破出血。脉弦滑,舌质红苔薄白。 治则:凉血清热,祛风除湿。以朱仁康老先生的凉血除湿汤加减[5]方用生地30 g,丹皮9 g,赤芍9 g,稀莶草9 g,海桐皮9 g,苦参9 g,白鲜皮9 g,地肤子9 g,六一散9 g(另包)。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的医案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的医案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的医案 今天,来聊一聊中医是怎么对付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湿疹的。我给你们讲个有趣的小故事。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小镇上,有个可爱的小朋友叫明明。明明,特别活泼好动,整天在外面跑来跑去,跟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可是有一段时间,明明的身上突然起了好多小疹子,红红的,还特别痒。他老是忍不住用小手去挠挠,结果有些地方都被挠破了,看着可心疼。

明明的妈妈着急坏了,赶紧带着他去看中医。中医爷爷仔细地看了看明明身上的疹子,又问了问明明最近都吃了什么、玩了什么。原来,明明最近特别喜欢吃那些甜甜的零食,还经常在草丛里玩耍,身上出了汗也没及时换衣服。

中医爷爷笑着对明明和妈妈说:“这,就是湿疹。湿疹这个小坏蛋,有时候就是因为我们吃了太多甜的、辣的东西,或者身上老是出汗、不注意清洁,它就会跑出来捣乱。”

接着,中医爷爷就开始给明明开药。他开的药,都是一些很平常但是很有用的东西。比如说,有一些可以清热祛湿的草药,就像给明明身体里的小坏蛋来了一场大扫除,把那些让人生病的湿气都赶跑。还有一些能止痒的药,让明明不再那么难受,就不会老是去挠。

除了吃药,中医爷爷还告诉明明和妈妈一些生活中的小妙招。他说,明明要少吃那些甜的、辣的零食,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像胡萝卜、苹果,这些都是对身体特别好的。还有,明明每天都要好好洗澡,换上干净的衣服,特别是出汗了以后,更要及时换衣服,这样湿疹小坏蛋就不容易再来。

明明和妈妈按照中医爷爷说的去做,没过多久,明明身上的疹子就慢慢消下去了,皮肤又变得光滑嫩嫩的。明明又可以开开心心地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 从明明的故事里我们知道了,要是身上起了小疹子,别害怕,中医有很多好办法可以帮我们打败那些小坏蛋。而且,我们平时也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身体棒棒哒!

53 皮肤科 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53 皮肤科  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53 皮肤科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1)急性湿疮:皮损呈多形性,如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

起病急,自觉灼热,剧烈瘙痒。

皮损常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等处多见。

可泛发全身。

可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疮,时轻时重,反复不愈。

(2)亚急性湿疮: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

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

亦可见轻度浸润,剧烈瘙痒。

(3)慢性湿疮:多限局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癣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

倾向湿润变化,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湿疹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编著,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年)。

(1)皮损形态有多形性,有渗出倾向(2)常对称分布(3)反复发作,慢性倾向(4)瘙痒剧烈(二)证候诊断1.风热蕴肤证:以红斑、丘疹为主,可见鳞屑、结痂,渗出不明显,发病迅速,自觉瘙痒剧烈。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2.湿热浸淫证:以潮红、肿胀、糜烂、渗出为主,可见丘疹、丘疱疹、水疱;自觉灼热、瘙痒。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3.脾虚湿蕴证:以淡红色红斑、丘疹、丘疱疹、少量渗液为主,可见皮肤肥厚;自觉瘙痒,可伴有食少,腹胀便溏。

舌淡胖,苔腻,脉濡或滑。

4.血虚风燥证:以肥厚、鳞屑、苔藓样变为主,可见色素沉着,自觉阵发性瘙痒。

舌淡红,苔薄、脉弦细。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风热蕴肤证治法:疏风清热,化湿止痒推荐方药:消风散加减。

荆芥、防风、苦参、蝉蜕、胡麻仁、牛蒡子、地黄、牡丹皮、赤芍、丹参、甘草等。

或者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湿热浸淫证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湿疹---中医世家

湿疹---中医世家

湿疹---中医世家第⼆节 湿疹(Eczema)所谓湿疹,缘于本病损害处具有渗出潮湿倾向之征,故名。

该病可称得最常见的⽪肤病,在部队中也不乏此种患者。

中医⽂献有数⼗种病名与现代医学称为湿疹的表现很相似,如浸淫疮、湿癣、四湾风等。

【病因及发病机理】湿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涉及体内、外多种因素。

变态反应在湿疹的发病机制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湿疹可能发⽣在⽪肤的⼀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本病常常发⽣于具有过敏素质的个体。

凡有此素质的⼈,对体内外各种致敏物质,如⾷物中蛋⽩质,尤其是鱼、虾、蛋类及⽜乳,还有化学物品、植物、动物⽪⾰及⽻⽑、肠道中寄⽣⾍,感染灶等的作⽤较正常⼈容易发⽣过敏反应。

有的甚⾄连⽇光、风热、寒冷等物理刺激皆可诱发湿疹。

此外,湿疹的发⽣,有时还可能同神经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消化不良、肠道疾病、新陈代谢异常等有⼀定的关系,⼀⾔以蔽之,湿疹的发病往往是诸种因素共同相互作⽤所致的。

诚然,临床上也可见到,由于坚持锻炼⾝体或环境改变,使湿疹病损⾃然消退⽽获痊愈。

还必须指出,湿疹易复发,原因何在?有⼈解释为这是患者敏感性增⾼以及致敏物质的多源性之缘故。

【临床表现】湿疹临床症状变化多端,但根据发病过程中⽪损表现不同,可将本病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兹分述如下:⼀、急性湿疹本型湿疹可发⽣在全⾝任何部位,但往往较易见于头部,四肢屈侧、阴部、⼿⾜背等部位。

常呈对称分布,⼀般为局限在某些部位,⽽全⾝泛发性湿疹甚少见。

⽪肤损害表现为多形性,即红斑、丘疹、丘疱疹、⽔疱、糜烂、渗出、结痂、脱屑等各种⽪疹可互见。

也就是说,在同⼀病变处,于同⼀时期内,可出现上述3~4种以上损害。

患处炎症反应通常较明显,尤其中央部位更为显著,往往伴有糜烂、渗出、。

但病损境界不清楚,肿胀也较轻。

⾃觉痒甚,其瘙痒程度与发病部位,个⼈耐受性的不同⽽有所差异。

痒以夜间尤甚,症情厉害,可影响睡眼。

还有因搔痒⽽易并发细菌感染,从⽽引发⽑囊炎、疖肿、脓疱疮、淋巴管炎、淋巴腺炎等化脓性⽪肤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疹的中医辨证论治(一)
【摘要】回顾5年来针对湿疹的中医辨证思路与观点,包括国家颁布的行业标准和现代医家临床中总结归纳的辨证论治方案。

重点以病期辨证、脏腑辨证、皮损辨证以及经络部位辨证为主,治疗以清热化湿、祛风止痒、活血化瘀为主,同时重视情志因素在湿疹诊疗当中的重要地位,探讨湿疹辨证的新思路。

【关键词】湿疹中医辨证论治
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中医古籍有很多类似的记载,如《医宗金沃·外科心法》浸淫疮记载:“此症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

”此外常因发生情况不一,而其名各异,如发生在外耳部者名旋耳疮;发生在阴囊者名肾囊风;发生在四肢屈侧肘窝膝窝者名四弯风;发生在小腿部者为裙边风;发生在小儿者名奶癣,或曰胎疫等。

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乃先天禀赋不耐,后天失调养;饮食不节,过食醒发动风之食物,炙熄厚味,浓茶烟酒,辛辣刺激之品,伤及脾胃;生湿停饮,使脾为湿困,水湿停滞,或因外感淋雨涉水,久卧湿地。

使内外湿邪相搏久而化热,湿热蕴结,充于肌肤腠理,浸淫肌肤而发病,湿热化火可发为急性湿疹,常表现热重于湿,湿热蕴结肌肤则多为慢性湿疹,常表现为湿重于热。

湿邪郁久亦可化燥伤阴致脾虚血燥。

(一)内治法
1.湿热内蕴、热盛于湿(热盛型)
主证:发病急、病程短,相当于急性湿疹或慢性湿疹急性发作。

表现为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状如涂丹,继而粟疹成片或水疙密集,渗液流津,瘙痒无休,抓后痒痛相兼,渗出不止。

常伴身热心烦,口渴思饮,大便秘结,小溲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湿热内蕴,热盛于湿。

乃因内热炽盛,蕴湿不化,或兼感毒热或风热之邪,继发感染或外感风邪,风湿热毒搏结,薰蒸肌肤而发。

血热毒盛则斑疹鲜红灼热,湿蕴不化则见肿胀水疱,脂水淋漓;蕴热化火,心火内生则心烦不眠、瘙痒难忍。

治法:清热凉血,除湿解毒,祛风止痒。

处方:历经龙胆泻肝汤、清热除湿汤、清肤合剂、石兰草煎剂几个发展阶段,笔者总结组创了石兰草方:生石膏30g、板蓝根30g、龙胆草l0g、车前草30g、黄芩log、干生地30g、丹皮15g、赤芍15g、马齿苋30g、六一散30g。

方中胆草性味苦寒,功在燥湿清热,入肝胆膀胱经苦寒沉降,长于清泻肝胆实火下焦湿热;黄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长于清肺,泻上焦之热;生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主清气分实热除烦止渴。

二药共辅胆草清利三焦实热而燥湿。

车前草长于利湿消肿兼可清热,六一散中滑石性寒而滑,寒能清热,滑可利窍,除膀胱之热结而通利水道,甘草清热解毒,故六一散能利水消肿兼可清热除烦止渴,釜底抽薪,标本兼治;生石膏、六一散共用使水湿通利而热邪易除。

生地、丹皮、赤芍凉血消斑,其中生地甘寒,既可凉血泄热、又善养阴生津,佐苦寒之剂免伤阴分;赤芍酸寒,能泻能散,既可凉血活血,又能泻肝火;丹皮苦寒可清热凉血消斑;三药配合既可清热利湿凉血消斑,又免过用寒凉而伤阴。

板蓝根、马齿苋功在清热解毒,防治毒热湿邪并能凉血消肿。

全方诸药配合,共奏清热除湿,凉血解毒之功,热清湿利而皮疹得消。

本方取龙胆泻肝汤之主药胆草、黄岑、生地以清利肝胆湿热,凉血护阴;取白虎汤之生石膏以清气分热邪,除烦止渴;加板蓝根、马齿苋等已经现代医学证实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清热解毒,取得了目前国内纯中药制剂治疗急性皮炎、湿疹的最高疗效。

此方对急性、热性、热盛于湿的皮肤病如急性湿疹、皮炎、急性银屑病、急性丹毒等均有良效。

我们经过440例临床治疗研究,结果表明,石蓝草煎剂治疗组对急性皮炎、湿疹的治愈率达到90.1%,总有效率99.4%。

明显优于龙胆泻肝汤治疗对照组,有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石蓝草组平均治愈时间7.03天,比对照组缩短43.9%。

临床观察未发现毒副作用。

药理药效学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石蓝草煎剂有明显的抗炎、抗变
态反应作用。

动物毒性试验显示其安全系数高,无毒副作用。

临床与实验研究结果证实,石蓝草煎剂是安全、速效、高效的纯中药制剂。

加减:心火炽盛、口干心烦、口舌生疮、失眠易惊者加三心(连翘心、生桅仁、莲子心)三黄(黄连、黄芩、黄柏);胃火炽盛、口苦口臭、苔厚燥、唇干裂、便干结加大黄、黄连、桅子;夏季暑湿重加茵陈、蕾香、薏仁;渗液多加车前、泽泻、猪等、冬瓜皮等。

2.湿热内蕴,湿重于热(湿盛型)
主证:多见于亚急性湿疹及体弱脾虚患急性湿疹者。

表现为皮肤轻度潮红,有淡红色或暗红色粟粒状丘疹、水疱、轻度糜烂、渗出、结痂、脱屑反复发作者,痒重抓后糜烂渗出不止。

可有胃脘满闷,饮食不香,口中黏腻,口渴而不思饮,身倦乏力,女性白带清稀,淡而不臭,便不干或先干后塘,小便清长。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

辨证:湿热内蕴,湿盛于热。

治法:清脾除湿,佐以清热。

处方:清脾除湿汤加减:生白术l0g、生积壳l0g、生慧米30g、生芡实l0g、生扁豆l0g、生黄柏l0g、干生地30g、黄苓l0g、茵陈30g、车前子15g、泽泻15g、白鲜皮30g、苦参15g。

此方为笔者组创。

方中白术、慧米、扁豆、芡实、积壳等生用既可健脾燥湿,又不至于增热。

此型患者多系湿热困脾,尚有热象,故生用以利湿清热。

黄芩、黄柏苦寒泄热燥湿止痒;车前子、泽泻、茵陈、白鲜皮、苦参清利湿热,利水消肿;积壳理气宽胸,生地清热凉血滋阴。

如渗出糜烂明显可用五皮饮加减利水渗湿止痒。

与此型相近也多见于亚急性湿疹的为脾虚湿困,湿邪蕴肤型。

患者多见于营养不良少儿及老年人,素体虚弱者,常迁延发病而无明显急性症状。

病程日久,皮肤反复起水疱,结痂,瘙痒,搔抓后则糜烂渗出,抓后脱屑;久之皮肤肥厚,色素沉着。

自觉身倦乏力,胃脘胀满,纳差,口中黏腻,大便常不成形,舌淡舌体胖嫩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缓。

证属脾虚湿盛,蕴于肌肤。

治宜健脾除湿,养血润肤。

处方:白术l0g、枳壳l0g、薏米30g、扁豆l0g、厚朴l0g、干生地10g、车前子15g、泽泻15g、冬瓜皮15g、赤芩皮15g、马齿苋30g、白鲜皮30g、苦参15g、当归l0g、丹参15g、地肤子15g。

方白术、萻米、扁豆、厚朴健脾燥湿;赤芩皮、冬瓜皮渗湿利水;车前子、泽泻、白鲜皮、苦参利湿清热;干生地凉血滋阴,当归、丹参养血活血润肤。

此亚型与湿热困脾型不同之处在于患者素体虚弱,多迁延发病呈亚急性或慢性变化,无明显热象,故以健脾益气除湿利水为主,佐以清热凉血、养血活血润肤。

此型临床十分多见,且多为局限性皮损,故应重视引经药的使用,如上肢皮损加片姜黄,下肢皮损加木瓜、牛膝;头面皮损加黄芩、野菊;口周皮损加黄连、桅子;耳周,阴肛部皮损加胆草、黄柏;腰背部皮损加杜仲等。

还应根据湿疹的不同病因病位辨证加减:如脂溢性湿疹加桑白皮、地骨皮、野菊、生槐花;痕积性湿疹加丹参、红花、木瓜、牛膝;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加公英、败酱、鱼腥草、双花等;遗传过敏性湿疹加焦四仙,炒莱菔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