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新媒体做好教育新闻宣传及教育舆情监测_杜骏飞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一环。
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引导管理是保障高校稳定发展的关键。
因此,高校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网络舆情进行管理与引导。
一、对网络舆情的管理高校应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确保网络舆情的准确、及时、有效的传递和管理。
首先,高校应加强舆情监测,通过建立专业的监测团队及采用监测软件等手段,了解舆情发展的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利于高校形象的舆情事件。
其次,针对突发事件,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及时发布信息,向公众传递准确、客观的态度和解释。
同时,高校还应加强舆情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各种渠道进行舆情传播,消除不良舆情对高校的负面影响。
高校也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及时向社会传递积极的社会信息,通过舆情引导解决不良舆情,巩固高校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
首先,高校应建立积极健康的形象,主动传递有关高校的良好信息和成功案例,创造和传递积极的氛围。
其次,高校应增强教育和指导,通过开展舆情教育和指导,增强师生的对网络舆情的认识能力和解决能力。
最后,高校应积极发挥舆情传播的优势,通过高校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及时发布准确的信息,引导社会舆论,消除不利影响。
总之,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不仅要加强舆情监测,还要在应对舆情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同时,加强舆情引导,形成积极的舆情氛围,提高师生的网络素质和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有效引导舆情荣誉、利于高校。
只有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才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保障高校的稳定和良好发展。
网络舆情监测与危机处理的新媒体手段
网络舆情监测与危机处理的新媒体手段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传播观点的重要渠道。
同时,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也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
对于企业和政府来说,如何及时准确地监测网络舆情,并采取有效的危机处理措施,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网络舆情监测与危机处理的新媒体手段。
一、网络舆情监测的新媒体手段1.社交媒体监测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交流和表达观点的主要平台,通过监测社交媒体上的话题、关键词和用户评论,可以及时了解到公众对于某一事件或话题的态度和情绪。
企业和政府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监测工具,如社交媒体监听软件和舆情分析平台,对社交媒体上的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2.网络论坛监测网络论坛是人们讨论问题、交流观点的重要场所,通过监测网络论坛上的帖子和回复,可以了解到公众对于某一事件或话题的讨论和观点。
企业和政府可以利用网络论坛监测工具,如网络论坛爬虫和数据分析软件,对网络论坛上的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便及时了解公众的声音。
3.媒体报道监测媒体报道是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监测媒体报道的内容和评论,可以了解到公众对于某一事件或话题的关注和态度。
企业和政府可以利用媒体监测工具,如媒体监测软件和新闻分析平台,对媒体报道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便及时了解公众的反应。
二、危机处理的新媒体手段1.快速响应在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企业和政府需要及时做出回应,以避免危机进一步扩大。
通过新媒体手段,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可以快速发布正面信息,解释事实真相,以平息公众的不安情绪。
2.危机管理在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企业和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危机管理措施,以减少危机对企业和政府形象的影响。
通过新媒体手段,如危机公关软件和危机管理平台,可以对危机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包括危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
3.舆情引导在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企业和政府可以通过新媒体手段,如舆情引导软件和舆情引导平台,对舆情进行引导和操控,以改变公众的态度和情绪。
基于新媒体技术下提升高校舆情工作实效研究
基于新媒体技术下提升高校舆情工作实效研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对于高校而言,新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提升舆情工作实效的关键。
一、新媒体技术在高校舆情工作中的作用1、实时监测新媒体技术可以对社交媒体上的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对于高校来说,这样的监测可以帮助高校为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反应,可以快速掌握事态的发展趋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负面效应。
2、快速反应对于高校而言,快速反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新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实时通知和及时反馈,提高工作效率,这对于高校的舆情工作而言非常重要。
3、对话交流新媒体技术不仅提供了实时监测和快速反应的功能,还可以促进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让学生参与到高校的管理和决策中来,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高校的信任和认可。
二、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高校舆情工作实效1、建设全面的舆情监测系统建设全面的舆情监测系统是提升高校舆情工作实效的关键。
只有建立全覆盖、全方位的舆情监测机制,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反应,有效化解问题。
在建设舆情监测系统时,高校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覆盖面广,实时监测所有舆情信息舆情监测系统需要覆盖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微博等所有可获取的舆情信息源,并可以实时监测所有舆情信息,轻松发现舆情信息。
(2)灵敏度高,及时发现、分析、反应舆情信息建设舆情监测系统时,需要引进大数据分析技术,并结合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对舆情信息进行分析,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舆情动向,及时预判、制定应对方案,高效应对各种事件。
2、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是提升高校舆情工作实效的另一个重要步骤。
在舆情发生后,高校要在第一时间确定相关责任人员,采取快速、及时的措施,防范并遏制积极因素扩散,避免负面影响扩散,把舆情事件尽早消除。
3、引导舆论,强化宣传引导能力在应对舆情事件时,高校需要有更多的宣传引导能力,以引导公众、舆论和学生正确的认识和看待该事件。
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做好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
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做好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成为了企业、政府和个人必备的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舆情的影响力也日益凸显。
因此,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做好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要做好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这个系统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数据采集:通过网络爬虫等技术手段,采集各类网络信息,包括新闻、微博、微信、论坛等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
2. 数据清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筛选,去除噪音和重复信息,保留有价值的舆情数据。
3. 数据分析:对清洗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关键词、情感倾向等信息,进行舆情态势分析。
4. 预警机制: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通过设定阈值和监测指标,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的舆情风险。
二、选择合适的监测工具和平台在新媒体时代,有许多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工具和平台可供选择。
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平台可以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网络舆情监测工具和平台:1. 百度指数:可以通过百度指数了解关键词的搜索量和热度,从而判断舆情的发展趋势。
2. 微博热搜榜:可以通过微博热搜榜了解当前热门话题和关键词,及时发现潜在的舆情风险。
3. 舆情监测工具:市面上有许多专业的舆情监测工具,如新浪舆情、腾讯舆情等,可以通过这些工具进行全面的舆情监测和分析。
4. 社交媒体平台: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知乎等也提供了舆情监测和分析的功能,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进行实时的舆情监测。
三、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新媒体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于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至关重要。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情感分析等手段,对海量的网络信息进行快速分析和判断,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方法,不断优化和改进舆情监测系统,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对于维护校园稳定、保护学校形象和学生权益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并提出一些管理策略和方法。
新媒体的快速传播、广泛覆盖和互动性特点,使得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高校突发事件可能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多种新媒体传播,瞬间引发全网议论和关注。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信息瞬息万变,可能会造成情绪的扩散和煽动,对高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1. 及时回应和予以关注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要第一时间以官方身份发布事件的相关信息,向公众传递真实的情况和解决方案。
并要及时关注网络舆情的动态,了解舆情的走向和情绪变化,掌握舆情的发展趋势。
2. 积极引导和疏导舆情高校要以一种平和、理性的态度,积极引导和疏导网络舆情。
对于网络上的各种言论,要采取妥善的方式进行回应和解释,引导网民理性表达和思考。
在舆情出现负面情绪时,要采取措施缓解和疏导,避免情绪的扩散和升级。
3. 加强舆情监控和预警高校应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密切关注校内外网上的舆情信息,对突发事件的舆情走向进行监测和预警。
要建立舆情应对的预案和流程,对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做好应对准备,提前预案演练,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响应。
4. 多方合作,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高校要与新闻媒体、网络平台、民间组织等多方面合作,共同进行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
在舆情发生时,积极与各方沟通合作,及时传递信息、协调资源,形成舆情共治的合力。
以某高校发生教师与学生纠纷为例,探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实践。
事件发生后,高校迅速发布官方声明,向公众解释事件的起因和处理情况。
成立专门的工作组,全面掌握事件的情况,定期发布最新进展和处理结果,回应社会关切。
高校以平和的姿态回应网民的质疑和评论,对于网上的不实信息进行澄清,引导网民理性表达,避免情绪的过度扩散。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变得越来越重要。
新媒体的特点是信息传播快速、传播范围广泛、互动性强,迅速形成舆论场,影响着社会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
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有效管理和引导网络舆情成为学校和有关部门需要认真思考和应对的重要问题。
1.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高校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就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引导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网络舆情。
通过利用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工具,及时地获取和分析社交媒体、新闻网站、博客、论坛等新媒体平台上关于高校的舆情信息。
及时掌握和研判突发事件的舆情发展态势,做到信息共享和协同处置,及时回应公众关切。
2.建立网络舆情管理团队高校应当建立专门负责网络舆情管理的团队,这个团队应由舆情管理、新闻宣传、微博微信运营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
这个团队要能够及时了解并把握事件的舆情态势,尽可能准确地解读公众的情绪和评价,及时发出有针对性的信息,引导舆论,稳定民心。
3.加强网络舆情危机处置能力当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尤其是与社会公共安全、个人权益直接相关的事件时,高校需要迅速做出反应。
良好的网络舆情危机处理能力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保证。
要建立网络舆情处置预案,坚持及时、公开、透明的原则,及时发布公告和通报,向公众提供真实、客观、全面的信息,通过简短、精准文案避免形成恶性舆情,保障校园稳定。
1. 运用新媒体发布权威信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解释事件的原因、现状和应对措施,并积极回应公众的关切和诉求。
高校要将信息发布置于重要位置,及时向公众提供最新消息,避免信息真空,减少谣言的传播。
在信息发布中,高校可以使用微信、微博、官方网站等新媒体平台,通过多样化的信息发布方式,快速传递信息,引导舆论。
2. 针对性引导网络舆情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中,高校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舆情引导,深入研究公众的情绪和需求,针对不同的情况和人群,发布信息,引导舆论。
新媒体语境下教育舆情治理与意识形态安全
新媒体语境下教育舆情治理与意识形态安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教育舆情治理与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教育领域重要的议题。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给教育舆情治理和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有效地进行教育舆情治理,保障意识形态安全,已成为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家长们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
新媒体的兴起给教育舆情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过去,教育舆情主要是通过传统媒体进行传播和引导,而如今,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大大增加了。
一条敏感言论或者不实信息通过新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全国甚至全球,对教育舆情带来了更大的影响力和挑战。
管理者和教师需要更加及时、准确地回应和处理舆情事件,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危害。
在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
教育是国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传递,教育领域的意识形态安全至关重要。
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不仅带来了更多更快的信息,也增加了信息的混乱和虚假,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更大的考验。
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效抵御错误思想和不良信息侵蚀,保障学生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安全,成为了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们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在面对新媒体语境下的教育舆情治理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
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监测与管理。
建立完善的教育舆情监测机制,及时了解教育领域的舆情动态,发现并处理敏感信息和虚假信息,保障教育领域的舆情安全。
加强对学校和教师在新媒体上的宣传引导,引导他们科学有序地利用新媒体宣传教育理念和政策,提高舆论引导的准确性和积极性。
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新媒体素养。
新媒体时代,教师不仅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使命,更需要在新媒体上发挥好引导作用。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媒体知识和技能,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教育教学宣传和引导,增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力和话语权,促进校园意识形态的正向传播。
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络有关青少年舆情信息监测工作方案
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络有关青少年舆情信息监测工作方案一想到青少年舆情信息监测这个课题,我想到的是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交流观点、塑造价值观的主战场。
如何有效监测和引导青少年舆情,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1.工作目标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建立一个全面、高效的青少年舆情信息监测体系,实时掌握青少年群体的思想动态,为政策制定、教育引导和舆论引导提供有力支持。
2.工作原则(1)合法性原则:在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青少年隐私,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2)客观性原则: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舆情事件,避免偏见和歧视。
(3)及时性原则:对舆情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快速响应,确保信息的时效性。
3.工作内容(1)建立监测平台①信息收集:通过爬虫技术,自动抓取互联网上的青少年相关舆情信息。
②信息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关键词提取、情感分析、趋势分析等。
③信息发布:将分析结果以可视化形式展示,便于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了解青少年舆情动态。
(2)制定监测计划①定期监测:对青少年关注的重点领域、热点话题进行定期监测。
②专题监测:针对突发事件、重大活动等特定时期,开展专题监测。
③重点监测:对青少年群体中的重点人群、重点地区进行重点监测。
(3)舆情引导与处置①舆论引导:通过权威发布、专家解读、媒体宣传等方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舆情处置:对负面舆情进行及时处置,化解风险,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
4.工作流程(1)信息收集:监测平台自动抓取互联网上的青少年舆情信息。
(2)信息筛选: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无关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3)信息分析:对筛选后的信息进行关键词提取、情感分析、趋势分析等。
(4)信息发布:将分析结果发布至监测平台,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查阅。
(5)舆情引导与处置:根据分析结果,开展舆论引导和舆情处置工作。
教育传媒如何有效运用传媒手段提升教育影响力
教育传媒如何有效运用传媒手段提升教育影响力在当今社会,教育传媒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地传播教育信息与价值观念,提升教育的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教育传媒如何运用传媒手段,以便更加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一、整合多种媒体渠道为了提升教育传媒的影响力,首先应整合多种媒体渠道。
在今天的数字化时代,传统媒体仍然有效,但新兴媒体也崭露头角。
教育传媒需要利用电视、广播、杂志、报纸等传统媒体,同时也要注重在互联网、社交媒体以及移动应用程序上进行宣传。
通过整合各种媒体渠道,教育传媒可以更广泛地与目标受众接触,并提高传播效果。
二、优化媒体内容为了增加教育传媒的影响力,内容的优化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首先,传媒所传达的信息应具有丰富性、有趣性和易懂性。
内容应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与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其次,内容应准确、权威,并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内容,关注教育热点问题,增加教育传媒的可靠性与专业性。
此外,传媒还应注重情感化,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引起读者共鸣,激发情感共鸣,提高传播效果。
三、进行精确的定位为了提升教育传媒的影响力,有必要进行精确的定位。
首先,确定目标受众,了解他们的特点与需求。
例如,对于学生群体,可以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业压力;对于家长群体,可以关注他们关心的子女教育问题;对于教育工作者群体,可以关注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改革动态等等。
其次,将内容和传播方式与目标受众相匹配。
采用恰当的语言、图表、视频等方式,更好地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提高信息传递的精准度与针对性。
四、建立互动平台教育传媒运用传媒手段提升教育影响力的过程中,建立互动平台非常重要。
互动能够增加传播效果,培养读者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例如,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开展线上讨论、问答活动,回应读者的疑问与意见。
此外,教育传媒还可以举办讲座、座谈会等线下活动,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提高传播效果。
通过与读者的互动,教育传媒可以根据读者的反馈做出及时调整,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新媒体写作中的舆情监测与管理
新媒体写作中的舆情监测与管理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舆情监测与管理成为了新媒体写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今天的信息爆炸时代,舆情的变化和传播速度之快,给企业、组织和个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掌握舆情监测与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新媒体写作的从业者来说,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
舆情监测是指对网络、媒体等渠道上涉及某一特定事件或话题的言论、评论和观点进行实时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舆情监测,新媒体写作人员可以了解公众对于特定事件或话题的情绪和态度,及时获取事件发展的最新动态,为后续的写作提供可靠的数据和信息支持。
在舆情监测的过程中,写作人员可以借助各种技术工具和平台来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例如,可以利用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监测工具、舆情监测平台等来获取用户的评论和观点,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与特定事件或话题相关的内容。
同时,也可以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对舆情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发现潜在的舆情热点和发展趋势。
舆情管理则是对舆情信息进行处理和应对的过程。
一旦发现了对于企业、组织或个人形象有潜在影响的舆情,写作人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和管理。
这包括积极回应用户的评论和负面言论,传播正面的信息和观点,通过危机公关等手段控制和应对舆情的传播。
同时,也需要与公关、市场营销等部门密切协作,形成一个完整的舆情管理体系,以应对突发的舆情危机。
为了更好地实施舆情监测与管理,新媒体写作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首先,需要具备较好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清晰地传达信息。
其次,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能够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和观点。
此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反应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作出反应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总而言之,舆情监测与管理在新媒体写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学的舆情监测和合理的舆情管理,新媒体写作人员可以更好地把握公众的需求和态度,提高写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成为了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高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阵地,其舆情管理与引导工作对于学校形象的塑造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策略。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网络舆情的散播和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存在以下特点:1. 信息传播迅速: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使得消息传播的速度大大提高,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引发舆情的爆发。
2. 舆情炒作难以避免:在新媒体环境下,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或自媒体可能会利用突发事件进行炒作,制造虚假信息,进一步加剧舆情的发酵。
3. 舆情维护压力加大: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需要面对社会公众、学生家长、媒体等多方的关注和压力,对于舆情的维护难度较大。
二、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的原则1. 及时回应:高校需要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官方信息,回应关切和疑虑。
在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高校应与媒体保持及时、透明的信息沟通,主动向公众传递真实信息,以避免谣言的传播。
2. 多方沟通:高校需要与学生、家长、媒体等多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积极回应各方关切与诉求,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3. 面向公众:高校舆情管理需要以公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依法依规,深入调查,如实公布结果,积极回应公众关切。
4. 引导舆情:高校需要积极引导舆情,通过积极的危机公关、公共关系管理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舆情的负面影响。
1. 建立危机管理机制: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设立专门的危机公关小组,配备专业的危机公关人员,以应对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
2. 加强预警监测:高校需要加强网络舆情的预警监测机制,密切关注社会舆情动态,在事件发生后迅速制定应对措施,防止舆情的不良发展。
3. 主动回应负面舆情:一旦出现负面舆情,高校需要主动回应,及时发布公开信或正式声明,积极澄清事实,平息社会公众的疑虑。
媒体传播中的舆情监测与应对
媒体传播中的舆情监测与应对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媒体扮演着连接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桥梁作用。
然而,媒体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不仅对信息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舆情的产生和演变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快速有效地监测和应对媒体传播中的舆情问题,各界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
二、媒体传播中的舆情监测1. 什么是舆情监测舆情监测是指对社会公众对某个事件、问题或话题发表的言论,以及这些言论在媒体上的扩散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测,从而了解并掌握舆情的动态发展。
2. 舆情监测的方法和手段舆情监测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如人工调查、网络爬虫、数据挖掘等。
其中,网络爬虫技术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自动化爬取媒体平台上的文章、评论、微博等信息,获取大量数据用于分析和研判。
3. 舆情监测的重要性舆情监测能够帮助政府、企业等相关机构及时了解社会舆论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防止舆情危机的发生。
此外,舆情监测还能为政策制定和商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媒体传播中的舆情应对1. 舆情应对的原则在面对舆情问题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及时、准确、全面、合理地回应,回应信息要疏通、及时、有效,还需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2. 舆情应对的策略舆情应对的策略通常分为四个阶段:预警、分析、回应和修复。
a. 预警阶段: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潜在的舆情危机,为后续的应对做好准备。
b. 分析阶段:深入分析舆情事件的原因、影响以及公众态度,制定应对方案。
c. 回应阶段:根据舆情事件的特点和影响力,选取合适的沟通渠道,发布通报、新闻稿等信息,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和质疑。
d. 修复阶段:舆情事件的处理不仅仅局限于回应,还需要制定修复措施,改善与公众之间的关系,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 舆情应对的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近年来的舆情事件,如某企业产品质量问题、政府政策引发的社会矛盾等,可以了解到舆情应对的不同策略和效果,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事件。
四、结论媒体传播中的舆情监测与应对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
教育环境还中新媒体舆情问题与引导感悟
教育环境还中新媒体舆情问题与引导感悟1. 引言1.1 概述教育是一个社会的基石,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人民的素质提升。
如今,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教育环境中出现了各种新媒体舆情问题。
这些问题表现为网络谣言、校园欺凌、虚假广告等,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同时,新媒体在教育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对学生的学习、家长的督促和师生之间的交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背景介绍新媒体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集多媒体传播、信息检索与处理等功能于一身的媒体形态。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获取最新资讯并参与信息传播与交流。
而这种便捷性也给教育带来了很大变革。
然而,新媒体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网络暴力、信息泛滥、价值观冲突等,在教育环境中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1.3 研究意义面对教育环境下新媒体舆情问题的复杂性和挑战,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引导策略。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教育环境,维护校园秩序,还能够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具体的感悟与启示,引发读者对于教育者责任和社会舆论引导的重要性的思考。
通过整理总结现有观点和趋势,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建议,可以为解决教育环境中新媒体舆情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教育环境下新媒体舆情问题分析2.1 新媒体在教育中的作用新媒体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为教育者和学生提供了更广泛、更便捷的信息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
通过新媒体,学生可以获得更新鲜、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新媒体也为家长提供了参与孩子教育过程的机会,增强了家校合作。
2.2 新媒体舆情形势分析然而,在教育环境中运用新媒体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随着新闻报道、社交网络日益发达,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日益猖獗。
这些不实信息会误导师生以及其家长,扭曲了真相导致负面影响。
其次,新媒体平台上出现大量不良内容,包括低俗、暴力、迷信等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信息。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策略【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备受关注。
不合理的舆论传播和负面报道对高校声誉造成影响。
本文从宣传工作不足导致负面舆论扩散的问题出发,提出建立有效宣传渠道和加强舆论监控的策略。
探讨网络舆论引导策略,以加强新媒体舆论引导意识,建立健康网络舆论环境。
最终目的是提升高校的声誉和形象,更好地应对网络舆论挑战。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可以为高校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效管理和引导校园网络舆论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高校,校园,网络舆论,新媒体环境,引导策略,负面舆论,宣传工作,监控,应急处置,声誉,形象,健康环境,宣传渠道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在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而在高校校园中,网络舆论也变得异常活跃,对学校的形象和声誉产生着深远影响。
传统媒体多样化和互联网传播方式的便捷性,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地拓展,使得高校的舆论引导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性。
在这个新媒体时代,校园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无疑是其最大特点。
一个微博、一个短视频,甚至一个帖子,都有可能在瞬间引发一场舆论风暴,对高校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加强对高校网络舆论的监控和引导显得格外重要。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应对之策,以建立一个健康和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提升高校的声誉和形象。
部分只是一次引子,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探讨高校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1.2 问题意义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
在高校校园中,学生、教师和其他相关人员都积极参与到网络舆论的讨论中,校园事件和议题往往会在网络上引发热烈的讨论和争议。
问题意义在于,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发展不仅关乎高校的声誉和形象,也关系到学校内部的稳定和秩序。
学校新闻宣传与舆情管理方案
学校新闻宣传与舆情管理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信息获取的方式的多样化,学校新闻宣传与舆情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是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通过新闻宣传,可以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成就,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同时,舆情管理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对学校的态度和评价,及时回应,维护学校的声誉。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学校新闻宣传与舆情管理方案。
一、新媒体的利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校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新闻宣传和舆情管理。
学校可以开设官方微信、微博等账号,通过推送校内重要事件、学术成果等信息,向公众传递积极正面的形象和信息,增加曝光度和人气。
同时,学校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量,及时回应和管理负面舆情,防止其蔓延和影响。
二、活动报道与校园文化宣传学校新闻宣传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活动报道和校园文化宣传。
学校可以派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活动报道,及时发布活动预告、参与人员名单、活动进程等信息,吸引更多师生和公众的关注和参与。
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推送校园文化宣传,展示学校的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增加师生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三、校友网络和校友资源的利用校友是学校宣传的重要力量,他们可以成为学校的形象代言人和推广者。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校友网络平台,在校友间建立起联系,定期发布校友的成功事迹和学校的最新动态。
此外,还可以利用校友资源,邀请成功的校友回校进行讲座、座谈会等活动,吸引更多关注和关心。
四、与媒体的合作学校新闻宣传离不开与媒体的合作。
学校可以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媒体采访等活动,向媒体传递学校的重要动态和成就。
同时,在舆情管理方面,学校也可以及时回应媒体的报道,做出准确、客观的解释,消除误会和负面影响。
五、危机公关与舆情应对学校在面临危机和舆情时,需要及时应对和进行危机公关。
首先,要及时评估舆情的影响和后果,制定应对方案。
其次,要建立媒体联系渠道,与媒体保持紧密联系,即使在危机时刻,也能及时传递准确信息。
如何运用媒体技术进行社会舆情监测与管理
如何运用媒体技术进行社会舆情监测与管理随着社交媒体和数字化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这也给社会舆情的监测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媒体技术的运用成为了社会舆情监测与管理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媒体技术进行社会舆情监测与管理,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首先,媒体技术在社会舆情监测与管理中的优势不可忽视。
传统的舆情监测主要依赖于人工搜集和分析,效率较低且容易出现遗漏。
而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大规模的数据搜集和处理,极大地提高了监测的效率。
例如,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可以自动抓取各类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包括新闻、微博、论坛等,形成全面的数据源。
同时,媒体技术还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帮助分析人员快速发现关键信息和趋势。
其次,媒体技术在社会舆情管理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通过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对社会舆情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当有重大事件发生或舆情突发时,可以利用媒体技术快速了解舆情的发展动态,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此外,媒体技术还可以帮助企业和政府建立舆情管理系统,实现对舆情的全面管控。
例如,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舆情进行分类和评估,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
然而,媒体技术在社会舆情监测与管理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问题。
由于信息的泛滥和传播的快速性,虚假信息和谣言往往会迅速传播,给舆情监测和管理带来困扰。
因此,如何准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其次是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媒体技术的运用需要搜集和分析大量的个人信息,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此外,媒体技术的运用还需要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支持,这也是一个挑战。
为了有效运用媒体技术进行社会舆情监测与管理,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媒体技术的效率和准确性。
例如,可以加强自然语言处理和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提高对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自媒体对新闻传播与舆情监测的促进与支持
自媒体对新闻传播与舆情监测的促进与支持自媒体的兴起在信息时代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不受时间、空间和传播成本的限制,为广大用户提供了自由发声的平台。
在新闻传播和舆情监测方面,自媒体的出现对今天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促进和支持作用。
一、自媒体的新闻传播促进作用自媒体通过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和个性化的内容创作,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新闻信息。
相比传统媒体的主流视角和话语权,自媒体的独立性和多元性使得更多热门话题和社会事件得以快速传播和讨论。
此外,自媒体平台的实时性和互动性,使用户成为新闻的参与者和传播者,推动了新闻传播的民主化和参与化。
二、自媒体的舆情监测支持作用舆情监测是对社会上涉及舆论和声音的监测与分析。
自媒体的兴起使舆情监测更加全面和及时。
首先,自媒体平台汇聚了大量的用户,他们的言论和观点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舆情监测可以通过分析自媒体上的互动和关注度,获取更加客观和权威的舆论信息。
其次,自媒体的实时性使得舆情监测能够更早地察觉和反应突发事件和舆情危机,有助于舆论引导和危机处理。
三、自媒体的挑战与问题然而,自媒体的兴起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信息可信度的问题。
相对于传统媒体的编辑审核机制,自媒体的选择性传播和谣言传播风险较高。
其次是虚假信息和黑色产业链的存在。
自媒体平台上的不实信息和低质量内容泛滥,给用户和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此外,自媒体也面临一些法律和道德问题,如侵犯他人隐私和诽谤等。
四、促进和支持自媒体发展的措施为了进行有效的舆情监测和规范自媒体的发展,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是提升用户平台的信息素养,培养用户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其次是建立健全自媒体平台的自律机制和法律法规,加强自媒体内容的审核和管理。
同时,政府和媒体组织可以加大对自媒体从业人员的培训与指导,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
总结:自媒体对新闻传播和舆情监测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支持作用。
通过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和个性化的内容创作,自媒体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信息。
新媒介环境下的舆情监测与管理
新媒介环境下的舆情监测与管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舆情监测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新媒介环境下舆情监测和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新媒介环境下的舆情监测和管理的相关问题。
一、新媒介环境下的舆情监测新媒介环境下舆情监测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和复杂。
传统舆情监测主要依靠人工搜集和分析,而新媒介环境下的舆情监测要依靠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大数据分析技术。
舆情监测的对象也从传统的新闻媒体扩展到了微博、微信、豆瓣等社交媒体平台。
新媒介环境下的舆情监测还要考虑到信息传播的速度和传播途径的多样性。
一条消息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短时间内传播到全国范围内,消息的传播途径也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
因此,新媒介环境下的舆情监测需要更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社交媒体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找出热点话题和敏感信息,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新媒介环境下的舆情管理新媒介环境下的舆情管理不仅要考虑到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还要考虑到公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因此,新媒介环境下的舆情管理需要更加开放、透明和互动。
政府和企业需要更多地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互动,及时回应公众的关注和关切。
另外,新媒介环境下的舆情管理还需要依靠科技手段和专业人士的支持。
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公众反映和意见进行分析和归纳,及时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调整。
同时,企业和政府还需要建立专业舆情管理团队,不断提升舆情管理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三、新媒介环境下的舆情危机应对新媒介环境下的舆情危机应对成为了企业和政府必须面对的挑战。
一旦出现舆情危机,企业和政府需要及时作出反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舆情的进一步恶化。
因此,舆情危机管理的预案和流程非常重要。
在新媒介环境下,舆情危机管理需要更多的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危机管理专业人士的支持。
企业和政府需要及时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开展危机信息的发布和应对措施的解释和说明。
同时,企业和政府还需要及时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互动,增强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新媒体应用下的舆情监测与管理
新媒体应用下的舆情监测与管理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普及,舆情监测和管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任务。
舆情对于企业、政府甚至个人的形象和声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信息和声音可以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如何有效监测和管理这些信息就变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新媒体舆情监测和管理的意义、方法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媒体舆情监测和管理的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于舆情的敏感度越来越高,而在新媒体时代,舆情的监测和管理更加困难。
因而,舆情监测和管理的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舆情监测和管理可以及时把握社会舆论的脉搏。
对于政策宣传、产品销售以及危机应对等诸多方面来说,把握当前社会舆论的变化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舆情监测和管理,可以将社会各界的反响、态度和意见快速传达给相关部门,从而更好地应对问题。
其次,舆情监测和管理是企业形象和品牌建设的重要保护。
企业在运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危机,如何有效应对并控制危机影响,更好地维护和恢复企业的声誉和形象,就需要舆情监测和管理的帮助。
另外,舆情监测和管理也是增加政府公信力、促进政府与社会之间互信的重要手段。
在互联网时代,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同时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和评价也更加严格。
通过舆情监测和管理,政府能够及时掌握社会动态,更好地与公众沟通和交流,从而增强公众的信任。
二、新媒体舆情监测和管理的方法新媒体舆情监测和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社交媒体监测与管理。
社交媒体成为了当今互联网时代最受欢迎的信息传播渠道之一,大量的信息和观点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传播。
通过社交媒体的监测和管理,可以了解社会各界对一些问题的关注度和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问题,并且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从而更好地了解公众的态度。
2.网络舆情监测与管理。
网络舆情监测和管理,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对于相关信息的搜索与分析来进行。
通过关键词过滤和舆情分析等手段,可以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并且进行整合和分析,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教育宣传培训班专辑·教育舆情和教育宣传是一个比较特殊和敏感的话题。
有关教育模式,教育公平,教育收费,农村教育……这些方面网络舆情给我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我们研究了一些舆情的发展脉络和元素,分析了新闻媒体、网民和意见领袖等方面在舆情发展中的作用,总结了一些比较重要的路径,本文主要从网络传播的基本规律,如何在新媒体时代适应舆论场,如何把互联网也作为我们的利器,化害为利等几方面入手,以他山之石来做好我们的宣传工作。
新媒体到底意味着什么,怎么用它进行公共传播?年轻人都非常熟悉网络应用,如何应用新媒体?第一步要熟悉新媒体。
举几个例子,第一,如果你现在还只是看报纸,看新闻联播知晓新闻,那么你可能就脱离时代了;如果你看网络新闻只看正文,不看新闻的评论,那你可能也有一点脱离群众;如果你只是看新闻的发布层面,不看互动层面,特别是国内比较著名的论坛,那可能你对舆情不是特别敏感;如果你不关注一些意见领袖的博客,那有可能你的内心深处还是“**思想”占上风,没有考虑到意见领袖在这个国家已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以往的600多个相关案例中,意见领袖在中国当代政治生活图景当中扮演着非常重大的角色。
关注博客就是关注这个国家新生的政治力量,微博也是如此,微博客与博客的差别不仅仅在于字数上少了,更重要的是他的社会联通网络比以前更加细密、立体,更加具有互动性、及时性。
此外聚合新闻可以给你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信息传导,个人主页便于彰显自我,宣传组织和个人的信息和观点,即时通讯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迅捷地沟通。
如果你现在还是打电话,不用MSN、QQ等工具,那么你就有点落后了。
SNS可以使你和这个社会、网络有更加亲近的接触。
真正强大的传播,社会网络服务,应该是微博客,微博客兼有SNS的属性和其他网络应用的属性,再加上移动互联网可使我们每时每刻和这个世界保持联通,所以目前提到的网络应用,是一个当代人在新媒体时代的“标准配置”。
新媒体的应用相对应的就是传统媒体迅速衰落,很多传统的媒体倒闭或者大量裁员,削减市场份额,新媒体的崛起达到了一个非常令人惊诧的高度,比如说“Facebook”,美国所有报纸每月访问时间相加,只相当于“Facebook”的十分之一。
在一个注意力至上的时代,“Facebook”所凝聚的话语权是巨大的。
我到网站去讲课,也谈到一个新媒体很骄傲的事实,以往说通讯社是新闻集散地,现在第一媒体已经是互联网了,“新浪首如何运用新媒体做好教育新闻宣传及教育舆情监测◎杜骏飞·22·2012.4·教育部教育宣传培训班专辑·页”的影响力已经几十倍于新华通讯社,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必须正面地看待这个事实,把新媒体作为我们生存的第一利器。
在我们总结的十大新闻事件当中:三公消费、拨款情况、中小学食品安全、录取公平、书法教育的意见、高考状元的风波、土地出让、招生诈骗、阳光工程、校园体育等,从中我们看出,公众关心的教育类的新闻绝大部分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形而上学的宣讲不太容易进入关注的焦点;另一面,负面新闻容易被炒作起来,形成网络舆情的跟踪。
这里我们面对几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网络舆情?只有正确看待了才会有好的宣传。
中国的网民结构是一个“三低结构”,主流人群是“年龄低,收入低,学历低”,约占75%。
换句话,在互联网上主宰舆论的核心阶层比我们想象的要幼稚一些、冲动一些,同时也比较“愤怒”。
面对这样的舆情人口学特征,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念:要高度重视,当舆论称为“舆论场”时,他的力量是不可逆的,他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来影响整个世界,比如,有一个学校的教授抄袭了,犯了学术伦理的错误,如果应对不及时,会发现最初非常愤怒的谴责甚至不符合法的精神的评论,很快就席卷成一场全民风暴,最后影响范围已经超出了主流的议论人群,由于不重视,忽略了那些不太主流的人群的意见,会导致局面的不可收拾。
第二,网络舆论不都是对的。
很多网络上的观点是偏激的,互联网传播规律中,极端的语言容易形成螺旋形效应,语言越极端越容易占上风,声音最高的那些观点有时是偏离真理和公正性、客观性的。
虽然说他的立场方向未必是错的,但他的持论是不公允的,所以不能说看见一个人网络舆论盖的“楼”越高,你马上就“投降”。
所以既要高度重视,也要冷静应对。
也就是说你既要有改革的锐气,又不要屈服于公众舆论的压力,坚持自己独立清醒的判断。
利用网络传播有三个关键词:“营销、公关、危机处理”。
现讲述“营销”和“公关”两部分内容,“营销”和“公关”这两个词以往不大用,而是用“宣传”。
在西方“宣传”是比较有贬义的概念,从科学治理的角度,我们一般会用“社会沟通”“公共关系”,如果功利一点会用“营销”“行业营销”,所以一个概念的转移有可能导致我们观念的变革,如果领导职责跟宣传有关系,最好能多接触一点“营销学”“公共关系学”以及“传播学”。
新媒体营销的概念。
新媒体的宣传如果从营销角度来说,不是“一对多”,还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宣传,今天搞宣传不是一个人对一片听众,而是要大家相互讨论。
宣传或者营销叫“CRM(客户关系管理)”,比如教育系统内,学校的招生办主任、学工组组长等就是我们的客户,而他们在做宣传时已经明确意识到他们的客户就是中学校长、家长、考生。
我们也有其他客户,比如政府,是我们的资金来源;企业组织,是给我们赞助的;公益组织,要跟我们产生社会联动的;新闻媒体,掌握了我们的形象;教师,内部公众,掌握了内部的民意等,有七八个方面的所谓的“客户”的概念,这是个广义的概念。
社交型的“CRM”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我们有了这样的意识,你会发现宣传时豁然开朗,我们要服务于他们,与他们沟通,让他们用好的言语谈论我们,这就是最终的宣传,而不在于发文件,搞行动,发通知,或者在党报上发几篇正面的宣传稿。
也许这样会对一部分客户有所帮助,但对基础客户、主流人群的影响力是偏小的。
如果我们依靠过去的主流媒体办我们的主流宣传事业,那肯定是过时的。
从教育营销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产生关系。
现在很多高校、企业和政府都在做微博,微博的真义是什么,不是只穿一件衣服,不是只采用先进的网络应用和技术。
微博的本义是让我们和社会建立关系,我们在办公室是无法与社会接触的,但在微博上我们可以建立平等、迅捷、全面、立体、有圈层感的社交关系,这就是微博为什么重要的原因。
另外一点,要能够触发受众的行动。
如果新·23·2012.4媒体营销没有动起来,只是你在那里说,对方没有动起来,那就没有价值。
在新媒体时代特别强调情感。
在教育界有很多微博已经做得很好,很多高校的微博都是学生做的,很有亲和性。
过去的宣传是不讲情感的,新闻专业也从来不讲情感的,从前我们只会讲客观、冷静、公正、不偏不倚、价值中立……情感这个层面在新媒体时代突然浮现了,原因是网络受众和现实受众不一样,现实受众是在某个场合中,他们在表演行动时是在观察和自我观察,与此同时他们会强调政治意识、社会意识、生活意识,而在互联网上会很快还原成本质的人,人对情感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从本质上观察一个人时会把他还原成一个普通人,比如温家宝总理在中国名望较高,原因是网络上的主流人群把他还原成一个世俗的普通人时,认为他比较具有情感力量。
网络形象当中能够沉浸出情感因素,比如现在的一些教育微博中会出现一些动漫作品、幽默段子、生活琐事、友情提醒……“人性化”是网民对宣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
互相网传播是一种“切片式营销”。
“切片式营销”强调不要太系统。
当下网民在阅读文本时已经没有耐心了,很多研究者在研究网民阅读的耐心,一个网民的耐心是不拉滚动条的,这已经是达到最高了。
拉滚动条的受众都是比较特殊的了,网民在当前的页面上能看完就很好了,这样的篇幅大约是500~800字,这是网民常规的容忍限度。
如果当天网民很忙,或者处于信息交流之中,通常只能看到100字左右,也就刚看完标题和导语,微博都看不完,微博有140字,大部分人只看了前两三句就发表评论了。
很多微博上的跟帖和发言是不全面的,因为网民大都没看完你发的微博全文。
所以,在宣传上我们要考虑做“切片”。
具体来说我们要用“微内容、微动作、微表达”,要学会把系统的宣讲变成一个个零散的事件,和片段式的广告。
比如,要宣传南京大学,绝对不可以发一篇南大历史给网民看,应该利用若干篇微博,写南大的故事,一个人物,一个段子,一个Logo,一个口号,一句歌谣……看似很片面,但是网络传播效应有两种累计效应,一种叫做“群体智慧”,一个个的网民看似不起眼,语无伦次,但如果网民累计起来看就很强大,很有理性,网民的意见交互时就是个巨大的生物体。
另一种是,一个人对一件事的印象在互联网上碎片化的累计,今天一条明天一条,东一句西一句,这个平台那个平台,累积成为一个3D的影像,所以我们不能操之过急,我们要学会碎片式的,情感浸入式的,并且是立体呈现的宣传策略,如果你这样做了,你就是符合网络传播的规律。
目前网络媒体的全时性概念,已被全世界接受,网络媒体传播的效应不是过去及时性的概念,全时性概念首先是数据库化的,任何一个时间产生的新闻都会累计在数据库里,人们在看新闻时,会回溯到数据库的存储。
还有一种服务叫“搜索引擎”,可以主动提供搜索阅读,全时性反应在24小时工作和数据库的回溯上。
今天做新闻宣传一定要考虑到“全时性”,一定要反复,用各种各样的视角,去累积我们的片段,形成全时化的响应。
过去主流新闻价值观中的“接近性”,现在强调的是“亲近性”,在网络传播时代,亲近性是至关重要的,要让主流的受众、客户对新闻感到亲近。
(杜骏飞,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部教育宣传培训班专辑··24·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