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学数据分析能力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数学数据分析能力的策略
数据也称观测值,是实验、测量、观察、调查等的结果,常以数量的形式给出。数据分析的目的是把隐藏在一大批看来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的信息集中、萃取和提炼出来,以找出所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
数据分析可帮助人们作出判断,以便采取适当行动。数据分析是有组织、有目的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使之成为信息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据分析就是在探究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最终发现和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
一、从生活实例中培养统计观念
在以前的统计课例中,我们经常看到用一些虚拟的场景来引入统计教学。如给出一幅动物园的图片,让学生分别统计各种动物的数量。这种统计使“统计为生活服务”这一基本理念并没有得到落实。因此如果能从生活中找到统计素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选择身边熟悉的事例。
例如一年级下册鞋码的统计;书包里课本、练习本、课外书的统计;每年都做做新校服,通过对校服号码的调查的数据收集、整理过程,并作出分析,从而确定确定校服各号段的数量,同时也能对各年级学生的身高做出分析。又如学生近视眼情况的统计等都是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这些事例的选择,学生既有兴趣,也能很好的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这一理念。
2、做一些有趣的实验。
如可以让学生垒积木游戏,一次能摞多少块;剪子包袱锤等游戏和实验,然后让学生统计和分析在游戏和实验中获取的数据,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其乐无穷”。
二、收集数据
收集数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我们知道做一件事情都有先后顺序,有开始有结尾的。在此过程中,前面的活动是后面活动的基础,后面的活动是前面活动的延伸。前面我谈到获取数据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如果将前面的准备工作做好了,真正的收集数据的活动就相对简单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不可避免要用到数据。合理、恰当、有效地运用学生在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中,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得到的数据,让学生自觉运用数据来解释相关的问题或现象,不断利用可靠的数据证明自己观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推动学生思维不断向前发展,提高科学探究效率。但我们留意平常的课堂探究活动,发现学生在记录和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时,不尊重事实,常常会发生实验数据虚假的现象。
收集实验数据是学生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的学生实验数据不完整、不全面;有的学生实验数据误差偏大;还有的学生只顾操作忘记记录数据,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就伪造数据
或者涂改实验数据……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运用数据进行解释预测的实效性。
三、分析数据
所谓分析数据是将收集的数据通过加工、整理和分析,使其转化为信息,在数学课中通常用表格、线形图、柱状图帮助分析。分析数据不应该只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事,而是从学生刚开始学习时起。只不过学生刚刚学习时让他们分析的数据是简单的,分析出的结果是浅显的,教师的指导是具体的。
利用分析数据的环节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表达能力的强弱是通过反复的训练提高的,通过数据分析的环节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但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数据分析能力的提高。
和计算教学一样,统计教学在方法的选择上也存在多样性的问题,如对同一内容既可以用数一数、圈一圈的方法,也可以用三角形或其他图形来标注,还可以采用常用的画“正”字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师不能一概表示赞同,应该对方法的选择进行优化。同样是做标记,有简单有复杂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虽然我们学习了画“正”字,但是儿童有儿童的数学,在他的眼中统计方法可以是举手、画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我建构,更重要的是能对方法进行优化。
统计不单单是整理数据,更重要的是借助统计分析问题。比如近视眼统计,我们的主要目的是预防近视,这就需要对近视眼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孩子最容易在那个阶段近视眼,从而采取措施提前预防。
无论是统计课程设计还是教学,都要抓住一个核心——数据分析观念,即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解。实际上,统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很紧密,我们的教学就是使学生产生结数据的亲切感,愿意去分析数据提取信息,遇到问题时愿意去收集数据来帮助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统计观念。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方法很多,需要我们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